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贴/删贴 |
张诚:师徒之间(二)
张诚
|
师徒之间(二)
张诚
全真派是中国道教后期的两大派别之一,创建于金初,一直流传至今。其创始人王重阳(1112——1170年),号重阳子,陕西咸阳人。此文谈及到的马玉和孙氏(系夫妻),是王祖的七个弟子中的两位。
马玉夫妇20多岁,家有百万资财,庄田无数。二人原是有根基之人,道心不昧。这一日,俩人谈讲世事,最后有了共同心愿:“修行有主张,再无反变。”孙氏说要“访个明师,传了口诀;不遇明师,谓之盲修瞎练,如何是好?”
马玉道:“大街之上常见一个人,手提铁罐乞食,身穿破烂衣衫、蓬头赤脚,口眼歪斜。看他的年纪不过半百,并莫与人说话。有人与他吃,就吃;不与他吃,他并不忙。晚间宿在廊檐下,或是破窑中,常常散诞逍遥,倒像是一个快活人。”
这个形象,人们偶尔可在大街小巷见到,只是一个典型的活在个人世界里的“快活人”,一般,除了公安或城市市容管理部门,没人会把他们放在心上,而且几乎人人躲之不及。但马玉随之出口的就不是普通人的见识了:
“我常见他在门上过来过去,一年四季面不改色,也有二十年来,形容再不显老。我量度此人有些怪异,莫非是个高人?明日请进家中盘问盘问,究其根源,看他如何?”孙氏道:“言之有理,正合我意。”
这是一对道友伴侣。
王祖在此“乞食”已二十余年,只为“无奈”遵师令来此(山东)度人。此为师父找徒弟。表面上来看,却是徒弟找师父也。王祖难道不知他在“门上过来过去,已有二十几年”的人家是他正在找的弟子吗?自然知道,但要等弟子来找。
第二日上午,马玉问已请入舍下的王祖:“先生为何不在家乡,来到敝处?”王祖道:“家贫,无奈乞食度日,云游至此。”马玉道:“我当先生有些痴呆,说话甚是明白。看先生貌相,五行处处不全,什么缘故?”王祖道:“贫人五行不到处,父母未生全,原是前因;作下无边孽苦,才到今生貌陋不全,命薄如纸,常受饥寒,这是我的罪孽,!常言道: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若知未世果,今生作者是。”
王祖短短几句话,凡人听来不以为然,一般根基的修行人听去,只道是会有些心动,但马玉与孙氏,究竟是大根器者。“一言未罢,夫妻二人倒身下拜,口称:‘师父!今听师言,好是梦中初醒,情愿拜师父门下为徒,盖一座茅庵供养师父到老,心也如何?’”
尽管王祖自贬“貌陋不全,命薄如纸”,但弟子还是倒身下拜,拜认了师父。王祖还要试其道心,能否放下世人最看重的万贯家产。王祖说:“我还有未了的心思:募化一个缘法,未遇知音。”马玉道:“募化什么?”王祖道:“我要化人一座庄园。房屋田地全全地与我,半点不留;舍家园之人,再不要上我的门来。是我云游天下,各处募化,总遇不着这一仗义之人。我岂肯到你房住,受你供养?我不愿。”说罢就要起身。“终究化不下这个缘法,还要到那边外邦遇这缘法。只等无常到了,气绝而亡 ,才能罢休。”
看看这位才拜识的师父,张口就要一座庄园!而且舍家园之人要把房屋田地半点不留全部与之,还不得再进庄园……世上竟有如此奢财又不讲理的师父?莫非看走了眼?但马玉夫妇却双膝跪下,道:“情愿将家园奉送师父为业,俺夫妻永无反悔!”王祖继续考验:“这话我不信,除非是你与我立下一纸文约,把你族长老人、本坊乡约请来作一中见,文书上画了押,我才能信。”夫妻道:“从命”。
写到这儿,读到这儿,我们不禁要扪心自问一下了:自己有无大舍之心?中功弟子自有当下重要使命,关键是,作为一个真修者,该舍之时,我们能否毫不犹疑地做到大舍大弃?
当乡约、族长听得马玉夫妇说到:“俺夫妻两个一心要出家修行,将这家财舍与老师父为业,立张文书凭据,请你二位作个中见”时,呵呵大笑:“你夫妻二人中了邪了,哪有这个道理?你夫妻出家修行,家财万贯,理当交付户族人才好;或者族中要一儿子,承继先祖香火,理之当然。岂有交付此人?我们常见他,在街上乞食有二十余年。见他并未与人说话,口眼歪斜,披头散发,丑陋不堪,痴聋暗哑,好比枯木一般。你夫妻看上他哪一件?把家财舍与他承受。真乃可笑!可笑!”
这是王祖借乡约的讥笑、阻止,再验二人道心。乡约、族长见说不动马玉夫妇,俩人商议:“你我何不把这匪人盘问盘问,看他如何回答?”于是二人口呼:“老人家……为何不在家中,到我山东地面?我见你街上乞食有二十余年,也该回家;再不然,也该到别处去。为何常常在我们这里讨饭?你为何又装神变鬼,化我堂主的家财?全当我堂主与你良田千顷,瓦舍千间,百万资财,许多生意,你这样朽木一般,怎么照管料理?”
且看王祖的回答,真正令人大开眼界:“我那父母受穷,常常领我挨门乞讨,饥寒受了不知多少,活活将我冻饿死了。我得这分家财,享他几天大福,也觉快活。我也是世上人,只该我受穷受罪不许我享富贵赀财?若到我手,要娶十个妇人,生下几个儿子,读书科举会选,光宗耀祖;身穿彩缎,口食美酒肥羊,再买几个丫头、小子,前后服侍与我,任意风光,快活一世,岂不美哉?得了这个缘法,好比困龙得水,饿虎得食,又比拨运见天,才和我意。”
王祖是“上什么山唱什么歌”,但这分明是说给马玉夫妇听的。稍有疑惑,当下不决,舍师而去,又会是怎样一个下场?
族长、乡约:“我们不当这个中人,任凭你们去。看哪个来与你作中见人?”说毕,气急败坏,扬长而去了。
明师难遇。马玉夫妇拜认了师父,相信师父,不受外界任何干扰,实实真弟子也。二人要满足师父“立张文书凭据”这个要求,再阻挠重重,只是一心竭力排除。想到族长、乡约平日借贷夫妇的银钱米粮不还,二人决定给他们个五百两银子,总会打点停当,果然。但堂叔等亲戚们绝不会为五百两银子就甘愿放下马家基业,他们要“明日告官,将那叫化子打下一顿。”乡约劝阻:他夫妻二人出家走了,咱把这叫化子打出门去。他有文约,咱说他是假捏的;再不然,哄到旷野之地,打死埋在土内,谁与之伸冤保告……最终,“顺利”立下凭据。
马玉夫妻盖起一座茅庵,将王祖请到庵中安身。两人跪在师父面前,将文书交与师父,“望祈师父指教,我夫妻就此拜别。”王祖不许:“工人服侍不了我,你夫妻不可出门,要服侍我十年再去。”二人倒身下拜,道:“从命。”
上述文字,百读不厌,百读百新。合书思之,感触颇多,总也久久不能释怀。师徒之间,虽为初识,却已心有灵犀,深缘深信。师父一再演戏,弟子也随即进入角色,配合默契,师徒合演一部世人不明却只道是走火入魔的怪诞喜剧。有这样根基的弟子,何愁得不到师父的真传?
中功得失观是大失大得,小失小得,不失不得。“临财,不见利忘义”,这是咱们师父对弟子做人修道的最基本要求。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那是凡俗之辈的座右铭,也是口头修炼者的真实心态写照。明知钱财乃身外之物,生带不来死带不走的,为何依旧有那么多人趋之若鹜,甚至舍命不舍财?贪得无厌的趋利者和假修行者们,在钱财的诱惑面前,不是赤裸裸地赤膊上阵,就是打着种种旗号做着心知肚明的伤天害理之事,真可惜了末法时期关键当下已闻到佛法道音披上的这张人皮了。
中功是入世修炼,咱们师父与弟子之间不仅仅是出世修炼的师徒之间关系那般的简单。我喜欢中华天魂师兄的《开创千年盛世,谱写圆满人生》一文中的这段话:“师”就是师父吗?这种认识还远远不够!看一看尊师在《大道之理》给“佛”下的定义,看一看天华文化蕴藏的巨大智慧,看一看尊师肩负这一个时代的历史使命……;他到底是谁?…… 我们的师父,就是“宏宝尊佛”, 是弥勒尊者当来下生的大成就者。……没有什么能够比和“佛”同时驻生在一个时代更为殊胜的了,这是千万人获得“一时成就”的绝胜殊缘,其时代天机无与伦比!
不同境界不同根器的弟子,其眼里心里的师父形象差异极大。想想看,如果一个博士生导师要给一个大教室的学生们上课,学生中有文盲、有小学至高中至大学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他们是有着不同年龄段的不同智商的不同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等悬殊迥异的各类学生,因种种缘故与目的前来聆听导师授课,各自收获能一样吗?导师对学生的要求、期望自然也会大有区别的。当然,这些学生太有福报,能在这特殊的时空点上赶上这趟特殊的最后一班车……张张弹尘师兄在《尊师点化给我的心传》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我们读懂了“师”,才会获得真正的心传;我们读懂了“师”,才会懂得在忍辱中依然爱国;我们读懂了“师”,才会更加坚定信念;我们读懂了“师”,才会有和师对祖国一样的期待……说得多好!期盼我的师兄弟师姐妹能身心紧跟师父,相信师父,跟师父走到底!
但若让一个道心不坚定的、没有发过大誓愿的、一个动不动就疑师谤师的、根器差的福报浅的弟子去读懂师父,谈何容易!
师父说过 :“我愿竭尽所能为世界和平和人民幸福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在修道路上的一切助力和魔障,都将成为我的助道缘,让我一如既往地实践我的初衷:“造福人类社会,普度三界众生”。这就是我们的明师!我们的尊佛!
成为一名天华修道弟子,不是三生有幸,实乃生生世世之大幸也!
写于2012年1月17日
|
[1/22/2012 2:29:42 AM] |
张诚:师徒之间(二)
[#9775: 7254, 1/194] - 张诚 (1/22/2012 2:29:42 AM)
- 顶!
[#9789: 0, 0/93] - 好棒 (1/23/2012 8:19:51 A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