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贴/删贴 |
北洋直系将领吴佩孚的诗词 [转载]
转载
|
北洋直系将领吴佩孚的诗词 [转载]
2009-1-12 13:43:33 阅读:56 评论:4
吴佩孚,中国北洋军阀直系首领。字子玉。山东蓬莱人。1939年12月4日卒于北平。光绪二十四年(1898)投淮军。日俄战争爆发,赴东北刺探俄军情报,因“功”以帮统记名。1906年任北洋陆军曹锟部管带,颇得器重。后升任旅长。护国讨袁运动兴起,随营入川镇压蔡锷领导的云南护国军。1917年7月,任讨逆军西路先锋,参加讨伐张勋复辟。同年孙中山 组成护法军政府。段祺瑞派曹锟、张怀芝带兵南下讨伐,吴任第三师代理师长兼前敌总指挥。因湖南督军席位为皖系张敬尧所得,吴仅获空衔,十分气愤,遂发出罢战主和通电。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吴曾多次通电反对在巴黎和约上签字,支持学生运动,颇得舆论的好评。11月吴与西南地方当局结成反段军事同盟。12月冯国璋病死,曹锟、吴佩孚继承了直系军阀首领的地位。1920年5月,吴率军自衡阳北撤,布置对皖军事。14日直皖战争起,在奉军配合下大败皖军。此后,直奉两系共同把持了北京政府。1922年4月,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直军胜,奉军败退关外,吴佩孚成为北洋军阀的首要人物,操纵政局。1923年2月,吴镇压京汉铁路工人罢工,造成二七惨案。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战起,吴任“讨逆军总司令”,为奉军及冯玉祥国民军所败。1925年10月,浙江督办孙传芳发动反奉战争,吴出任“讨贼联军总司令”,派兵攻入河南,后与奉系沟通,南北夹击国民军。1926年夏北伐战争起,吴从北方赶赴前方督战,在鄂南汀泗桥、贺胜桥连遭惨败。10月北伐军攻占武汉三镇,吴部主力被歼,从此一蹶不振。1927年5月,吴率残部去四川依靠军阀杨森、刘存厚。1932年回到北平(今北京)。吴曾通电声讨溥仪充当伪满傀儡,拒绝日伪拉他下水。
吴佩孚先秀才而军阀,上马吟诗、下马读书写字作画,熟读《易经》、《春秋》,在军阀中很特别。在他的黄金时代,他所统辖的军队的军歌就是自己填的一阕《满江红·登蓬莱阁》———
“北望满洲,渤海中,风涛大作。想当年,吉黑辽沈,人民安乐。长白山前设藩篱,黑龙江畔列城郭,到如今,倭寇任纵横,风云恶!
甲午役,土地削;甲辰役,主权堕!叹江山如故,夷族错落。何日奉命提锐旅,一战恢复旧山河,却归来,永作蓬山游,念弥陀!”
“五四”运动时,吴佩孚领衔要求北洋政府释放被捕学生。当时是1919年6月9日,吴佩孚只是陆军第三师的师长,远在打内战的前线,但是他知道“民心即天心也”、“士气即民气也”。他明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况学生乎”,自古以来,学生干预时政,从东汉到宋代,“载在史册,后世传为美谈”。他懂得“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其伤实多”。因此他要大声疾呼:“大好河山,任人宰割。稍有人心,谁无义愤。彼莘莘学子,激于爱国热忱,而奔走呼号,前仆后继,以草击钟,以卵击石,既非争权力热衷,又非为结党要誉。其心可悯,其志可嘉,其情更可有原。”
吴佩孚的饮食起居都很简单,他早睡早起,吃的是面食、米饭,每餐只喝少许黄酒。他平时练兵、打仗之余,喜欢读书,不爱钱,不怕死,不向外国人低头。1924年败军之际,有人建议他逃入天津租界,他厉声斥之:“堂堂军官,托庇外人,有伤国体,乌可为者。”
到了汉口,有日本政要给汉口领事来电,询问他有无东游日本之意,他的回答是:“我连租界都不住,哪能去日本!”1925年,英、美等国银行表示愿给他信用借款,不需抵押,支持他东山再起,被他断然拒绝。此前当他雄居洛阳时,苏联要扶植他为中国之主,他也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对于别人称他为军阀,他并不介意,还赋诗自我解嘲:“敢云色相曾参透,却信军阀力无边。”但最后他也未能免于兵败的命运。1927年他大败于武昌城下,黯然入川,在白帝城写下的诗中已有“望月空余落花句”这样凄凉的句子。
“九一八”事变发生,他还写诗一首:“国耻传来空有恨,百战愧无国际功。无泪落时人落泪,歌声高处哭声高。”他以诗批评张学良:“棋枰未定输全局,宇宙犹存戴罪身。醇酒妇人终短气,千秋谁谅信陵君。”诗中的“醇酒妇人”,是指当时道路传言“九一八”前夜,张学良正与电影明星胡蝶翩翩起舞,其实并无此事。他一生嗜好诗词,1929年在四川过生日,赠给来宾的就是一本《蓬莱诗草》。
吴佩孚喜欢舞文弄墨,在军阀丛中如同鹤立,他骄傲,目空当世;他曾跟上时代的节拍,他又落伍于时代的脚步,他复杂得让人难以琢磨。
1937年6月,卢沟桥的枪声即将响起,报人张慧剑在北平采访了早已过气的大军阀吴佩孚,写了一篇采访记:“他说他笺注《春秋·左传》,已经完成了四分之一……他夸奖这部书在军人教育上的作用……吴氏给我友谊的款待,颇使我流连而不忍去。以后我是静听吴氏发挥其三教同源的新学说,至于四十分钟之久。我压制着我的感情,不再说一句刺激吴氏的话。”
此时,张慧剑看到的已不是一个叱咤自喜、不可一世的吴佩孚,但比起硝烟中那个吴佩孚还要真实,有血肉,他看到的是一个古老文化传统中成长起来的读书人,一个乱世中投笔从戎、曾经高处不胜寒的成功者,一个被滚滚潮流抛弃的老人。
吴佩孚诗词选
失题
民国军人皆紫袍,为何不与民分劳?
玉杯饮尽千家血,红烛烧残万姓膏。
天泪落时人泪落,歌声高处哭声高。
逢人都道民生苦,苦害生灵是尔曹!
——作于1927年2月吴54岁生日时
清嘉庆帝的原诗
内外朝臣尽紫袍,何人肯与朕分劳?
玉杯饮尽千家血,银烛烧残百姓膏。
天泪落时人泪落,歌声高处哭声高。
平时慢说君恩重,辜负君恩是尔曹!
感怀
万山拱极一峰高,遯迹何心仗节旄。
望月空馀落花句,题诗寄咏猗兰操。
江湖秋水人何处,霖雨苍生气倍豪。
笑视吴钩自搔首,前途恐有未芟蒿。
——1927年作于白帝城
游绥定凤凰山
英雄处处出人头,又上高峰作壮游。
满眼苍生归掌握,数堆疑塚感荒邱。
萧萧木叶传边警,点点梅花为我愁。
休到崑崙山上游,中原王气不胜秋。
——作于1929年
黄州早春登城
两字功名百战哀,江山无改此登台。
举杯独酌看周易,樊口江鱼下酒来。
赠刘存基
方寸纠纷俗累萦,无端怅触笔花生。
人因落魄寻知己,诗写牢愁见性情。
洛水梦回千里曲,蜀山登断一钩轻。
枕边莫恼鹃声恶,催起刘郎趁早行。
——作于1927年
失题
竹阳城外有高台,把酒登临曙色开。
蜀陇云山皆北向,巴渝风雨自东来。
锦帆终古天涯去,春色无端地底回。
到此我思廿八将,谁为呼取尽余杯?
——作于1927年
满江红·登蓬莱阁
北望满洲,渤海中风浪大作!
想当年,吉江辽人民安乐。
长白山前设藩篱,黑龙江畔列城郭。
到而今,倭寇任纵横,风云恶。
甲午役,土地削;
甲辰役,主权堕,
江山如故,夷族错落。
何日奉命提锐旅,一战恢复旧山河!
却归来,永作蓬山游,今弥陀。
回防途次
行行重行行,曰归复曰归。
江南草木长,众鸟亦飞飞。
忆昔赴戎机,长途雨雪霏。
整旅来湘浦,万里振天威。
孰意辇毂下,妖孽乱京畿。
虺蛇思吞象,投鞭欲断淝。
我今定归期,天下一戎衣。
舳舻连千里,旌旗蔽四围。
春满潇湘路,杨柳正依依。
和风送归鸟,绿草映晴晖。
少年惜春华,胜日斗芳菲。
来路作归程,风景仍依稀。
周公徂东山,忧搀亦畏讥。
军中名将老,江上昔人非.
建树须及时,动静宜见几。
何日摧狂虏,发扬见国威。
不问个人瘦,惟期天下肥。
丈夫贵兼济,功德乃巍巍。
江上送归舟,风急不停挥
得遂击楫志,青史有光辉。
春日雁北向,万里动芳徽。
鸿渐磐石愿,衍衍不啼饥,
止戈以为武,烽烟思郊圻。
同仇复同仇,归愿莫相违。
初至黄州,走笔云史
为谋统一十余秋,
叹息时人不转头;
赢得扁舟堪泛宅,
飘然击楫下黄州。
赤壁春望书示云史
戎马生涯付水流,
却将恩义反为仇;
与君钓雪黄州岸,
不管人间且自由。
对联
得意时清白乃心,不纳妾、不积金钱,饮酒赋诗,犹是书生本色。
失败后倔强到底,不出洋、不走租界,灌园抱瓮,真个解甲归田。
怀古二首 其一
撼山容易撼军难,军号岳家策万全。
炎宋再兴无上策,朱仙一战定中原。
黄龙捣去臣心愿,金字牌来士胆寒。
无限风波无限恨,可怜二圣不归还。
为刘少南书扇
人生切莫逞英雄,万事无如一理通。
虎豹还须防獬豸,蛟龙最怕遇蜈蚣。
小人行险终须险,君子固穷未必穷。
百尺楼船沉海底,只因使尽一帆风。
赠张汉卿 民国廿年冬
棋秤未定输全局,宇宙犹存待罪身。
醇酒妇人终短气,千秋谁谅信陵君。
黄州早春二首 吴佩孚
烟雨连江春水来,扁舟无事只衔杯。吴头楚尾三千里,卷上珠帘看一回。
水满长江酒满卮,春山如笑语如诗。东风吹绿黄州岸,自起开窗画竹枝
民国16年(1927)年七月,吴佩孚战败于南阳,遁至大竹云雾山梨树寺。次年3月7日,吴佩孚54岁生辰,大开寿筵,款待贵宾。席间,口吟七律二首:
大会蟠桃三月三。我生已日假天缘;
同斟杯满葡萄酒,共庆春开锦绣筵。
筹借席前诸将帅,乐闻空际众神仙;
竹阳从此传佳话,事记共和十七年。
第二首就是“竹阳城外有高台”那一首。
|
[1/25/2009 8:31:37 P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