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中功總會
American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House
自由論壇
新帖 | 查帖 | 刷新
改贴/删贴
六一儿童节快乐!什么样的礼物才是最好的呢?请看详文
鲲鹏
接受传承 — 献给六.一国际儿童节
成 辰


“ 六 •一”国际儿童节,是孩子们的节日。孩子能平安、健康、快乐的成长,是每一位父母者最大、最美的心愿。然而父母怎样才能最大限度的给予孩子们这些呢?


这必须从一个看似无关的、系列的、古老问题的全新观念入手。她们即:
生命从哪里来?
生命是如何而来?
生命为什么来?
怎样更好的协助、协调和推动生命的过渡?
一、生命从哪里来
千百年来,关于“生命的起源”众说纷纭。各种扑朔迷离的神说与玄经,种种庄严深邃的学说和论述,只是徒然的增添了她的朦胧与神秘。直到1990年11月3日天华文化的问世,这个问题才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创始人张宏宝先生在《生命起源与运动规律》中指出:宇宙是物质的,并且分为阴性物质和阳性物质。阴阳两种物质都具备各自的特点、特征和运行规律;又都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与内在的转化关系;生命起源是阴阳物质在不同时空点的结合,因时空无限,故生命存在的形态无限;阴、阳物质能在某一点结合,那麽两者之间就有一个可以把握可以转化的问题。人,是宇宙中以阳性物质为主体的高级生命形态,人的生命也必是阴阳两种物质在某一时空点的结合。
二、(人的)生命是如何而来
性,是有形生命的缔造和转化者,也是人类依赖繁衍和发展的通道,这奠定了她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所特有的意义与作用。但在当今的社会中,这种基础的意义和作用却被迫退而求其次,反倒让时代众生的业力扭曲、涂染成了娱乐等或其他成分、称谓的东西。这就远远的偏离性的本质,所以,在这个偏离和偏差的过程中,导致和形成了较多的生理和心理的疾病。
性是父精母血的组织与组合者。当人类的阴阳(男女)之间由性而产生出现精卵的结合时,一个阳性的新物质(精卵结合之体)产生了。随即,就会有一个阴性物质与之自行结合,(在宇宙空间中,到处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阴性物质,也就是佛家称谓的中阴身,它们看不见、摸不着,充满空间却不占有空间,以波或波群的形式记载着其进化过程中的全部信息)——相应的阴阳物质间本身是具有或可以瞬间产生吸引力的。从而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具足阴阳的生命。实质上,在出现夫妻行为之始,就早已有阴性物质等待着与新的阳性生命体结合,也就是通常所谓的投胎。那麽,其中有无规律可循呢?我们先来看一个故事。
阿迦曼尊者,是泰国一位得道高僧(已于一九四九年圆寂),这是一个他亲身经历的故事。
有一年,当尊者旅居在某个村落时,有一个受他感化很深的老妇人,来请教他有关她禅坐时发生的一个问题,她说她昨天晚上,当心思达到高度的专一时,她突然看到一条微细的线,从她自己的「心」中跑出去了,她感觉很诧异,因此决定跟随著它,想知道这条「心线」究竟往何处去,结果她发现这条「心线」,竟然跑到她侄女的子宫里去了。
等老妇人从禅定中出来,她感到极度的不安,因为她知道她的侄女当时已怀孕一个多月了,因此她前来请教阿迦曼尊者,准备听取他的忠告。
阿迦曼尊者闭起眼睛,沈思了一会,然后张开眼睛告诉她说,等下次她静坐时,如果再看到那条「心线」跑出去时,必须要以极坚定不可动摇的决心「剪断」它,如果她心意不够坚决,死后必定「再生」于她侄女的子宫内,成为她的子女,因为她的心一直被她侄女所吸引著。
等两天后,她高兴的来拜见阿迦曼尊者说,当那条「心线」再度跑到侄女那里时,当下她就以极坚定的决心剪断它了,第二天晚上她再度静坐时,她发现那条线已了无踪迹了,奇异的是,当老妇人剪断那条「心线」后,她的侄女就流产了。
尊者的弟子听到这个奇异的事件后,很感困惑,就同来请教尊者,尊者告诉他们说,一个人的心意是非常微细而难以觉察的,如果没有开发禅思,是很难去防护它的,这个老妇人因为非常锺爱她的侄女,以致潜意识的心意「溜出去」,即使她仍然还活著,但已为她的来生准备了地方,如果她没觉察或无法下定决心剪断这个牵系,那么,她将注定投生于她侄女的子宫内,成为她的女儿。
这就是人们常常讲的缘分。缘分实际就是阴性物质的存在形式——波,所散发出的频谱、频率等与以阳性物质为主体的人的生物场所散发出的频谱、频率等是否一致或接近。也可以说,就是在生命不断的演化和过渡中,他们近期(比如上世)所来自的维层(即来源与出处)是否相近或相同。阴性物质之所以会到某一个家庭里去投胎,必定与其中的某一位成员——通常是父母或是(外)祖父母之间有着特殊或特定的缘分,即相近、相同或者截然相反的频谱频率。所以,在孩子出生或是怀孕后,二者之间往往产生特别的喜爱或厌恶。这就是所谓的其间的善恶之缘。所以,每一位家庭成员(主要是父母)与生俱来的道德品质、习气习惯、爱好修养、善恶愿望等都是自身生物场的频谱频率的延伸和外显,它们将直接导致和影响宇宙空间的信息波中,载有何种内容的阴性波来投生。从这个意义上说,后代都是自己无意识的招致或选择来的。这就是太上感应篇中的‘福祸无门,惟人自召’也。不过这其中存在着可以把握和转化的机缘,即有意识的改变运用它们,保留好的、善的一切;改变或祛除坏的、恶的一切,选择一个理想的儿女后代。不过,这可是一个虔诚地、长期的程序和目标。如,
禅宗二祖慧可大师,俗姓姬,虎牢(又作武牢,今河南成皋县西北)人。其父名寂,在慧可出生之前,每每担心无子,心想:“我家崇善,岂令无子?”于是便天天祈求诸佛菩萨保佑,希望能生个儿子,继承祖业。就这样虔诚地祈祷了一段时间,终于有一天黄昏,感应到佛光满室,不久慧可的母亲便怀孕了。为了感念佛恩,慧可出生后,父母便给他起名为“光”。
一般来讲,宇宙空间中存在的阴性物质都在伺机寻找着转世投胎的机会,只要有吸引它们的业力产生,且能由弱到强,由小到大,就可以投生成功。属阴性物质的波是具有超能灵性的,它们不但可以感知当时未来父母的对话和心理(整个住胎时间亦是如此,如对它的到来是欢迎还是反感)而且可以清楚的看到未来父母是如何的组异成同、阴阳和合。它们把对父母者的喜爱或厌恶的感受投射到父母的身上,并真实的、身临其境的、置身于父母的阴阳和合的状态与过程之中。如果是对母亲的喜爱,会投生为男孩,如果是对父亲的喜爱,则会投生为女孩。投生为男孩者,会把对母亲的喜爱投射到父亲身上,并且依附于父身,亲身感受爱的过程,直到精卵结合瞬间的投胎成功—占据新的生命体,进入子宫。反之,亦是如此过程。
阴性物质入胎的时间是不一样的,大致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 和阳性的生命体一起入胎
    2、 在怀孕的期间入胎
    3、 在临出生的前几天或前几个小时入胎
    4、 在降生的刹那间与阳性的婴儿体结合,所谓夺胎(夺舍)。
一般来说,入胎时间越晚,灵性越高,因为可以少受住胎之苦。而能够夺胎而生的人,必是有特殊来源和使命之人。所以,在怀孕后,胎教相当重要。对待胎儿,就应如对待人一样,交流、对话、教育、灌输知识必不可少。现在,所有的父母们都肯定了胎教,只不过认识上还没有达到这样的高度。
不得
然而,是不是都是以爱欲的表现而投胎的呢?不是的,有时候阴性物质是感觉到狂风暴雨,被人家追,被仇人或是魔鬼抓,拼命逃,看到一个茅棚或是一个洞可以躲,就钻进去,如此就入胎了。这种情况入胎的,生出来穷苦,或是五官不全。何以会有如此境界?——业报感应所生成。或是感觉天气晴朗,到了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看到一个建筑物,心生喜爱,一进去就入胎了。这种投胎就有别于以上因男女爱欲的投胎。
三、(人的)生命是为何而来
一般意义的投生者,也就是随业力自然流转的,都是在无意识的来‘清理债务’,所以就有了各样的善恶之缘。不过在其过程中又会产生新的债务,如此循环不已。少数的投生者定力还在,他们是清清楚楚的来还债的,并且尽量不再产生新的债务,还完就走。这些可以看看《百业经》,有很多各种因缘。
还有更为少数的,他们来源特殊,肩负特别的大使命来临世间。由于转世时间的紧迫,他对父母的选择不是很严格。有的甚至不是通过父母的阴阳结合而来,听来有些荒唐。
禅宗五祖弘忍大师,俗姓周,蕲州黄梅人。据《五灯会元》卷一记载,他的前世是破头山中的栽松道人。
栽松道人曾经问道于四祖道信(四祖当时正驻锡于破头山):“法道可得闻乎(您宣扬的禅法,我能够听闻吗)?”四祖回答说:“汝已老,脱(倘或)有闻,其能广化邪?倘若再来,吾尚可迟(等待)汝。”栽松道人听了,当即离开了四祖,来到河边,正好碰见有一位少女正蹲在那里洗衣服,于是上前问讯道:“寄宿得否?”少女回答说:“我有父兄,可往求之。”栽松道人说:“诺我,即敢行(只有你同意了,我才敢前往)。”少女听了,点了点头,于是栽松道人转身策杖走开了。
原来,这位少女姓周,是周家的四女儿,尚未婚嫁。奇怪的是,自从那次洗衣回家不久,少女便怀孕了。在那个时代,少女未婚怀孕是一件伤风败俗的可耻事情。因此少女的父母对她极为厌恶,并把她赶出家门。这样一来,少女便没有了归宿,生活无依无靠,只好过着流浪的生活。她白天在村子里给人当佣人,纺线织布,晚上则随便找一家店铺的屋檐底下过一宿。这样过了几个月,她终于生下了那个不明不白的孩子。她自己也觉得非常秽气,不吉祥,于是便偷偷地把孩子扔进了一条脏水沟里。第二天,她去看的时候,大吃一惊,发现小孩却正向水沟的上游漂浮,而且小身子鲜嫩明好,底气好象很足,于是又情不自禁地把他抱在怀里。她暗下决心,不管今后受多大的屈辱,一定要把这个孩子抚养成人。就这样,她带着孩子,沿村行乞,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村里的人都称这孩子为“无姓儿”。
转眼间这孩子便长到了七岁。有一天,周氏带着孩子乞讨,在路上遇见了一位出家人。这位出家人就是四祖道信禅师。四祖仔细地端详了一下这个孩子。发现这孩子骨相奇特,感叹道:“这不是个平常的孩子。细看,三十二大丈夫相中,只缺七种,虽然他的相貌不及佛圆满,但是如果他出家修道,二十年后,他必定会大作佛事,能够继承佛法慧命,堪当众生的依处。”
于是便问小孩:“子何姓?”
小孩道:“姓即有,不是常姓(我有姓,但不是普通的姓)。”
四祖问:“是何姓(既不是普通的姓,到底是什么姓)?”
小孩道:“是佛性。”
四祖又问:“汝无姓邪(你难道没有姓吗)?”
小孩道:“性空,故无(姓氏只不过是一个因缘假名,其性本空,所以说无姓)。”
四祖听了,暗自高兴,知道这孩子是个法器,于是命侍者来到孩子的母亲身边,请求她
答应让这个孩子出家。孩子的母亲想起这孩子的身世以及发生在他上的许多奇奇怪怪的事情,知道这一切都是宿世的因缘,于是痛快地答应了四祖的请求,把孩子舍给四祖作弟子。四祖遂给他起了法号“弘忍”。
四、 怎样更好的协助、协调和推动生命的过渡
无论是在哪一世,人类生命的存在都不是目的,它们只是阶段性的过渡。如何更好的帮助孩子完成眼前此生的过渡,是父母最该负起的伟大责任。
首先,从阳性来讲。孩子是父母血脉的继承,是祖宗香火的延续。它之所以能在大千世界万万千千的阴阳和合的渠道中投奔祖宗父母并凭借他们转生而来,其生命体本身就一定含有他们的希望:比如未了的心愿或未完成的事业、使命等。孩子除了能在未来正统的承袭祖宗姓氏,在人类传统的世间中有一席之地外,在其整个的成长过程里还会得到其祖宗父母阴德的庇护,这是相当重要的,阴德的实质是为其本身消除或是承担了部分的业障。从这个意义来讲,孩子与他的祖宗父母是不可分离的。孩子应感恩他们给予自身的一切,所以,必须得“孝亲”。
这个“孝”表现为物质上的付出(即所谓的小孝)和精神上的给予(即所谓的大孝)。小孝是世间常人可以做到的,但真正做起来并不容易。对于在世的来说,照顾他们的冷暖、起居、饮食;顺从他们各方面的嗜好;对于过世的而言,相应的节气和节日都不要忘了照应、祭奠;诸如,清明的添坟或是鲜花祭奠;七月十五或是祭日的焚香祭奠;或是满足它们通过梦境或其他途径提出的任何方面的要求。而大孝却是人们经常忽略且无法做到的。大孝是帮助祖宗父母在精神上找到落脚点和归宿,帮其完成法脉的传承。对于在世者来说,帮其认识并脱离狭隘的意识空间,使生命的思维放的更加长远。在现在这个特殊的时空点,最准确的做法是为他们和张宏宝先生建立师徒关系,延续并传承先生的天华文化和法脉。使他们最终能够解脱开悟。对于过世者可专门为他们做超度,(详见,《超度程序》)请古今的大觉者为他们安顿一个适合其的去处。在这方面,古代、近代的圣者为现代的人们做出了无言的开示:
释迦牟尼佛在成道以后,曾专门到忉利天为母说法。
地藏王菩萨在未成道时的某一世,为光目女和婆罗门女时,为母设供修福。
虚云老和尚为报母恩燃指供佛,从宁波的天童寺一步一叩首,历经三年拜到五台山。
历史上的大觉悟者以如此的行为和行动诠释出“大孝”的意义。
在孩子在思想和行动上逐步根植上这种“孝亲”的传统观念和内容,并加以言传身教性的引导,这对于孩子的成长是非常有益的。人们通常只注重对孩子阳性方面知识的教育和灌输,而时代的特殊性让人们忽略了中国的根基文化——孝亲。
第二,从阴性来说。在人的灵魂深处,隐形的生命信息元中,记载着其全部的进化信息、内容。也就是说,人人都有道缘。帮助孩子打开、松动或放大生命里这些极为重要的、禁锢的信息元,使之能够重新续接法脉、承立慧命,踏上回归之途、精神之路,这才是对孩子最大、最好和最正确的帮助。其实,父母对孩子有意无意的教育内容(包括胎教)往往是接续其传承的一种默契的迎合和对其法脉的启蒙。血脉在生生世世的旋回中是可以改变的,但法脉却是在生命的流转里永远传承沿袭、不可改变的。
当今,天华文化的问世,使得人类有机缘得以面对和接触到人类的大文化。天华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集大成者,人类历史上已经产生的各种文化和宗教都能已包容在天华文化中。无论孩子的父母是何种信仰,都能在天华文化找到共鸣和归宿。
眼下,让孩子(无论是胎儿、婴儿、幼儿、少儿、青年等)与天华文化的创始人张宏宝先生建立师徒关系,尽早的启蒙他们的法脉。承立他们的慧命。使Z先生同样成为孩子们深层生命的导航。教育孩子爱师敬师、尊师重道。完成其阴性方面法脉的续接与传承。
如果无视法脉的启蒙与传承,将把此生的阶段过渡变得毫无意义,并会直接导致悲剧——比如某些绝症的发生。这其实是一种警醒,提醒生命中一直被忽略的精神需要。如果父母能全然的看待这个警讯,全盘改变生命的方向依然能治疗身心的全部生命。只有这样,父母才帮助孩子从阴阳两方面完全了其生命中的过渡内容。才有利于孩子健康、正确的成长、发展。
大道之理的文化已深化为大家共同的法脉与法缘,让天华文化在天下所有孩子们的心里深深扎下根,等待她合适宜的发芽、开花。
“六•一”是天下所有孩子们的节日。——不仅仅是人类的孩子。也是所有一切众生的孩子们的节日。让我们把天华文化大慈大爱的温暖传递给每一个孩子。让所有的孩子都来感受大道文化的沐浴和恩泽!让我们都来接受大道之音的祝福:
“孩子们,节日快乐!”
newyork [5/25/2011 4:13:42 AM]


 
姓名: 密码:
电子信箱: 主页地址:
来自何方:
主题:
内容:
This Is CAPTCHA Image
(Enter the verification code in the image above)
Home | Freedom Forum | Chinese Poets Forum | Culture Forum | Wen Ji | Books | About Us | Links | backend
Copyright © 2005 American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