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贴/删贴 |
袁世凯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吗?
zhuantie
|
袁世凯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吗?
目前我们的教科书上将袁世凯定位为“窃国大盗”,初中历史课本通过对武昌起义、湖北军政府、中华民国成立、袁世凯称帝等历史事件的描写,得出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软弱的资产阶级没有能力领导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走向最后胜利。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重担,历史地落到了无产阶级和中国共产党的肩头”这个结论。其中关于“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这一说法,是支持这个结论最有力的证据。
那么,真的是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吗?他用何种手段,能够欺骗南京政府如此众多的政治领袖和社会精英呢?
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在全国尤其是南方迅速传播;1905年,孙中山成立了中国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作为政治纲领;1911年10月10日,革命军发动武昌起义获得胜利,湖南、陕西、江西、山西等十多个省先后宣布响应武昌起义,脱离清政府而独立;12月29日,17省代表在南京正式选举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以16票当选;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成立参议院。但到了1月22日,孙中山却提出辞职五项条件,经各省代表会议通过;2月2日,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咨文,推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2月4日,孙中山发表讲话:“俟袁世凯宣布赞成共和,即辞临时总统职”;2月12日,清帝下诏退位。次日,袁世凯通电全国,声明赞成共和;2月14日孙中山正式辞去临时大总统一职;2月15日,参议院根据孙中山提议召开大总统选举会,17省议员每人各投一票,袁世凯以全票当选为中华民国第二届临时大总统;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职临时大总统;4月2日,参议院议决临时政府迁往北京;4月21日,中华民国国务院在北京成立,美、英、俄、日等国纷纷宣告承认。自此,辛亥革命宣告结束。
由此时间表可以看出,孙中山于1911年12月29日到当选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到1912年2月2日推荐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仅一月有余。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都发生了什么事情让意志坚强、奋斗不息的孙中山感到身心俱疲而萌生退意呢?
其实,孙中山与同盟会其他领袖商谈组织临时政府时就产生了严重分歧,他建立主张采取总统制、不设总理,而宋教仁主张采取内阁制,设总理。同盟会内意见不一,革命党组织内部也存在种种问题,有的以为革命已成功,主要精力放在争权夺利上,有的对帝国主义列强抱有幻想。尤其是新政府缺乏资金支持,孙中山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经济政策上,力求通过非常措施缓解财政危机。1912年1月8日,孙中山批准发行军需公债,发行定额为1亿元,却只售出700多万;1月31日,孙中山下令发行总额100万元的军用钞票,允许士兵持军用票到各商店兑换银元或购买实物,引起各行停市抵制军用钞票,这一政策宣告失败;孙中山多次向英美银行协商借款未果后求助日本,以中日合办汉冶萍公司为条件,向日本贷款500万元,汉冶萍一半主权被日方控制。消息传出,舆论大哗,孙中山被迫宣布废约;孙中山又以轮船招商局全部财产作抵押向日本借款1000万两,日本趁此机会要求孙中山将东北满蒙割让给日本。早在1898年,孙中山就对日本政客说过:“原来吾人之目的,在于灭满兴汉,至革命成就之晓,即令满蒙西伯利亚送与日本亦可也。”于是,1912年2月3日,日本财界、政界代表与孙中山密谈,希望“(孙)先生将满州完全委托给日本之势力,以换取日本对革命的援助”,孙中山也有此意。但此事很快被英美所知晓,英驻日公使马上拜会日本外相,压迫日本停止借款谈判。此时国内舆论反应强烈,借款条约不了了之。孙中山此举无疑有卖国之嫌,招来新政府内外一致反对之声。为一人一党之政权而出卖国家利益、割裂祖国山河,向为政治大忌,孙中山的失策导致威信大降,新政推行举步维艰。
袁世凯作为北洋重臣,此时成为各方政治力量都可以接受的唯一大总统人选,声誉如日中天。袁世凯早年弃文投军,1892年随军入朝平乱,1894年受李鸿章保举为驻朝总理大臣,1899年任山东巡抚,1901年升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1907年入主军机处、兼任外务部尚书,1908年受清皇室排挤被迫下野,隐居彰德府。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清庭被迫重新起用袁世凯,由其出任总理内阁大臣,主持军政;1912年2月12日,清隆裕太后颁降懿旨,将清廷政权交给袁世凯。13日,袁世凯通电赞成共和;15日南京参议院召开临时大总统选举会,以17票选举袁世凯为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当日,孙中山亲电袁世凯:“民国大定,选举得人。”可见孙中山也认为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大总统实非袁氏莫属。其实在此之前,革命党内部与袁世凯早有联系,黎元洪、汤化龙等曾致信袁世凯,希望他能倒戈让清帝逊位;1911年11月9日,黄兴在给袁世凯的信中也说道:“人才原有高下之分,起义断无先后之别”,以拿破仑、华盛顿相期许,敦促袁世凯反正;11月18日,在上海的各省代表与宋教仁等都倾向于“以大总统饵袁世凯而推翻清室”。整个上海包括革命党人都达成了共识,只要袁赞成共和、迫使清帝退位,就选他为大总统;12月2日,各省代表会议正式讨论决定:若袁世凯反正,当公举袁为临时政府大总统。黄兴在致袁世凯的电文中说:“明公之才能,高出兴等万万……苍生霖雨,群仰明公……”;孙中山此时也明白,若论人心向背和政治、军事实力,自己远非袁世凯的对手,所以说道:“欲治民国,非具新思想、旧经验、旧手段者不可,而袁总统适足当之”。孙中山、黄兴的言论反映了当时大多数人革命党人的心态。
说袁世凯为“窃国大盗”、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的另一证据,是袁世凯违背当初定都南京的协议,证明他耍弄权术、背信弃义。但真实情况是孙中山原希望以南京为国都,以便对袁世凯能有所控制,没料到在参议院投票时,28票中有20票主北京,而南京只有5票。章太炎等人反对定都南京,主要认为定都南京不足以控制东北,也即意味着放弃满、蒙,不能不说这与章太炎等人对孙与日本的暗中交易有所警惕有着一定的因果关系。所以1912年3月6日,中华民国参议院议决:允许袁世凯在北京受职、宣誓、拟定国务院组成人员名单,电达参议院批准,然后接管南京临时政府,孙中山卸职,临时政府迁都北京。可见定都北京原是参议院民主决策的结果,至少目前尚无袁氏暗中操纵这次投票的可靠证据。
由以上史实可以知道,孙中山无论是国际影响力,还是政治权谋,都无法与袁世凯相比。他在财经政策上的失误,更导致当时参议院对其失去信任,全部倾向于袁世凯。在这种情况下,手握重兵、逼迫清帝退位有功的袁世凯,自然是众望所归,理所当然地取代了执政仅一月的孙中山,被合法选举为第二任大总统。也就是说,袁世凯取代孙中山是民主选举的结果,是当时的大势所趋,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当然,正如许多人想不到孙中山为了筹款而欲出卖满洲国土一样,谁也没想到袁世凯羽翼丰满后,于1915年12月宣布恢复帝制,建立中华帝国,并改元洪宪。仅过了几个月,他就因内外交困被迫宣布撤消帝制、恢复民国,半年之后在全国人民的唾骂声中死去。“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时,倘使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袁世凯一世英名,都葬送在复辟帝制上。但他的大总统宝座是经过参议院公正选举得来,是当时各派政治力量角逐、国内外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绝非是耍弄权谋窃取所得。若为了得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重担,历史地落到了无产阶级和中国共产党的肩头”这样的历史结论,硬要把中华民国参议院集体选举的结果说成是袁世凯的窃取,实在是对孙中山等民主先行者和中华民国创始者政治智慧的一种贬低,也是对袁世凯的过度丑化,这种做法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历史观。
|
[4/9/2010 10:18:21 PM] |
辛亥革命,是日本的胜利
[#5596: 3816, 1/212] - 傅芮岚 (4/9/2010 1:31:09 P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