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中功總會
American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House
自由論壇
新帖 | 查帖 | 刷新
改贴/删贴
給真!--請做為一種動人的力量
殘缺美女
政治,做為一種動人的力量

李敏勇

 一九八九年,捷克推翻共產黨專制統治的「天鵝絨革命」,靈魂人物是集詩人、劇作家、思想家、異議份子於一身的哈維爾,他成為捷克共和國的兩任總統,期間並讓捷克和斯洛伐克分離,各自獨立。

 哈維爾最動人的政治概念是:「無權力者的權力」,這是他一本文集的書名,也是他一篇懷念楊.帕托切卡(Jan Patucka 1907-1977) - 捷克哲學家,七七憲章首批共同發言人 - 的文章題目,更是他的信念。

 「手中無權力,也不妄想擁有權力。也許就是一批詩人、畫家、音樂家,或普通公民,導致(惡質權力體制)土崩瓦解。」 - 這樣的信念,描述了「天鵝絨革命」獲致成功的形貌。這也得力於公民意識的存在,以及對於人文和藝術的重視,也就是文化的力量。

 擁有這樣信念的哈維爾,在「反政治的政治」所闡釋或實踐的觀點,也迥異於政治狂熱者的文化情懷。他說:「政治不再是權力和操控的技術,而是尋求和獲得有意義的生活,以及保護和服務人類的一種方式。一是實踐的道德,對真理的服務,站在人類立場上對同胞珍重的關懷。」

 哈維爾這樣的文化人,實踐在捷克民主改革的行跡既迥異於耽溺於烏托邦的革命者,也迥異於政客的世俗化權力論,而是不斷深刻反省並且重新審視政治和政治行為,並且對於人心不失去希望,或從未失去希望的信使。不是為了頭銜和名位,而尋求人類良知所能創造的政治力量。

 在哈維爾的一本詩集《反符碼》(台灣漢文版╱傾向、唐山共同出版╱流亡年代叢書)以隱喻去觸探政治情境,早於布拉格之春(1968)四年前就出版,被視為「不無荒誕地介入並發出聲音」,以戲劇因素探觸生活中具體的公共議題,深具批評精神以及追尋自由的立場。

 「甲同志╱是敵人╱因為他在第59頁引用列寧語錄╱並且據大家所知╱『我最大的敵人就是語錄』╱列寧.第24卷,188頁,第三行」 - 〈語錄癖〉貝嶺╱羅然合譯。

 哈維爾其實是以戲劇方式寫詩,後來他的文學志業以戲劇為主,他也以戲劇的方式介入政治,而其實是文化,這使哈維爾在當代世界政治領袖中風格獨具。從兩任總統職位回復文化人生活,他的告別演說〈政治,再見!〉在紐約市立大學,發出一貫的動人聲音,也為他做為一種動人力量的政治,提供了罕有的視野。

 台灣應該怎麼看哈維爾;怎麼想像政治的動人視野?被改革的政治力量:泛中國國民黨 - 一黨長期統治、殖民體制;被視為改革者的政治力量:以民進黨為主的泛台灣意識政黨 - 改革一黨統治,台灣體制。它們之間的權力視野,呈現什麼樣的形貌?其內涵和本質又如何?它們在政治的權力形式以及背後的文化:人文和藝術以及觸探的,人的心靈和人類良心的信念,又是如何?

 哈維爾來到台灣,將如何聯繫捷克民主化、自由化和台灣民主化、自由化的改革動向?又將如何為台灣描繪政治改革提供新視野?這是台灣人民應該觀照的課題,而政治人物和文化人物更應該探察。要使政治成為一種動人的力量,被改革者和被視為改革者的政治人物,以及參與或不參與社會的文化人物,甚至一般公民,都應該共同省思。

 共產主義制度在歐洲廣大地區的迅速結束,被視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人類經驗和戲劇性歷史,哈維爾是促成的靈魂人物之一,而且最為獨特。從一九六七年的布拉格之春到一九八九的「天鵝絨革命」,參照台灣的政治改革運動歷史,約略可以引述一九七九的美麗島事件到二○○○年的政權和平轉移(政黨首次輪替),但台灣的內外部問題使政治改革呈現某些難題,亟待克服。台灣的故事,儘管也算動人,但放在世界的視野,缺少像捷克(東歐)的文化榮光。為什麼?

 公民意識、文化力量,人文與藝術精神,這些相對於台灣習於誇耀的經貿成就,在台灣顯得薄弱。而哈維爾在捷克或東歐洲各個國家,都憑藉與台灣不同的力量。他們改變自己國度的力量,是台灣深化民主與自由的進程不可忽視的環節。

 政治,常被視為權術的,被視為頭銜和名位,被視為邪惡的。政治改革不應該在這樣的認識論發展。讓政治做為一種動人的力量,哈維爾揭示的「無權力者的權力」和「反政治的政治」,提供新視野,一種迥異於馬基維利式的視野,台灣需要這樣的政治視野。被視為改革者的政黨需要這樣的視野!被改革的政黨也需要這樣的視野。(作者李敏勇,詩人)
[2/1/2006 1:35:15 AM]


 
姓名: 密码:
电子信箱: 主页地址:
来自何方:
主题:
内容:
This Is CAPTCHA Image
(Enter the verification code in the image above)
Home | Freedom Forum | Chinese Poets Forum | Culture Forum | Wen Ji | Books | About Us | Links | backend
Copyright © 2005 American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