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中功總會
American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House
天華修院
新帖 | 查帖 | 刷新
改贴/删贴
中国生日
吕柏林
中国生日

————————————————————————————————————

中国生日就是“中国”一词的出生日。互联网内外的信息报告,华人知道的中国生
日是1912年1月1日。理由是:中国是中华民国的简称,中华民国的生日就是
中国生日。若对华人做“中国生日”普查,结果当有“不知道”和“知道”两大
群;在“知道”人群中,恐怕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答案是:中华民国的生日就是中
国生日。

研究中日历史而著名的旅日学者林思云,也在至今未受反驳、否定且广受好评、广
为张贴的《“支那”问题纵横谈》①中认定:“尽管中国有5000年的历史,可
是‘中国’这个名称却意外地非常年轻,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以前,中国的正
式名称从来没有叫过‘中国’。古代中国根据秦、汉……、明、清等朝代的不同,
正式国号也跟著改变。比如清朝时中国的正式名称是‘大清’或‘大清帝国’。尽
管正式的国号没有叫过中国,中国民间倒是有‘中国’或‘中国人’的俗语辞汇。
不过以前人们提到‘中国’一词,一般狭义地指中原地区,‘中国人’就是指中原
人,以区别于新疆西藏蒙古的边民,以前并没有用‘中国’代表国家的用法。”

林思云的认定表示:在中华民国成立以前,“中国”只是民间辞汇、俗语辞汇;在
中华民国成立以前,中国只指中原地区,不包括新疆、西藏、蒙古。换言之,清朝
辖区不是中国辖区,清朝不是中国。

但是,“清朝不是中国”的始作俑者是中华民国倡建人——同盟会。同盟会是以反
清复明为目的、以明朝辖区为中华民国建国版图的汉族革命组织:它的“驱除鞑
虏,恢复中华”与朱元璋的讨元口号“驱除胡虏,恢复中华”仅一字之差;它主张
的中国辖区仅为汉族的传统疆域——大陆十八个省:直隶(河北)、河南、山东、
山西、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浙江、安徽、江苏、江西、福建、四川、陕西、
甘肃、贵州、云南(视清朝管辖的东北三省、西藏、青海、内外蒙古、新疆和被迫
割给日本的台湾为非中国领土),十八个省由武昌起义军旗也是最初的中华民国国
旗——“十八星旗”表示②;1912年2月12日南北议和成功,末代清帝同日
退位,孙中山就于同月15日在南京举行民国统一大典,亲率民国政府各部部长及
右都尉以上将校参谒明孝陵,隆重祭祀明太祖朱元璋,祭文曰:“从此中华民国完
全统一,邦人诸友,享自由之幸福,永永无已,实维我高皇帝光复大义,有以牖启
后人,成兹鸿业。文与全国同胞,至于今日,始敢告无罪于我高皇帝”(《祭明太
祖文》)③。

孙中山祭朱元璋的可笑之处在于:向朱元璋祭献的中华民国版图不是明代小中国的
版图,而是清代大中国的版图;不是驱逐胡虏和鞑虏的版图,而是保持胡虏和鞑虏
居地的版图,海棠叶状的版图,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的版图;不是革命派
——同盟会原来主张的版图,而是革命派妥协于保清派、保皇派、维新派、温和革
命派的五派共和版图。好在出现五派共和、五族共和的中华民国,否则,紧接辛亥
革命的革命就是五族大仇杀的革命,列强支持下的五族大仇杀革命,神州变血州、
中国变血国的革命②。

为什么辛亥革命会出现与革命者的革命目标——“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相反的结
果?为什么辛亥革命者乐于接受与革命目标相反的结果?原来人人都是收音机,毫
无思想意志可言;原来万般都是命,半点不由人:中华民国立国前后的形势是命中
注定的中国命运形势,早就预言在《推背图·第三十七象》的图文中:

谶曰:汉水茫茫,不统继统;南北不分,和衷与共。
颂曰:水清终有竭,倒戈逢八月;海内竟无王,半凶还半吉。

[img]http://bolin.netfirms.com/p37.jpg[/img]

汉水指汉水与长江交汇处的武昌,一指武昌起义,二指清朝江山;不统指皇帝宣统
不能继续维持清朝的统治,清朝江山亡于宣统;继统指中华民国继承清朝江山。

“南北不分,和衷与共”指南方革命派与袁世凯代表的保清派达成南北和议,建立
五族共和的中华民国。

“水清终有竭,倒戈逢八月”指与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相比挺清廉、开放又
在进行宪政改革的清朝宣统命运,竭于清朝新军的反戈——武昌起义,反戈时间正
逢八月:武昌起义日——公历1912年10月10日即农历8月19日,10月
10日后来被定为中华民国建国纪念日。原因在于这天是催生中华民国的日子。

“海内竟无王,半凶还半吉”指武昌起义虽然催生了中华民国,却导致中华民国一
时无王:孙中山和袁世凯都是先后的临时大总统,任期都极短:孙中山正式任期为
44天(1912年1月1日——1912年2月13日,他在这天辞职并推荐袁
世凯为临时大总统),袁世凯于同年2月15日被南京临时参议院选为临时大总
统,正式任期仅七个月:同年3月10日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结束于同年10
月10日。半凶为乂,乂为杀头,杀头即宣统被迫退位,改朝换代;半凶为凵,凵
在山,凵为山无丨,丨是山主,山无主不成山,而是平地大陷阱——表示中华大地
从此陷入大乱,表现在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声明独立自治。山在孙中山,山中是
丨,丨是中山,山无中为凵,凵为半凶,以无中之凵——无丨之凵代表孙中山,以
孙中山的末字作预言,表示孙中山在他的生命晚年成了一个以日计算的临时大总
统,徒有总统名、并无总统权的临时大总统,从此成为徒有虚名的国父;吉为袁
首,吉为半袁——若把中华民国的建立视为当时中国的吉祥事件,袁世凯则对中华
民国的建立有一半功劳,即改朝换代而兵不血刃的功劳:是袁世凯以总理大臣身
份、以八项优待条件向隆裕太后等逼宫,迫使隆裕皇太后力排众议、接受宣统退
位,使得袁世凯拥有中国半壁江山的资本与南方反清派谈论共和,谈论中华民国的
建立。袁世凯即是中华民国的吉首,自然就会成为中华民国的首任总统。“还半
吉”一指孙中山只有把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还给吉首袁世凯,中国才有吉可言;二
指袁世凯在建立中华民国过程中和从中华民国临时总统—→中华民国首任总统—→
称帝—→死亡期间,对中华民族而言是半吉半凶。吉在他以八项优待条件逼宫,结
束清朝统治,让中华民国顺利继承清朝江山,既避免推翻清朝的革命战争,又避免
了五族大仇杀的大革命,并在任上有效地维护了五族共和的局面,维护了中华民国
版图的完整,凶在他不识时务地称帝,在毁掉其晚节而毁其伟大形象的同时,引发
蔡锷等人发动的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护国战争……

“半凶还半吉”也是预言宣统家族的命运:凶在宣统“不统”,从此失去统治大清
江山的帝力;吉在宣统“继统”,继续享受中华民国给予的君主待遇,让他及其家
族生活在《关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条件》、《优待皇室条件》中,继而被劫往
东北,“执政”满州国,继进当了十二年多的满洲帝国皇帝。

“半凶还半吉”也是对中华民国全民命运的预言:民主、共和、宪政、法治概念从
此在中华大地普及,中华民族从此在内乱外侵和国土分裂中艰难追求民主、共和、
宪政、法治、统一,直至中国大同、全民主权。

配图是预言的是袁世凯抱着并用双手掐着婴儿般的宣统和中华民国的头部在茫茫汉
水中主沉浮——主持中国政局的沉浮。本图是“海内竟无王,半凶还半吉”的图
解,故袁世凯抱着并用双手掐着的头也是孙中山的头,寓意袁世凯控制孙中山于怀
抱中,玩弄孙中山于股掌中。

“中国”生日真是中华民国的生日吗?在中华民国以前,“中国”只是民间俗语
吗?

非也:众所周知的著名宋诗有“中国”:“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
人”(陆游《金错刀行》),可见“中国”是古老的国号,且非民间俗语。中国即
中华,中华是中国的外号和美称,中华早就成了唐诗词汇:“中华地向边城尽,外
国云从岛上来”(韩偓《清源山南台岩》,清源山在泉州市北郊),可见“中华”
也不是民间俗语。翻开古籍才知道,“中国”、“中华”是极古老的辞汇,几乎和
中华民族同龄,而中华民族出生史表示,“中国”、“中华”与中华民族同龄:

一、“中国”闪耀在最古老的书籍《尚书》、《周礼》、《诗经》中,是寿达几千
岁的国号。只因存在古老又不老的“中国”、“中华”、“华夏”、“诸夏”,才
有年青的“中华民国”国号。

《尚书》虽是历史文献汇编,非一人一时之作,定型成书于春秋战国,但它记载的
历史不是第一代中华民族到周朝的完整历史,中华民族早期的史料严重缺失。《虫
在風中,谁能见到風中群虫?》④证明,中华民族生于仓颉时代——黄帝时代,是
以“黄帝”命名的神仙工作队下凡神州大地亲身生养教育的第一代中华民族,因而
有理由推定,在黄帝时代给第一代中华民族各个居地定下地名时就同时定下了“中
国”、“中华”的国名、族名,中华民族第一代的生日即是“中国”、“中华”的
生日。

二、“中国”不只是民间辞汇,而是古老的朝廷辞汇、帝王辞汇,而且首先是朝廷
辞汇、帝王辞汇:载入史册和其它古籍的“中国”是历朝历代的朝廷用语、帝王用
语、知识精英的用语,只在涉外语境中才使用“中国”、“中华”。相反,历朝历
代的百姓少有机会说“中国”、“中华”的语境,说了也没机会载入史册和其它古
籍。

三、“中国”不只是中原地区的代词和中原之国的简称,且是:

㈠国中——国家心脏——国都——京都的代词。

㈡世界中心之国的简称,中华之国的简称,是以汉语为国语——普通话的政权及其
辖区的称号。如元朝、清朝虽然分别是蒙古人、满州人统治的政权,但元朝、清朝
的国语都是汉语,元朝朝廷和帝王、清朝朝廷和帝王都称其辖区为中国。又如三国
时代的南蛮酋长们称蜀国为中国:《三国演义》第88回》写道:当董荼那挨打一
百大棍,放归本寨后,诸多酋长皆来告董荼那:“我等虽居蛮方,未尝敢犯中国,
中国亦不曾侵我”。

㈢中央政权的代号。如三国时代,吴蜀两侯国的精英均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当
权国——魏国为中国,见《三国志·诸葛亮传》、《三国志·周瑜鲁肃吕蒙传》。

㈣“中国”不仅是朝廷用语、帝王用语、知识精英的用语,且是神仙用语、预言用
语,而且首先是神仙用语——朝廷用语、帝王用语、知识精英的用语均源于神仙在
十字架辐射的信道、信道释放于各人的“信”心流言。神仙用语的表现有:

1、《推背图·第四十四象》颂曰:中国而今有圣人,虽非豪杰也周成;四夷重译
称天子,否极泰来九国春。

中国一指夜中半见斜月:“夜中者,为中国也”(《汉书·五行志第七下之
下》);二指白天之日:“昼象中国”(汉书·五行志第七下之下》);“夜中
者,为中国也”和“昼象中国”虽然都明指日月星象对中国祸福的预兆,实际隐示
的是日月即天上中国);三指地上中国。四夷指以世界中心之国——中国以外的各
国,九国指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

本象预言:在大同前夕,人类知道了天上中国——月亮○形,进而知道了南北天上
“有四月并出,有二月并见”,在并出四月中有三月○形,○形日月是圣人居所;
○形日月让地上中国出了个“虽非豪杰也周成”的明月牌收音机;明月牌收音机的
文字受到四夷——世界各国人民的重重翻译、反复翻译,明月牌收音机在被各国收
音机称为天子的同时,每台收音机都称天子,世界从此进入人人平等的大同时代,
进入全球气候四季同春、人人少化康化长春化的时代。

2、诸葛亮《马前课》第13课曰:贤不遗野,天下一家;无名无德,光耀中华。

中华即中国,既指世界中心之国——地上中国,又指○形日月。中为口生丨、丨生
口,口在唇,唇是脣,口是月,口原形是○,○是月,○是空心月,月亮空心早已
由美国登月飞船探秘资料证明:应该穿过月心的地震纵波只达35~40公里。丨
是人直立的形象,是在“寂兮寥兮”的太空中“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老
子)的月亮形象——空心日月的形象,丨是笔直的信道,信道生化万物,丨是万物
“惟道是从”的信道。一是丨,“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一是万
物之母。日在月中,“日月原是一物”(吕洞宾),中为○形日月生丨、丨生举头
可见的发明日月、丨生万物心月。口在国,国为玉轮在口、玉轮生口、口生玉轮,
玉轮即月,玉轮即玉皇大帝。囯是国,囯为天王在口、天王生口、口生天王,囯为
天王在月、天王生月、月生天王。國是国,國为戈在绕地回旋中生一(信道)、一
在绕地回旋中生无坚不穿的戈——信道。戈是“不可以示人”的“國之利器”:“
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老子):戈是人类看不到的○形日月中的十字架和信道。
国是日月,日月发明光华,华为十字架在生化万物。華是华,華浑身是十,十是十
字架,也是阴阳相交的符号,阴阳相交即发光发明,華浑身是十字架,浑身是发明
的阴阳相交称号,華浑身都生万物田心。

“無名無德,光耀中华”是在天上发明的○形日月。无为天在乚,天是二人,二是
复数,人是夫妻制符号,天是数以亿计的长生夫妻的世界,乚是月绕地盘旋一周的
轨迹,是日月绕地盘旋的符号,无为天在绕地盘旋。天心是十字架,十字架在月
中:“天心居曰月中”(吕洞宾),田是“天心居曰月中”的符号,天心在月中,
二人世界的天在月中,在○形日月中,○形日月即是天。無是无,無上是人,無心
是卌,卌是四十,表示四个以上的十字架,表示万物田心,人类田心。“無名,天
地之始”(老子)、“万物之始”(老子),日在月中,月在目中,罒是目,罒在
德心,德是○形日月。“無名無德,光耀中华”一指“無名無德”即是光耀天下的
中华——○形日月,二指“無名無德”的明月牌收音机通过揭发日月真相以光耀中
华文明,通过中华文明揭发日月真相,从而替天行道——引导人类进入“贤不遗
野,天下一家”的大同时代。中即心,中华即心华,心华即心发光华,“無名無
德,光耀中华”又指○形日月在大同前夕和大同初期让人类看到心中光华,心中日
月。

中国是○形日月,是○形日月生出●形日,是为中国生日;○形日月可不发光,即
使发光,也和●形日一样本不可见:“其上不皦”(老子),是○形日月制造的地
球大气圈和至善的化日光天技术,才使○形日月和●形日“其下不昧”,是为中国
生日月;“日月原是一物”,中国生日月的简称便是中国生日。

“地浑圆如弹丸”且在不停地自转,地表并无中心区域——中心之国可言。由于在
地上任何地方看天,都是“中高而四隤”,故在地上任一点看天地,都是“天下我
为中,世界我为心”,即在不知“地浑圆如弹丸”的时代,任何国家都可以说是世
界中心之国,任何国家都有权称“中国”,但全球只有一个国家号称中国。为什
么?原来万般都是命,半点不由人;原来人人都是收音机,原来每个国家和地区的
名称,每个人事物的名称都由“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中的
名所决定。名为夕口,夕在宐,宐是宜,夕是月;夕在月,夕是半见斜月,口是
月,名是朋,朋是成镜像反应的南北天上的二月。夕在夜心,夕表夜,表夕阳,名
为夕下口,名为夕阳下山后在夜天发明的口——○,○在晚上发明,○是晚成大
器,故称“大器晚成”(老子)。

晚成大器既命名中华民族的居地为中国,焕发文明光辉的中华之国,就不能不把最
文明的文化赋予中华民族,就不能不在天上打上天地相应的记号。果然,宇宙火箭
拍摄的月亮正面图——永远朝着地球一面的月面图(月亮永远以一面朝着地球的原
因是月亮没有转动,月亮没有转动由“斗柄终古不动”(吕洞宾)决定,斗柄即十
字架),刻划着地表海陆的“悠悠山河影”,月亮正面图是“悠悠山河影,历历涵
虚空”(汪精卫《示冰如》)的黑白图画,是以中国为中心展开的世界地图按1/
28比例缩小的图画:

[img]http://bolin.netfirms.com/m1a.gif[/img]

可见,中国是万物之母赐予中华民族的古老国号,这个古老国号的现实意义是:中
国是同化世界的中央之国,中华民族是同化世界的民族,中华文明是同化世界的文
明,大同中国的首都必是世界的首都,人类的首都,即中国即将成为世界的文化中
心、政治中心。所以说,“拯救人类的希望在东方”(珍妮·狄克逊)——拯救人
类的希望是中国,是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

“中国”既广见于史册、典籍、预言,又见于中国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
传》、《西游记》、《红楼梦》。

证据胜于雄辩,雄辩依赖证据,证据越多越雄辩。提供古籍中的若干个“中国和中
华”,不足以证明“中国”的古老性、宫廷性,不足以证明“中国”延用几千年的
连续性、普遍性,不足以证明“中国”是以汉语为国语——普通话的政权及其辖区
代号的特征。但是,从古籍中尽录“中国”语录既不可能也不必要,考虑到古籍中
的“中国”语录是广大读者认识古代中国的窗口,笔者选择了若干有代表性的古
籍,录制成现实意义较大的《古代“中国”语录》,分作三个附件。第一个附件是
《史记》及以前的部分史册和古籍中的“中国”语录,第二个附件是《汉书》和《
元史》中的“中国”语录,第三个附件是《清史稿》中皇帝和官吏文牒中的“中
国”语录和中国四大名著中的“中国”语录。选择《元史》和《清史稿》录制“中
国”语录的出发点是,它们是以汉语为国语的少数民族政权,证明中国并非汉族政
权的专利国号,而清朝又是中国版图最大的王朝,五族共存的王朝。请注意,记入
史册中的帝王和官吏使用的“中国”辞汇量,只是他们在宫廷档案中使用“中国”
辞汇量的挂一漏万,更是他们实际使用“中国”辞汇量的挂一漏万。

明月牌收音机吕柏林

2006年11月17日

欲知更多真相,请浏览【明月网站】: http://bolin.netfirms.com
————————————————————————————————————
附件:

《“中国”语录之一》在: http://bolin.netfirms.com/093a.htm

《“中国”语录之二》在: http://bolin.netfirms.com/093b.htm

《“中国”语录之三》在: http://bolin.netfirms.com/093c.htm

————————————————————————————————————

①《“支那”问题纵横谈》在: http://www.epochtimes.com/gb/4/10/20/n695630.htm

②见《辛亥革命时期的十八省建国思想及其后果》,可见于: http://www.china1840-1949.com/article_view.asp?id=143

③孙中山《祭明太祖文》可见于: http://www.cn-history.net/viewthread.php?tid=19426

④《虫在風中,谁能见到風中群虫?》在: http://bolin.netfirms.com/061.htm

————————————————————————————————————
“中国”语录之一

————————————————————————————————————

◆《尚书·周书·梓材》: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

◆《周礼·秋官司寇》:㈠反于中国。㈡辨其中国。

◆《诗经·大雅·生民之什》记载:“惠此中国”出现四次。

◆《诗经·大雅·荡之什》:㈠女炰烋于中国。㈡内奰于中国。㈢哀恫中国。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孟子·公孙丑章句下》:王谓时子曰:“我欲中国而授孟子室”。

◆《孟子·滕文公章句上》:

㈠当尧之时……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然后中国
可得而食也。

㈡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

◆《孟子·滕文公章句下》: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

◆《孟子·离娄章句下》:得志行乎中国。

◆《孟子·万章章句上》: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汉末刘熙注:帝王所都为
中,故曰中国。

◆《孟子·告子章句下》:今居中国。

◆《礼记·檀弓上》:今之大夫,交政于中国。

◆《礼记·王制》: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中国、夷、
蛮、戎、狄,皆有安居、和味、宜服、利用、备器,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
同。

◆《礼记·礼运》:故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

◆《礼记·乐记》:夹振之而驷伐,盛威于中国也。

◆《礼记·中庸》: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

◆《礼记·大学》:不与同中国。

◆《尔雅·释地》:此四方中国之异气也。

◆《榖梁传·桓公》:孔子曰:名从主人,物从中国。

◆《榖梁传·庄公》:中国不言败,此其言败何也?中国不言败,蔡侯其见获乎?

◆《榖梁传·僖公》:

㈠中国称齐、宋,远国称江、黄,以为诸侯皆来至也。

㈡不正其信夷狄而伐中国也。

㈢“复者,复中国也”出现三次。

◆《榖梁传·文公》:佚宕中国。

◆《榖梁传·宣公》:

㈠不使夷狄为中国也。㈡灭国有三术,中国谨日,卑国月,夷狄不日。

◆《榖梁传·成公》:㈠莒虽夷狄,犹中国也。㈡中国与夷狄不言战,皆曰败之。

◆《榖梁传·襄公》:

㈠若言中国焉,内郑也。

㈡号从中国,名从主人。

㈢中国日,卑国月,夷狄时。缯,中国也。

㈣郑伯将会中国。

㈤不使夷狄之民加乎中国之君也。

㈥不以中国从夷狄也。

㈦存中国也。中国有善事则并焉,无善事则异之,存之也。汲郑伯,逃归陈侯,致
柤之会,存中国也。

㈧澶渊之会,中国不侵伐夷狄,夷狄不入中国,无侵伐八年。

◆《榖梁传·昭公》:

㈠《传》曰:中国曰大原,夷狄曰大卤。号从中国,名从主人。

㈡狄人谓贲泉失台,号从中国,名从主人。

㈢夷狄之君诱中国之君而杀之。

㈣不正其与夷狄交伐中国,故狄称之也。

㈤两夷狄曰败,中国与夷狄亦曰败。

㈥中国不言败,此其言败,何也?中国不败,胡子髡、沈子盈其灭乎?

㈦来者,来中国也。㈧中国不存公。注:“中国”,犹国中也。

◆《榖梁传·定公》:

㈠吴信中国而攘夷狄,吴进矣。其信中国而攘夷狄奈何?㈡君若有忧中国之心。

◆《榖梁传·哀公》:

㈠辟中国之正道以袭利谓之盗。

㈡吴,东方之大国也,累累致小国以会诸侯,以合乎中国。

㈢其不言来,不外麟于中国也。其不言有,不使麟不恒于中国也。

◆《春秋左传·庄公》:中国则否。

◆《春秋左传·僖公》:

㈠德以柔中国,邢以威四夷,宜吾不敢服也。

㈡《诗》云:“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春秋左传·成公》:中国不振旅,蛮夷入伐,而莫之或恤,无吊者也夫!

◆《春秋左传·昭公》:

㈠戎有中国,谁之咎也?

㈡《诗》曰:“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春秋公羊传·隐公》:曷为大之?不与夷狄之执中国也。

◆《春秋公羊传·庄公》:

㈠曷为不言其获?不与夷狄之获中国也。

㈡大其为中国追也。此未有伐中国者,则其言为中国追何?大其未至而豫御之也。

◆《春秋公羊传·僖公》:

㈠远国至矣,则中国曷为独言齐、宋?

㈡而亟病中国,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桓公救中国,而攘夷狄。

㈢桓公有忧中国之心。

㈣曷为不言楚子执之?不与夷狄之执中国也。

◆《春秋公羊传·宣公》:离于夷狄,而未能合于中国,晋师伐之,中国不救,狄
人不有,是以亡也。

◆《春秋公羊传·襄公》:

㈠取之则曷为不言取之?为中国讳也。曷为为中国讳?讳伐丧也。曷为不系乎郑?
为中国讳也。

㈡曷为不言其大夫弑之?为中国讳也。曷为为中国讳?郑伯将会诸侯于鄬,其大夫
谏曰:“中国不足归也,则不若与楚。”郑伯曰:“不可。”其大夫曰:“以中国
为义,则伐我丧,以中国为强,则不若楚。”

㈢贼未讨,何以书葬?为中国讳也。

◆《春秋公羊传·昭公》:

㈠地物从中国,邑人名从主人。

㈡曷为以诈战之辞言之?不与夷狄之主中国也。然则曷为不使中国主之?中国亦新
夷狄也。其言灭获何?别君臣也,君死于位曰灭,生得曰获,大夫生死皆曰获。不
与夷狄之主中国,则其言获陈夏啮何?

㈢何异尔?非中国之禽也,宜穴又巢也。

◆《春秋公羊传·定公》:

㈠吴何以称子?夷狄也,而忧中国。其忧中国奈何?

㈡伍子胥复曰:“君如有忧中国之心,则若时可矣。”

◆《春秋公羊传·哀公》:

㈠吴主会则曷为先言晋侯?不与夷狄之主中国也……不与夷狄之主中国,则曷为以
会两伯之辞言之?

㈡西狩获麟。何以书?记异也。何异尔?非中国之兽也。

◆《论语·八佾》: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业。《集解》:诸夏,中国也。

◆《战国策·秦二》:中国无事于秦,则秦且烧焫获君之国;中国为有事于秦,则
秦且轻使重币,使事君之国也。

◆《战国策·秦三》:

㈠达途于中国。

㈡今韩、魏,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也。王若欲霸,必亲中国而以为天下枢,以威
楚、赵。

◆《战国策·秦四》:王破楚于以肥韩、魏于中国而劲齐。

◆《战国策·齐三》:㈠今又劫赵、魏,疏中国。㈡故秦得齐,则权重与中国。

◆《战国策·楚三》:㈠楚,僻陋之国也,未尝见中国之女如此其美也。
㈡今君相王乘之楚,御中国之难,

◆《战国策·赵二》:

㈠臣闻之,中国者,聪明睿知之所居也,万物财用之所聚也,贤圣之所教也,仁义
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异敏技艺之所试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义
行也。今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畔学者,离中
国,臣愿大王图之。

㈡儒者一师而礼异,中国同俗而教离,又况山谷之便乎?

㈢而叔也顺中国之俗以逆简、襄之意。

㈣是以莅国者不袭奇辟之服,中国不近蛮夷之行,非所以教民而成礼者也。

◆《战国策·赵四》:秦王受负海内之国,合负秦之交,以据中国。

◆《战国策·韩三》:中国白头游敖之士,皆积智欲离秦、韩之交。

◆《战国策·燕二》:且夫宋,中国膏腴之地,

◆《战国策·刘向书录》:五伯之后,时君虽无德,人臣辅其君者……以并立于中
国,犹以义相支持,歌说以相感,聘觐以相交,期会以相一,盟誓以相救。

◆《庄子》:

㈠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太仓乎?

㈡温伯雪子曰:“吾闻中国之君子,明乎礼义而陋于知人心。”

㈢中国有人焉,非阴非阳,处于天地之间,直且为人,将反于宗。㈣其数散于天下
而设于中国者,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

—————————————————————————————————————

◆《史记·五帝本纪》(含注者言论,下同):

㈠燮,和也。正义言四凶流四裔,各于四夷放共工等为中国之风俗也。

㈡舜让辟丹朱于南河之南。诸侯朝觐者不之丹朱而之舜,狱讼者不之丹朱而之舜,
讴歌者不讴歌丹朱而讴歌舜。舜曰“天也”,夫而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是为帝
舜。

㈢刘熙曰:“帝王所都为中,故曰中国”。

㈣郑玄曰:“猾夏,侵乱中国也”。

㈤马融曰:“谓在八议,君不忍刑,宥之以远。五等之差亦有三等之居:大罪投四
裔,次九州之外,次中国之外。当明其罪,能使信服之”。

◆《史记·夏本纪》:

㈠汉书西域传云:“河有两源,一出葱岭,一出于阗。于阗河北流,与葱岭河合,
东注蒲昌海,一名盐泽。其水停居,冬夏不增减,潜行地中,南出积石为中国
河。”

㈡中国赐土姓:“祗台德先,不距朕行。”

◆《史记·周本纪》:皇甫谧曰:“頉去中国三万里也”。

◆《史记·秦本纪》:

㈠其玄孙曰费昌,子孙或在中国,或在夷狄。

㈡问曰:“中国以诗书礼乐法度为政,然尚时乱,今戎夷无此,何以为治,不亦难
乎?”由余笑曰:“此乃中国所以乱也。”

㈢内史廖曰:“戎王处辟匿,未闻中国之声。”

㈣吴强,陵中国。

㈤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翟遇之。

㈥秦惠文王始效中国为之。

㈦释名云:“在中国之南而居阳地,故以为名焉。”

◆《汉书·孝文帝纪》:中外之国将何以自宁?

◆《史记·孝武本纪》: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中国华山、首山、
太室、泰山、东莱,此五山黄帝之所常游,与神会。

◆《史记·建元以来侯者年表》:况乃以中国一统,明天子在上。

◆《史记·礼书》:裴氏引山海经,以为夸父弃杖为邓林,其言北饮大泽,盖非在
中国也。

◆《史记·律书》:云南巢者,在中国之南也。

◆《史记·天官书》:

㈠占以南星不见则南道不通,北亦如之;动摇及火守,中国兵起也。

㈡填星、岁星守之,中国之利,外国不利,可以兴师动觽,斩断无道。

㈢附耳一星……星明,则中国微,边寇警;移动,则谗佞行;入毕,国起兵。

㈣九游九星……摇动则九州分散,人民失业,信命一不通,于中国忧。

㈤其出西失行,外国败;其出东失行,中国败。

㈥仲冬冬至,晨出郊东方,与尾、箕、斗、牵牛俱西,为中国。

㈦常在东方,其赤,中国胜。

㈧其与太白俱出东方,皆赤而角,外国大败,中国胜。

㈨五星分天之中,积于东方,中国利。

㈩自初生民以来,世主曷尝不历日月星辰?及至五家、三代,绍而明之,内冠带,
外夷狄,分中国为十有二州。

(十一)及秦并吞三晋、燕、代,自河山以南者中国。中国于四海内则在东南。

(十二)故中国山川东北流。

(十三)复占太白,太白主中国。

(十四)从华山及黄河以南为中国也。

(十五)中国,从河山东南为阳也。

(十六)中国山及川东北流行,若南山首在昆仑葱岭,东北行,连陇山至南山、华
山,渡河东北尽碣石山。黄河首起昆仑山;渭水、岷江发源出陇山:皆东北东入渤
海也。

(十七)星经云“太白在北,月在南,中国败;太白在南,月在北,中国不败
也”。

(十八)秦始皇之时,十五年彗星四见,久者八十日,长或竟天。其后秦遂以兵灭
六王,并中国,外攘四夷,死人如乱麻……

(十九)天文志“其占者毕、昴闲天街也。街北,胡也。街南,中国也。”

◆《史记·封禅书》:申公曰:“汉主亦当上封,上封能僊登天矣。黄帝时万诸
侯,而神灵之封居七千。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中国华山、首山、
太室、泰山、东莱,此五山黄帝之所常游,与神会。”

◆《史记·河渠书》:夏书曰:禹抑洪水十三年,过家不入门……害中国也尤甚。

◆《史记·平准书》:

㈠晋灼曰:“中国被教之民也”出现两次。

㈡中国缮道馈粮,远者三千,近者千余里,皆仰给大农。

◆《史记·吴太伯世家》:

㈠自太伯作吴,五世而武王克殷,封其后为二:其一虞,在中国;其一吴,在夷
蛮。十二世而晋灭中国之虞。中国之虞灭二世,而夷蛮之吴兴。

㈡中国之虞灭后二世,合七十一年。

㈢楚之亡大夫申公巫臣怨楚将子反而礶晋,自晋使吴,教吴用兵乘车,令其子为吴
行人,吴于是始通于中国。

㈣十四年春,吴王北会诸侯于黄池,欲霸中国以全周室。

㈤外吴者,吴夷,贱之,不许同中国,故言外也。

㈥余读春秋古文,乃知中国之虞与荆蛮句吴兄弟也。

◆《史记·齐太公世家》:秦穆公辟远,不与中国会盟。楚成王初收荆蛮有之,夷
狄自置。唯独齐为中国会盟,而桓公能宣其德,故诸侯宾会。

◆《史记·鲁周公世家》:

㈠公羊传曰:“非中国之禽也,宜穴而巢”。

㈡谷梁传曰:“来者,来中国也”。

◆《史记·陈杞世家》:六四变,内卦为中国,外卦为异国。

◆《史记·宋微子世家》:㈠伤中国阙礼义。 ㈡伤中国之乱,阙礼义之举。

◆《史记·楚世家》:

㈠其后中微,或在中国,或在蛮夷。

㈡熊渠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

㈢楚曰:“我蛮夷也。今诸侯皆为叛相侵,或相杀。我有敝甲,欲以观中国之政,
请王室尊吾号。”

㈣天子赐胙,曰:“镇尔南方夷越之乱,无侵中国。”

㈤王朝张弓而射魏之大梁之南,加其右臂而径属之于韩,则中国之路绝而上蔡之郡
坏矣。

㈥垂头中国。

㈦连韩﹑郯,则河北中国之路向东南断绝。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㈠王无强时,越兴师北伐齐,西伐楚,与中国争强。

㈡楚襄王控霸南土,争强中国,多筑列城于北方,以适华夏,号为方城。

㈢范蠡事越王勾践,既苦身暞力,与勾践深谋二十余年,竟灭吴,报会稽之耻,北
渡兵于淮以临齐、晋,号令中国,以尊周室,勾践以霸,而范蠡称上将军。

㈣禹之功大矣,渐九川,定九州,至于今诸夏艾安。及苗裔句践,苦身焦思,终灭
强吴,北观兵中国,以尊周室,号称霸王。勾践可不谓贤哉!盖有禹之遗烈焉。范
蠡三迁皆有荣名,名垂后世。臣主若此,欲毋显得乎!

◆《史记·赵世家》:

㈠臣闻中国者,盖聪明徇智之所居也……而怫学者,离中国,故臣愿王图之也。

㈡儒者一师而俗异,中国同礼而教离。

㈢而叔顺中国之俗以逆简﹑襄之意,恶变服之名以忘鄗事之丑,非寡人之所望也。

◆《史记·魏世家》:魏之先……其后绝封,为庶人,或在中国,或在夷狄。

◆《史记·孔子世家》:

㈠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宗于夫子,可谓至
圣,故为世家。

㈡楚灵王兵强,陵轹中国。

㈢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
至圣矣!

◆《史记·三王世家》:故诫之曰“江湖之闲,其人轻心。杨州葆疆,三代之时,
迫要使从中国俗服,不大及以政教,以意御之而已。”

◆《史记·张仪列传》:

㈠中国无事,秦得烧掇焚杅君之国;有事,秦将轻使重币事君之国。

㈡中国谓关东六国。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驺衍……先列中国名山大川,通谷禽兽,水土所殖,
物类所珍,因而推之,及海外人之所不能睹。称引天地剖判以来,五德转移,治各
有宜,而符应若兹。以为儒者所谓中国者,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国名
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为州数。中国外如赤县
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

◆《史记·春申君列传》:

㈠此皆平原四达,膏腴之地,而使独攻。王破楚以肥韩、魏于中国而劲齐。

㈡横度中国东西也。

◆《史记·范睢蔡泽列传》:今夫韩﹑魏,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也,王其欲霸,必
亲中国以为天下枢,以威楚、赵。

◆《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

㈠是以秦用戎人由余而霸中国。

㈡越用大夫种之谋,禽劲吴,霸中国,而卒诛其身。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㈠及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他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陆贾赐尉他印为南越王。陆
生至,尉他魋结箕倨见陆生。陆生因进说他曰:“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在真定
……”

㈡陆生曰:“皇帝起丰沛,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王之业,
统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觽车轝,万物殷富,政
由一家,自天地剖泮未始有也。今王觽不过数十万,皆蛮夷,崎岖山海闲,譬若汉
一郡,王何乃比于汉!”

㈢尉他大笑曰:“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渠不若汉?”

◆《史记·万石张叔列传》:是时汉方南诛两越,东击朝鲜,北逐匈奴,西伐大
宛,中国多事。

◆《史记·李将军列传》:服虔云“中国人”。

◆《史记·匈奴列传》:

㈠乐产括地谱云“夏桀无道,汤放之鸣条,三年而死。其子獯粥妻桀之觽妾,避居
北野,随畜移徙,中国谓之匈奴”。

㈡而居于泾渭之闲,侵暴中国。

㈢于是戎狄或居于陆浑,东至于韂,侵盗暴虐中国。中国疾之,故诗人歌之曰“戎
狄是应”,“薄伐猃狁,至于大原”,“出舆彭彭,城彼朔方”。

㈣匈奴单于曰头曼,头曼不胜秦,北徙。十余年而蒙恬死,诸侯畔秦,中国扰乱,
诸秦所徙适戍边者皆复去,于是匈奴得宽,复稍度河南与中国界于故塞。

㈤是时汉兵与项羽相距,中国罢于兵革,以故冒顿得自强,控弦之士三十余万。

㈥然至冒顿而匈奴最强大,尽服从北夷,而南与中国为敌国。

㈦是时汉初定中国,徙韩王信于代,都马邑。

㈧高后时,冒顿寖骄,乃使使遗高后书曰:“孤偾之君,生于沮泽之中,长于平野
牛马之域,数至边境,愿游中国。

㈨今中国虽详不取其父兄之妻……

㈩将率席中国广大,气奋。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㈠弘数谏,以为罢敝中国以奉无用之地,愿罢之。

㈡李斯谏曰:“靡獘中国,快心匈奴,非长策也”。

㈢今中国无狗吠之惊。

㈣偃盛言朔方地肥饶,外阻河,蒙恬城之以逐匈奴,内省转输戍漕,广中国,灭胡
之本也。

◆《史记·南越列传》:

㈠南越王尉佗召龙川令赵佗语曰:“闻陈胜等作乱……中国扰乱,未知所安……且
番禺负山险……颇有中国人相辅,此亦一州之主也”。

㈡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故释佗弗诛。

㈢佗曰:“高帝立我,通使物,今高后听谗臣,别异蛮夷,隔绝器物,此必长沙王
计也,欲倚中国,击灭南越而并王之,自为功也。”

㈣岁余,高后崩,即罢兵。佗因此以兵威边,财物赂遗闽越﹑西瓯﹑骆,役属焉,
东西万余里。乃乘黄屋左纛,称制,与中国侔。

㈤王年少,太后中国人也,尝与安国少季通,其使复私焉。

㈥吕嘉等乃遂反,下令国中曰:“王年少。太后,中国人也,又与使者乱,专欲内
属……”

◆《史记·东越列传》:

㈠蚡对曰:“越人相攻击,固其常,又数反复,不足以烦中国往救也。”

㈡东瓯请举国徙中国。

◆《史记·西南夷列传》:骞因盛言大夏在汉西南,慕中国,患匈奴隔其道。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㈠广志云“凉州地生析草,皆如中国燕麦”。

㈡檄曰:告巴蜀太守:陛下□位,存抚天下,辑安中国。

㈢且夫邛﹑筰﹑西僰之与中国并也,历年兹多,不可记已。

㈣盖闻中国有至仁焉,德洋而恩普,物靡不得其所,今独曷为遗己。

㈤张云:“海内经云昆仑去中国五万里,天帝之下都也。”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㈠尉佗知中国劳极,止王不来,使人上书,求女无夫家者三万人,以为士卒衣补。

㈡一船之载当中国数十两车,国富民觽。

◆《史记·汲郑列传》:

㈠罢獘中国而以事夷狄之人乎!

㈡夫匈奴攻当路塞,绝和亲,中国兴兵诛之,死伤者不可胜计,而费以巨万百数。

◆《史记·酷吏列传》:今自陛下举兵击匈奴,中国以空虚,边民大困贫。由此观
之,不如和亲。

◆《史记·大宛列传》:

㈠大宛在匈奴西南……多玉石,河注中国。

㈡外国传云“外国称天下有三觽:中国人觽,大秦宝觽,月氏马觽”。

㈢汉书云:“盐泽去玉门﹑阳关三百余里,广袤三四百里。其水皆潜行地下,南出
于积石山为中国河。”

㈣郭璞云“河出昆仑,潜行地下,至葱岭山于窴国,复分流岐出,合而东注泑泽,
已而复行积石,为中国河”。

㈤康泰外国传云:“外国称天下有三觽:中国为人觽,秦为宝觽,月氏为马觽
也。”

㈥韦昭云:“外夷书皆旁行,今扶南犹中国,直下也。”

㈦火山国……其公私宫室为重屋,邮驿亭置如中国……其俗人长大平正,似中国人
而胡服。”

㈧帝于是遣使天竺问佛道法,遂至中国,画形像焉。

㈨天子既闻大宛及大夏、安息之属皆大国,多奇物,土著,颇与中国同业,而兵
弱,贵汉财物。

㈩西域传云“南出积石山为中国河”。

(十一)则河源本昆仑而潜流至于阗,又东流至积石始入中国,则山海经及禹贡各
互举耳。

◆《史记·货殖列传》:

㈠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

㈡昔者越王勾践困于会稽之上,乃用范蠡﹑计然……修之十年,国富,厚赂战士,
士赴矢石,如渴得饮,遂报强吴,观兵中国,称号“五霸”。

㈢然迫近北夷,师旅亟往,中国委输时有奇羡。

㈣白叠,木绵所织,非中国有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

㈠自三代以来,匈奴常为中国患害。

㈡汉既平中国,而佗能集杨越以保南藩,纳贡职。

㈢汉既通使大夏,而西极远蛮,引领内乡,欲观中国。


明月牌收音机吕柏林录制于2006年11月17日

奥克兰 [11/16/2006 7:05:30 PM]


 
姓名: 密码:
电子信箱: 主页地址:
来自何方:
主题:
内容:
This Is CAPTCHA Image
(Enter the verification code in the image above)
Home | Freedom Forum | Chinese Poets Forum | Culture Forum | Wen Ji | Books | About Us | Links | backend
Copyright © 2005 American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