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中功總會
American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House
自由論壇
新帖 | 查帖 | 刷新
改贴/删贴
【歷史懸案】是誰殺了宋教仁(三)
史实


在所有參與反清革命的人中,宋教仁大概是聲望最高、最有可能在民國肇建後出任第一任總理之人,如果不是最後遇刺,恐怕當時年方30歲的宋教仁將在未來中華民國的發展中,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而關於宋教仁的被刺殺案,所有在台灣受教育的人,都會由國民黨版歷史課本裡學習到是由袁世凱主謀。課本裡的一句「宋教仁於上海火車站遇刺身亡」就帶過了這件民國初年的大事。我相信百分之一百二十的台灣人從來沒有懷疑過這件改變中國近代史進程的大案,包括當時也在這個體制下受教育的我。

事實上宋教仁遇刺的這個案例,恰巧是最好的例子,說明為什麼某些人一定要堅「一綱一本」的原因。因為就是這樣才能讓所有的學生背標準答案。如我們這一代人都被教育為「理所當然」地認定下手的是袁世凱,從來不曾懷疑過。如果我們走向「一綱多本」式的教育,真的想要培養學生獨立思考、探求真相的能力。那萬一有個學生太認真,自己上網查找資料,那誠實的Google大神就會在「宋教仁於上海火車站遇刺身亡」之外,再告訴你「宋教仁於上海火車站搭車,準備北上與袁世凱會面時遇刺」。如果這個學生平日課後「柯南」卡通看太多,直覺地開始懷疑袁世凱為什麼要在約好與宋教仁見面前殺人,進開始查找更多的資料。那這個學生遲早會找到宋教仁的遺電與宋教仁貼身秘書北一輝的證詞,於是某些人的謊言就會開始搖搖欲墜。



假設我們都是那個好奇的學生,讓我們一起來補這一堂歷史課吧。宋教仁為什麼會去上海火車站?最後還在那裡遇刺。其實這乍看是一個完全不重要的問題。但是卻是整個疑案的中心。去火車站當然就是要搭火車。歷史課本之所以談到火車站,但是不談宋教仁去火車站幹什麼,那是因為如果在前面一句寫明了宋教仁去上海火車站,就是要搭火車去見袁世凱,那後面一句課文再說袁世凱是刺殺案的主謀,那就會令人起疑了。一般不要太笨的學生都會馬上產生一個疑問,為什麼袁世凱約了宋教仁見面,卻又要在與宋教仁見面前急忙下手,顯於常理不合。而宋教仁遇刺後,其實並沒有馬上死,事實上還拖了一段時間後才在搶救無效後身亡,並且在死前還有一段清醒的時間,拍出了一封電報。一個人遇刺將亡,拍出的遺電一定是最重要的遺言了。萬一我們之前所說的好奇學生,在網上不小心搜到這封電報,那他肯定讀完後會十分的震驚。因為宋教仁的遺電拍給的不是別人,正是袁世凱。下面是電報原文與不才小弟我操刀的白話文翻譯版。



-----宋教仁遇刺臨死前的遺電-----

“北京袁大總統鑒:仁本夜乘滬宁車赴京敬謁鈞座,十時四十五分在車站突被奸人自背后施槍,彈由腰上部入腹下部,勢必至死。竊思仁自受教以來,即束身自愛,雖寡過之未獲,從未結怨于私人。清政不良,起任改革,亦重人道,守公理,不敢有一毫權利之見存。今國本未固,民福不增,遽爾撒手,死有余恨。伏冀大總統開誠心布公道,竭力保障民權,俾國家得确定不拔之憲法,則雖死之日,猶生之年。臨死哀言,尚祈鑒納。宋教仁。


-----宋教仁的遺電白話翻譯版-----
北京袁大總統鑒:我宋教仁本來今晚要搭乘由上海寧波開出的火車到北京見您,但是晚上十點四十五分在車站裡竟然突然遭到奸人從背後開槍暗殺。子彈從腰部上面進入到腹部下方。傷勢嚴重,看情況已經沒有活命的希望。自想從我宋教仁受教育懂事起,就修身自愛,雖然不能說從來沒有做錯事,但是從來也沒有與別人結怨。因為滿清政府腐敗,而參與了改革的活動,行事也注重為人處世的道理,謹守公義天理。不敢有一絲一毫的私心想要掌握任何的權力與利益。今天國家的根本還沒有穩固,想為民眾謀求的福祉還沒能增加。就要突然的離開人世間,我死了也不干心啊。希望大總統您未來能夠誠心真意的稟公道行事,全力來保障民權。使國家能得到一部堅固不拔的憲法。那雖然我已經死了,精神卻還能如同活著一般。這是我死前最後的衷心之言了,還希望大總統能夠接納。宋教仁。


看了這篇宋教仁的遺電,是不是更覺得疑點重重!!!宋教仁死前托孤,把「共和」大任托給的竟然是袁世凱。從這封電報裡最少可以證明一件事,就是當時宋教仁要死之前,心裡並沒有認為袁世凱有殺他的動機,也不認為這件事與袁世凱有關。電報用詞之懇切,將革命完成還沒有穩固的共和國托交袁世凱的幾句話,老實說讀來還是令人感動。想像各位如果是「柯南」,回到過去,受託調查「上海火車站暗夜殺人事件」,知道宋教仁到上海火車站就是要去見袁世凱,而且最後還讀到了宋教仁的遺電。那就算不能完全排除袁世凱涉案的嫌疑,相信「柯南」大概也會開始認真思考,真兇是不想見到「袁宋會」成真的另外一個人。(未完待續)

【歷史懸案】是誰殺了宋教仁(三)


(前文連結)
【歷史懸案】是誰殺了宋教仁(一)
【歷史懸案】是誰殺了宋教仁(二)

(番外篇)
【秘密結社】孫中山的暗殺組織(上)
【秘密結社】孫中山的暗殺組織(中)
【秘密結社】孫中山的暗殺組織(下)

 

在宋教仁遇刺身亡後,原本早已經遠離國民黨決策中心並遠渡日本的孫中山,果然馬上回國,並再次於歷史舞台上閃亮登場。孫中山一回到中國,除了還是搞發電報通電全國那套,表明一定要緝拿兇手繩之以法外,最令國民黨內部感到不安的是孫中山又再一次鼓吹全面武力對抗,並且糾集興中會舊部,開始籌購軍火。而事實上這也不是武昌起事成功後,孫中山第一次主張武力對抗了。在孫中山被趕下臨時大總統一職後,孫中山當時眼見大勢已去,就已經力主武力對抗袁世凱政府。當時甚至連第一次國會大選都還尚未開始舉辦,孫中山就準備毀棄共和,並積極聯絡昔日支持他推動起事的日本右翼團體,準備進行全面武裝叛亂。這樣的圖謀不止國民黨內的華興會系統裡人盡皆知,甚至連當時的共和黨人都指證孫中山赴日,就是打算連絡日本右翼團體籌購軍火,圖謀顛覆共和(註一)。

 



孫中山第一次主張武力對抗之所以沒能成功,輿論的不支持與國民黨內部華興會系統的反對是其關鍵。社會上普遍認為共和肇建不易,未來的發展如何尚未可知,一但打破和平之局,國勢恐將糜爛不可收拾。加上當時的武昌起事雖然是由文學社與共進會所屬的革命黨人所發動,但是隨後的各省獨立,靠的大都是屬立憲派的開明之士來主掌大局(註二),社會上的知識份子普遍認為共和肇建是全體之功,由同盟會改組而來的國民黨卻老是自居為共和元勳,已經令人不滿,只因大位不可得而走向武裝對抗,實在是以一己之私禍國的惡劣行徑,社會觀感極差,更無支持的可能。而國民黨中的華興會系統人士,亦公開反對孫中山的主張,特別是醉心於內閣制的宋教仁更是主張積極投入第一屆的國會大選,以爭取國會席次多數的民主方式制衡袁世凱。兩方路線與立場的不合,亦為後來孫中山權力被華興會架空,成了空銜的理事長,實權盡在素有人望的代理理事長宋教仁手中。

 

孫中山第一次主張武力叛亂失敗,加上隨後成為全國鐵路總督辦一職後,乘火車至全中國考查,屢傳出私德上的新聞(註三)。不止令國民黨內許多同志憤忿不平,更成為當時國民黨的政敵們攻擊的口實(註四)。孫中山最後只能以考查日本鐵路發展為藉口,選擇東渡到日本尋求再起之機。但是宋教仁的遇刺不止讓孫中山可以回國爭奪國民黨未來路線的主導權,更成為孫中山千載萬逢的再起之機。而孫中山一回國就立即主張全面武力對抗,讓國民黨內的華興會系統極為驚懼,並期期以為不可。因為明眼人都看得出來,以宋教仁遇刺而起兵只不過是個藉口。當時國民黨內的華興會系統對於到底是誰刺殺了宋教仁並沒有定論,黃興一派認為不宜驟下定論,同時也認為袁世凱還是有嫌疑的。但是與宋教仁交好的一派則認為孫中山涉有重嫌。其中宋教仁的親密革命夥伴、後來成為宋教仁貼身秘書的日籍人士北一輝更直言指控宋教仁遇刺一案,孫中山一黨絕對脫不了關係。

 

北一輝,日本人,生於1883年,是日本現代化時期中,極右派國家主義思想的推手,一生醉心於革命,亦喪命於革命之中。不止參加中國與日本的革命運動,更矢志改造當時的日本社會。著作「日本改造法案大綱」成為日本極右派法西斯主義份子的重要啟蒙,並為日後日本走向軍國主義路線的濫殤(註五)。由於當時孫中山一黨的革命路線首要是爭取日本的支持,更許以日後讓日本「領有蒙滿」,因為獲得日本極右派份子的大力支持。其中所謂的「大陸野心派」更成為支助孫中山最重要的力量,同盟會的成立亦起源於日本極右翼團體「黑龍會」的積極整合。所謂的「大陸野心派」就是主張日本如果要尋求未來的發展,就勢必要積極參與中原大陸的事務,並利用軍事、經濟、政治的力量在大陸事務上取得一定的主導控制權。其中承諾在革命後組成親日政權並將蒙古、滿洲主權交予日本的孫中山就在日本朝野極右派份子的大力支持下,順利整合同盟會並出任第一任的領導人。

 

由於同盟會與日本右派勢力千絲萬縷的關係,同盟會歷次發動的武裝起事或政治活動都可見大量日本人參與,或給予情報幫助、經濟支援、武裝訓練、軍械籌購、戰術指導,甚至最後親身參與起事作戰最後戰死,可說沒有這些日本人的支持,同盟會可能無力發動歷次的武裝起事(註六)。當然這些醉心於中國革命起事運動的日本人,出發點很大一部份來自於對大陸的野心。參與者除了有類似浪人的退伍軍人、冒險家、投機份子外,更有受到日本政府秘密指派或委託監控並支持同盟會起事的工作人員或民間人士。與宋教仁交好的北一輝、黃興的身邊的萱野長知、孫中山最倚重的宮崎兄弟,都有這方面的色彩。其中北一輝不只為宋教仁的摯友,在革命初期一起出生入死,更在宋教仁成為國民黨的實質領導者後出宋教仁的貼身秘書,提供各種政治建議,並且為宋教仁與日本政府的私下溝通管道。宋教仁的遇刺令北一輝極為悲痛,並且指控刺殺主謀為孫中山,袁世凱若是知情亦只是從犯。宋教仁的貼身秘書北一輝如此堅決的認定宋教仁死於國民黨內的政爭,無疑是讓當時國民黨內部的情勢陷入極度混亂之中。(未完待續)

 

註一:郭廷以著「中國近代史綱」,第432頁上半「…袁世凱就任總統不久,即有二次革命之說」。同書第432頁中段「…共和黨亦稱國民黨向日本借款購械,謀割據東南。」

 

註二:前揭書,第457頁中段「辛亥革命為革命黨與立憲派的初次聯合行動,此次倒袁,可說是再度攜手」。許多中國近代史書籍在談到武昌起事至共和肇建的這一段歷史時,均故意不提或淡化立憲派在其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註三: 當時同行的澳大利亞記者端納有這樣的記載「隨行的有端納和王寵惠博士,此外尚有一大批人員,包括他的元配夫人,美麗迷人的秘書宋靄齡,衛隊及參謀人員,以及許多不知來源的美女。一路上發現許多臥舖上,在夜晚傳出男歡女愛的聲音,或纖纖玉手垂下。」另外張譽則寫到「及見所謂志士,所謂偉人者,風雲滌乎,榮悴頓殊。宮室車馬,子女玉帛之奉,過於昔日之王侯。」

 

註四:前揭書,第431頁,「他(指梁啟超)詆國民黨為極行驕蹇的新貴族…」。

 

註五:關於北一輝的生平與研究,推薦閱讀由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之「北一輝的革命情結-在中日兩國從事革命的歷程」,作者為黃自進。

 

註六:關於這段歷史,詳見黃文雄所著「日本如何締造中華民國」,前衛出版社。
[1/22/2009 10:18:29 PM]


 
姓名: 密码:
电子信箱: 主页地址:
来自何方:
主题:
内容:
This Is CAPTCHA Image
(Enter the verification code in the image above)
Home | Freedom Forum | Chinese Poets Forum | Culture Forum | Wen Ji | Books | About Us | Links | backend
Copyright © 2005 American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