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中功總會
American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House
自由論壇
新帖 | 查帖 | 刷新
改贴/删贴
zt:诗词的发展是与时俱进、因势而变
刘因全
诗词的发展是与时俱进、因势而变。从无定句、定字的古歌谣、诗经,到屈、宋的骚体;从汉乐府的《古诗十九首》出现五言体,《柏梁诗》出现七言体,谢灵运辈始开对仗,沈约辈又创“四声”、“八病”,唐初五律、七律已基本形成一定格式,律诗又出绝句,应该说盛唐是各种古诗格式趋于成熟;后来又发展为宋词、元曲,清代提出诗界革命,“五四”后开始白话诗企图逐步取代古体诗,这都是不可阻挡的规律发展过程。早在明清之际,诗家叶燮提出诗词格律声调和诗事“因事递变”的诗词进化论。他提出一整套理论说明诗词“递变论”,诗词光模仿古人而不变,就“如学究之谈书闾师之读律,禅家之参死句,不参活句”。他斥责“不变”的顽固派是“无识”、“无知”、“风雅罪人”。他反问“诗文一道,岂有定法哉?先揆于其理,揆之于理而不谬”,我想学过文学发展史或诗史的都很清楚。
诗词革命,早在一百多年前黄遵宪就曾正式提出来。他长期任外交官,曾出使日本、美国、英国、新加坡,研究国外政治、文史,眼界开阔,思路新颖,矢志革新。他是我国首倡“我手写我口”的改革纲领。历数古诗词用典、语音须大儒笺注之弊,有的写诗词“沿习等剽盗”,考试的词赋科“浮华益无耻”,古诗词多是清淡,“从古祸患来,每在思虑外”等等毛病。他主张“即今流俗语,我若登简编,五千年后人,惊为古斑烂,”他从正面提出吸取古诗词排偶和离骚、乐府之经验,学点伸缩离合之法。
八十多年前的“五四”运动前后,不少诗词大家也曾多次提出诗词改革的具体意见。
鲁迅说:“诗须有形式,要易记、易懂、易唱、动听,但格式不要太严,要有韵,但不必依旧诗韵,只要顺口就好。”
胡适说:“诗每句内部所用的字要自然和谐,至于句末的韵脚,句中的平仄,都是不重要的,语气自然,用字和谐,就是句中无韵也不要紧。”
郭沫若说:“诗最重节奏,就是要‘气韵生动’,诗的语言表达是最难的,不管有韵脚无韵脚的,韵律的推敲总应该放在第一位的,和谐是诗的语言的生命。不要拘泥于押韵,要全体都是的。”
冯至说:“韵和整齐的字句妨碍诗情,或使诗情成为畸形的,倘把诗的情绪去适应呆滞的,表面的旧诗律,就和把自己的足去穿别人的鞋子一样。”
毛泽东总结前人和他本人的经验说:“诗当然以新诗为主体,旧诗可以写一些,但不宜在青年中提倡,因为这种体裁束缚思想,又不易学。”
对于毛泽东诗论当代有两种倾向:一是阻力论,旧诗词的衰落归罪于毛泽东说旧诗词格律“束缚思想,又不易学”,“不宜在青年中提倡”。二是认为毛泽东是顽守旧诗词格律的格律派。毛泽东多次指出旧诗词要改革,否则群众看不懂,他给陈毅的信说:“将来趋势很可能从民歌中吸取养料和形式,发展成为一套吸引广大读者的新体诗歌。”他又说过“中国诗的出路,第一是民歌,第二是古典,在这个基础上产生新诗来。形式是民歌的,内容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对立统一。太现实了就不能写诗了。”这有不少诗词创新的意思,为什么有些人不屑一顾呢?读读毛泽东诗词不少地方早已突破旧格律的束缚,反映时代精神,才出现豪迈瑰丽的千古绝唱。这类文章发表过一些,就不啰嗦了。
回顾“五四”文学革命冲破旧诗束缚,探索出新白话诗,但把旧诗词放在一边,没有去探索改造旧体诗歌,这是一种遗憾。本文说过改造旧体诗词早有高见,至今著名诗人丁芒、庄严等也呼吁旧诗词的改革创新,现在不少流行歌曲如“小城故事”就可视为新体诗歌,但如何实现毛泽东提出的建立“新体诗歌”呢?敝人认为可以分几步走,第一步是:
一、顺口就好,诗意第一。原有的词牌、诗式,可以有条件的保留,但在诗意前提下话怎么说,诗就怎样写,妨碍诗意的诗律词律可以不管。
二、要心有诗意,才去写诗。这是打破旧诗词因袭古人和标语口号式的重拳。
三、要写自己的诗,别因袭别人的诗。即要用自己的语言,别轻松地模仿古人诗词的语言甚至毛泽东诗词的语言,多学习民歌的语言和表达方式。
四、新时代的人,写新时代的诗。要写时代的题材和诗意,语言用普通话也可用流行新词、民间俗字、外国不可避免用的国名、人名等。
五、诗兴极至,可不拘何格,任意挥写,但必须是诗。如“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帝力于我何有哉!”“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等。
六、押韵,只要句中最后一个字在普通话中语音相近即可,不必从“韵书”、“字典”中抠来抠去,弄巧成拙,“诗经”时没有什么“韵书”,不也是写出一流的不朽的诗篇吗?
敝人不材,录以备考。古诗词改革讨论已几十年了,现在作古体诗词的队伍阵容不小,但我觉得古诗词要探索新理念、新形式、新内容,才有出路。如果仍以千年前的格律凑字、凑句、凑韵,那不是诗词。我们是写诗,不是写格律,如果格律与诗意诗情矛盾,宁病格律,不伤诗情,宁损格律,不伤诗意。即使古代,也有自由诗,如“长短句”、“乐府”、“古风”之类,何必邯郸学步、刻舟求剑呢?

 
[11/3/2013 1:40:33 AM]


 
姓名: 密码:
电子信箱: 主页地址:
来自何方:
主题:
内容:
This Is CAPTCHA Image
(Enter the verification code in the image above)
Home | Freedom Forum | Chinese Poets Forum | Culture Forum | Wen Ji | Books | About Us | Links | backend
Copyright © 2005 American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