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贴/删贴 |
zt:陈炯明与孙中山的恩怨——重评孙中山
刘因全
|
陈炯明算得是一位叱咤风云的物,也是一位充满争议的物。在一般印象里,陈炯明是背叛孙中山的动军阀,其罪证之一,就是1922年6月16 的炮轰总统府,逼得孙中山化装出逃海。然而,时至今,如果我们不是以尊重史实的态度,把历史事件放在相应的历史条件下作客观的考察,还是率由旧章,简 单地用“臣贼子”、“犯”、“弑主”、“逆伦常”之类封建罪名,作为定谳,实在无助于重新厘正这笔历史旧账……
根本分歧
陈炯明于清末广东法政学堂第一届毕业后,当选为广东谘议局议员,是维新运动所培养出来实行立宪的才。他早年 参加同盟会,策划了广东独立。辛亥革命后,他主政广东,致力于把广东建设为全模范省,烟,改革教育,发展经济,提倡新文化运动,邀请陈独秀担任 广东教育委员会秘书长,支持共产领导的工会组织和报纸,推行地方自治,民选县长、县议员。
陈炯明和一般军阀不同的地方,在于他具有民主思想,对军治、制,提倡民治。这就未必为民以至孙中山 所同意。孙中山的理想是立一个正式的中央政府,领导全革命,他把民革命分为军政、训政、宪政三个时期,在他眼里,民是“无知可怜”的幼儿,革命 则是保姆,他说:
我们建立民,主权在民,这四万万民就是我们的皇帝,帝民之说,由此而来。这四万万皇帝,一来幼稚,二来不能亲政。我们革命既以武力扫除残,拯救得皇帝于火之中,保卫而训育之,则民的根基巩固,帝民也永赖万世无疆之休。(居正:《中华革命时代的回忆》)
陈炯明并不赞此说,他曾经批评:
训政之说,尤为失当。此属君政时代之吻,不图袭而用之,以临吾民。试问政为何物?尚待于训耶!民主政 治,以民自治为极则,民不能自治,或不予以自治机会,专靠官僚为之代治,并且为之教训,此种官僚政治,文告政治,中行之数千年,而未有长足之进步。 民有何法宝,以善其后耶?徒使民不得自治机会,而大小官僚,得藉训政之谬说,阻碍民治之进行。(《陈炯明集》下卷,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年 9月)
陈炯明所倾心的,是联省自治。
“五四”运动后,一些文学者认为,既然南北政府都无力统一全,与其连年征战,不如各省先行自治,把自己的 事办好了,再实行联省自治。如此便可以不通过武力而最终实现全统一。联省自治者最津津乐道的,就是北美13州经独立战争脱离英后,经由11年高度地 方自治的“邦联”,进而建立“联邦”的历史。这似乎为久经战祸、望和平统一的提供了另一可行选择。因此,联省自治的主张一经提出,不仅风靡南方各 省,而且迅速及北洋政府治下的北方省份。
陈炯明对联省自治尤为心驰神往,1921年2月,他在《建设方略》一文中,详细解释了自己的政治见解:
近世以来,家与民之关系愈密,则政事愈繁,非如古之循吏可以宽简为治,一切政事皆与民有直接之利害,不 可不使民自为谋之。若事事受于中央,与中央愈近,则与民愈远,不但使民永于被动之地位,民治未由养,中央即有为民谋幸福之诚意,亦未由实现 也。(《陈炯明集》下卷,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年9月)
然而孙中山立正式政府和选举总统的主意已定。1921年1月12,非常会在广州复会。孙中山号召民,像推翻清政府、袁世凯那样,再发动一次全的革命,来推翻北洋政府,他宣称:“北京政府实在不是民政府。我等要造真正民。”
总统选举
对孙中山的主张,陈炯明等则不以为然:依总统选举法,总统由两院联席选出,出席议员至少须全部的三分之二, 即580才能举行选举总统会,现在广州的旧会议员才两百多,还不够原众议院数的一半,而且实行记名投票,这岂不是自毁法律吗?和北方毁法,又有什 么本质不同?一旦广东立正式政府,结局只有一个:南北之间将再次陷入战争之中。什么地方自治,什么建设模范省,统统都变镜花月。
孙中山则以为陈炯明的保境息民怀有私心,他的格,是认准了的目标,便义无顾地走下去,败利钝,在所不 计,此亦所谓“知难行易”也。陈派的最终拗不过孙中山。1921年4月7,两百多名议员召开非常会,表决通过了中华民政府组织大纲,在这个大纲 中,只规定了大总统的产生和权限,却没有任期,也没有规定政府的组织架构。一切政务、军务、内阁任免,均由大总统“乾纲独断”。
会议采用记名投票,“以示负责”。结果孙中山得218票,陈炯明得3票,废票一张。孙中山当选为中华民大总统。整个过程仅用了不到两个小时。
正如陈炯明预料的一样,孙中山当选总统和西征、北伐,仅仅是一件事的三个环节,它们是紧紧相扣的。
6月,孙中山任命陈炯明为援桂军总司令,叶举为前敌总指挥,开始第二次粤桂战争。粤军以雷霆万钧之势,楔入广西境内,8月,进驻南宁。
随后,孙中山派邹鲁到广西,敦促陈炯明出师援鄂,并由广东政府接济军费400万元。但陈炯明说,粤桂战争花费 巨大,能动用的钱差不多都投进去了。他想尽一切办法,也只能筹到200万元,还要等北伐军出发以后才能付出。双方信使,徒劳往返,无济于事。孙中山亲赴南 宁,当面向陈炯明晓以大义。结果陈炯明仍然主张先定省宪,以确立民治的基础;再议宪,循序渐进地推进统一。他说自己并不对北伐,只是现在兵疲将惫,囊 空如洗,根本不可能远征北方。
10月29,孙中山在梧州设大本营,一面派汪精卫回广州筹饷,一面躬亲督师,溯江北,向桂林前进。他愤然 表明:“我已立誓不与竞存(陈炯明字)共事。我不杀竞存,竞存必杀我。”(《华字报》)1922年6月24)遂有把手给黄大伟,令其刺杀陈炯明之 举。(章太炎:《定威将军陈君墓志铭》,载《广州文史资料》第9辑,此事亦经黄大伟本撰文证实)
邓铿之死
经过长时间的酝酿之后,1922年2月3,孙中山决计取道湖南,进兵北伐。但由于连年被兵,湖南方面无论是当局还是民久已厌战,所以宣布保境息民,公开拒绝北伐军假道。入湘计划于是告吹。
3月26,孙中山在桂林召开会议,决定班师回粤,改道江西北伐。这时广州发生了一件凶案。
3月21,陈炯明的亲信、负责为北伐军在后方筹划的粤军参谋长邓铿从香港公干回省,在广九车站突然遇刺,两 天后亡。民官史一向说邓铿是被陈炯明暗杀的,然而,从目前的史料看,这种说法大可质疑。据罗香林记述:“公知凶手所自来,且中要害,知不能免,急 命司车者驶回省署,告陈公(炯明)暨家亲友以后事。”(罗香林:《革命先烈邓公仲元传》)《陈炯明叛史》也说:“邓被刺后,抬入总司令部,曾向大众叹 言曰:‘我知参谋长地位危险,何必自己杀自己。’有问凶手为谁者,邓又叹,谓:‘我认得,真不料他杀我。’”
如果邓铿认得凶手与陈炯明有关,他怎么会在受伤后马返回省署(陈炯明办公的地方),又命通知陈炯明呢?后 来陈炯明辞职离开广州时,“邓仲元(铿)夫及邓之介弟闻讯,赶至车站送行,陈与之谈话甚久,语及邓仲元后时局之状况,相对泣下。”(《申报》1922 年4月30)可见邓的亲属都不认为陈炯明是幕后黑手,陈邓两家还一直保持着通家之好。
密切关注局势发展的驻穗美、英两领事馆也认为,刺杀邓铿,是孙派民所为。美副领事在1922年4月 4有一份报告说:“关于谋杀邓铿的动机,我从外报探得两报告,一说是广西系所为,另一说是民,以告陈炯明而下毒手。”英总领事在4月22 也有一份报告说:“民谋杀陈炯明的参谋长邓铿,现已为众所周知的事实。”
邓铿之死,对孙陈间本来就脆弱不堪的关系,可以说是致命一击。有一种说法是,陈炯明不愿全力支援孙中山的北 伐,孙中山为解兵马粮饷之忧,必除之而后快,是以杀陈手下的第一大将,以收杀骇猴之效。(汪荣祖:《邓铿之死真相探索》,载《李敖千秋评论丛书》, 1990年2月)
4月9,孙中山决意变更计划,令在桂各军一律返粤,潜师而行,到了梧州,陈炯明才知道。孙中山让廖仲恺转告陈炯明:一、陈炯明参加北伐,二、筹措500万元的军费。陈炯明无法接受孙的条件,遂被罢黜。
举兵北伐
4月23下午,孙中山在越秀山总统府召开全体幕僚会议,决定行止。大本营内,有两种意见,一是主张暂缓北伐,先清内患,解决“陈家军”;二是立即转道北伐,避免与陈炯明直接冲突,双方仍留转圜余地。
孙中山赞第二种意见,“竞存叛迹未彰,在桂粤军数年奋斗,犹保存”,因此,他决定亲自督师北伐,“两广仍竞存办理,给以殊恩,当能感奋”。
孙中山急图北伐,与北方形势的发展,不无关系。4月下旬,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孙中山与奉、皖军阀一直有秘密接洽,结三角同盟。孙中山深感这是联合奉、皖军阀,夹击直系的千载良机,必须立即出兵策应,他已无暇顾及解决陈炯明问题了。
但出乎意料的是,直奉开战,仅及一周,奉军便被吴佩孚击败,狼狈退回关外,南北夹击直系的计划,化为泡影。但南方的北伐,却如弦之箭,不得不发了。
5月9,孙中山在韶关大誓三军,旌麾北指。“出师宗旨,在树立真正之共和,扫除积年政治之黑暗与罪恶,俾家统一,民治发达”。然而,当孙中山谋求与奉、皖结盟时,已经把北伐降格为一次普通的军阀战争了。
6月2,北洋总统徐世昌在巨大的压力之下,宣布辞职。由于孙中山曾一再发表政治宣言,承诺只要徐世昌下台, 他亦将同时下。因此,舆论普遍认为,徐世昌下台后,停止内战,和平统一,终现一线曙光。6月3,蔡元培、适、高一涵等两百多位各界名流,联名致电孙 中山和广州非常会,呼吁孙中山实践与徐世昌同时下的宣言,可见这个要求在当时是颇得心的。
炮轰总统府
驻守在广西的粤军,在听到陈炯明下的消息后,顿时沸盈天。5月8,孙中山委任陈炯明的部下叶举为粤桂边督办,以示对粤军的信任。然而叶举并不领,5月20,他率领六十多营粤军,突然开入省城。
粤军虽然打着迎陈复职的旗号,但内部已经开始分化。一派要求陈炯明马回省,恢复所有职务,镇摄大局;另一派 则不满陈炯明对孙中山的态度过于弱,希望由叶举来领导粤军,与孙中山彻底决裂,如果陈炯明不同意,就请他出洋,或者继续留在惠州休养。5月31,海 《申报》的一篇文章,透露了粤军内部的分歧:“现在陈之部曲,亦分两派,一主张陈氏即速回省,则大局立定;一主张陈氏不可造次,俟解决完妥后,始可返 省。”
陈炯明则在惠州隐居。各界吁请陈炯明回省的函电,铺天盖地,见诸报端;前往劝驾的使者,车马龙,络绎不绝。甚至连陈独秀也到了惠州,劝陈炯明不如加入共产,领导华南地区的革命。
6月1,孙中山率领两营卫,从韶关返回被粤军重重包围的广州。6月2,孙中山在总统府设宴招待粤军将 领,竟没有一个高级军官应邀前来,只来了几个中下级军官。他对那几个小军官说:“告诉你们的长官,不要以为据守白云山,便可作非为,我立刻永丰舰,升 火驶入东江射击你们,连你们的根据地也一并铲除!现在东江涨,永丰炮舰可以直行驶入陈炯明的老巢!”
孙中山一连了三封电报,要求陈炯明立即到广州面商一切,又派到惠州催驾。但陈炯明拒绝在这个时候到广州。他说,在省城军队撤出之前,他都不打算到广州。显然,他不希望被误解。陈炯明曾经说过,一旦粤军叛孙,则“天下之恶皆归焉”,这是他所不愿意看见的。
然而,局势在继续恶化,6月3,叶举宣布广州戒严,大街通衢,遍布岗哨。6月12,孙中山邀请广州报界出席茶会。他决心通过报纸,向陈炯明摊牌,他宣布:
我下令要粤军全数退出省城30里之外,他若不服命令,我就以武力压服他。家说我孙文是车大炮(讲大话),但 这回大炮更是厉害,不是用实心弹,而是用开花弹,或用八英寸径的大炮的毒弹,不难于三小时内把他六十余营陈家军变为泥粉。但残害六十余营的军,且惊 动全城的居民,不免过于烈,但我不如此做去,他们终不罢休。我只望报界诸君,主持正义,十天之内,做足工夫,对于陈家军,加以纠正。陈家军若改变态度, 即不啻如天之福,万一无效,就不能不执行我海陆军大元帅的职权,制裁他们了。(《申报》1922年6月19)
6月15深,粤军高级将领在郑仙祠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发动军事政变,驱逐孙中山下台。就在这危急关, “陈炯明在惠州派秘书陈荪持亲笔信劝止叶举……信大意说孙中山出兵北伐如果能胜固好,如其失败,我以陆军部长份暂将部队调返东江训练,做充分准备,到 时仍可收拾残局。陈荪持信送到郑仙祠。叶举阅后,当着陈荪的面将信掷落地,说陈炯明不知军事,还说:回东江哪里找吃的?陈荪回报陈炯明事已不 容不发……陈炯明怒不可遏地把茶盅也打碎了。”(彭智芳:《叛孙前后的陈炯明部队》)
叛终于发生了。6月16凌晨,粤军围攻总统府,孙中山登军舰,海军宣布和叛军开战。饶是如此,这场叛 同谋杀还是有点差别,因为叶举等并不想致孙中山于死地,只想将孙赶出广东,所以他们在开炮前让打电话给孙透露了消息,让他赶快逃跑。他们提出的要求, 也正是前面蔡元培等所提出,请孙中山兑现他与徐世昌一齐下台的诺言。(《晨报》,1922年6月4,并参见袁伟时先生相关分析:《文化专横与历史污 秽》,载《二十一世纪》网络版第三期,2002年6月29)
孙中山与陈炯明的政治分歧,几经澜起伏,最终不得不诉诸武力,以悲剧收场。
|
[10/18/2008 8:19:03 P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