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中功總會
American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House
自由論壇
新帖 | 查帖 | 刷新
改贴/删贴
李广的后代们:唐诗人“三李”与 成纪
考证
唐诗人“三李”与 成纪
 
作者:李秋明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604 更新时间:2008-8-21 16:12:35
 
 

  “三李”是指李白、李贺和李商隐,是唐代的三个大诗人。毛泽东对“三李”很为推崇备至,对其诗极其喜爱。
  近日翻看史料,发现这“三李”的老祖宗都是成纪人,也就是现在的天水人。

  李白(公元701——762),唐浪漫主义大诗人,祖籍陇西成纪。李白在《赠张相镐》中自述:“本家陇西人,先为汉边将”,在《与韩荆州书》中自述:“白本陇西布衣”。李白族叔李阳冰在《草堂集序》中说:“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李白好朋友的儿子范传正在《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中说:“公名白,字太白,其先陇西成纪人”。

  李贺(公元790——816),中唐时代重要诗人,字长吉。李贺父名李晋肃,他因避讳不能应考进士(因为“晋”“进”同音),在凄苦悒郁中度过了二十七岁的生命。他的诗对统治集团的昏庸腐朽,宦官专政、藩镇割据的现实进行了揭露批判,也表现出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他的诗在艺术上善于熔铸词采,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色彩浓郁、华丽奇绝的诗境。人称为“鬼才”。

  李贺经常自称“陇西长吉”,说自己是成纪人。在《昌谷诗》中他写道:“刺促成纪人,好学鸱夷子。”意思是“我这个受役于人的成纪人,真想象范蠡那样隐居起来”。《太平广记》说:“陇西李贺,字长吉……”,胡瓒宗在《秦邑赋》中也说李贺是成纪人。

  李商隐(约公元813——858),唐著名诗人,字义山,曾任县尉、秘书郎、节度使判官等职。他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他的诗揭露和批判了当时藩镇割据、宦官擅权的现实和上层统治集团的昏庸腐朽和糜烂。他的爱情诗尤为著名。他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他降生在怀州府获嘉县(今河南获嘉县),本来他的故乡在怀州府河内县(今河南沁阳县),可是从他的《哭遂州肖侍郎二十四韵》一诗看,他说自己与唐朝皇室同族,都是李暠的后代,并把陇西成纪当作自己的郡望。近代学者张采田对此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考证,认为唐代李姓与皇室同族者都以陇西成纪为郡望,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祖籍就是陇西成纪,推溯上代,汉朝李广和晋朝凉武昭王李暠就是他们的远祖。李商隐也是真正的唐宗室,只是同源分流,派系不同,加之迁徙异地,流落他乡,因此宗室族谱失编,他也不能以唐宗室入编。

  成 纪 李 氏

  李白诗曰:“我李百万叶,柯条遍中州”。李氏确实是中国数一数二的大姓。李氏的郡望在陇西。西汉初,河西太守、征西将军李仲翔讨叛于陇西狄道,战死葬于狄道后,其后人一直寓家于陇西狄道。可以说,李仲翔是陇西李氏的始祖。后来,李仲翔的孙子李尚任“成纪令,因居成纪”。李尚是成纪李氏的始祖。李尚的儿子就是李广。《史记》说:“李将军者,陇西成纪人也……故槐里,徙成纪。”所以,以后的陇西李氏实际是由狄道李氏和成纪李氏两支组成。两千多年来,成纪李氏这一支在发展壮大,名人辈出,其世绩和名望远远超过了狄道李氏。

  李广是中国历史上很有名的人物。《北史》说李广生有三子:李当户、李椒、李敢。《新唐书》说李广生有二子,其中没有李椒。李当户早亡,儿子李陵是遗腹子。李敢这一脉成纪李氏,以后世代显著,帝王将相数不胜数,史书记载细备。根据新旧《唐书》等史书的记载,李敢这一支的主干如下:李敢为郎中令、关内侯,生二子,长子李禹;李禹生李承公,为河南守;李承公生李先,为蜀郡、北平太守;李先生李长宗,为渔阳丞;李长宗生李君况,为议郎、太中大夫;李况君生李本,为郎中、御使;李本生李次公,为巴郡太守、西夷校尉;李次公生李轨,为临淮太守、司农卿,生二子,长子李轨;李轨生李艾,为骁骑大将军、魏郡守;李艾生李雍,为济北、东莞二郡太守;李雍生生二子,长子李柔,为北地太守;李柔生李弇,为天水太守、武卫将军、安西亭侯;李弇生李昶,为太子侍讲;李昶生李暠,为西凉国的创建者武昭王、先圣皇帝,生十子;李暠第二子李歆,为西凉后主;李歆生八子,第三子为李重耳,为汝南太守、豫州刺史、安南将军;李重耳生李熙,为金门镇将;李熙生李天赐,为幢主;李天赐生三子,二子李虎,为柱国大将军、唐国襄公;李虎生李丙,袭封柱国大将军;李丙生李渊,是为唐开国皇帝唐高祖。这一支李氏,到李唐时如日中天,盛不可言。

  成纪李氏还有重要的一支值得研究,这就是李广的嫡孙李陵一系。因为这一系关系到李白等中国历史著名人物。这一支李氏兴而衰,衰而兴,兴而再衰,充满传奇色彩。西汉李陵被匈奴俘虏一年后,闻知司马迁为他辩解受到腐刑,自己的“母、弟、妻、子皆伏诛”,悲愤之下投降了匈奴,这样中原地带就再没有李陵的后代了。匈奴“单于壮其家声,以女妻之,立为右校王”。《南齐书》说,李陵的这个妻子名叫拓跋,匈奴俗以母名为姓,所以,李陵以后的子孙也就不姓李而姓拓跋了。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知道,中国的拓跋氏,其始祖就是李陵,其始祖母就是匈奴女拓跋氏。李陵的一个儿子为乌藉单于,在五单于的争立中被韩邪单于斩杀。李陵的另一个儿子为拓跋推寅,也就是第一推寅,汉宣帝时与鲜卑结合,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拓跋鲜卑。拓跋推寅死后被追谥为“宣皇帝”。这样又过了数代,东汉末年时,李陵的十世孙被称为第二推寅,死后被追赠为“献皇帝”。其后就是拓跋诘汾,也就是魏圣武帝。可以这样说:拓跋氏和拓跋魏都是李陵的后代形成的。《南齐书》《宋书》等许多古籍都这样记载:“陵没匈奴,子孙因居北狄,后随魏南迁,复归千陇”,“北朝拓跋……汉时李陵之后”,“北魏道武帝,姓拓跋,名圭……汉将军李陵后也”,“索头虏,姓拓跋氏,其先李陵后也。”……这样一直到了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时,因为“崔浩案”,有一支拓跋氏恢复了李姓。首先复姓的是李富。李富任魏太武帝的都督,在两山战斗中阵亡,被赠宁西将军、陇西郡守。其子李斌袭领父兵,镇于高平。李斌生李文保,早卒。李文保长子李贤,为北周大将军;次子李远为西魏、北周大将军;三子李穆为隋太师。关于籍贯,《北史·李贤传》说:“李贤,字贤和,自云陇西成纪人也。”《周书·李贤传》说“李贤,字贤和,其先陇西成纪人。”《隋书·李穆传》说:“李穆,字显庆,自云陇西成纪人。”李远也自称“远,秦陇匹夫。”三兄弟都曾经说过他们是“汉骑都尉陵之后”的话。在北魏的建国过程中,李氏几代人流血牺牲立下了汗马功劳;北魏分裂后,他们再次争取统一,支持西魏迁都长安;北周统一北方后,他们又都因战功被拜为大将军一类的高官;隋代北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李氏以李穆为代表一家三代坚定地支持汉贵族杨坚。隋初,李氏极盛。《隋书·李穆传》说:“穆子孙虽在襁褓,悉拜仪同,其一门执象笏者百余人。穆之贵盛,当时无比……岁余,下诏曰:……太师,上柱国、申国公,……社稷佐命,公为称首。位极帅臣,才为人杰……自今以后,虽有愆罪,但非谋逆,纵有百死,终不推问”。然而,在封建社会,统治者对功臣总是不放心的。大业十一年(公元615年),隋炀帝杨广伙同宇文述等人,以捏造罪证,栽赃陷害,杀人灭口等卑劣手段,制造了震惊朝野的“李门大冤案”,斩杀了李穆子、右骁卫大将军李浑和李贤嫡孙、左光禄大夫李敏等李氏宗族32人,其余不论男女老幼“皆徙边徼”。成纪李氏的这次家难,比起七百年前(公元前98年)汉武帝因情报失实错杀李陵寡母妻儿的事件更加惨不忍闻。

  至于李氏一门被杀后余者“皆徙边徼”具体到什么地方去了?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倒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身世使此略有端倪。李白在《赠张相镐》中自述:“本家陇西人,先为汉边将”,在《与韩荆州书》中自述:“白本陇西布衣”。李白族叔李阳冰在《草堂集序》中说:“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世为显著,中叶非罪,谪居条支,易姓与名”。李白好朋友的儿子范传正在《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中说:“公名白,字太白,其先陇西成纪人……隋末多难,一房被窜于碎叶”。以此材料推论,隋末李氏冤案中的余者是被发配到西域一带去了。李白就是这一支的子孙。当然,在以后的日子里,李白的名字不仅光照整个中国文坛,而且使成纪李氏的名望又一次得到提高。

  需要指出的是:有的史书把成纪李氏这一支人也归于陇西狄道,如对凉武昭王李暠、唐高祖李渊等。《晋书》说:“武昭王讳暠……陇西成纪人”,《魏书》却说:“李暠……陇西狄道人”;《新唐书》说李渊是“陇西成纪人”,而《旧唐书》说李渊是“陇西狄道人”。其实,这两种说法并不矛盾,前者是指李尚安家的地方,后者是指李仲翔的儿子,也就是李尚的父亲李伯考家居的地方。另外,狄道和成纪相距并不远,也就是一二百公里路。比较而言,说李高李渊他们是陇西成纪人则更为确切。比如对李广,司马迁说他是陇西成纪人,并不因为李广的祖上是狄道人而说李广也是狄道人。对于李渊,《辞海》上有三种籍贯说,除了以上两说外,还有个巨鹿说。巨鹿说是缺乏根据的。因为李渊在陇西李氏世系表上的排名是很清楚的。李渊自己也说他是陇西李氏之后,这不会有错。另外,唐太宗李世民曾组织吏部尚书高士廉等人依据史料,考证家世,撰写了一部《氏族志》,以御定的形式确定了陇西李姓至高无尚的地位,这足以证明唐皇之根确实出自陇西成纪。
 
[3/17/2010 1:08:10 AM]


 
姓名: 密码:
电子信箱: 主页地址:
来自何方:
主题:
内容:
This Is CAPTCHA Image
(Enter the verification code in the image above)
Home | Freedom Forum | Chinese Poets Forum | Culture Forum | Wen Ji | Books | About Us | Links | backend
Copyright © 2005 American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