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中功總會
American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House
自由論壇
新帖 | 查帖 | 刷新
改贴/删贴
中国地下长城,探秘中国地下长城 二炮5000公里加固隧道【组图】
揭秘
中国地下长城,探秘中国地下长城 二炮5000公里加固隧道【组图】
http://www.p358.com/news/china/2011/0825/101597.html
中国地下长城可承受核弹连击,我二炮部队打造地下5000公里加固隧道被称为中国地下长城 ,据报道中国地下长城确保二次核反击能力,探秘“中国地下长城” 核震慑力有多大?中国地下长城 核力量远超想象?
日前,《中国国防报》披露了二炮部队修建地下导弹洞库的情况,文中引用西方专家推算称中国地下导弹库可承受多枚几十万吨当量核弹连续命中。此文引起了外界媒体的热议,有媒体分析中国此种深埋部署的方式实际比俄美导弹精度更高。中国媒体敢于公布这些被称为“地下长城”的战略设施,表明中国对其核作战体系具有前所未有的信心与勇气。

探秘“中国地下长城”
未完全解密的“中国地下长城”
    从现有的资料来看,6501工程取名来源于中央军委1965年第一号文件,也是目前已知的国内最大的人造军事用途洞穴。
  山洞结构复杂。共有25个厅室,17个通风竖井,全长17000多米,大洞设计可通火车,小洞可供卡车通行。有18个圆形的水泥坪,原来放了18个大油罐。
6501工程也因此被外界誉为“中国地下长城”。
  火车可以从中穿行,4辆卡车能并行进入,这个宽12米,高12米的山洞,只是湖南临湘忠防镇“6501”主洞口。
  它自1965年开始,曾在极其隐蔽的状态下施工8年。1973年初,突然废弃,至今仍无人了解其功能、作用以及被弃原因。现在,当地政府已将此地与3公里外的桃林铅锌矿的“人工沙漠”开发为旅游点。
  这个尘封近40年的地下国防工程,因被开发为旅游景点,而愈来愈被外界关注,一度成为湘北舆论焦点。
神秘的“中国地下长城”
  临湘是湖南的北大门,属岳阳管辖,距武汉、长沙分别是154公里和161公里,107国道铺在临湘城边,京珠高速临湘口下来,5分钟可达市区,一条名为“长安”的河流在城中穿行。
  6501工程距离临湘市区约15公里。
  《望东方周刊》记者踏入6501洞口外的百米处,一股冷气从山洞内阵阵散出。
  洞口的黑色纱布遮掩了近半个洞口,如同该工程,迄今未能完全解密。从现有的资料来看,6501工程取名来源于中央军委1965年第一号文件,也是目前已知的国内最大的人造军事用途洞穴。
  它分上、中、下三层。整个山体已被掏空,上下相通,洞洞相连,初入洞者,如闯迷宫,规模之大在外界罕见。
  山洞结构复杂。共有25个厅室,17个通风竖井,全长17000多米,大洞设计可通火车,小洞可供卡车通行。有18个圆形的水泥坪,原来放了18个大油罐。
  6501工程也因此被外界誉为“中国地下长城”。
  巨大的花岗岩结构山体被挖空,用钢筋水泥做成了上下三层,阴冷湿润,温度常年约在18摄氏度左右。
  让人惊奇的是,6501工程除了17公里长的人工山洞,还分布着25座大小不一的室厅,较大的室内达到数百平米,以及17座宽大高阔的导弹形洞体。
  室厅的用途似乎可供指挥、武器组装、储备弹药之用。而导弹形洞体高达80米,直径一二十余米,抬头望去,直冲山顶。
  据当地老人介绍,该基地的发现实属偶然。
  80年代初,一名农夫放牛,突然牛失,四处寻找,在一口洞穴闻到牛声,他找来绳索,模仿攀岩,探入洞内,只见洞底深不可测,仅这一口天井就有88米高,再往里走,居然是个迷宫般的人造工程。
  消息传出,各路探险者、寻宝者莫名前来。
  因为留给后来人的线索不全,引起更多围观者。此后,一些寻宝者将洞内钢筋、铁门、升降机扫荡一空,大多数金属制品被送往大小废品收购站。
  据一名常年关注“6501”的当地人喻文祥向《望东方周刊》介绍,当时,因为洞内大量设备钢筋被盗走,引起当地政府震惊,公安部门介入,盗窃事件才得以平息。
  喻文祥说,所盗物品在当年市价达300多万元。
  因为政府部门的介入,6501工程才逐渐得以保护。
  《望东方周刊》记者走访附近的居民,都对当年建造此洞知之甚少,多数居民是在工程废弃后,迁居此地。
    《中国国防报》在相关报道中曾写道,“这里只有如白昼一般的灯光和永远只是迷彩一般的颜色。这里就是第二炮兵某工程部队正在施工的某导弹阵地,人们常常称这里为“地下长城”。紧接着,该报直接引用外电的报道称,曾有西方专家推算,中国二炮导弹阵地十分坚固,“如果用钻地核弹头对中国的导弹阵地进行攻击的话,将需要数枚几十万吨当量的核弹头连续击中同一点方可击穿,而要将其彻底摧毁,则需要更多的核弹头”等等。
某杂志的署名文章中,也介绍了中国二炮地下阵地的状况。文章称,中国早期的中程弹道导弹都采用永久式地面阵地部署方式,而第一种洲际导弹———东风-5则采用加固的发射井部署。中国在1979年开始部署东风-5型导弹时,其真假发射井共计24个,但这些保护措施在越来越精密的侦察卫星和越来越精确的防区外导弹攻击面前显得不再有效。如果加固发射井不能确保导弹安全,那么将整个发射阵地完全埋入数百米的地下,显然被二炮认为是可行的方案。该杂志称,早在1995年夏,《解放军报》一则不显眼的消息就提到,数万名二炮官兵经过10多年浴血奋战,终于完成某项重大国防工程。2008年3月24日,中国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军事纪实”节目将这一地下核反击工程部分曝光,被外界称为“长城工程”。
中国地下长城为何选择“深埋部署”
分析人士认为,牢固而隐蔽的“地下长城”是中国保存“二次核打击”能力的重要手段。由于中国奉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如何确保最低威慑数量的洲际导弹在躲过敌方攻击后仍能成功发射,并成功穿透敌导弹防御体系,将核弹头投掷到选定目标,就成为中国二炮最重要的任务。
    尽管美国和俄罗斯的陆基洲际导弹更偏爱廉价的公路机动发射方式,导弹平时由运输/起竖/发射三用车载运实施公路机动,但这类导弹往往自身定位仪器相对简单,发射前准备时间也比较仓促,因此导弹发射后的打击精度明显低于从固定发射阵地发射的导弹,如俄罗斯白杨-M洲际导弹从井下发射时的命中精度约260米,但是在公路机动时则增至450米。而将机动发射的安全性和固定发射的准确性融为一体的“深埋部署”方式,则成为中国二炮部队的选择。据美国“全球安全”网站介绍,所谓“深埋部署”,就是平时为战略核导弹开凿深达数百米的“地下之家”,导弹能在地下完成所有战备活动,战时可依托地下网状走廊,由轨道车或重型拖车运送导弹、设备和人员至固定地点就位发射,而这一切仅从地面上观察无法发现。 平凉热线
    战略专家推测,中国二炮部队最重要的地下导弹阵地可能位于华北某山区,内部隧道总长达5000余公里,战略弹道导弹能在这座“地下迷宫”中机动部署,并从数百座真假混杂的地下发射井群中发射。据推算,该核反击工程“最外层有1000米深的泥土覆盖,这还不包括任何人工加固层”,“导弹发射时,一般不是在洞内发射的,是要拉出洞口的……所有发射点都是固定的”。

中国地下长城 二炮5000公里加固隧道
据日本《外交官》杂志网站8月20日报道称,2008年3月,中国中央电视台网络媒体公开了用于存储中国二炮部队核导弹的中国地下长城新建加固隧道。该中国地下长城隧道长5000公里,于1995年开始动工。据称,该中国地下长城隧道深达数百米;这使它可以经受常规导弹或核导弹的打击。解放军报纸曾在2009年12月对这个中国地下长城报道进行了证实。
中国地下长城本应引起巨大震撼的事件却并未被西方媒体注意,而亚洲媒体也基本上没有进行报道。韩国的《韩国人》在进行报道时称之为“中国地下长城”;华盛顿“詹姆斯敦基金会”的“中国简报”稍后对此进行了报道,但是其报道基本上就是引用了最初的报道。
其实,北京建设加固隧道保护导弹力量没有什么。自冷战初期以来,拥有无法摧毁的二次打击能力一直被各国奉为神一般的标准。从理论上讲,能够经受敌人第一次核打击的军队能够震慑敌人,使之不敢冒险进行打击。如果他知道自己的行动会招致巨大的报复,没有一个清醒的敌人会首先进行核打击。
    这种震慑有助于增加中美两国间的战略稳定;长期以来,中国一直保持最小核威慑能力,部署小规模较为基础的洲际弹道导弹。在文章作者看来,只要还剩一枚导弹可以对敌人本土进行报复,最小核威慑就能够让他们打消对中国采取行动的念头。北京一直在进行核武器的现代化,其弹头数量约为150-400枚。即使现在美俄两国开展新军控,这样的力量仍然是比较一般。
但是,最小核威慑能够比中国陆军过去几十年的部署更为有效。“最小”是个比较模糊的概念;此外,中国官员和权威人士一直在就采取“有限核威慑”战略进行激辩,“有限”仍然是个模糊的概念。
据悉,这个隧道工程的规模向外界展示了中国核战略的前景。综合所有已知数据后,就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核弹头数量比外界原先的最大估计还要多,其各型弹道导弹数目可能达到3600枚之多。“地下长城”能够很轻松的存储如此多的导弹。至少,它体现了北京的新选择。美俄最新签署的《削减战略武器条约》将两国的核弹头数量限制在1550枚;但实际上,两国的核弹头数量可能会维持在2000枚左右。
即便如此,如果解放军秘密改变最小威慑战略,开始在河北隧道能存储数百新型核武器。它将会突然改变战略平衡,实现对美俄的均势,或者接近均势。关于这个问题,人们有必要关注并进行考虑。

延伸阅读:“中国地下长城” 核震慑力有多大?
2006年《外交》杂志上刊登文章,宣称美国已有能力做到“一次性摧毁俄罗斯或中国所有远程核力量”后,关于中国核武库的可靠性成为海外媒体关注的焦点。即便到了今年11月,美国战略预测公司公布的一份评估报告仍判定中国远远不能确保其“二次核打击”能力的生存,尤其是随着美国(也包括日本)部署功能更强大的导弹防御系统,未来中国洲际导弹穿透这面“导弹防御盾牌”的能力将受到削弱。北京将很快面临“要么增强核力量,要么接受核威慑力逐渐被边缘化”的命运。
    也有评论文章认为,尽管中国核武库规模有限,但由于隐蔽而牢固的“地下长城”存在,即便是美俄也无法保证在首次核打击后就能消灭中国所有战略核力量,正是“地下长城”的存在,才确保了中国整体国家安全。基于“有限+有效”的核战略主张,中国深信在核弹头数量上“只求有,不求多”,这种概念与冷战时期美苏双方囤积数以千计的核弹头迥然不同。该刊判断,中国“最低威慑”核理论极可能是采取“以城市为目标,50颗核弹头为一基数”的策略,而在弹道导弹性能上,则因为不必以敌方导弹发射井等点目标为攻击对象,所以也不必过度追求导弹的命中精度。
[10/7/2011 7:39:48 AM]


 
姓名: 密码:
电子信箱: 主页地址:
来自何方:
主题:
内容:
This Is CAPTCHA Image
(Enter the verification code in the image above)
Home | Freedom Forum | Chinese Poets Forum | Culture Forum | Wen Ji | Books | About Us | Links | backend
Copyright © 2005 American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