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贴/删贴 |
如何评价孙中山的革命思想?
北方清晨
|
如何评价孙中山的革命思想?
孙中山的政治理想究竟是什么? 而他的行动一直以"革命"为名, 是否真的能够实现他提出的那个理想?
比如说以孙中山自己的说法:
孙中山的理想
想是成立一个正式的中央政府,领导全国革命,他把国民革命分为军政、训政、宪政三个时期,在他眼里,人民是“无知可 怜”的幼儿,革命党则是保姆,他说:
我们建立民国,主权在民,这四万万人民就是我们的皇帝,帝民之说,由此而来。这四万万皇帝,一来幼稚,二来不能亲政。我们革命党既以武力扫除残 暴,拯救得皇帝于水火之中,保卫而训育之,则民国的根基巩固,帝民也永赖万世无疆之休。(居正:《中华革命党时代的回忆》)
但是孙中山身边的人也并非都同意他这种思想. 比如南方政府的陈炯明对孙中山上面的话进行批评:
训政之说,尤为失当。此属君政时代之口吻,不图党人袭而用之,以临吾民。试问政为何物?尚待于训耶!民主-,以人民自 治为极则,人民不能自治,或不予以自治机会,专靠官僚为之代治,并且为之教训,此种官僚-,文告-,中国行之数千年,而未有长足之进步。人有何法 宝,以善其后耶?徒使人民不得自治机会,而大小官僚,反得藉训政之谬说,阻碍民治之进行。(《陈炯明集》下卷,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年9月)
陈的想法是更贴近民主政治, 而驳斥孙中山的这种"民主"其实是口号而非实际,是反民主做法, 孙中山不承认民主选举出来的北洋政府, 他要替民说话而实际行动是为自己掌权而发动各种动作. 孙中山的这个"人民幼稚"的提法而加以训政的想法和历史上很多独裁者的说法都一样, 把"人民不开化, 无法实现民主"作为理由而把自己的地位抬高到人民头顶上面来约束民主, 而最终结果是独裁.
以孙中山的做法, 那么每个不是由他掌权的政府都将被推翻, 因为他提出的理想没有实现, 无论以他建立的政府是否能实现这个想法, 反正以这个理由所有的其他人掌权政府都是不合格的, 所以他会一直拉拢各方势力去推翻政府, 而不考虑这是否违背了宪政和人民民主的法制制度, 其结果是使得整个国家动荡不安, 没有稳定的格局.
“五四”运动后,一些文人学者认为,既然南北政府都无力统一全国,与其连年征战,不如各省先行自治,把自己的事情办好 了,实行联省自治。如此便可以不通过武力而最终实现全国和平。联省自治者最津津乐道的,就是美国13州经独立战争脱离英国后,经由11年高度地方自治的 “邦联”,进而建立“联邦”的历史。这似乎为久经战祸、渴望和平统一的国人提供了另一可行选择。因此,联省自治的主张一经提出,不仅风靡南方各省,而且迅速波及北洋政府治下的北方省份。.
而孙中山却反对这种想法, 他一意要进行由他为首的政府来统一全国而不愿意进行采取和谈让全国罢战局面实现, 可以说是违背民意的.
参考当时的南方政府的例子:
1921年1月12日,南方政府的非常国会在广州复会。孙中山号召像推翻清政府、袁世凯那样,再发动一次全国性的革 命,来推翻北洋政府,他宣称:“北京政府实在不是民国政府。我等要造成真正民国。”
对孙中山的主张却不合法, 依总统选举法,总统由两院联席选出,出席议员至少须全部的三分之二,即580 人才能举行选举总统会,现在广州的旧国会议员才两百多人,还不够原众议院人数的一半,而且实行记名投票,这岂不是自毁法律吗?和北方毁法,又有什么本质不同?一旦广东成立正式政府,结局只有一个:南北之间将再次陷入战争之中。什么地方自治,什么建设模范省,统统都变成镜花水月。
孙中山则以为陈炯明的保境息民怀有私心,他的性格,是认准了的目标,便义无反顾地走下去,成败利钝,在所不计,此亦所 谓“知难行易”也。陈派的人最终拗不过孙中山。1921年4月7日,两百多名议员召开非常国会,表决通过了中华民国政府组织大纲,在这个大纲中,只规定了 大总统的产生和权限,却没有任期,也没有规定政府的组织架构。一切政务、军务、内阁任免,均由大总统“乾纲独断”。
会议采用记名投票,“以示负责”。结果孙中山得218票,陈炯明得3票,废票一张。孙中山当选为中华民国大总统。整个 过程仅用了不到两个小时。
北伐过程中,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孙中山与奉、皖军阀一直有秘密接洽,结成三角同盟。孙中山深感这是联合奉、皖军阀,夹击直系军阀的千载良机,必须立即出兵策应. 5月9日,孙中山在韶关大誓三军,旌麾北指。“出师宗旨,在树立真正之共和,扫除积年-上之黑暗与罪恶,俾国家统一, 民治发达”。然而,当孙中山谋求与奉、皖结盟时,已经把北伐降格为一次普通的军阀战争了。
6月2日,北洋总统徐世昌在巨大的压力之下,宣布辞职。由于孙中山曾一再发表-宣言,承诺只要徐世昌下台,他亦将同时下野。因此,舆论普遍认为,徐世昌下台后,停止内战,和平统一,终现一线曙光。6月 3日,蔡元培、胡适、高一涵等两百多位各界名流,联名致电孙中山和广州 非常国会,呼吁孙中山实践与徐世昌同时下野的宣言,可见这个要求在当时是颇得人心的。
但孙中山并不守誓言, 也没有和平解决的想法, 只是想革命到底. 最终发生炮轰总统府, 他被驱除出广州.
|
[8/16/2010 4:35:42 P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