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中功總會
American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House
自由論壇
新帖 | 查帖 | 刷新
改贴/删贴
倒张运动文献重贴:“知猪”张五常
东海一枭
倒张运动文献重贴:“知猪”张五常

知猪文犬,是我对那些知识钙化、头脑退化、思想僵化、精神奴化的知识人文化人的总称。知猪者,有知识的猪也。张五常据说是经济学大师,据说因逃税正被美国通辑,我于经济学是外行(当然,比中国多数经济学家多懂点常识多了片良知),对他个人的品质和遭遇不感兴趣,之所以赠以知猪之冠,全是因为他在近作《从温家宝的哈佛演说看中国新总理的能耐》结尾的一段话:“温家宝的仁慈表现也使我担心,担心中国会走向福利制度之路(不久前读到的一些政策报道有此倾向)。我绝对赞成帮助那些真的需要帮助的人,但搞福利经济会引起很多、很多事与愿违的效果。历史上没有见过一个不令人反胃的社会福利制度。我们往往感到爱莫能助,不是不愿意出钱,而是拿出钱来不知会落在谁的手里。”
  
  与古典资本主义不同,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中都具有一个高度成熟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公民提供最低生活保障。这一社会保障体系,又称作“福利制度“,于第二次大战后在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形成,并获得了广泛发展。二战后的50多年来,西方国家所实施的社会福利,项目日益增多,范围涉及每一公民的生、老、病、死、伤、残、孤、寡、失业和教育等各个方面。国家社会保障体系,已成为现代资本主义国民收入分配的基本方式,为每一个正式社会成员维持基本生存提供了根本性的安全保障。正如何新所说,这一社会保障体系是维持西方社会总体稳定的根本性安全阀。
  
  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全都建立了完善的的社会福利制度,公民和永久居民都享受公费医疗制度、家庭辅助金、退休养老金、失业津贴、损伤辅助、社会救济金等优良的社会福利,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例如在德国,很多家庭都可享受名目繁多的各种补贴,如住房补贴、儿童金、教育费、建房补贴,针对低收入的家庭还有其它名目的补贴措施。德国人从子女教育、看病吃药、失业救济、买房建房到退休养老,都能得到社会相应的高福利照顾。其它如法国、英国、美国、日本、瑞典、加拿大、新西兰、纽芬兰等,无不拥有极佳的社会福利制度。
  
  英国福利国家兴起的最著名阐释者、社会学家T-H.马歇尔认为福利制度是一个长期的么民权演进过程所达到的最高峰。他预期福利制度将不断进步和发展,为经济发展配置日益充分实现的社会权利。由于福利制度的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反过来促进生产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这一制度以及累进制的税收制度,缩小了人们之间的实际收入差距和生活水平差距,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合理合法地“杀富济贫”、保障社会公平、平等的作用。
  
  福利制度也难免会产生一些负作用。福利制度在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发展过快了,公共开支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直线上升。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统计,瑞典1993年竟达到71.8%,丹麦和芬兰也接近瑞典水平,而在经合组织国家中平均数也达42%。过高的福利保障成了国家和企业的沉重负担,压制了企业的发展活力,直接影响了经济发展。同时,这种政策最容易培养懒汉,使许多人陷入了对福利制度的长期依赖。仍举德国为例,失业救济过於优厚成为高失业率的重要因素。在德国,如果夫妻二人都失业,他们拿到的失业救济金竟比仅一人失业的夫妻的收入还多。邢世嘉先生就描绘了一群《向往失业的德国人》,他们费尽心机“钻政策的空子”,找借口失业,因为失业了会享受比工资更丰厚的福利。在德国,工薪阶层的人已经形成这样的共识:“失业是福“。
  
  所以,近年来,一些高福利的国家对这一制度进行了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或相对减少国家给予个人的各种补贴,或相对增加众多福利项目中个人所付费用,以降低这一制度的负面作用,激发社会活力,减轻国家负担。如德国政府就在今年七月对社会福利制度动了大手术。法定医疗保险制度是德国引以为豪的社会保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一起,构成德国社会保险体系的三大支柱,是德国社会福利制度的主要组成部分。按照改革方案,病人、医生、医疗保险公司和政界都开始告别过去那种“一切全包”的医疗保险体制,个人应交纳的法定医疗保险费从目前的平均占工资的14.4%降至13%以下。同时,为了弥补因此造成的医疗保险基金的亏空,政府将削减参保人员享受的待遇。
  
  中国情况则根本不同。正如何新先生所指出,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多的人口,其中绝大多数农业人口是根本没有任何社会保障系统支持的。在城市中,随着国企的破产化和大面积失业的发生,日益增多的城市人口特别是新增人口,几乎正在失去生存的最基本保障。权贵阶层通过权钱交易、侵吞国产、圈田占地、暴力拆迁等手段和方式成为千万亿万富翁的同时掏空吸干了一大批国有企业,造成了数千万工人下岗失业,与大批被剝夺土地权的农民一样,沦为弱势群体。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卫生总体表现“排名,在191个国家中,中国排名144位,甚至不如伊拉克等国;在“医生负担公平性“的排名中,中国排在188位,倒数第四;一项调查显示:1998年,全国三分之一以上病人因为经济困难而无法就医,在经济落后地区,这一人数更多,农民和大量市民没有医疗保障。
  
  “九年制义务教育”依然赤裸裸的欺骗,大量农村孩子依然因贫困而失去受教育机会。据官方媒体报道,仅安徽一省农村,就有18000户农民无力支持子女上大学,考取了却上不起大学的特困生约3000人(这份资料掩盖了一个事实:在农村能支持子女读到高中毕业的还不算真正的贫困户,无力支持子女上学的、无力支持子女读完小学上完初中的远不止18000户,而考上高中却因家贫辍学的,也绝不止3000人)。根据联合国推荐的比例,教育经费应当最少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之六,但中国只占百分之二。在一百二十个国家中排列第九十六名,与众多小国穷国为伍,甚至乌干达这样的穷国在保证教育权利方面都要比中国做得好…。
  
  广大公仆特别是中高级公仆当然例外,他们享受着国家提供的极好的福利待遇。我们有一整套机关工作人员(现统称公务员)福利制度,主要包括各种福利性补贴、集体福利设施、工时制度以及休假、医疗、住房待遇等,根据一定级别给予他们相当的生活保障和生活享受。纵然路有冻死骨,不影响他们朱门酒肉臭。
  
  我当然知道,福利制度是一个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众说纷纭、争辩不休的话题,美国民主党、共和党的最大不同就在这个问题上。一些西方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认为,一个任由市场自由运作的社会可能会产生大量经济不平等,但只要具备决心和能力能够上升到与他们能力相匹配的位置就可以了,一些问题可以通过发展、通过把蛋糕做大来解决。这在严格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并非毫无道理,但在中国却完全行不通。因为我们的市场经济具有“中国特色”,权力在其中扮演了主角。蛋糕做得最大,赶不上特权集团的手大脚大胃口大,底层绝大多数民众永远无权享受自己辛勤做大的蛋糕。
  
  一些新自由主义者还曾坚决反对福利制度,甚至视之为一切罪恶之源,认为福利制度削弱了进取和自立精神,给它所设想的受益者-----被界定为弱者、贫穷者和不幸者的人---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但略知中国国情者都知道,中国人民对这种“伤害”却是梦寐以求而不可得。在西方,公民福利过高,如山珍海味过饱,开点消化处方无妨,而在我们这里,民众社会、医药、教育毫无保障,如草根树皮犹未裹腹,张五常却在担心大鱼大肉的负作用来了。
  
  张五常“不是不愿意出钱”、“绝对赞成帮助那些真的需要帮助的人”,可是,不建起一定的社会福利制度,怎么去帮助那些真的需要帮助的人?靠“中国慈善总会”?靠“希望工程”?靠“社会福利有奖募捐”?靠寥寥无几的儿童福利院?靠颔导访贫问苦送温暖?中国人民不敢奢望享受什么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敢奢望福利制度有多健全多完善,至少让绝大多数穷人看得起病、让穷人的儿女读得起书啊。
  
  不过,张五常关于“中国会走向福利制度之路”的担心大可不必。我可以肯定,没有政治民主,福利制度对于中国人民永远都是镜花水月。中国现在实际上是权力经济,丛林法则,穷人更穷,富者益富,为富不仁,弱肉强食!何新认为,西方的民主制度建立在一个成熟而高度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之上,我以为恰恰相反,不是有了成熟而高度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才有民主制度,而是有了民主制度,才能变官本位、权本位、党本位、国家本位为民本位,才能更好地维护社会公正、有效保障人民特别是底层民众的权益,才有望建立一个比较成熟和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由于缺乏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大量中国穷人正在象猪狗一样无望无助地地死去,死于自焚自杀、死于贫困绝望、死于职业病、死于天灾加人祸,甚至还有直接死于冻饿的,千年前万恶旧社会“路有冻死骨”的惨景,居然发生于生产力得到了极大发展、经济一枝独秀的神州大地上:日前从多种渠道获悉,12月11日上午,18岁少年冻死在沈阳市沈和区大南街广东宾馆门前;12月9日,沈阳站行李房外一个40岁左右男子被冻死,当时死者附近还有两个流浪汉在地上躺着;这个冬天,城市里难以过冬的流浪汉还大有人在…,而号称著名经济学家的张五常却在毫无理由地“担心中国会走向福利制度之路”!此人何以不顾最基本的事实说出如此“令人反胃”的昏话,提出如此毫无探讨价值的伪问题,是否装傻,不得而知,知猪之称,应该是名符其实的。哈
  
  东海一枭2003、12、18
  
[2/4/2006 12:26:05 AM]


 
姓名: 密码:
电子信箱: 主页地址:
来自何方:
主题:
内容:
This Is CAPTCHA Image
(Enter the verification code in the image above)
Home | Freedom Forum | Chinese Poets Forum | Culture Forum | Wen Ji | Books | About Us | Links | backend
Copyright © 2005 American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