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贴/删贴 |
zt:维基上关于广州商团事变的记载(简单注释版
刘因全
|
“维基上关于广州商团事变的记载(简单注释版)” 2011-10-12 06:45:52 [点击:75]
廣州商團事變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1924年6月29日廣州商團與廣州武裝警察、廣東警衛軍聯合操演,孫中山赴廣州北校場檢閱。照片為孫中山授旗的場景。
廣州商團事變(或稱廣州商團叛亂)是指1924年8-10月發生廣州的以陳廉伯為首的廣州商團與孫中山在廣州組織的廣州政府之間的流血衝突事件。大部分學者均將此大規模衝突事件定調為英國政府操縱與支援的「反革命叛亂事件」[1]。有研究指出,孫中山的北伐目標直系軍閥受英美兩國支持,而陳廉伯又是英國籍,廣州商團的活動很有可能受到英美的支持,以牽制北伐進程[2]。但另一面有研究指,商團事變中,廣州商團採用共議機制,陳廉伯的個人作用不大[3]。
目錄 [隐藏]
1 背景
2 重組軍政府
3 衝突經過
4 事後影響
5 參見
6 註釋
7 參考文獻
8 外部連結
[编辑]背景
1911年辛亥革命時期,社會治安差,廣州商人為自衛於1912年成立廣州商團。陳廉伯擔任團長兼廣州粵商公安維持會(商團公所)理財課主任,他支墊商團經費,借款購置槍械。1917年陳廉伯任粵商公安維持會代理評議長,進一步武裝商團。1919年8月,陳廉伯就任廣東省商團軍總團長。至1924年,廣州商團總人數已擴大到1.3萬人。商團在此前的廣州政權的多次更迭中一直保持中立,更因為保護商人利益及維持治安穩定受到部分廣州民眾的支持[4][2]。
[编辑]重組軍政府
自從陸榮廷 於1916年9月25日取得廣東督軍之位以來,廣東便被桂系軍閥所控制,造成地方財政紊亂[5]:2。1920年10月,陳炯明率領粵軍驅逐盤據廣州已久的桂系軍閥,開始「粵人治粵」時代[5]:1。陳於1920年11月回到廣東就任省長,並邀請孫中山、、唐紹儀、伍廷芳回廣東參政。11月孫中山從上海回到廣州,改編陳的軍隊由其直轄。後陳與孫政見逐漸產生矛盾。陳炯明主張實行「聯省自治」,孫打算以武力制壓北方軍閥。1922年6月16日發生炮擊觀音山總統府事件,孫中山與陳炯明決裂[6]。1923年孫控制的部隊聯合滇、桂軍閥,擊敗陳炯明取得廣州的控制權。孫中山控制廣州後,因為二次護法運動失敗,於是重組軍政府。 他一方面徵召平民入伍[7] (转贴者注:强拉百姓从军) ,另一方面徵收了一些團體如寺廟的土地進行拍賣 (转贴者注:强制拆迁) ,並大量發行紙幣以籌集資金 (转贴者注:大量印刷货币制造通货膨胀) [8]。各地軍隊駐紮廣州以及對陳炯明部隊的對峙,導致軍費上升,政府因此大幅度擴大稅收 (转贴者注:苛徵杂税) ,並將陳炯明在任時禁止的賭博再次開禁以徵收稅款。由於軍政府的種種行徑,開始引發社會上大量人士的不滿[9]。
1924年1月國民黨一大召開,實行三大政策,廣州商人恐懼在蘇聯協助下的孫中山會實行共產主義,轉而敵視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5月下旬,廣州市政廳發布「統一馬路業權」 (转贴者注:强制马路周边所有商家缴交两成物业费,作为"改善马路建设"的资金,实际上作为军费使用) 法案,以收取新的稅項,引起廣州商界不滿。5月至8月,廣州商界發生多個行業的罷市活動。廣州及周邊地區商團成立「廣東省商團軍聯防總部」,陳廉伯任總長,鄧介石、陳恭受任副總長,並對廣州市實行戒嚴。經過廣州商團和政府談判,政府決定取消馬路業權法案,大罷市活動風波暫息[10]。
[编辑]衝突經過
1924年8月10日,運送商團向英商南利洋行購置的一批槍枝彈藥[註 1]的英籍輪船哈佛號[註 2],在廣州天字碼頭附近江面被蔣介石率領的江固艦扣留。此批槍械之前已向孫政府報告,但政府認為數量及到達日期不符 [註 3]。8月12日、15日,商團軍代表1000多人兩次到大元帥府請願,要求發還扣留的軍火。被拒絕後,組織廣州商人罷市,並以「中華民國政治定國軍」名義,通電全省各縣商團罷市[10]。 (转贴者注:军政府缺乏军火资金,以藉口没收民间进口的枪枝充军之用)
8月24日,孫中山宣布廣州戒嚴,通緝陳廉伯。8月22日,南海、番禺、順德、台山、東莞、增城、新會、清遠、高要、曲江、陽江、羅定等20多個縣屬內的138處鄉鎮先後罷市聲援廣州商團。1924年9月1日,孫中山發表《為商團事件對外宣言》、《致英國麥克唐納爾政府抗議電》,將矛頭指向英國 (转贴者注:利用鸦片战争后中国人仇英的心态宣传英帝亡我之心不死云云,1929年后中国才开始仇日) 。汪精衛、胡漢民等反對孫中山武力解決商團的主張,廖仲愷因其嚴辦商團的主張受阻而向孫中山面辭廣東省長一職。9月4日,孫中山離開廣州赴韶關北伐大本營,廣州設留守府,派胡漢民代理大元帥兼廣東省長。9月15日,陳廉伯、陳恭受等發表通電,否認利用廣州商團軍圖謀推翻政府,表示擁護孫中山先生、服從廣州革命政府。胡漢民取消對陳廉伯、陳恭受的通緝令。
1924年10月4日,廣東商團以尚未領回被扣槍械為由,聯絡廣州及100餘個縣鎮在佛山開會,決定發動笫二次罷市,並再次前往廣州向政府表示抗議。10月9日,孫中山發還部分被扣軍火給商團。事態稍有平息,且孫中山也沒有打算使用武力解決事件。 但廣東商團正在發動第二次大罷市之時,蘇聯於10月7日依照1923年初《孫文越飛宣言》允諾援助,將第一批武器彈藥終於送達廣州,於是原本情況大為轉變[11][12]。
10月10日下午,中共廣東區委發動工會、農會、青年團及廣東工團軍的五六千人召開「雙十警告節」大會,周恩來在會上講話,警告商團,會後舉行示威遊行,高呼「打倒商團,殺陳廉伯,擁護革命政府」等口號[註 4]。在太平南路(今人民南路)西濠口,遊行隊伍與商團軍發生流血衝突,被打死20多人,傷100餘人。商團軍在西關構築街壘,封鎖市區,張貼「孫文下野」、「打倒孫政府」等標語。入夜,陳廉伯之弟陳廉仲在沙面召集鄧介石、李頌韶等商團頭目會議,決議新老城各分團團軍14日下午5時集中西關,計畫於15日拂曉出動佔領省署、公安局以及財政各機關[11][12]。
(转贴者注:民国许多重要的外交事件中都发生过类似的玩意,不解释)
10月11日,孫中山組織革命委員會,自任會長,特派蔣介石、汪精衛、廖仲愷、許崇智、陳友仁、譚平山6人為革命委員會全權委員。10月12日,由孫中山解決商團問題自任會長的"革命委員會"成立[10]。10月14日,省長胡漢民下令解散商團。隔天於是宣布廣州戒嚴。10月15日凌晨,,鮑羅廷 (转贴者注:苏联顾问) 、蔣介石、廖仲愷、譚平山等指揮黃埔軍校第1、2期學生聯合了許崇智的粵軍與李福林的福軍、吳鐵城的警衛隊、工團軍、農團軍等,擊潰武裝商團的一萬二千人並繳械,陳廉伯逃回香港沙面,副團長陳受恭投降,當天晚上西關商業區即恢復開市,事變至此平息[11]。
在這次反擊的過程中,有部隊使用約300箱煤油引發大火,焚毀西關商鋪及燒死商團支持者,廣州西關商業區受到嚴重損壞[13][9][14][15][16]。
[编辑]事後影響
有資料稱這次事變中的財產損失接近5000萬港元,平民死傷約2000人。其中,黃飛鴻的「寶芝林」就在此次事件中焚毀。政府向未有遭受損毀的商戶收取保護費,對參與商團的商戶收繳槍械並罰200元,否則「任兵焚劫拿人,政府不負責任」(转贴者注:不交保护费就任由官兵打劫)[2][14]。
事件結束後,黃埔軍校利用收繳商團的大批槍械成立教導團,國民革命軍之基礎發展由此展開[17]。但廣東商界部分人士轉而傾向於支持陳炯明的粵軍,紛紛捐資支持。但最終孫中山依靠蘇聯支持擊敗陳炯明。
孫中山在北京逝世後,北京方面決定舉行國葬,卻遭到廣州總商會、廣東自治會聯名反對[2]。
|
[10/14/2011 5:52:27 P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