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贴/删贴 |
辛亥大屠杀
钦差大臣
|
辛亥大屠杀查看 编辑 跟踪
作者:
钦差大臣
清朝灭亡的时候,由于革命党大肆鼓动驱逐满蒙,所以才导致辛亥大屠杀的.这即使是在 某些官方书籍中都能隐约地看到,如:
《辛亥革命亲历记—辛亥十老忆辛亥之一》参加战斗,捕杀旗兵
我是1907年参加新军当兵的,那时才16岁。1911年武昌起义之前,我是武昌新军第八镇第三十一标二营后队的正兵(上等兵)。这年夏季,四川闹起铁路风潮,清廷任命端方为川汉铁路钦差大臣,率领鄂军第八镇三十一标、三十二标由汉入川,进行镇压。我被留下看守营房。
清朝末年,清政府在全国各省创办新军,为的是加强维护其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防止革命暴动。因此,新军士兵虽然大多数都是汉人,但对汉人又不相信;所以在新军中仍然安置一部分“旗”兵,对汉兵进行监视。如第八镇的第三十标大部分是旗兵,就是这个原因。如果一旦发现新军中有革命党人,一定立即“正法”,就是日常生活中,也尽量树立旗兵的尊严和威风。例如,汉满士兵二人相向走来,汉兵不能正视旗兵。否则,旗兵马上质问你:“你看什么?鬼日娘的!”“你吃谁的饭?”如果你不回答是“吃皇上的饭”,马上就大祸临头,轻则禁闭,重则杀头。正是因为旗兵平日骑在汉兵头上作威作福,飞扬跋扈,蛮不讲理,所以,革命党人早已恨之入骨,准备造反。
10月10日晚上,工程八营响起了起义枪声。新军中的革命党人蜂拥而起,齐奔楚望台,打开军械库,装满子弹,冲向总督署。正当杀声震天之际,有人喊叫“三十标的旗兵都跑光了!”我们并间战斗的十几个人,马上沿着长湖搜索前进。当时,长湖芦苇杂草丛生,便于隐蔽不易发现。午夜过后,我们听见有一处芦苇沙沙作响。我们大声喝叫:“哪一个?快出来!”毫无反应。我们又喊:“再不出来开枪了!”接着对准草动处开了一枪。果然草丛里爬出两个人来,遍体污泥、浑身颤抖。我们问他:“做什么的?为么事黑夜躲在这里?”一个不开腔,另一个吓得结结巴巴。好一会儿说不成一句话来。从语音上判别,显然是个旗兵。原来三十标的旗兵多半是从东北三省中的满族内征调而来,语音很容易辨别。天亮之后,将此二人送到军政府处决了。
在当时,革命党人并没有“优待俘虏”“缴枪不杀”的政策。只要是捉到旗兵,不是就地杀掉,就是送到革命政府枪毙,很少幸存下来的。有的旗兵被捉后,至死不讲话。越是不讲话反而越是证明是旗兵;有的学“湖北腔”应付盘查,企图蒙混过关,革命党人想出一个巧妙的办法,凡是出入城门者,都要念“六百六十六”后,方能出进。“六百六十六”湖北语音为“loubelousilou”,不是武汉土生土长的人,是不容易学的一模一样的。这样,旗兵就无法混出城去。直到首义成功三天之后,军政府下了命令,捕杀才停止。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
|
[10/7/2008 12:08:33 PM] |
辛亥大屠杀
[#4290: 2268, 0/185] - 钦差大臣 (10/7/2008 12:08:33 P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