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中功總會
American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House
中國反政治迫害同盟
新帖 | 查帖 | 刷新
改贴/删贴
★★★复制兜率天于人间
haoyu868

    记得一位师兄说过将来地球村也分内院和外院,好似兜率天复制过来的,内院人跨乘仙鹤,脚踏祥云风火轮,骑神兽;外院人坐汽车飞机轮船飞碟......看来这是真的,太好了,就盼着这一天了,好好活着吧,不跟蛤蟆生气了,也不要内耗了,修吧,好日子来到了!
http://baike.so.com/doc/6724194.html

    兜率天,梵名Tuṣita,巴利Tusita,藏文Dgah-idan,又译作睹史多天、兜驶多天等,意译为妙足天、知足天、喜足天、喜乐天。为欲界六天的第四层天。而在佛教典籍中,此天的内院即是弥勒菩萨的弘法度生之处。人间四百年,为兜率天一昼夜;兜率天人寿为四千岁;其身长二里;执手热恼便息。
1 基本概述
  兜率是欲界的第四天。释尊成佛以前,在兜率天,从天降生人间成佛。未来成佛的弥勒,也住在兜率天,将来也从兜率天下降成佛。弥勒成佛的人间净土,是希望的,还在未来,而弥勒所住的兜率天,却是现在的兜率天,又同属于欲界,论地区也不算太远。一生所系的菩萨,生在兜率天,当然与一般的凡夫天不同。兜率天的弥勒菩萨住处,有清净庄严的福乐,又有菩萨说法,真是两全其美,成为佛弟子心目中仰望的地方。西元前101~77年在位的锡兰王──度他伽摩尼(Dut!t!ha-Gaman!I),在临终时,发愿生兜率天,见弥勒菩萨。西元前二世纪,已有上生兜率见弥勒的信仰,这是可以确定的。《小品般若波罗蜜经》说︰不离般若的菩萨,是从那里生到人间来的?有的‘人中命终,还生人中’;有从他方世界生到此间来的;也有‘于兜率天上,闻弥勒菩萨说般若波罗蜜,问其中事,于彼命终,来生此间’。特别说到兜率天,正因为兜率天有弥勒菩萨说法。弥勒在兜率天说法,是发愿往生兜率天的主要原因。兜率天在一切天中,受到了特别的重视。大乘经说到成佛时的国土清净,有的就说与兜率天一样,这可见兜率天信仰的普遍。推重兜率天,不是兜率天的一般,而是有弥勒菩萨说法的地区。《佛本行集经》说︰一生所系的菩萨,在兜率天的高幢宫,为诸天说‘一百八法明门’;《普曜经》也有此说。后代所称的弥勒内院,也就是兜率天上,一生所系菩萨所住的清净区。兜率天上弥勒净土的信仰,是部派佛教时代就有了的。在大乘的他方净土兴起后,仍留下上升兜率见弥勒的信仰,所以玄奘说︰‘西方道俗,并作弥勒业,为同欲界,其行易成。’等到十方佛说兴起,于是他方佛土,有北拘卢洲式的自然,天国式的清净庄严,兜率天宫式的(佛)菩萨说法,成为一般大乘行者所仰望的净土。
2 相关记载
  《弥勒上生经宗要》云:“六天之中是其第四天,下三沉欲情重,上二浮逸心多,此第四天欲轻逸少,非沉非浮,莫荡于尘,故名知足。”《慧苑音义》卷上说明此词有喜事、聚集、距大海三十二万由旬,于虚空密云上,纵广八万由旬。有内外两院,“外院”是凡夫所住的秽土。“内院”是一生补处菩萨(即将成佛者)居住的净土。释迦牟尼佛为一生补处菩萨时,也曾在此天修行,然后由此处下生人间,现为补处菩萨的弥勒今也在此处说法教化。
2.1 特征
  此天天众寿量四千岁。一岁十二月,一月三十天。其一昼夜相当于人间四百年,以此换算,其寿量相当于人间五亿七千六百万年。天众行欲时,男女执手即成阴阳。初生之儿如人间小孩八岁大,色圆满,衣服自备,七日成人,身长四由旬,天衣长八由旬,广四由旬,重一铢半。
3 佛教地位
  根据佛教理论,每当佛陀降生人世之前,都要先在兜天上为诸天讲说佛法。兜率天宫分为内外两院,其内院是即将降生于人世的菩萨,即佛教所说的“一生补处”菩萨所居之处。按佛教教义,我们这个世界,在释迦牟尼佛去世后,将来会有弥勒佛降生说法,教化众生。这弥勒佛就是未来佛。弥勒佛在降生人间之前,现在就在兜率天宫的内院中说法。

    相传弥勒菩萨能为众生解说在佛法修行过程中产生的种种疑难,因而在我国古代,自东晋至唐代,有关弥勒的信仰非常盛行,弥勒净土也是我国早期净土思想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东晋时我国著名的僧人释道安就是弥勒净土信仰者,我国佛教史上另一位著名僧人,伟大的旅行家和翻译家、唐代僧人玄奘法师,也是弥勒净土的信仰者。

地球村 [8/17/2014 11:02:10 AM]


 
姓名: 密码:
电子信箱: 主页地址:
来自何方:
主题:
内容:
This Is CAPTCHA Image
(Enter the verification code in the image above)
Home | Freedom Forum | Chinese Poets Forum | Culture Forum | Wen Ji | Books | About Us | Links | backend
Copyright © 2005 American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