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贴/删贴 |
余氏家规等
donghaiyixiao
|
东海一枭 余氏家规
贺若舟《古笛传》出版
冲风扶病强登楼,笛起邕江一客舟。
历尽沧桑声不老,新腔古韵满城流。
2009-11-14东海老人
注:古笛,著名壮族文学艺术家,《古笛传》由赣籍广西诗人、作家若舟写作,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约28万字,加上一批珍贵的照片,较为详尽描述了古笛近八十载的成长经历和奋斗足迹,较为准确地塑造了广西壮乡歌海一位真实、亲切、感人的民族歌手传记形象。
《恶事怕人知,善举怕人不知》
世人恶事怕人知,善举怕人不知,所以有了过错、做了恶事必千方百计遮掩,做了好事则忙着自我宣扬请人表扬,这是习性之常,可以理解。不过,这么做仿佛聪明,其实不智,不“合算”。(当然,说饰已之过、隐已之恶而扬己之善不“合算”,也是一种方便说法,做事、行善而计较“合不合算”,便非真善也。)
云人云:“恶忌阴,善忌阳。所以恶之显者祸浅,而隐者祸至深,善之显者功小,而隐者功最大。”(《好运宝典》)此言值得世人深长思。2009-11-14东海老人
《伪勇士》
真善美,真最基础,一切伪的东西,必是不善不美的。真诚,可以说是君子最为重要的道德品质之一,伪是最不君子最小人的。伪君子,指那种表面正派高尚实际上卑鄙无耻的人,小人之尤也。
除了伪正派伪正义伪高尚,伪勇敢也是伪君子的主要特征。对文人喊打喊杀勇不可挡,对武夫温言柔语战战兢兢;对弱者冷嘲热骂律之从严,对强者歌功颂德曲意逢迎;对历史上的负面人物,不问真相不许讨论,一味“大义凛然”;对现实中的蛮夷势力,低三下四托膐捧屁,自诩“通权达变”、“识时务”…,诸如此类,都属伪勇敢表现,都是伪勇之士。
懦夫可怜,伪勇士不仅可怜,而且可厌可鄙可恨。而且,伪勇士往往别有用心,或欺世以盗名以谋利, 或借故而兴风而作浪,特别值得人们提高警惕。2009-11-14东海老人
《怀念旧式大家庭》
现在的人特别是年青人最缺的是德。盖制度落后、法度不良久矣,儒家学统断绝、道统丧灭久矣,而学校包括大学多是“技校”,疏离于人格的培育、品德的教养,或者开展的是假大空的、负作用的道德教育。
在物质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的大潮中,能不随波逐流者几希,砥柱中流者更是希有。纵有人大本确立,也难以力挽狂澜,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甚至连自己的亲人也“挽”不了。
大多数家庭在这方面也谈不上什么家庭教育。
父兄对子弟的言传身教,共同生活是很重要的条件之一。以前一直认为旧时那种三世、四世甚至五世同堂的大家庭缺乏“生机活力”,有弊无利或利少弊多,其实不一定,比如,几世同堂而居,“掌门人”(父兄)对家人子弟的约束和影响将比较有效----不过这里有个前提:父兄乃正人君子,治家有方。2009-11-9东海老人
《伪老实》
在一篇旧作中曾说过,道德与智慧是不可割的一体两面。智慧不足,道德最大也大不到哪里去。比如一个乡下人或小市民,做人做得最好,也是普通的好甚至“假好”。
盖这类人的老实和好,乃是表象,是外在条件和自身能力所限,没有机会、没有能力坏。一旦有了“适宜”的土壤和条件,这类人学起坏起来是很容易、很快的。支持这个论断的证据,历史上和现实中多的是,日前,“得到”一个“近距离”的“论据”,令我痛心复忧心。
什么都可以坏,心肠不能坏;宁愿吃点亏,行止不能亏啊。比如传销或变相传销,多以坑蒙拐骗为主,至少不是规范的、正当的生意。乡下人没有社会经验和防人之心,不了解情况,上当受骗,那是无奈,可以理解。但如已了解情况,明知是歪门邪道,还再抱着非分之想继续混下去,甘愿与坑蒙拐骗的畜生为伍,“心肠”就有问题了。2009-11-9东海老人
《格言欣赏》
有两句著名的格言,一:“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天下无孝子,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天下皆恶人”;二、“论人之非,当原其心,不可徒泥其迹。取人之善,当据其迹,不必深究其心。”
两言可谓异曲同工,第二句尤为全面周至。论人之非,当原其心,不可徒泥其迹----不是完全不看其事迹表现,而是“不可徒泥”;取人之善,当据其迹,不必深究其心----不是完全不管其动机出发点,而是“不必深究”。下字何其精准,可谓得乎中庸矣。2009-11-8
《偶得》
知人以知心为真,安人以安心为基,得人以得心为上。
养身以养心为先,修身以修心为要,信仰以信心为高。2009-11-8东海老人
《尽心就是忠》
在《儒家的等级制度》一文中,我提到孔子“君使臣以礼,臣侍君以忠。”这句话时说:“孔子将理想中的君臣关系阐述的很清楚:君要守礼,臣要尽心。…忠是尽心之意,不是后世所理解事事屈从于君主意志的愚忠。”怀空网友有疑:
“东海前辈,你好!看到你对儒家与专制关系的剖析,有些怀疑。譬如对”忠”的解释是否符合孔子原意呢?现在为儒学平反的人,对儒家的经典,都有另一套解释,这是否符合原著呢?望赐教!”
不同儒者、不同派别对儒家经典有不同的诠释和发挥,对某些词句段落有不同的诠释,有的正确切当些,有的有待商榷,这都是很正常的,但原则上、整体上都应该也要求符合原著和儒家的精神,这叫万变不离其宗。关于“忠”,在《论语》中,未见孔子对“忠”字直接释义,但相信我的理解符合孔子原意。
东海对“忠”字的理解自有文字学和经学依据。《说文解字》:“忠,敬也,尽心曰忠。”;朱熹《四书集注》:“尽己之谓忠。”《荀子•君子》:"忠者,敦慎此者也。"把办事敦慎称为忠。又,《廣韻》:無私也;《左傳•成九年》無私,忠也。尽心、尽己与敦慎、无私,意皆相通。
董仲舒提出王道三纲之后,“忠”的涵义才逐步狭隘化为专制社会最重要的“政治道德”。本来,忠的对象很广泛,并非仅指臣下对君主忠诚,而是作为一种对事对人的应有品德和行为准则,普遍“适用”于亲、师、友、君等对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这里的“人”,并无特指。又如《左传•桓公六年》:“上思利民,忠也。”《左传•昭公元年》:“临患不忘国,忠也。”这是要求君主忠于民、忠于国。2009-11-8东海老人
《余氏家规》
孝顺父母,友爱弟兄,尊重长辈,和谐家庭。
善待乡邻,温良恭敬,如有矛盾,相让三分。
言而有信,待人以诚,宁人负我,我不负人。
与人为善,量力助人,施不求报,积德修身。
莫计小怨,忍让为贵,受人恩惠,铭感在心。
遵守法律,守己安分。不论贫富,正道而行。
2009-11-8东海老人
|
[11/17/2009 11:48:22 AM] |
余氏家规等
[#5338: 5171, 0/114] - donghaiyixiao (11/17/2009 11:48:22 A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