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贴/删贴 |
zt:中国近代军阀派系谈
刘因全
|
中国近代军阀派系谈
第一章 北 洋 军 阀 zJ*B8H~I
? L]XogTOF
一 ~*[+)hmT
/ ?\?;5
中国近代军阀的形成是从北洋军阀开始的。北洋军阀的产生有其原因和过程,我们不妨从更早一些时候的曾国藩的“湘军”和李鸿章的“淮军”谈起。 |jte.+''
tG]Gg#\a )
1840年,清朝政府在鸦片战争中遭到失败,中国的门户被帝国主义列强的大炮轰开,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统治阶级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日益激化。1851年1月,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爆发了洪秀全领导的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太平军出广西,陷湖南、湖北,沿长江直取南京,把清朝满族地主手中的八旗军和绿营兵杀得七零八落。因此,清朝政府不得不更多地依靠汉族地方的力量,号召各地的士绅自行组织地方武装——团练,以抵抗太平军。这样,便逐渐形成了一些封建军阀集团,其中最重要的,是曾国藩的湘军和李鸿章的淮军。 tB"^-wMX{
0 kr8E2e
曾国藩(1811——1872),湖南湘乡人。地方家庭出身,时任礼部侍郎,因丧母在家,清政府命令他帮助湖南巡抚督办团练。于是,曾国藩便在湖南湘乡一带大力督办团练,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湘军。全军有水师五千人,陆军六千五百人及工匠、役夫等共计一万七千人。湘军的大小将领大多是曾国藩的亲戚、朋友、学生和同乡。湘军士兵以营官自招为原则,每个营只服从营官一人,全军只服从曾国藩一人,形成一种浓厚的封建隶属关系。湘军将领主要有曾国荃、左宗棠、刘长佑、刘坤一、罗泽南、李续宾等。湘军于1854年起出省作战,编制逐步扩大,成了镇压太平天国革命及捻军等的主要力量。 <xj3E}$Tc
h-Xil' L<
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地方家庭出身,道光进士。1853年太平军进占安徽时,曾在合肥参与办团练,被太平军击败。后任曾国藩幕僚。1861年在曾国藩的支持下,以团练为基础编练淮军约七千人。次年,率淮军在上海、江苏一带与太平军作战。到1865年,全军达六万人,成为镇压捻军的主力。淮军主要将领有张树声、郭松林、刘铭传、周盛波、潘鼎新、吴长庆、丁汝昌、叶志超、聂士成等,形成淮系军阀,是清末反动势力中的一个重要武装政治集团。 hZCQ(>L\s
`/n1A F;
在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的过程中,清政府勾结外国侵略者组织了洋枪队,后扩编为“常胜军”和“常捷军”。帝国主义的洋枪洋炮的威力,刺激了清朝的统治者,在镇压了太平天国革命以后,洋务派官僚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以“自强”和“求富”为标榜,进行洋务运动。他们开办近代军事工业,以一些近代新式的武器武装湘军和淮军,并成立北洋海军。 j m$j|Z,
PSN2\*`RX
但是,湘军和淮军等毕竟还是旧式的军队,只不过增添了一些近代新式的武器,它们的落后性和腐朽性在近代战争中展现无遗。1884年中法战争,淮军在广西战败,主将张树声、潘鼎新被革职。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淮军将领丁汝昌指挥的北洋海军和叶志超、卫汝贵统率的陆军都在作战中一败涂地。 s>F(G`u
* 7`xNt
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日本军队采用西方新式武器,编制和战术所表现出来的巨大优越性,与清军的腐朽落后形成鲜明的对比,大大刺激了清军将领和清朝统治者,要求改革军队,编练新式军队的呼声日高。当时的西太后等最高统治者,也从自身利益出发,为了巩固和加强其封建统治,也需要依靠一些新式的军队。于是,清廷连发上谕,决定“参酌中外兵制”,改练新军。指令成立“督办军务处”,以恭亲王奕訢为首,庆亲王奕劻为会办,李鸿藻、翁同和、荣禄、长麟会同办理。同时,命令淮系官僚胡燏棻在天津具体负责编练新军。 wpad{c
(.vb7$JN
胡燏棻(?——1906),安徽泗州人。同治进士,曾任广西按察使等。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胡燏棻 受命留驻天当办理东征粮台。同年11月,受命在天津马厂主持新式练兵。次年9月移至小站。胡燏棻聘请德国人汉纳根为教习,仿效西法训练,从组织、训练、技术、武器装备上都改变了湘淮各军的腐朽落后的状况,编成十营,号称“定武军”。计有步队3000人,炮队1000人,马队250人,工程队500人,共4750人。胡燏棻练兵,小有成绩,但他毕竟是个官僚,不大熟谙军事,因此,1895年底,胡燏棻调任芦津铁路督办,小站练兵则由袁世凯接替。 vWWuYdR1
,'s4u+q72
袁世凯其人,可说尽人皆知,是北洋军阀的首领。但是,他的出身经历如何?怎么会被派往小站练兵?还须稍作补叙。 ,V.h.9"q
|->JKS
袁世凯,1895年9月16日生于河南项城县一个官僚地方家庭,故人称袁项城。他字慰庭,故当上军阀头子以后,人称袁慰帅。袁世凯的祖辈父辈,都受过传统的封建教育,中过科举,任过官职。尤其叔祖袁甲三,为道光进士,镇压捻军起家,后官至漕运总督、礼部主事、军机章京、监察御史等,与曾国藩、李鸿章过从甚密。其长子袁保恒、次子袁保龄都曾任清朝大官。 <[^b3uEii
q7D1I/$>
袁世凯的祖父袁树三生有二子。长子袁保中,次子袁保庆。袁世凯是袁保中第四子,因叔父袁保庆无子,袁世凯便在七岁时过继给袁保庆。袁保庆先后在济南、扬州、南京等地为官,袁世凯亦跟随左右,他对读书毫无兴趣和资分,却乐于听取那些反动的政治经验之谈。后养父生父相继死去,又跟随叔父袁保恒、袁保龄,学会不少官场本领。袁世凯两度参加乡试,都名落孙山,他又羞又愤,把自己所作的诗文付之一炬,说:“大丈夫当效命疆场,安内攘外,焉能龌龊久困笔砚间,自误光阴耶!”于是,1881年5月,袁世凯到山东登州,投靠袁保庆的结拜兄弟淮军统领吴长庆。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 ?}GSV.(
vhF$>ND0'
年8月,清朝的“藩属”朝鲜发生了“壬午政变”,清政府派吴长庆率部前往镇压,袁世凯亦随行,并立有战功,开始崭露头角。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吴长庆调回国内,李鸿章任命为“总理营务处,会办朝鲜防务”。同年12月,朝鲜发生“甲申政变”,袁世凯感到事态严重,不待清廷回音,率兵平息了政变,再次立功。次年,26岁的袁世凯被李鸿章保荐任驻朝鲜总理交涉通商大臣。 89SgY<{x9@
P@ f`D]3R
袁世凯在朝鲜十余年,所以说官运亨通。但是,袁世凯并不满足,他深知军队在国家政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掌握军事实力是取得权势的捷径,他早就想亲自统领一支军队,作为自己建立功业的资本。他一直在等待着机会。1894年甲午战争,清朝军队战败,袁世凯本人也从朝鲜逃回北京。适逢清政府决定编练新军,袁世凯亦积极鼓吹,多次上书朝廷,提出练兵计划,逐渐获得“知兵”的美誉。同时,袁世凯亦积极利用袁甲三和袁保恒的关系,在北京广交诸如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有及翁同和 、荣禄等权贵,争取支持。终于皇帝下谕,袁世凯接替在天津小站编练“定武军”、成绩不甚显著的胡燏棻。 i/@vpi
Iw~_Q\($
二 @iRq;` 70
&.?H#Ms..<
1895年12月21日,袁世凯到达小站,接管定武军。小站又名新农镇,在天津东南七十里。袁世凯以新建陆军督办的身份来到小站后,在定武军的基础上,再招募步兵2250人,招募骑兵300人,总计2300人,并改定武军为新建陆军。 Z 2QHI!MX
-?&}1*
袁世凯粗通近代军事知识,他参照曾国藩、李鸿章早期编练湘军、淮军的办法以及德国的军制,拟定了《练兵要则十三条》、《新建陆军营制饷章》和《募订译员合同》等。新建陆军虽然还沿用淮军的营务处、营、队、哨、棚等名称,但编制上打破了旧军的框框,基本上采用了近代德国的陆军制度:军队分步、马、炮、工、辎各兵种;一军分两翼,每翼辖二、三营;每营官兵一千一百多人等。新建陆军的武器,全部由国外采购进来,主要有德国的炮和奥国的步枪。由于使用新式武器,旧的一套练兵办法已不适用,袁世凯通过中国驻德国公使,延聘了巴森斯等十多名德国军官,充当新建陆军的教习,由他们订出各种规章制度,又由他们监督实行。为了提高兵士的素质,新建陆军中设有步兵、骑兵、炮兵、德文四所随营学堂,统称“行营武备学堂”,从兵士中考取学员,学制两年,毕业生均担任下级军官,成绩优秀者选派德国或日本留学,如孙传芳、张士钰、张树元等。袁世凯小站练兵,揭开了清军编练近代化的序幕,在中国近代军制史上是一个重大的转折。但是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新建陆军从一开始,就依附于西方列强,这种由列强一手装备和训练的军队,只能成为列强侵略中国和控制中国的更强有力的工具。 aa.;k@'
h..jI&
在军事装备训练方面,袁世凯极力采用资本主义的先进技术,然而,在选拔将领方面,仍因袭湘淮军阀的旧习,“兵为将有”,专门培植依属于自己的势力,这大体可分为三类: TR!"v!
`~xRy>f
一、亲戚、同乡、旧知及追随多年的家兵家将。这类人大都被安插在要害部门,充当爪牙和耳目。如: n"Je2n.F$D
xsXL)R((
刘永庆,河南项城人,与袁家有亲戚关系,并随袁世凯赴朝鲜,任为新建陆军粮饷局总办兼转运局总办,掌握全军粮饷军械大权。 As D.,F{
O=Rv (t
吴凤岭,袁世凯家佣人之子,从小在袁家长大,后任袁世凯的跟班护卫,任新建陆军马队第一营后队队官。 j]%1<<(w
,H]DuQ
吴长纯,安徽庐江人,袁世凯的老部下,任新建陆军步兵右翼第二营统带。 g(KJ/|
v n8{&
雷震春,安徽宿州人,袁世凯的老部下,任新建陆军步兵右翼第三营后队领官。 t ?`/1X3u
e/Kr~2
江朝宗,安徽旌德人,袁世凯的部属,任新建陆军参谋营务处及兵官学堂监督。 mhOz7~oAe
~~nJ&qj/
徐世昌,直隶天津人,早年与袁世凯在陈州相熟,时任翰林院编修,经袁世凯奏调来到小站,管理参谋营务处,成为袁世凯最得力的智囊和军师。 5i6C2xx'
3v*a HY?Y_
此外,袁世凯在朝鲜时的差弁、亲兵,如王同玉、赵国贤、王凤岗、徐邦杰、唐天喜等十余人,都分别担任了新建陆军的统带、领官、哨官或哨长。 L}xN$HZv
HZXv]uPN!6
二、用官禄笼络的一批北洋武备学堂的毕业生。李鸿章创办的北洋武备学堂,是国内规模最大的一所陆军学堂,毕业生大都能掌握一些近代军事技能,但在旧军队中长期不受重用。袁世凯选用军事学堂出身的人担任军官,本是一项重要的改革,但这改革一开始就带有很浓的封建依附色彩。到1896年4月,武备学堂的毕业生充任新建陆军各种职务者已达一百三十多人。其中著名的有: Ly-{AeKye
5KI,L;~
段祺瑞,安徽合肥人,任新建陆军炮兵营统带兼炮兵学堂监督。 |>pb]'b
Dm[?/
冯国璋,河北河间人,任新建陆军督操营务处总办兼步兵学堂监督。 HC\%\ /<$
ZR+o1o
王士珍,河北正定人,任新建陆军工程营统带兼讲武堂总教习。 nN,z.X<M:'
4%^z^*P&4
以上三人后来都成为北洋军重要将领,号称“北洋三杰”,被视为袁世凯的“龙、虎、狗”。 q.#PV^"e
bQFX$n?f
曹锟,直隶天津人,任新建陆军学兵营统带兼督操营务处提调。 A'n I}A
Zs9,>Gtj;E
张怀芝,山东东阿人,任新建陆军右翼步队第三营前队队官,后升炮队第一营管带。 K'_*D'~ o
#D q-n:
段芝贵,安徽合肥人,任新建陆军督操营务处提调。 UM!V37B
C36r ,/Ww
此外,王英楷、陆建章、李纯、田中玉、杨善德、王占元、鲍贵卿、田文烈、陈光远、何宗莲、李长泰、钟麟同、刘承恩、邱开浩、商德全、王汝贤、张永成、吴金彪、马龙标、梁华殿等人,都在新建陆军中担任了各级军官。 $mXR9N[ u
,>80~z:^
三、招纳的淮军旧将。袁世凯以淮军后继人自视,一面笼络武备学堂的学生,一面广为招纳淮军旧将,表示自己延揽人才,新旧并用,一视同仁。主要的淮军旧将有: S/MH=P
Jznw@nH>l
姜桂题,安徽亳州人,任新建陆军步队左翼翼长兼第一营统带。 k`= T -
DC3k7
张勋,江西奉新人,任新建陆军工程营统带、行营中军。 !,*Kc&N>/
{U={&z
龚友元,安徽合肥人,任新建陆军步队右翼翼长兼第一营统带。 )afc1: !
qR9M>e52
任永清,安徽蒙城人,任新建陆军马队第一营统带。 $C0fe -f
7bummL#gq`
阮忠枢,安徽合肥人,出身于淮军将领家庭,由李鸿章推荐入新建陆军,管理军制饷章文牍机务,成为袁世凯重要参谋人员。 ~oN(F9/,
aXV%@)R3
此外,还有孟恩远、王怀庆、言敦源等人。 dI?= ]' ~
N&AN U,7
由于新建陆军的将弁几乎全都与淮军血肉相联,从组织上看,新建陆军实质与淮军一脉相承,实质已形成了一支“半私人性质”的军队。袁世凯正是以这批小站将弁为核心,结成了一个只听命于他的封建的军事集团,成为他日后从事反革命事业,进行政治投机的资本。 a"rIu(SV
I_C2MTT
对待士兵,袁世凯喜欢使用“恩威并济”的一套权术。他写出诸如《兵丁驻扎营暂行章程》、《操场暂行章程》、《行军暂行章程》、《简明军律二十条》、《查拿逃兵法》等条规,命令士兵遵守,并经常亲自检查。对严格执行者,或记功赏银,或提升;对违章者,即加以严惩。他还从精神上对士兵进行麻痹和毒害,编了一些《劝兵歌》、《对兵歌》、《行军歌》等口诀和歌谣,教训他们要“敬官用命”,实质要士兵俯首贴耳地任其驱使。 ]bx(+,;A`
iS^v%(S J
由于朝廷在新建陆军身上花费了大量银两,加上袁世凯的苦心经营,新建陆军受到了朝廷的格外重视,督练官袁世凯更受到西太后等加倍赏识。1896年4月,监察御史胡景桂参奏袁世凯“尅扣军饷,诛戮无辜”等罪名,被兵部尚书荣禄包庇过去,反而提升为直隶按察使,仍专管练兵。新建陆军也为帝国主义侵华分子所瞩目,列强驻天津侵略军的军官们常到小站“观操”、“诧其军容之盛”。英帝国主义分子贝恩福在小站参观了两天,回国后写了一本书,盛赞新建陆军和袁世凯,使袁世凯声誉鹊起,身价倍增。到1897年,清政府又整治军队,编建精锐军,分中、前、左、右、后五军,由荣禄、聂士成、马玉崑、袁世凯、董福祥五人分别率领。 ywOCC?"-Si
AA\\H}n
在封建统治阶级集团大力推行“练兵自强”的时候,资产阶级改良派也提出“变法自强”的要求。光绪皇帝从要发愤图强和摆脱受慈禧太后控制的双重考虑,支持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为首的维新派的主张。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诏书,实行变法,史称“戊戌变法”。与此同时,后党首领慈禧也加紧部署,准备发动政变。6月15日,慈禧强迫光绪帝免去支持变法的翁同和的职务,任命荣禄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统率董福祥的甘军、聂士成的武毅军和袁世凯的新建陆军,并称“北洋三军”。 KlEce
qZa\;>{)
袁世凯素来善于观测风向,进行政治投机。在他一时还难于断定帝党和后党哪一方掌握了绝对优势时,他亦和维新派保持接触,并表示自己支持变法的态度,致使维新派认为袁世凯是一位可以倚重的“拥兵者”。1898年9月18日,帝党与后党力量的对比发生了转移,风传慈禧要偕光绪到天津阅兵,届时要废掉他。光绪在危急时,给康梁下了一道密诏,望维新派“速密筹设法相救”。维新派主要人物捧诏痛哭,计无所出,唯寄望于袁世凯。当天深夜,谭嗣同到华寺袁的寓所与他商谈,请他救圣上。袁表示竭死力以补救。谭说:“荣禄固操莽之才,绝世之雄,待之恐不易之。”袁则怒目视曰:“若皇上在仆营,则诛荣禄如杀一狗耳。”在此前后,光绪曾召见袁世凯两次,袁世凯都表示了作臣子的“忠心”。9月20日即光绪第二天召见的当夜,袁世凯借口弹药不足和要更选将官,匆匆赶回天津向荣禄告密。荣禄连夜进京面秉慈禧。9月21日晨,戊戌政变发生,光绪被囚,维新派被捕杀。袁世凯以两面派手段出卖了光绪帝和维新派,又获得慈禧的赏识,官升至工部右侍郎。 F1fYG <t
[:?-xef9y
政变后,慈禧太后为巩固京畿重地,命直隶总督荣禄为钦差大臣,节制北洋各军,组编武卫军。武卫军由五支军队编成,以聂士城的武毅军为武卫前军,驻芦台;董福祥的甘军为武卫后军,驻荆州、通州;宋庆的毅军为武卫左军,驻山海关内外;袁世凯的新建陆军为武卫右军,驻小站。荣禄另募新兵万人为武卫中军,驻南苑。武卫军名为一军,实际上各军自成势力。 k0sI0K 0I
rg6xn,13 V
1894年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日本强迫清政府订立了不平等的《马关条约》。《马关条约》签订后,各国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外国教会势力随之蔓延到中国农村。这些教会刺探情报,霸占田产,包揽诉讼,侵犯中国主权,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反抗,以至义和团运动的爆发。义和团在山东发展迅速,引起帝国主义的不满,要求清政府撤换山东巡扶,由袁世凯接任。1899年12月,清政府委任袁世凯为山东巡抚。 Hy4fvC#d:
&]{3$D` d
袁世凯到山东后,大肆镇压义和团,讨好洋人教会,保护洋人及教会利益。义和团对袁世凯恨之入骨,齐声唤:“杀了袁黿蛋,我们好吃饭。”而洋人教士们则对他“颂述其恩”。当八国联军进犯京城时,袁世凯又参与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与各帝国主义国家订立“东南互保”的协议,即承认列强侵略京津,列强允许各省在境内剿团保教而不进侵。1900年6月,北京处境危急,慈禧命袁世凯发兵勤王,保卫京师。袁世凯不敢得罪慈禧,又怕冒犯洋人,便采取拖延办法。及至北京陷落,慈禧仓惶出走,袁世凯则运去大量银两、贡缎、食物,使慈禧不仅没有责他借故拖延勤王之罪,反而对他“大为嘉许”。辛丑条约签订后,慈禧回銮。袁世凯又派亲信率兵迎接,并负责筹款修复被八国联军破坏了的宫禁。袁世凯在山东的所作所为,深得中外反动派的赞赏,交口称他为“应变良才”。1901年11月李鸿章临死前说:“环顾宇内人才,无出袁世凯右者。”力保袁世凯继任直隶总督。荣禄等也极力推荐。于是,慈禧明令提升袁世凯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并加封太子少保。袁世凯成了权倾一时的封疆大臣。 Q\TEx,1s
9~nJ6 ,j5
袁世凯在血洗义和团的同时,已将山东防练各军改编了二十营,共九千多人,称武卫右军先锋队。出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以后,又将武卫右军改编成常备军各镇,每镇辖步兵两协、四标、十二营约一万二千五佰多人。两镇为一军。李鸿章死后,淮军群龙无首,袁世凯更乘此机会,把李鸿章在北洋经营数十年的官僚企业全部占为己有,把他的幕府班底也大都网罗在自己的势力之下。他所网罗的李鸿章旧部有: -P=CxxQQ[
v ?1wqO
杨士骧,安徽泗州人,进士出身,李鸿章的亲信幕僚。袁世凯奏举他为直隶布政使、山东巡抚。 *cAUjz(:
L Wv^ 3
杨士琦,杨士骧之弟,素来富有机略权变,袁世凯让他充任洋务总文案,成为亲信“智囊”。 g HWsM
f(GH>coT
孙宝琦,浙江杭县人,长期为李鸿章属吏,袁世凯奏举他充任驻法、德公使。 ;K>"jC
<TmdY;B
赵秉钧,河南汝州人,原为淮军军官,心狠阴鸷,“长于缉捕”,袁世凯委派他创办巡警,渐渐成为袁世凯手下的特务头子。 P%% Ej&@
[L[V'N
此外,还有陈壁、胡惟德、朱家宝、吴重熹、齐耀琳、梁士诒、张镇芳、周学熙、孙多森等。这些淮系官僚有丰富的政治经验,他们转而为袁世凯效力,使得袁世凯的势力得以迅速膨胀。 ccR|s<\
ux^T;w+\6
1901年,清政府决定废除绿营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共编练三十六镇新式陆军,袁世凯为了掌握更多的军事实力,加紧谋求新军编练权。1902年6月在保定成立北洋军政司(后改称督练公所),自兼督办。同年底,朝廷任命袁世凯为京旗练兵大臣,使他掌握了北方各省的新军训练。1903年4月,荣禄病死,庆亲王奕劻入军机为领班大臣,掌握政府实权。奕劻是个昏庸的皇族官僚,素来收受袁世凯的重金贿赂,朝政方面更加依重袁世凯。袁世凯极力主张中央成立练兵 ..
[游客仅能浏览部分文字内容,查看全部内容请先 登录 或 注册 ]
《个性签名》:----------------------------
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楼 主] | Posted: 2007-01-26 04:06
天明
红军门派执委会委员(专职)、联盟副总人民委员、主席团委员
级别: 副总人民委员
精华: 9
发帖: 2197
劳动积分: 5878 分
门派标识:红3军团16军9师
注册时间:2007-01-16
最后登录:2008-10-18
在线状态:
第二章 皖系军阀 @ M>+
m-<tv
一 d=2\" E
1916年6月6日,北洋集团首脑、窃国大盗袁世凯在全国人民的咒骂声中可耻地死去。袁世凯在世时,凭着他的资历、声望和手段,尚能控制整个北洋集团。袁世凯死后,北洋集团群龙无首,很快走向分裂,其中主要的派系,是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冯国璋为首的直系以及张作霖为首的奉系。这三个军阀集团,互相牵制,互相争斗,长达十年之久。我们在第二章里先谈到皖系,并不是因为最强大,而仅仅是在袁世凯死后,皖系首先控制了北京政权。 {._LjM7Sk/
S;Tk7W[F{
皖系军阀首领段祺瑞,字芝泉,安徽合肥人。1865年生。他的祖父以办团练镇压捻军起家,官至淮军统领。其父也在旧军中任过管带。段祺瑞幼承家训,也立志从军,1885考入北洋武备学堂炮兵科。由于学业精良,毕业后被派往德国,在克虏伯炮厂学习。一年后回国,被派往威海随营武备学堂任教习。在旧军中,武备学堂的毕业生并不受重用,段祺瑞当了五年的教习。1895年底,袁世凯受命到天津小站练兵,除了自己的亲兵亲将,他也起用一批武备学堂的毕业生。1896年初,段祺瑞与王士珍、冯国璋等调到小站,很快受到袁世凯的赏识和重用,不久越级提升为炮兵统带兼炮兵学堂监督。一次,袁世凯请德国军官观操,那军官用马鞭指着王、段、冯三人称赞说:“他们不愧为杰出的将才。”因此,王、段、冯三人被吹捧为“北洋三杰”,后来,更形象化地称为“王龙、段虎、冯狗”,段祺瑞因而有“北洋之虎”的美誉。 qy,<i1
cnXQ<H]z
段祺瑞遇上袁世凯,如鱼得水,尽力为之效力。袁世凯也对他倍加重用,先后任命他为常备军第三镇翼长、第四镇统制、第三镇统制、北洋武备学堂监督、保定军官学校总办、第六镇统制等。此外,袁世凯还把义女张佩蘅嫁给段祺瑞作续配夫人,这样,袁、段的关系又更深入了一层。 )r]qZk@D
""@'-7cM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清政府被迫起用被开缺回籍的袁世凯。段祺瑞被任命为湖广总督,统领湖北前线各军,协助袁世凯向革命党人不断施加压力,并胁迫清帝退位,使袁世凯当上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段祺瑞也被任命为陆军总长。1913年7月,段祺瑞还曾担任代理国务总理。 -sJ5`Xt
W@x\9Y5HT\
袁世凯当上民国总统以后,精力分散,无暇专管军事。“北洋三杰”中的王士珍退隐正定,安于山林生活;冯国璋在镇压“二次革命”后外调南京,任江苏都督,在中央长期任陆军总长兼总统府军事处长的则是段祺瑞。随着职务的提高和权力的增长,段祺瑞已不甘对袁世凯俯首听命,更不愿当一个有名无实的陆军总长,因此,对一些大事,他往往擅自决定,并在军中培养自己的势力,他的亲信学生和部属,如除树铮、靳云鹏、傅良佐、吴光新、曲同丰等,都担任了要职,在陆军中隐然自成派系。其中徐树铮(江苏萧县人,1880年生),是他的得意学生,长期在他手下任职,1914年迁陆军部次长,成为他的重要助手和智囊,被称为段祺瑞的“灵魂”。 v/pCrJ|+Jc
P]LU V"zF8
对段祺瑞执掌军权,实力膨胀,袁世凯深有疑虑,但当时他正准备恢复帝制,不得不依仗段祺瑞。袁世凯长子袁克定热衷于实行帝制,希望能当上皇太子及皇位的继承人,他托阮忠枢去游说段祺瑞,想让段祺瑞率北洋将领来一次联名通电,拥袁称帝,不料被段祺瑞一口回绝。袁世凯得知此事,当然对段祺瑞更加忌恨,决定逐步夺回他的兵权。1914年5月,袁世凯听从袁克定的献计,成立了陆海军大元帅统率办事处,硬把正隐居正定的王士珍请出担任办事处坐办。陆军总长、海军总长、参谋总长及大元帅所派高级军官,均为该处办事员,须每日到府办公。如此一来,陆军部名存实亡,总长段祺瑞退为办事员,袁世凯把全国兵权又总揽手中。1914年10月,袁世凯又建立陆军混成模范团,作为自己的亲军,以进一步加强军事集权,逐步把段祺瑞的势力排挤出去。模范团团长开始由袁世凯自兼,为了提高袁克定在军中的威望(袁克定因骑马坠地而成了跛子),到第二期便把团长职务让给了袁克定。1915年,袁世凯加快复辟帝制,更极力排斥段祺瑞,经常说他气色不好,想是有病,应当休息。段祺瑞无奈,只好以“养病”为名避居西山,不久又提出辞呈。袁世凯假意挽留,到了5月,下令派王士珍署理陆军总长;6月,借故免去徐树铮陆军次长的职务;8月29日,袁世凯正式批准解除段祺瑞陆军总长的职务,由王士珍继任。 >0xU- a*
k Kl7zm1
段祺瑞被解职后,袁世凯复辟帝制,终于当上洪宪皇帝,但是遭到全国人民的愤怒声讨。云南护国军兴,各省纷纷独立,袁世凯很快陷入众叛亲离,岌岌可危的困境。袁世凯打算请出段祺瑞,替他应付局面。他先任命徐树铮为将军府事务厅厅长,借以讨好段祺瑞,然后再请段出山。但是,段祺瑞却以“宿疾未痊”,拒不受命的做法。袁世凯不得已,最后放弃帝位,再亲笔写信请出段祺瑞,委以参谋总长,后又委以国务卿,希望他帮助自己维持总统的职位。但是袁世凯紧握军权及用人权不放,段祺瑞不过是个有名无实的政治傀儡,他当然不肯为袁世凯效死力。 b^0`tL5!
"Z.5L2 z!
1916年5月下旬及6月初,袁世凯因忧愤病生。6月5日,袁世凯自知死期将至,传命徐世昌、段祺瑞、王士珍及表弟张镇芳、长子袁克定等到病榻旁交待后事。徐世昌问及总统继任人,袁世凯只说出“约法”二字。袁克定急忙追问:“金匮石屋?”袁世凯此时只能把头微微一动,似表示同意。原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约法,规定总统不能行使职权时,由副总统继任。这个约法已被袁世凯下命废止,另搞一个新约法,关于继任总统的人选,规定由现任总统提名三人,写于嘉禾金简 ,藏于金匮石屋,待总统死后取出,从中选定一人为总统。袁克定所问的“金匮石屋”,显然指袁记约法所规定的做法。 {9i ]jW
puoK0 (3
6月6日,袁世凯死后,大家打开金匮石屋,见嘉禾金简上写着黎元洪、段祺瑞、徐世昌三人的名字。据后人透露,袁世凯是在几天前将袁克定的名字换上段祺瑞,因为他意识到不会有人推举和辅佐自己的儿子当总统的,害得袁克定白做了一场黄粱美梦。 P7~WF?R^
U6, Khl
名单找了出来,究竟应选谁继任总统?老于世故的徐世昌当然不便也不会推举自己,并认为在这个时候段祺瑞也不是合适人选,最好让北洋派及护国军都能接受的副总统黎元洪继任,利用他来收拾残局。徐世昌的主张一提出,段祺瑞也不便再说什么,表示同意。段祺瑞并不是不想当总统,他是意识到自己的威望和实力还不足,如果由他继任总统,必然会招惹冯国璋的忌恨和争斗,以及西南护国军的反对,不如把手无寸铁的黎元洪扶在傀儡总统的位置,自己以内阁总理的身份独揽大权,利用责任内阁之名,行军事独裁之实,这是他同意推举黎元洪为总统的主要原因。 }`tI 0
]&}.:Y~`
1916年6月7日,黎元洪继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总统。在这里,有必要简介黎元洪其人,因为他走上政坛,身居高位,有一段颇为离奇可笑的经历。 WRH59q@?
Z'NR^DT|l
黎元洪,字宋卿,祖籍安徽,本籍湖北黄陂,后人也称黎黄陂。1864年生于汉阳。14岁随父上直隶。19岁考上北洋水师学堂,毕业后在广甲舰任职,甲午海战中死里逃生。1895年投两江总督张之洞,备受器重。1905年擢升为第二十一混成协协统。黎元洪平时表现出治军严整、刚正不阿、和善开明,在湖北军政各界留下良好印象。 ];<Qk#p
\ =6%&$P8.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当晚,黎元洪亲手处决了两名准备参加起义的士兵,并威胁部属说:“谁敢造反,如此下场。”10月11日,革命党人攻占武昌,黎元洪已知局势难以控制,换上便装逃往随从参谋刘文吉家躲藏起来。不料,革命党人找到刘文吉家,把黎元洪从床下拽了出来,把他带到楚望台的起义军临时指挥部,后又把他簇拥到咨议局会场。黎元洪以为要把他处决,不料,会场中全体与会者起立,鼓掌欢呼,黎元洪不知所措。原来,革命军攻下武昌,急需组建军政府,革命党人张振武、蔡济民、吴兆麟等及原咨议局长汤化龙等清朝旧员商议,要推出一位众望所归的权威人物来控制局面,发号施令,后来想到了黎元洪。当黎元洪明白事情的原委后,连声高喊:“休要害我,休要害我!”死活不肯在安民告示的都督名下签字。最后,革命党人李翊东用枪对着他的脑袋,逼他签字,他还是不肯签。李翊东干脆将笔夺过,在布告下端划了个黎字,布告于是发出。到12日、13日,汉口、汉阳光复,黎元洪见局势已定,也表示接受出任军政府都督一职。10月16日,黎元洪在武昌阅马场正式宣誓就任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都督。后人都笑他是个“枪口下逼出来的都督”。 h7 =IM!
w|7$`*g
其后,南京临时政府成立,黎元洪当上副总统兼湖北都督。南北议和结束,袁世凯篡夺了革命党人用鲜血换来的辛亥革命果实,登上临时大总统的宝座。黎元洪也当上了中华民国的副总统,授衔陆军上将,仍兼湖北都督,坐镇武昌。黎元洪虽然大权在握,但他也深知自己的底细,有些武昌起义元老并不把他放在眼内。为达到排除异己的目的,黎元洪与袁世凯合谋,杀害了张振武和方维,造成民国第一大冤案。1913年二月革命爆发,袁世凯调兵南下,湖北再度成为南北双方争夺的重要战场,黎元洪全力投向袁世凯,帮助袁世凯打败国民党人。尽管黎元洪已甘心投靠袁世凯,但袁世凯派段祺瑞到汉口,以“蹉商要政”为由,迎驾黎元洪北上。谁知,到北京以后,黎元洪使失去了行动自由,成了袁世凯的政治俘虏,只能挂着个副总统的空衔,过着几乎隐居的生活。 jFzN8/jz
@oprP%n
袁世凯死后,黎元洪被推上了总统的位置,但是,北京政府的实权,却由国务总理段祺瑞所控制。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军阀(段是安徽人),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军事集团。徐树铮、靳云鹏、曲同丰、傅良佐被称为“皖系四大金刚”。此外,段芝贵、吴光新、卢永祥等都是皖系干将。段祺瑞凭借其军事实力,控制着北京政权,控制全国。但是,黎元洪自当上总统以后,也不甘做政治傀儡,争欲执掌实权,于是,黎、段的冲突不可避免,演出了一场府(总统府)院(国务院)之争。 -QH`HZ~+g
9han:C@0qY
黎元洪上台后,重提裁兵,想将全国军队集中于中央,并削弱段祺瑞的军权,但身兼陆军部长的段祺瑞极力阻挠,使裁兵终遭流产。后段祺瑞任命亲信徐树铮为国务院秘书长,黎元洪只得勉强让步。徐树铮上任后,根本不把大总统放在眼中,平时只到总统府催黎元洪盖印,凡事不须他过问。为反击段祺瑞的嚣张气焰,黎元洪授意总统府秘书长丁世铎制订划分府院权限的文案,主张大总统对国务院自由行使职权,这次,段祺瑞不得不稍作让步。不久,徐树铮又借故打击内务部长孙洪伊,一连四次,手持“孙洪伊着即免职”的命令亲赴总统府,请黎元洪盖印,均遭拒绝。最后,段祺瑞亲自出马,黎元洪依旧不准。段祺瑞盛怒之下弃职离京。黎元洪想请出徐世昌组阁,但徐世昌不肯得罪段祺瑞。黎元洪感到事态严重,不得不向段祺瑞屈服。结果,在徐世昌的调停下,徐树铮、孙洪伊及丁世铎同时被免职,段祺瑞才官复总理原职。 D$n o`?*
NzY]T]/V'5
1917年初,第一次世界大战临近尾声。日本和美国出于各自的利益考虑,在中国对德的关系问题上,分别支持主战的段祺瑞和主和的黎元洪。日本政府对德宣战,并怂恿北洋政府总理段祺瑞参战,是以企图攫占德国在华的权益,从而进一步控制中国。段祺瑞则企图以参战为名,向日借款扩充军备加强实力,借日扶持编练“参战军”;黎元洪为首的主和派反对参战则企图利用全国反战舆论打击主战派。结果,两派你争我夺,各不相让。黎元洪请出徐世昌、王士珍、冯国璋出面帮忙,但三人也不敢得罪段祺瑞。结果,3月14日,北京政府正式宣布对德绝交。 Bu8j89
y8-F
之后,段祺瑞又积极准备对德宣战,遭到黎元洪及各方人士的反对。4月,段祺瑞以开军事会议为名,召集安徽督军倪嗣冲、福建督军李厚基、江西督军李纯、湖北督军王占元、河南督军赵倜、吉林督军孟恩远、直隶督军曹锟、山西督军阎锡山、山东督军张怀芝、察哈尔都统田中玉、绥远都统蒋雁行、晋北镇守使孔庚等到北京,成立督军团,以图逼迫黎元洪同意参战,但黎元洪依然拒绝。5月10日国会审批此案时,段祺瑞又指使军警流氓数千人组成“公民请愿团”,包围国会,胁迫议员通过。黎元洪不堪忍受段祺瑞的所为,在美国公使芮恩施的支持下,于5月23日下令免除段祺瑞的国务总理和陆军总长职务,任命伍廷芳为国务代总理,王士珍为京津临时警备司令。 |^Z,l-y'
xqrJ-vg
段祺瑞被免职后,退避天津,指使九省督军脱离中央宣布独立,并授意在徐州的长江巡阅使张勋入京倒黎。于是,张勋通电拥护总统,自愿充当府院之争的调停人。黎元洪在皖系压力下内外交困,孤立无援,只好同意由张勋作“调人”,并明令张勋入京“共商国是”。 :XP%vzAv
89?9yA K3.
张勋,江西奉新人。早年投清军。1895年到小站投靠袁世凯。清末曾任云南提督、甘肃提督、江防营统领、江苏巡抚、署理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等。民国成立后,历任江苏督军、长江巡阅使、安徽督军等。张勋效忠清室,举队皆留发辫,人称“辫子军”,他也被称为“辫帅”。袁世凯死后,邀集七省军阀代表主盟徐州会议,组成“十三省区联合会”,阴谋复辟清室。这次北上“调解”府院之争,其真实意图也在于趁机搞复辟。6月7日,张勋率五千辫子军自徐州北上,经天津时与段祺瑞密谋。入京后,张勋先逼黎洪解散国会,再逼黎元辞职。黎元洪如梦初醒,自己引狼入室,但悔之已晚,只好只身逃往日本使馆避难。之后,张勋与清朝遗臣筹划复辟。7月1日,拥逊帝溥仪“重登大宝”,宣布改民国六年为宣统九年,恢复清朝官制,大加封官授爵。张勋被封为忠勇亲王、自任首席议政大臣、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9/DaI10Hn
r2C%
张勋复辟遭到举国一致反对。黎元洪接受秘书长张国淦的建议:一则致电冯国璋,令其代行大总统职权;另则起用段祺瑞为国务总理,命其出师讨伐张勋。段祺瑞见借张倒黎的目的已达到,便摇身一变,组织“讨逆军”,自任总司令,在天津马厂誓师,进京讨伐张勋。张勋战败,于7月12日逃入荷兰使馆。溥仪再度宣布退位。张勋复辟仅十二天便告收场。 HW, cT&Hc
u !?=JP
段祺瑞赶跑张勋,接任国务总理,俨然成为“再造共和”的英雄。之后,他假惺惺到日本使馆,恳请黎元洪回府复职。黎元洪作为府院之争的失败者,无意再当“北洋之虎”的政治傀儡,后迁往天津居住。 :bmWA!}#9
段祺瑞重新上台,执掌政权后,全国舆论呼吁恢复第二次解散的国会,但遭到段祺瑞的拒绝。孙中山即于7月17日自上海率海军南下护法,在广州组织护法军政府,开始了护法运动。此外,西南滇、桂军阀在这个时候或者标榜自主,或者公开反对段内阁。段祺瑞急于扩充军备,决心发动第二次南北战争,以武力统一中国。为此,他向日本大量借款,其中仅西原借款(由日本寺内正毅内阁的代表西原龟三经手,故名)就有八次之多,约一亿四千五百万日元,用以购买日本军火,编练“参战军”。 &5F 7nB@
wlxyodr8LH
袁世凯死后,以直隶河间人冯国璋为首的军阀结成联盟,世称直系。直系的势力当时主要在长江流域,江苏督军冯国璋、江西督军李纯、湖北督军王占元,称“长江三督”。冯国璋出任代理大总统,段祺瑞不无顾忌,但能将冯国璋调离他的势力范围,反倒容易对付。冯国璋也有他的打算,他表示可以北上就职,但必须以李纯接任江苏督军,陈光远为江西督军,自己带一师人马入京。在这些条件满足后,他才动身离开南京。冯国璋虽然当上一个没有多大实权的总统,但新的“长江三督”则是他的外部力量。 GE 6A,$
P3eaf{K
冯国璋入京后,段祺瑞即以控制黎元洪一样对他加以架空和利用;冯国璋当然力图摆脱控制,当一个有名有实的总统。双方的矛盾,亦即直、皖两大派系的矛盾,造成了新的“府院之争”。而相争的焦点,是在对西南军阀及广东护法军政府的政策上。段祺瑞主张“武力统一”,借此扩充皖系的势力;冯国璋主张“和平混一”,借此讨好西南军阀,保护直系的利益,从而对抗皖系。 6dYP!RwO
n\H$pj8
1917年8月,段祺瑞派傅良佐为湖南督军,吴光新为长江上游总司令兼四川查办使,调北洋第八、第二十两师入湖南。湖南的争夺战,拉开了南北战争(护法战争)的序幕。冯国璋一面与西南实力派陆荣廷等暗中往来,互通声气,一面指使“长江三督”加以牵制。于是,陆荣廷在南宁召开两广援湘军事会议,通电公开讨段,出兵大举援湘。长江三督则联名发表和平建议,与西南军阀呼应。 pc9hp9V+
l qTT\
11月,正当湖南战事继续扩大之时,北洋军第八师师长王汝贤、第二十师师长范国璋突然于11月14日发出通电,主张停战议和。王、范两将均系直隶人,与冯国璋关系良好,故有此举。紧接着,长江三督以及直隶督军曹锟联名发表通电,响应停战。形势的突变使段祺瑞极为被动,只得以退为进,提出辞职。占了上风的冯国璋不失时机,于11月25日下令准免段祺瑞国务总理职,先以外交总长汪大燮代理,后又请出王士珍署理内阁总理兼陆军总长。 >3GZIckE
O~0t"zSNj
段祺瑞解职,不过退居幕后,徐树铮仍在前台活动,在他们的背后,有日本的全力支持。段祺瑞、徐树铮于12月2日策动了北方十督:曹锟、张怀芝、张作霖、倪嗣冲、阎锡山、陈树藩、赵倜、杨善德、卢永祥、张敬尧等齐集天津,举行督军团会议。12月6日,联名电请北京政府明令讨伐西南。冯国璋在督军团的逼迫威胁下,只得表示让步,下达讨伐令。又任命段祺瑞为参战督办,段芝贵为陆军总长,使皖系得以东山再起。此时,由冯国璋原先授意,李纯与陆荣廷达成了谅解。陆荣廷提出恢复国会,停止湘粤进兵和拥护冯国璋继任总统的条件,一旦满足这些条件,两广即取消自主。这样一来,冯国璋又发出了停战布告,责成南北两军停止敌对行动。但北方主战派立即又展开攻势。12月31日,北方十督曹锟等发表通电,坚决反对恢复旧国会,主张以皖系控制的临时参议会代行国会职权,选举正式大总统,实际是想“合法倒冯”。在这种形势之下,冯国璋改变策略,声称要亲自出征讨伐西南,亲率拱卫军一旅,乘车沿津浦路南下,实质想逃离皖系控制下的北京,回到直系大本营南京。不料,专车开到蚌埠时,被皖系干将倪嗣冲拦截,迫使冯国璋回到北京。这样,冯、段两派的斗争更趋白热化。 Kgwe *1
-<*Fikz-
为了从根本上打击冯国璋的直系力量,段祺瑞派徐树铮到奉天与奉系首领张作霖商讨合作,调奉军入关“兵谏”,迫使冯国璋就范。以日本运来的军火,作为换取奉军入关的条件。奉系得到军火后,迅速出兵入关,进逼天津。皖、奉联合,冯国璋的处境更加危险,不得已再作妥协,又一次请出段祺瑞当国务总理。 4?VeI{T!
d&V|]QC
段祺瑞第三次组阁后,继续推行他的武力统一政策,同时按原定合法驱冯的计划,指使临时参议院通过国会组织法和两院议员选举修正案。1918年8月12日,皖系一手操办的安福国会开幕,合法倒冯的时机已成熟。 bKtxj{*!5
{^&Aody]
在这里,很有必要先解释一下安福俱乐部,安福系及安福国会等几个名称。安福俱乐部,是皖系军阀的御用团体。1917年3月,段祺瑞为抵制孙中 ..
[游客仅能浏览部分文字内容,查看全部内容请先 登录 或 注册 ]
《个性签名》:----------------------------
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1 楼] | Posted: 2007-01-26 04:15
天明
红军门派执委会委员(专职)、联盟副总人民委员、主席团委员
级别: 副总人民委员
精华: 9
发帖: 2197
劳动积分: 5878 分
门派标识:红3军团16军9师
注册时间:2007-01-16
最后登录:2008-10-18
在线状态:
第三章 直 系 军 阀 $PBt0b '
vB,CgX`
一 4RIzfWVq!
!QRnv- `
直系是北洋军阀的主要派系之一。1916年袁世凯死后,由北洋军阀分裂而成。因首领冯国璋是直隶(今河北)人,故称直系。 9cox- yS8I
49j[`W>Q
冯国璋,字华南,直隶河间人。1859年生于一个农家。1884年到天津大沽口投淮军当兵。1885年考入天津北洋武备学堂。1890年毕业后,留学堂充任教官。不久投聂士成幕,很受聂士成青睐,后被推荐给中国驻日本公使裕庚做军事随员。在日本期间,冯国璋结识了一批日本军界人士,并留心考察近代军制和日本军事,编成兵书数册。 %3z=Qs
Z1x5<
1896年,冯国璋回国后,将他所编的兵书呈送聂士成,聂士成转交给了正在天津小站练兵的袁世凯。袁世凯当时正在寻访军事人材,见到这几册兵书,如获至宝,大加赞赏说:“军界之学子无逾公者”,很快将其罗致门下。冯国璋到小站后,充分发挥他的军事才干,帮助袁世凯编定新军兵法操典,很快成为袁世凯的心腹爱将,与王士珍、段祺瑞并称“北洋三杰”,后来亦称“王龙”、“段虎”、“冯狗”。皆因王士珍在政治舞台上时隐时现,似龙见首不见尾;段祺瑞暴躁如虎;冯国璋狗头狗脑,聪明善变。自投袁世凯后,冯国璋历任新建陆军督练营务处总办、军政司教练处总办、中央练兵处军学司司长、北洋陆军速成学堂督办、军咨使等。冯国璋也不忘袁世凯的提携之恩,当袁世凯在1908年被放逐回籍后,冯国璋不时前往探望,并常与他保持联络。 } f ;Ub7
Vo/z`cdc{W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为扑灭起义,清廷派荫昌统率北洋两军南下镇压,其中荫昌亲率第一军,第二军则由冯国璋督率。冯国璋在受命的当天,便秘密跑到彰德拜见袁世凯,请示机宜,袁世凯授以“慢慢走,等着瞧”的秘诀。北洋军早已养成了“只知有袁宫保,不知有大清朝”的心理,再加上冯国璋从中作梗,部队走走停停,令朝廷惊慌失措,不得已下令召回荫昌,派袁世凯为钦差大臣,以冯国璋为第一军军统,担任前方作战任务,段祺瑞为第二军军统,为后方接应。 5`?GS
^rLGRB9'{
袁世凯出山后,冯国璋便率军猛攻汉口,用重炮轰击人烟稠密的市区,革命军被迫退出汉口。占领汉口后,冯国璋击退了黄兴所组织的反攻,不久又攻克了汉阳。冯国璋因军功被朝廷授予二等男爵。袁世凯在军事上占上风之后,便命令停止进攻,开始私下与革命军进行谈判,在清政府与革命军之间谋取私利。此外,为了更有效地控制清政府,袁世凯这时即调冯国璋回京,接替载涛任禁卫军统领。在辛亥革命中,冯国璋为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当上临时大总统立下了汗马功劳。 . 3 U+5y
vd|:V<((
民国成立后,袁世凯实行独裁统治,谋刺宋教仁,解散国会。孙中山发起二次革命,在江西、安徽、南京、上海等地首先起事。冯国璋再次被袁世凯委以重任,出任江淮宣抚使兼第二军军长,督率第四、第五两师各一部及雷震春、倪嗣冲部,会同辫帅张勋沿津浦路南下,很快攻占徐州、蚌埠,再合攻南京。攻下南京后,北洋军进行了残酷的洗劫。冯国璋镇压二次革命立了大功,晋升陆军上将,出任直隶总督,江苏都督由张勋出任。由于张勋不属袁世凯亲信,袁世凯不放心他占据江苏这块东南重地,于是,以张勋在南京纵兵烧杀抢掠引起外交压力为由,改张勋为长江巡阅使,冯国璋为江苏都督,这使得冯国璋不仅有了实力,也有了块富庶之区作为自己的地盘。 }jnbK&
'!n
不久,袁世凯为抑制北洋将领私人势力的扩大,加强中央集权和个人对全国局面的控制,陆续抛出废省改道、裁撤都督、设立将军府等方案。冯国璋作为地方实力派,正想扩展自己的地盘,当然联络其他北洋将领暗地抵制和反对,从而与袁世凯的关系出现了裂痕。不过,袁世凯对冯国璋还是尽力笼络,当冯国璋原配夫人新故,袁世凯便撮合婚姻,把自己的家庭女教师周道如介绍给他做夫人,并派自己的第三妾金氏送亲到南京与冯国璋完婚。 )%t>59p
09#GHnZ W,
其后,袁世凯积极推行帝制,但又不便自己出面,对冯国璋这样的手下大将也不说真话,使冯国璋极为恼怒,因此,拒绝参加“拥戴”活动。但这样一来,袁、冯之间的裂痕更加扩大。袁世凯称帝后,即下令调冯国璋入京做参谋总长。冯国璋知道这是袁世凯的调虎离山计,装病而不拒不赴任。1915年底,护国军兴,云南、广西等省宣布独立,冯国璋知道袁世凯气数将尽,暗中与各省北洋军人频繁联系,造成在袁世凯与护国军之外的第三种势力,将来准备出来收拾残局。冯国璋暗中支持四川将军陈宦独立。接着,冯国璋联络江西将军李纯、浙江将军朱瑞,山东将军靳云鹏,湖南将军汤芗铭,联名密电各省将军,共同压迫袁世凯取消帝制,惩办祸首。这就是“五将军密电”。直隶将军朱家宝得此密电,急忙告知袁世凯。袁世凯惊得如五雷轰顶,几乎晕倒,绝望地说:“完了,一切都完了。”1916年3月22日,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但仍当大总统。冯国璋知道袁世凯迟早要倒台,宜采取穷追猛打的策略,4月16日通电劝袁世凯退位,震动了北洋集团,不少军阀纷纷效仿。6月6日,袁世凯终于在四面声讨之中死去。后人作了副对联:“起病六君子,送命二陈汤。”陈树藩、陈宦及汤芗铭的反叛固然令老袁气愤,其实冯国璋更是他主要的送命人。 Qg7VNmk0
ZX$;-K?
袁世凯死后,国务总理段祺瑞取代了袁世凯北洋集团首脑的地位。为了缓和南方护国军的态度及堵住冯国璋等北洋将领的进路,便“拥戴”副总统黎元洪为总统,以责任内阁制的名义造成其国务总理的独裁地位。 [[CeysAL^o
"mc*@9k
为了对抗段祺瑞的专制,国会中反段的议员孙洪伊等人便提出“以冯制段”的策略,推举冯国璋为副总统以牵制段祺瑞。冯国璋想到能当副总统,也是一件美事。于是,在1916年10月30日就任此职。不过,冯国璋也深知段祺瑞的打算,想让他入京当个没有兵权的副总统,离开自己经营多年的地盘。因此,他顶着副总统的头衔,却依然留在南京。 0Jaqrf5;
YR|%oM}'
其后,黎元洪与段祺瑞的矛盾愈演愈烈,冯国璋静观局势,似乎持中立态度。府院之争,最后导致张勋入京,黎元洪倒台,段祺瑞以讨伐张勋复辟为名,“再造共和”,重登国务总理的地位,冯国璋也被推上大总统的宝座。冯国璋深知段祺瑞的粗暴奸诈,对是否就任总统犹豫不决。他的手下也意见分歧。女婿陈之骥等持反对态度,认为冯国璋不能离开自己的军队和经营多年的长江地盘,到北京做空头大总统。参谋长景云等则认为,当下中央无主,元首虚悬,正是冯国璋执掌中枢,扩大权势的大好时机。曹锟、李纯等直系将领也纷纷通电拥护。于是,冯国璋以李纯接任江苏督军,陈光远为江西督军,安排好一切以后,离开南京。1917年8月4日,冯国璋正式代理大总统,成为中华民国第四位总统。 G/>vkj`b=
W>|:r3 zQL
冯国璋就任总统以后,以直系首领的身份与国务总理、皖系首领段祺瑞进行了一番激烈的争斗,终于在1918年10月被皖系军阀操纵的安福国会逼迫下台。有关这一段历史,在上一章第三节中已经谈过,这里就无须赘述。 E1{q/8!(
:b8u'fYH
冯国璋下野后,回到河间隐居,经营他的家业,所谓家业,主要是他在野时专设的由他直接控制的第十五、十六两师粮饷局,是他的敛财机关。此外,他还投资开滦煤矿、中华汇业银行等。1919年12月28日,冯国璋因肺病死于北京帽儿胡同寓所,享年60岁。冯国璋死后,段祺瑞亲往吊丧,放声大哭,哀伤不已,冯国璋泉下有知,不知作何感想。 7>:i Dj
A+b]aNgxf
3)dg@g$X
8>w6( )(w
冯国璋死后,曹锟、吴佩孚成为直系的代表人物。这里先说曹锟其人。 vl>`"o?f
\'#Gdc$8Y
曹锟,字仲珊,1862年生于直隶天津一个小业主之家。幼年曾入私塾,粗通文字,好习武。十六岁后,以贩布为生。二十岁时,投淮军当兵。不久,被选送天津武备学堂学习。1890年毕业后,入宋庆的毅军当哨官。1895年,到天津小站投奔袁世凯的新建陆军,凭着他的善于投机钻营,很快搏得袁世凯的欢心,成为“北洋三杰”之外的第四号人物,历任帮带、管带、统领、统制、总兵等。 -hc(K)NtD
dsG]z+l9
1912年2月,袁世凯窃取了临时大总统职,南京临时政府派蔡元培、宋教仁、汪精卫等到北京迎接袁世凯南下就职。曹锟当时任北洋第三师师长,在袁世凯的操纵下,于2月29日在北京纵兵哗变,焚掠内外城,为袁世凯制作拒绝南下的借口。1914年4月,曹锟被袁世凯任命为长江上游警备司令,率第三师进驻岳州,监视南方革命势力。1915年,曹锟投袁世凯所好,拥护他称帝。1916年1月,曹锟又受命率军入川,与护国军交战。袁世凯死后,曹锟被调任直隶督军,驻守保定。 qs*D4hK6
~5?k;86WPa
曹锟是直系重要头目之一,但他在当时直皖两派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常以两面敷衍的手法求得自保。他与皖系段祺瑞保持良好关系,段祺瑞以权利诱惑他,他便附和段;冯国璋以直系结合为号召,他又附合冯。曹锟的官瘾大野心大,当时冯国璋任代理大总统,副总统一职虚悬,曹锟梦寐以求想当个副总统,段祺瑞、徐树铮便以“副总统”一职作为钓饵,争取了曹锟加入主战派的行列,并成为主战派督军团的盟主。1918年2月亲领大军南下入湘,3月攻陷岳州,4月占领衡阳。可是,段祺瑞并没有兑现“副总统”之约,反而连他亲手抢下的地盘湖南也让给张敬尧。曹锟一怒之下回到天津。6月,督军团在天津开会,曹锟本拟策动议和,但徐树铮向他百般解释,“副总统”之约一定会兑现。曹锟觉得尚有希望,又继续主战,但和徐树铮讨价还价。徐主张先南下作战,立功后送副总统之座;曹锟坚持先定下副总统归自己,再去南征,双方争持不下。8、9月间,曹锟部将吴佩孚在湖南前线通电攻击段祺瑞内阁及其武力统一政策,曹锟亦暗中支持。面对这种局势,段祺瑞也只得决定让曹锟出任副总统,指使安福国会开会荐举。但是,国会中的交通系、研究系一百多名议员在徐世昌的策动下,以“虚副总统一席以待南方领袖”为由,反对选曹锟为副总统,拒不出席会议。结果,折腾了一番。终因法定人数不够而“流会”收场。曹锟白做了一场“副总统”美梦。 S`1"49m6
+vc (Db}
1919年12月,冯国璋病逝,曹锟被奉为直系首领。曹锟与吴佩孚一北一南互相呼应配合,准备与皖系决一雌雄。同时,积极拉拢奉系张作霖,共同对付段祺瑞。于是,直、皖军阀之间的矛盾更加激化,终于在1920年7月14日我爆发了直皖战争。战争只进行了4天,以直系大获全胜而告终(直皖战争的起因及经过详见第二章第四节)。 o;?6,E?-O
9E_5{ABy:
直皖战争之后,段祺瑞因战败而通电辞职。曹锟和张作霖举行天津会议,商量组阁一事。曹锟本意推荐王士珍,但为了巩固同张作霖的关系,最终同意了张作霖请出其儿女亲家靳云鹏组阁的建议。于是,靳内阁于8月11日组成。8月14日,曹锟、张作霖两位大帅乘坐专列进京,受到徐世昌等以帝王之礼的迎接。 M @W &1k*
Vd>>@rHd
曹锟、张作霖为共同垄断北京政府,达成了分赃协议。曹锟为直鲁豫三省巡阅使,吴佩孚为副使;张作霖晋授为镇威上将军。双方各向北京政府索要军费一千万元后,于9月4日离京返天津。到天津后,由张景惠、靳云鹏撮合,曹锟将七岁之女曹士英许给张作霖八岁之子张学思(后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少将)。曹、张两人又成了儿女亲家。 q\n3Ch
je@K9USI
但是,曹、张两人的合作以及直、奉两派的联合,只是极其短暂的。直系要保住已得利益并继续抢占地盘,奉系为扩大势力范围而不断向关内发展,双方很快形成了尖锐的冲突。靳云鹏内阁上台后,完全受直、奉两系的控制,任何一件国事均需取得直奉双方的同意。靳云鹏为了统一步骤,调处直奉矛盾,邀请张作霖、曹锟、王占元到天津开会,时称天津四巨头会议,也称巡阅使会议。会议从1921年4月下旬开至5月下旬,就财政、内阁、裁兵等问题进行了了激烈的讨论和争吵。双方虽有所妥协,各有收获,但无法解决根本的问题,反使直奉矛盾更加尖锐激化,最后不欢而散。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靳内阁支撑了数月之后,不得不在12月17日宣布辞职。12月24日,张作霖荐举亲日派梁士诒当了国务总理。梁士诒上台后,干了一系列亲日卖国勾当,引起全国各界不满。直系的吴佩孚也趁机大肆攻击梁内阁,矛头实则指向了张作霖。张作霖则扬言,如果吴佩孚再反对梁内阁,即以“反抗元首”和“军人干政”的罪名加以讨伐。直奉战争一触即发。 z}h?1z0
5s q((#!
在这紧急的情况下,徐世昌要求直奉两系推荐一个双方可以同意的内阁总理,张作霖表示“拥护元首,应由元首主持”,吴佩孚则表示“军人不干政”。1922年4月初,徐世昌任命周自齐署理内阁总理,不料遭到奉系的反对。4月10日开始,奉军相继开进关内,以军粮城为本营,从军粮城、马厂、静海一直开至德州附近。奉军号称镇威军,张作霖自任镇威军总司令,孙烈臣为副司令,设总部于山海关,后分两路出击。 W%/V 0p=c
+&g'Uf!2
对奉军的进逼,曹锟电令直军不作抵抗,引起了直军将领一致不满。吴佩孚不顾曹锟指令,积极调兵准备应战。最后,曹锟只好任吴佩孚为总司令,以保定为大本营,分头抵御。 W@e-GzuY
dvth&F(
4月29日,张作霖下总攻击令,第一次直奉战争正式爆发。这次战争,东路在天津浦路马厂一带,西路在京汉路的长辛店一带。最激烈的战斗是在长辛店和琉璃河之间进行,两军屡进屡退,互有伤亡,不分胜负。战至5月3日,吴佩孚转守为攻,以一部作正面钳制,另以主力绕到奉军背后,直扑芦沟桥,使西路奉军腹背受敌。5月5日,西路奉军张景惠部第十六师师长邹芬倒戈,当日长辛店就被直军占领,奉军大败退至北京。奉军东路闻长辛店失守,军心大乱,斗志消失 ,纷纷溃退。张作霖被迫下令退却,后经天津、滦州率残部出关。奉军战败后,大总统徐世昌应直系要求,下令免除张作霖所任各职听候查办。张作霖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于5月12日宣布独立。19日出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继续整军备战,以图反攻。6月17日,双方在英国的干预下进行停战议和,直军全权代表王承斌、杨清臣,奉军全权代表孙烈臣、张学良,在秦皇岛海面英国克尔笛号军舰上签订了停战条约,以山海关为两军界线。第一次直奉战争以直系军阀大获全胜而告终,直系军阀从此完全控制了北京的中央政权。 2AHaXq0be
直系军阀独掌北京政权后,梦寐以求想当总统的曹锟,想立即驱逐徐世昌,由自己登台。还是吴佩孚想得深入全面一些,主张召集旧国会,把黎元洪挖出来复位,用“恢复法统”的名义来作为过渡的办法,这样,可以使直系的统治披上“合法”的外衣,可以使总统和国会都成为直系的手中的傀儡,也利于曹锟在黎元洪“补足任期”后,“名正言顺”地取得总统的位置。曹锟同意了吴佩孚的主张,两人领衔发出征求恢复国会意见的通电,得到一大批军阀和社会名流的支持。直系将领孙传芳多次发表通电,主张恢复“法统”,请黎元洪复职,要求徐世昌下野。 1 UB\n/
2#>3C c
1922年5月24日,“第一届国会继续开会筹备处”成立。6月1日,旧国会议员150多人在天津开会,宣布国会“恢复”。6月2日,大总统徐世昌被迫下台。徐世昌这位圆滑世故的北洋元老,由皖系安福国会推上总统的宝座,任期三年零八个月后,又被直系军阀赶下台来,他的政治生涯也从此结束。此后,他在天津作了十七年的“租界寓公”,于1939年6月5日病逝,享年84岁。他晚年拒绝出任日伪职务,还能保持民族气节。 #vV"bnm
jV,>AIEvu
J/qcOf%ZJv
FgESWo~dG
徐世昌下野后,曹锟、吴佩孚率直系督军联名通电要求黎元洪“依法复位”。黎元洪表示同意,6月11日入京供职,6月14日下令撤销1917年6月12日“解散国会令”。8月1日,旧国会议员召开会议,正式恢复国会,实现了直系的所谓“法统重光”。 1[B~l@yeV
W2fN)/Zl?z
然而,如同其他军阀集团一样,直系在独掌北京政权之后,作为直系首领的曹锟和吴佩孚之间的矛盾立即表露了出来,形成了以曹锟为首的保(定)派和以吴佩孚为首的洛(阳)派。两派在制宪和选总统问题上斗争激烈。而内阁倾向洛派,深为保派不满。为了推倒王宠惠内阁和驱逐黎元洪,使曹锟早日当上总统,1922年11月18日,在保派怂恿下,倾向保派的众议院议长吴景濂和副议长张伯烈揭发财政总长罗文干擅自与华义银行代理人罗森达、格索利签订奥国借款展期合同,换发新债票,使国家财产遭受5000万元损失一事,逼迫黎元洪亲下手谕,命令步兵统领聂宪蕃、京师警察总监薛之珩带兵逮捕了罗文干,解送法庭处理。后在吴佩孚的干预下,也因证据不步而释放。罗文干案件导致了保洛两派矛盾激化,吴佩孚最终屈从了曹锟,王宠惠内阁也于11月29日倒台。 H ;c&K2}$
xyN^D d,
1923年初,黎元洪已快满任期,曹锟本来再等几个月,也能顺当坐上总统的宝座,但是曹锟已经急不可耐,要把黎元洪赶走。黎元洪其实是个傀儡总统,本无实权,但是被人赶下台,又心有不甘,所以联系张绍曾内阁及政学系议员与曹锟对抗,不肯下台。5、6月间,直系保、洛两派取得一致意见,提出“拥曹必先驱黎,驱黎必先驱张”的策略。先由亲直系的阁员高凌尉、吴毓麟、程克先拆内阁的台,使张绍曾内阁不得不于6月6日全体辞职,张绍曾当晚被赶往天津。紧接着,曹锟便亲自导演了一场“逼宫夺印”戏。 d,@ 4.?G
G! 225\h
6月8日,冯玉祥部张之江率军官数十人佩刀闯入新华门,围住居仁堂,向大总统索要欠饷。9日上午,曹锟党徒又怂恿警察罢岗,撤走总统府卫队。10日下午,又有中级军官三百余人到黎府索要欠饷。接着,“市民请愿团”、“国民大会代表”约千余人手持“黎元洪退位”的旗帜呼喊而来。12日,黎府又出现军警代表、“公民团”代表轮番示威骚扰。黎元洪明知是曹锟要赶他下台,却坚持不走。但不久黎宅断了水、电,黎元洪大怒之下,决定离开北京。他把总统的大小印信十五颗拿出来,十颗留在公府,五颗送去交给他那住在法国医院的危氏如夫人,并作了其他一些最后交待。13日下午,黎元洪乘专车离开北京。 +7OFg30S8
Z >cI &q
曹锟得知黎元洪拿走了总统印信,急令直隶省长王承斌截车夺印。黎元洪的专车到达天津新站后,王承斌率领的大批军警便包围了专车,卸下车头,迫黎元洪交出印信。黎元洪被逼得拨枪自杀,被随员抢救没有打中要害。到了晚上,黎元洪无可奈何,只得说出实情,曹锟终于在14日清晨取回总统印信,才放走黎元洪。经过这场耻辱和劫难以后,黎元洪仍不甘心就此退出政治舞台,后还在天津、上海等地活动,试图东山再起。但不久也感到大势已去,回天无力,便隐居天津张园,从事工商业活动,担任中兴煤矿董事长等。1928年6月3日,因患脑溢血去世,享年64岁。 fV[+v;`F$
7u5%whp
TQYbQuq)
Gd>.l*`]<
再说曹锟,指使直系军阀闹饷、逼宫、截车、夺印、赶走黎元洪种种暴行,激起了全国各界的反对。但曹锟对此全然不顾,为当总统一意孤行。他以40万元的高价收买了国会议长吴景濂,为他在国会选举中出谋出力,又以高价收买和胁迫国会议员来京参加国会选举,并派专人在北京宣武门外设立暗察处,对议员进行监视。1923年9月10日,国会开预选会议,曹锟以五千至一万元一张选票收买了五百多名议员。10月5日举行正式选举,曹锟派遣大批军警、宪兵“警戒”。原定十点钟开选,但到上午十一点四十分签到者也不过400多人,不足法定人数,选举会议主席吴景濂急得团团转,派出可靠议员分头去拉同党、同乡的议员,而已签到者已失出自由,不得外出。直到下午一点二十分,签到者达593人,这才摇铃开会投票,四点钟选举完毕,曹锟终于以480票“当选”为大总统,10月10日宣布就职。这次选举共支贿款1350余万元,因此,时称曹锟为“贿选总统”,国会是“猪仔国会”,议员是“猪仔议员”,在民国史上留下了丑恶的一页。 QF s$l&U#
,0;H= |ZKM
曹锟“当选”总统后,为巩固他的地位,首先竭尽全力扩大势力,将所有亲信均以封官晋爵,给直系诸将论功行赏。其次,利用他的最高权力,进一步聚敛财富,使得百姓苦不堪言。由于他臭名昭著,民心丧尽,不仅遭到全国人民的唾弃和反抗,就是各地军阀也不听从他的号令,相互争斗,抢占地盘。 ]oQFOr
M2Qd Shz%
第一次直奉战争之后,直系内部已经存在保定、洛阳两个派别,曹锟当总统以后,两派因争权夺利矛盾日深。吴佩孚居功自傲,自称是曹锟的长子,言外之意是迟早要取而代之。吴佩孚还把冯玉祥、王承斌等人的地盘和兵权也夺了去,因此,直系内部又形成了冯玉祥、王承斌、刘燮元结合起来的反吴三角联盟。直系外部以孙中山为首的广东政权,为实行北伐,采取了分化北洋军阀集团,联合皖、奉共同讨直的策略,形成了粤皖奉反直三角联盟。这两个三角联盟搞得曹锟焦头烂额。 \o?H V!\
cT Y1V
1924年9月3日,江浙战争爆发,皖系卢永祥与直系齐燮元交战。(详见第二章第五节)9月5日,孙中山下令讨伐曹、吴。作为反直三角联盟之一的奉系张作霖也率军入关为助,随即爆发了第二次直奉战争。9月15日,曹锟接到奉天发来的挑战书,立即电召吴佩孚进京,下令讨伐张作霖,任命吴佩孚为讨逆军总司令。9月18日,直、奉两军在山海关一线正面接触,展开连日激战,双方投入20万以上兵力,均出动了海、空军参战,战争的规模是近代军阀混战史上空前的。 ym 0zB
qRLql\m|`
讨逆军第三军总司令冯玉祥,受命率部出古北口经滦平、承德向北进军。冯玉祥早已和吴佩孚矛盾激化,已有意倒戈反直。10月21日,冯玉祥乘吴佩孚与张作霖在前方酣战之时,将所率部队后队改为前队,由李鸣钟、鹿钟麟率领,昼夜兼程140里,沿途割断电线,封锁消息。22日午夜,在负责戌守北京的孙岳配合下,一枪未发,迅速占领了北京城,发动了北京政变。鹿钟麟派一营士兵包围了总统府,将还在睡梦中的曹锟抓了起来,囚禁在中南海延庆楼上。11月2日,王承斌到公府逼曹锟辞职。曹锟只得向国会提出辞职咨文,由新任的黄郛内阁摄行总统职权。曹锟看到前来逼他下台的人就是一年前截车夺印,捧他上台的干将王承斌时,不禁酸甜苦辣,成感交集。11月25日,段祺瑞被冯、奉捧为临时执政,不久,即下令将曹锟“着内务、陆军两部严行监视,听候公判”,实际是将曹锟保护起来。 /{%IH#0&&8
]bs\sBv0+
1926年春,张作霖、吴佩孚联兵攻击冯玉祥。冯玉祥被迫通电下野,所部国民军交由张之江、鹿钟麟率令。鹿钟麟为分化直奉联盟,恢复了曹锟的自由,电请吴佩孚入京主持大计。曹锟也派人转告吴佩孚,想出来再当总统。吴佩孚拒绝曹锟的要求,复电命张之江、鹿钟麟同时下野。张、鹿获电后率部退出北京。 Fn6"z)`5F}
I ^Uwz
曹锟恢复自由后,还想恢复总统的职务,派人到汉口找吴佩孚,但吴不予支持。曹锟只好在当年5月1日通电发表补行辞职宣言,声称“因病辞职”。不久,曹锟离开北京,移居保定,又移居郑州。他曾企图利用吴佩孚到郑州车站迎接他时,将吴杀掉,自为主帅,布告天下,但终因感到力不从心而放弃此计划。 (+gf ;Lh2#
rS*a?!1pj`
1927年2月,国民革命军北伐至河南,曹锟逃往天津,此后长期寓居天津英租界,过着荒淫无耻的生活。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曾拒绝出任日伪职务,也算得在晚年显示了一点民族气节。1938年5月17日,曹锟在天津病死,时年76岁。 PFKoB\X3
#q T*
P`VFel`Jf
{wvX(f`
上两节谈到直系军阀首领曹锟,总离不开吴佩孚。其实,曹锟是一个昏聩、粗野、愚昧无知而充满野心的封建军阀,他的“功名”,几乎都是吴佩孚替他创立的。 ,6JPD5Y
l q^y z6
吴佩孚,字子玉,1874年生于山东蓬莱县一个小生意人的家庭。青年时考中秀才,因得罪当地土绅,1898年到天津入聂士成的武卫军当兵,1902年入保定陆军速成学堂学习。1906年,吴佩孚任北洋军第三镇曹锟部炮兵第三标第一营管带。 'DkuI ^n
vqrpQ*`y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后,清廷起用袁世凯出山,镇压革命军。袁世凯命曹锟率部入山西,镇压山西革命党人。部队从石家庄沿正太铁路入晋,目的地是井陉。当时是深夜行车,车过了井陉但没有停。原来炮兵第三标标统是革命党人,故意使列车开往由革命军占据的娘子关,想将曹锟的这个炮兵团全部吃掉。这事被吴佩孚觉察,及时将车上的革命党人制服。随后,又带人控制了车头,令司机把火车退回井陉车站,此时,协统卢永祥等才大梦初醒。随后,曹锟乘坐的列车也到达井陉,得知情况后惊呆了老半天,接着盛赞 ..
[游客仅能浏览部分文字内容,查看全部内容请先 登录 或 注册 ]
《个性签名》:----------------------------
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2 楼] | Posted: 2007-01-26 04:25
天明
红军门派执委会委员(专职)、联盟副总人民委员、主席团委员
级别: 副总人民委员
精华: 9
发帖: 2197
劳动积分: 5878 分
门派标识:红3军团16军9师
注册时间:2007-01-16
最后登录:2008-10-18
在线状态:
第四章 奉系军阀 vohOfAZ|
gGPKXX-
一 Cb ;?TI#
DB!5 rB
奉系军阀是北洋军阀主要派系之一。因首领张作霖是奉天人,故称奉系。奉天即现在的辽宁省,省会沈阳亦称奉于。1907年,清政府将东北地区改建奉天、吉林、黑龙江三个行省,称“东三省”,徐世昌为总督,调北洋新军一部分分驻各省。驻奉天省新军为第二混成协,奉天省原有旧军八路四十营,1909年改为中、前、左、右、后五路,统由巡防营务处节制,张作霖任中、前两路统领。后巡防营中、前两路改编为第二十七师,张作霖任该师师长。如果因此以为张作霖是个行伍出身的军人,那就错了,对于他的身世和发迹,还须细细道来。 #?Jb7~*1
.=`3 IJ
张作霖,字雨亭,1875年生天奉天海城一个小商之家。其父张有财嗜赌,在张作霖十四岁时,在赌场与人结仇,被人打死。父亲死后,张作霖投奔外祖父家。由于他好吃懒做,不务正业,且嗜赌如命,结果一事无成。他读过几天书,做过卖货郎,当过流浪儿,也曾入清兵营当过兵。二十岁时,有幸娶了赵家庙地主赵占元之女,住到了岳父家。婚后过了一段时间,张作霖又禁不住赌瘾,便去弄钱参赌,结果输多赢少,还结下不少仇家,最后只好串联了十几个散兵游勇和地痞无赖,结为一帮,当起土匪来。不到半年,张作霖手下已扩充到四、五十人。另一匪首金寿山,势力比张作霖大,想把他的一帮招收归己,但张作霖不干。金寿山便突袭张作霖,张作霖狼狈逃往八角台,八角台的匪首张景惠接纳了他,因赏识他的才干,还把第一把交椅让给了他。不久,张作霖与另一匪首汤玉麟结成绿林伙伴,势力不断扩充,成了辽西一霸。 ^{Nfu`
`B !rWE+
张作霖虽然当上了匪首,但也深知难成大气候,所以他也时时寻找招安的机会,企望将来能在军界政坛一展鸿图。1902年,机会终于到来,清朝将军增琪家眷路过八角台回奉天,张作霖与汤玉麟商议,将增琪老婆一行中途劫夺,押解到新立屯,好生招待。增琪老婆大惑不解,只求饶命,张作霖却下跪道:“张作霖冒犯夫人,你老多多海涵。我们是八角台的大团,是保境安民的,夫人有何吩咐,在下愿为效命。”增琪老婆安下心来,说:“只要你能保证我们一行平安到奉天,我一定向增琪将军建议收编你们。”张作霖立即称谢,第二天派人护送增琪老婆上路,平安到达奉天。增琪老婆将此事告之,增琪亦为之动容,奏明朝廷,将张作霖的部众收编入省巡防营,张作霖任新民府游击马队管带。从此,张作霖由匪首变成了清朝地方军官和堂堂营官。 A.D~^V8*Q
MvteSz
1909年,奉天军队改为中、前、左、右、后五路,张作霖升任中、前两路统领。1912年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张作霖所部改编为陆军第二十七师,张作霖升任该师中将师长。除二十七师外,当时奉天还有冯德麟的二十八师,而奉天督军则是段芝贵。 K.^</Y
3!KxOq_
张作霖早就想独霸奉天,第一步,他要想办法赶走督军段芝贵。1916年,袁世凯称帝,遭到全国人民的声讨。段芝贵是帝制的积极支持者。张作霖与冯德麟密商,彼此配合,用威逼恐吓手段将段芝贵赶走。冯德麟先让军队在夜间在城内放枪,然后张作霖亲自跑到督军府告诉段芝贵说,冯德麟把二十八师开过来,要惩办帝制祸首。段芝贵吓得浑身发抖,恳求张作霖想办法。张作霖劝他出走。段芝贵立即电请中央到天津养病,并从银行取出公款200万及军伙若干,调专车离奉。张作霖即致电冯德麟,让他派兵拦截段芝贵的专车,没收其公款及军火。段芝贵到北京后,大骂冯德麟是土匪,当即向袁世凯提出辞职,并推荐张作霖作奉天督军。于是,袁世凯发布命令,任张作霖为奉天督军,任冯德麟为军务督办。 rR" 6~
{b7Ua`
驱段是张作霖和冯德麟共同密商行动的,冯德麟还出了大力,皆因他唱黑脸,张作霖唱白脸,结果督军一职让张作霖捞去,冯德麟当然不甘心,两人又开始了明争暗斗。1917年7月,张勋在北京搞起复辟。张作霖得知后,便与谋士袁金铠商量,决定让冯德麟以奉天全权代表身份前往北京与张勋接洽。张作霖的打算是,若复辟成功,自己是有功之臣;倘若失败,便把责任推到冯德麟身上,正好除去一个心腹之患。冯德麟不知是计,欣然前往。结果,张勋复辟失败,张作霖马上发电拥护共和,而冯德麟在京则以“背叛共和罪”被免职罢官。张作霖假意为他说情,替他在北京谋了个总统府军事顾问的闲职。冯德麟的二十八师被张作霖控制,张作霖独揽奉天的大权。 -E<Zz>
lN#BL
张作霖独揽奉天大权后,加紧投靠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与段祺瑞相勾结,1918年9月,段祺瑞任命张作霖为东三省巡阅使,使他的权力又提高了一步。吉林督军孟恩远,素与张作霖不和,张作霖为了达到由奉系统一全东北的目的,千方百计促使北京段祺瑞政府罢黜孟恩远。1919年7月6日,北京政府下令调孟恩远赴京供职。孟恩远拒不服从调动。张作霖以武力相威胁,派军队分四路讨伐吉林。孟恩远的部将、吉林督军总参谋长兼第一师师长高士傧等军官,坚决抵制北京政府的命令的张作霖的军事进攻,率吉军万余人集结在长春、农安、伊通一带与奉军对抗。7月19日,日本驻军故意在吉军驻地宽城子挑起武装冲突,双方互有伤亡。事件发生后,日军即以此为借口,要吉军撤离长春三十里以外。吉军被迫撤出长春。接着,日本公使又向北京政府提出抗议。段祺瑞立即下令将孟恩远、高士傧免职。高士傧还想继续抵抗,但吉军中许多官兵已被奉系收买,整个事军陷于崩溃状态。孟恩远、高士傧不得不先后卸职,离开吉林。宽城子事件是日本帝国主义支持奉系军阀张作霖称霸东北的一个重大事件。在日本帝国主义的帮助下,张作霖不战而胜,赶走了孟恩远,夺取了吉林的政权,进而控制黑龙江,完成了称霸东北的事业,成了名副其实的“东北王”。 %('vR7 h
0P/~Q
张作霖虽已成为独霸东三省的大帅,然而他还心犹未足,他还想进取中原,主政北京,只不过在当时,直、皖两大军阀正在激烈争斗,而以他为首的奉系军阀,暂时还只能充当配角。张作霖原来是追随皖系段祺瑞的,后来皖系声名狼藉,张作霖也见风使舵,加入反皖的行列。尤其是1919年6月徐树铮出任西北筹边使兼西北边防军总司令,控制了西北地区以后,对奉系构成了直接的威胁。于是,1919年底到1920年初,张作霖与曹锟组织了北方八省反皖同盟。 nQ$ [T 5
?\2PN m
1920年7月,直皖战争爆发。日本帝国主义看到皖系已声名狼藉,便抛弃皖系,大力扶持奉系,指使奉系联直倒皖。7月13日,张作霖以张景惠为关内奉军司令,自己亲率大军入关,并发布《讨伐段祺瑞檄》,指责段“排除异己,把握政权”,“弄权卖国,残民黩武”,“穷其罪状,罄竹难书”。7月14日,战争正式爆发。7月17日,直军吴佩孚在西路涿州一带大获全胜,俘虏皖军西路指挥曲同丰。同日,张作霖指挥奉军第二十七师、第二十八师分驻马厂和军粮城一带配合直军作战,皖军东路指挥徐树铮不战而逃。7月19日,段祺瑞被迫通电辞职。7月23日,直奉两军进驻京都。张作霖终于实现了入主北京的愿望,与直系曹锟共同把持了北洋军阀政府。 e?Ng`90F
z+ B%`\-|
张作霖在直皖战争中联直倒皖,奉系乘机派兵入关,把势力扩张到京山铁路沿线和内蒙古等地。直皖战争结束后,直奉两系共同把持了北京政权。但是,这个北京政权实际上是英美日三国的共同侵略工具。由于帝国主义相互间的矛盾,又迅速导致了直奉两系的矛盾和斗争。双方为了争夺更多的势力范围,各不相让。长江流域各省,是两系争夺的焦点。争夺的结果,是奉系的扩张计划屡遭失败,直系势力日益膨胀。 >] )8I>5>
&tbJOze
1921年12月18日,靳云鹏内阁因财政困难而辞职,张作霖支持亲日政客梁士诒组织内阁,但吴佩孚坚决反对,双方都不肯退让,于是引发起第一次直奉战争。1922年4月,奉军相继开进关内,以军粮城为大本营,从军粮城、马厂、静海一直开至德州附近。奉军号称镇威军,张作霖自任镇威军总司令,孙烈臣为副司令,设总部于山海关,兵分两路出击。直军以吴佩孚为总司令,以保定为大本营,分头抵抗。4月29日,张作霖下总攻击令,战争分东西两路进行,东路在津浦路马厂一带,西路在京汉路的长辛店一带。战况异常激烈,双方死伤惨重。5月3日,西路奉军腹背受敌。5月5日,张景惠部第十六师师长邹芬倒戈,西路奉军大败,东路奉军闻讯亦纷纷溃退,张作霖率残部经天津、滦州出关。奉军战败后,张作霖被免职。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张作霖于5月12日宣布独立,5月19日出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以图反攻。6月17日,直奉双方在英国的干预下进行停战议和,直军全权代表王承斌、杨清臣,奉军全权代表孙烈臣、张学良,在秦皇岛海面英国克尔笛号军舰上签订了停战条约,以山海关为两军界线,奉系势力被迫退回关内。 ;[hh>|%
z><R);84~
第一次直奉战争以奉系战败告终。奉系之败,原因有多方面,但奉军纪律涣散,兵不精,械不良,也是导致失败的重要原因。奉军首领张作霖,以及不少重要将领如张作相、张景惠、汤玉麟、张海鹏、张宗昌、马占山等,都是绿林出身,这就难怪奉军带有绿林的气味了。在这次战争中,奉军第三混成旅和第八混成旅不仅没有象其他部队一样溃不成军,而且略有小胜,这两旅旅长分别是张学良和郭松龄。张郭都是军校出身,曾对所部进行了严格的整训,所以三、八两旅成了奉军的精锐。张作霖痛定思痛,决心对奉军进行全面彻底的“整军经武”。而协助他筹划的,就是他的长子张学良。 ,+:)Ml[A
^z< Rlo
张学良,字汉卿,1901年由张作霖原配夫人赵氏所生。张作霖出身低贱,他希望儿子能饱读诗书,学贯中西,文武双全。所以,张学良从小便得到名儒及博学洋人的教授,熟习中国经史典籍,又受到西方文化的熏陶。1918年,他便走上职业军人的道路,被张作霖任命为奉天督军署卫队旅营长。1919年2月,入东北讲武堂第一期炮兵科学习,与战术教官郭松龄交往甚密,并深受其思想影响。1920年,张学良从陆军讲武堂毕业后,历任卫队旅团长、第三混成旅旅长。当年11月,年仅19岁的张学良,被授予陆军少将军衔。 r#2huO>
%U`3>^:
张学良受命协助整顿东北军,他成立了东三省陆军整理处,兼任整理处参谋长。同时,他还担任东三省航空处总办和航空学校校长。在郭松龄、孙烈臣、姜登选、韩麟春等协助下,他对东北军从上到下,进行了一次彻底改革:整编和扩充陆军;扩大奉天兵工厂;购进数十架新式飞机,充实空军;在哈尔滨设海军司令部和海军学校,加强海军建设。另外,张学良还注重对人才的使用和培养,对排连长以上干部都做了调整选拔,大量吸收经过正规军事训练的新进人才。东北军经此整理,面貌焕然一新,战斗力大增。张学良经过这次整军,也表现了他卓越的组织和军事才能,提高了他在东北军中的地位和威望。 Bhn~y !)
XO'KxE/>s
第一次直奉战争后,英美支持直系军阀控制了北京政权。1923年直系首领曹锟当上了贿选总统,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反直系的各派也乘机反对曹锟、吴佩孚。皖系军阀卢永祥首先在浙江发出不承认曹锟为总统的通电,奉军张作霖立即响应。张作霖一方面积极备战,一方面又联系在广东的孙中山,浙江的卢永祥结成反直三角同盟,以壮声威,待机而动。1924年9月,直系军阀齐燮元、孙传芳进攻卢永祥,爆发了江浙战争。张作霖则以粤浙奉同盟为由,通电指责齐燮元,并率兵入关,响应卢永祥反直。于是,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 `i3CuLR
d]Mks}H@
张作霖将奉军编为六个军,仍称镇威军,自任总司令。姜登选、李景林、张学良、张作相、吴俊升、许兰洲分别担任军长。1924年9月15日,十五万奉军分六路向榆关,朝阳进攻。曹锟火速电召吴佩孚入京主持战务。吴佩孚组织讨逆军,分三路迎战。双方投入兵力共达四十多万,出动了陆海空军,主要战场在山海关一带。10月下旬,正当直奉两军激战正酣之际,直军第三军总司令冯玉祥,联合胡景翼、孙岳发动了北京政变,使直奉战争形势急转直下,直军军心大乱,迅速溃败,奉军乘机进逼天津。吴佩孚先是退守天津,到11月3日,率残部二千余人乘舰狼狈南逃。第二次直奉战争,奉系张作霖借助冯玉祥的倒戈而大获全胜。战争结束后,冯玉祥、张作霖共推段祺瑞为中华民国临时执政,到北京主持政务。此时北京政府出现了由冯系、奉系、皖系三种势力暂时联合主持的局面。 kF| hm
TZZ_6?&6r
1924年11月,段祺瑞上台执政。12月,段祺瑞下令免去齐燮元的苏皖赣三省巡阅使等职,特派卢永祥为苏皖宣抚使。张作霖为谋求扩张势力于长江流域,又以援助卢永祥为名,派张宗昌率兵偕卢南下。1925年1月,张宗昌、卢永祥联合在丹阳、无锡间与齐燮元军激虞,结果齐军战败,张宗昌率奉军一万多人进入上海。 e*N/yd3n
)D RpaecPh
1925年,奉军多次入关,抢占地盘,到9月,津浦路沿线各省区全部为奉系所占有。李景林任直隶军务督办,张宗昌任山东军务督办,姜登选任安徽军务督办,杨宇霆任江苏军务督办。奉军的入关势头,严重威胁到直系浙江督军孙传芳。孙传芳联络直系势力,以及北方的与张作霖已矛盾激化的冯玉祥,发动了奉浙战争。 <D})<2
hN!V^OT
1925年10月15日,孙传芳出兵进攻奉军,派李宝章师攻上海,谢鸿勋师取南京,卢香亭师袭丹阳。奉军进驻上海后,整日花天酒地,寻欢作乐,听到枪炮声响,早已鸡飞狗走,师长邢士廉惊慌失措,略事抵抗,即逃入租界。旅长刘翼飞化装成和尚逃走。江苏军务督办杨宇霆见南京被孙军包围,也渡江乘车潜逃。江苏军务帮办陈调元早已与孙传芳勾结,电令浦口、花旗营苏军将杨所乘专车截住。照例,一切紧急军电都应从尾译到头,因为结论大都末尾。不料,花旗营苏军的电务员换了一位新手,他从头译到尾,结果,让杨宇霆早了一点点逃脱。城内的奉军不是被歼就是被包围缴械,师长丁喜春也作了俘虏。安徽军务督办姜登选见沪宁失利,也弃职而逃。 9A] y6;_
fbV[de
张作霖得知江南奉军溃败的消息后,大发雷霆,即任命张宗昌为江苏善后督办,施从滨为安徽善后督办,率军南下,收复苏皖。张宗昌任命施从滨为前敌总指挥,率兵从充州、泰安防地出发,进占蚌埠;自己则率白俄军由济南沿津浦路东侧开进,掩护施军向南急进。但是,张宗昌的白俄军毫无纪律,到处奸淫烧杀,无恶不作,致使突前的施军失去了掩护和退路,在蚌埠一线被孙军击溃,施从滨也被孙传芳俘虏后残杀。张宗昌率残部退回山东境内。孙传芳一直打到徐州以北,才停止追击。他一则担心孤军深入,恐有不测;二则他横扫苏皖,急欲筹组五省联军,所以主张罢兵息战。张作霖一败再败,本想亲率大军南下,与孙军决战一场,但由于北边有冯玉祥的牵制,他不敢轻举妄动。更为严重的是,奉系内部矛盾激化,竟发生了郭松龄倒戈反奉事件,他更无暇南顾。于是,奉浙战争于11月8日孙军占领徐州后遂告结束。 psz`raX
~bc[UZj{yR
第二次直奉战争后,冯玉祥、张作霖共同控制北京政府。冯玉祥按照双方划定的势力范围,沿京汉线及豫、陕、甘发展,但屡屡遭受奉军的压迫,冯、奉的矛盾便激化,准备兵戎相向。但冯玉祥自知难敌奉军,于是利用奉军新旧派的矛盾,与郭松龄联合反奉。 D1]6s6O"i
@n `Lq}L
奉军军阀原分新旧两派,旧派首领为张作相,新派首领为杨宇霆。新派之中,又有士官派和大学派之别:士官派以杨宇霆、姜登选为中坚;大学派以郭松龄、李景林为首领。两派互相倾轧,由来已久。奉系在第一次直奉战争中失败后,新派逐渐得势,姜登选、郭松龄、李景林等均居要职,而曾任张学良老师的郭松龄尤为张学良所倚重,因而为同僚所忌。第二次直奉战争奉军入关后,张宗昌、杨宇霆、姜登选、李景林都得到了一省地盘,惟独郭松龄一无所得,欲求一热河都统,也被杨宇霆所阻。于是,郭松龄与杨宇霆等的矛盾加深。另外,郭松龄早年曾加入同盟会,1917年南下投靠孙中山,参加护法军政府,任警卫军营长,受到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所以,郭松龄对张作霖的穷兵黩武、祸国殃民也一直深为不满。 wq\V|^QK
HSxE2-2
1925年11月,郭松龄、李景林与冯玉祥暗中结成反奉三角同盟。11月22日,郭、冯正式签定了“反奉密约”。主要内容有:反奉成功后,由李景林治理直隶、热河;郭松龄改造东三省;冯玉祥开发西北。这几条,实质是战后三方势力范围的划分。同一天,郭松龄选发通电,要张作霖立即让位,由张学良接管大权;要求杨宇霆立刻下野,宣布国奉两军停止交战等。11月23日,郭松龄率七万大军,在滦州宣布独立,并将驻守关内的奉军将领姜登选等诱捕,发兵出关攻奉,杀回东北。24日,郭松龄再发通电,历数张作霖的罪行,拥举张学良为司令,以“清君侧”为号召。25日,冯玉祥、李景林宣布“中立”,并分别发出通电敦促张作霖下野。26日,郭军突破榆关防线。27日,郭军过山海关。29日,夺取绥中。同日,张作霖任命张学良为前线总指挥,指挥部队堵击郭松龄。30日,郭松龄将所属部队改为东北国民军,自任总司令。12月5日,又克连山,6日,占领锦州,7日,逼近沈阳。日本帝国主义最初要求郭松龄承认张作霖与日本订立的一切条约,遭到拒绝。12月8日,日本内阁作出决议,令关东军司令官“速施警告,将驻屯军,作适当配置”。同日,关东军向郭军发出“警告”。13日,郭军进抵营口河北车站时,遭到日军的无理阻截。22日,奉军在日军支持下,重新调整,与郭军激战巨流河。郭军孤军无援,大败。24日,郭松龄偕夫人韩淑秀潜匿到新民县苏家屯莱棚附近,被奉军马占山部抓获,押到辽中县老达房。25日,郭松龄夫妇被枪毙。 (<$s-OI
v/NBe-f
在郭松龄倒戈反奉的同时,冯玉祥也在待机而动。热河都统阚朝玺回师援奉,冯玉祥部宋哲元乘机占领热河。12月初,冯玉祥同李景林发起全面进攻,12月24日占领天津,迫使李景林败走山东依附张宗昌。冯玉祥的国民军控制了直隶全境,与河南的国民军联成一片。 qhCS)n%C
c~|gIt \E
郭松龄倒戈反奉,使张作霖恨透了冯玉祥。因为冯玉祥不仅联合郭松龄反奉,而且乘机占领热河和直隶。另外,郭松龄被杀后,余部由魏益三率领,改编为国民军第四军。原直军师长方振武也通电脱离张宗昌,改称国民军第五军。冯玉祥在郭松龄倒反奉事变中,既占了地盘,又得到人马,张作霖怎不恨之入骨?就在郭松龄倒戈反奉之时,南方的直系军阀吴佩孚挥军北上讨伐冯玉祥和张作霖。由于冯玉祥是吴佩孚和张作霖的共同仇人,吴、张暗中勾结,一拍即合,直、奉两军联合攻冯,国奉战争(也称冯张战争)爆发。 E OsV]Q
+DiW>
1926年1月1日,冯玉祥被迫通电“引退”。部队交给张之江、鹿钟麟等。1月下旬,张作霖的奉军由东北向山海关进攻;张宗昌、李景林的直鲁联军由山东向河北进攻;湖北直系军阀向河南进攻;阎锡山的晋军也从山西方面进攻。帝国主义也公然助张作霖讨冯。这样,国民军处于各派军阀的联合包围之中。2、3月间,国民军岳维峻部大败,开封、郑州相继失守。3月22日,李景林占领天津。4月15日,国民军由北京撤至南口,改编为七个军,与直奉晋联军激战四个多月后,退往西北。(南口大战参看第五章第三节) 'n (.=(x
+ 7C)RH
1926年6月,吴佩孚、张作霖以黄土铺地的仪式进入北京,直奉合作,把持了中央政权。吴佩孚、张作霖互换兰谱,结为兄弟。但是,就在此时,广东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很快攻克湖南,直指湖北,吴佩孚不得不于3月22日乘车兼程南下,指挥堵击北伐军。 Zf<b-N
\7RqRSqj
北伐军在两湖和浙赣节节胜利,吴佩孚退入河南,孙传芳又重新投靠张作霖,与张作霖化敌为盟友。1926年11月,孙传芳亲到天津见张作霖,并与张宗昌等提议,为了便于对抗北伐军,宜组织一支统一的军队,由张作霖出任最高军事首领。于是,12月1日,张作霖出任安国军总司令,张宗昌、孙传芳为副司令,杨宇霆为总参议。12月27日,张作霖再次以黄土铺地的仪式进入北京。他想以“临时总统”或“大元帅”的名义于元旦在北京主政,迫不及待地尝一尝当“元首”的滋味。但杨宇霆却极力反对,劝他在军事上没有把握之前,不要过早行事,以免到处树敌。张作霖听从了劝导,但心有不甘,说:“我终究非干一次不可。” ZTe o
!v! y`5*
1927年4月,冯玉祥部及阎锡山部亦改称国民革命军,和北伐军一起夹击奉军,张作霖的统治已摇摇欲坠。然而,张作霖还未忘实现自己的“元首”美梦。1927年6月,孙传芳、张宗昌等人按张作霖的意图,推戴张作霖为“大元帅”。6月18日,张作霖在怀仁堂就任“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就职仪式冷冷清清。张作霖有气无力地念了就职“誓词”后,孙传芳、张宗昌、吴俊升、张作相等向他三鞠躬,就这样,“大元帅”就算上任了。这是北洋军阀的末代政府,称中华民国军政府。一般俗称安国军政府。在《中华民国军政府组织令》中,规定大元帅率陆海军;代表中华民国行使最高统治权;军政府置国务员辅佐大元帅政务;国务院设总理及各部总长。就这样,张作霖在行将灭亡之前,终于爬上了他梦寐以求的最高宝座。他和段祺瑞一样,虽无“大总统”之名,而行“大总统”之实。只不过,张作霖的末日高升,只是一阵回光返照而已。 U.Tci'wa
2Z6 H4 F|
6月20日,内阁组成:潘复为总理、王荫泰为外交部总长、何丰林为军事部总长、沈瑞麟为内政部总长,阎泽溥为财政部总长,姚震为司法部总长,张景惠为实业部总长,刘向清为农工部总长,刘哲为教育部总长,潘复兼任交通部总长。潘复内阁是中华民国北京政府第四十六届内阁,也是最后一届内阁,同时,也是张作霖统治时期唯一的一届内阁。 YxOLBG~
?Rx|wswEY
1927年4月以后,国民党右派实行“清党”,另外,蒋介石与汪精卫、李宗仁、胡汉民等派系争权夺利,阻滞了北代的进程,给北洋军阀尤其是奉系军阀以喘息的机会。1927年秋冬,冯玉祥、阎锡山联合讨奉,遭到奉系的有力还击。尤其是奉军张学良与晋军傅作义的涿州争夺战,双方动用了坦克、飞机、毒气等各种武器,激战了三个多月,其强攻固守闻名全国,成为张学良和傅作义的成名之作。冯玉祥、阎锡山面临张作霖的沉重压力,为解北方之危,呼吁国民党各军共进声援,全力讨奉。 b4wlO,
+g [T8K
1928年1月,蒋、冯、阎、桂四派为了共同完成对奉系军阀的北伐,暂时取得妥协。2月,蒋介石将其嫡系部队改编为第一集团军,自兼总司令;改国民革命联军为第二集团军,冯玉祥为总司令;改北方国民革命军为第三集团军,阎锡山为总司令;将两湖各军改为第四集团军,李宗仁为总司令,准备共同北伐。对此,张作霖也作了部署:决定对京汉、津浦路采取攻势防御;对正太路、鲁西大名一带采取攻势。任张宗昌为津浦路总指挥,孙传芳为鲁西大名方面总指挥,张学良为正太、京汉方面总指挥,张作相为京绥路总指挥,出动兵力约六十万人对抗国民革命军七十万之众。 m'mW86/
3Wv v3'6E
4月9日,蒋介石下达总攻击令,国民革命军与奉军展开激战。不久,张宗昌军与孙传芳军即遭受重创,损失了山东大部。4月30日,张宗昌、孙传芳弃济南而逃。当北代军进占济南,准备继续北进时,日本政府决定进行武装干涉,制造了震惊中外的济南惨案。北伐军对日采取妥协让步方针,决定绕道北进。5月中、下旬,张作霖丢失了邯鄣、保定、石家庄、大同、张家口等地。张作霖不得已向南京方面发出“息争议和”通电,蒋介石也有心与张作霖妥协,因冯玉祥坚决反对,只得作罢。张作霖又想勾结英美,以取得支持。但英美等见张作霖大势已去,不愿与之交往,就连长期与张作霖勾结的日本帝国主义者,也准备除掉张作霖,以乘乱进占东北。 B '}vI_*
c~kJ&o@6v
6月1日, ..
[游客仅能浏览部分文字内容,查看全部内容请先 登录 或 注册 ]
《个性签名》:----------------------------
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3 楼] | Posted: 2007-01-26 04:33
天明
红军门派执委会委员(专职)、联盟副总人民委员、主席团委员
级别: 副总人民委员
精华: 9
发帖: 2197
劳动积分: 5878 分
门派标识:红3军团16军9师
注册时间:2007-01-16
最后登录:2008-10-18
在线状态:
第五章 冯系军阀 ~84;]@J
S {9kp3
一 0o 9vaRE
| d^}
在前面两章中,我们都多次提到冯玉祥其人。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冯玉祥是一个重要的、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从一个小兵,升至一级陆军上将。他虽然身居高位,却始终保持平民本色。他原是北洋直系将领,却倒 戈相向,自成一派。他曾反共又亲共。他曾联蒋又反蒋。他从一个典型的旧军人,最终转变成一位民主的斗士。冯玉祥的国民军(也称西北军),曾是中国近、现代军阀混战中的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谈到中国近代军阀,不可能不提及冯玉祥及其冯系军事集团。 y3m;" MS
/MlIY
冯玉祥,字焕章,原籍安徽省巢县,1882年11月6日出生于直隶青县兴集镇。父亲冯有茂是淮军中职位低下的哨官。冯玉祥少时家境贫寒,只读了一年零三个月私塾。十一岁时,为了挣得每月三两三钱的饷银,在他父亲所在的营中补了兵。他本名冯基善,冯玉祥这个名字,是补兵时管带随手给他写上的,以后就一直沿用了下来。1896年他十四岁时,正式入营当兵,参加过修筑大沽口炮台的劳役。熬到二十岁那年,他才作为教习,每月拿四两八钱饷银,担任喊口令的任务。这时,他看到袁世凯的新建陆军在教练、装备等方面比旧式军队先进,于是,他抛弃了通过苦练得来的教习职位,投靠新军。 ~Ih@u6QAG
2B:, ;7
到新军以后,冯玉祥由于体格魁梧强健,声如洪钟,加上勤学苦练,颇得上司赏识,不久便升任副目、正目,三年后便升至哨长(排长)。不久,他与协统(旅长)陆建章的内侄女成婚,得到陆的提拔,1911年升任北洋军第二十镇的管带(营长)。 |q+:4htf
XCY9QFI-r
1911年前后,冯玉祥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10月,武昌起义爆发后,冯玉祥与军中的革命军官王金铭、施从云等一起,发动了滦州起义。起义失败,王金铭、施从云牺牲,冯玉祥被拘禁,随后被递解回籍。1912年民国成立后,冯玉祥重被陆建章启用,授任营长。1914年升任第七师第十四旅旅长。同年10月,十四旅改为第十六混成旅,冯玉祥任该混成旅中将旅长。 I"=sm 6a
*-6#n]hB
1915年,袁世凯称帝,护国讨袁战争爆发。当时,冯玉祥率军在四川,归袁世凯的亲信陈宦指挥。袁世凯的领兵大将曹锟、吴佩孚、张敬尧等也都在四川,他们共同威胁和利诱冯玉祥支持袁世凯称帝,好从中得到升赏。在此关键时刻,冯玉祥深明大义,反对倒退,加入了讨袁护国的行列。他一方面与护国军首领蔡锷将军联系,一方面力劝陈宦不要与护国军为敌,应宣布四川独立,反对袁世凯称帝。陈宦在冯玉祥的劝说和压力下,终于通电宣布四川独立,反袁称帝。此举给予袁世凯沉重的打击,不久他便忧愤死去。 Su| k%Es
?./sPcL
1916年,冯玉祥被反动势力排挤,离开部队到北京郊外的西山赋闲。听到张勋复辟的消息以后,冯玉祥立即回到部队驻地廊坊,指挥部队参加讨伐军,并通电反对张勋复辟。冯军攻入北京城,平定了复辟丑剧。冯玉祥还主张驱逐清逊帝溥仪出宫,把皇宫的财产和文物收归国有。但是,段祺瑞不准,使得冯玉祥的主张当时无法实现。 Ian*EYobR
tq8BvY
1918年,孙中山领导的护法战争爆发,段祺瑞派冯玉祥的第十六混成旅去福建和孙中山的护国军作战。冯玉祥趁南下之机,率部在武穴通电主和,反对段祺瑞穷兵黩武。段祺瑞十分恼怒,要罢免冯玉祥。但全军将士拥护冯玉祥,坚决要求冯继续任职。段祺瑞害怕事态扩大,只好收回成命。从此,冯玉祥开始和孙中山先生交往,并逐渐倾向于革命。同年10月,冯玉祥被任命为湘西镇守使。 C9/%C<,Q$4
Ei@5@*/K
1920年的直皖战争,直、奉联合打败皖系,把持了北京政权。1921年,北京政府撤销皖系陈树藩陕西督军职务,改由直系阎相文继任。陈树藩拒不卸任,致使阎相文决定以武力接收。冯玉祥的第十六混成旅为入陕接收的先锋部队。冯玉祥将全旅编成三个纵队,由张之江、李鸣钟、张维玺率领,从河南直入陕西,经过几番激战,击败陈军,并把陈树藩赶出西安。于是,阎相文顺利入城接任。由于第十六混成旅作战有功,扩编为第十一师,冯玉祥升任师长。同年8月23日,陕西督军阎相文在督署内突然吞服鸦片自杀,冯玉祥继任陕西督军。 V)F <;,
*' |`)$HT
1922年4月,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开始奉军占了上风,吴佩孚在长辛店失利,急调冯玉祥救急,同时任命冯玉祥为后方总司令。冯军兵分三路向奉军发起攻击,不久,大破奉军。5月5日,与奉军勾结的河南督军赵倜发兵偷袭郑州。冯军又与赵倜和鲍德全的部队在郑州展开血战。5月9日,冯军发起反攻,大破赵部,并追击赵部残兵至开封。这场直豫战争(也称河南战争)结束后,冯玉祥被任为河南督军。 P }sXqw
H"FR4 r
冯玉祥就任河南督军后,马上进行整训和扩充军队,改编了两个补充团和一个学兵团,不久又将这三个团扩大为三个混成旅。此时,冯玉祥有了一个师又三个混成旅的实力,冯军成为了一支举足轻重的部队。由于冯玉祥屯兵开封,与洛阳的吴佩孚在一条铁路线上,朝发夕至,鸡犬相闻,遂成为吴佩孚的心头大病。冯玉祥有些新派思想及平民作风,治军严谨,严禁烟赌娼妓,这些做法,使吴佩孚怒不可遏,斥责他是“赤化”。于是,吴佩孚的关系日益恶化,吴佩孚操纵中央,于1922年10月由黎元洪总统调冯玉祥到北京任陆军检阅使,这是个有职无权的闲差,实际上是把冯玉祥逐出河南。 =w9#jAV
B,#7.&5
冯玉祥出任陆军检阅使两年期间,主要精力用于训练部队。冯玉祥是小兵出身,深知士兵的苦楚,所以他既治军严格,又十分爱护士兵。他不准官长侵犯士兵利益,要求官长与士卒同甘苦。他特地规定,只准上级请下级吃饭,不准下级请上级吃饭,只准上级给下级送礼,不准下级给上级送礼。冯玉祥对下级军官都很熟,不但能叫出他们的大名,而且记得很多人的小名。他常常与士兵打成一片,毫无大官的架子。就在担任陆军检阅使时,他曾亲自给一个得败血病的士兵献过血,这在近、现代军阀中恐怕是绝无仅有的。 [L4B"9X8
W}&no^@f5k
冯玉祥要求部队要爱护老百姓,他让士兵左臂都佩戴着“不扰民,真爱民,誓死救国”的白布蓝字袖章,要求官兵把老百姓看成自己的父母兄弟乡邻亲戚。他还亲自编了《爱百姓歌》,要部队广泛传唱。对于害民、扰民的官兵,他的处罚相当严厉。冯军中曾发生过一个连长强迫老百姓换马,和一个士兵吃老百姓西瓜不给钱的事,结果那连长和士兵均被枪决。有一次,冯军行军途经怀柔和密云,道两旁都是缀满鲜红大枣的枣树,整整三个旅开了过去,也没有人去采摘枣子,树上仍然果实累累。 O}r-M^J*
9 E\)p4
冯玉祥把军队训练看得极为重要,他始终如一日地抓教育训练,并且不断改进训练方法和提高训练水平。1917年7月他率第十六混成旅进驻常德,有了两年能正规地系统地训练部队的时间。他组织了教导队培养干部,成立官佐体操团提高技术水平,经常组织阅兵和行军;组织官兵学习文化、政治等知识。1922年10月他出任陆军检阅使后,又有了两年训练部队的时间。他在办教导队的基础上又办了高级教导团,对以前教导队毕业的人员再作培训。此外,还办了学生团和电学传习所等。 qFW(L@ ;
xylR`)V 2
冯玉祥还是基督教徒,故又有“基督将军”之称。 DqB#UT]Z<
jQbu_)$t3
由于冯玉祥注重部队的思想教育和军事训练,冯军的军风与当时凶恶蛮横的军阀部队完全不同,既得民心,战斗力也强盛,这为他日后发动北京政变,自成一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TGC@;F
2t4`[
1924年9月,直系军阀孙传芳、齐燮元进攻皖系卢永祥,爆发了江浙战争。奉系张作霖则以粤浙奉同盟为由,通电责直,并率兵入关,响应浙卢反直。9月15日,十五万奉军分六路向榆关、朝阳进攻,爆发了第二次直奉战争。曹锟火速电召吴佩孚到京主持战务,吴佩孚于9月17日到京,18日被任命为“讨逆军”总司令。吴佩孚在中南海四照堂点将,任命王承斌为副总司令兼后方筹备司令;以彭寿莘为第一军总司令,出兵山海关;以王怀庆为第二军总司令,出兵喜峰口;以冯玉祥为第三军总司令,出兵古北口;张福来为援军总司令,杜锡硅为海军总司令。这次战争双方各有二十万人参加,战争首先在热河揭开,但主要战场是在山海关一带。 s~+S$+6
Eh X~.
冯玉祥出任讨逆军第三军总司令,任务是率部出古北口经滦平、承德向北进军。冯玉祥所担任这路,交通不便,人烟稀少,地瘠民贫,不但行军困难,而且给养也无法解决。冯玉祥知道这是吴佩孚故意所为,企图以此使冯部陷于绝境。吴、冯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促使冯玉祥最后下定决心,趁这次直奉战争进行倒戈,发动政变。 " :e/`<g
$x/^Z:} t
冯玉祥受命以后,借口筹措军粮,修理军械,故意拖延出发时日,及至出发,每天只前进二、三十里,10月1日才到达古北口,又以筹措给养为名停了下来。在古北口,冯玉祥静观战局变化,一面秘密与张作霖的代表达到倒直的协议,一面与驻喜峰口的直系援军第二路司令胡景翼和京畿警备副司令孙岳秘密计划倒戈 。胡景翼和孙岳二人,早年都曾加入同盟会,民国成立后,都曾参加倒袁运动和护国战争,胡景翼还曾出任陕西靖国军总指挥,所以他们都赞同冯玉祥倾向革命的主张和行动。 3.Zn9nZP
qj_N/&z
几天以后,冯玉祥得到东线直系屡战失利的消息,同时又接到讨逆军总部参谋长张方严“九门口危急,望速进军”的电报,认为时机已到,遂于10月21日将后队改为前队,昼夜兼程。22日午夜,冯军第八旅旅长李鸣钟,第二十二旅旅长鹿钟麟,在负责戍守北京的孙岳配合下,一枪未发,首先率部开到北京,占领交通、电讯等重要机关。鹿钟麟派出一营兵力包围了总统府,将还在睡梦中的曹锟抓了起来,并囚禁在中南海延庆楼上。 NrE5w`E+
pnt:z}Bi
10月24日,冯玉祥到达北京,通电停战。24日,冯玉祥迫使曹锟发表命令,撤销吴佩孚讨逆军总司令等职务。不久,冯玉祥又迫使曹锟自动辞职。冯玉祥的北京政变,使直奉战争的形势急转直下,直军军心大乱,迅速溃败。吴佩孚由秦皇岛逃回天津,后又只得率残部乘舰狼狈南逃。 B[}e}Hshf
jZn[J&b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但在袁世凯和帝国主义威胁下,南京临时参议院通过了优待清室的八项条款,使清逊帝溥仪仍留居故宫,沿用宣统年号,享受皇帝的生活。北京政变后,北京一些清末遗老和保皇党人乘机活动,复辟清帝之谣纷纷。为此,冯玉祥采取果断措施,决定把溥仪驱出故宫。11月4日,黄郛摄政内阁会议议决修正清室优待条件五条,从即日起永远废除皇帝专号,与中华民国国民在法律上享有同等权利;每年补助清室家用50万元,另拨200万元开办北京平民工厂,收容旗籍平民;清室即日迁出宫禁,自由择居,民国政府仍负保护之责;清室宗庙陵寝永远奉祀,民国政府酌设卫兵妥为保护;清室私产归清室完全享有,其一切公产则归国民政府所有。11月5日,京畿警备总司令鹿钟麟向清室宣布了以上条件。并限令溥仪即日出宫。是日下午,溥仪及其妻妾,少数太监、宫女随其移居什刹海溥仪父亲醇王载沣的故居醇王府,后又移居天津日租界的张园。 6O%7 cN
vURr^$
北京政变成功之后,冯玉祥联同胡景翼、孙岳将所部改为国民军,宣布脱离直系军阀系统,自成一派。国民军共三个军,冯玉祥任总司令兼第一军军长,胡、孙分任副总司令兼第二、三军军长。次年,冯玉祥任西北边防督办,所部驻扎北京、察哈尔及绥远地区,第一军改称西北陆军,归西北边防督办公署直辖,并增编为六个师又三个旅,因此,冯玉祥所属各部又被称为西北军。 o\x/M*Z-l
:PK?P#v)Z
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囚禁曹锟,驱逐清室,脱离直系军阀系统,组建国民军,这些都是带有革命性质的重大政治举动。但是,由于政治立场的局限,冯玉祥不可能从根本上提出推翻军阀统治的政治主张。他一方面电请孙中山北上共商国是,一面又与奉系军阀张作霖联合,推出段祺瑞就任中华民国临时执政,使政权又落到段祺瑞、张作霖手中。 M3G7E
e|A+VB+@5
得知北京政变的消息及接到冯玉祥的电邀,在广州正在与共产党合作,改组国民党,成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孙中山先生,也极受鼓舞,马上打电报给冯玉祥,电文说:“……大憝肃清,诸兄功在国家,同深庆幸!建设大计,即欲决定。拟即日北上,与诸兄晤商。先此电达,诸维鉴及。……”冯玉祥也立即回电孙中山,请早日北来,指示建国方针。并派马伯援为代表持他的亲笔信,前往广东欢迎孙中山先生。冯玉祥嘱咐鹿钟麟:“孙先生到京后,一定要尽力保护。”并说:“国民军的队伍,就等于孙先生的队伍,应听从孙先生的指挥。” zp$"toIq
/WIQ Z 9
孙中山于1924年11月13日抱病北上,17日到达上海,22日乘船东渡北京。当孙中山到达北京的时候,冯玉祥却因张作霖和吴佩孚的联合压迫,已离开北京。孙中山在旅途中积劳病倒,于3月12日在北京逝世。 }y"#qR_Z
R]|]XvP!kZ
原来,北京政变后,冯玉祥、张作霖、段祺瑞三派共同把持北京政权。此时皖系的军事势力所存无几,段祺瑞政府的基础只是建筑在冯奉两系的军事均势之上。冯奉控制北京政权后,双方的矛盾不断产生并激化,11日及12月间,冯玉祥和张作霖先后采取“以退为进”的手法,提出辞职,恫吓对方。段祺瑞不得不从中调解,作出“巧妙”处理。1925年1月,段祺瑞准冯玉祥辞去陆军检阅使一职,专任西北边防督办;准张作霖辞去东三省巡阅使一职(各省巡阅使也一律裁撤),另加任张作霖为东北边防督办,以与冯的西北边防督办相对称。冯奉两系的势力范围也划分清楚,津浦线为奉系的发展方向,京汉线为冯系的发展方向。由于段祺瑞的撮合,冯张两人互换兰谱结为异姓兄弟,双方的矛盾暂时得到了缓和。 S>8> st)
wDD:^M"
由于冯玉祥部将鹿钟麟任京畿警备司令、张之江任察哈尔都统,李鸣钟任绥远都统,冯玉祥的西北边防督办并不是一个有名无实的空衔。冯玉祥在1924年12月12日通电取销国民军的名称,并且宣布解除国民军总司令一职,但是国民军这个名称仍然被沿用,与西北军并称。冯玉祥的国民军第一军表面上仅有三个师,即宋哲元的第十一师、鹿钟麟的暂编第一师和刘郁芬的暂编第二师,但是实际上该军已经扩充到七八万人,加上国民军第二、第三两军,共有十七八万人,成为北方除了奉系以外最大的一支武装力量。 nJZhA[
6N ^wEcv=
冯玉祥将军的民主倾向,受到共产党人和国民党人的关注。李大钊派人到冯玉祥的国民军中工作,并亲自对冯做工作。经李大钊和徐谦的介绍,冯玉祥结识了苏联驻华大使,决定为实现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请苏联政府派人帮助训练军队。1925年10月,苏联顾问到达张家口,冯玉祥派他们去训练军队,他自己也听苏联政治顾问给他讲政治课,并任命共产党员刘伯坚做他的政治部部长。 zY0Q-~
suf +4
国民军的日益强大以及冯玉祥的“赤化”倾向,引起了帝国主义及其各系反动军阀的恐惧和敌视,一场直奉晋联合讨冯的战争很快爆发了。 *MhN>PJ9C
0#t_w.?pa
三 $W`b/ 7_
Z' G[B
1925年下半年,奉系张作霖加紧扩展地盘,多次入关,不仅南侵至长江下游地区,占有江苏、安徽、上海,在北京又极力压迫冯玉祥,在京畿地区构成了对国民军的三面包围形势。 WDdlTWP-
\jRT'RR
1925年11月,冯玉祥支持奉系将领郭松龄倒戈 反奉,与郭松龄签定了“反奉密约”。11月23日,郭松龄在滦州起兵反奉。冯玉祥利用郭松龄回师进攻张作霖,奉军阵脚大乱之机,出兵占领了热河,继而攻下天津,驱走了奉系直隶督办李景林,夺取了直隶地盘。 lI,b%
}@3+?b%2
如果郭松龄反奉成功,国民军的处境会大为改观,但郭松龄与张作霖激战一个月,终因奉张有日本帝国主义的支持而兵败被杀(郭松龄倒 戈 反奉事件详见第四章第三节)。当北方战事正酣之时,南方的直系军阀吴佩孚已东山再起,在武汉组成十四省讨贼联军,挥军北上。吴佩孚与张作霖很快达成“谅解”,“讨贼”变成了“讨赤”,共同攻击冯玉祥。 !] S\=b
?}BKYd?r
冯玉祥在直奉两军的前后夹击之下,为了转移视线,保存实力,于1926年1月1日发出辞职通电,并竭力辩白自己没有“赤化”。冯玉祥还派人分别去见张作霖、吴佩孚,希望停战议和。但这些举动没有使直奉军阀放弃消灭国民军的企图,他们仍然调兵遣将,向国民军进逼。冯玉祥只好出走包头,准备赴苏联考察,部队交给张之江、鹿钟麟等。面对日益危急的形势,国民军诸将领由孙岳出面(当时胡景翼已病逝),主张通电商请冯玉祥出山,重新主持大局。当时的许世英内阁,也派陆军总长贾德耀亲赴包头面见冯玉祥,敦劝他打消出国下野之意,务请出山。但冯玉祥不愿卷入这场军阀混战的漩涡,去意已定,坚辞不允。他为了寻求革命的道理,于是年五月赴苏联考察。 Nko6H J|Z
PQCWy8@s
1926年1月下旬,国奉战争(也称冯张战争)正式开始。东北张作霖的奉军,以讨伐郭松龄残部魏益三为名,兵进山海关,进攻热河、滦州。在山东由李景林、张宗昌组成的直鲁联军,沿津浦路北上反攻天津。在湖北的直系军阀吴佩孚,在河南打败了国民二军岳维峻部后,兵进河北石家庄,在山西的晋系军阀阎锡山,与吴佩孚相呼应,兵出娘子关,南攻顺行,北攻保定。国民军遭到了直、奉、晋等军阀的联合进攻和包围,最后退守北京。鹿钟麟在北京发动了第二次政变,驱段下台,释放曹锟,愿意迎吴佩孚进京主持政局,但遭到吴佩孚拒绝。4月15日,国民军撤出北京,退至怀柔、延庆、蔚县、多伦、怀来、涿鹿等地,主力各部退到预设阵地的南口。 "UUYM|kG"
yIh+9G4q
国民军推张之江为总司令,将国民军编为七个军,以鹿钟麟、宋哲元、李鸣钟、郑金声、门致中、石友三、刘郁芬分任军长。以鹿钟麟为东路司令,率国民军主力守南口、怀来;以韩复渠、石友三守地泉、丰镇,以防晋军继其退路;以宋哲元为西路司令,由热河撤防回守多伦。1926年5月,南口大战爆发。“讨赤”联盟军分别在延安、赤城、独石口、沽源、多伦和南口等地向国民军各部发起进攻,在约两千里战线上展开战斗。直奉晋联军共五十多万人,战况空前激烈。直军吴佩孚在直鲁联军张宗昌的配合下,担任南口正面攻坚战;奉军吴俊升率部出热河攻多伦,直下张家口;晋军商震部北出大同以断国民军的退路,企图将国民军消灭在塞北草原上。国民军顽强抵抗,在南口战场,国民军阵地沟深壕涸,前置电网,后设地雷,防御工事长达百余里,联盟军猛攻多日,竟不能前进一步。 {VlkH
V(`p@k7:
联盟军的兵力虽然多于国民军数倍,但直、奉、晋各派军阀各有各的打算,联盟军内部并不统一,作战亦难以协调,在直军中,孙传芳陈兵徐州,准备夺取山东,靳云鹗在南口前线按兵不动,并和国民军信使来往不断,准备配合国民军夺取山西,在奉军中,李景林因曾支持郭松龄而见疑于张作霖,准备回师天津。国民军既与孙传芳、靳云鹗、李景林有如此默契,便于5月中旬,在晋北丰镇、阳高突然向晋军发起猛攻,大破晋军,雁门关外要地尽为国民军占有。 8%0,2Tn6_
H"{w5n.
6月,吴佩孚免去靳云鹗的十四省联军副司令、第一军总司令等职务,张宗昌也将李景林部缴械,直、奉、晋各派军阀取得了谅解后,7月,又重新部署兵力,进攻南口。在北路,奉军吴俊升部由多伦攻沽源直下张家口;在正面,由直鲁联军为主攻,经昌平、沙河攻南口,其右翼为奉军一部,在张学良的指挥下经永宁、延庆直下南口后背;其左翼为直军,下分两线,一线由门头沟向怀来,一线由涞源、蔚县攻天镇;在晋北,晋军也发起反攻,攻占广灵。 C(6>KR0v
SX( ("GXJ%
国民军在联盟军三面围攻之下,艰苦作战,坚持了三个多月。最后,由于多方作战,给养困难,饷械无补,且各部将继绝联络,加之士兵伤亡过半,不得不于8月15日下令总退却,向西突围。退路线均是穷僻之地,联络困难,交通不便,给养医药无着,加之天气寒冷,后面追兵不舍,国民军节节溃败,损失惨重。各部将深感前途无望,因此自寻出路,一部投向山西阎锡山手下,一部开往绥远等地。至此,为时近5个月的南口大战全部结束。这场军阀大战从1月战至8月,双方死伤惨重,这也是北洋军阀之间最后的一次大混战。 N}"6jbk
^ #@}pbl}
冯玉祥在1926年元旦通电辞职后,即离开部队到了包头。同年5月,冯玉祥赴苏联考察。在莫斯科期间,冯玉祥经徐谦介绍,正式加入了中国国民党。国民党中央委员会任命冯玉祥为西北国民军党代表。1926年7月,广州国民政府举行北伐。8月,冯玉祥结束在苏联的考察访问,偕同苏联顾问多人秘密离开苏联经库伦回国。途中,冯玉祥派出刘骥 到广州同国民革命军商谈南北会师问题。9月16日,冯玉祥等抵达绥远五原后,即同当地国民军将领孙岳、方振武、弓富魁以及于右任、徐谦等共同决定组建国民军联军,由冯玉祥出任总司令。9月17日,在五原举行誓师典礼,宣告国民军联军正式成立。冯玉祥在典礼上发表宣言,声明国民军联军是民众的武装,遵奉孙中山先生的遗嘱,进行国民革命,实行三民主义,要为解放被压迫之中国民族,解除军阀之压迫而奋战;宣布国民军联军完全脱离北洋军阀的系统,并宣布国民军联军全体加入国民党。 z=/=vo!g
V:ZwEG
五原誓师后,国民军各部纷纷来投,计约集五、六万人。其所属各部是:第一军军长为陈希圣;第二军军长为方振武;第四军军长为徐永昌;第六军军长为石友三;第八军军长为韩复榘;第二师师长为孙良诚;第五师师长为冯治安;第七师师长为马鸿逵;第十师师长为刘汝明;第十二师师长为孙连仲;骑兵第一师师长为张万庆;骑兵第二师师长为赵守钰。 9_~>vx)9
M&` (fn)
冯玉祥面对当时的局面,根据李大钊等共产党人的建议和国民政府的要求,决定采取“平甘援陕,联晋图豫”的方针(当时阎锡山已被广州国民政府任命为北方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在陕西,国民军第三军第三师杨虎城部和陕西军务督办李云龙的第十师等部,被吴佩孚的刘镇华部七万军队围困已达八个月之久,西安城战况危急。冯玉祥命令佟麟阁、孙连仲两师入甘肃,帮助在甘肃的孙良诚、张维玺部肃清了吴佩孚的势力,随后入陕。又命韩复榘等部进驻宁夏,徐永昌率部入晋,归阎锡山指挥。11月下旬,国民军联军孙良诚、方振武、马鸿逵、刘汝明、孙连仲等部合击刘镇华军,使刘军全线溃退。11月28日,西安之围得以解除。国民军联军接着分数路乘胜追击,“援陕”终成定局。 D`ls~#v^
I!RGmXAl
1927年5月,国民军联军被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冯玉祥出任总司令。冯玉祥为了“图豫”,重新部署军队,分六路出兵,与北伐军呼应,连克洛阳、孟津、偃师、孝义等。5月31日,冯军打到郑州、6月1日,北伐军刘兴部也到达郑州。至此,第二集团军与北伐军终于在中原会师,冯玉祥也达到了“图豫”的目的,冯军又发展到二十多万人,自南口重创后得到复苏。 $O8$$=!3<
o4`C&=
四 ]f~BwxV
FP_Wg]_{l
1927年3月,东路北伐军攻至上海。3月26日,蒋介石到达上海后,即与帝国主义、买办资产阶级 ..
[游客仅能浏览部分文字内容,查看全部内容请先 登录 或 注册 ]
《个性签名》:----------------------------
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4 楼] | Posted: 2007-01-26 04:41
天明
红军门派执委会委员(专职)、联盟副总人民委员、主席团委员
级别: 副总人民委员
精华: 9
发帖: 2197
劳动积分: 5878 分
门派标识:红3军团16军9师
注册时间:2007-01-16
最后登录:2008-10-18
在线状态:
第六章 阎系军阀 *,{d$|%@
e {9L{
一 E U|1YH
demN;FLQ^
上一章在谈到冯玉祥及其冯系军阀时,四、五两节都提到阎锡山这位人物,本章就专门谈谈这位善于见风使舵、投机钻营的山西“土皇帝”及其以他为首的晋系军阀集团。 ~/-` T7:
i8Y`RJ FH
阎锡山,字百川,1883年10月8日出生于山西省五台县河边村一个地主兼商业高利贷者家庭。他六岁丧母,由外祖母扶养。九岁入私塾,十六岁随父阎书堂到县城自家开设的吉庆昌钱铺学习经商。1900年,父子俩在一次买空卖空的“打虎生意”中蚀了大本,只得逃离县城,回到河边村。不久,为避债又逃到太原,阎锡山经人介绍进裕盛店当了伙计。阎锡山不甘心在店里受人差使,1902年,清政府在山西设立武备学堂,他认为这是跻身官场之路,于是应机报考。初试时,他做了《韩信将兵多多益善论》的论文;口试时,他对答灵便,深得山西新军第四十三混成协统姚鸿法的赏识,被顺利录取。 3 qR)k u
_*v{?e"4
1904年,阎锡山考取官费生赴日本留学。先入振武学校,后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结识了冈村宁次、板桓征四郎、土肥原贤二等人。另外,在此期间,他也结识了孙中山,参加了同盟会,并加入了孙中山在军人中成立的“铁血丈夫团”。 _;W{RyY
,f)B/ -
1909年3月,阎锡山毕业回国。他先后在北京和太原四处活动,获得了山西陆军小学教官的位置,三个月后升任监督。之后,他又积极谋取兵权,1910年春,他升任山西新军第四十三混成协第八十六标标统。在此期间,他施展两面派的手法,一方面讨好清朝官吏和立宪派,抓住兵权;一方面组织以同盟会员和反清分子为骨干的模范队,以图在革命到来时作为自己的资本。 -; (#
m97G,AV;e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阎锡山与八十五标标统黄国良及温寿泉等策划太原起义,由八十五标首先发动。10月29日,八十五标在第二管管带姚以价的指挥下率部起义,攻打抚署。在太原起义的过程中,阎锡山也玩弄两面手法,一面给所部下令,称“八十五标兵变”,调动一部分兵力协助清军保护抚署;一面密令余部相机击溃抗拒起义的巡防马队营。而他则躲在大教场东北的树林里,派人四处观察打探情况,随时向他报告,以便看风使舵,成则居功,败则诿过。当起义军占领巡抚衙门,击毙巡抚陆钟琦,起义已成定局时,他便公开率部参加起义。 UtT.4
?GITkr\
太原起义成功,为选举山西都督,同盟会员与立宪派展开了争斗。在公选会议上,有选举立宪派首领梁善济的倾向,在表决的关键时刻,阎锡山的亲信张树帜持枪跳上主席台,大声说道:“选阎锡山为大都督,赞成的举手!“全体议员在惊愕中,相顾举手,一致通过。就这样,阎锡山、温寿泉分别当选为大都督和副都督。 ^}Ps#|Au!i
M.:YD/(
太原起义后,清政府派第六镇统制吴禄贞为山西巡抚,带兵入晋,镇压革命。但吴禄贞早已参加了革命党,当领兵进至石家庄后,即前往娘子关与阎锡山会晤,组织燕晋革命联军,吴禄贞任大都督兼总司令,阎锡山、张绍曾为副都督兼副总司令,决定挥戈进京,扫除清室。对此,清廷及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惊恐万分,便以重金贿买吴禄贞旧部周符麟,设计将吴刺杀。随后,又派张锡銮为山西巡抚,率领第三镇曹锟所部进攻山西。阎锡山只得撤离太原,向北进军,攻取大同,又会合吴行芳、张培梅带领的雁门、怀仁两部民军,攻占包头。 qm~G/:
! /Dr|/
1912年2月,汪清帝下诏退位,南北政府和议告成,袁世凯窃据临时大总统之位。阎锡山看到形势已定,便下令返回山西。但袁世凯借口阎锡山弃省出走,不承认山西为起义省份,电令其不准擅自行动。阎锡山焦急万分,他马上施展手腕,急电亲信南桂馨面见孙中山,请求支援;一面派与袁世凯拜过把子的董崇仁进京,千方百计向袁世凯表忠。袁世凯终于在3月15日任命阎锡山为山西都督,他才得以重返太原。 I+837kva|R
(lklR,
阎锡山回到太原后,深知要坐稳都督的宝座,就必须要讨好袁世凯。他派人长驻北京,贿赂袁世凯的亲信、总统府秘书长梁士诒,向袁世凯表示恭顺。荐请任命董崇仁为晋南镇守使,又请任与袁族有亲戚关系的陈钰为山西民政长。为取得袁世凯的信任,他还把自己的父亲阎书堂送到北京长住,作为人质。1912年10月,袁世凯下令解散国民党,阎锡山立即声明脱离国民党,并在三个月内将山西国民党党部一律解散。 IZ.D^@
]r#&7C|NV
1913年,国民党发动的二次革命失败,阎锡山虽在这次革命中袖手旁观,但因他是同盟会员出身,袁世凯也不轻易放过,便三次传见阎锡山,想寻机剪除。但阎锡山每次都俯首恭顺,故作庸碌、懦弱和畏惧的样子,使袁世凯认为他没有反骨,不仅没有撤他的职,还封他为“同武将军”。此时,阎锡山已完全卖身投靠袁世凯,完全背叛了孙中山。但是在表面上,他对革命的旗号既不举起,也不放下,而是见机行事。 QPTRW1Z
`^~J 7'
1915年,袁世凯要实行称帝,阎锡山亦投其所好,向袁密奏“国本大计”,倡议“废共和而行帝制,以帝制而行宪政”,得到袁世凯的赏识。之后,他又争先请愿,接连三次电请袁世凯登基称帝。后来,蔡锷等组织护国军讨袁,他立即致电指责其为“破坏大局,不顾国家”,阎锡山的所为,甚得袁世凯的欢心,袁一即帝位,便封他为一等侯。 .x>x DA*E
;"'(
1916年6月6日,袁世凯死去。阎锡山认为再无畏惧之人,于是,不择手段,要独揽山西军政大权。他先以“独断军事”等罪名,将与他一起发动辛亥太原起义的黄国良撤去旅长之职,后又把他赶出山西。又将曾利用来联络袁世凯的晋南镇使董崇仁撤职。继而逼令曾在阎出走包头时出过大力的晋北镇守使孔庚交出军权。阎锡山在借故铲除异己的同时,把自己的亲信都安插到军队之中。收回军权后,他又策划夺取行政权,唆使省议会和督军团会议相继赶走省长沈铭昌及继任孙发绪,自己乘机兼任省长。阎锡山虽然夺取了山西军政大权,但没有北京政府的正式任命,总是不大放心。于是,他便多方接近和讨好当时的手握大权的国务总理段祺瑞。在“府院之争”和张勋复辟中,他都站在段祺瑞一边。因此,1917年张勋复辟失败,段祺瑞重新上台后,段祺瑞政府任命阎锡山为山西省督军兼省长。从此,山西的军政大权就集中阎锡山的一身了。 Ib v\!|&:l
\`!nvvZs
阎锡山总揽军政大权后,在山西实行政治扩张,提出“保境安民”的口号,实质是推行军国主义式的“用民政治”,以武力加强对人民的统治。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进行大规模的扩军。 <1*K B-Em
/-6(d0AK
晋军初建于1912年。当时阎锡山从包头返回太原后,组建军队为一个师,师辖两个旅,旅辖两个团。另有直辖炮兵一个团,骑兵一个团。1914年,阎锡山派孔庚率部参加了袁世凯的“征蒙”行动。事平后孔庚师留驻包头。由于孔庚原为吴禄贞的部下,且在部队中不断安插自己的亲信,所以为阎锡山所不容,乃暗中操纵张培梅、张树帜等发动兵变。1914年6月1日夜,变兵几十人闯入孔庚的办公室、寝室,开枪射击。孔庚藏于天花板上未被击中,变兵抢劫后逃去。孔庚对此兵变不谙内情,乱杀官兵四十余人。阎锡山以此兵变为口实,将孔师缩编为第十三混成旅,孔庚降为旅长。阎锡山将编余士兵另组成第十二混成旅。不久,晋军就扩编成三个混成旅。1917年8月,阎锡山将所部与山西巡防营改编的警备队,合并扩编为四个混成旅,辖十二个步兵团、四个炮兵营、一个机枪营,共有步、骑枪一万余支。为提高军队素质,1918年底,阎锡山又成立第九步兵团,专门培训军事干部。半年后,该团被命名为学兵团,专收学生施以军训。又成立了四个在乡军人训练连,分期分批轮训全省壮丁,每期三个月,训练后还乡,随时召征入伍。 l[.@- |
BZ#QO^pG
阎锡山通过不断扩军,壮大军事实力,巩固了他在山西的统治,同时,使得晋系成为了北洋军阀中举足轻重的一股势力。 [SGF4{7
ZK ]R%Q
二 _YUX~D{h
2<`P'B3`=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成皖、直、奉等几大派系,各派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和自己的地盘展开了长期的明争暗斗。在军阀混战中,阎锡山坐镇山西,规测方向,看风使舵,扩张势力,准备在适当的时刻与各路群雄一较高下。 yvuSY(
;tocizf4qX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开始,双方都派人与阎锡山联系,争取支援。但阎锡山见局势不明,采取中立态度,暗中却派他的参谋主任台寿民到北京、天津探听情况。待冯玉祥反直倒戈,发动北京政变后,他见曹锟、吴佩孚已倒,大局将定,便联合冯玉祥、张作霖出兵石家庄,致使直军兵败,直系倒台。于是,冯玉祥与张作霖、段祺瑞联合组成北京政府,段祺瑞任临时总执政。阎锡山因出兵讨曹、吴有功,得以继续统治山西。 V[/(YK
oo!I5U
1926年春,奉系张作霖与直系吴佩孚重新修好,联合段祺瑞,排斥冯玉祥,发动了对国民军的“讨赤战争”。阎锡山仍然两面讨好,见机行事。一方面对冯军表示友好态度,一方面又暗中协助吴佩孚,阻隔河南国民军与直隶间的联系,使冯军处于直、奉、晋三军的包围之中。冯军调整部署,决定先击破山西,宋哲元率部从杀虎口、得胜口分数路合击大同。这时,阎锡山公开与张作霖、吴佩孚合作,派兵死守关口及重镇,阻挡国民军的进攻。在直、奉、晋三方军阀的联合攻击下,经过三个多月的激战,冯军被击败,退守西北地区。阎锡山乘势将国民军韩复榘、石友三、陈希圣等部收编,编为自己的三个师,还派商震率部一路追杀,攻至绥远城。这样,阎锡山的地盘由山西扩大至绥远。随即,他着手进行山西第二次扩军,把部队扩充为十七个师又八个炮兵团,军队亦改名为晋绥军。 j(_|t)k
d"r)1[k
1926年7月,广州国民政府正式出师北伐。9月,冯玉祥在五原誓师,加入国民革命军行列,出兵响应北伐。阎锡山为讨好冯玉祥,把收编西北军的韩复榘、石友三、陈希圣三个师归还给他,而阎锡山自己则伺机观变,按兵不动。10月,北伐军攻占武汉。广州国民政府派代表到太原,请阎锡山派人到武汉商讨参加北伐事宜。阎锡山派老同盟会员赵丕廉前往。赵丕廉到武汉会见了国民革命军政治部主任邓演达,又到南昌会见了国民革命总司令蒋介石。国民政府请阎锡山早日在山西举事,并授他为北方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阎锡山了解详情后,并不马上表明态度,也就任北方国民革命军总司令一职,仍持观望态度。冯玉祥多次催促他出兵讨奉,他置之不理。到了1927年6月,北伐军会师郑州,奉军溃败北撤,他认为时机已到,才宣布就职,开始悬挂青天白日旗,正式归属国民政府,并出兵娘子关,占领石家庄。随后,他又按兵不动,保存实力。7月,他在山西实行“清党”运动,同时,又进行了山西第三次扩军,收编了一些地方部队,把晋绥军统编为七个军。 oKw)9-(/
BQwc,*
对阎锡山的易帜,张作霖甚为不满,派人到山西拉拢,并以“安国军政府”副元帅相许。阎锡山表示,虽然易帜,但不一定与奉张决裂。张作霖见阎锡山按兵不动,加上宁汉不和,蒋介石被逼下野时之机,率兵南下反攻,一路攻打在河南的武汉国民政府之张发奎部,一路沿津浦线援救孙传芳。与此同时,张作霖也派于珍前往丰镇平地泉一带部署军事。阎锡山察觉此举是针对自己来的,便于1927年9月,公开与张作霖决裂,向奉军发起攻击,爆发了晋奉之战。 Y?>+-28Ge`
{{hj<i
开战之初,晋军占主动地位。阎锡山以徐永昌为右路军总指挥、孙楚为前敌指挥,集中四个军的步兵附以骑兵和炮兵,沿京汉路西侧前进。以商震为总指挥,张荫梧为前敌指挥的左路军,集中两个军的步兵附以骑兵、炮兵沿京绥路两侧前进。另以傅作义及李服膺两部,出蔚县走山路,直取北京。晋军开战告捷,右路军占领石家庄、新县,向望都攻击,左路占领宣化。10月7日,奉军反攻。激战十天,奉军在京汉线占领了定州、正定、石家庄;在京绥线占领了宣化、张家口、柴沟堡。晋军全线撤退。奉军又集中号称三十万大军,张学良、韩麟春部沿京汉线,张作相、万福麟部沿京绥线大举攻击。晋军凭险固守,奉军无法突破晋军防线,战争呈胶着状态。从10月15日双方开始了围绕涿州的为时三个月的空前激烈的攻守战,直到1928年1月12日晋军撤退,奉军和平接受涿州城,战事始告结束。 VJ]%0/
?02P2D
晋军失败后,冯玉祥部也受到奉军的威胁,阎、冯为了摆脱困境,联名致电下野后留居日本的蒋介石回国,主持“北伐”战争,共同对付张作霖。不久,蒋介石从日本回到南京,再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1928年2月,蒋介石在徐州召开军事会议,改编军队,成立四个集团军。阎锡山的北方国民军编为第三集团军,阎锡山任总司令。4月,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四个集团军联合北伐。阎军一举夺取石家庄,收复大同,进而攻打保定。与此同时,他派人潜入天津,与日本驻屯军司令新井勾结。新井表示:“阎军如果占领保定,日军保证北京、天津不用放一枪,唾手可得。”阎锡山得到日军许诺后,全力攻打保定,迫使张学良放弃保定北撤,6月,阎军不战而相继占领北京、天津。面对这一事实,蒋介石也只好委任阎锡山兼任平津卫戍总司令。阎锡山举张荫梧为北平警备司令,傅作义为天津警备司令、商震为河北省主席。至此,阎锡山通过投机手段兼并了晋、冀、察、绥四省及平津两市,势力骤然扩大。 sk(?n3>_
oeuaE7
在此期间,阎锡山的第三集团军不断扩编,到1928年7月,他已拥有十一个军,辖三十个师。朱绶光为参谋长,商震、杨爱源、徐永昌、傅存怀、傅作义、丰玉玺、张荫梧、谭庆林、李维新、徐源泉、方玉晋分任各军军长。此外,李培基、赵承绶、孙楚、高鸿文、王靖国、李服膺、李生达、周玳、杨澄源、彭毓斌、史泽波、陈长捷等都是他的重要将领。 WujotxF1F}
oy$_aHU4!
国民党“北伐”成功以后,蒋介石企图利用编遣会议,削弱非嫡系部队,使得蒋介石与其他国民党新军阀之间的矛盾再度激化。1929年3月至6月,爆发了蒋桂战争,阎锡山坐山观虎斗。蒋介石击败桂系后,又转而攻击冯玉祥,先后收买策动冯军韩复榘、石友三、刘镇华、杨虎城、马鸿逵等部,冯玉祥被迫于5月27日通电下野。阎锡山为挟冯以自重,向蒋讨价还价,于6月将冯玉祥诱骗到太原,随后将冯软禁于五台县建安村。同年8月,蒋介石召开编遣实施会议,欲强行削弱各地实力派的兵力,蒋、阎的矛盾加剧,阎锡山转而实行联冯抗蒋的方针。10月10日,西北军将领宋哲元等二十七人通电反蒋,分三路进攻河南。正当蒋冯两军激战之际,阎锡山却又按兵不动。蒋介石见有机可乘,正式任命阎锡山为全国陆海空副总司令。阎锡山又被蒋介石拉拢过去,宣布就任此职,冯玉祥再遭软禁,冯军被迫退至潼关以西。1930年1月,冯玉祥密令西北军将领主动与蒋介石联络,阎锡山闻讯,担心蒋冯合作对付自己,急忙主动与冯玉祥修好,3月8日,冯玉祥回一潼关。 l8wbyl
-gLm~ Q?h
在蒋冯冲突的同时,蒋介石与唐生智之间也爆发了一场战争。阎锡山开始时与唐生智、石友三秘密联系,策划联合反蒋。但战争爆发后,阎锡山,石友三均被蒋拉拢,背弃前约,出兵助蒋讨唐。唐生智战败,残部被蒋、阎改编。 6$D6@$L
l N<V5}h
阎锡山就是这样,在军阀混战之中,看风使舵,处处投机钻营,不断壮大自己的力量,终于有一天,他要和蒋介石直接较量,争夺最高领导权。 }_.SP-0p
nc}$2*0
9XDxJ,"
三 `8JtPP/@
3IlMvcg
在桂系、冯系、唐系先后遭到蒋介石的打击时,阎锡山靠着他的投机本领,使晋系得到了发展。但是,阎锡山心里也明白,蒋介石虽然处处处利用他,但当蒋介石打败了桂、冯、唐等派系后,下一个打击的目标就是自己了,他和蒋介石的下面交锋是在所难免的。当然,他也知道,光凭晋系的力量无法对抗蒋介石的打击,必然要联络全国的反蒋势力,结成联盟,由自己充当盟主。 iF \Y
x$G<fQ {
1930年1月,蒋介石派吴铁城到太原,代表南京政府要阎锡山补行就职陆海空军副总司令的宣誓仪式。实际上阎锡山早已宣布就职,蒋介石此举无非是逼阎锡山宣誓服从蒋记中央。 ..
[游客仅能浏览部分文字内容,查看全部内容请先 登录 或 注册 ]
《个性签名》:----------------------------
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5 楼] | Posted: 2007-01-26 04:49
天明
红军门派执委会委员(专职)、联盟副总人民委员、主席团委员
级别: 副总人民委员
精华: 9
发帖: 2197
劳动积分: 5878 分
门派标识:红3军团16军9师
注册时间:2007-01-16
最后登录:2008-10-18
在线状态:
第七章 蒋系军阀 5AMd*Dr?!
ADJ.i-lQ
一 zfVRoQPaQ
ePIp@ rD;
曾在中国现代史上显赫一时的冯玉祥和阎锡山等,都先后被新崛起的军阀蒋介石所击败,不得以而处于臣服的地位。这一章,我们就专门谈谈一代枭雄蒋介石是如何发迹,如何建立自己的嫡系部队——中央军,从而统治中国二十一年之久的。 ovGb?R8D
Jd"iw
蒋介石,浙江省宁波地区奉化县溪口镇人,1887年10月31日出生。学名志清,官名中正,字介石,以官名及字并行于世。蒋介石的祖父叫蒋斯千,字玉表,是一位盐商;父亲叫蒋明火,字肇聪。在蒋玉表死后继承家政。蒋肇聪前后娶过三房正式夫人,元配徐氏生长女蒋瑞春、长子蒋周康(字介卿);徐氏死后,娶继室孙氏,孙氏不久亡故,无所出;后又娶嵊县王采玉为填房,生蒋介石及蒋瑞莲(另有一女一子早亡)。蒋介石九岁时,父亲蒋肇聪去世,母亲王采玉管理名下家产,抚养蒋介石及蒋瑞莲。蒋介石十五岁时,娶奉化县岩头村“毛祥丰”南货号老板毛鼎和之女毛福美为妻。毛福美比蒋介石大五岁,八年后,即1910年3月18日,生下儿子蒋经国。 mH}Qj fN
NaCt~9
蒋介石七岁开始在私塾读书,曾先后入过锦溪凤农学堂、宁波箭金公学、奉化龙津中学等。他自幼顽劣,不甚喜好典籍,总想将来当一名叱咤风云的军人。二十岁时,他自费到日本,想读军校,但因日本只收公费留学生,结果只好回国。回国后,恰逢袁世凯在保定办陆军速成学堂,即保定军官学校,在浙江招生。蒋介石即去投考并考取。第二年即1908年,蒋介石因成绩表现优异,成为保定军官学校第一批被派往日本深造的四人之一。蒋介石先入日本东京振武学校,后入日本士官学校,结识了张群、陈其美等人,又经陈其美而结识了孙中山,在日本期间,蒋介石加入了中国同盟会。 <Zk?XU6
wjsY,cRM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的消息传到日本。蒋介石、张群等一些青年士官生即乘轮回国,10月30日到达上海。蒋介石参加了陈其美指挥的上海光复之役。陈其美出任上海都督后,蒋介石被任命为攻浙先锋队指挥官、沪军第五团团长。 fja\f
;L`Jes(j
1912年1月14日,陈其美派人刺杀了光复会首领陶成章,孙中山下令“严速究缉”,蒋介石因陶案牵连,逃避日本。1913年春,蒋介石回到上海参加孙中山发动的“二次革命”,受命进攻江南制造局,失败后遭沪军都督杨善德下令缉捕,蒋介石被迫逃往陈其美的娘姨姚怡诚的卧室内,遂纳姚怡诚为侧室。姚室没有生孩子,后将戴季陶与日本籍外室生的儿子领来代养(其时日妇已去世),这就是蒋纬国。“二次革命”失败,孙中山和陈其美等逃亡日本,蒋介石只好在上海混迹于江湖,拜青帮头子黄金荣为师,并与洪帮头子虞洽卿、青帮头子杜月笙等结为好友。 %;80&<-|8
kt /DX.
1914年6月,蒋介石再度到日本,追随孙中山,其后曾被派回上海、哈尔滨活动反袁,但均告失败。1915年,蒋介石又随陈其美回国,谋划夺取上海,但未成功。1916年5月8日,陈其美被袁世凯派人刺杀。陈其美是蒋介石的同乡,比蒋介石大十一岁,是蒋介石在政治上的良师益友,后来陈其美的两个侄子陈果夫、陈立夫一直受到蒋介石的重用。 84lm}=>P'!
Acp_Z]Y}.'
陈其美死后,蒋介石被孙中山派往山东潍县居正的革命军中任参谋长。1918年3月,蒋介石被孙中山召到广州任陈炯明司令部作战科主任,不久又被调到福建长泰当援闽粤军第二支队司令。后所部与浙军发生火拼,蒋介石只身逃离福建往上海,奉孙中山命在上海开设一家商品交易所,经过一年时间,赚了一百万元,为孙中山筹措了一笔活动资金。 t'3,eP
I~"E5$/
1920年,蒋介石受孙中山之命重返军界。10月,到达汕头参加陈炯明的部队进军广州。11月,蒋介石不愿与陈炯明共事而回上海,与苏州女子陈洁如同居,后陈洁如领养一女,取名蒋瑶光。1921年6月16日,蒋母王采玉去世,蒋介石回家奔丧,孙中山亦派陈果夫作为个人代表参加了葬礼,还亲笔题了“蒋母之墓”四个字。1921年10月,蒋介石返回广州,协助孙中山拟订进军两广进而统一中国的作战计划。1922年6月,蒋介石返回家乡祭奠其母逝世一周年。此时,陈炯明在广州叛变,围攻总统府。6月17日,孙中山登上永丰舰(后改名中山舰),率海军与陈炯明叛军对抗。孙中山急电蒋介石回粤。6月29日,蒋介石赶到广州,登上永丰舰护卫孙中山,于8月9日乘英轮转香港,8月14日到达上海。9月间,蒋介石写出了《孙大总统广州蒙难记》一书,歌颂孙中山,痛斥陈炯明。孙中山亲自为之作序,因此而对蒋介石更加信任。10月间,蒋介石被孙中山任命为许崇智的第二军参谋长。1923年2月,孙中山回广州设大元帅府,蒋介石又被任命为大本营参谋长。1923年8月,蒋介石以“孙逸仙博士代表团”团长的身份被孙中山派往苏联考察。在苏联期间,蒋介石考察了苏联党政军的组织情况,参观了陆军海军学校,会见了托洛茨基等人。12月15日,蒋介石回到上海,并写了一个考察报告。 4FjH6i|f7
^{-+rSzb
1924年1月16日,蒋介石回到广州向孙中山复命。当时,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已经形成,为了培养革命的军事骨干,建立革命的武装力量,以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孙中山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决定创建一所革命军官学校,因地址高在广州黄埔,故简称黄埔军校。由于蒋介石深得孙中山的信任,于1月24日,被孙中山指派为黄埔军校筹备委员会委员长。1月26日,正式组织筹备委员会,王柏龄、李济深、沈应时、林振雄、俞飞鹏、张家瑞、宋荣昌为筹委会委员。1月29日,孙中山任命廖仲恺为大本营秘书长,协助筹划军校开办事宜。苏联顾问鲍罗廷将军等也参加了筹备工作。2月16日,黄埔军校正式开始各项工作。 wTy'4 |2
1gqw_
黄埔军校机构由校总理、校长、党代表组成校本部、直隶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其编制序列是:校总理孙中山、校长蒋介石、党代表廖仲恺、政治顾问鲍罗廷(苏)、军事顾问加伦(苏)、政治部主任戴季陶、教授部主任王柏龄、教练部主任李济深、教育长胡谦、军事战术总教官何应钦、军需部主任周骏彦、军医部主任宋荣昌。 w O"@~
589N@?m|/
蒋介石虽然出任黄埔军校校长及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委员,但他还嫌官小无实权,竟于黄埔军校正式建立后几天,即2月21日私自跑到上海。孙中山叫他回广州,他回信说:“中正如果回粤,焉能专心办学而不过问军事政治?”于是,5月3日,孙中山又任命他为黄埔军校校长兼粤军总司令部参谋长,他才肯回校。5月5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入校学习。6月6日,黄埔军校举行开学典礼,孙中山亲临致开学辞,指出:“开办这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黄埔军校正式成立。 o U<1zR
YJ|=(8wyX
二 & >m/HM
@(o 4 XI y
蒋介石是靠黄埔军校起家的。黄埔军校是在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条件下,孙中山在苏联政府和中国共产党帮助下创办起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培养革命干部的陆军军官学校,它为国共两党培养造就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和高级将领。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黄埔军校一共开办了六期,有不少国共两党著名的人物都在军校工作过。 k^T8'&c
vzl*j5E q
在共产党人中,如周恩来、熊雄担任过政治部主任;聂荣臻担任过政治部秘书;叶剑英担任过教授部副主任;肖楚女、恽代英、李富春等担任过政治教官。而这六期的学生之中,有不少人日后也成了共产党的高级将领,如徐向前元帅(一期)、林彪元帅(四期)、陈毅元帅(六期)、陈赓大将(一期)、许光达大将(五期)、罗瑞卿大将(六期)、周士第上将(一期)、陈奇涵上将(学生队队长)、杨至成上将(五期)、陈伯钧上将(六期)、郭天明上将(六期),以及项英、左权、周逸群、卢德铭、刘志丹、朱云卿、袁国平、王尔琢等。 ?.x|si
R<'^HW
而蒋介石作为黄埔军校的校长,在培植自己的势力,建立自己的嫡系部队——中央军的过程中,更是依靠了一批跟随他的“黄埔系”军人,这批黄埔系军人,是蒋介石的中央军的支柱。从下列的名单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一事实: 3m<v7|BC
mb*<\i In
在黄埔军校中担任过领导人、军事教官、学生队队长等的国民党高级将领有:何应钦、顾祝同、陈诚、周至柔、刘峙、蒋鼎文、俞飞鹏、张治中、钱大钧、严重、陈继承、王俊、陈焯、张静愚、卢浚泉、王懋功等。 Jne^KS
698~*g] a
在黄埔军校前六期毕业,以后担任国民党集团军副总司令、兵团副司令官以上职务的有: j>[S% G{
Zp9I
(一期)丁德隆、王仲廉、王敬久、王叔铭、邓文仪、甘丽初、关麟征、孙元良、刘戡、刘嘉树、李文、李玉堂、李仙洲、李及兰、李延年、李良荣、李铁军、李默庵、张镇、张世希、张雪中、张耀明、陈铁、陈武、陈大庆、陈明仁、何绍周、杜聿明、宋希濂、罗奇、周振强、郑洞国、范汉杰、胡宗南、贺衷寒、侯镜如、袁朴、袁守谦、桂永清、宣铁吾、俞济时、夏楚中、黄杰、黄维、黄珍吾、梁华盛、彭善、曾扩情、董钊、霍揆彰。 2o@,2*m*K
#ps;^R+G
(二期)方天、毛邦初、李士珍、覃异之。 `$UqUc0
^u9RK/j0
(三期)王耀武、方先觉、石觉、刘安祺、康泽。 ofl]YKud
4,n/!\2(k
(四期)文强、刘炜、刘玉章、李弥、沈向奎、胡长青、胡琏、罗列、周志道、钟彬、高吉人、高魁元、蒋坚忍。 5E Tn s%C
7~:T_;lMet
(五期)陈克非、郭汝瑰、唐守治、彭孟辑。 mG2l& P**
VaszZgz|i
(六期)唐纵、廖耀湘、戴笠。 WnL|w#,)
~{8ts.X2/
(潮州分校一期)毛人凤等。 7y?uJ;rp^
yAMTT}Q=@
此外,在国民党中央军中担任军长以下职务的,还有大批都是黄埔军校前六期的毕业生。 zPR6zrU!?M
_[Y/O/s
蒋介石担任黄埔军校校长期间,以“左派”的面目再现,给黄埔学生作了数十次的演讲。另一方面,他又在学校秘密组织“孙文主义学会”,监视共产党,培养右翼政治势力。由于当时正处于大革命时期,蒋介石不敢也不能公开反对革命。 3rm5kz
4 ,(<8nR
1924年10月,广州发生商团叛乱,蒋介石承担了孙中山交给的率领黄埔学生平叛的任务。10月15日,在一天之间,黄埔学生就将商团在广州的据占全部攻占,学校首树军威。同年11月,孙中山北上,胡汉民代理大元帅职务时,广东军阀陈炯明叛乱。1925年2月,黄埔军校的学生组织东征部队进行第一次东征,取得了胜利。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病逝。6月初,滇、桂军阀杨希闵、刘震寰举行叛乱,占领广州。东征的学生军奉命撤离东江,回师平叛。6月12日,回师校军和其他革命军队一起,向叛军全线进攻,仅用了一周时间,便击溃滇、桂联军,收复广州,杨希闵、刘震寰逃往香港。 5>N?qh#j9
E.q,Yf3
1925年8月20日,国民党左派领袖廖仲恺在广州中央党部门前遭到暴徒袭击,中弹身亡。当天,国民党中央执委会,国民政府委员会及军事委员会举行联席会议,决定由汪精卫、许崇智、蒋介石组织特别委员会查处。后查明这次刺杀廖仲恺是由国民党右派朱卓文、胡毅生、魏邦平、林直勉等人策划的。这些人有的是胡汉民的老部下,有的是许崇智管辖下的现役军人。蒋介石乘机把刺廖的罪名推到胡汉民、许崇智的身上,派学生军包围了他们的公署,逼迫胡汉民出国,许崇智逃亡上海。8月24日,蒋介石当上了广州卫戍司令。26日,蒋介石把黄埔军校的两团学生军组成国民革命军第一军,自任军长。这样,蒋介石利用廖案扩大了权力,掌握了军队。 g3SfsJIy
`Tg[A]wX
1925年10月,蒋介石率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等进行第二次东征。当时,周恩来担任第一军政治部主任兼第一军第一师党代表和东征军总政治部主任,黄埔军校教官和毕业学生,担任第一军各级指挥官和党代表。经过激战,东征军攻占陈炯明老巢惠州,其他残余部队也很快被肃清,广东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 g_ `5`Vi9
IwIB{9
蒋介石羽翼渐丰以后,开始露出他反动的真面目。1926年3月16日,蒋介石指使孙文主义学会分子欧阳格,以黄埔军校驻省办事处名义,传令海军局代理局长、中山舰舰长李之龙(共产党员),调中山舰到黄埔候用。当中山舰开到黄埔后,蒋介石派系随即散布谣言,诬陷“中山舰擅入黄埔,是共产党阴谋暴动”。3月20日,蒋介石宣布全城戒严,命令解除中山舰武装,逮捕李之龙,派军队收缴工人纠察队武装,包围省港罢工委员会和苏联顾问住所,强迫在第一军工作的周恩来等共产党员退出该军。中山舰事件(也称“三·二O”事件)是蒋介石阴谋夺取国民党和国民革命军领导权的重要步骤。毛泽东、陈延年、周恩来主张以叶挺独立团为主,发动工农群众,联合国民党左派和其他各军,声讨蒋介石,逼其下台,但中共总书记陈独秀采取让步政策,结果,共产党员全部退出第一军。同时,蒋介石借中山舰事件排挤国民政府主席汪精卫,将事件诿过于汪精卫,说汪精卫挑拨国共关系,迫使汪精卫离开广州出国。4月16日,召开国民党中央党部与国民政府联席会议,改选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和军事委员会,蒋介石出任军事委员会主席,进一步掌握了国民党军政大权。 "}8G 3[a_
@0U]vA^C
数天后,蒋介石又提出“整理党务案”,共九条内容,规定共产党人不能再担任国民党中央党部的部长;限制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者,在国民党高级党部任执行委员时,其额权不得超过该党部执行委员总权三分之一等。此案于5月15日获得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通过。蒋介石借此改组中央党部。当上了组织部长和军人部长。国民党中央常委会委员长一职由张静江代理,中央政治会议席由谭延闓代理,张、谭二人均受蒋介石操纵,至此,蒋介石把国民党的党权也抓到手。 s5(+Yu/aV
8LUGWeF
三 pN8H Rf0*
t#=*B9AO
1926年初,广东革命根据地得到统一和巩固,广西李宗仁、湖南唐生智等也加入了革命阵营,武装讨伐北洋军阀的条件基本具备。同时,北洋军阀联合进攻北方冯玉祥国民军并准备南伐,国共两党及时决定出兵北伐。1926年5月,第七军钟祖培第八旅和第四军叶挺独立团分途由桂、粤入湘援助唐生智,揭开了北伐战争的序幕。 IDmf*
RoH h81$
蒋介石是极力主张北伐的。其时,他已初握大权,希望通过北伐,进一步扩大自己的权势。1926年5月31日,国共合作的北伐总司令部成立。6月4日和6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和国民政府先后任命蒋介石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7月9日,蒋介石举行了总司令就职及国民革命军北伐誓师典礼。国民革命军总参谋长为李济深,总政治部主任为邓演达,前敌总指挥为唐生智,行营参谋长为白崇禧,兵站总监为俞飞鹏,军事总顾问为加伦。 6v!s=d~>
B)6<@
国民革命军共辖八个军,第一军军长何应钦,主要将领有王柏龄、蒋伯诚、顾祝同、张贞、冯轶裴、谭曙卿、叶剑英、王俊、刘峙、钱大均等;第二军军长谭延闓(副军长鲁涤平代),主要将领有鲁涤平、岳森、张辉瓒、谭道源、戴岳、陈嘉佑等;第三军军长朱培德,主要将领有黄实、王均、朱世贵、李明扬等;第四军军长李济深(副军长陈可钰代),主要将领有陈可钰、陈铭枢、蒋光鼐、张发奎、朱晖日等;第五军军长李福林,主要将领有刘敏、练炳章、王若周等;第六军军长程潜,主要将领有唐蟒、邓彦华、杨源浚等;第七军军长李宗仁,主要将领有王应榆、钟祖怀、陶均等;第八军军长唐生智,主要将领有张一鹏、李品仙、刘兴、何健、夏斗寅、周澜等。另有航空队,由林伟成、张静愚指挥。第二、三、四、六各军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分别由中共党员李富春、朱克靖、廖乾吾、林伯渠担任。 tbn285wS
`nm( h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从广州出师北伐,苏联顾问亦随军出征。北伐战争所面对的军阀势力主要有三支:一是据有河南、湖南、湖北和直隶南部的吴佩孚约二十万人;二是盘踞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五省的孙传芳约二十万人;三是据有东北和山东、直隶、热河、察哈尔等地的张作霖约三十五万人。北伐军总兵力十余万人。根据当时的军事政治形势,北伐军决定采取各个击破的作战方针,先打吴佩孚,再打孙传芳,后打张作霖。 uXGE[RX4
fzor@g!(.
北伐军首先进入湖南作战,7月11日便攻占长沙。8月中旬,北伐军总司令部迁往长沙。由于孙传芳采取坐山观虎斗的态度,没有积极援助吴佩孚,蒋介石于8月12日在长沙召开军事会议,白崇禧、邓演达、唐生智、李宗仁、陈可钰及军事总顾问加伦等出席。会议同意蒋介石提出的“打倒吴佩孚,联络孙传芳,暂放张作霖”的策略,决定以四、七、八军为中央军,分左、右两路首攻武汉;以二、三、六军为右翼,担任江西方面作战;以第九军(军长彭汉章)、第十军(军长王天培)为左翼,担任洞庭湖以西地区作战。 ) "4J/
;\9M@R8q++
蒋介石、唐生智率中路军直趋武汉,很快突破了吴佩孚的汩罗防线,继而攻克鄂南重镇汀泗桥和贺胜桥。唐生智率第八军从嘉鱼、金口渡江绕攻汉阳;蒋介石亲率四、七军直取武昌,以期达到“先入者王之”的目的。但是武昌却久攻不下,而唐生智则早已拿下汉口、汉阳。蒋介石只好让唐生智的第八军围攻武昌,自己率部转向江西作战。唐生智于10月10日武昌首义纪念日攻下武昌,吴佩孚的主力被消灭殆尽。1927年初,广州国民政府迁往武汉。 p{2Q\,Xy".
WW],~|kTw
孙传芳原来采取“坐山观虎斗”的态度,当北伐军进入湖北以后,孙传芳认为北伐军战线拉长,而吴佩孚又即将被打败,正是他收拾残局的时候,于是调集大军进入江西。9月,江西便成为主要战场。蒋介石指挥北伐军向赣西、赣北、赣南发起攻击,很快占领二十余地县及赣南重镇赣州。但是,在进攻南昌时却遭到孙传芳部的顽强抵抗,蒋介石、白崇禧等亲临前线督战,从9月中旬起,连续进行了三次激烈的攻城战,直到11月8日才攻下南昌。与此同时,留守粤东的第一军由何应钦指挥,向福建进军,一路上没有遭到多大的抵抗,于12月占领了福建省。 *+L.%%z
AA*\S
1927年1月,蒋介石等北伐军将领在南昌召开军事会议,决定将北伐部队编成东路军、中央军、西路军。东路军总指挥为何应钦,前敌总指挥为白崇禧,主攻浙江和上海。中央军总指挥由蒋介石兼任,下分江右军和江左军。江右军总指挥为程潜,江左军总指挥为李宗仁,进攻安徽和南京。西路军总指挥为唐生智,留守武汉并北上进攻河南。 <pI[ 3x"
-.N>s2(X
由于孙传芳的部将夏超、陈仪、周凤岐等在浙江率部投靠北伐军,所以东路军很快于2月18日攻占杭州。3月中旬,在上海工人武装起义的配合下,东路军进占上海。3月24日,中央军之江右军攻克南京。至此,孙传芳的主力所损过半,残部退往苏北地区。 5.S~<w
w^oY_
3月26日,蒋介石到达上海,即与帝国主义、买办资产阶级密谋举行反革命政变。其实在此之前,蒋介石已在南昌与帝国主义分子及江浙财团密谋反共反革命,下令枪杀了赣州总工会委员长、共产党员陈赞贤,以武力捣毁了南昌市、九江市、安徽省等国民党党部和总工会,提出将国民政府从武汉迁往南昌。进入上海以后,蒋介石多次与李宗仁、白崇禧、李济深、吴稚晖、张静江等举行秘密会议,商谈反共清党问题。在这时候,汪精卫也从国外返回上海。4月3日,蒋介石、汪精卫、李宗仁、白崇禧、李济深、黄绍竑 、张静江、吴稚晖、宋子文、蔡元培、李石曾、古应芬等十余人在上海举行了一次秘密会议。会上,蒋介石等人力主马上实行反共清党,汪精卫虽同意反共,但在具体方法和时间上持异议,而主张于4月15日在南京召集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解决“党事纠纷”问题。4月5日,汪精卫离开上海去武汉。而蒋介石与李宗仁等则在龙华北代司令部召开会议,决定在上海清党。英、美帝国主义、上海大资产阶级虞洽卿等,以及青红帮头子黄金荣、杜月笙、张啸林都表示支持配合蒋介石的“清党”。4月9日,以白崇禧、周凤岐为正副司令的淞沪戒严司令部成立,并发布“战时戒严条例”十二条。蒋介石在一切布置就绪之后,于当天离开上海去南京。 \?}09={sT
{t,oS'/
4月12日凌晨,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开始了。国民党反动派在帝国主义军队和青红帮分子的配合下,大肆逮捕和枪杀共产党人和工人群众,查封革命组织和进步团体。据不完全统计,在事变后的三天中,共杀害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三百多人,拘捕一千多人,流亡失踪者五千多人。 HWoF Dj
9rz*/dN#
4月15日,蒋介石发布了《清党布告》和《清党通电》,下达“已克复的各省一致实行清党”的指令,下令通辑著名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一百九十余人。4月15日当天,留守广州的李济深、古应芬、钱大均等亦在广州戒严,开始大屠杀,中共党员、工人积极分子总计被杀害二百多人,包括邓增、肖楚女、熊雄、李启汉、刘尔崧等中共领导人。此外,有二千多人被捕。根据蒋介石的指令,广西、江苏、浙江、福建、四川等省亦相继“清党”,白色恐怖笼罩了蒋、桂军阀控制的地区。 &wGuP"U
3Y3kQ;k
4月17日,以汪精卫为首的武汉国民党中央下令开除蒋介石党籍,免去他本兼各职,“着全体将士及革命民众团体拿解中央,按反革命罪条例惩治”。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另立国民政府和国民党中央党部,与武汉的国民政府和国民党中央党部相对抗,这样,便出现了宁汉分裂的局面。 Y\ 7R
Lm $B*R
四 yU uqRdV3
!bQ&9qr?[<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宁汉同时存在两个相对立的政权。武汉国民政府受到四面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汪精卫、唐生智等认为继续北伐,与冯玉祥会师中帮,再北联阎锡山共讨奉张,最后解决宁汉对立问题较为有利。1927年4月19日,武汉北伐军在武昌南湖誓师,以唐生智为总指挥,分三路进行北伐。 | p.1:g
#@r|N
蒋介石建立南京国民政府以后,受到北方孙传芳残部及直鲁联军的威胁,蒋介石为了解除北方的威胁,以及想先于武汉北伐军抢占交通要道和军事重镇,也决定进行北伐。1927年5月1日,蒋介石制定了三路渡江北伐的计划:第一路军总指挥为何应钦,率部由镇江攻扬州,直趋淮海;第二路军总指挥由蒋介石亲自兼任(白崇禧代理),陈调元为前敌总指挥,担任津浦铁路正面作战;第三路总指挥为李宗仁,率部由芜湖渡江袭击北面之敌。此外,海军舰队司令陈绍宽亦率军舰七艘相机作战。 P* \!b^
yr;_Hl /S"
6月1日,武汉北伐军与冯玉祥部会师郑州。6月2日,占领开封。奉军全部撤出河南。唐生智会见冯玉祥,希望联冯倒蒋。而冯玉祥主张停止宁汉之争,共同北伐。6月10日,汪精卫等与冯玉祥召开郑州会议,决定北伐军一律撤回武汉,河南让与冯玉祥。 fuP..%^aY
'!B4o G/~
与此同时,南京北伐军亦节节胜利。6月2日,第三路前敌总指挥王天培占领了徐州,其他各部也相继推进到陇海路南侧苏北皖北一带,直鲁联军退守山东。6月20日,蒋介石、李宗仁、白崇禧邀冯玉祥举行徐州会议。蒋介石极力拉拢冯玉祥,当冯玉祥到徐州时,蒋介石亲自到黄口车站远迎,立即馈赠五十万硬币犒军,并一再表示“继续北伐”。冯玉祥对蒋介石产生了好感。6月21日,蒋冯联合发出通电,“决定清党及贯彻北伐大计”;攻击武汉地区的工农运动;呼吁宁汉“通力合作”。 W*LWqySYh&
+OH 5_Ujk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汪精卫集团也加快了蜕变的进程,开始限制工农群众活动,打击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势力。5月21日,在三十五军军长何健的阴谋策动下,该军驻长沙第三十三团团长许克祥发动了反革命事变。武汉国民政府并没有对此事严肃查办,许克祥也没有得到应有的惩处。马日事变(因21日的电报代日韵目是“马”字,故称。)是武汉国民政府走向蜕变将与南京国政府合流的信号。7月15日,汪精卫集团终于公开宣布“分共”,背叛革命,发动了“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对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加以血腥屠杀。 R|qzGL<9{
CaA!SgU4
“七·一五”反革命政变之后,蒋介石、李宗仁等通电欢迎武汉重要分子到南京“炳权”。但武汉的汪精卫、唐生智以国民党“正统”自居,力主倒蒋。8月,唐生智通电讨蒋,发兵进逼,沿长江两岸东进。蒋介石急令白崇禧率军回击武汉东征军,但白崇禧拒绝接受命令,反与不满蒋介石的分子谋划和武汉方面妥协,向蒋介石施加压力,其时,蒋介石亲临徐州作战,又惨遭失败,何应钦则与桂系串通,寻机向蒋介石发难。李宗仁为首的桂系集团,乘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在外之机,武装控制了南京。蒋介石内外交困,不得不采取以退为进的办法解脱困境。 RWJz-3,(
6^;] =
8月12日,蒋介石辞去总司令职,当晚离开南京去上海。13日在上海发表下野宣言,谓:“环顾四周情况,党国呈分裂之兆”,“然政治同志等不查真因,诽谤集余一人。余之存在既非党之利益,故余毫不踌躇,即刻下时。”同时提出武汉要员来宁,继续北伐,肃清共产党等三项条件。同日下午,蒋介石启程回奉化原籍。蒋介石下野之前,无端枪毙了第十军军长王天培,既推卸徐州战局失利的责任,也为自己被迫下野而泄愤。 :(0prIx#
oP+]Jn
由于蒋介石的下野,宁、汉双方暂取得和解。8月19日,武汉方面决定迁都南京。9月15日,国民党中央执监联席会议在南京召开会议,决定成立国民党中央特别委员会,接管宁汉两方政权。16日,特委会成立,改组国民政府,由谭延闓出任政府主席,汪精卫、胡汉民、李烈均、蔡元培、谭延闓为常务委员。17日,推定各部长、院长人选。至此,宁汉合流完成。 q 'YIE- Z
jw5u%1<X`|
而蒋介石在奉化住了一段日子后,于9月29日携张群等人离开上海赴日本。10月3日,蒋介石与宋子文乘车前往神户的有马温泉,晋见在那里疗养的宋母倪桂珍,请其允许与宋美龄结婚。由于宋家与美国关系颇深,大姐宋蔼龄嫁给了中国的大富商孔祥熙,二姐宋庆龄和孙中山结婚,蒋介石出于政治上的考虑而向宋美龄求婚;而宋家同样是出于政治的目的,希望能得到蒋介石这位军事强人作为靠山,也同意将二十五岁的宋美龄嫁给四十岁的早有发妻及侧室的蒋介石。婚约成交之后,蒋介石在日本各地漫游了二十天,并会见了日本首相田中义一等。11月8日,乘船回上海。 .{F!xmj3
Hl0^ 5Bg&
蒋介石与宋美龄结婚前,先与发妻毛福美达成协议,蒋介石与毛福美离婚,离婚后仍让毛福美住在溪口蒋家老宅,保持丰镐房主人的地位,生活仍由他供给。从此,毛氏终日诵经念佛,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儿子蒋经国的身上。1938年农历11月2日,毛氏被日本飞机炸死于溪口。对于侧室姚怡诚,蒋介石安排她移居苏联,仍保持蒋纬国的养母身份。1949年,姚怡诚随蒋纬国去了台湾。对于另一侧室陈洁如,蒋介石送给她十万大洋,要她到美国“深造”。陈洁如被迫赴美后,苦修英文,获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回上海,守着女儿蒋瑶光,终身未再嫁。六十年代移居香港,1971年病逝。 &6 \o
91PJ"SW
\12月1日,蒋介石和宋美龄在上海举行了婚礼。婚礼分两次进行。首先在西姆路宋家的宅邸里举行了基督教式的婚礼,由中国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总干事余日章担任司仪。接着去大华饭店,蔡元培、余日章为证婚人,谭延闓 、何香凝、王正廷为介绍人,参加者达一千三百多人,其中有英、法 ..
[游客仅能浏览部分文字内容,查看全部内容请先 登录 或 注册 ]
《个性签名》:----------------------------
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6 楼] | Posted: 2007-01-26 05:07
天明
红军门派执委会委员(专职)、联盟副总人民委员、主席团委员
级别: 副总人民委员
精华: 9
发帖: 2197
劳动积分: 5878 分
门派标识:红3军团16军9师
注册时间:2007-01-16
最后登录:2008-10-18
在线状态:
八 505'>
apjI(~f
% R.K/
国民党内部派系斗争纷乱复杂,而蒋介石嫡系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同样是派别林立,山头众多,彼此争斗不息。蒋介石不仅无法遏止各种派别的形成,反而有意无意地扶植这一派来抗衡另一派,以保住自己最高的统治地位。由于蒋系之中大大小小的派别很多,无法一一叙述,在此,我们加插一节谈谈何应钦、陈诚、胡宗南、汤恩伯这蒋系中的四大派别。 `g5%@CT|
Hk<=Wru
{rVgY6d!
何应钦,字敬之,贵州兴义人,1889年生。何应钦早年就读贵阳陆军小学,武昌陆军第三中学。1909年秋,与谷正伦(贵州安顺人)等被保送日本,入振武学校、陆军士官学校,加入同盟会。1911年曾回国参加辛亥之役,在沪军都督府陈其美手下任职,认识了蒋介石。1915年学成回国后,在王文华黔军第一师任团长。1916年4月,何应钦与贵州督军刘显世之外甥女、王伯群、王文华之胞妹王文湘结婚。之后,何应钦升黔军第五混成旅旅长,并创设了“少年贵州会”,自任会长,联合王文华准备推翻刘显世,夺取贵州政权。1920年,王文华指挥部下推翻了舅父刘显世,而自己在上海被刺身亡,贵州局面陷于群龙无首的状态。何应钦企图与王伯群重建贵州政权,但此时谷正伦乘机发兵入贵阳,限令何应钦即日离黔。何应钦被迫交出兵权,流亡昆明。然而,何应钦到昆明不久,又被贵州守旧派买凶杀伤,身中两枪,险些丧命,其后,何应钦走避上海等地活动,但无所作为。 Y=w1V"maS6
bt$0.N{*
yAs#i#
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建立黄埔军官学校,蒋介石任校长,何应钦以与蒋介石同过学、共过事的关系,进入了黄埔军校,并出任少校总教官。刘峙、顾祝同、钱大钧、蒋鼎文、陈继承等都是他属下的军事教官,这批人后来都成为蒋介石嫡系的重要将领,同时,也是何应钦的亲信心腹。 ?P>}K<J
PhW5Qs
byzX\yYM
何应钦以黄埔军校开始发迹,以后历任黄埔军校教导第一团团长、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长,第一军军长兼北伐东路总指挥、国民革命军陆海空军总司令部参谋长、陆军训练总监、军政部长、行营主任、军委会北平分会委员长、参谋总长兼军政部长、抗日战争时任中国战区陆军总司令等。在国民党的军政界,何应钦已到了“位极人臣”的地位,甚至有蒋何并称。 aqLi0>4['
>E2-|c)#Nq
%xGe& q
何应钦虽然是拥蒋起家,然而,当他执掌大权以后,他便极力培植自己的势力,形成自己的派系,刘峙、顾祝同、钱大钧、蒋鼎文是他的手下“四大金刚”,位居集团军总司令、行营主任、战区司令长官等职务。在合适的时机,何应钦还敢向蒋介石下手。例如1927年夏,汪精卫、唐生智通电讨蒋,发兵进逼南京,何应钦则串通桂系,利用蒋介石在徐州战败而发难,实行“逼宫”,迫使蒋介石下野。1936年12月,蒋介石在西安被张学良、杨虎城扣押,何应钦力主以武力讨伐张、杨,解决“西安事变”,实则置蒋介石性命于不顾,想趁此机会取而代之。他组织了两路讨逆军,以刘峙、顾祝同为总司令,并与王伯群密商党、政的新人选。由于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何应钦的美梦化为泡影。 >'QdLiE)
nhBOw6
:E_FYMqG
对于何应钦的所为,蒋介石自然含恨在心,但为了巩固黄埔系的势力,未便公然发泄而加以宽忍。为了遏制何应钦派的势力扩张,蒋介石极力扶助陈诚与之抗衡。 f%|_I-n
HDu~ \Mf3
H?u_LMh))
陈诚,字辞修,浙江青田人,1898年生。1917年毕业于省立第十一师范学校。1919年考入保定军校第八期炮科。1922年毕业后,在浙军中任职。同年底,邓演达到上海招收军官,在广州大本营组建粤军,陈诚私自报名,随邓演达南下广州,任副官、连长等。 Vp STos:F1
k WV5qm]
:D n)
1924年6月,黄埔军校正式成立,陈诚被调入该校,任副官、炮兵教官、炮兵连长、参加了两次东征,立有战功,并得到蒋介石的赏识。北伐战争时,升任第二十一师第六十三团团长。攻下南京后,升任第二十一师副师长兼六十三团团长。“四·一二”政变后,陈诚追随蒋介石,历任第二十一师师长、南京警备司令、第十一师师长、第十八军军长。第十八军是陈诚军事集团的基础,他属下的主要将领有周至柔、罗卓英、胡琏、高魁元、尹俊、阙汉骞、戴朴、叶佩高、吴仲直、刘云瀚、彭战存等。1931年底,第十八军已扩充到五个师,二十九个团,成为蒋介石嫡系中的主力。也是在1931年底,蒋介石将干女儿谭祥(谭延闓 之三女)嫁给了陈诚,陈诚与蒋介石的关系更加紧密了。 .J<+Keo'
t:S]; }
`%X :p^t
此后,在蒋介石的提携和扶植下,陈诚更加青云直上,历任“剿匪”军中路军总指挥、第一路总指挥、宜昌行辕参谋长、武汉行辕参谋长、军政部常务次长、第四集团军总司令、抗日战争爆发后,陈诚的职位更加显赫,历任第十五集团军总司令、武汉卫戍总司令兼军委会政治部部长、湖北省主席、三青团中央团部书记长、第九战区司令长官、第六战区司令长官、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军政部部长等。陈诚的冒升以及陈诚军事集团的壮大,使他在国民党内部已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人称他是“蒋介石的替身”、“第二号人物”。其实力完全足以与何应钦抗衡,而陈诚又绝对忠于蒋介石,所以蒋介石对他们互相之间的争斗并不会过分担心,只是在闹得不可开交时才出面调解,平息事端。 w0\&t
`G7v|a
H,}1Yi~]
陈诚虽然在黄埔军校任过教官,但说到出身,则属保定军校。因此,他独揽大权,自然会受到其他派系尤其是黄埔系的不满。蒋介石虽然宠爱和重用陈诚,但是,也培植了别的嫡系势力,以遏止陈诚派系的过分的壮大,这就胡宗南集团。 =<%YKtX
*iP;~G{
^khl>?m!
胡宗南,字寿山,号琴斋,浙江镇海人,1896年生。1915年,胡宗南在湖州吴兴中学毕业后,在考丰县高等小学任教。后与考丰人王微争夺小学校长位置失败,又遭到婚姻问题的打击,便于1924年春离家出走上海,得旧同学章旭初的资助,南下广州考上了黄埔军校第一期,当时,胡宗南已经二十八岁。 F2A?kk
(11!-'QG
29Np)' Y
由于胡宗南谨小慎微,又是蒋介石的浙江同乡,很快得到蒋介石的赏识,北伐时,历任营长、团长,1927年3月攻克上海、南京后,胡宗南被蒋介石晋升为第一师少将副师长,成为黄埔系学生中第一个晋升将军的人。同年11月,胡宗南升任第一军第二十师师长,他又是黄埔学生中最早被提升为师长职务的。1930年,胡宗南出任第一师师长,该师下辖四个旅十三个团,是蒋军中最庞大的师,也是蒋介石最亲信的嫡系部队之一。后来胡宗南的黄埔系军事集团,就是从这个第一师发展起家的。 g7w`'| H
J`I00
[0Ggu Bw+
此后,胡宗南在蒋介石的大力持植下,历任第一军军长、第十七军团军团长、第三十四集团军总司令、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第一战区司令长官,抗战胜利后,胡宗南出任西安绥靖公署主任,这时他已拥有李延年第三十四、陶峙岳第三十七、范汉杰第三十八和李铁军第二十九四个集团军以及其他部队,兵力合计四十余万,统治着除共产党控制的陕甘宁边区以外的西北诸省,成为了“西北王”。 K+[qq
9=D9&adg
> dE^<1 p
胡宗南的用人标准是“黄、陆、浙、一”四个字,即必须是黄埔军校毕业的;陆军大学毕业的;浙江人;第一师的。后来又加上一个“七” 字,即中央军校第七分校(设在西安)毕业的。胡宗南还建立了自己的帮会组织——铁血团,主要成员是他的师、旅长以上高级军官,如李文、罗列、袁朴、赵龙文、盛文、钟松、周士冕、王微等。 o] JV?4
2S|`boz^L
!^i7@C jD
胡宗南之所以飞黄腾达,除了蒋介石的培植之外,还与他能得到军统和戴笠的支持分不开。戴笠,字雨农,浙江江山人,1891年生。黄埔军校第六期毕业,后在胡宗南部任副官。胡宗南认为他有“异才”,把他推荐给蒋介石。1931年蒋介石第二次下野,授意一班亲信成立黄埔系的法西斯帮会组织,于是,胡宗南、贺衷寒、曾扩情、康泽、邓文仪、周复、戴笠、滕杰、酆 悌等组织了蓝衣社,胡宗南和戴笠都成为蒋介石手下的“十三太保”之一。1938年8月,蒋介石成立了特务组织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军统),戴笠以副局长负全责。由此,戴笠亦成为蒋介石身边的大红人,与陈诚、胡宗南并称为蒋介石门下的“三鼎甲”。那时,国民党军队包括蒋介石嫡系部队的将领,提起军统和戴笠,无不谈虎色变。唯独胡宗南,因对戴笠有提携举荐之恩,戴笠对他只是隐恶扬善,处处吹捧,这也促使蒋介石对胡宗南愈益宠信。 [Ba0z9g DC
_45G<d%l
Xzg)AJF
由于胡宗南坐大一方,自成派系,常与陈诚在蒋介石面前争宠而弄得积怨很深。1940年,胡宗南就联合戴笠、贺衷寒、邓文仪等黄埔系干将,迫使蒋介石把陈诚的政治部部长、三青团中央书记长两个全国性的要职让出,由张治中继任,使陈诚受到一次不小的打击。1944年4月,蒋介石重划战区,陈诚争得了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胡宗南由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改任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由陈诚节制,这对胡宗南来说,也是沉重一击。不过,在陈诚上任之前,胡宗南秘密召开军师长会议,商议拒陈策略,自己则上华山“养病”。陈诚到西安后,对胡宗南的部队根本指挥不动。7月,蒋介石又改任陈诚为军政部部长,将胡宗南升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 1Qmw>J8&)V
4p^=CH
cy9~kf/
蒋介石的心腹爱将陈诚、胡宗南、戴笠等都是黄埔军校师生,以杂牌军而成为蒋介石嫡系亲信的极少,而汤恩伯就是其中一个。 >jy>d r
Ey?GkUHu
P5j\U8=!
汤恩伯,原名克勤,浙江武义人,1899年生。1920年毕业于杭州体专后,不务正业。1921年春,汤恩伯伴随同乡富商童乐勋赴日本留学。1922年3月入明治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后考入士官学校,1925年因经济拮据回国,后得浙军师长陈仪资助,得以再赴日完成学业。1927年回国,在陈仪部任职,时陈仪已依附蒋介石,经陈仪举荐,汤恩伯也一步步投靠蒋介石,历任教导二师第一旅旅长、第八十九师师长、第十纵队指挥官、第十三军军长。 Y) 2a:lq
QRHlL~;T*
#O y(VnVp
抗日战争爆发后,汤恩伯率部北上作战,出任第二十军团军团长、第三十一集团军总司令,这第三十一集团军是汤恩伯军事集团的骨干和核心。1940年,国民党设立鲁苏豫皖四省边区总部,汤恩伯兼任总司令。此后几年间,汤恩伯没有指挥部队和日军打过一仗,而是盘据四省边区,极力扩充实力,横征暴敛,拥兵称王。汤恩伯不是黄埔军校出身,但他深知黄埔系即蒋系,因此他以黄埔系统奠定自己的人事基础,大量任用黄埔生,他手下的重要将领张雪中、陈大庆、关麟征、王仲廉、马励武等都出身于黄埔军校。不久,他便拥有第十五、第十九、第二十八、第三十一、第四十五共五个集团军,此外,还掌握了贺粹之第十二军、刘昌义暂十五军,顾锡九暂九军、李仙洲第九十二军,王毓文第九十七军,以及骑二军。除上述正规军,他又以陈又新为总指挥,将四省边区游杂部队编成八十多纵队,总兵力号称四十万之众。于是,汤恩伯踌躇满志,自封为“中原王”,成为继陈诚、胡宗南之后蒋介石的三张红牌之一。 ?2; ~s>
*UK(0W%c
1 {cXGyu
汤恩伯当上“中原王”以后,目空一切,对辖区内的中下级官员随意撤换甚至杀害,位居河南省席的李培基、山东省主席的牟中珩、以及先后任江苏省主席的王懋功、韩德勤,也得看他的颜色行事。1940年冬,蒋介石及何应钦的亲信蒋鼎文到洛阳接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做了汤恩伯的顶头上司,汤恩伯根本不把他放在眼内,两人一直明争暗头斗至1944年,汤恩伯最终占了上风。此外,汤恩伯盘踞中原四省边区,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人们称之为“汤灾”,与当时发生的水灾、旱灾、蝗灾并称“水、旱、蝗、汤”四大灾害。他因杀人如麻,又有“汤屠夫”之浑名。 b2;atMI1D
5[;?cI2
XQGZDp=N[
1944年4月,日军为打通从北平到南洋的大陆交通线,发动了豫湘桂战役,首先进攻中原,发动了中原战役。当时,汤恩伯和蒋鼎文之间仍在争权夺利,致使中原战役开始不到十天,蒋鼎文、汤恩伯掌握的四、五十万大军便一败涂地。蒋介石异常气怒,将两人撤职,由陈诚接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汤恩伯的部队,则由陈诚和胡宗南吞并改编,而这又是受蒋介石所指使,主要原因,是汤恩伯做了中原王还不满足,还想学刘秀学曹操,发迹于中原而最后称帝,蒋介石当然要伺机削藩的。 ,?i*lqC6H
a8TP.#ODd
K-?zSZ&c]m
九 f,'q~N2 B
39nws/P,
f }HOW)R
在日本投降,抗战胜利之际,蒋介石立即忙于抢夺抗胜利的果实。在8月11日,蒋介石便下了三道命令:一是要解放区人民军队“就地驻防待命”,不得向敌伪“擅自行动”;二是要其嫡系部队“积极推进”,“勿稍松懈”;三是要伪军“切实维持地方治安”,“趁机赎罪”,抵抗人民军队受降。日本宣布投降后,蒋介石宣布将中国战区分为十六个受降区,任命卢汉、张发奎、汤恩伯、王耀武、胡宗南、阎锡山、顾祝同、刘峙、孙蔚如、余汉谋、薛岳、李品仙、孙连仲、李延年、傅作义、陈仪为受降主官,不许八路军、新四军受降。对投降的一百二十多万日军及其日本战犯,蒋介石又用“以德报怨”的政策,实质是达到与日合流的目的,“利用日本军队阻止共产党人”。冈村宁次等大批日本战犯,摇身一变成了蒋介石的军事顾问。对投降的六十多万伪军,蒋介石也“既往不咎”,实行收编。大汗奸周佛海、罗君强被委任为上海行动正、副总指挥,任援道被委任为南京先遣军总司令,门致中被委任为北平绥靖司令。伪军将领、集团军总司令庞炳勋、孙良诚、张岚峰、孙殿英、吴化文、郝鹏举,分别被委任为国民革命军第一、二、三、四、五、六路军总司令。 X 'T1#,1
g|o#
etM Muj,Ke
抗战胜利之后,蒋介石本想立即发动内战,消灭中国共产党及其人民武装,但鉴于全国人民迫切要求和平与民主,又鉴于大量国民党军队远在西北、西南,未能开赴到重要城市和交通干线,于是他打出“和平建国”的旗号,再三电邀延安毛泽东到重庆谈判,为全面内战争取准备时间。 b QRB$ga7
_gN^&eK:
3n5La Pdx
中共为粉碎蒋介石的和谈阴谋,1945年8月28日,由毛泽东偕周恩来、王若飞等赴重庆谈判。蒋介石对谈判其实毫无准备,毛泽东的到来,反使他十分狼狈和被动。9月2日,谈判正式开始,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与国民党代表张群、王世杰、邵力子、张治中经过一个月的紧张商谈,于10月10日签署了《国民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10月11日毛泽东返回延安,留下周恩来、王若飞继续谈判。 ?()! fU^
(M47>Aw9G
4E+ /xio
在重庆谈判期间,蒋介石在美国的支持下,利用海、空运输力量,将大量武装部队运往东北、华北、江浙等地区,抢夺城市和交通线,并在接管区内大肆“劫收”。与此同时,蒋介石还密令部队,以“恢复交通”为借口,分路向解放区发动进攻,其中大规模的战役就有上党战役、察绥战役、邯郸战役、津浦路战役等。 Te$hh HS
Ce]BIMrIs
!Ki`ef+ f
1945年8月下旬,国民党军阎锡山部一万七千人,在史泽波率领下,进犯晋冀鲁豫解放区的长治地区(古属上党郡),意图分割太行、太岳两区,占领晋东南。共产党刘伯承、邓小平部三万余人,民兵五万余人奋起自卫,于9月10日发起进攻,连克屯留、壶关、长子、潞城,随即围攻长治。阎锡山急令彭毓斌率二万余人增援。刘、邓部队围城打援,激战五日,在老爷岭歼敌援军,击毙彭毓斌。10月8日,长治守军弃城而走,刘、邓部队乘胜追击,于12日歼敌于将军岭、桃川地区。是役国民党军被歼三万五千余人,史泽波以下二十七名将官被俘,国民党的战略部署被打乱。 M=;6SWj
Zr'd)hx^F
0b JsmfH
10月中旬,傅作义指挥第十二战区五万余人主力部队向丰镇、集宁出动,进犯晋绥、晋察冀解放区,妄图侵占张家口。人民军队于10月18日以五万余人兵力先行包围傅部二万四千余人困守的归绥。其后再以主力攻打包头。察绥战役使傅作义部损失一万二千余人。 n/PB5-Z
9<YR%Fb
o*4<W J
10月14日,国民党第十一战区孙连仲部向晋冀鲁豫解放区首府邯郸发动进攻,妄图打通平汉线交通。第十一战区副司令长官马法五、高树勋率四万五千人,由河南新乡,经洛阳向北进犯,企图同胡宗南部在石家庄会合。10月20日,共产党刘伯承、邓小平部向国民党军发起反击。30日,副司令长官兼新编第八军军长高树勋率该军一万余人在前线马头镇起义。马法五率部南逃,途中被大部围歼。马法五以下二万三千人被俘。邯郸战役使国民党损失四万余人,打通平汉路的目的也未能实现。 $7E^tob1]
}4 ~Al^
^MmpD37E
10月中旬,国民党以十七个军四十余万人向华北解放区进犯,以尽快打通津浦路。驻山东的人民武装与北调的新四军配合,于10日中旬主动出击,阻止国民党军北进。19日,攻下邹县、大汶口,歼日伪军一部。11月3日,在界河以北歼灭伪军吴化文部四千余人。12月中旬,攻占滕县及临城外围。至此,从徐州至济南间二百余里的铁路线为人民武装所控制,国民党打通津浦路的企图也未能实现。 W99 3hc}
DTAGDZy
8d %[UC
在战争失利以及国际国内和平舆论的压力下,蒋介石被迫于1945年12月31日,同意签订《关于停止国内军事冲突办法的协议》,并同意召开政治协商会议。1946年1月10日,发布了停战令。同日,有各党派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会议通过了军事问题、宪章问题、和平建设纲领、政府组织、国民大会等五项协议。 <S~ B"d
4Vz8\#4!)_
6+>sJt(Ga
然而,停战令的发布和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都不过是蒋介石的和平烟幕,在其后的几个月中,蒋介石加速调兵遣将,内战的阴云笼罩着中国大地。终于,1946年6月,蒋介石在准备就绪之后,撕下了和平的面纱,大举围攻中原解放区,掀起了规模空前的内战。 XInXv2IP
imDBY,R<I
2<o"$
内战开始阶段,蒋介石实行全面进攻战略,蒋介石及其主要战将陈诚、胡宗南等都乐观地认为“在三个月或六个内解决问题”。面对蒋介石的全面进攻战略,中共采取不以保守地方为主而以集中优势兵力歼灭国民党有生力量为主的战略方针,主动放弃一些地方,而在运动中寻找战机。经过八个月的战斗,国民党军占领了解放区包括张家口在内的一百零五座城市,但却损失兵力六十七个旅七十一万人。其中苏中战役(46·7—8)七战皆北,被歼五万六千人;定陶战役(46·8—9)被歼四万八千人;宿北战役(46·12)被歼二万一千人,第六十九师师长戴子奇自戕身亡;莱芜战役(47·1—2)被歼五万六千人,第二绥靖区副司令李仙洲被俘虏;临江战役(47·1—3)被歼三万九千人,国民党军在东北地区的攻势被瓦解。 vQk pN|<V
7(i;_f)vU
7CV*jVe,
1947年2月以后,蒋介石被迫由全面进攻转入重点进攻,重点进攻的地区是陕北和山东解放区。1947年2月,蒋介石调集胡宗南等部共二十三万人,南北夹击陕北延安,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中共决定暂时放 ..
[游客仅能浏览部分文字内容,查看全部内容请先 登录 或 注册 ]
《个性签名》:----------------------------
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7 楼] | Posted: 2007-01-26 05:08
天明
红军门派执委会委员(专职)、联盟副总人民委员、主席团委员
级别: 副总人民委员
精华: 9
发帖: 2197
劳动积分: 5878 分
门派标识:红3军团16军9师
注册时间:2007-01-16
最后登录:2008-10-18
在线状态:
第八章 桂系军阀 uc\#YH3|
4~Z</X4Rx
一 #!2w7
/umwD7
在蒋介石统治中国的二十二年当中,大大小小的地方军阀都曾被他打败或吞并,但是,其中有一个军事集团却又例外,它能够长期保持其军事实力并与蒋介石作抗衡,这就是以李宗仁、白崇禧、黄绍竑 为首的桂系军阀集团。桂系军阀存在的时间很长,分为旧桂系和新桂系两个阶段。旧桂系的首领是陆荣廷,所以,有关桂系军阀,还得从陆荣廷谈起。 CeF)Fei
:{:o-%123
陆荣廷,广西武鸣人。壮族。1859年8月13日生于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小名阿宋,字干卿。陆荣廷出生后不久,父亲陆业秀就被人打死,母亲不久改嫁,他被交由邻居收养。七、八岁时,由于养母家生活亦极端贫困,陆荣廷经常到别人家的果园、菜地偷东西吃。有一次,他到野外雀窝里捉到几只乳雀,用家里仅有的一点生油炸了吃,养母一怒之下把他赶出家门。陆荣廷食宿无所,只得回到生母处。但十岁时,生母又病死了,他只得到雨伞店当徒工学艺,因受不了老板娘的虐待,只得出走,成了行乞的流浪儿,过着讨吃、偷盗、浪荡的生活。 p}j+e*4
s9Cy6~
1879年二十一岁时,陆荣廷到了龙州厅当县役,结识了一些衙门中人,交游了一些江湖朋友,听了不少草莽英雄的故事,使他萌发了闯荡江湖,造出一番事业的念头。后来,他因得罪了法国传教士,只得逃走,去给士官看守坟场。由于有一杆枪在手,他利用看守坟场的机会,练得一手好枪法和超人的胆量。1882年,他与人合伙当了强盗,加入了三点会,凭着他的枪法和胆量,很快成为水口地区的首领,称作大哥。1885年中法战争期间,曾投唐景崧部当兵;中法战争后,组织绿林武装,与会党游勇结合,在中越边界打劫法国侵略者。陆荣廷讲义气,守信用,对贫苦农民和小生意人不加骚扰抢劫,所以也很得民心,他们队伍亦不断壮大。 lE`'\..5
>9EQ|$l
1894年,广西提督苏元春和边防军统领马盛治认为陆荣廷一伙行踪飘忽不定,难以征剿,不如改为招安,于是派人前往说服。陆荣廷因为一向不曾与清军交战,而招安则可以获得功名利禄,总比再过绿林生涯好,于是,便与其结拜兄弟桂平人莫荣新、龙州人韦荣昌等率从接受招安,所部编为一营,陆荣廷任管带。 cDL % u*G
~hDRAna
陆荣廷二十一岁时在水口镇结识了龙州人谭浩明,结拜为兄弟。1882年,陆荣廷与谭浩明的姐姐结婚,两人的关系又加深了一层。陆荣廷受招安后,便把谭浩明也邀至军中,当了哨官。另外,陆荣廷招安后,又认识了在龙州苏元春提督衙门当差的柳州人陈炳焜 ,很快,两人结拜为兄弟,成了莫逆之交,陈炳 焜 、谭浩明、莫荣新、韦荣昌以及后来招抚的林俊廷等人,都成为陆荣廷日后大展鸿图的得力干将。 ,/fsqmPiA
8FRF Q
陆荣廷受招安后,多次参加清廷组织的“剿匪”,镇压农民暴动。由于他本身是土匪出身,熟悉“匪情”,所以往往取得胜利,官职也越升越高,当上了荣字军统领。1907年12月,孙中山、黄兴等策动镇南关驻军及会党黄明堂等举行起义。清廷震惊,严令龙州兵备道龙济光与陆荣廷部讨伐,限七天收复被革命军占据的炮台,成则赏银八万,官升三级,逾期则将统领以下的军官一律军前正法。陆荣廷尽力为清廷效命,率荣字军与革命军激战多天,黄明堂等被迫撤走。此役后,陆荣廷获清廷封授“捷勇巴图鲁”的名号,并提升为左江镇总兵兼广西边防督办,而龙济光则提升为广西提督。1911年6月,龙济光调任广东,陆荣廷升任广西提督。 xS=q xk+
Yp+u^sE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此后,各省纷纷响应。陆荣廷对突然而来的革命怒潮,并无思想准备,当时他坐镇南宁,静观局势的发展。在南宁的革命党人想争取他响应辛亥革命,派出代表与他谈判,陆荣廷心存戒心,使谭浩明手执大刀在身旁,对革命党人提出的要求,则未置可否。这时,在省会桂林的革命党人已准备发动起义,响应辛亥革命。广西巡抚沈秉堃 ,布政使王芝祥十分害怕,派人与革命党人谈判。革命党人为了避免新旧军队的冲突,也为了尽快响应革命,与沈、王妥协,推沈秉堃 为都督,推王芝祥、陆荣廷为副都督,于11月7日在桂林宣布独立。陆荣廷得知桂林宣布独立,并推自己为副都督时,也就见风使舵,对革命党人表示“赞成共和”,于11月9日召开大会,宣布独立,组成以他为首的南宁副都督府。但是,他没有如革命党人所希望的那样立即派兵北上援鄂,而是处处排斥革命党人,扩张自己的势力,迅速巩固了他在南宁的地位。 BkX9MN
0nO#\W
沈秉 堃 和王芝祥虽然被推为正、副都督,但是,他们掌握的军事实力很有限,加上他俩都不是广西人,难以与手握重兵的本省土著陆荣廷相处抗衡。很快,沈秉 堃和王芝祥相继以率队北伐援鄂为名,离开广西。于是,广西省议会推举陆荣廷继任都督。1912年2月,陆荣廷率巡防营进驻桂林就职,并改组广西军政府,以陈炳焜 为军政司长,陈树勋为民政司长,严端为财政司长,唐钟元为教育司长,卢汝翼为法制局长,苏寿松为铨叙局长。不久,他便将省会迁到老巢南宁。这样,广西的革命果实就完全被陆荣廷所窃取,广西是辛亥革命时纯由旧官僚重新掌权的少数几个省份之一。 )AG~/Z$4V
'Fl&[s?F
陆荣廷宣布独立,后当上广西都督,当然,并非他赞成共和,倒向革命,孙中山曾派潘乃德和陆荣廷联系,希望广西出兵北伐,一连几次,他都以各种借口推托,他急于要做的事,就是扩展自己的势力,巩固自己在广西的统治。他招抚各路绿林队伍,如沈鸿英等部,改编为桂军。另外,他大量安排自己的亲信心腹,控制和指挥军队,除了陈炳焜 、谭浩明、莫荣新、韦荣昌、沈鸿英、林俊廷等人外,陆裕光、陆福祥、陆德标、马济、韩彩风等,既是他的义子和养子,又是他军队中的重要将领。由于他的极力扩张和经营,桂军很快成为西南地区一支重要的军阀队伍。 9.cq`
qiU*3Y>
袁世凯上台后,陆荣廷仍然保住都督的位置,他尽量靠拢和追随袁世凯,甘心为他效力。1913年二次革命爆发,南方各省相继响应讨袁,孙中山又派潘乃德动员陆荣廷,陆荣廷不但拒绝,后来还镇压了柳州刘古香的讨袁行动,又杀害了到广西活动的荆豫招抚使、武昌起义元勋蒋翊武。陆荣廷虽然效忠袁世凯,但他对袁世凯又深为疑忌,同时也感到袁世凯对自己也是既利用又猜疑。1915年底,袁世凯酝酿称帝,在洪宪封爵时,龙济光被授封一等公,而陆荣廷只授封一等侯,对此,陆荣廷大为不满。革命党人利用这时机,派纽永建、林虎分路入南宁,联络陆荣廷起兵讨袁。陆荣廷表示“绝对尽力做到”,但当云南蔡锷宣布独立,起兵讨袁时,他又称病蜷居于老巢宁武庄,静观形势变化。袁世凯任陆荣廷兼贵州宣抚使,令其率部进军贵州,威胁云南。陆荣廷表示接受新任命,但提出附带条件,请袁世凯在广东拨给军饷一百万元和枪械五千支。陆荣廷的亲信陈树勋,闻悉他接受袁世凯的任命,即从梧州赴南宁,于1916年2月到武鸣县宁武庄劝说陆荣廷反袁。陆荣廷召开军事会议,陆荣廷及诸将看到袁世凯已众叛亲离,觉得时机已到,亦同意反袁护国。 2Pe_a@Nw
`,U@[yTw
1916年3月15日,陆荣廷在柳州发布护国讨袁通电,宣布广西独立。陆荣廷宣布反袁,给袁世凯重大打击,3月22日,袁世凯被迫宣布撤销帝制,但仍当大总统。为加强各派反袁力量的联合,西南护国各省,于5月8日在广东肇庆组织护国军务院,唐继尧、岑春煊出任正、副抚军长,陆荣廷、陈炳焜 代表广西出任抚军,接着,陆荣廷亲率部队一万人,取道柳州、桂林、全县直指湖南,配合云南护国军向北洋军进攻。5月中旬,陆荣廷部进入湖南,下旬到达衡阳。袁世凯的亲信、湖南都督汤芗铭为大势所迫,亦宣布湖南独立,接着乘船北遁。湖南独立,使重病的袁世凯怨愤交加,于6月6日死去。 aU,K
5XbM|ilR{
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大总统,任命陆荣廷为湖南都督。陆荣廷知道自己难以控制湖南,他所图的是两广地盘,所以并不受命,荐谭延闓 代。北京政府于7月6日改任陆荣廷为广东督军,陈炳焜为广西督军,这才合符他的心意。当时,护国战争结束,军务院也于7月14日宣布撤销。于是,陆荣廷率莫荣新、谭浩明、马济等军南下广东,围攻龙济光于广州,迫使龙济光退居琼崖,9月中旬解决了广东。就这亲,陆荣廷利用护国战争之机,控制了两广,成了西南地区炙手可热的一方军阀。 Kd lO:
bV48"::C
二 Ca0b&8h
SQQ|9M)
陆荣廷进据广东以后,不久,即以年事已高为由,乞归故里,实际是想回到广西老巢,遥控两广。1917年4月,黎元洪委任他为两广巡阅使,以谭浩明为广东督军。谭浩明原为草莽粗人,大字不识,不学无术,凭着与陆荣廷的亲戚关系,当上护国第五军总司令等职务。他到广东后,无法应付广东复杂的政治局面,即与陈炳焜 对调,由陈炳焜 到广东当督军。 n!tP>o\;M}
vA~Q4@
袁世凯死后,北京政府由皖系段祺瑞控制,段祺瑞企图武力统一中国,引起西南实力派的反感和恐惧。为求自保,陆荣廷提出“桂人治桂”的口号。1917年6月20日,陆荣廷授意广东督军陈炳焜 和广西督军谭浩明联盟通电,宣布两广自主。所谓自主,与独立有所区别,是一种半独立状态。自主时期,两广不受北京内阁的干涉,但遇有重大问题,仍可直接请命总统。桂系提出两广自主,目的是稳固地方割据,但客观上也为孙中山南下开展护法运动提供了有利条件。 xCSE 9 (
?I7]a9ss
1917年7月6日,孙中山与廖仲恺、朱执信等南下广州,利用两广自主的局面,联合滇桂军阀,举起了维护《临时约法》的旗帜。7月21日,北京海军总长程璧光和海军第一舰队司令林葆怿联名通电,响应孙中山的护法号召,率舰队南下广州。8月25日,非常国会在广州召开,通过《中华民国军政府组织大纲》,成立护法军政府,选举孙中山为大元帅。 [Lb;j ;jx
?C$bue![
由于两广宣布自主,广州护法军政府成立,段祺瑞决定征讨西南及两广,计划由四川进攻云南、贵州,由湖南进攻两广,主要战略目标是广东,而湖南便成为南北争夺的前哨站。8月6日,段祺瑞派心腹大将傅良佐为湖南督军取代亲南方的谭延闓 。谭延闓 急电陆荣廷求援。陆荣廷乃于10月3日南宁召开两广军事会议,讨论援湘问题。会议决定:由陈炳焜 、谭浩明、程璧光、李耀汉联名通电,斥责段祺瑞毁法叛国,发动内战的罪行。提出迎接黎元洪复职,罢免段祺瑞,恢复国会,撤回傅良佐等四项主张。还决定:推广西督军谭浩明为两广护国军总司令,广西出兵四十五营,广东出兵三十五营,共八十营组成五个军,由陆裕光、林俊廷、韦荣昌、马济、林虎分别任第一至第五军司令,出兵援湘。10月6日,护法军湖南总司令部成立,程潜为总司令。接着,湖南护法军与北洋军在湘潭交战,护法战争正式爆发。 04OX0$Byi]
w{ %vMad
再说陈炳焜出任广东督军后,同样面临广东局面的一大堆难题,既要“自主”于北京政府之外,又要应付护法军政府;既要和广东省长李耀汉争权夺利,又要提防入粤滇军及广东地方军事势力的坐大。陈炳焜 虽然粗通文墨,能力比谭浩明强,但也无法处理好广东事务而大失人心,遭到各方的强烈反对,陆荣廷只得于11月间由莫荣新接替陈炳焜出任广东督军。 yb"},6x4_Y
xQTL/`
莫荣新和陆荣廷一样,出身绿林,是陆荣廷的把兄弟,辛亥革命之后,历任梧州府长、广西陆军第一师第二旅旅长、桂平镇守使、护国军第三师师长、第五军军长,1916年10月任广东广惠镇守使。莫荣新是落籍广西不久的广东人,对粤人说是广东人,对桂人说是广西人,加上处事圆滑,惯于手段,所以能督粤四年之久。 <f2R0N5b7"
t^/!ypt
莫荣新出任广东督军后,秉承陆荣廷的指令,排挤并驱逐省长李耀汉。李耀汉是广东新兴人,也是绿林出身,后被清廷收编。辛亥革命后,投靠龙济光,出任肇阳罗镇守使,建立肇军。1916年见龙济光大势已去,响应护国军迎滇、桂军到肇庆,后出任广东省长。李耀汉受桂系军阀排挤,被撤消省长和肇阳罗镇守使职务,并遭通辑,只好率部重返肇庆、新兴一带。 @9o[I^`7LA
b_" "mx
当桂系在广东的地盘进一步巩固后,又对孙中山的护法军政府施加压力,陆荣廷联合滇系军阀,与北方政府妥协,通电主和。1918年1月,组成护法各省联合会。1918年4月10日,非常国会通过了《修正军政府组织法》,改大元帅首领制为七总裁合议制,由唐绍仪、伍廷芳、孙中山、岑春煊、陆荣廷、唐继尧、林葆怿为总裁,旋即推举政学系首领岑春煊为主席总裁。改组后的这政府完全由桂、滇军阀及其附庸政学系所控制,护法成为空名。孙中山见状,于5月4日辞职,5月21日离穗赴沪。第一次护法运动亦告结束。 _;( YhC^-
:bV;55G7'
桂系军阀推翻了孙中山的政治地位之后,又要对付滇军和粤军。当时粤军远在潮汕一带地区,一时难以下手,陆荣廷、莫荣新便先向滇军开刀,首先要解决张开儒,张开儒是云南巧家人,是年加入同盟会,曾任云南护国军梯团长、滇军第三师师长兼护法军政府陆军总长,坚决支持孙中山的护法。1918年5月,莫荣新突然发布命令,解散陆军部警卫队,通令各县解散陆军部所设的招兵机关,并诱骗张开儒来省接洽公务,将其逮捕。同年8月,莫荣新兼任军政府陆军总长。 h) "<Xh^
S1(4/c XU
张开儒被捕,入粤滇军失势,桂系军阀又急急要剪除陈炯明、许崇智等粤军。早在护法军政府改组前,孙中山就想建立自己的一支陆军,适值北洋军阀派兵从福建进攻潮汕,广东告急,孙中山和省长朱庆澜商量,拨出省长亲军中的二十营粤籍军队,由陈炯明率领“援闽”(征讨福建的北洋军阀)。桂系军阀对此事始则加以阻挠,继则因潮梅镇守使莫擎宇投靠段祺瑞,宣布独立,形势危急,勉强同意。桂系军阀亦想借此排挤国民党的势力出广东,利用粤军去和北洋军阀互相厮杀,以坐收渔人之利。1918年1月初,援闽粤军在广州成立后,陈炯明率军屯驻粤东,却又徘徊不前,经孙中山多次催促,才于6月间正式攻闽,至11月间,已占领了闽西南的汀州、漳州、龙岩等地,立住了脚跟。1919年6月,皖系为对付直系的威胁,指使其福建督军李厚基与陈炯明的援闽粤军达成停战协定和划界协议。此后,粤军利用停战机会,从事扩编整训,发展兵员至二万人,编成两个军,以陈炯明为总司令兼第一军军长,许崇智为第二军军长,邓铿为总部参谋长。 +o4O2hE
}=_v
1920年6月,孙中山特派朱执信、廖仲恺到漳州,力速陈炯明回师广东,肃清桂系军阀,建立广东革命根据地。孙中山同时派绍桢回广东,在江门等地领导民军起义,配合粤军回粤。7月11日,直皖战争爆发,几天后,皖系失败。桂系与直系早有密约,相约北倒段,南倒孙,桂系认为时机已到,乃于8月11日通过军政府下了进攻福建粤军的动员令,以沈鸿英为总司令,分三路进攻粤军。陈炯明听到桂军进攻的消息,才最后下了回师广东的决心。8月12日,粤军在漳州公园举行返粤誓师大会,同时发出讨伐桂系广东督军莫荣新通电,第一次粤桂战争(又称两广战争)爆发。 "Y6dT{WJV
#Fv%lv(*
8月16日,粤军分三路进攻桂军:左路由参谋长邓铿指挥,自诏安直超黄岗、澄海,占领汕头;中路由陈炯明亲自指挥,对枫朗、高陂桂军作重点突破,进攻饶平、潮安;右路由许崇智指挥,出上杭、永定,进攻大埔、梅县、兴宁等地。桂军的军事实力虽然占优,但桂系占据广东四年,作恶多端,广东人民恨之入骨,故粤军进攻时,广东各地军民纷纷起义响应。同时,虎门要塞司令丘渭南、广惠镇守使李福林、广东护国第五军军长兼广东省警察厅厅长魏邦平等又宣布脱离桂系,响应粤军,桂军兵败如山倒,狼狈溃退。10月22日,惠州失守;10月28日,广州失守,莫荣新、沈鸿英等率桂军残部逃回广西。 "iir&
$@ 9 syIfn
三 vitO1Z!)
woY<4O
粤桂战争以桂系战败而告终,从而也结束了桂系军阀对广东长达四年的统治。桂系经此失败,内部四分五列。桂币发生贬值,军饷发生困难,对从广东退回的陈炳焜 、莫荣新、沈鸿英的权力地位也无法安排,因此内部分化为以陆荣廷为自的武鸣派和以陈炳焜 为首的柳州派。柳州派急于反攻广东找出路,于是武鸣派操纵省议会发表通电,主张广西实行自治,这引起柳州派的激烈反对。陆荣廷为了避免桂系破裂,同意帮助柳州派向外发展,陈兵一万五千人于梧州,归陈炳焜 指挥,承诺打下广州后将广东地盘给他们。 -/gDQ2IA
(CgoX>1?6
桂系退出广东后,孙中山于11月重返广州恢复军政府,宣布继续护法。1921年4月7日,非常国会和参众两院联合通过了《中华民国政府组织大纲》,并选举孙中山为非常大总统。此时,湖南督军赵恒惕出面“调解”,劝两广息兵,陈炯明亦通电赞成,但陆荣廷表示要陈炯明驱逐孙中山出境,才能弃怨修好。6月13日,桂军分三路攻粤。6月26日,孙中山发布命令,派陈炯明为“援桂军”总司令,率兵攻桂。 GX9g==l1
}NSJuOW
战争开始不久,重镇梧州被粤军攻陷,随后,双方在北流一带展开激战,很快,桂军溃败瓦解,前敌指挥官刘震寰阵前倒戈;龙州镇守使韦荣昌在桂平通电附粤;百色镇守使沈鸿英在贺县宣布自治,脱离陆荣廷,旧桂系集团分崩离析。在南宁广西督军署内的参谋甘朗廷、副官黄桂培以及林俊廷等便乘机发动签名反动陆荣廷,各部下级军官以及一些中上级军官都参加了签名。陆荣廷见形势已无法扭转,乃以依南宁绅商各界的请求为由,决定退出南宁。7月16日,陆荣廷通电下野,令龙州镇守使黄培桂移驻南宁,代理督军、省长两职。其部队一部分交陆福祥率领,退往武鸣,其余大部分撤往龙州。8月5日,韦荣昌迎接粤军和平开进南宁。陈炯明派黄培桂、韦荣昌主持改编桂军事宜。陆荣廷于是流亡上海,暂作寓公。 #ZlV+x8~
B?"yq;bIB
粤军入桂后,残败的桂军被收编,桂系军阀只能作些零星的抵抗,如陆荣廷的叛将韦荣昌被派往龙州宣抚,到龙州后即被谭浩明等杀害。更多的桂军残部,暂散入各地的山区。孙中山任命老同盟会员、广西人马君武为广西省长,以陈炯明为广西善后督办。孙中山据有两广,决定乘胜出师北伐。12月10日,孙中山在桂林下令北伐,以李烈钧攻江西,许崇智出湖南。但是,留守广东的陈炯明,这时已公开背叛孙中山,3月21日,他派人暗杀了留守广州的粤军参谋长邓铿。孙中山在桂林大本营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先行回师广东。而陈炯明亦于4月密令在广西的前敌总指挥叶举率“陈家军”主力,迅速回师广州,对对抗孙中山。 -e0"S9
`^]7c#,pQ
粤军撤离广西,省长马君武亦辞职,广西顿时成无政府状态,驻扎在各地的散军、土匪蜂涌而起,纷纷自称自治军。当时,刘日福在南宁自称广西自治军第一路总司令,李宗仁在玉林自称广西自治第二路总司令,梁华堂在桂林自称广西公民自治军总司令,林俊廷也自称接受各界推举就任广西自治军总司令,其余钐军称司令者达数十人。5月,陆荣廷旧部陆福祥及自治军首领刘日福、陆云高、蒙仁潜、李宗仁等,在南宁组织广西自治军临时军剿处,为广西军事临时最高机关。 {J:p&_q-
P\ZyFX!4@
6月15日,在广州,陈炯明反叛孙中山,令所部叶举、洪永麟围攻总统府。孙中山下令讨伐陈炯明,无暇顾及广西,广西局面急转直下。陆荣廷旧部陆福祥、韩彩凤等和各地号称自治军的大小头目纷纷通电上海,恳请陆荣廷返桂。于是,北京政府委任陆荣廷为广西边防军务督办,又另委任广西永福人、吴佩孚的亲信张其鍠 为广西省长。10月间,陆荣廷回到广西任职,督办署在龙州。 iN]aV(&,\
CTyb~Kd-
1923年1月,各路自治军公推驻柳庆的林俊廷为自治军总司令。北京政府又委任他为广西督理军务,3月,兼任省长。但林俊廷实际上无法督理广西的军务,北京政府又想到起用陆荣廷。10月,调林俊廷为钦廉防务督办,改任陆荣廷为广西全省善后总办。11月,陆荣廷由龙州移驻南宁,派陆福祥任南宁善后处处长。 -Q5sqB^H=
uFLII06 `Y
陆荣廷到南宁后,决心先整顿全省军队。但是,当时广西全省变成市场诸侯割据的局面,互相争斗和兼并,都不接受陆荣廷的节制指挥。当时主要的军事力量,除了陆荣廷、谭浩明的驻扎在柳庆和左右江的三万多人马外,就是数盘踞桂林一带的沈鸿英部二万多人以及盘踞梧州、玉林一带的李宗仁、黄绍竑 、白崇禧部一万多人(李、黄、白的崛起在下一节谈及)。沈鸿英自1921年6月在贺县宣布自治,脱离陆荣廷后,自称救桂军总司令。后率部退入湖南,投靠吴佩孚。1923年1月进入广东,参与击败陈炯明叛军,被孙中山任命为桂军总司令。但4月在广东花县新街率部叛乱,进攻广州。后被孙中山指挥滇桂粤联军击败,退回广西桂林。陆荣廷决定先打击沈鸿英,再消灭李、黄、白。 YvhB.EZLk
9^P R*p&
1924年1月,陆沈桂林之战爆发。陆荣廷乘沈鸿英又调兵准备进攻广东,后方空虚之机,谋夺桂林。当时恰巧吴佩孚赠送给陆荣廷的长短枪约二千支,子弹一批,运至湘桂边,等待接收。陆荣廷便以接收武器,需借道为由,率领韩彩凤、陆裕光所部四千精兵及幕僚“出巡”,进驻桂林。沈鸿英开始深信不疑,但日久未见陆部开拔,方知上当。3月,沈鸿英令邓瑞澍率部突然合围桂林,双方展开激战。这时,李宗仁、黄绍竑 抓住这个有利形势,决定联沈倒陆。李宗仁亲率一部由水路自贵县溯江直迫南宁;白崇禧率一部由陆路自贵县出宾阳、上林转武鸣,会师南宁,黄绍竑 留驻梧州作内应。6月25日,李、白两部进入南宁,省长张其鍠 仓皇由安南出走,投奔吴佩孚;陆荣廷部属蒙仁潜、陆福祥率残部逃往都安一带,与柳州谭浩明配合,侍机反攻。 cfQ s,KVg=
YK}cn
再说陆荣廷被围桂林,老巢南宁及左右江各县被李、白占领,处境危急,吴佩孚令马济武卫军陈良佐团及湘军叶琪旅入桂,进行武装调停,迫使沈鸿英部撤围。于是,陆荣廷得以率卫队旅从桂林北门出城,退到全州,设行辕于湘山寺,韩彩凤率部从西门出,退往柳州。 cI< \Et#
l>n"D&
李宗仁占领南宁后,成立定桂讨贼联军总部,以李宗仁为联军总指挥,黄绍竑为副指挥,白崇禧为总参谋长兼前敌总指挥。联军整编后,兵分三路,进剿陆荣廷残部。右路李宗仁、白崇禧联合沈鸿英向柳州进攻,韩彩凤败退黔湘边境。中路俞作柏向武鸣进发,消灭那马、都安一带的陆福祥、蒙仁潜残部。左路春宗铎溯左江直捣龙州,打败谭浩清等所部千余人。这样,陆荣廷的残余势力被消灭殆尽,陆荣廷于8月24日在全州湘山寺通电下野,把仅存的卫队旅拨给马济的武卫军,自己辗转到上海、天津等地居住,并在苏州买了一座“清芬别墅”。1928年,陆荣廷听说苏州的房子被蒋介石没收,急忙从天津到南京交涉,蒋介石才给回苏州的房子。陆荣廷为此心病剧发,在11月间死于上海。次年春,遗体运回武鸣啸山埋葬。 Dp0{XEMb~
bZR,0w
陆荣廷的失败,标志着旧桂系集团的结束,旧桂系的主要将领,也都失势并先后死去,如谭浩明,失败后移居上海,1925年在寓所被其卫弁枪杀。陈炳焜 ,失败后移居香港,1926年回柳州居住,1927年秋病死。马济,失败后投北洋军张宗昌部,任直鲁联军第十五军军长,1927年春在皖西抗击北伐军时负重伤,不久死于青岛。莫荣新,失败后离开广西,1927年返回桂平,1930年4月病死。林俊廷,在1923年曾投靠孙中山,被委任为广东钦廉高雷琼崖罗阳八属军务督办。1924年9月遭邓本殷部的袭击,败退回贵县。1925年春,自称建国联军粤桂边防军督办,攻入南宁,并宣布兼任广西省长。7月,李宗仁、黄绍竑 攻入南宁,林俊廷逃离广西,1933年在宁明病死。沈鸿英,与李、黄、白联合击败陆荣廷后,1925年初,又被李、黄、白击败,逃往香港,1938年病死。 [jP.)/C
"N,z[+6LY&
四 ,uC_ qb
FgEWR47
1924年至1925年,以李宗仁、黄绍竑 、白崇禧为首的定桂讨贼联军,先后消灭了陆荣廷、沈鸿英、林俊廷等旧桂系势力,统一了广西。以李、黄、白为首的新桂系军阀,开始走上了中国的政治舞台。在此,还须回过头来谈谈李、黄、白三人及其崛起的经过。 - A<OP} 04
\.sVd2=*
李宗仁,字德邻,广西临桂人,1891年8月13日出生。父亲是位私塾先生,母亲在家耕种。李宗仁六岁入私塾,1908年十七岁时入桂林广西陆军小学第三期,1911年辛亥革命后转入广西陆军速成学校。1913年毕业后,曾任南宁将校讲习所教员、桂林模范小学体操教员等。1916年入靖国滇军任排长,次年转到林虎部任连长,随军入湘参加护法之投,升任营长。桂军入粤,李宗仁亦奉命到广东新会县驻防。1920年粤桂战争后,率部退回广西玉林一带驻防。1921年粤军入桂,李宗仁亦接受改编,任粤桂边防军第三路司令。1922年粤军退出广西后,李宗仁抓紧时机发展自己的势力,所部自称广西自治军第二路军,抢占玉林、贵县、荣县等地。不久,黄绍竑 由百色率四百人枪来归,使他的队伍更加壮大。 L^=NwF4$e
.>,RZx:](
黄绍 竑 ,字季宽,广西容县人,1895年生。父亲是位前清孝廉,后改习医学。黄绍 竑七岁入私塾,1909年十四岁入广西陆军第三中学学习。1914年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1916年毕业后,回广西陆军任准尉见习官。1917年调任马晓军的模范营三连少尉连附。10月参加护法之役,入湘作战,升任连长。1921年,马晓军部护编为四个营,黄绍竑 与白崇禧、夏威同升为营长。 Er-V%^3Z
+ t {4
白崇禧,字健生,广西桂林人,回族,1893年生。父亲是位杂货店老板。白崇禧五岁入私塾,1907年十四岁时考入广西陆军小学,但不到半年,因患恶性疟疾而申请退学。1909年,考入广西省立初级师范。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瞒着家人参加北伐学生敢死队到武汉参战。后被编入南京陆军入伍生队,到南京受训半年,后又被送入武昌陆军预备学校学习三年。1914年升入保定军官学校学习两年,与黄绍 竑 、夏威同学。1916年毕业后回广西见习,1917年参加护法之役,入湘作战,后调至马晓军的模范营任连附。一年后,白崇禧晋升第一连连长。其时,夏威为第二连连长,黄绍竑为第三连连长,张淦为第四连连长,黄旭初为副营长。1921年,马晓军部扩编为四个营,白崇禧与黄绍 竑 及夏威同升为营长。 ?A9Gvwr
A]I\s"_X
再说黄绍 竑 率部投造李宗仁,是因为他的部队在粤军撤离广西后,不断遭到自治军的打击,难以立足,而当时李宗仁据有玉林,以陆小同学的关系收编各路队伍,所以黄绍竑也把队伍拉到玉林,李宗仁委任他为第三支队司令。但不久,他又感到玉林的地理形势和李宗仁的关系不能使自己有发展的机会,于是,1923年,他假借投靠沈鸿英,把队伍开驻梧州。同时,他联络在广州养伤的白崇禧,由白崇禧以全权代表的身份晋见孙中山,表示愿意加入革命的行列。孙中山即委任黄绍 竑 为广西讨贼军总指挥,白崇禧为参谋长。白崇禧回梧州后,即与粤军李济深部合作,解决了沈鸿英镇守梧州的冯葆初部,宣布起义讨沈,树起了广西讨贼军的旗帜。同年9月,黄、白又在粤军李济深部配合下,打败了从广州回师广西的独立师陈天泰部,讨贼军的力量大为增强,下辖俞作伯、伍廷飏 、夏威三个团及八个游击队共计八千人,统管了整个西江上游各县。 }@e-,wX=u
5Tak;r1
为了打败陆荣廷、沈鸿英两大势力,黄、白自知讨贼军的力量不足,必须和李宗仁合作,才能有所作为。于是,黄绍竑 派吕竞秋、伍廷飏为代表到玉林,和李宗仁商量合作问题。白崇禧也向李部参谋长黄旭初表示:“若李率其所部与讨贼军合作,登高一呼,四方必定归,功劳岂在广西。”李宗仁经过考虑,决定将部改为“定桂军”,自封总指挥,以定桂军名义与讨贼军合作。 m1JLl=
t0h3 P dP
李、黄、白这批少壮派军人联合在一起,形成了一股足以与陆荣廷、沈鸿英三足鼎立的势力。根据当时的形势,李、黄、白决定先联沈灭陆,最后铲除沈鸿英,统一广西。1924年初,黄绍竑 派人向沈鸿英表示愿意与之合作,推倒陆荣廷后平分广西,沈鸿英表示同意。4月,沈鸿英与陆荣廷爆发了桂林之战,双方相持不下,并有媾和之意。李宗仁等认为,双方和议如成,则广西仍三分之局,陆、沈还会合谋对付自己,决不能坐失良机。于是,5月,他们乘陆、沈和议未成之机,分水陆两路进军,袭取陆荣廷的老巢南宁及左右江各县。 tzd} |
KX!):M[
李宗仁攻取南宁等地以后,深感讨贼军和守桂军虽然合作成功,但也存在较深的矛盾,担心会重蹈太平军天京事迹的覆辙,于是电请坐镇梧州的黄绍竑 来南宁商讨对策。李、黄都认为,想统一广西,就要彻底消除两军间的嫌隙,而唯一的办法则是使两军合二为一,统一军令和政令。于是,他们成立了“定桂讨贼联军司令部”,以李宗仁为总指挥,黄绍竑 为副总指挥,白崇禧为参谋长。定桂讨贼联军接着兵分三路,进剿陆荣廷残部,迫使陆荣廷于8月24日通电下野。年底,孙中山将李宗仁部改编为广西省绥靖督办公署,下辖两个军,李宗仁为督办兼第一军军长,黄绍竑 为会办兼第二军军长,白崇禧为督办公署参谋长。 CB'mIbRn_
sIjH.:n1
1925年初,李宗仁准备消灭沈鸿英部。3月12日,孙中山不埋头在北京病逝。这时,曾拒绝孙中山的要求,不愿充任大元帅府副统帅的滇系军阀唐继尧,趁广州群龙无首之机,忽然通电就职,准备自滇、黔两省派三路大军,假道广西,前往广州视事,其妄图占据两广之心昭然若揭。李宗仁连夜召开军事会议,决定利用唐军尚在准备的空隙,先讨平沈鸿英,以除后患,再回师合力抵抗唐军。4月,李宗仁兵分三路对沈鸿英发动突然袭击,经过数日激战,沈鸿英部全线崩溃,李宗仁 ..
[游客仅能浏览部分文字内容,查看全部内容请先 登录 或 注册 ]
《个性签名》:----------------------------
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8 楼] | Posted: 2007-01-26 05:15
天明
红军门派执委会委员(专职)、联盟副总人民委员、主席团委员
级别: 副总人民委员
精华: 9
发帖: 2197
劳动积分: 5878 分
门派标识:红3军团16军9师
注册时间:2007-01-16
最后登录:2008-10-18
在线状态:
第九章 粤系军阀 ~4 GI A
+ Sk-K
一 Ce);Txv
cLs.A$i
在上一章介绍桂系军阀的时候,往往离不开粤系军阀,是因两广毗邻,渊源颇深,桂粤两省军人时合时离,时和时战,造成了一场又一场的战乱和事变。在近代史中,广东又是一个异常独特和复杂的地方,革命和反动的势力混杂于此,派别众多,事件繁芜,本章试图删繁就简,着重谈谈粤系军阀形成、变化、发展、消亡的过程。 ,pJ2,V
TYb>%h?X]
介绍粤系军阀,似应从胡汉民谈起。胡汉民并非军阀,只因他是辛亥革命后广东第一任都督,所以从他谈起会方便些。 0j.8vP[x4
~Ej(}LBQ
胡汉民,字展堂,广东番禺县人(祖籍江西吉安卢陵县),1879年12月9日出生于一个并不富足的官宦之家。七岁入私塾,十五岁时,父母相继去世,胡汉民一边教书为生,一边自学,与史坚如(广东番禺人)等结识并交往,了解到孙中山的为人和他从事的革命活动,1898年,胡汉民出任《岭海报》记者,逐渐产生了变革社会的思想。1900年10月,史坚如在广州参加反清活动被捕杀,给胡汉民很大的震动,激发了出洋留学并从事革命活动的念头。1902年,胡汉民终于得机会东渡日本留学,但不久即因参加留日学生的反清请愿活动失败,愤而退学回国,在梧州、香山等地教书。1904年,胡汉民再度赴日留学,与留日同学兼番禺同乡汪精卫、朱执信、古应芬、胡毅生(胡汉民堂弟)等结成一个小团体,开始倾向于革命。1905年9月,胡汉民加入了孙中山组织的同盟会,不久担任书记部长,受到孙中山的倚重。1905年11月26日,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在东京创刊,胡汉民又担任编辑和主要撰稿人。 -P6.~)
$%{H}iDE(
1907年3月,胡汉民随孙中山离开东京前往南洋,此后在中国南部发动了多次反清武装起义,尤其是镇南关起义,他抱病参战,表现出很高的革命热情。1908年,胡汉民出任同盟会南洋支部支部长,1909年到香港,出任同盟会南方支部支部长,与黄兴等策划了广州新军起义和辛亥广州黄花岗起义。 '@>QY<
P.Jf1_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全国响应。胡汉民当时尚在西贡,闻讯后即返香港,派出朱执信、胡毅生等潜回广东,策动民军起义,运动清军反正。广东各地民军蜂起,纷纷进逼省城。清广东水师提督李准等也向同盟会输诚,通电反正。清两广总督张鸣岐见大势已去,只好召集广东各界代表讨论广东独立问题。11月9日,广东宣布独立。各界代表原推张鸣岐为广东都督,推第二十五镇统制兼警卫军副司令龙济光为副都督,但张、龙二人均不肯就任,于是各界代表重新推举胡汉民为都督,后又增被陈炯明为副都督。11月10日,胡汉民从香港返抵广州,就任广东都督,组成了以同盟会员为骨干的广东军政府。 pvU=E<xt8b
o%j^(#F
胡汉民出任都督后,即命财政部正、副部长李煜堂、廖仲恺着手解决财政困难;命胡毅生、李文范成立全省军务处,管理旧军队,将最不稳定的龙济光所部“济军”调往钦廉剿匪,解除军政府的心腹大患;又命朱执信、胡毅生、何克夫、黄世仲等对各路民军进行整顿和编练。胡汉民还领导军政府粉碎了原清新军标统黄士龙篡夺军权的阴谋,回击了英国军舰对军政府的挑衅行为,建立了临时省议会。 7$ajY
v$sq<Z+CL
待广东局面稍为安定,胡汉民又以姚雨平为总司令、马锦春为副司令,黄慕松为参谋长、邹鲁为兵站总监,组织了一支八千余人的广东北伐军,北上与清军作战,该军后来在宿州、固镇、徐州战役中大破清军张勋部,为捍卫南京立下了赫赫战功。 qvZ4w2efQ
+;wDA4
1911年12月21日,孙中山从欧洲返国途经香港,胡汉民与廖仲恺同往香港迎接。胡汉民拟留孙中山在广东,但孙中山则以建立中央政府为当务之急,说服了胡汉民。胡汉民当即决定随孙中山北上,将广东都督一职交由陈炯明代理。 %S<Aek&
GwG@/W*
陈炯明,字竞存,广东海丰县人,1878年出生于海丰县城一个绅商之家。陈炯明从小接受封建教育,1898年考中秀才,1906年就读于广东法政学堂,1908年毕业。1909年,陈炯明在海丰县一些官绅的支持下,当选为广东省咨议局议员,成为立宪派积极分子。同年,各省咨议局代表在上海开联合会,陈炯明是广东代表之一,在上海期间,陈炯明与革命党人有了联系,加入了同盟会。1911年辛亥广州起义(黄花岗起义),陈炯明亦参加了这一战役,但他贪生怕死,中途单独逃跑出城,事后受到黄兴等的严厉谴责。 h,qz8B?d
;fEP C \)
武昌起义爆发后,陈炯明和邓铿(字仲元,广东梅县人)被同盟会南方支部派往东江组织民军起义。他们组织了一支民军到“循军”(取惠州为古循州之义),陈炯明任总司令,邓铿为参谋长,于11月1日在惠州附近起义,联合王和顺组织的“惠军”及清巡防营洪兆麟部,于11月9日光复惠州。陈炯明因有此功,故被推为广东副都督。 ~^AQW)
D!"z |s*R
胡汉民随孙中山北上后,出任南京临时政府总统府秘书长,陈炯明代理都督一职,独揽了广东的军政大权。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排斥异己,残杀同志,镇压民军。他以“裁减”民军以解决财政困难为由,用武力镇压和强行解散了王和顺、黄明堂、关仁甫等各路民军(只有李福林等部保留下来);先后杀害了对革命有功的同志和民军首领黄世仲、许雪秋、陈芸生、陈涌波、石锦泉、温阿拱等人。为辛亥革命建立了卓越功勋的广东北伐军,在“南北议各”达成协议后,本拟调回广东,但陈炯明不予接收,致使该军被迫解散。而对“反正”的清将清军,陈炯明委任潮梅绥靖督办;龙济光则被委任副绥靖经略,还让他把“济军”带到广西梧州。 XAaf? 0
{A&vD \
陈炯明的所作所为,是他军阀面目的初次暴露,激起了广东人民及同盟会员的极大愤慨,当时便有“革命成功,革命党人死亡”的歌谣出现。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与袁世凯达成了“南北议和”的协议,孙中山把临时大总统让位给袁世凯。4月1日,孙中山离开南京,偕胡汉民等经上海、武汉、福州,于4月25日返抵广州。陈炯明隔天即避居香港。胡汉民曾有意留学欧美,但孙中山所止,在孙中山的敦促下,胡汉民于4月27日复任广东都督,后兼民政长及同盟会广东支部长。而陈炯明则由朱执信等劝返广州,兼任广东总绥靖经略。陈炯明由此对孙中山产生不满,认为孙中山信任胡汉民而不信任自己。 TSMG;.jex
SOoD)EKU
胡汉民复任广东都督后,按照孙中山“造成一模范省”的指示,积极建设广东。在军事上,他主要依靠陈炯明、朱执信、邓铿等同盟会骨干,积极整顿民军和肃清盗匪。陈炯明出任总绥靖经略,后经略处改为全省绥靖总处,陈炯明改任督办,又将全省分为广阳、肇罗、南韶连、琼崖四区,设置绥靖处。陈炯明由于和孙中山、胡汉民已产生矛盾,他尽量利用副都督兼全省绥靖督办的身份总揽军权,扩大自己的势力,很快,他拥有两师一旅的正规军,还有警卫军和地方部队,成了广东的实力派人物。 l3I92kUb
Ca'H: Z
二 M#-{.#w c
SV$@>X=L
1913年3月20日,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被袁世凯派人暗杀于上海车站,举国惊骇。孙中山当时正在日本访问,闻讯即赶回上海,与黄兴等人商议起兵讨袁,发动二次革命,并密电广东陈炯明做好出兵准备。但陈炯明回电以“内部不一致,实力不薄弱”为借口,拒不执行孙中山的指示。 SqYH!
}x 7(n u
袁世凯深知陈炯明与都督胡汉民不和,便用威逼利诱、分化瓦解的手段来阻止广东的讨袁运动。6月14日,袁世凯撤销胡汉民的广东都督职务,同时命陈炯明继任都督。面对袁世凯这一明显的分化手段,孙中山和黄兴决定乘机让陈炯明就任都督,然后起兵讨袁。孙中山随即到澳门,约见陈炯明,敦促他接任都督职并宣布独立讨袁,但陈炯明犹豫不决。黄兴也在上海一连给他三封电报,促他“就职讨袁”。这时,袁世凯则通过他的亲信、国务院秘书长梁士诒(广东三水人)转告陈炯明,三天内再不接任都督,过一星期中央即改派龙济光接任。至此,陈炯明知道不能拖延,才于7月8日就任广东都督,但仍不愿宣布独立起兵讨袁。 ^jvA3F
k Fp9WMB
7月12日,江西都督李烈钧首先在湖口宣布独立讨袁,接着,安徽都督柏文蔚和黄兴、陈其美也分别在安徽、南京、上海举兵讨袁,陈炯明也被迫于7月18日宣布广东独立讨袁。袁世凯见状,即另任龙济光为广东都督,令其率济军由广西梧州向广东进攻。同时,又派梁士诒等收买了陈炯明手下的主要将领第一师师长钟鼎基、第二师师长苏慎初、独立旅旅长张我权、都督府参谋长覃鎏钦、副官长谢超、虎门要塞司令饶景华等。 HIHO+p3
3@cgyeS#y4
陈炯明对龙济光的进攻并没有认真地部署抵抗,7月30日,龙济光的三千军队一出梧州,陈炯明在西江的防线即不战自溃,驻肇庆的肇军统领李耀汉(广东新兴人)投降,宣布脱离陈炯明,而就任袁世凯任命的罗肇阳镇守使。8月4日,陈炯明的第二师师长苏慎初宣布取消广东独立,炮轰都督府,自立为广东都督。陈炯明一听到炮声,即仓皇偕同副官黄强,携带巨款避居于广州石室天主教堂,在法国神父的庇护下,乘坐法国炮艇逃往香港,然后转赴新加坡。苏慎初只做了三天都督,就被部下推翻,由独立旅旅长张我权继任都督。张我权只做了二、三天,也下了台。8月11日,龙济光部在毫元抵抗的情况下进占广州。孙中山事后在总结广东“讨袁”失败时说:“是自败也,非袁败也。”当然,主要的责任是在陈炯明的身上。 .6I&{mG
`)pR^>TGq
“二次革命”失败后,开始了龙济光统治广东的时期。龙济光何许人也?他并非广东籍,也不是袁世凯的嫡系,他是云南蒙自人,1867年生,彝族土司出身,后成为清军将领。1903年任广西右江道尹,镇压会党起义。1907年12月任龙州兵备道时,配合陆荣廷部,镇压了孙中山、黄兴、胡汉民、黄明堂等举行的镇南关起义,被擢升为广西提督。1908年,率南宁防营,镇压革命党人领导的云南河口起义。事毕,岑春煊奏准清政府将其部编为巡防营三十营,称为济军。1911年6月,龙济光调任广东,任陆军第二十五镇统制。广东独立后,都督胡汉民为防止济军生事,将龙济光调任高廉雷琼宣抚使。其后,陈炯明又将济军调往梧州,使这支专事镇压革命的军队得以保存并继续发展。二次革命时,龙济光率济军进攻广东,占领广州,出任广东都督兼民政长,并授为陆军上将,后又授为将军府振武上将军,所部亦改称振武军。 s"b}Nt
-S zb_a5
龙济光治粤期间,充当袁世凯的爪牙,大肆镇压革命党人和残酷统治广东人民,在经济上横征暴敛,肆意勒索。当时的报纸揭露“全粤九十四县无一人不受其祸,无一处不遭其灾”。其杀人之多,“比诸前清之‘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亦有过之而无不及”,“或者湖南之汤屠户(汤芗铭)可及其十分之五六”。因此,广东“三千余万同胞,无老无幼,无男无女,无一人不痛恨龙氏者”。龙济光处处秉承袁世凯的旨意,亦积极支持袁世凯的称帝活动。袁世凯称帝后,龙济被封为一等公加郡王衔。1916年袁世凯称帝,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蔡锷率先在云南起义,护国战争爆发,云南、贵州、广西等省相继宣布独立讨袁。龙济光的老上司岑春煊以及唐继尧、刘显世、陆荣廷这滇、贵、桂三督,纷纷致电龙济光,以维持都督地位为条件,促其自动宣布独立。对龙济光来说,更为可怕的还是广东内部各派讨袁驱龙民军的进攻。当时的广东护国军分五大支:一支是任鹤年领导的护国军(实际是打着护国军旗号的奉孙中山为大元帅的中华革命军),活动于香山等地。一支是以陈炯明(自称广东大都督)、林虎等为首的“十路十八支队”的共和军,活动于惠州、博罗、增城等地。再一支是以进步党人徐勤和会党领袖王和顺为首的护国军(徐勤自称广东全省护国军总司令),专力夺取省城广州。此外,还有活动于顺德一带的魏邦平部,在潮州反正的莫擎宇部等。除了护国军之外,还有朱执信、邓铿、叶夏声、古应芬等人领导的中华革命军,活动于南海、新会、江门等地,也是讨袁驱龙的主要力量。 <v 3i1~u@
umoAWycs6h
在护国战争之初,龙济光奉袁世凯之命,派出其兄龙觐光(袁世凯任命为云南查办使)率粤军第一师假道广西,赴云南镇压护国军,在桂滇边界与护国军发生激战,攻占广南等地。3月14日,龙觐光部被陆荣廷缴械,给龙济光沉重打击。在这内外压迫的情况之下,广东都督龙济光以及巡按使张鸣岐被迫于4月6日宣布广东独立。 /uB{{xa~
AmYdMTw4
在护国战争期间,旧官僚岑春煊、进步党首领梁启超和国民党政学系首领李根源等,联合西南实力派唐继尧、陆荣廷等,准备成立护国军务院,以加强各派反袁力量和统一军事,广东宣布独立为军务院的组织提供了条件。4月8日,陆荣廷、梁启超应龙济光及讨袁民军各方之请,由南宁启程赴粤,帮助广东内部的调停和统一。但是,他们行抵梧州时,广州便发生了4月12日海珠惨案。以陆荣廷、梁启超代表身份先期抵粤的汤觉顿及粤方陆军少将谭学夔、警察厅长王广龄、徐勤部中路司令吕仲铭等,在徐勤召集的海珠联席会议上竟遭到龙济光警卫军统领颜启汉等人的袭击,上述四人皆中弹身亡。 XbqMH9
pW7|R}3un
龙济光的所为引起了广东各派尤其是护国民军的极大义愤,陆荣廷也急令莫荣新率桂军入粤。但是,陆荣廷与龙济光是旧日同僚,且又是儿女姻亲,并不想双方交战两败俱伤。事实上,陆荣廷、梁启超到达肇庆后就驻足不前,莫荣新部也在三水停下。4月19日,岑春煊偕温宗尧、章士钊、李根源、周善培、杨永泰等由沪、港同至肇庆,经商议后,决定采取逼龙济光让粤督位给岑春煊,使龙济光率军北伐的措施。龙济光在军队的驻防上稍作让步,但始终不肯让出粤督的地位。 K9+V+; V$
;Cw,[#
为了尽快结束广东内部的混乱局面和出师北伐,梁启超等人又煞费苦心地提出成立两广护国军都司令部的新方案。5月1日,都司令部在肇庆正式宣告成立。岑春煊为都司令,梁启超为都参谋,李根源为副都参谋,章士钊为秘书长,冷遹为参谋厅长,温宗尧为外交局长,杨永泰为财政厅长,曾彦为饷械局长,杨其礼为副官长,两广都司令部直辖莫擎宇、林虎、李耀汉、莫荣新四师,程子楷、魏邦平两混成旅以及张习的独立团。龙济光虽然仍然把持广东军财两权,但名义上已在都司令部节制之下,这为军务院的成立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xo,"
8pyd3@
5月8日,作为南方护国军的统一指挥机构的护国军务院在肇庆正式成立(龙济光拒绝在广州提供办公地点),由唐继尧任抚军长,岑春煊任副抚军长并代理抚军长,梁启超任政务委员长,抚军由唐继尧、岑春煊、梁启超、刘显世、陆荣廷、龙济光、蔡锷、李烈钧、陈炳焜 、罗佩金、戴戡、刘存厚、吕公望、李鼎新等组成。另外,章士钊为秘书长,唐绍仪为外交专使,温宗尧、王宠惠为副使,范源濂、谷钟秀为驻沪委员,钮永建为驻沪军事代表等。军务院直辖滇桂粤护国联合军,即云南护国第二军总司令李烈钧部,两广新编第三、四、五、六军总司令莫荣新、李耀汉、谭浩明、林虎部,两广新编第一师师长莫擎宇、第一混成旅旅长程子楷部,独立团张习部以及龙济光的振武军等。联合军的作战计划分四期进行:第一期扫除赣闽边界敌军;第二期进占赣闽;第三期进占湘鄂;第四期直捣幽燕。 N/{/gN
nI:cEgR
三 !008<n#E^
$vXVD{wN
护国军务院成立前后,曾发表一系列宣言和通电,对袁世凯展开政治攻势。与此同时,军务院还督率大军,分湘、赣、闽三路北伐。陆荣廷率桂军及湖南护国军总司令程潜部负责主攻湖南,龙济光部配合作战;李烈钧、莫荣新及林虎部主攻江西;莫擎宇部进攻福建。 *:fEjUQf8
e j {H\
龙济光对于军和院的北伐讨袁不仅不热心,而且还处处干扰阻拦。他威逼军各院,责令广东各路讨袁民军听候改编,实质是想趁机取缔民军。当李烈钧出师北伐,由粤出赣时,他增兵粤北,假托各界名义电拒李军经过,驻在韶关的龙部振武军甚至开炮轰击李军,引起了战争。龙济光的所为,再次激起了中华革命军及广东民军的义愤,纷纷要起兵驱龙,朱执信还提出:“必俟龙济光离粤始允停战”。但军务院对龙济光的倒行逆施却一味迁就和容忍。 0l):iT fU
1BWqSl!
6月6日,袁世凯在全国人民的讨伐声中死去。皖系段祺瑞出任国务总理,黎元洪继任大总统。为了缓和国内矛盾,北京政府于6月中作出恢复旧约法、召集国会的决定,南北双方达成了妥协,7月14日,护国军政府宣告撤销。 ..
[游客仅能浏览部分文字内容,查看全部内容请先 登录 或 注册 ]
|
[10/18/2008 8:42:03 PM] |
zt:中国近代军阀派系谈
[#4366: 176554, 0/252] - 刘因全 (10/18/2008 8:42:03 P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