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贴/删贴 |
質疑「五四」
質疑
|
質疑「五四」
「五四」是不是愛國?
通常「國」或「國家」在中國人的筆下有兩個不同的意義,一是指政權,政府,二是指社會,民族。我這裡是指第一個意義。
我們願意接受這樣的假設,即,參加「5.4」事件的那些學生,他們的願望都是愛國的,都希望國家富強。但是還不能就此說他們就是愛國學生,因為有願望並不一定有行為和效果。
當時北京3,000餘名無疑想愛國的學生,為了抗議巴黎和會的外交失敗,走上了街頭示威、遊行。他們的口號主要是「廢除21條」、「懲辦賣國賊」。
這「21條」,可能如寒文所說,除第五條外其餘都是既成事實。「21條」真是中國吃虧嗎?我們現在都很難確定。因為,這還涉及其它問題。比如作為交換,日本給當時的中國政府多少好處呢?這些好處,可能是一大筆貸款,對中國的政治和經濟是不是必需呢?兩相比較是否值得呢?這些問題都不是缺乏專業知識的一般老百姓能了解和能判
斷的。如果把「21條」拿到今天來審視,可能覺得改革開放的步子邁得還不夠大;如果大連延長借給日本99年,我們不久又有第2個香港可以收回。
至於「懲辦賣國賊」更玄了﹕誰是賣國賊呢?又問,國家可被出賣嗎?曹汝霖他們代表政府談判,至今沒有證據可以說他們故意或過失地損害了國家利益。中國總是有民眾不理解「21條」。因為,他們不願意拋棄天朝上國的夢、不願意面對這樣的事實﹕中國十九世紀以來已成弱國。他們也不願意接受弱國變強國的唯一途徑,就是忍,忍不住也得忍,也得韜光養晦。弱國無外交,要外交,就換個「21條」。
以張國燾為頭的學生們忍不住了,所以他們去火燒曹家樓、痛打章宗祥,以此向政府施壓,干擾外交,損害國家形像,釀成一時社會動亂。如果這也是愛國,就不知愛的是哪一個國?
「5.4」事件是愛國的,辦義學的武訓和戊戌變法的光緒皇帝只能去賣國了。這都是革命黨人的邏輯。
台灣史家郭廷以的《近代中國史綱》中有一段說﹕「世界大戰告終,和會行將開始之時,列名戰勝國的中國,上下欣喜,知識份子尤為興高采烈,全國學校放假三日,舉行慶祝協約國勝利大會,提燈遊行,滿街旌旗,鼓樂喧闐,歡呼入雲……未及三月,巴黎的惡耗連續傳來,有如當頭一棒,天旋地轉,青年學生尤為憤慨,以至演成五四的
北京示威運動。」
這就是「5.4」的真實原因﹕極度的自我良好感覺在同現實碰撞後,往往導致情緒化的怨天尤人。
由此想到,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保持自知之明,無論對個人還是對國家都是不容易的。沒有或欠缺清醒頭腦的人們,他們有資格「愛國」嗎?
德先生和賽先生
「五四」提倡德先生和賽先生嗎?首先的詰難是「五四」概念的不确定性。
概念的不确定性、混亂和重疊是中國政治文化的一個特點。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國」概念,它是造成台海緊張和統獨危機的一個因素。
「五四」比「中國」好一點, 但也太蕪雜不清,有以下幾種常見的意義:
1.指「五四事件」,即發生在那一天的學生遊行,而後燒樓、毆官的激情騷亂。
2.指「五四運動」,事件後各地的罷課、罷市、罷工,抵制日貨,其旨救亡。
3.指「五四新文化運動」,1919年前後的文化思想理論啟蒙。
4.指「五四時代」,基於前幾種意義上的對中國廿世紀二十、三十年代的詩化稱
謂。
第一義是初始意義,也是本文題目中「五四」的取義,其它義在第一義的基礎上發展 ,雖有聯系,但畢竟不同,不可同日而語。遺憾的是大家往往喜歡混為一談。
大概說,提倡德、賽的是「五四新文化運動」而不是「五四事件」。陳獨秀論及和強調德、賽倆先生是在「五四事件」發生前的1917年的《新青年》雜誌上。「五四事件」中并無一人談論德、賽,也無這類標語和口號。這也合乎情理,因為「五四事件」不是做學問而是騷亂和暴行,雖然是正義的騷亂和暴行。騷亂、暴行是對民主和科學的直接否定。
「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外來新文化、新思想的多元性促成了中國文化裂變。中國的傳統、規範、觀念、價值、信仰等等,在表層上受到了普遍衝擊和否定。中國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廣泛地學習和了解各種西方思想,不僅有西方民主理念和科學精神,也有其他各種主義和學說:進化論、人道主義、民族主義、自由主義、唯意志論、以及無政府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等等。德、賽在新文化運動中被宣揚被紹介的諸新說中是否占主導地位?看來不是這麼回事。「五四新文化運動」實行兼容并包的拿來主義,絕非定於一尊、偏於一隅。沒有史料表明新文化運動的精英們曾經特意青睞或故意挑選某一種學說,如民主和科學,作為運動的主流學說。這一點也由啟蒙運動的性質所決定,挑選的資格超乎童蒙學子的能力。精英們的個人喜好專攻是有的,比如陳獨秀早期鼓吹民主和科學;劉師复主張無政府主義,但把個人傾向擴大為整個運動的價值取向和定位,終究缺乏理據。
「五四事件」與「五四新文化運動」在任何意義上都不能相提并論。「新文化運動」的領導人是胡適、魯迅、易白沙、錢玄同、吳虞和劉半農,其左翼是陳獨秀、李大釗,他們的學識、年資、涵養閱歷都不是後來當了中共頭目的張國濤和許德珩那些熱血學生可以望項比肩,其政治意趣、人生哲學也大相徑庭。「五四事件」是中國現代暴力革命的濫觴,是政治行為,是非文化的激進主義對文化啟蒙運動的反動和扼殺,其中個別人行為怎麼也算是犯了刑事罪。「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本質則是文化激進主義與文化保守主義的衝突,是學術行為,有利於思想轉化和社會進步。兩者在思想本質上是對立的。文化激進主義再激進也是一種文化現象,而不是暴力行為。即使左翼的陳獨秀,早期鼓吹民主理念和科學精神,後期轉向非暴力的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也不出改良主義路數。正因為其理念識見,都比實行暴力的中共多數人高出很多,以致曲高和寡,不容於眾。
由於文化背景和社會環境的差異,「新文化運動」時期的民主和科學,其概念和理論多少都有異化失真,「中國化」的問題。近年有學者指出:「新文化運動中的科學觀念在經過一個泛化過程之後,已開始由「技」(具體的經驗知識)提升為「道」(普遍的世界觀或價值信仰體系),這一過程明顯地有別於西方近代科學日益實證化的趨向。」民主理念的失真程度,其向民粹主義、平民主義偏離的情況更嚴重,以致後來以訛傳訛,讓國民黨和共產黨有機會假民主之名實行獨裁。
嚴格意義上,即使說「五四新文化運動」提倡德先生和賽先生,也是勉為其難。
神話、遊戲和陷阱
「五四事件」直接引爆了「五四運動」。「五四運動」歷時二個多月,全國主要城市的學生罷課,商人罷市,工人參加罷工的也有六、七萬人,一時舉國洶洶。徐世昌政府不得不釋放被捕學生,罷黜曹汝霖等三人,徐本人向國會請辭,北京政府決定不簽巴黎和約。
表面上看,「五四事件」的學生們取得了完全的勝利,但這個結論不可靠。沒有上海及各地商會的參加,再軟弱的政府也不會向三千學生讓步。所以說,中央政府是輸給了地方商會和工會。政治鬥爭永遠是實力的較量。地方士紳階級、新興資產階級和諸侯政治支持的「五四運動」取得了勝利。
但是,當時沒有人把這個問題說清楚,誰都說這是「五四事件」的勝利,把學生們抬上了天,於是一個神話產生了:祇要團結一心,勇於戰鬥,學生可以牽住政府的鼻子走﹔「鎮壓學生運動的人沒有好下場」﹔「內懲國賊,外抗強權」。
這是一個神話。這也是一個遊戲。
這個遊戲是這樣開始的,先要選定一個中國人或一些中國人做內賊,選一個外國或數個外國扮欺負中國的「列強」,然後「中國人民」都團結一致,主要用意念抗議他們,詛咒他們,等到他們完蛋了,或自己玩厭了,再根據不同的情況選另外的對象,繼續第二輪玩。
遊戲的整個過程中,玩家會感到很輕松,對身心絕對有好處,因為內賊、外賊都已選定,中國的事情再怎麼壞,都是他們的責任,人家的責任,而自己自然就是愛國志士和民族英雄。如果中國的事情有好轉了,那首先是因為自己的功勞,因為自己愛國。怎麼就愛國了?不愛國怎麼會想到揪賣國賊和反帝國主義的遊戲呢?所以沒錯,遊戲本身就是愛國。
「五四」之後的八十多年中,中國的青年學生試了又試,力圖再造一個「五四」,但國民黨政府和共產黨政府都不肯被學生們牽住鼻子走,於是機關槍,水龍頭,直至坦克,血流滿地。
從曹汝霖開始,接著有徐世昌,吳佩孚等,然後四十年代先有汪精衛,後有蔣介石,六十年代有劉少奇,七十年代有毛澤東,6.4後有李鵬,可能還有鄧小平,被青年學生、革命人民挑選為賣國賊。日本,美國,蘇俄則被選為欺侮中國的帝國主義外鬼。
我無意為上述這些人辯護,他們完全有可能很壞,罪大惡極,又可能是草包一個,低能白痴。但有一點是我堅信的,這些人都是中國的愛國者,至少他們的願望和「五四事件」的學生們一樣都希望中國富強。我也無意為日、美、俄等列強辯解,但外國為什麼要欺負中國呢?為什麼要強加不平等條約給中國呢?從國家實力的角度看不平等條約都是平等條約。
從國民黨到共產黨,凡是暴力革命派都贊頌「五四事件」,是僅僅宣傳革命歷史或中國歷史嗎?是為了製造假象嗎?好像中國一代文化精英,如胡適和魯迅者,都參與了「五四事件」,「新文化運動」,他們是火燒曹家樓的後台。是為了讓國人了解「五四事件」與革命黨關系,從而增加政權的合法性嗎?
這些理由都可以成立,但最重要的理由,是把這個「五四」的神話,「五四」的遊戲一代代地傳下去,千秋萬代傳遞一個中國的真理,中國沒有錯,都是外國錯,「亡我之心不死」;中國人,或中國的老百姓,都沒有錯,都是一小撮當官的渾蛋、賣國。好象原本中國很值錢的,也不落後,什麼都好好的,僅僅因為那些賣國賊賣國時少算了許多錢,便宜了紅眉毛、綠眼睛的外國強盜,才虧大了。
把責任全給了朝廷,把罪過全給了外國,這下中國人心裡舒坦了,精神得到安慰了。但是,之後呢?政治依舊,生活依舊,經濟依舊。
所以「五四」也是個可怕的陷阱。
從國民黨到共產黨,凡是政府都不喜歡學生鬧事的,但又念念不忘「五四」教育;從文革到「6.4」,莘莘學子早已懷疑和鄙棄中共了,卻還有人師法「五四」,甘願下流。何也?因為中國老百姓,知識份子以及中國政府,都還沒發覺這是個陷阱。
中國全陷在裡面了,故陷者不覺其陷。
|
[5/10/2009 3:39:12 PM] |
質疑「五四」
[#4887: 8201, 0/203] - 質疑 (5/10/2009 3:39:12 P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