國際中功總會
American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House
天華修院
新帖 | 查帖 | 刷新
改贴/删贴
天华文化研修系列对话3 : 参学篇
圆顿弟子
无常戏:
说到净土,我是门外汉,也是学生。以下几点疑惑盼望有人解答。
1、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在西方极乐世界,是常还是无常?如果是无常,那么无常不也是“苦”?如果不是无常,那是否违背了佛法“三法印”之“诸行无常”的原则?当然,这里的无常,在娑婆世界,也许是六道轮回、是生老病死,那么在西方极乐世界,这个无常会否有其它表现方式?

2、在《维摩诘所说经》中,香积佛品,有说“维摩诘说:这里的菩萨大悲坚固,正像您们所说的一样。但正是因为在娑婆世界,他们一世中所做的利益众生的功德,比在众香世界修行百千万亿年所积的功德还要多!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这里娑婆世界有十种修行的好办法,是十方其他诸佛净土所没有的。……”正是娑婆世界的众生刚强难伏,来到这个世界的生命也备受磨练,这也是成佛之因。那么,如果生命是往生娑婆,接受磨练来修炼成佛,而修了净土却“横出”娑婆世界(即水平离开,自己心性没有更大的提升),会否违背了来时的心意?既然娑婆世界成佛殊胜因果,为什么还要往生极乐世界?

3、“横超”是净土法门觉得骄傲的方式,但横超也意味着自己的心性可以不需要有太高的提升,就能以信力借佛力转生其它世界,众生受苦非是外因,而是内心所造的内因,如果心性无法提升,到极乐世界能够真正脱离苦吗?反之,如果说,净土法门也需要有心性方面的修炼,那么跟“竖出”有什么不同?这不就是借着“竖出”谈“横超”吗?如果有这种竖出的功力,为什么不能直接即心成佛,反而要走个横超,不是回头路吗?

4、往生极乐世界,真的就没有苦吗?佛祖的苦谛根源是内心的贪嗔痴,而不是外在的世界。如果说有什么外在的方法可以了苦,那么就是外力说,不符合佛法万法唯心。如果说,念佛能够念到了苦,那么说明内心已经竖出,已经能够自己竖出,再谈净土横超还有什么意义?如果念佛无法了苦,那么在西方极乐世界,这些苦也许不会以六道轮回的方式展示,但也许在那个世界,有其它的苦的方式,怎么样才能确定选择净土是真正的顺应佛道?

5、若说“自心净土,自性弥陀”,那么做到这一点的心性,在娑婆世界又何异西方极乐净土?成就了自性弥陀,更应该在这个娑婆世界普度众生,救助累世亲属,怎么能自己成了就跑,甩手断绝这个世界的一切善法?
学生对净土不是很了解,如果有误解的地方,希望能帮忙纠正。
如来说净土,是非净土,而是名净土。

如实解:
如来所说的净土,是心中没有净土相、没有欲求渴望,甚至连净土的分别知见都没有,内心清静一尘不染,才说得上是心地净土。
以贪欲、知见之心求生净土,无有是处。以种种概念横超竖出三界,皆是迷途。

唯心净土:
楼主的问题有意思,一是妄解佛旨,二是用心苦苦,阿弥陀佛。
既是言语论道,后学尽力回答一二,还望能抛砖引玉,阿弥陀佛。
1、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在西方极乐世界,是常还是无常?如果是无常,那么无常不也是“苦”?如果不是无常,那是否违背了佛法“三法印”之“诸行无常”的原则?当然,这里的无常,在娑婆世界,也许是六道轮回、是生老病死,那么在西方极乐世界,这个无常会否有其它表现方式?

答:首先讲一下,常与无常。常,是指体性是常;无常是变化不停,所以这个变化就是常性的现象和作用,灵活多变,不拘一格。现象虽变,体性未变,故常就是无常。佛说无常,是指出执着于变化相为常的众生,将会随业流转,一场空。佛说常,是点化生死忧苦的众生不必绝望,一切得失皆是现象而已,我们本体真常不失。

三法印里的诸行无常,就是讲现象的真实,在娑婆,我们的心行是妄想而起的,这个无常不能随心所欲,因而是苦的。在极乐,虽然现象也是变化不停的,但我们的心是定慧等持的,请注意等持就是平等心的作用,体用合一,从体讲是常,从用讲是无常,常与无常合而为一,所以不生不灭,自在安详,不可用言语论其用字上的用与不用,阿弥陀佛。

从您的问题看,您对佛教尚不理解,六道轮回的真相是众生以相为体,即以无常妄想为体,因而轮转。佛法,就是让众生以体性为体,不执着相与用的即生即灭之特性,所谓“歇即菩提”。

2、在《维摩诘所说经》中,香积佛品,有说“维摩诘说:这里的菩萨大悲坚固,正像您们所说的一样。但正是因为在娑婆世界,他们一世中所做的利益众生的功德,比在众香世界修行百千万亿年所积的功德还要多!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这里娑婆世界有十种修行的好办法,是十方其他诸佛净土所没有的。……”正是娑婆世界的众生刚强难伏,来到这个世界的生命也备受磨练,这也是成佛之因。那么,如果生命是往生娑婆,接受磨练来修炼成佛,而修了净土却“横出”娑婆世界(即水平离开,自己心性没有更大的提升),会否违背了来时的心意?既然娑婆世界成佛殊胜因果,为什么还要往生极乐世界?

答:您对因果尚不明了。诸佛净土是果地,娑婆世界是因行。要得到如来之极果,就当明白体性和相用本来是一,不是二。对体之空性如何把握呢?就是在相用上把握,即所谓借假修真。要明白这是方便语,无假即无真,不在娑婆如何见极乐?亦所谓烦恼即菩提。比如,念佛法门高明之处就在这里,一句佛号,就是相用,不打妄想,就是得体性。所以说念佛者佛也,亦所谓弥陀念弥陀。另外,娑婆就是极乐,对一个无法无碍的修行者而言,当下一念不执着名相,即不是往生极乐了吗?当知,此世界,是指不明白真相的众生而言的,彼岸是对明白当下真相而言的。阿弥陀佛,相信您已明白了吧?所谓“横出”,就是当下明白,在假即真,不即不离,阿弥陀佛。不是要离假求真。

3、“横超”是净土法门觉得骄傲的方式,但横超也意味着自己的心性可以不需要有太高的提升,就能以信力借佛力转生其它世界,众生受苦非是外因,而是内心所造的内因,如果心性无法提升,到极乐世界能够真正脱离苦吗?反之,如果说,净土法门也需要有心性方面的修炼,那么跟“竖出”有什么不同?这不就是借着“竖出”谈“横超”吗?如果有这种竖出的功力,为什么不能直接即心成佛,反而要走个横超,不是回头路吗?

答:上面已回答了这个问题。再把“竖出”说一下,竖出就是用二法,有真有假,所以要修一个“正果”。修竖出的人,往往有傲慢心,常以为自己修“得”不错。不明白当下无假无真,一念转过来,就是成真。所以,佛要我们学常不轻菩萨。所谓借佛力,就是坚信佛的教诲,当下承当。不是搞研究。

4、往生极乐世界,真的就没有苦吗?佛祖的苦谛根源是内心的贪嗔痴,而不是外在的世界。如果说有什么外在的方法可以了苦,那么就是外力说,不符合佛法万法唯心。如果说,念佛能够念到了苦,那么说明内心已经竖出,已经能够自己竖出,再谈净土横超还有什么意义?如果念佛无法了苦,那么在西方极乐世界,这些苦也许不会以六道轮回的方式展示,但也许在那个世界,有其它的苦的方式,怎么样才能确定选择净土是真正的顺应佛道?

答:通过上面的解答,您可能已经明白,苦到底是如何来的。苦就是坚固执着相是实有,又不见常变不停,因此变到心想的反面时还觉察不到,克用现前,所以苦了。若不执着,即没有苦。阿弥陀佛。

5、若说“自心净土,自性弥陀”,那么做到这一点的心性,在娑婆世界又何异西方极乐净土?成就了自性弥陀,更应该在这个娑婆世界普度众生,救助累世亲属,怎么能自己成了就跑,甩手断绝这个世界的一切善法?

答:这是您把佛的话理错了,所以才批评一下自己的错解。很好。阿弥陀佛。就要敢于面对自己的错误见解,学会接受佛的本意。自性弥陀,不去西方极乐世界,您又如何知道自性是什么样子呢?说成了自性弥陀则不必去西方的人,往往是不知西方极乐世界就是自性本来面目啊,阿弥陀佛。此西方就在当下,不去不来,何来断绝佛法一说?阿弥陀佛。善思惟之。合十。若有言语不周,还望宽谅。阿弥陀佛。 [s:1]

无常戏:
谢谢师兄解答。对净土法门有了进一步了解了,谢谢!
净土法门确实有殊胜之处啊!直接契佛心源,从果地修行,直接证佛大功德……难怪说禅净一家,核心修法是一样的。横超竖出的概念我也明白了,横超不是自闭心性转生他国,而是借佛力,圆融了竖出的一切过程,当下成佛。对净土的修炼法我确实是门外汉,谢谢指点。我想想,如果还有疑问,再来问问。

方便行:
对于净土法门,我有以下看法仅供参考。
1、其实净土法门跟禅是一脉相承,都是以心为宗,禅宗偏向中道真空,净土偏向万法唯识。在很多时候,净土借用禅宗的即心净土,当下成佛的很多理论,来支持净土往生的理论。即说起大道理是别人的,用的却是自己的说法,就像马主义,用黑格尔的哲学,卖的却是自己的理论,最后结果是什么样,现在大家也看到了。

2、借他力、靠佛力接引,这些在其它修法其实也是一样,只要是真修炼人,哪个不是在佛力的接引中修炼?说别人是自己,净土是他力,而且在临终有佛接引。这本来就是无法验证之事,即使临终看到的东西,又怎么区别是心魔,还是真佛?没有平时的理事不二的修行,临终只怕也是随缘所转。佛教诲从来讲正信,如果一昧迷信,那么心魔自然能造化万象,万法唯心,怎么说都行。

3、说自己果地修行,别人是因地,真的就像是贩卖廉价商品一样,很明显有诱导的迹象。果地是成佛果报,以佛力修行,就称为果地,那么哪个法门不是果地?哪个法门不是在佛祖的慈悲愿力之下?至于横超和竖出,目前我了解的都是后人的发明总结,佛祖有如此说法吗?广告词现在什么新鲜的没有,再夸张的广告也有。历史上很多大师,也如此说法,但我们应该抱着审慎的态度对待这些明显“彰显自己”的说法。横出不代表自己不努力,横出付出的努力,绝对不比竖出的少。

3、不可否认,念佛法门是佛法中一个,作为有志修行的人,我们不能贬低,而应该正确认识它。原始的念佛,不仅仅是语音上的念佛,还有意念上的忆念佛、行为上的礼拜佛,这一系统是佛原始八万四千法门中的一个,是法平等,无有贵贱。但在汉地的发展中,这一系统被大大强化,在初级导人向善的意义上,确实众根普被,积福修善。但在历史上某些大师的极力推动下,有了很大的变化。这跟历史的发展有关系,在佛法传入的初期,禅宗在汉地发展很快,但由于根器要求很高,一些修行者达不到要求,走向口头禅,流弊很大。而净土法门给了这些人一个安慰和依靠,即使其它法门修不成,这个净土法门是最后的保障。于是,在这些人的推动下,净土法门不断完善起来。毕竟在当时,学佛者多,成佛者少,大多数人慢慢转向拥戴净土信仰。

4、修净土成就的人很多,但这些人都是深入净土,跨过这个阶梯,进入禅门无相之地。试想,念佛法门的要求“念念相随”有那么容易做到吗?只要内心有一念“极乐世界”的想法,有一念我法简易殊胜,有一念佛祖临终接引……还有可能“念念相随”吗?真正的成就,都是放下净土,放下极乐,专心一念的实修者。从这个意义来说,修行的核心跟其它宗派想通,甚至就是最基础的静心法门。但在初阶接引方面,却有特殊的长处--毕竟世人贪图简易和享乐,有这种既简单,又有“成佛保证”的法门,不被吸引也难。

5、佛祖了义经有所明训,知幻即离,不做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什么是幻呢?娑婆是幻,极乐就不是幻吗?佛祖还说,修行佛法,当发“阿藐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要发无上心、正等心、正觉心。就是要发愿成佛才是真正的学佛人。净土信仰(区别于原始净土法门),却让人失去这种大乘之心(指大部分被引诱来的人,他们不尊重世尊因地的修行,四圣谛,八正道,而是自诩一来就是果地,心气大得不得了),本来根器不同,对象不同也就罢了,有些小乘修法的人喜欢这个方法无可厚非。可惜这个法门在世俗的势力太大了,反而开始影响佛法大乘教导,在历史上,小乘对大乘的斗争,从来就没有断过,小乘从来都是自诩大乘法、是最简易法……如此广告深入民心。

6、历史从来就是如同车轮不断前进,现在大行其是的不见得就是正确的,但正确的往往蕴藏在任何正确和非正确之中,这都是要有一颗明辨是非的心去体察。我所说的净土修炼,没有对其有任何不敬之处,所要揭示的,是一大堆没有开悟的后人,添油加醋,日积月累形成的糟粕。如果有念佛者看到这些会起嗔心,那么当知我所言不假,不自净其心,不修福德,单靠阿弥陀佛,这个抽象的、意识的词汇,是解脱不了自己的。

真修行人可以学念佛,凡是能够解脱自心,适合自己的法门,就是最合适的佛法。
但念佛的人不见得是真修行人,没有细细体味自心,一昧口头催眠,临终心为无明遮蔽,佛如何接引?
以上所说,是让某些沉迷自闭念佛的人有所警觉,修佛就是修心,念佛也是为了修心,莫忘宗本!

厚地高天:
楼主是个有心人,提的问题都在点子上,总斑竹的回答也很精彩,这样的讨论很有益处,不是意气之争,越深入越好,受益了。很高兴在这里讨论这些问题未导致在其他佛教论坛上经常发生的互争短长情况。说明这里的参与者都是很有修行的。在有关净土问题的讨论上我发现有两个误区导致互不相容:一是用小乘三法印中的无常观来印证大乘法门教理,这虽然也可以讲得通,但很容易绕的太远,我们知道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寂静涅磐)是用来印证小乘佛法的,一实相法印(缘起性空,性空缘起)才是印证大乘佛法是否正法的正印。若用大乘一实相印来印净土教理才是正印,净土设教的原理与“缘起性空,性空缘起”的法印很符合。法藏比丘四十八大愿成就西方净土和行人念佛求生净土是缘起性空,西方极乐世界是自心所感来这是性空缘起。这是完全相印丝丝入扣的。这不是很好契入吗?第二个误区是用其他宗的经典来衡量净土教义。我们知道佛教十宗都是依世尊所讲的部分经典的义趣开演出来的,虽总体目标一致但却各有宗趣不同,就是说阶段性目标不同,甚至完全相反。各宗依止的经典也就不同,如禅宗依止《金刚经》,净宗依止《净土五经》律宗依止《梵网经》等等不一而足。但各宗依教奉行都能成就。也各各以自宗修行为殊胜,但同时往往犯下一个错误:自觉不自觉地以自宗经典教理作为衡量他宗教理的标准,这就很有问题了,试想用空宗理论批驳有宗经典一定是处处都是错的,反之亦然。所以不能用《金刚经》来批评净土宗,当然也不能用《无量寿经》去批评禅宗。因通达者固然可以融通,但毕竟多数人还未通达,这势必会动摇学人刚刚建立起来的对本宗的信心。这实际是法执坚固的表现,所知障的破除此时显得至关重要了。否则,批评别宗的同时容易陷入另一种迷惘,而且越在理其实是越糊涂,因为自以为理直气壮的同时增上慢悄然而至,烦恼也随之趁虚而入,于是魔事是不可避免的了。当然层次大致相当的人之间的讨论互参还是应该提倡的。很高兴楼主给我们做出了好的榜样,如此谦虚的请教在自己得到提高的同时也是在教育我们大家,自他两利,真功德,真修行人,景仰中遂发此感慨……
明辨教理,才能决定无疑,欢迎都像这样拿出见解来讨论,不必藏拙,不怕露丑,说错了都是功德,旁边人也许正好有你同样的问题,可能因此疑惑也在讨论中得到冰释,所以无形中作了法布施的功德,这已经和讨论内容的对错无关了。因为这样的人一定不会去争输赢,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服的是理而不是人,输了也输的是理而不是输人。所以只要是真心求真理的讨论无论对错都是可贵的。
应该感谢楼主的缘起,实话说我从一开始就感觉“无常戏”和“方便行”以及“如实解”、“真实义”是同一个人,而且我没猜错的话其实就是那位因梦而得名“萨利般兹若”师兄。之所以迟迟不点破是希望他能继续和莲兄玩这个利乐有情而明知故问的游戏。现在看来老兄是没有再露面了。说实在的这位老兄是很有智慧也很有修养的人,他的见地也有独到之处。比如说横出比竖出并未省略什么,这其实我也很同意。但是横出的说法其最终效果确实显出了很大的善巧方便确实有很大的实际作用的。这使我想起了一个很有趣的往事:当年我五岁的小侄女每天晚饭后都要出去找小朋友玩一会才回家,但每次回来时都要在小区内穿过一段很黑的地段,常常是很恐惧的小心翼翼环顾四周缓缓的蹑足通过,并因此很晚才到家。这天晚饭后又要去玩了,临走前她告诉了我她的恐惧,我知道她是不会因恐惧而放弃的,真不忍心剥夺可爱的孩子每天仅有的那点童趣,于是我灵机一动,顺手从茶几上拿起一个小玩具,好像很威猛的那种,(记不清是什么东西了)语气肯定对她说:不用怕,你回来的时候把这个拿在手上,就什么东西都不敢伤害你了!小侄女郑重其事的接过小玩具,仿佛立即得到巨大的精神力量,真的一切都无所畏惧了,坚定地对我说:好!就高高兴兴地玩去了。这天,她回来得比哪一天都要提前很多,并且告诉我她没有绕道而行……
我想,对我小侄女而言,这天他确实是“横出”了,但我知道她没有省略什么,路,还是那条路……

TONY321:
缘起、性空、无我…… 唯识说来说去 就是讨论这些东西,我不了解净土 但如果说净土是念佛往生的话 那么“往生”生往何处呢?所谓“了生死” 也仅仅变成了了“婆娑世界”的生死?往生之后的生死该如何去了呢? 我又寻思 那些悟道的人 一个念头,一个微笑,甚至一举手、一投足,是否也算是在念佛呢(不是嘴巴在念,而是换了一种语言——比喻形体语言)?

茶者茶也:
可以看出阁下的确未深研净土教义,但却说出了净土念佛之最高境界--念自性佛,净土念佛有五种层次与境界:最低者为功夫成片,能伏住烦恼令命终不起现行,可往生凡圣同居土:依次往上为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理事一心,事事一心。自理一心以上即已离相,行站坐卧皆是念佛,并非特指持名念佛,但亦不废持名,此辈行人实已见性,不可以愚夫愚妇论。四土分设也有玄机,自实报庄严土以上至常寂光土已是遍于十方,非专指西方。乃一真法界而非界外净土。故坊间有禅乃净土之禅,净土乃禅之净土之说。更不要说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之提法了!净土理论实很圆满和完整,非一般念佛人口中所言,不可依此为依据评价之!条条大陆通罗马,法门之存在,定有其自圆其说之体系,而开慈悲方便之广大门净宗实独胜诸宗,堪为超绝,想必诸位自是明了的了!在此就不多饶舌了。

石清虚:
净土宗倡导念佛往生,似乎更注重修持与威仪,实乃行门.可以解决人的最大问题----生死.如此,理门行门各不偏颇,于圣道上,更易着力.个人认为,即使不修行净土法门也能了生脱死.

茶者茶也:
此话有漏洞,所谓心净则土净,先生岂不是在说心不净也可了脱生死了?哈哈哈哈,幽上一默,实际上可以说一切法皆是净土法门啊,当然也可以说一切法皆是禅罗,古德的确也有此一说。

石清虚:
于理门入,建大法幢,通达无碍,心焉能不净?同理,与理教体上蒙昧不堪,纵念破弥陀,也是嘴上工夫,彼知有净土,而不知如何前进哉!

茶者茶也:
 此话又不妥。比如吃饭,三岁小儿不知营养学之理,只因本具之需求而进食,难道也是嘴上工夫吗?肚子是一定饱的。相反一个满腹经纶的营养师在没真正吃下一碗饭之前却真是嘴上工夫啊!事中含理理中不含事啊。宇宙大道是一个事实,无论你知不知均存在(就因地而言),理在事后啊,最初认识的过程也是先从实践而得其理。在此之后才有了先理而后事的可能,解行二门,各有通途,但次第却是事实先于理的,净土法门号称圆顿法实因其建立在当下之事实基础上,圆摄一切事理,只是暂时未开示出来,所谓车到山前必有路,不必担心如何前进的问题,因其自有与教理接轨之枢机,世尊之大智慧全显现于净土设教之中,非至人难入,所谓巧入无生。决不只是嘴上工夫,没有老实实践是不会有此体会的。各位都以净土从有上建立为不了义或外道说。却不知其蕴藏之善巧之处与唯识异曲同工。唯识不也立了一个阿赖耶识吗?至于对此识执有或析空全在学人之学力到否,不关立论之正邪。净宗劝人求生净土自有其导入寂灭理体之方便。正如欲人明放下之理有两种劝说之法:一种是先授之以石,然后令其放下。此人便知放下为何意。另一种却是授人以冰块,不叫他放下,反令其牢牢抓住,其一直抓去,至冰自化之时最终自知抓不住之后自会明放下之理,以冰块到时自化,并不待劝者明言,同样达到目的。故此劝者不劝放下,反令执持。其持得越坚,便放得越快。是异曲而同工也!今以前者而非后者本身即是法执深重之表现,至少也是以无知笑有知,既知法法平等,无有高下,何以又厚此薄彼,以自身有限之识妄测世尊无量之智也?当年世亲已险遭割舌之祸,莫非唯识门中竟真的有此传承不成?万望诸有智人思之,辩之,勿轻忽之!

石清虚:
 阁下理事之先后烦请阅<朱子语类>或许<二程遗书>.即使 PLATO (柏拉图--笔者注)亦有关于他自己建立的"理型"可供你参考.咱们暂且不论.我不是王阳明,不用去偷窥竹子,也用不着内格. 窃以为无论有为无为,毕竟是个方法,所以首先得通达道理,夫磨刀必先诸砍柴.刀之不磨柴焉能得?是故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宁可原地踏步,不可走错一步. 另,唯识的建立是在破空,而不是其他.当然不执两端才是中道. 在此,清虚十分感谢师兄赐教.

茶者茶也:
与诸兄论道终是幸事 ,所谓交相利也,是是非非终须了!其余则不必深究了。在下这里亦有礼了,先生所荐之典籍我会抽时间寻来一读 ,不负美意 。

TONY321:
 阿赖是轮回的主体吗?析“去后来先作主公”句
    阿赖是轮回的主体吗? “去后来先作主公”,到底谁在“作主公”?
 “浩浩三藏不可穷,渊深七浪境为风,受熏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作主公。”
    ——玄奘·八识规矩颂 以下摘自廖诚麟《八识规矩颂》讲课内容(A16017BM.MP3),录入时存在一些文字错误或疏漏,不影响阅读,也未变更原文意思。
“…… 受熏、持种、根身、器界,是八识的见分所取的相分。没有八识的见分为所依的话呢,它也没有这个所缘。自心取自心的结果。我们把八识的见、相二分,当作是三界的总报主,以为三界的总报主就是做主公。我们以为这样子就是我了。一个一个来推估,它们都是名言,都是名言假施设的,没有一个真实性。纵使有一个真实性,这个真实性也是不生不灭、法尔本有的主体。而这个,违背我宛然生灭的现象。如果我不生不灭,何必认为这个生灭的现象是我嘛?有五种现象,它也不过是见相所缘的相分而已,更不能够说有一个主体性的现象,有一个主体性的我存在。可是我们却把这个三藏的现象、这个五种的业用,以为是我这个主公。故死时后去,投胎先来,我们就依着因缘生灭的现象,去后来先的现象,当做众生的命根。所以命根这个名言,就是借着去后来先这个现象,设定这一段区间,叫做我的寿命长短。可是真实推论,如果我真实有,它应当是一个不生不灭的现象。可是为什么我们不认不生不灭的现象是我,而要认这个一期一期的生灭(命根)是我呢?这就是我们现在莫名其妙的地方。故云“作主公”。“作主公”不应当就是说这就是阿赖,阿赖就是灵魂,灵魂就是我的主体。唯识从来没有这样子讲,唯识是佛法的一支,它同样是在弘扬“无我”教,它在呵斥接生相续这个现象被误会为我,于是它施设阿赖的种种属性,让我们借助这些属性去观察、去思维一下,(下面一段是俚语……),难道要借着这些定义、属性、界说去思维、认定有我吗?你怎么可以说“我”有自性呢?佛法的不共原则三法印,第一个就是“无我”。要从唯识怎么证明无我去体会,不要反而用八识规矩颂证明有我,说你看你们唯识自己说有我。文言要读懂。 既然唯识讲无我,那么你们为什么要施设一个阿赖呢?有作用啊!第一个作用,依着阿赖的施设来破斥法执。怎么破斥,要看后面的四句。阿赖其实是帮助我去破我法二执的一种观行的法门,它不是真实有我的自性。更进一步,也应当说有阿赖,来作为生生世世长行菩萨道的愿行的依据。因为我们不可知、不能做主,而不是没有这个作用相。因为有这个作用相,我们可以施设阿赖。我们所有的修行,为了要利乐一切众生,不需要为我,但是可以以阿赖为所依,这就是它实践空有两边中道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关键心所在。所依阿赖有它空的用处,有它有的用处。它的空,是为了破我、我所;它的有,是为了我们今天只管加行、不为了我求利益的一个所依。
憨山大师的结论:就是因为这些荒唐虚狂颠倒分别执著的现象,我们把它当做是众生的命根,故云“作主公”。这三个字,就是我们的颠倒虚狂。为什么呢?因为这三个字,其实就表示我们凡夫,不知不死不生的法身常驻,却去认一期一期的生灭为我,你看这不是冤枉吗?他要我们重视栽培我们的善根、栽培我们的法身,不要在意一期一期的生灭。这生灭只是修法的工具。如果它真的有,它有的只是一堆痛苦而已,你干嘛把这些痛苦执以为有我呢?以本尊来看待这个工具,这个父母所生的身会变得非常庄严。它跟执以为有我那种自私自利的所依主体就完全不一样的作用了。所以借由后面这句话,显出我们把前面三种常相、五种业用当作我的命根的这种颠倒虚狂的愚痴。这个话就是反显这个愚痴啊!我们到底认什么作主公?由这个现象可以看出我们的愚痴。为什么我们要借着闻思正法来其修行的心呢?正是因为如果这些东西别人不讲,我们不知道啊。我们会真的把这种三藏的现象、把这种五种的业用当作有我呢,我们不认这种不死不生的法身常驻。……”
  注:八识规矩颂颂文的组织,十二首颂文分为四章,分别为前五识颂、第六识颂、第七识颂、第八识颂。每章颂文三首十二句,前八句颂凡夫位,後四句颂圣贤位。本颂为八识颂中四句凡夫位。
 可见,“去后来先作主公”的重点所在,不是去证明阿赖是灵魂、是我轮回的主体,相反却是破斥这种说法(当然这种说法是现在非常流行的,但流行就正确么,譬如“流行GM的说)。如果以凡夫位的颂句为目的,而放弃真正的圣贤位,这样去学习唯识,不是南辕北辙么?到底谁在”作主公,谁来“作主公”,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茶者茶也:
唯识立论,精思明辨,抽丝剥茧,从有析空,的确极尽精微之能事,对喜好思辨之多思众生堪为正对根机之良药。但却不免有名相根深之弊,虽说以碶出碶,但这最后一碶实难拔出。的确不似宗门之一了百了来得痛快淋漓。加之中土知识分子毕竟是少数,故此在广被群机方面又不及净宗,故始终未得发扬,习者有限。当今科学昌明之时代或许能与知识界相应也未可知。多数大众势必要望而却步了!实曲高和寡之故也!喜欢玩思想的高士不妨玩玩倒是真有无穷之味呢!只是不要如灵龟摆尾,扫去足迹,又落扫迹,知见未脱,反成理障便无妨碍了。先生自是达人,然时下之人却多有此弊不能自拔,津津乐道,说食数宝,唯以默槟之。

石清虚:
很多人一直试图在抓住点什么,佛菩萨无奈,就变个戏法给他们抓, 但可悲哀的是,他们认真了...他们认为"那个"就是佛法,三世佛怨!

茶者茶也:
这几句话听来还不错!但要看手上有没有东西,手上明明抓着,心里知道抓不住。这话就说对了!否则就不一定了。两手空空说抓不住等于没说,以其并不明抓不住之理,从来就没抓过,更无所谓抓住与否?将来还是要去抓的!而真明白的人就不再去死抓了,即便是手上有物亦是抓而不抓,放而不放。因为“这个”既抓不住也离不开!

石清虚:
恩,有道理,谢谢你.

茶者茶也:
虽是清流 ,犹具虚怀, 为大丈夫 ,从善如流; 空谷传音 ,其犹橐龠, 翕呼往复 ,雅量高风 。

关于净宗行人如何处理他宗关系问题:
厚地高天:
引用虚云大师:
“印光法师在今世佛法衰落时期,算是难得的善知识,信仰他的人很多。光绪廿一年普陀后寺的化闻和尚往北京请藏经,印光法师在红螺山与之相遇,后随同化闻和尚到普陀,在普陀前寺讲《弥陀经》,当时法缘不顺,以后就不再讲经了。化闻和尚叫他在后寺看藏经,在此多年不出普陀山,专心念佛。光绪卅年狄楚青居士办报,时常和他互通音讯,请他到上海住鹤鸣庵下院太平寺,真达和尚护他的法。此后道风传播,集成来往书札等为《印光法师文钞》,专弘净土,是很好的;但有偏见:谁人向他问禅,就被他骂。他常以〈四料简〉来批评禅宗,屡说禅宗之弊,重复莲池大师的话说:
‘成禅师后身为苏子瞻、青草堂后身为曾鲁公、逊长老后身为李侍郎、南庵主后身为陈忠肃、知藏某后身为张文定、严首座后身为王龟龄,其次则乘禅师为韩氏子、敬寺僧为歧夫子,又其次善旻为董司户女、海印为朱防御女,又甚而雁荡僧为秦氏子桧,居权要,造诸恶业;此数公者,向使精求净土,则焉有此。...为常人、为女人、为恶人,则辗转下劣,即使为诸名臣,亦非计之得也(意谓:非佛子之所应期盼)。甚哉!西方之不可不生也!’
我认为修行人后身转下劣,在人不在法。唐禧宗时,颖州官妓口作莲花香,蜀僧曰:此女前身为尼,诵《法华经》卅年。诵《法华经》而转世为妓,不可谓《法华经》误之!犹如参禅人后身为女人、为恶人,亦不可谓参禅误之。
观音菩萨卅二应,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而为说法,难道观音应身,也是辗转下劣么?阿弥陀佛化身为永明禅师,永明禅师化身为善继禅师,善继禅师后身为无相居士宋濂:永明禅师就没有阿弥陀佛那样绀目澄清四大海了;元朝善继禅师在苏州阊门外半塘寿圣寺用血书《华严经》一部,他的弘法事业比永明禅师退半了;宋濂为臣,结果被杀,又不如善继禅师;难道说阿弥陀佛也辗转下劣吗?
禅宗的泰首座刻香坐脱,九峰不许;而纸衣道者能去能来,曹山亦不许;净土行人亦常以此批判禅宗的不对,他们没审察到这种批判原出于九峰和曹山呢?这正是禅宗善知识的正知正见,应当因此佩服禅宗,缘何反以之低估禅宗呢?试问我们现在谁能刻香坐脱立亡?我们连泰首座、纸衣道者都不如,而敢轻视禅宗么? ”

[font=黑体][color=red]按:
印光大师被称为三百年来第一人,虚云和尚为其后近百年来第一人,两位都是教界顶天立地的高僧。其一禅一净。仍不免有分歧,虽然不是根本上的,但对其说法却颇有微词。印光大师语言特色较为激烈,故说人说事干净利索,于末世不无矫枉过正之功,但有一利即有一弊。同时亦不免遗留偏颇之印象令净土外之行人不能尽数同意和折服了,比如对《大成捷要》和竟无居士的批评即是了。因为自世尊以后五明六通圆满证得的毕竟尚无。即便三阅大藏的印光大师亦不能穷尽诸法秘要细节,因为不可能亲证所有的法门,单约理而说就必然会遗漏细节。正如大觉所言:与文化创始人的距离是不可避免的。为阐扬自宗涉及旁宗尽可把话说到极处这并没有什么问题。对自宗学人开示理应干净彻底,因此印光大师文钞初时只是私人通信的方式,及至后来发表于世亦是对净宗学人群体。但再后来被高举过头也是很难控制的事。超出其本身领域的批评必然会博来行家的回应。加之不明根本的好事者的推波助澜,于是天下便休想太平了。大觉有云:“明机巧而不泄,乃知密时的克己自制之要,三百六十行,行行都有自己的诀窍和机密,世间万物又都是虚实相间,不知此理者,在得知机密后便随意泄露,……或浅尝辄止,在不知其理、其用的时候便去到处揭“伪”,以此扬名……此类行为……轻者被人视为不讲行业道德,为世人所憎恶,重者必然要危及他的生命安全。 ”在修炼界则可能好心办坏事,欲立功德反生遗祸了。这位公布虚云和尚批四料简的居士真不知是功还是过了,哈哈哈哈。由此可见,凡事过犹不及,无论弘禅弘净弘密乃至弘扬当代先进文化都有个把握中道的问题,注意处理好所处的时空环境的关系乃是净空法师所阐扬的学佛的三大目标之一,不可不引起重视。否则效果与愿望不能相应其弘法之功如何能建立?另一方面也可见求同是多么难,存异有多么重要,跳出是非择善而从,不死于句下是多么关键哪!参禅的仍可参禅,修净的仍可修净本可相安无事,错就错在非要争个第一,定要傲视他宗,带累两位老和尚为了相隔几百年的公案还要温柔的吵上几句,这可真是后世子弟法执坚固、斗争坚固的罪过了,呜呼!其与和尚何涉哉?[/color][/font]

莲池溪音:
老师说得极是,阿弥陀佛。
有些语句,我们不能错解为争,这是无争的依据。从上面的开示看,面对听众不同啊,不可理解为二位大师之间有异议。这是其中的奥秘啊。我看他们之间不存在争议之词,是教化未悟执着的弟子而已。
再比如,师父说:“不健康”一词,是对其中一个弟子说,而对另一个弟子则说“老法师一生为弘传中华传统文化做了巨大贡献,他的缺点是没有道场。”
佛说法犹如扣鼓,大扣大鸣,小扣小鸣。皆因听法者而应机开示啊。这种不可解为争啊,阿弥陀佛。
从二种对同一大德不同开示,我理解问题的关键是,第一个弟子说‘不健康’是因为那个人成佛的因缘尚未成熟,问的时候是一种抵触净土的心态,而他自己选择的是传另一法门,而且对那个法门很有信心。所以师父如此开示。第二个弟子问同样的问题,师说功德无量,说明这个人对净土很有好感(这个师兄和我很熟),所以从称赞净土的角度来评价老法师,并指出了我这位师兄的毛病,二个法门都不精进,而对世俗的缘分看得重,因而开示说道场问题。我本人问师这个问题时,师不从正面回答,而留给我自己判断,不断弟子悟门啊。如老师您不也是这样对待学生的吗?称客人来了?哈哈,我一定没有说错吧?
我说没有争者,是说那些是非心重的人,不解佛旨,以为佛法以争取胜,因此有上述立场,阿弥陀佛。
所以,健康不健康,也是相对于弟子的因缘而立,也不是一个固定的说法。老法师总提倡未闻往教的菩萨精神,努力奔波于维护世界安定祥和,难道这不是非常积极的净化人间社会吗?师那样说者,是听者不知不察而已,阿弥陀佛。 [s:1] [s:1] [s:1]
佛法是无为法,有道之人不争是天理,决定是事实。

所以,佛法在今天的弘传也会有很多问题,本论坛求小不求大也是出于这种考虑。大而杂,不明白的会难以适从,甚至理解为相互矛盾,或者有争论,并在其中理解,哪位更高明之类事了。这都是自己不善观察的过错啊。

但这其中有个根本问题,佛菩萨绝对不会妄说实际的。如果一个菩萨教化让另一个旁观者生疑而进行开示,也绝不会说这个菩萨是魔王的。所以,印祖对《大成捷要》和欧阳先生的评价中用词表明,他们绝对不会真正意义上的菩萨心态来做那样的事。当然,不等于说,他们所说话一无是处。万法平等,当机是理啊。
同样一件事,从不能同角度来说,如文章中引用的化身问题,皆是去除弟子的执着罢了,阿弥陀佛。
老师以为如何?这并不是求同存异的问题,也不是印祖对一切法不通达,等觉菩萨,仅有一品无明,绝对不可用不通达来理解的。应当是慈悲心大发而为之的。求同存异是对修行中的人,还没有证果,让他不执着自己的偏见,而提倡的。真正证果的人,佛菩萨是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这种差别,是作用上的,不是见解上的。老师慈悲,当今修炼界,争论不休,这是佛早有开示的,斗争坚固时期。您强调争论引发悟处,也是出于慈悲,学生能够领会,合十,阿弥陀佛。 [s:1]

厚地高天:
感觉意思未全所以又补充了一些,以上感受是对整个修炼界现象而言的。莲兄的角度不同,没有错的,在净宗的立场即便是古佛再来言还有其他法门更好也不改初衷,正是脚跟点地的真实行履,理应如此!对其他人宣扬时就不能不有所讲究才是了。这里谈的是弘道的方面引发的思考。两不相妨。客人来也是真的,留悟门的心思也有,想倾心一谈的动机还是存在呀,但是总的原则我以为对佛法要正信,对祖师大德更应该客观,这其实在我们来说不影响恭敬心。毕竟现在是张扬理性的时代,大觉立教都不得不恒顺众生改换现代科学的理性化语言系统。我们则更应该贯彻理性于弘法悟道之中啊,哈哈哈哈……

XMHX:
万法平等,当机是理啊。

厚地高天:
这话如果真懂了就会同样适用于其他法门,无论它被机广狭总有当机之众,总不能说只有我们净宗才是当所有人的机。别宗一概没有当机者,对吗?如果说只有净宗一法可以摄受群机我绝对同意。但毕竟有人不愿意念佛咱不能强加于人呀,假如要承认这种事实就应该容纳别的法门,至少不把话说得太绝对令他不安,让别人也好有个立脚的地方。也好为日后留下接引的机会不是更好吗?但我肯定一点:在最后三百年独留此经的时代就可以用现在的态度大张旗鼓的告诉全人类:只有念佛可得度脱,独此一家,最为当机,别无他法了。哈哈哈哈哈……

莲池溪音:
哈哈,是的啊,是的啊,阿弥陀佛。 [s:1] [s:1] [s:1]
佛法平等,众生不平等,只好有无边佛法,众生生出种种心,对治就用种种法。但从究竟了义上讲,有阶段法和圆满法。当然圆满里面还有阶段圆满。总之,都是让众生成佛了。阿弥陀佛。从这个意义上讲,中道了义,是最圆满的,这个中道了义的境界,就是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常寂光净土啊。阿弥陀佛。 [s:1]所以净空老法师开示,去了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讲什么经?讲《金刚经》。从这里,又会生出话题来了,天下佛经,哪一个是第一,那《金刚经》不又盖过《无量寿经》了。
听话要听音,锣鼓听声。法的圆满,要看站在什么基础上。所以,要明心见性才能出来弘法就是这个道理,要知道听众的基础,才能为他选择最圆满的佛法。对我这等下等根器而言,净土最当机。我就选择净土法门了,阿弥陀佛。 [s:1] [s:1] [s:1]

厚地高天:
一切法都是在现象界才有意义,那个究竟了义的绝对真理永远无法从言语文字思维计度中达到,这就是大觉说“我们永远只能接近绝对真理,而不可能达到绝对真理”的意思了。那么就导出了中道了义、中成极反的道理。现象界的生生不息是永恒的,中道的作用也将是永恒的,现象界永远是趋中的。那么要成就一段因缘的和合就永远需要把握中道。这便是它的了义所在。那就是说我们永远在阶段中,永远在过程中,当下就是圆满,而没有另外的圆满,那个理体上的圆满正是接受这个无量无边的过程,在有生之年就是时时把握这个过程的作用——这也就是与道合一的圆满相应啊……

莲池溪音:
是啊,如老师说,中成极反,就是佛法的手下处,有时是矫枉过正的现象。全靠受法者的悟性了,没悟性会执着,有悟性就是看破放下了。如祖师说:执有者,给说空;执空者,给说有。这正是中成极反的道理啊。

厚地高天:
莲兄说得在理,受教。哈哈哈哈……
中成是大道平衡的常态表现,极反是大道平衡的特殊表现,最能检验功夫的是对极反这个特殊表现的把握,也就是矫枉过正的作用。倘若对极反点的枢纽观察不准确,则有可能出现矫枉过枉的结果,这就是常说的过犹不及。对执有者说空,对执空者说有是禅宗常用的手法,但现实中我们经常见到用禅宗手法与人开示的,说得也对,但却反而被别人骂他一通神经病之类的。他们也懂得矫枉过正的运用但为何却没有取得平衡的结果呢?原因就在于没有观准对象的根基和说法的时节因缘,实际上就是没找准极反点就开始下手。而那些成就的禅宗祖师们则较好地把握了这个极反点,他们从不轻易下棒下喝,常常酝酿很久才看准时机痛下杀手,令闻者逼死在人亡法空、前后际断处而言下大悟,有的甚至要等上若干年才下手,就是为了观察这个极反点。而现代禅人为何不能令人开悟反而令人反感就是滥用矫枉过正的手段,不论根熟未熟,见人就一通棒喝,让人云里雾里之后从此远遁唯恐不及。哈哈……因此矫枉必须过正的道理知道的人很多。历史上能准确运用的人却少之又少,甚至屡屡出现滥用的现象,文革现象就是典型的例证。这需要我们大量的历事炼心才能熟练掌握。几乎可以说只有明道者能之。我等只能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了……
    从另一件事可以看出虚云老和尚自己是禅宗大德但却对印光大师的弟子开示念佛而不说禅,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不坏别人的修学,不以自宗为大而凌驾他宗这是修行人起码的行业道德。顶礼虚云和尚。另一方面也可以知道大德们说法之无碍,不同场合对不同的人说话可以截然不同,可谓事事无碍,是中道的真实体现。与此文对参可见一斑:[url]http://www.jhxz.cn/read.php?tid=2533&page=e&#a[/url]
           [s:1] [s:1] [s:1]

厚地高天:(由对释万行的评价而起)
释万行在网上还是个有争议的人物,一来是因为明理之后的人说话活泼了些,不太喜欢背经书,语言书面性少了,难免不被人钻空子,挑字眼;二来是因为成名后不易被同时代同道轻易认同,三是其本人毕竟尚不是完美无缺,因此招人非议乃是极正常的现象,也是成道路上必经的过程。我所推崇的主要在其闭关实证的求道精神,大家也不妨从这一点上来参访和学习。

lcxi:
阿弥陀佛,修禅真可怕啊。他苦修的精神可佳,但学生看了他的自述,还是认为他对理还是不悟的。所以,他的句子的确转意了。网上有争议也是自然的。我并不认为他明理了。他对净土的评价实在不好,阿弥陀佛。
他得了一些粗浅的禅定功夫而已。不过,我是无法学禅的,一辈子也达不到他的境界。看来我选择净土还是要方便又稳妥啊。所以,发上来提醒大家念佛往生净土是太大的福报了。

厚地高天:
从禅定入门的自然免不了有些内景里的东西是多数人看不到的,主要看他从中悟到了什么,不能一概视为魔境外道加以否定。着即是魔,不着则是好功夫,好境界。理是否明和是否透是两回事,证体后是否能很好的启用则又是另一回事。这里面也很复杂,而且入门不同,表现特征也千差万别,表达也有个人特点的差异。要看主要观点是否说到,不必追求细节的准确,意思说出来即可。否则会出现判断上的失误。有粗浅的禅定功夫并不妨碍明理,相反我们连粗浅的禅定都没有的话,明理的层次可能尚需深入。能够在一个洞中坐一年两年并不是那么简单。既知入世表明已不是枯木禅,那就不可单以禅定深浅来判断,而要听其言、观其行综合来判断才行。要知道还没有说的东西还有多少我们不知道,或者是没有看到。语言之外的东西究竟是他没有明白还是我没有明白也很难说。也不能以对净土的评价来认定是否明理,因为等觉菩萨还有不能相信净土法门的,但我们不能就此否定他已是等觉菩萨了,更不能以此而生轻慢,因为他毕竟是位臻等觉的圣人,比我们修得高得多。我们只是遇缘比他好而已,并不等于修证也高于他们了,反而正应该向他们学习才对。对于其他修学长于我们的同道亦应如是。这是学净土的人最易犯的毛病,以为修学的法门比较殊胜就一切都超胜于人,不经意中常犯轻视他宗或他人修证境界的诟病。实际别人看我们净土学人毛病还更多,这对弘扬净土带来的是负面效应。此处不可不慎啊!

问:净宗行人的心量应该有多大?

厚地高天:
净宗行人的心量应该有多大?这个问题值得每一个弥陀弟子认真思考。如果要和所修法门相应的话,那么答案就很明显了:无量——这应该是应有的标准!可现实中却发现我们自己差距很大,一方面我们好称万德洪名,另一方面却把万德洪名的功德执着成一德,把一句佛号理解成与其他一切都格格不入的东西,这显然不是净土的本意。然而我们却常常以为这是不夹杂,实际上已经夹杂了很多分别妄想了。除非我们是在24小时持名的状态,否则就不可能不面对名号以外的人事物,此时不可以说不去正面应对,一应对就是夹杂,这显然有问题。我们许多人修净土让人不理解就是犯了这个错误,这是完全错解了净空法师的意思。一方面持名连功夫成片都做不到,另一方面却又排斥名号之外的一切,结果自己未得实益还给别人留下不好的样子,以为念佛人都是这样或都应该这样。反而障碍了别人的信心,这就很令人遗憾。须知净土境界深广无尽,即便我们得到了一些利益也不可得少为足,倘再以自己得到的少分利益为尺度去作为衡量净土行人标准是会犯主观武断的错误的,将不自觉落入我见执著。因此我们在满腔热情弘扬净土的时候不要忘了如理如法的传达净土的真实义理。不夹杂是对自己而言的,并非是排他的。比如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参尽一切世出世间人事物,最后都学到自己应该得到的东西,然后不受影响,念得礼辞!自己并不改变自己修学的念佛法门,并不因为参访而影响,这才是真正的不夹杂,同时也并没有表现出强烈的排他性,相反却有极大的包容性,这就与净土念佛法门的无量光寿、万德洪名相应了,所以善财童子每参访一位善知识品位就提升一级,五十三参就圆满证得菩萨五十三个位次而成佛,这便是善财童子给我们的启示,如何修念佛法门才是不夹杂,净土行人的心量究竟该有多大?我想应该一目了然了。容得下天,容得下地,容得下法界众生,却偏偏容不下净土以外的人和事,这可不是净土的境界,这其实和学功的人容不得念佛犯了同样的错误。不管别人修什么,只要是正法皆随喜赞叹,而自己抱定一句佛号不换题目,这就对了,我记得老和尚也是这样开示的,怎么到了我们这里就变味了呢?学功的以自己的师父高明而傲视他人,却不知师父高明不等于自己高明,念佛的以法门殊胜而唯我独大,却不明法门殊胜也不等于自己的成就。有何道理轻视于人呢?我们大家都应该好好反省才是啊!一点个人感悟,供大家参考。哈哈哈哈……

莲池溪音:
“心量”二字,就是心的用法有现量和比量,净土法门,就是从一下手就完全按照佛的现量境界来用心,一法不立,当然不应当有门派之见。如果有,那就不是净土,是附佛外道啊。比量无现量,所谓相对论,是凡夫的观点,不是佛法。世人执着这个,人我是非很多。这是他们的信仰,也没有什么好说的。个人因果个人负责。所以,不论哪个宗派都有这个问题,挂羊头卖狗肉,说是即非的问题。我们求生净土的人,只管一心念佛,把一切人和事,都不放在心上,这样才叫念佛。

厚地高天:
对,莲兄高见哪。正因为一切人和事都不放在心上,所以才无碍,于一切法而得自在,事上才能互不相违,才为真正的念佛啊,因此凡是排斥其他形式的修行方式非真念佛人所为,这是所有念佛人都应该明白的问题。

引用余秋雨论文化界的审美公德问题:“审美公德就像其他公德一样,主要是表现为对社会广大成员的照顾,避免对他人审美权利的剥夺,因此不管你本人是多么地热爱哪一种曲调和色彩,在公共空间中尽量要收敛、低调,除非有一种特殊的约定。”
作为修炼人,在弘扬自己所崇尚的法门时也应该注意这个问题,无论念佛法门多么殊胜,它毕竟只是最好的法门之一,也无论zg多么高级,说到底“也不过是一种现代救度众生的方便之法”(大觉语)总会有人不喜欢,暂时不能理解和接受。我们可以循循善诱,却不能唯我独大,凌驾于人。以至于不但未达到弘法的目的,反而令人心生烦恼以致对所弘扬的法门产生误会和诽谤。因为弘法者的咄咄逼人已经让公共空间变得拥挤,让身处其间的人感觉自己空间受到了挤压。乃至生存受到了威胁。所以,一个善于弘法的人一定会保持低调有效地弘扬所信奉的文化,在不挤占他人空间的同时从容不迫地巧妙传达,不失时机的循循善诱、随其所欲地娓娓道来,我很喜欢这首短诗,他正好准确地道出了大觉传道的智慧和所创文化特点: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细细体会,我们在接受大觉教诲时感受正是不知不觉地被浸润滋养心田的感觉,他悄无声息的改变了我们的人生,但我们却不知道改变是从何时开始的,这,难道不比咋咋唬唬来得更有实效吗?……
我观察此类现象在门内弟子身上更严重一些,念佛人中也大量存在但表现要委婉得多,至少从修养上要比学功人高,唯心量不够宽容,容不得谈其他法门的优点,听不得说净土乃至净土祖师的不是。而学功人则连起码的常人都不如,各种习气甚至比未练功前变本加厉。我想是因为修行路线从命功入手,修心方面滞后的缘故吧,虽然是暂时现象但表现特别突出故不可不引起重视。看来炼养公德的提出应该势所必然了。

问:如何为净念:

厚地高天:
念佛时如何做到净念相继?这是大家都关心的问题,大德们开示的方法也很多,可以说各有功用和适合人群。以我自己的体会净念和妄念的分野只有一个:注意力在哪一边?什么意思呢?我们多数时候在持名的同时名号之外的念头是不断涌现的。此时注意力被念头牵走了就是妄念,如果注意力仍在佛号上那么就是净念,因此持名的时候念头来了不必去压制它,只不要理会他,继续念自己的名号就可以了,此时心里明明知道念头不断地涌现但佛号仍然可以念得清清楚楚,耳朵听得明明白白,佛号和念头如两条平行线无限延伸,永不相交,名号是主,念头是客,两不相妨,此即为净念相继了。久而久之念头自息只剩名号了,这在禅宗称之为:观念念即住,觉妄妄皆真!如此念佛则容易摄心了。可以作如此想:念头是客人,名号是主人,有多少客人来就有多少主人陪,客人无限多,主人亦无限多,总之主客不颠倒即可,此法乃本人长期念佛实践之心得,自感受益很大,今供养出来,同修们可不妨一试,或能有所帮助。

问:慈悲的含义是什么?

厚地高天:
慈能与乐,悲能拔苦!有慈无悲能令众生生欢喜心,权巧方便皆属此类。以契机为主,契理为辅,但不能彻底解决问题。有悲无慈能救拔众生的苦难,但却难免让众生受些委屈。以契理为主、契机为辅。正如医生动手术虽能割除毒瘤但却免不了一刀之苦,属于破坏性建设。不能摄受大面积众生皆得度脱。禅宗手法即属此类。慈悲双运则是真智慧,契理又契机则说法圆满。但有时却不能同时照顾两全,而是在不同阶段分别施与,其运用之妙全在说法者自身境界了,此种境界也可说是重重无尽了......大慈大悲则无须考虑上述问题,自性流露,随机施教皆合妙道,必以双契为能事。唯佛能之了!吾观大觉之作略无不与此相符啊!

莲池溪音:
有人问我,他有一次进入虚脱状态,他想往生了算了,于是就念佛求佛接引。这时,他想到还有一件事没有向同行者交代,于是就回来了。后来他请寺里和尚谈对此事的看法,和尚说他还是放不下。问我对这事的看法。我说您回来是对的。因为当时的状态未必能往生。他至今还不同意我的说法,他说他在念佛啊,为什么不能往生?我说念佛是不一句佛号在心头,而是没有佛号时万缘放下的清净平等觉才得往生啊。老法师劝人在临终时放下啊,放下,放下,放下,这就是一心系念阿否则,风吹不进,雨打不透的念佛就一定得往生了,不是吗?弥陀佛啊。 不知老师对我的说法有何指教?请开示,阿弥陀佛。

厚地高天:
关键是他虚脱的状态是不是临命终了,如果不是那么有可能感来佛菩萨显像但不一定能往生,如果是临命终了放下那个心事一直念去也能往生。可惜他没放下,所以你说他应该回来是对的,因为如果此时不回来就会被那个境牵到不知哪一道去了。如果只是虚脱而阳寿未尽又一心念佛感来弥陀现前的话那么则有可能开示他世缘未了或乘愿再来之类的话,然后此人回来后将会像变了一个人一样,境界会有所提升的。当然还可能有其他情况的。

莲池溪音:
那如何解释风吹不透,雨打不湿,也不能往生呢?这是祖师的开示啊?

厚地高天:
莲兄问得很到位啊,我很早就想就此谈谈看法了,没想到竟然真有这样的缘起。这实际上是如何领会大德开示的问题,也就是注意古大德说话的特点。往往为了表达一个意思把话说到极处以强调所要表达的主题,便假设一个前提,但实际上其假设的前提和对应的情况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比如风吹不进雨打不湿的念佛至少已经是功夫成片了,而且是很高级的成片功夫呢,如果说不能往生显然与净土教义相矛盾。但为了强调心口如一便假定了这时如果心里打妄想仍然徒劳无益。然而任何一个念佛人只要真正念到此种程度是不可能还有打妄想的空间了,必定一向专念非常精进才能达到这样的功夫。倘若有一念分心“风”也就吹进来了,“雨”也飘进来了嘛,哈哈哈哈,莲兄听话听得很实在,只能证明你是个实在人啊,忠厚老实的人常常吃这种亏呀,吃亏是福,可知以后福德必定无量啊。但同时也难免被老和尚们的舌头所转,一时半会的在方便语中兜兜圈子呀。这类语言禅宗大德最多,什么“待汝一口饮尽西江水时再向汝道”啊,什么“案山点头时便同你说”啦等等,皆是不可能的假设以断掉学人某方面的妄想,意在令其老实下来。非是实语,净宗祖师多有参禅的经历,因而语言特点也就自然而然地带过来了。此处不知难住了多少修行人,所以另一方面古德也反复强调离语言相而会真意,语无实义,唯传心音,犹如空谷传音,声非谷响,皆由外感,是此义了。
“三、净土宗的信、愿、行三资粮应该是并重的,如三脚香炉。但是现代净土行人都未能认真地检讨其中的精义所在,如信之一字,古德主张应把信的含义深化,如昙鸾大师把信与淳和的实相、心相统一,认为信即是一个行人的淳和后的相应于真实心体的一种意境,藕益大师在《弥陀要解》里主张信要具备六种:即信理、信事、信因、信果、信自、信他,这六种信可以说是全信或圆信,如果没有一定的教理修养与心地的智慧,是不可能发生的。《大乘起信论》重点是起学人之信,而信的根本在于体悟真如。然而,现代净土行人由于无人引导,没有很好地在信字上下功夫,以为信很容易且很简单。这种表面性的信仰,导致了净业行人的素质低下,既不能认知真理,更难以悟透人事,所以修行起来便觉无力,终日颠倒红尘,反以为净土容易,把这个了生脱死的最好法门,当作暂时安慰、贪图眼前享受与懒于求道人的一种保护伞!
……
时下,不少净土行人以专修为名而反对它宗,或反对净土宗人兼修它法,这种做法,其初衷不无道理,但只适合极少数人。因为,现时人的根基浅陋,只有通过兼修才能圆成道业。如过去就有人主张禅净双修;有的主张密净合修;有的主张台净一致等等,主要使行人不觉乏味,日日有所进步,不论专修兼修均无不可。就是在净土宗内,也有许多行法的,如四种念佛,《观经》的十六观,《无量寿经》的十念法,以及“大悲咒”、“往生咒”与观音圆通,弥陀密法等等,如此等法,都是应机引人的方便,只要对机,均可选择而行。绝对没有一法而适合所有行者的事。所以广摄一切宗派法门而导归于西方净土,这是净土宗的一大特色,弘法者不可不重视。” 摘自《台州佛教》杂志《谈谈净土宗的几个关键问题》一文。

仔细体会,再结合学人的实际情况,此话是有道理的,我理解其阐述的要点不在于一定应兼修,而是视每个人自身情况和修学阶段的不同而选择专修或者兼修。这样就比较现实客观了,对修学是没有坏处的。

莲池溪音:
真是的,老师都发了三贴了,我才来看,忘了这个问题了。对您的解答,我不能赞成。
对于这一点,我非常仔细地听了老法师在不同的经论里都强调了。对于这问题,老法师的强调是这样说的:“要有观才行,无观不生极乐世界”。这个说得极为妥当,也符合阿弥陀经,无量寿经。我把老法师的无量寿经的多个版本都听了。因为这个太关键了,所以不可以不搞清楚。
功夫成片,并不是往生极乐世界的正因,而一心念佛是正因。如果把这个佛号作为定功修炼,就可以得到功夫成片,可以生天,但不一定往生。因为佛号的修持,是以愿心为基础的,如无量寿经里阿弥陀佛的誓愿是“闻我名号,愿生我国”,是强调一个愿字!这个佛号念到功夫成片,但愿心没有,也就是这个佛号与极乐世界不相应,所以不能往生。所谓念佛,净空老法师反复强调了这一点。这也是藕益大师的说法,有愿即得生,念佛功夫是品位之高低。可见,多数人对极乐世界的标准没有搞清楚,很多人生天了,并没有去极乐世界,这也是净空老法师说了的。原因就是心与极乐世界不相应。深信因果,道理的味道就凸显出来了,清净平等心的建立是往生极乐世界的正因,并不是阿弥陀佛几个字,佛用阿弥陀佛名号,是闻名起观的原理。也就是祖师大德讲的,漱口三日的原因。
当然如果念佛念到雨打不透的程度,是在有愿的基础上,那当然您说得就成立了。但是要明白,这个愿很多人是发不出来的,因为这个愿不是文字,不是言说,而是看得破,放得下。所以,老法师讲的经论里都强调,临命终时,要他放下,而不是提起。就是这个原理。
我想您讲得也有道理,不过我理解祖师的意思,把念号当定功修念,必不能往生。看一下,莲花生大师的中阴救度经里,大师也是说,阿弥陀佛代表妙观察智。从这里又要可印证老法师说无观不生的道理。法师还强调念佛是忘念一起,就一句阿弥陀佛压住。不起妄念时,没有必要念佛号。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阿弥陀佛是提醒的作用。一心系念阿弥陀佛,也绝不是名字相啊,阿弥陀佛。 [s:1]
祖师的说法,是非常中肯的。我要是个老实人就好了,非常不老实。总在老法师和师父的说法里琢磨又琢磨啊。生死大事,怎么有半点不清楚呢?所以,我还在不停地听,万一又有问题好早点发现啊。这件事绝不能大意啊。所以,说到底,念佛得有观,就是您讲得“明明白白待汝一口饮尽西江水时再向汝道”“案山点头时便同你说”公案,我的理解也与您不同。这句话,虽然有您说的意思,但另一方面也确是事实,“心能转境时再向你说”实则那里已无需说了。因为对一个真正明心见性的人来说,这个事真的可以做到啊。阿弥陀佛。我理解他们这样来让他们不打妄想啊,如有人问净空老法师,老人家说:“老实念佛”!实则,真能老实,此问题自已有解了啊。”,也是老法师讲的明明白白。 [s:1]

厚地高天:
哈哈,巧了,莲兄不赞成的恰好我也不赞成!正如你对祖师的话肢解一样,同样肢解了我的意思,我们在探讨念佛功夫的时候一定是在有愿的基础上说的,这是前提。所以你说得这么多也没有论到点子上,因为我并没有任何否定发愿只强调功夫的意思。这还是太老实的缘故。那个虚脱的人说他此时念佛也包含往生的愿望嘛,否则都虚脱了还能想起念佛吗?不想求生谁又能在此时提起佛号?还是那句话,讨论应该听意思,不能太抠字眼,否则就成了论输赢了,我以为这正是莲兄研究佛法上的一大显著问题,导致很多时候与人讨论时沟通不畅,总是在枝节问题上花很多时间,常常说了一大半天却完全说的是另一个意思,虽然也没有错,但却与主题无关哪,当然因为义理没错所以莲兄自己也坚持自己的意见,故而造成讨论没结果,双方都不以为自己有错,但实际上错误在讨论之初就已经埋下了,沟通不畅,互相没搞明白争论焦点在哪里就开始大论特论了,焉能不南辕北辙呀,这样的争论实在是冤哉枉也,其他也就不好论了。问题没讨论清楚不说,还惹来很多冤枉的骂名,我曾多次为兄排解,为你报屈的同时也在观察问题出在哪里?莲兄自己也说到自己常被人误解,看来问题就出在这里了。记得莲兄曾说过有关哲学问题没人能讨论过你,会不会也是这个原因呀,哈哈哈,说句笑话了,不过问题是我经过长期观察诚恳提出的,莲兄当在此处注意一下才是。否则莲兄倒是永远都不会输,但也会永远都论不明白一个问题呀!哈哈哈哈……
  这里需注意的是:功夫和愿望从义理上说可以分开来说,但实际上讲却不可能截然分开,如果自己实际验证多念一念24小时不间断的念法就能体会出要想达到打成一片没有强烈的信念能否做到?还不要说能否风雨不进了。我的体会稍有分心便要念成其他字了,我这里参加打七的人什么笑话都闹过,有念着念着就出一句“南无金珠玛米”的,有突然出一句“哪个降的住他的”等等,总之不出自己瞬间分心妄念的现前。这是实证中才能体会到的,座谈却不可能考虑到这种情况,即便是祖师大德也是就义理分说以强调主题,而实际上他们是清楚实际情况的,至于“案山点头”等语可以说从禅宗的角度讲你的解释完全错了,文字解说对了也是错。因为祖师禅从来就不在语言之内。从一般角度而言你这样理解也可以,这里与主题无关就不讨论了。

莲池溪音:
等了这么久,就是要听这些,合十,很佩服。阿弥陀佛。

厚地高天:
我没看错,莲兄不愧是会听话的人。

莲池溪音:
您说的很在理,这个切换主题讨论,曾在二十多年前大学刚毕业时,大家也为一些事争论,他们当时也是争不过我。后来,有位北京钢院毕业的学生,也就是师父的北京科技大学了。他私下和我说,他想了很久为什么总辩不赢我,后来,他发现我会切换主题。这件事,您不说,我也想不起了。您一说,我想起二十年前。这个事,我没反对您的说法,仔细看您的解答,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如您所说,我也不觉自己有问题,当然也许这正是问题所在,阿弥陀佛。不过,我不是很固执的人,只要您说得对,我不怕丢面子,不会为面子争论。这里面有我的问题,就像做数学证论一样,往往要分部证明。说一问题讨论的时候,我也会用将问题分成若干个小问题来讨论,我想这就您和我以前的同事一样对我的看法,明明讨论这个问题,我却把问题引入到另一个话题里,而那个话题,我十分有把握我是正确的。从世俗的学术上看,这样做没有什么不妥当,因为世俗文化讲究逻辑推理。今天您的话说得很中肯,意思就是如果不存在这种世俗逻辑,就等于我将话题引入了一个完全无关的讨论之中了。不知我这样来理解您的话,是不是正确的。所以,我很佩服您对我的评价,我的确有这个问题。而且非常着相,这在一相识时就告诉您了。我的问题很多,有些我清楚,有些不清楚。比如,转移论点法,我有时还向我的学生推荐,我的意思是,讨论问题不要粘缚在支末上纠緾不清,要把问题引入到根本上。关于这一点,您还说我是太极大推手呢?不知您还记得否? 哈哈,不多说了。您的看法总是很地道,无懈可击,我还能说什么呢?领教就是了,阿弥陀佛。

厚地高天:
莲兄说的也是实际情况,就是在什么时候该遵循形式逻辑,什么时候该用“太极推手”(我什么时候这样说过你我都不记得了,哈哈)的问题。在我看来,在讨论纯学术问题或纯粹义理时必须遵循形式逻辑,否则永远讲不清楚。在讨论事实时则要结合具体情况具体事实具体探讨灵活处理。(这在研究经典时就是南怀瑾先生提倡的经史合参,经就是理,史就是具体历史事件,所以南老师在研究儒家经典和历史方面才有令人折服的独到建树)而在对喜欢歪理执着雄辩的人时则可以祭出莲兄的“太极推手”了,因为这种人讨论的目的不是追求真理而只是为了显示自己而争个输赢,所以不必跟他较真,只需和他玩太极他就赢不了从而就死了这条心,可能因此而老实下来啊(对那位佛音网的老兄我就曾用过这招),哈哈哈哈……


关于文化的生存与发展:

莲池溪音:
老师对释永信现象如何看啊?

厚地高天:
这里的信息反映出佛法要振兴离不开和现代商品社会接轨,走向实业的大趋势,否则势将难以为继,与现代众生渐行渐远,而这正是本门文化早已探索成功的长期生存和发展之路,在当今多元文化异彩纷呈的大时代,我们必将成为人类心灵文化复兴的领头羊,义不容辞地带领各民族文化共同创造新一轮人类文明的新纪元。释永信到底是何居心以及有无佛学修养我们不知道,但是这砍柴的文章观点却有代表性,但是他们忽略了一个事实——佛教需要改变才能生存下去!佛教如果不走出去难道情况会比现在更好?倘若没有类似释永信的人的改革能否一直保持作者所说的那种纯正不变?如果不能,难道这个现实是释永信们造成的吗?抑或是在他们之前就早已变得面目全非。如果是后者,那么应不应该有所改变、有所探索呢?如果别人做错了,他们除了振振有词的指责之外有没有更好地解决办法呢?如果没有,那么连释永信们尝试的也没有做过,有什么资格在那里指手划脚呢?至少别人还让世界知道了少林、知道了佛教,走出了第一步,至于知道了以后认识是否正确人们必定还会有一个很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释永信们的继承者有足够的时间纠正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怕就怕一个“绝对纯正”的佛教被长期关在深山老林里或供在佛台上永远不被人认识,那将产生更深的误解和曲解,难道这就是佛教捍卫者所希望的?所以不管怎么样作者的态度都不值得赞赏,太习惯打棍子,太习惯站在一个道德制高点来审视一切却没思考过自己是否比别人做得更多?是否能做得更好?除了指责还作了些什么?本人并不完全同意释永信的做法,但至少认同他的理念和探索勇气及实干精神是难能可贵的,没有这个佛教就没有希望。至于探索是否成功是另一个问题。怎么说也比抱残守缺强百倍,因为那才是断送佛教的真正祸首。不仅是佛教,任何文化都会如此。

空林叶语:
少林现象与本门文化发展之路完全是两回事,风马牛不相及。倒是净空大德讲过的下面一段话,才真正与本门文化发展之路一致:
“我第一次回国的时候,见赵朴老,朴老是安徽人,同乡。头一次见面我们聊天,就谈四个小时,他留我吃饭,谈得很愉快。我就跟他讲,现在中国的寺庙已经变成观光旅游的景点。这观光旅游的收入也非常可观,因为什么?它都是千百年的史迹。我说干脆全部办成观光旅游。那么新的佛教道场另外重新建。 现在交通方便,不像从前那样,要建很多寺庙,我说我们建十个道场就够了,一个宗派建一个,中国十个宗派,建十个道场。这十个道场的模仿外国大学城的方法。你到外国去看大学,一个城市就是一个学校,用这个方法。 气象就不一样。那些旧的地方,都给国家了,做收入,观光旅游的收入,相当可观。 ”——摘自净空大德专访《和谐拯救危机》系列之《重新认识宗教》
武术亦正亦邪,没有佛法做根基,弘传开来,福祸未知。释永信远离佛陀教育久矣。
阿弥陀佛

厚地高天:
并不是说这是一回事,听话要学会领会意思,这里说从现象反映出的信息可以看出本门文化的高屋建瓴,先生的高瞻远瞩,他们的探索也不得不朝着先生已经预见和实践的方向走,籍此说明本门文化发展之路的前瞻性和正确性。对佛法有点自己的心得不盲从这是好事,而且往往是真有些见地才会开口就出惊人之语,欲强调自己的观点这也没错。但是假如强调的分歧根本不存在而故意要炮制一个别人的观点然后再加以反驳,这样会误导观众,其动机也不纯正。其实别人的正确并不妨碍你的正确,自己的正确也不一定非要以别人的错误为条件。大多数情况不一定非要这样才能突出自己的观点。这种非此即彼的两极思维是文革时期的产物,早已被证明是错误和害人害己的。多数时间在阐述问题的时候对同一个现象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得出某一方面结论和另一种角度观察得出的另一种结论是一个问题的不同方面,并不是截然对立的,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事件却恰恰能够反映某些内在的关联之处,这并不是什么新观点。比如释永信现象所引发的上述各贴所持的观点完全可以同时存在,既可以得出走实业道路的正确方向是大趋势的结论并以此证明本门文化的发展道路的成功性和先生思路的前瞻性,也可以得出办教育比办旅游好的结论对比出净空法师的智慧,还可以得出以少林武术的品牌效应为媒介推广佛法证明释永信的有益探索有可行之处的结论,当然也可以从负面因素去观察提出种种非议。其正负面影响也是被评论者们同时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都是客观存在的。观点之间的冲突只不过是讨论者自己更倾向于保守还是创新的问题,这是可以畅所欲言的。倘若不是截然对立的观点就未必一定要打倒对方才能表示自己,因为只要将自己的观点阐述清楚旁观者自有判断能力从多方的论述中得出全面正确的结论,这是在判断者心里的事。倘若不惜一切地要驳倒对方甚至不惜捏造一个根本不属于对方的观点来反驳,纵然你的论据很充分,观点也很正确但却会使讨论偏离方向。


厚地高天:
引用:
“刚过去的三十年呢,我个人认为,整个社会型态的发展,超过了过去五千年人类文明发展的总和。换句话说,过去佛教形态的发展可以重复,那是因为农业社会,大家的生活方式并没有太大的改变,而这过去的三十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整个地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各种各样的形态。而我们今天整个佛教现状如同一个池塘,有几千年的沉淀,人们不去捅它时看起来很平静清洁,但一旦从不同的方位捅了这个池塘,千年来不同时期的沉淀会泛上来,而我们今天的佛教的现状是,不同的人,正从不同的方位捅这个池塘。譬如有人从池塘南面捅一下,唐代哪个高僧的专著浮出水面,今人偶尔看到了,读后津津乐道,执为永恒真理,然后拿来吓唬人;有人从池塘的北面捅了一下,宋代某位祖师的语录泛上来了,读后大加赞赏,执为常住真谛,这是某某祖师讲的,你敢说什么?还有人从池塘的东边捅了一下,明或清代某大德的心得现出水面……如此,今天的佛教现状是,不少人不完全是以佛陀的教诲为依据,来宣讲佛法,而是花很大的精力来宣讲宗派式的佛教、祖师式的佛教,然后各执一端,自以为是,因而显得有点乱。其实古往今来,祖师大德们的心得体会、语录以及提倡的修持方式,都是依据佛陀的教诲,针对特定的历史环境和特殊的众生根机,而形成不同风格的说教方式,因而具有强烈的时代针对性,形成不同的佛法表达形式,逐渐成为佛教的优良传统,理应继承,但如果有人因此而执着某种佛法的表现形式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佛法,亘古不变,对一切众生都适用,这就完全违背了佛陀契理契机、权巧方便、对机说法的原则。
  因此,为了使佛教与时俱进,赋予古老的佛教新的生命,我觉得有必要对这个池塘进行彻底的清理。这是一项极其复杂、艰辛而又有意义的工作,不是一句话、两句话就可以解决问题的。这就需要我们教界和学界共同努力来完成这项划时代的工程。换句话说,所谓清理池塘的过程,去除池塘内千年的沉淀下来的糟粕,继承千百年来行之有效的佛教优良传统,突破宗派佛教、祖师佛教或大德佛教的束缚,针对当今社会或现代人的实际需求,回归到释迦牟尼当初以人为本的本怀上去,这就是佛教的第三次回归。 ”
——摘自净因法师《佛陀教育的价值取向》一文。
厚地高天:
作者无疑是相当有远见的,真乃佛门中的有识之士,他唯一没有看到的只有一点:那就是他所向往的第三次回归并不在佛门,这次回归早已悄然而至,他早已成功的抖净历史的尘埃,以无限的活力与生机在世界的东方悄然出世并开花结果、顺势而为的担负起了福泽天下苍生的神圣使命、正以稳健的步履从容不迫的向我们走来……

莲池溪音:
虽然作者太有才了,不过,在下不太认同他的说法。
他没有理出一个“中华传统文化”是祖师、宗派、大德都没有违约的纲领,过分描述了分歧,而没有称赞各宗成就的伟绩。而强调教育的同时没有看到佛法教育并不必像大学一样开什么课程,是活泼自在的。如老师说,我们的师父和净空法师强调实干的春风早已氤氲而生,念佛法门的广义取向已由居士的身分从容展开。

厚地高天:
与其说居士倒不如说是炼养师之类不带宗教色彩的现代称呼更能广泛的接引众生。对芸芸众生而言这不仅仅是一个名字和称呼的变化,而是可以跨越几千年来形成的文化之间的天然屏障,这并不是一个小问题,是文化传播者的境界和智慧问题。悟境的干净彻底与否也可于此略见端倪…… 当这种分歧所产生的实际效果已经到了将佛教肢解得面目全非的时候,呼吁其正面挽救的工作固然不是无事可作但却已经相当吃力且收效甚微,这种情况下痛陈弊端更能推动回归佛陀本怀的鼎故革新早日实现。就像对于一个已病入膏肓的病人要紧的不是针对他的正常机能补充给养,而重要的是赶紧把他满身疾病的病根找出来并痛下药石而不是强调他一向以来还是有维持生命的正常机能的,那样会使人误以为他身体还基本健康,会耽误治疗甚至可能毁了他的生命。

莲池溪音:
阿弥陀佛,有道理啊。不过,如果他能对祖师大德能赞叹二句,又有什么害处呢?虽然他低谷受命,但太高唱自见,也许收效很难讲了。我的意思,若能兼顾岂不更好。当然他比在下高明多了,我也只是谈一点感受。我非常适合学习师父和净空法师这样慈悲型的导师,阿弥陀佛。

厚地高天:
无论是赞叹还批评都要有意义才有做的必要,不会为了赞叹而赞叹,为批评而批评,作一切事只是站在大众的立场来衡量,这其中并不夹杂自己的好恶。这样不至于冲淡主题,毕竟阐述问题不是请客吃饭需要客套一番。有智慧的人不做无意义的事,不管他是善事还是平常事,先生也很少凭空赞叹古德,除了需要赞叹的时候,批评的时候也是如此。所以我们才看到先生的语言干净简炼,字字珠玑。也形成了稳健务实的文化性格,这对我们是有启示意义的。

莲池溪音:
一个真正的佛法,即觉悟真相的大法,说其是大,是说其虽名一法,确含摄一切佛法。圆顿,理是一理,法是一法。因为理不二故,能含容一切理;法不二故,必含一切法。
了解恩师的法的精义,才能弘扬师的大道之理,这个理,是十方诸佛无一不弘扬的,无时不弘扬,无地不弘扬的。关键是我们这些自称跟随师父的人,是不是真正了解师父的法的精义,会不会将自己的一点肤浅的认知当作师父的法,再加以执着,那就危险了。
如何能确定师法的精义呢?必然从基础补课,东西文化若不能精读,岂能知精义乎?佛经若不读,能知师法是佛法精义乎?纯属自欺欺人耳!若不知念佛法门的精义,说师的法一定包含了念佛法门,岂非造业乎?
我们这个论坛,这么多的栏目,无非是要大家来精读一切文化的精华,再温故知新的同时,体会师父的大慈大悲,而不是强调现代一定高于过去。若是真有高有低,还要虚空大定干什么?取高不取低啊!
圆顿大法,是很高明,但毕竟是为了引接现代众生,肤浅的特性,得少为足的习气。若要真正包含念佛法门,那要讲出四十八愿在何处才行啊。您说说看,哪里有大愿的发法,如何发愿,发什么愿?这些事,在圆顿里是暗示,不是明说。这就需要读者要有足够的悟性,您悟精了吗?
说话听音,师父传的是思路,课要自己补啊。不然,遇佛如不遇,都是自己的过啊。师父不直说,是不堵我们的悟门,若自己先堵了,还说什么呢?把低标准当成包含高标准也不对啊,除了误自己,还要盲导众生,过是免不了的。

厚地高天:
是啊,无论是本门文化还是净土教义,法虽好,理再高,的确有一个认识的过程,并不完全是目前(包括我们自己在内)这些文化传承者和弘扬净土者们所认识的那样,都还在过程中,尤其是念佛法门,世尊无问自说后仍然尘封大藏一千年之久不被人认识,此后历代祖师都仍在继续探索和认识,到现在未必有谁可以说尽得其妙,把万德洪名的妙德阐述尽净,因此至今仍旧不能封顶,念佛人过早地把念佛狭隘化并不利于此法的弘传,四十八愿作为对阿弥陀佛的西方净土定义却不能概括所有念佛法门作为标准,这样说并不妨碍弥陀依旧是佛中之王。王之所以是王是因为他知道不能只有王,如果只有王那就无异于光杆司令。这其实是个概念常识问题,但却反映出研究净土的基本缺陷——本身概念模糊。出现这个问题说明本身已经囿于情见了,所以问题也就无法展开讨论。本门文化作为一门立于太初、起于无形的新文化大系更是有待于后人不断的深化认识,这个过程甚至是长期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应该允许各种观点存在,让它们去充分交锋(这里强调不能是吵架)让时间去检验,让事实来说话。但是立足点如果错了就会一切都错,当代人应该有当代人的视角,如果一起步就站在古人的立场看今天的人事物注定会犯一个先天性的错误,其结果是一开始就与当下的一切对立起来,造成与现代文化的天然障碍从而每前进一步都举步维艰,更不用说顺势而行,举重若轻了,这正是传统文化传播上的最大障碍,也正是新文化立意高远的最大优势,虽然是同一目的但是立意上的区别是客观存在的,未来的事实必将证明这种优势越来越明显的趋势,与其以我们自己已有的知识面去草草定义倒不如不断更新自己来得明智,正如先生所言:我的能量无限,因为我的思维无形,面对无量的意趣,我们除了无限地拓展自己的心量还有什么比这个更有意义呢,念兹在兹,还是念兹在彼,对现代修行人时代含义就是活在今天还是活在昨天,活在今天的将如何承续昨天,活在昨天的应该怎样扬弃历史的尘埃,这只能是依靠自己的灵觉去向自己求索了,因为无论在任何时候,鲜花和荆棘都会同生同在,也无论赞誉和批判如何甚嚣尘上,我们需要超越的永远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借用我们大家都熟悉的语言,无论是学功的还是念佛的,我们目前最好的做法还是眉心舒展,面带微笑,把远处的声音收入耳底吧……

妙音:
真空生妙有,万法由心生,知其根本,把握实质,那么万法都是圆溶的。执着一己之见,就会以偏盖全,不能见到事物的本质,一切的障碍由此产生,哪里还谈得上究竟解脱呢?!放下执着就是真悟!

厚地高天:
理虽如此,但事有兴替,历史文化的发展总有个后后胜于前前的传承形式,这并不违背事物的本质不变,执着古法难道不是一种执着吗?正因为相是千变万化的才需要把握本质、不着于相,随时把握和运用最新的形式在最大范围传达道的本质。一己之见固然不能固守,但很多时候我们可能又把一种流于字面的融通理论执著成另一种一己之见也很难说啊。禅宗的纵横自在、不落言诠的圆融无碍终于被执著成口头禅就是如此啊,由此看来,任何见地都只能以一种观点为形式表达出来,不可能同时持多种意见,那么都是一己之见,至于着还是不着就不好轻下断语,否则就必须先立一个标准出来。但这个标准在各人的心理,冷暖自知的东西,不太好立。因此为了不至于武断,我看还是不轻易下断语比较理智,理性的思维,吸取有益的东西比较好,至于不好的或者自己不喜欢的,就置之不理好了。这样的态度比较容易学到东西,在这方面善财童子就是我们的老师。先生智慧洪深、高瞻远瞩,所创立的文化方足以网络天下,惟其如此,才有可能与普渡三界众生的宏愿相符合呀!

关于八识的通俗讨论
虚空:
修就是转这个第七识,在唯识中这个第七识十分顽固,好的坏的他都执着分别,因为执着又引发第六识、第五识纷纷造业。所以只要我们的心平等了,前五、六识就自然转为妙观察智与成所作智,流入第八识的种子就完全转变为净识了,因此,时时刻刻保持一颗平等的心是十分重要的。这就是平等性智的直接大机大用。

龙吟:
六七因中转,八五果上圆,修行从六七下手,八五自然清净圆满,是这个道理啊!

无为:
能具体的讲讲吗,实在是摸不着,高深.

龙吟:
前五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第六识(意识),分别为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在接触六尘(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时意根同时作用而对应产生分别识而得名。前五识负责了别,第六识负责分别。第七识又称末那识,念念执著第八识为“我”,故又称执藏识。第八识为阿赖耶识,此识含藏无始劫以来所有的业识种子,故又称种子识。去后来先作主翁,生生世世带着我们去投胎的就是他。所以也称托胎识。我们的身心世界、山河大地都是此识变现出来的。先生的生命旋回理论中所讲“新生命储存着上一期生命的全部信息”就是指地这个。其实先生还没讲完,讲多了世人不能接受。实际上何止上一期,而是无数期生命的信息全部残留在此识里面,所以才可能有追眼功能调得出来这些信息。倘若不是第七识的坚固执著将它牢牢抓住成为一个个封闭的小我的话,它本身就是无量无边的全法界。也就是道体本身。故而才可能有预眼功能调出未来信息的可能。第八识才是一切的主宰,故又称为八识心王。大千世界的成住坏空、一切生命的生老病死、一切物质的生住异灭皆不出它的作用。因此唯识家有“万法唯识”之说。
八识的功能好比是一个完整的公司组织机构。前五识好比执行层的五个员工,对外负责收集原始材料(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然后不假思索、不分好赖地上传到办公室主任(意识)的桌面。实际上意识步步紧跟着员工们又充当着监工。对员工收集来的材料立即进行分别然后上报到总经理(第七识末那识)那里。由总经理判断对公司利益--身心有益还是有害而决定取舍好恶。最后上传到董事长(第八识阿赖耶识)那里做决策。决定对这些材料的对待和处理并将此结果作为档案保存在董事长的信息库里,从此决定了本公司对事物善恶美丑的固定观念。又将此标准按程序逆向回传到五个员工遵照执行,未经允许永远不得更改。
由此看来,六七识——办公室主任和总经理对公司运作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如果他们没有私心、不假公济私和以权谋私的话,那么员工们辛勤劳动采集回来的所有原材料都是公司很好的资源,都能被董事长原样见到并发现其优秀品质从而加以有效利用发挥出最大价值。但可惜的是这两个家伙偏偏都是小人,处处以个人得失和好恶来计量下面员工的劳动,办公室主任分别出所谓的好坏之后按自己的观念呈送给总经理有意误导他作出对自己有利的取舍。因为二人是利益共同体,故对总经理有利也就对主任有利。总经理完全听从办公室主任的意见批上自己的取舍态度后呈给董事长致使其最终做出错误的决策。长此以往便导致公司业绩每况愈下以至债台高筑,最终倒闭。
如果在此过程中董事长及时发现主任和总经理的劣迹,并坚决地加以撤换和惩治。杜绝以小我为标准的分别和执著而代之以处处以公司大我利益为标准的主任和总经理那么将有可能改变公司倒闭的命运。如果执行彻底的话将有可能彻底扭亏为盈。所以要想成就此目的必须从办公室主任(第六识)、总经理(第七识)开刀。从六七上下手就是除去分别、执著乃至微细分别执著——妄想。

虚空:
从前五识起修也可以,但有两种情况:第一种善根小的人做了好事执着,遇到逆境怨天怨地,诽谤因果,说做了好事不得好报之流,这种人不能从五识入手来修,要对他讲道理才行;第二种是大心量人,当体启用,自己所行所言完全为一切众生,自己毫无半点私心,也不分别5、6、7、8识,觉悟一切种子无非是妙性,心契大悲三摩地,圆满度生事业。第二种人是人天栋梁,背负如来家业,生生世世苦战娑婆,搭救第一种人甚至更加顽皮恶性的众生。
唯识学的理论本来不复杂,直接明了,但众生心性太复杂,总是认念头为自己,第八识又含藏无量无边的种子识,因缘成熟就受报,所以无法超越自己创造出来的小我,生生世世无端轮回,又继续造业,辗转无尽,所以佛陀才说这个八识:(阿陀那识)甚微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愚凡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就是这个我害死人了。
说了半天,只想指明一个事实:如果不明白心地之理,盲目采气接功,就会被虚空中无量的精灵鬼怪、有形的无形的乘虚而入,广说如《楞严经》五十种阴魔阐述,届时接来的究竟是些什么也认不得,多冤枉啊。所以我经常重复一句话---去把《楞严经》背得,那才是自己修持的老师。或者持诵《楞严咒》,诵来诵去, 这个无上光明心体就会现前!好好深思我的话,这些真实的道理很少听得到!我本来不想说的,想来想去还是要说。

龙吟:
所谓五识起修其实是舍识用根的五根修法了,是伏住六七识不起作用了,长期如此即是转识成智。五根造作直接与第八识相应即所谓自性流露,五根的功能是成其所作,有六七识的分别执著起作用即为成所作“业”,去掉六七识之作用则转为成所作“智”。
其实说一千道一万,上面的意思用一句白话来讲就是:直心就是佛!

无为:
直心是道场,请教各位老师,那个直心是不加思索的心吗?谢谢指教!
龙吟:
刚开始起修的时候可以说是的,往往给人以傻傻的感觉,久久行之就不傻了,因为你会发觉智慧渐渐涌现出来,就是六祖当年所感慨的那样:“弟子心中常生智慧”!这种傻乎乎的状态持续多长时间因人而异,我本人大约持续达近三年时间,最呆的时候连常人的话都不会说了,常常说出来才觉得很唐突,也因此常被人嘲笑。但心里还是知道,很多时候明知别人说的假话也暂时相信他,当真话听,就是不用自己的聪明。时间长了发现并不吃亏,当然眼前亏还是吃了不少的,待放弃了过去的所有聪明之后就把自己洗白了,成为一个大小孩的性格。从零开始建立新的大脑系统这时奇迹便发生了:不但过去的聪明又全回来了,而且脑子更灵敏了,看书也更容易懂了,对人对事比过去得体多了,好像大梦初醒一样一瞬间明白了很多过去根本不懂的东西,到此时才明白古人常说的放下聪明是多么的好,于是又再次否定,再次重建……只是周期越来越短了。

无为:
都是高人啊,不用说什么,就明白了 可是我看了好几天也没明白!

龙吟:
这个对你是难了点,但不懂也不影响修练只是一种知识罢了.楼上不必为此烦恼.常识的东西都不可穷尽,六祖还不懂电脑是什么玩意呢.还不照样成就了?

善缘好运:
阿弥陀佛!合什,恭敬请教大家一问题:《成佛之道》一书中,“序”开头说:佛曾言道:正法时期,持戒成就;像法时期,禅定成就;末法时期,智慧成就。这与修学时所见到的“末法时期,净土成就”说法不同,请问,这两种说法有区别吗?应当如何理解?请赐教。

妙善:
关于以上问题的回答:
  净土宗所谓的“净土成就”,并非在末法时期只有净土才能成就,这里所说的所谓“成就”只是修到极乐世界,而不是成佛。末法时期绝大多数的修行人正因为没开智慧,大多都在走偏路。没有智慧,就没有竖立正知正见,没有正知正见,就不可能成就。所以说古人常说:“修道者成千上万,得道者凤毛麟角”,正是因无智慧而行在各种偏道中。
  所谓净土成就,一是因为末法时期的修行人根基较低,戒也很难戒的住,定也很难定的住,首先要靠智慧悟理,明理后才能真正的做到戒和定。净土成就也同样要靠智慧,如果没有智慧,对于这个简而易行的法门都不可能真信,我到各地讲法时,问了许多修净土的同修:“一句佛号能念成佛吗?”答:“能”。“为什么能?”“不知道”。不知道原理只是一种迷信,而非正信。试想没有正信的人能成就佛果吗?所以要修净土法门,也首先需要有智慧。(在成佛之道的答疑中,有一句佛号为什么能成佛的原理。)
  二是,因净土法门主要是对应极乐世界,因为阿弥陀佛发的愿中有众生可以带业往生的大愿,所以在各佛国中只有阿弥陀佛化现的极乐世界可以带业往生,比较容易去。但到了极乐世界并不等于成就了,成就是指的最终成佛,到极乐世界只是得到了解脱,不再退转了,到了极乐世界等于才刚刚开始上佛学院,极乐世界的最高果位是九品大菩萨果位。从极乐世界毕业之后才能进入一真法界,成就佛果。
  所谓:“修在悟前,非真修也”,也是在强调悟,悟就是在开智慧。所谓“理通法自明”,也是智慧在先,修法在后。否则就会盲修瞎炼,偏离正道,如果偏离正道,即使是心诚精进,只能是越走离道越远,而不能成就。这正是我在各地讲法时所看到的,大多都是修了一、二十年的修行者,问他们“什么叫修行,几乎没有人能答出来的。所以,事实也证实了,末法时期是智慧成就。智慧是修行的一个前提条件,和修净土或修别的法门不是矛盾的,而是一体的。
  但是,无论修那个法门都可以成就,法法平等无高下,只是因每个人的根基不同而随缘定法。但因末法时期的修行者根基较差,适应修净土法门,因此修净土法门比较容易去极乐世界。但是,无论修哪一个法门,都需先明其理,明理就是智慧在先了,才能真修和进入正修阶段。
再补充几句:“智慧”和“净土”在此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智慧是修行各种法门的前提条件之一,也可以说是最重要的前提条件。而这里所说的“净土”是指的一个具体修行法门。如果把二者的概念弄清楚了,就不会把二者矛盾起来,或者说就不会存在这个问题了。

厚地高天:
妙兄说的道理自然有自己的逻辑,而且也基本说得过去,细节处无伤大雅,也可以再商榷。但是我主要想知道“末法时期,智慧成就”的说法的经典依据,因为看的经论少所以没有看到这个说法也不敢轻易否定和相信。请妙兄给个出处我想把他查实,免得以后有人问起说不出来。至于净土修法的理论与成就果位就留给本论坛专弘净土的专家莲池老师来参与讨论了,非常荣幸我们四人能有此共同切磋的机会。哈哈哈哈

莲池溪音:
阿弥陀佛,厚地老师过奖,只好从命了。以下言语都是直言,还请妙善兄宽谅小弟直言承上了,呵呵。
我以为妙善的说法很有讨论的必要,且听学生慢慢说起。

----净土宗所谓的“净土成就”,并非在末法时期只有净土才能成就,这里所说的所谓“成就”只是修到极乐世界,而不是成佛。----

妙善兄这样讲,我觉得非常不妥。如果您读了《华严经》,您不会出此断语。等觉菩萨不去阿弥陀佛净土也终不成佛,何来修到极乐世界,而不是成佛的说法?而正统说法是“唯见弥陀现全身方为成佛(究竟圆满佛)”。所以,文殊普贤也要发愿去西方极乐世界。这是华严导归极乐的正理,释迦牟尼佛成道的第一部经典。

-----末法时期绝大多数的修行人正因为没开智慧,大多都在走偏路。没有智慧,就没有竖立正知正见,没有正知正见,就不可能成就。所以说古人常说:“修道者成千上万,得道者凤毛麟角”,正是因无智慧而行在各种偏道中。------

这个说法也会令读者误解,因为世俗所言智慧者,是世智辨聪,佛法论坛智慧者,应属真实智慧,若有真实智慧,实是已有成就,圆教初信位,此位菩萨所住境界,已必生净土,何劳佛法加功?所谓佛法者,就是要度无智之人,有智之人无须佛法。佛法者,黄叶止啼,假立之名,如何对真有智慧者起作用?按善导大师所说:“全在遇缘不同”,而不是智慧不同。关于修道者成千上万,就是指没有智慧而希求开智慧的人,得道者,正是开了智慧的人。这个传统的说法。
-------所谓净土成就,一是因为末法时期的修行人根基较低,戒也很难戒的住,定也很难定的住,首先要靠智慧悟理,明理后才能真正的做到戒和定。净土成就也同样要靠智慧,如果没有智慧,对于这个简而易行的法门都不可能真信,我到各地讲法时,问了许多修净土的同修:“一句佛号能念成佛吗?”答:“能”。“为什么能?”“不知道”。不知道原理只是一种迷信,而非正信。试想没有正信的人能成就佛果吗?所以要修净土法门,也首先需要有智慧。(在成佛之道的答疑中,有一句佛号为什么能成佛的原理。)------
学生对此说很有疑问,与祖师大德开示相背。佛法成就在信,不在其它。信圣言量,是善根,不是智慧。且不说这里的智慧代表什么,都讲不通。关于得生净土,藕益大师在要解里开示的很清楚,能信能愿即生净土。从往生传里看,往生的人也并非都有智慧才学净土学得成就的。所谓上智和下愚,上智慧是能解,下愚就是指能信能愿能行,到了西方极乐世界才开的智慧啊。您的问题可能破坏念佛人的信心,这很不应该。万事万物不变是相对的,变异是绝对的,这是师父给我们的开示。能信净土,即得十方诸佛加持,开智慧是果,不是因。您把智慧放在因地,显然是与佛陀教诲有所不同的。
----二是,因净土法门主要是对应极乐世界,因为阿弥陀佛发的愿中有众生可以带业往生的大愿,所以在各佛国中只有阿弥陀佛化现的极乐世界可以带业往生,比较容易去。但到了极乐世界并不等于成就了,成就是指的最终成佛,到极乐世界只是得到了解脱,不再退转了,到了极乐世界等于才刚刚开始上佛学院,极乐世界的最高果位是九品大菩萨果位。从极乐世界毕业之后才能进入一真法界,成就佛果。-----
以上所言,小弟也不赞成。净土法门,流行的就有东方药师净土,兜率弥勒净土,和西方弥陀净土。当然一切佛土的内院,都是净土。比如,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内院是华藏毗卢遮那如来净土,可见净土一词是对应解脱自在的自性法身的住所。往生净土,就是明心见性的代名词。极乐世界有四土九品,您不能以一土而论全体,这是很有问题的。至于,您最后说“极乐世界毕业才进入一真法界,更是不准确的!阿弥陀佛,又叫法界藏身佛,西方极乐世界就是一切诸佛里唯一一个只在一真没有秽土的世界,所以极乐世界远超一切诸佛,光中之最,佛中极尊。至于带业往生,这是修学法门的殊胜,与果地高低不是一个必然关联的话题。
-----所谓:“修在悟前,非真修也”,也是在强调悟,悟就是在开智慧。所谓“理通法自明”,也是智慧在先,修法在后。否则就会盲修瞎炼,偏离正道,如果偏离正道,即使是心诚精进,只能是越走离道越远,而不能成就。这正是我在各地讲法时所看到的,大多都是修了一、二十年的修行者,问他们“什么叫修行,几乎没有人能答出来的。所以,事实也证实了,末法时期是智慧成就。智慧是修行的一个前提条件,和修净土或修别的法门不是矛盾的,而是一体的。-----
修在悟前,非真修,这个悟是解,不是证。一般而言,证入才是智慧。理通法自明的理通,是指证入,不是解悟。您的说法独树一帜,不敢认同。能回答什么叫修行,也不等于有智慧。不能回答什么叫修行,也不能断他无智慧。善根、福德、因缘所起的作用啊。智慧是果地的事,如何让入门的人回答呢?
-----但是,无论修那个法门都可以成就,法法平等无高下,只是因每个人的根基不同而随缘定法。但因末法时期的修行者根基较差,适应修净土法门,因此修净土法门比较容易去极乐世界。但是,无论修哪一个法门,都需先明其理,明理就是智慧在先了,才能真修和进入正修阶段。-----
我对此说极不赞成。末法时期的众生,根基差,觉不是在智慧差上面讲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也需要相当的智慧啊?!而是末法时期众生业障重,这与“智慧”无关。智慧所对应的是所知障,另外还有一个烦恼障呢?从净土修行的情况看,绝对不是只对根基差的才讲净土啊,当初佛陀不正是对舍利弗讲净土吗?可见,要理解净土,是很需要智慧的,但净土成就又不完全要智慧,而信愿行三资粮啊。
从此一些讨论可见,您将净土成就改成自己理解的智慧成就是不太合适的,阿弥陀佛,合十。
补充一点:净土和智慧是完全等同的概念,一个是从相上说,一个是从性上说而已。对末法众生而言,着相是其最基本的机点,佛正是看中这一点,才相启动,令其往生净土,一步登天的。由此才看出佛陀的智慧不可思议,众生平等,无有不同,只因一念之差而枉为众生。一念净土即登佛地,岂能断此非是最上妙法也?
阿弥陀佛,如有不到之处,还请妙善兄多多宽怀,小弟有礼了,合十,阿弥陀佛。

妙善:
关于我写的书,或是平时在讲课时,无论是对于不同的见解,还是有意挑毛病,在一般情况下,我从来不与人辩解和争论。原因有三:
一是,写书发表见解,本身就一种立相,只要一立相,就必然有人见相或着相,除非你不立相。每个人都是以个人见解,站在不同的角度来看同一事物,当然就会得出千差万别的结果。如果你是从本性的角度来看,他无论站在哪个角度看问题,都没有什么对错,因为万法都出自同一本性,本来就没有什么对与错。只是用分别心来看才有对错。所以不必与其辩论。
二是,修行是在修自己,而不是修别人,时时检查自己的毛病,改自己的习气恐怕都来不及了,哪有时间和心思去挑别人的对错。所以无论别人从哪个角度来谈论问题,站在他本人的那个角度来说都是对的,所以不必与人辩论。
三是,只有都从本性的角度来看问题,才会没有分别,没有不同意见,正所谓“佛佛道同”。如果是都站在个人立埸和角度上来看同一事物,永远也不会有统一认识的。如同爬到了大树的枝节末稍上,执着在这个末稍上,才会看到别的枝叶花果和自己看到的都不一样。只会认知自己所看到的是对的,别人看到的不对。即使是修至大菩萨果位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的层次,下一个层次也同样不知道上一个层次,因此没有什么必要去与人辩论。
由以上三条原因,无论大家对此如何评论,我都不再辩解,对于成佛之道一书,你能理解或接受多少,就接受多少,不能接受的可以先放下,或仅供参考。
    谢谢各位同修的关爱!妙善在此顶礼了!

莲池溪音:
阿弥陀佛,学佛之人担负起弘扬佛法的历史使命,要严谨认真,切莫对佛经下一字转语。乞请妙善兄谨慎,阿弥陀佛。
善缘兄发现了问题,厚地老师和我都是善意讨论佛法,绝对没有争论的意思。
学佛的人要有不为自己,勇于承担的气概,纵将此身下地狱,不把佛法作人情。自古以来,先辈高风亮洁,没有什么不可以讨论的。这不是只关自己名利的事,听妙善自说到处弘法利生,更是关心您能更加完美多好?!
有些事,不讨论不清楚,不打不相识。佛法论坛就是这样,有时厚地老师也是不给面子的,当时觉得不好受,不过没人看见,脸上发烧得厉害啊。过一回,又非常欢喜,谁让我胡说八道呢,老师要是不慈悲,就不给我指出来了。做为一次教训,知错必改,以后不再犯就是了,这就是修行啊。阿弥陀佛。
记得过去,我写文章将师父的“一步登天”改成“一步登仙”,想师父不是祈愿人间都是仙吗。这样改不是更能引人注目吗?结果,立刻被师父呵斥,说一个字也不能改!!!当时,我真想有个缝往地下钻进去死了算了,太丢人现眼了。可是,师父很慈悲啊,说要引以为戒。以后,我再不敢改师父一个字了。呵呵,也是好事啊。把净土改智慧,估计也是一种想法,就是认为成就就是开智慧,说智慧成就有什么不对呢?实际上,佛的话义境太深远了啊。不可以不小心啊。

厚地高天:
妙善兄的修为境界大家基本是肯定的,所著《成佛之道》也多半是积极的影响,澄清了不少修炼界普遍存在的模糊认识。功德是毋容置疑的,所以我才极力推荐。至于书名怎么定我倒觉得不关紧要,重要的是内容是否是正知正见,这一点没有问题就基本过得去。而且妙兄的书产生的实际效果也证明了这一点。我们的讨论对这些都不构成影响。只不过从严谨的角度来看书中的一些公开提出的与佛经明显不同的观点,大家进行一些有益的探讨而已,以免造成初学者思想上的混乱。比如“末法时代,智慧成就”的说法,如果讲明是自己的一家之言也并无不可,大家也可以商榷,达不成共识也无妨,可以放在那里慢慢思考。但如果不作说明则有可能造成误会,以为是佛经上有另一个说法,那么则难免产生一些流弊了。现在既然有同修提出了这个问题,所以我们就不能不讨论一下,以澄清这个问题,这样对大家的修学才会有帮助,与妙兄著述的目的是一致的,不是为了指责妙善这个人如何如何,这一点请妙兄不要误会,也请参与讨论者特别注意一下。另外,在肯定妙兄以上正面效果的基础上,我们也发现一些明显的瑕疵,所以善意的提出来以利妙兄的进步,所谓理不辩不明,话不说不透。妙兄长期以来多从事潜心自修和弘法利生的工作,疏于同道间的交流,所以在修学方面的见地难免与同道存在一些不尽相同的地方,这也是难免的,不通过交流是不可能发现的,所以今天发现了不是坏事,正好沟通,谁是谁非对于本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有机会检验自己的心态和境界,以及建立对自己见解的正误修正机制这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真理不怕在阳光下曝光,而海纳百川的宏大心量正是在这种广泛深入、不尚浮夸的交流中历炼出来的。这不正是我们修炼的目标吗?
基于这种目的,从妙善的著作中我们的确发现了一些明显的不足,尤其是关于净土方面的认识,这些不足不影响文章的主体效果,但作为一个在同修中有一定影响的善知识这还是有必要指出的,对妙兄本人也许对今生的成就影响不大,但对于初学可能难免有些负面影响,修行固然是修自己,但著书立说就有所不同,提出与佛经截然不同的新说也并非完全不可以,但要谨慎,要有严密的逻辑论证或者像先生一样建立完整的理法体系最终导回来也可以。否则就必须依圣言量为准,不可擅立新说。因为那样必然会弊大于利,贻患无穷。况且在见地上如果明知有不足而不加指出无异于是对妙善兄的不敬和不负责任,至于指得是否中肯倒是可以继续商榷,但要注意语气和措辞不要过激,尽量不要出现“造罪、欺师灭祖、下地狱、谤佛谤法”之类的词语为好。善意的批评总是会被人理解的,什么时候接受倒不必急在一时,可以慢慢讨论,论的越久,问题越清楚,同修们得到的东西也就越多,这是很好的事情呀!
我以为妙善兄的智慧成就之说本无问题,但把它限定为末法时代就不准确了,其实这是一切时代修学佛法成就的必经之路,正法时代,戒律成就的路线是从戒律入门然后由戒生定、由定生慧而成就;像法时代,禅定成就也是由禅定入门而生智慧然后得成就;末法时代,净土成就同样是念佛一心不乱往生不退,在极乐世界继续修学开慧(其实得理一心不乱就已经开悟生智慧了)而得成就。其必经之路是智慧,而入门之道则不同,佛陀所说三个时代的不同成就方式是说的入门之径,在妙善兄这里被混淆成必经之路了。
第二,倘若说只有末法时代才智慧成就的话,那么岂不是说正法时代不需智慧,只要持戒就能成就,而像法时代只要得定就能成就?这又不符合佛理,因为持戒的功德倘未得定只能生欲界二天,如果得定最多也只能生到无色界天,连三界尚不能出,倘不生智慧如何能成就?这就使妙兄的说法在逻辑上自相矛盾,纵然妙兄本人不是这个意思,但所立新论必然给人留下把柄,不能自圆其说。这在以著书立说的形式宣传佛法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硬伤。
第三,对以上问题不能因其他方面的善德而对此视而不见,或者以保持修养为由而不加辨析和修正,这和个人修养没有太大关系,更不能以着不着相来回避批评。而是一个学术上的严谨与否的问题。也关系到著述所影响的人群 ,倘若发现错误就是着相,那么对于外道经典或歪理邪说也就更不能批判了,因为那也可能被指为着文字相。如此岂不是把佛学术语庸俗化了?动辄用佛学名词回避理论探讨中的问题,这是一种极不健康的心理,也是佛门修学者的一种陋习,容易使讨论陷入互相指责的僵局,并不利于问题的厘清。因此修正是绝对必要的。我们不能以情见而代替理性,那样就没有是非标准了,都以修养高而作为借口对错误不加修正还被人冠以修行有素那岂非又落于庸俗之见了?别人的感情用事尚可以理解为善意,但作者本人却不可以此纹过,否则就恰好是与众人的称扬相反的证据了。这决不是一句如如不动、不争不辩所能了却的,倘若真的以为这也是一种德行的话,那和糊涂没什么区别了,我以为这不应该是妙善兄本人的境界,真修行人不惧改过,既不贪功,又不诿过。错就是错,对就是对,否则其他一切都免谈了。我觉得莲池兄这一点很令我敬佩。这里诚恳地提出,别无它意。

莲池溪音:
学佛真的很难,即使是净土法门也是非常之难的。
师父开门见山提出八德八念是何等的重要啊,不论走到哪一步,都感到师父话里的份量啊。更何况真开智慧呢?不落边见就很难了,以为有智慧的人就不说话了,这也是一种边见啊。
厚地高天老师说话很中肯,我是能接受的。阿弥陀佛。

善缘好运:
莲池溪音老师之贴,有理有据,如理如法,十分精彩!十分赞叹!十分受益!建议大家细读。尤其妙善大德,要研读。
请问是必要的,也是大家应当起问的。这是为大家负责,也是为妙善大德负责。妙善大德不是说“树立正知正见是修行的首要因素”吗?现在大家正需要正知正见你是否“上一个层次”!你可要据实、亲自告知喔!
“正法时期。戒律成就。像法时期。禅定成就。末法时期。净土成就。”出自《大集经》,是世尊慈悲,为末法时期修学者慈示的。而妙善大德擅自、想当然地改为“末法时期,智慧成就”,并到处说法,著书、名为“成佛之道”,请问妙善大德,这是大家在“挑毛病”吗?是 “落入文字障”了吗?你不懂得?!即使大家这里不数说你之错,你也难免因这错误行径所感召而来之后果啊!你现在还是听“小草”君之劝吧:“反观内照查查自己才是”。当然,你仍需要有“反观内照”的功夫,倘若还一味自以为离相、事实上却麻木不仁,那你的福慧比起那些不懂佛法,只是老实念佛往生西方净土的老太老婆婆可就相差太远了!

念佛法门的现代解构:
龙吟:
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要说一个他方的佛?他自己已是万德庄严,福慧两足的尊者了,还要引入一个阿弥陀佛来和他“竞争”?因为他不说没人知道阿弥陀佛这尊佛。而且还尊为光中极尊,佛中之王!这里面就有名堂了。原因是在我们众生这里啊!所谓外来的和尚会念经,世尊住世很久了,老说那些戒定慧、贪嗔痴的教诫,众生有了“崇圣疲劳”(哈哈,就像追星族们的审美疲劳!),想换一张“明星脸”新鲜新鲜才愿意听。世尊当然知道,他是谁啊?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于是就这样世尊心里开始琢磨这事,犯起了嘀咕:随顺大家吧,请一个外来的和尚--阿弥陀佛。但也不能瞎请啊?到时讲的矛盾百出、和自己原先讲的统一不到一块去岂不糟糕了?而且这尊佛要每个人都能感受到他的存在才行。还要比我能耐大才可以,要不连我都搞不定的人怎么会信别人?比我厉害的他们才会信!不如这样吧?反正我一直想告诉他们自己就是佛,嘴皮都说干了他们也不相信自己,他们不知道每个人的心就是造作世间万物的本源,山河大地、身心世界都是这么来的。但是大家造出来自己就忘了,因为是糊里糊涂造的。就像一个小孩玩泥巴本来想造一座漂亮的房子,但造着造着就搞忘了又看到别的东西好玩丢下泥巴去了。后来又回来看到造得乱七八糟的泥巴房子不是自己想要的那种就拼命的抱怨这是谁搞成这样的?糟蹋我的好东西!其实就是他自己搞的名堂啊!他要是重新来造一定会造得更好的。不过得有一张好的设计图才行。俺当初在菩提树下死磕了七天七夜就明白了这个,现在既然他们不信自己、对我也没多大兴趣了,就喜欢念些乱七八糟的咒子,也不管有没有效果就在那瞎念。没办法谁叫俺是佛呢,又不能责备他们,不如就将计就计搞一个打通中脉的咒作为佛的名字,就阿弥陀佛吧,俺都试过一万遍了,不停的念诵通中脉效果哪叫一个绝,一个字:帅呆酷毕了!(奥,好像不止一个字,对不起太激动了!)中脉通了其他事就搞“定”了。再按照他们最向往的世界设计一个图纸,告诉他们按图纸自己造肯定他们不干,但必须得由他们自己用自己的心去造才能自己住进去受用,俺又代替不了,否则早就每人送他们一个了。想到这里,世尊突然一拍大腿(记不清当时有没桌子,反正不是桌子就是大腿,他就那么拍了),诶!有了----就告诉他念那个咒(阿弥陀佛)那个佛就接他们去那里移民。嘿,那个佛是那个世界(就叫西方极乐世界吧反正他也找不着,谁也没见过,西方还有西方,他要一直向西方找管保划一个圈又回来了,嘿嘿,不好意思,只好忽悠他们了)的教主。念他的名号才能获准去那里移民。实际就是自己在炼中脉开通的功法。中脉通了就开智慧了,也能出神了,那还不什么都明白了。(中**功不也是这样开智慧和训练出神吗?)现实里找不到就只有听俺的往内心里找了嘛!就这么办。想到这里,世尊心花怒放,喜不自胜,差一点没手舞足蹈跳起印度舞蹈,怎么说也得端着,咱可是佛耶!但却不知还是被狡猾的阿难给发现了(毕竟是师父身边的人,对师父的路数早已摸清了),原来世尊高兴之下忘了闭门,把光给放了出来,不小心让阿难给瞧见了(看来看光功能还真能派上大用场,师兄们平时多炼炼,没准什么时候把先生的尾巴也给逮住就要长大功能了,嘻嘻)。经上是对这一段是这么写的:“尔时世尊,威光赫奕,如融金聚。又如明镜,影畅表里。现大光明,数千百变。尊者阿难,即自思惟。今日世尊色身诸根,悦豫清净。光颜巍巍。宝刹庄严。从昔以来,所未曾见。喜得瞻仰,生希有心。即从座起,偏袒右肩,长跪合掌,而白佛言:世尊今日入大寂定。住奇特法。住诸佛所住导师之行,最胜之道。去来现在佛佛相念。为念过去未来诸佛耶?为念现在他方诸佛耶?何故威神显耀,光瑞殊妙乃而。愿为宣说。”

     注:据黄念祖老居士说:又古注经家多谓本师说此经时,未曾放光。盖未详考汉吴古译之故耳。并援引很多证据:释尊将欲演说无上殊胜净土法门,故现瑞放光,以兴起阿难之问端,并令闻者生希有想,生难遭想,依教奉行,求生净土。按圆顿诸经,具说本师释尊放光之相。今经亦然。《汉译》曰:「于时佛坐,思念正道。面有五色光,数千百变。光甚大明。贤者阿难。即从座起,更正衣服,稽首佛足。前白佛言:今佛面目光色,何以时时更变!明乃尔乎?今佛面目光精,数百千色。上下明彻,好乃如是。我侍佛以来,未曾见佛身体光曜,巍巍重明乃尔;我未曾见至真等正觉,光明威神,有如今日。」《吴译》同之。唯文字稍简。余译,则语而未详。《魏译》中两度云:「光颜巍巍。」又云:「威神光光。」《唐译》云:「威光赫奕,如融金聚,又如明镜,凝照光辉。」《宋译》云:「面色圆满,宝刹庄严。」五译合参,便知汉吴两译最详。余译乃其简略。唯《宋译》中「宝刹庄严」,显光中现刹之义,可补古译之不足。由是亦可见会集诸译之必要。

    其实我觉得黄念老没找到根本原因,这些人主要是没学过中功,当然不相信放光的事落,不知道看光功能嘛,要是遇到龙吟,立马将它按倒在凳子上调整接功态,让他眯起眼睛拿自己的指头晃几下还不搞定他们?哼哼,我才不相信!此是后话。哈哈哈哈......

    世尊听罢心里想:嘿嘿,阿难你小子平时看不出来,傻乎乎的就知道背书,楞严会上七处征心那么扁你愣是不开窍,没想到今天还拎得清,师父正不好开口你就来请法了,嗯,此子可以培养(列位:后来阿难被列为禅宗第二梯队接班人,继承迦叶为禅宗二祖就是在这个时候内定下来的,内部消息,嘻嘻)。于是开口狠狠地表扬了他一把:“于是世尊,告阿难言:善哉善哉!汝为哀愍利乐诸众生故,能问如是微妙之义。汝今斯问,胜于供养一天下阿罗汉、辟支佛,布施累劫诸天人民,蜎飞蠕动之类,功德百千万倍。何以故?当来诸天人民一切含灵,皆因汝问而得度脱故。
    阿难: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欲拯群萌,惠以真实之利。难值难见。如优昙花,希有出现。汝今所问,多所饶益。”
     听到这些,阿难心里那个美就别提了(别笑,要是师父这么夸你指不定还要跳楼呢?)但还是想忍住不忘乎所以,但世尊是什么人?看不出你这点小猫腻?马上话锋一转提醒他调整好接功态,注意手心的感觉:“阿难当知:如来正觉,其智难量。无有障碍。能于念顷,住无量亿劫。身及诸根,无有增减。所以者何?如来定慧,究畅无极。于一切法,而得最胜自在故。阿难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
    阿难回头一看:了不得,一万二千名学员都调整好接功态等着接功,就看他在那里得意,包括许多早期弟子大师兄迦叶、乔陈如他们,都是法眼以上功能。其实大师姐观世音也早来了,一直在潜水看贴。于是惭愧地伸了一下舌头赶忙退在一边,什么?一万多人的班我瞎掰?不相信有经文为证:“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一切大圣,神通已达。其名曰:尊者憍陈如、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连、尊者迦叶、尊者阿难等,而为上首;又有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弥勒菩萨,及贤劫中一切菩萨,皆来集会。”
    于是乎世尊开始传功:请大家眉心舒展,面带微笑,把远处的声音收入耳底.....全身放松----,头部放松----......在弟子们的放松态中说出了一部一乘了义的圆顿大教---《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虚空行者:
佛法如大海,唯信可入。我看大家讨论“阿弥陀佛”,有的人就不够严肃,说世尊如何如何.......佛陀用的是“妙观察智”,根本无需如何如何地构想什么。因缘如是,所以就当机而如是说法,度当机信众......譬如佛说“一滴水中有84000条虫”,难道佛也要想上半天不成?简直是笑话一堆啊!
    有一句俗话“饭可以乱吃,话不要乱讲”,本来把佛教说成是宗教都是在诽谤佛经,佛陀看一切众生太可璘了,为了报答一切众生之恩,满一切众生之愿望,生生世世陪伴我们。我们不但不知道感恩,反倒以自己的管见测度大海,认不得羞愧吗?
    学什么法门都行,但不要把自己学得“满不在乎”!佛圆满一切都不骄傲,我们骄傲些什么呢?良言苦口,若不当下诚心忏悔,造成定业,就“千佛出世”也救你不得!我在这个世界上只讲真理,从不骗任何人,若我骗你,就等“因果”来作证罢!

龙吟:
听话听音,锣鼓听声,我也同意你说的这些没错!但是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来看看现实:教下那种严肃地讲经谁愿意听呢?不过你要觉得严肃比让人懂更重要那也没错。不犯口业当然好,自己好还是别人受益好是个人的选择。恒顺众生、随机施教可不是一句简单的话。对于大多佛学常识不多的现代人,我们整天给人说佛是妙观察智,除了别人觉得你学问高深之外又有几个人理解呢?他们还是会理解成“想”。而我们说法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容易明白还是为了表现自己的学问呢?所以与其说那些晦涩的术语不如说“想”让大家觉得更亲切,更易理解大致的意思。正是为了启信才更需要变通啊!何况论坛里本来就不是讲经的氛围,我们也不是在讲经。充其量只能算是轻松的文化交流。能做到有那么一点意思就已经很不错了。反正将来深入了他会知道其中的区别的不是吗?黄念老写《大经解》时何等的规范?但在讲经时却不愿意那么讲,而改为讲座,当今再变一变有何不可呢?僵化永远是要吃亏的。开口闭口因果是传统佛门在后世失败的地方,好像因果公司是学佛人专有的,而且只对别人。所以很容易引起人的反感。因果律在心里就行了。你提不提这个世人都是知道的就自己知道,不知的仍然不知,不管知不知都是自负责任。中功也讲因果,但就从来不挂在嘴上,只把因果实相的道理讲出来摆在那里各人自己去琢磨。这也是随时代变通的一种方式。你曾经想哭,表明你很替众生担忧,所见到处都是罪业,我绝对不怀疑你的真心流露。但是你有没有想一下:在你以前那么多高僧大德他们就没有看到这一切吗?倘若都像你一样只知道哭,只看到满眼的因果,又有何用呢?不但救不了别人,反而让别人跟着你难受又有何意义呢?慈悲并不一定这样来表现。我相信你是真心但却并没有智慧。智慧是要解决问题的。是讲效果的。不是仅仅体现出自己的心情和境界就完事了。那还是在自我的圈子里没出来。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现实是天华文化积极入世的生命力所在。这种处世态度是先不去管不利甚至有害的一面,只从事物有利的一面着手处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有害的一面会自然运化掉的。这样不是在同样的时间内作的事更有意义吗?比一味的停在那里哭或者抱怨别人又犯因果了要积极的多你说是吗?好好思维自己的事,倘若别人真的犯因果你又阻止不了也代替不了的话,还不如自己做些有益的事比在那心痛和指责更好。何况因果之理是不是一般人想的那么简单和呆板,还很难说我们就完全清楚了。仔细琢磨这个道理。倘若你坚持你认为的因果之理是千真万确的,那么我倒愿意与你约定看看因果到底会落到谁的头上。要知道还有一种因果叫恶眼看善呢......有时我们以为自己在做好事却不小心做成了坏事。这也是有因果的。因果是很复杂的现象不能简单的去定义它。所以我不太喜欢说因果,是不敢随便的意思。因为一不小心没说准确别人的因果自己却先落下因果那就不划算了。

qinlan于2006-07-04 22:12发表的“”:
看了老师的文章使我更加理解先生的长生基质理论与阿弥陀佛的意义......

厚地高天:
是的,世尊说的阿弥陀佛就是师尊说的长生基质,在人心醇厚的时代,人们崇尚主观感情,故以人格化表述之较易摄受大众,在当今科学昌明时代,人们崇尚客观理性,故以客观理性化表述较易为人接受,其实都是开示本体,在人叫本心,在物称本体,其实就是万事万物最为基本的属性,怎么说都行,只要构成能自圆其说的完整体系又能为当时最大多数的群体所接受就堪当一期使命。其根本的东西却是亘古一如,永恒不变的。明白了这一点才能真正明白所谓“变通和发展的部分”乃是为了应机而说的缘生法。不明此理而论其不同点必会导致认识上偏狭,走不了多远就会遇到理论和实践上的障碍。
明白了最本质的共同之处后,强调当机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本门文化在今天对世人的重大意义就在于当机二字,乃是一期因缘存在的条件,念佛一法乃末法时代的总当机法门。其中一普一专中使命有共有别。互相既不能替代又不能混淆,更不能排斥。各随因缘而生,各各完成自身所处阶段的度生使命。
http://houdigaotian88.uu1001.com/read.php?tid=1335 [11/1/2008 3:49:01 PM]


 
姓名: 密码:
电子信箱: 主页地址:
来自何方:
主题:
内容:
This Is CAPTCHA Image
(Enter the verification code in the image above)
Home | Freedom Forum | Chinese Poets Forum | Culture Forum | Wen Ji | Books | About Us | Links | backend
Copyright © 2005 American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