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中功總會
American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House
自由論壇
新帖 | 查帖 | 刷新
改贴/删贴
甲午战争之后,日本人如何发掘了孙文
日奴可耻
 甲午战争之后,日本人如何发掘了孙文
节选自“史海:日本友人帮忙操办孙中山与宋庆龄的婚礼”
http://www.ce.cn/culture/rw/cn/xw/200712/07/t20071207_13844703.shtml

平山周:为孙文取名“中山樵”

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文(即孙中山)在从事革命的过程中,用过很多的化名,其中绝大多数不为人知,惟有“孙中山”竟喧宾夺主,以化名取代本名而广为人知。而更有趣的是,起这个名字的不是孙文本人,而是一个叫平山周的日本人。

平山周1870年出生在日本福冈,19世纪末参加日本秘密社团,投奔日本著名政治家犬养毅门下。当时的日本政府担心清政府恐怕难以维持,为未雨绸缪,决定预先调查中国的革命力量,犬养毅于是推荐自己门下的宫崎滔天、可儿长铗、平山周3人从事此项工作。平山周等人拿着日本外务省拨出的专款一时不知如何下手,只好求助回国述职的日本驻伦敦武官宇都宫太郎。宇都告诉他们,要了解中国革命,只要找到孙文就清楚了。
经过伦敦蒙难,孙文在国际上名气大盛,但平山周3人对孙文却闻所未闻。在前往中国的船上,平山周从报纸上看到“孙逸仙”的名字,便推测可能就是孙文。到中国后,平山周专门买了一本《伦敦蒙难记》,了解孙文的一些简单履历。

此后,平山周踏上寻找孙文的行程。他先到澳门找到一个名叫山本的日本人,在山本的介绍下,平山来到香港和华南等地,结识了一些维新党人。此时,宫崎滔天与中国在日的革命党人开始交往,他对回国的平山说,只要到横滨问一问陈少白,就知道孙文的消息。于是两人就去横滨拜访陈少白。在登门拜访时,一个陌生人告诉他们说,陈少白到台湾去了。在与此人交谈后,他们尝试着问他是否知道孙文的消息,没想到这个人笑着说:“我就是孙文。”于是三人都笑了起来。

平山周将孙文介绍给犬养毅后,就陪孙文去找旅馆。在一个名叫“对鹤馆”的旅馆,平山替孙文代笔登记住宿。当时孙文处于流亡之中,不便公开身份。登记簿上填什么名字呢?平山突然想起刚刚经过的一家叫“中山侯爵”的府第,于是就在登记簿上写下“中山”两字。中山在日文里只是姓,那叫什么名呢?就在平山踌躇之时,孙文接过登记簿,在“中山”下面添上了一个“樵”字,笑称自己是中国的山樵。

就这样,孙文用“中山樵”的名字在日本从事革命活动。在日本,革命党人称呼其为“中山先生”,有时在前面加上姓。于是“孙中山”就成为孙文的另一个名字。“孙中山”广为人知,大概是平山周所料想不到的。

此后,平山周成为孙中山的密友,长期支持中国的革命事业。1905年,他加入中国同盟会,为中国革命作出了贡献。1931年,他被中国国民政府海陆空军总司令部聘为顾问。

山田良政:为中国共和献身

在孙中山领导的反清起义中,日本友人积极参与。其中,山田良政是第一个牺牲的日本人,被孙中山称为“外国义士为中国共和牺牲者之第一人”。

山田良政,1868年出生在日本的一个武士家庭,曾参过军,退役后在台湾工作过一段时间,后在东亚同文会从事文化交流和情报搜集工作。在此期间,山田思想越来越激进,认为中国应当发动暴力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统治。他与宫崎滔天关系密切,并通过宫崎结识了孙中山。

1900年,孙中山决定在广东惠州发动起义,以郑士良作主将、日本人日南为民政总裁,南万里(即平山周)为副手。当时宫崎滔天等人感到日本同志力量太小,决定动员包括山田良政在内的同文书院的师生参与。宫崎认为,山田等人“都是爽快的男子汉,一呼,他们就会同行的”。
10月8日,郑士良率600多人在惠州三洲田发动起义。在清军的围攻下,起义军很快就因为弹药不足陷入困境。郑士良向孙中山请求帮助,孙中山希望台湾总督府(任百棱注:此时的台湾总督府即日本官方)帮忙,于是让起义军从惠州向厦门方向突围,山田的职责是接应惠州起义部队北上。

就在山田忙着准备时,日本政坛发生重大变化,伊藤博文重新上台。伊藤一上台,便下令台湾总督府不得接济孙中山一枪一弹。10月20日,山田抵达惠州起义军营地,22日在随军突围过程中,因为迷路被清军抓获,惨遭杀害,时年32岁。

山田的战死令孙中山悲痛万分。革命成功后,孙中山不仅评价山田是为共和牺牲的第一位外国义士,而且在民国8年特意撰写纪念碑文,称山田“其人道之牺牲,亚洲之先觉,身虽殒灭而其志不朽矣”。

宫崎滔天:促成孙中山和黄兴合作

宫崎滔天1871年出生于日本九州熊本县的一个下级武士家庭。1897年9月,宫崎与平山周在横滨陈少白的家中见到孙中山,最初,宫崎对孙中山十分狐疑,后来在《三十三年之梦》中,宫崎道出了自己的担心:“此人果真能身负中国400州郡而立地者乎,能君临4亿苍生而执号令之旗者乎,可堪辅佐以终遂我平生之志?”

通过交谈,宫崎完全被孙中山的气质和理想折服。他感慨道:“乍一看去,其外貌气质像是涉世不深的后生小伙,又如天真无华的村野姑娘。然而其思想何其深邃,其见识何其拔群,其抱负何其远大,其情感又何其真切。”

宫崎不仅将孙中山引荐给犬养毅等日本政经界要人,而且为孙中山广作宣传,将他写的《伦敦蒙难记》译成日文,题为《清国革命领袖孙逸仙幽囚录》,在《九州日报》上连载。

1905年,宫崎陪孙中山去找黄兴,双方一见如故,并在风乐园餐馆大吃一顿。20多天后,以孙、黄为核心的中国同盟会成立,宫崎被破例吸收为会员。

在长期支持中国革命的生涯中,宫崎与孙中山、黄兴结下了深厚友谊。黄兴在回国革命时,曾将自己的儿子黄一欧交给宫崎照顾。当黄兴遭遇债务危机,被高利贷逼得四处躲避的时候,宫崎为他积极筹款。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黄兴在汉阳失陷后奔赴上海,到达镇江时,与特意从日本赶来参加革命的宫崎相遇,黄兴百感交集,写了一首七律相赠。后来黄兴去世,宫崎专程从日本赶赴湖南奔丧。宫崎的行为感动了两位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学生,他们给宫崎写信,称赞他“高谊贯于日月,精神动乎鬼神”。这两位学生中有一位就是毛泽东。

宫崎与孙中山的交谊更不用说。宫崎并不是简单地崇拜孙中山,双方都把对方当成诤友。辛亥革命时,宫崎坚决反对孙中山、黄兴等人与袁世凯合作,强烈建议孙中山进行北伐。后来在著名的孙黄交恶事件中,宫崎直言,孙中山之所以与黄兴合作几十年后彼此交恶,两人不在于私心,而在于主义之争。面对这样的诤友,孙中山写下“推心置腹”四个字相赠,而黄兴则写下“儒侠者流”称赞宫崎,这两幅字画今天仍然保存在宫崎滔天的故居,以见证宫崎与孙、黄二人的友谊。

1922年12月6日,51岁的宫崎滔天因病去世,在听闻噩耗之后,孙中山痛呼“中国人民失去一良友”。
[2/11/2009 11:28:35 AM]


 
姓名: 密码:
电子信箱: 主页地址:
来自何方:
主题:
内容:
This Is CAPTCHA Image
(Enter the verification code in the image above)
Home | Freedom Forum | Chinese Poets Forum | Culture Forum | Wen Ji | Books | About Us | Links | backend
Copyright © 2005 American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