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贴/删贴 |
伊湖水的答复:可笑和无知的“看林人”:伊湖水评看林人《伊湖水和伊湖水现象》
伊湖水
|
反文学,反人类?伊湖水评看林人《伊湖水和伊湖水现象》
作者:伊湖水
湖水写诗的同时,写过很多的杂文,湖水的评论人物和事件的文章,可以一旦写出,就如终审判决一样,丝毫不留下缝隙,所以在喧闹的北京大学中文论坛网页上,曾有网友评论湖水为“独座大黄蜂”,诗人皮旦读了湖水一篇文章后,回复说“如入无人之境”,而不久前,湖水在舞厅跳舞,一位新结识几天的女舞伴,看了湖水的文章后,再见时对湖水说“你的文章可不像你这样温尔文雅”,湖水问为什么,她只回答两个字:“犀利”!
湖水的评论文章为什么这样“犀利”,我们看湖水评论一篇文章,然后在结尾讲出秘诀。
我们看在网络上流传很广的,一位网名“看林人”的网友《伊湖水和伊湖水现象》文章:
看林人:
伊湖水和伊湖水现象
一
知道伊湖水是名字是在“诗江湖”里,因为他一直以伊沙的哥哥自居,我很奇怪,查了一下资料,结果证明那只是他的一厢情愿。后来我猜测--猜测--他很可能是在利用伊沙的知名度来炒作自己。他选择“诗江湖”来进行这一计划,并且让自己的笔名姓伊,我想都是有明确的动机的,因为诗江湖是把诗歌艺术搞成诗歌政治的最典型的论坛。
湖水点评:
所谓“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看林人”一出手就显示出“半瓶醋”的水平,和信口开河臆断的文风,看湖水慢慢道来。
先说湖水的笔名“伊湖水”,是因为湖水在1999年左右,在北京大学未名湖边居住,写作英语学习方法的书,因为住处很靠近未名湖,就给自己起了个“伊湖居士”的称号,在百度网搜索“伊湖居士”,可以搜索到许多条,都在湖水当时写的文章里。而在湖水同时写的另一部英语学习法《迷彩游戏》书中,极偶尔出现“伊湖水”名字,也可以在百度搜索到湖水当时写的这几句话:
迷彩文二 邻居
朋友:你又在忙着写《记忆万年英语》,Your effort is bound to be successful.
伊湖水:It's hard work but stimulating.…
其实“伊湖水”这个名字当时创造出来,以后基本没用过,而多是用“伊湖居士”,至于正式采用“伊湖水”的名字发表作品,是在2002年,四川先行图书公司要出版发行湖水的长篇小说《上海女儿吧》,嫌湖水本名“邱勇”不够文学化,“逼迫”湖水想一个好的笔名,湖水当时想来想去,始终没有什么满意的,最后干脆就用“伊湖水”名字了。
而湖水第一次在“诗江湖”等网上论坛发表作品,是在2004年春了,显然不可能如“看林人”说“他很可能是在利用伊沙的知名度来炒作自己。他选择‘诗江湖’来进行这一计划,并且让自己的笔名姓伊,我想都是有明确的动机的……”,因为湖水不大可能预见到几年以后,会在“诗江湖”遇见伊沙,对吗?
所以说“看林人”是“半瓶醋”,还在于,事实上其不了解,“诗江湖”是专业的诗歌论坛,来往的人即使不知道伊湖水本姓邱,但很少有人不知道伊沙本姓吴,怎么可能会把这两个伊姓当成兄弟呢?
我们再看其言论:
“看林人”:
前些天,在我最近主要活动的论坛“凯迪社区”里,看到他于2005年8月18日发在“原创基地”里的一个帖子--《我丢掉的诗都超过唐诗》。说真的,我非常吃惊,因为这个帖子从发布到我看到的当晚,不到20天时间里,点击数达到57947,回复数达到2106(当时最后回复者为“虚掩的门”)。这一点更加支持了我从前的判断--这个人是一个很聪明的经纪人,他在经营他自己,并且很成功。 ……
湖水点评:
“看林人”这里讲的事实是真实的,结论“这个人是一个很聪明的经纪人,他在经营他自己,并且很成功”,也没有太大问题,我们再看下面:
“看林人”:
现在就从这儿开始,简单地说说伊湖水的作品。在上面这个批评性的作品里,简单地指出了伊湖水作品中存在的两个问题,一是很多作品篇幅太长,不仅不具备诗歌的基本要素(音乐性与空间感),即使仅仅作为一种叙述,也不是引人的叙述,很显然,那过于平淡和罗嗦了。第二个问题是隐喻不当,在《问天》中,有这样的句子--
这巨大的石头 这蓝天
这万顷汹涌的绿 这座不夜城
真的只是门捷列夫那个图表上的
一百多个眼睛看不见的元素 堆砌而成?
他自己在后面的解析中说诗歌开头的“巨大的石头”是指太阳。凡具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的人都知道,太阳的温度很高,不可能以固态存在,当然,出于艺术表现的需要,你把它说成是石头也不过分,关键是读者们不能在没有注解帮助的情况下把这块石头与太阳联系起来,所以这样写明显犯了新手们的毛病,为了引起注意而寻求新奇的甚至怪异的表达。然后,末句中“一百多个眼睛看不见的元素”也很令人费解,一个人的眼睛与一百个人的眼睛有什么区别?超出人类视域的宏观与微观世界,眼睛再多也没有用。
湖水点评:
在这里,这位“看林人”开始暴露不正常的文风和知识的匮乏,首先湖水从来没有讲过“巨大的石头”是太阳,石头就是石头,其显然没有仔细看湖水原文,信口开河讲了这许多话;而其对“一百多个眼睛看不见的元素”这句话的理解,显示其可能没有学过中学化学,门捷列夫图表上的化学元素有一百多个,怎么可能理解成“一百个人的眼睛”,呵呵,还如此振振有词,我们再仔细看:
这巨大的石头 这蓝天
这万顷汹涌的绿 这座不夜城
真的只是门捷列夫那个图表上的
一百多个眼睛看不见的元素 堆砌而成?
这里学过中学化学的人,怎么可能理解成“一百个人的眼睛”?
我们再看下面:
“看林人”:
第三个问题,在伊湖水的作品中存在得不多,但在天涯的诗歌创作中,很严重地存在的朦胧倾向,或者叫纯语词问题--那些作品只是语词与句子的堆砌,根本没有表现任何事件,感受或者思想。但伊湖水的作品里存在无主题现象,很多作品里没有任何观点--这是反文学,甚至反人类的,因为文学的本质就是表现人类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冲突的,而人类是以理性主宰地球的,这里引用一个最简单的――
一个永远的背影
浸透了思念
染成的
一片红叶
(《生命》)
湖水点评:
湖水这首《生命》其实很好理解:思念爱人过度,人憔悴成一片红叶,犹有爱人背影的形状。即使不解释,也可大致感觉出其中的味道,怎么居然成了“反文学,甚至反人类的”的典型?呵呵,恐怕“文革”时候的“姚棍子” 也不过如此吧。
事实上,现代诗歌表达感觉、情绪而不是仅理性思考的很多,例如天才诗人海子的许多诗歌,就是许多捉摸不定的一种生存感觉的体现。
在这里再次暴露“看林人”诗歌知识和评论素养的缺乏。
呵呵,“反文学,甚至反人类的”,帽子就被扣上了。
我们再看下面:
“看林人”:
第四,音乐性。在文章开头的批评作品中没有提到的,而在伊湖水作品中存在的问题,也是当代诗歌普遍存在的问题,并且是当代诗歌引起广泛争议的根本原因,当代诗歌缺乏或者没有节奏感与韵律,对于没有音乐方面训练的诗歌练习者,刻意的对诗歌的模仿结果只能把本来的表达搞得很别扭,使本来的事件、感受与思想显得结巴、臃肿、乏味--
………
是标准半斤吧
不过这半斤魂魄
傻瓜和白痴
没有
北京诗人伊湖水有
但被踩成了烂泥巴以后
那半斤元宵
也被小天使的酒窝
盛走了
所以,现在
一只大乌龟趴在那里
一团烂泥少半斤
现在又成了什么
你看着对号说吧
(《北京乌龟诗人伊湖水被踩背》)
湖水点评:
网友看到这里,可能不明白湖水这首诗歌讲什么,显然是因为其在不该断章取义的地方,断章取义操作,造成理解困难,我们看湖水诗歌的完整面目:
北京乌龟诗人伊湖水被踩背
——北京蓝宝石按摩保健中心记事
160斤重的
北京诗人伊湖水
趴小黑屋小担架上
成一个大乌龟
80斤重的小天使
站大乌龟身上
用小萝卜在给他
踩背
下边重,上边缓
两边翘,中间猛
弹钢琴 跳皮绳
蹦毽子 踢蓝球
踹朽木 点松果
艺术体操 空中芭蕾
赵飞燕舞
霓裳羽衣
大萝卜小萝卜落猪圈
160斤重的
北京诗人伊湖水
被踩成一滩
159. 5斤的烂泥
那0.5斤哪里去了?
告诉你吧
北京诗人伊湖水
最近仔细称量
发现人类的魂魄
具有一定重量
是标准半斤吧
不过这半斤魂魄
傻瓜和白痴
没有
北京诗人伊湖水有
但被踩成了烂泥巴以后
那半斤元宵
也被小天使的酒窝
盛走了
所以,现在
一只大乌龟趴在那里
一团烂泥少半斤
现在又成了什么
你看着对号说吧
-
仔细看完,可以很清楚理解这首诗歌,是快乐的记忆,同时也是歌颂劳动者关注弱势群体的作品,那些在底层被世俗唾弃的姐妹,在这里成了美好的天使。
而且这里显然不缺所谓节奏感与韵律,而是内在的节奏和韵律,仔细读就会体会到。
我们再看:
“看林人”:
第五,空间感。诗歌的另一要素是空间感的营造,即诗意。它与音乐性是经典诗歌的两个基本要素,优秀的诗歌要给读者留下感受的与思考的空间(直白的抒情除外),而这种空间的填充,会因为读者的不同而不同,并且也会因为读者在自己生命中所处的时期的不同而进行不同的填充,这是经典诗歌也是经典文学作品能够经受时间检验而不被遗忘的根本原因,优秀的诗歌作品的审美有一个读者再创作的过程,这一再创作是没有终结的,再来看看伊湖水的大白话作品--
诗人一直在伫望窗外的街景
这样已整整两天了
是因为伟大的灵感正在头脑中爆发?
还是因为激情的风暴正在胸腔里酝酿?
都不是
口袋里只有几枚硬币了
这两天肚子一直在咕咕叫
他在想怎么先去弄点吃的
(《意外(一)》)
湖水点评:
湖水这首诗歌,很多人都会莞尔,虽然不是什么力作,但是一个“饿死诗人”时代的缩影,悬念手法也是成功的。
我们再看:
“看林人”:
当然,作为一个已经写了有七年多的并且一直都很勤快的写手--同时需要提及的是伊湖水的学历是硕士--在他写下的几百万,几千万文字里,应该也有一些也值得一读的东西。比如下面这个--
别再张望了
英俊的小伙
满载的红苹果快要压垮了马车
还等什么呢 快走吧
果园里响起如山泉般清澈的歌
噢 明白了
莫非你真的想
连同果园老板的漂亮女儿
一起收获
(《果园即景》)
这是一个王洛宾风格的民歌,非常精致,而且浪漫,如果版权没有问题的话(因为这很不同于作者的其它作品),这个作品是应该广泛而永久流传的。
湖水点评:
关于《果园即景》,湖水在2004年,曾在一篇文章里这样写过:
***
这是我在1990年写的诗歌,曾经想剔除出诗集,因为写果园的诗歌以前有很多,用旧手法很难写出新意,但想想觉得,可以修改得玲珑完美,基于这种思想,我没有放弃这一首小诗,而是略修改了一下,再端出来。
这首诗接近口语创作了,只是还用了诸如“英俊”“漂亮”之类的形容词,如果说这首诗歌还有保留下来的必要,我想可能因为,它自始至终是一个人的心理活动,一气呵成,造成连贯的气势,从而酿出诗意。而且在结尾有意外之笔,似调侃味道,但又如同真实发生的一样。
***
其实《果园即景》不是湖水优秀的作品,但这属于认知偏差,关系不大。
“看林人”的文章还很长,但评论到这里,基本可以下结论了,很显然,如前面讲到,这位“看林人”对诗歌理解属于“半瓶醋”,这个本来不是问题,可以学习,但其不懂装懂,不顾事实信口臆断,断章取义甚至乱打棍子扣帽子,就显示出欠缺一个好的评论风格,那就是严格地摆事实讲道理,文明理性地探讨——这也是湖水文章所以“犀利”的理由。
伊湖水
2006-2-11
相关文章:
为何伊湖水的一二三四流诗歌都受推崇?
附一:伊湖水诗歌《问天》:
问天
这巨大的石头 这蓝天
这万顷汹涌的绿 这座不夜城
真的只是门捷列夫那个图表上的
一百多个眼睛看不见的元素 堆砌而成?
这纤细的腰肢 这长长的黑发
这乌黑如漆的眼睛
真的只是它们的一种结构
我们只是在里面 暂时歇足?
天边那闪烁的星星 有人说
不像你戒指上的宝石
是一个巨大惊人的火球
将成为一个深不可测的黑洞
我们终将走进去
一定有另外一种什么事物
它构成了我们的心灵
不然 哪里来的这不绝如缕的
绵绵深情 幽幽爱思?
从哪里来?
到哪里去?
附二:
看林人:伊湖水和伊湖水现象
一
知道伊湖水是名字是在“诗江湖”里,因为他一直以伊沙的哥哥自居,我很奇怪,查了一下资料,结果证明那只是他的一厢情愿。后来我猜测--猜测--他很可能是在利用伊沙的知名度来炒作自己。他选择“诗江湖”来进行这一计划,并且让自己的笔名姓伊,我想都是有明确的动机的,因为诗江湖是把诗歌艺术搞成诗歌政治的最典型的论坛。
前些天,在我最近主要活动的论坛“凯迪社区”里,看到他于2005年8月18日发在“原创基地”里的一个帖子--《我丢掉的诗都超过唐诗》。说真的,我非常吃惊,因为这个帖子从发布到我看到的当晚,不到20天时间里,点击数达到57947,回复数达到2106(当时最后回复者为“虚掩的门”)。这一点更加支持了我从前的判断--这个人是一个很聪明的经纪人,他在经营他自己,并且很成功。
有一个令人好笑的巧合--我在凯迪原创里发的第一个帖子,竟然是《不只伊湖水》!这是我原先在天涯社区“诗言散语”(现在诗歌与散文分家,诗歌版更名为“天涯诗会”)活动的时候写下的--
本来看好你的作品
但这两个东西
《问天》与
《不能这样做》
“嚓--”的一声
剪断了我上升着的愉悦
谁都没有权利
把诗得写那么长
除非彵仅仅是在写给自己
是的
我现在整天呆在湖边
远离令我焦虑的人类
在林荫深处的小路上
在空阔的山顶上
在灌木丛里的吊床上
我已经认知了我的上帝
所以
任何一种深度的思想
对我都不成问题
但是
如果你要与我谈论
史密斯离开了房间而史密斯仍然在房间里
或者坚持说
一块没有任何相关说明的
“巨大的石头”
就是你诗歌中的太阳
我只能转过身
“扑通”一声
扎入象上帝一样静默的湖里
2004、06、20
现在就从这儿开始,简单地说说伊湖水的作品。在上面这个批评性的作品里,简单地指出了伊湖水作品中存在的两个问题,一是很多作品篇幅太长,不仅不具备诗歌的基本要素(音乐性与空间感),即使仅仅作为一种叙述,也不是引人的叙述,很显然,那过于平淡和罗嗦了。第二个问题是隐喻不当,在《问天》中,有这样的句子--
这巨大的石头 这蓝天
这万顷汹涌的绿 这座不夜城
真的只是门捷列夫那个图表上的
一百多个眼睛看不见的元素 堆砌而成?
他自己在后面的解析中说诗歌开头的“巨大的石头”是指太阳。凡具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的人都知道,太阳的温度很高,不可能以固态存在,当然,出于艺术表现的需要,你把它说成是石头也不过分,关键是读者们不能在没有注解帮助的情况下把这块石头与太阳联系起来,所以这样写明显犯了新手们的毛病,为了引起注意而寻求新奇的甚至怪异的表达。然后,末句中“一百多个眼睛看不见的元素”也很令人费解,一个人的眼睛与一百个人的眼睛有什么区别?超出人类视域的宏观与微观世界,眼睛再多也没有用。再看下面一个--
不是我晕眩了
是星空在晕眩吧
不是你的旋律使我屏住了呼吸
亲爱的
看到你站在那里
甚至只是听到你的声音
我都会感到晕眩和窒息的
(《万花筒》)
作者在后面的说明文字中,说这个作品是讲爱人的酒窝的!
第三个问题,在伊湖水的作品中存在得不多,但在天涯的诗歌创作中,很严重地存在的朦胧倾向,或者叫纯语词问题--那些作品只是语词与句子的堆砌,根本没有表现任何事件,感受或者思想。但伊湖水的作品里存在无主题现象,很多作品里没有任何观点--这是反文学,甚至反人类的,因为文学的本质就是表现人类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冲突的,而人类是以理性主宰地球的,这里引用一个最简单的――
一个永远的背影
浸透了思念
染成的
一片红叶
(《生命》)
第四,音乐性。在文章开头的批评作品中没有提到的,而在伊湖水作品中存在的问题,也是当代诗歌普遍存在的问题,并且是当代诗歌引起广泛争议的根本原因,当代诗歌缺乏或者没有节奏感与韵律,对于没有音乐方面训练的诗歌练习者,刻意的对诗歌的模仿结果只能把本来的表达搞得很别扭,使本来的事件、感受与思想显得结巴、臃肿、乏味--
………
是标准半斤吧
不过这半斤魂魄
傻瓜和白痴
没有
北京诗人伊湖水有
但被踩成了烂泥巴以后
那半斤元宵
也被小天使的酒窝
盛走了
所以,现在
一只大乌龟趴在那里
一团烂泥少半斤
现在又成了什么
你看着对号说吧
(《北京乌龟诗人伊湖水被踩背》)
第五,空间感。诗歌的另一要素是空间感的营造,即诗意。它与音乐性是经典诗歌的两个基本要素,优秀的诗歌要给读者留下感受的与思考的空间(直白的抒情除外),而这种空间的填充,会因为读者的不同而不同,并且也会因为读者在自己生命中所处的时期的不同而进行不同的填充,这是经典诗歌也是经典文学作品能够经受时间检验而不被遗忘的根本原因,优秀的诗歌作品的审美有一个读者再创作的过程,这一再创作是没有终结的,再来看看伊湖水的大白话作品--
诗人一直在伫望窗外的街景
这样已整整两天了
是因为伟大的灵感正在头脑中爆发?
还是因为激情的风暴正在胸腔里酝酿?
都不是
口袋里只有几枚硬币了
这两天肚子一直在咕咕叫
他在想怎么先去弄点吃的
(《意外(一)》)
当然,作为一个已经写了有七年多的并且一直都很勤快的写手--同时需要提及的是伊湖水的学历是硕士--在他写下的几百万,几千万文字里,应该也有一些也值得一读的东西。比如下面这个--
别再张望了
英俊的小伙
满载的红苹果快要压垮了马车
还等什么呢 快走吧
果园里响起如山泉般清澈的歌
噢 明白了
莫非你真的想
连同果园老板的漂亮女儿
一起收获
(《果园即景》)
这是一个王洛宾风格的民歌,非常精致,而且浪漫,如果版权没有问题的话(因为这很不同于作者的其它作品),这个作品是应该广泛而永久流传的。
而伊湖水之所以在凯迪论坛里能引起巨大的反响,最重要的问题在于作者对自己的作品超过了李白的声明,并且在面对千夫所指的局面时仍然坚定地、不懈地证明自己的这种感觉,从而使批评不断升级。关于伊湖水的诗歌作品是否超过了李白这一争议,涉及到当代诗歌美学与古典诗歌美学存在着的多方面的差异,这一问题将在稍后整理出来的《当代诗歌与古典诗歌的断裂》中进行简单的阐明。这里只说明,如果单就主题来说,因为我们所处的时代,人类对自身的认知在飞速发展,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发展已经不是李白所处的时代可以比较的,所以,当代诗歌在主题方面超过古典诗歌是毫无疑问的。这就好比让兰波(电影《第一滴血》主人公)与张飞比武一样,因为冲锋枪与丈八蛇矛虽然同样属于兵器,但他们不在同一个参照系里,比武的结果是冲锋枪胜出丈八蛇矛的比率为99:1,甚至更高。但在音乐性、空间感等表现技法(艺术性)上,以及作品表现的主题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思想性)上,当代诗歌显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
出于自己的本性与哲学思想,很少写批评性的东西,一来因为平和,二来因为我相信亚里斯多德在2000年以前说过的,“一个人所具有的知识或者智慧,不是他人传授的,而是在他人帮助下的一些发现。”如果一个人的感性积累不够,你再怎么传授,他也不能从本质上认识到你希望他认识的原理。前面引用的这个批评性作品,是针对伊湖水及天涯里很多我认为--也是很多读者认为的--创作中存在误区的写手们而写的,天涯里的诗歌版,本身只是一个诗歌练习场,真正有造诣的写手很少,诗歌版一直在沾天涯整体人气超强旺盛的光。而作为一个诗歌的创作者,我自觉对诗歌的令人沮丧的现状负有一定的责任,所以,我希望能对改变诗歌的这种依赖状态而做一点事,同时也是为了自己的创作,所以写成了诗歌的形式。
之所以拿伊湖水来开刀,主要是因为《我丢掉的诗都超过唐诗》所引出的回复。对伊湖水来说,或许他本来是到这儿寻求艺术方面的认可的,但却意外地成就了超级的娱乐效果。在浏览其后面的跟帖过程中,我得到了很大的乐趣,当然,正如一个其母亲正罹患晚期肝癌的朋友在看过这个帖子后所说的,大笑之后,怀疑观众们是不是也有问题。是的,我想,那是因为我们当下的精神生活很糟糕--狭隘、贫乏、压抑。我们正处于一个只有物质享受,只有肉体快感而没有精神快乐的时代。因此,观众的审美也多半是病态的,换句话说,我们的娱乐不象是娱乐,而更象“愚乐”--低级的,变态的,庸俗的,强装的快乐。第二,正如一个网友在回复中所说的--
现在,没有什么能挡得住伊湖水了。
是的,他的出名已成定局,因为已经有木子美和芙蓉姐姐的先例。他们的出现,可以很大程度地满足在一个精神生活过于压抑的国家里生活着的人们的病态的娱乐需求,以及由这种持久的广泛的压抑引起的发泄需求。伊湖水等明星们为大家提供了一个持久而自由的空间,在这里,你可以就你的不平进行任何一种渲泄而没有法律及人格方面的问题,因为,这种呐喊甚至辱骂也正是伊湖水们需要的,他们自己在被人广泛辱骂的同时,也获得了知名度的上升的补偿。同时,作为一种不仅没有妨碍我们的社会生活,而且还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可以直接参与的“互动式娱乐”机会的事物,我想,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对这种方式宽容一些,让其成为合理的存在--回到拿伊湖水来开刀上来,因为他的名气已经很大,甚至即将更大,所以我不用因为在谬种流传的过程中起过重要作用而在自己的内心留下永久的自责,相反,呵呵,也许我要感谢伊湖水,为我提供这样一个机会,能让我自己把这些积聚已久的关于当代诗歌美学中存在的问题整理出来,与广大的(就我自己的名气,不会有很多读者,这也是读者审美中的病态表现--不论品质,只重名气)读者及同样对当代诗歌美学感到困惑的朋友们见面和交流。第三,因为伊湖水的作品中存在的问题显而易见,所以,我不用担心自己的专业造诣。最后,作为一个成功的炒作个案,我们,所有参与了制造伊湖水事件的人们,很有可能都是伊湖水预料之中的,呵呵,那,我的批评实际上是他诱导的结果,我们都在批评的优越感中自愿地进入了他为我们设下的圈套!
看林人 2005年9月11日
(原始帖见:http://zirandeweili.blogbus.com/logs/2005/09/)
|
北京 [3/6/2006 5:04:34 AM] |
伊湖水和伊湖水现象
[#1146: 8709, 3/707] - 看林人 (3/5/2006 8:44:58 P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