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中功總會
American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House
自由論壇
新帖 | 查帖 | 刷新
改贴/删贴
歷史懸案】是誰殺了宋教仁(一)
转贴网评
歷史懸案】是誰殺了宋教仁(一)

在所有參與反清革命的人中,宋教仁大概是聲望最高、最有可能在民國肇建後出任第一任總理之人,如果不是最後遇刺,恐怕當時年方30歲的宋教仁將在未來中華民國的發展中,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而關於宋教仁的被刺殺案,所有在台灣受教育的人,都會由國民黨版歷史課本裡學習到是由袁世凱主謀。課本裡的一句「宋教仁於上海火車站遇刺身亡」就帶過了這件民國初年的大事。我相信百分之一百二十的台灣人從來沒有懷疑過這件改變中國近代史進程的大案,包括當時也在這個體制下受教育的我。

事實上宋教仁遇刺的這個案例,恰巧是最好的例子,說明為什麼某些人一定要堅「一綱一本」的原因。因為就是這樣才能讓所有的學生背標準答案。如我們這一代人都被教育為「理所當然」地認定下手的是袁世凱,從來不曾懷疑過。如果我們走向「一綱多本」式的教育,真的想要培養學生獨立思考、探求真相的能力。那萬一有個學生太認真,自己上網查找資料,那誠實的Google大神就會在「宋教仁於上海火車站遇刺身亡」之外,再告訴你「宋教仁於上海火車站搭車,準備北上與袁世凱會面時遇刺」。如果這個學生平日課後「柯南」卡通看太多,直覺地開始懷疑袁世凱為什麼要在約好與宋教仁見面前殺人,進開始查找更多的資料。那這個學生遲早會找到宋教仁的遺電與宋教仁貼身秘書北一輝的證詞,於是某些人的謊言就會開始搖搖欲墜。



假設我們都是那個好奇的學生,讓我們一起來補這一堂歷史課吧。宋教仁為什麼會去上海火車站?最後還在那裡遇刺。其實這乍看是一個完全不重要的問題。但是卻是整個疑案的中心。去火車站當然就是要搭火車。歷史課本之所以談到火車站,但是不談宋教仁去火車站幹什麼,那是因為如果在前面一句寫明了宋教仁去上海火車站,就是要搭火車去見袁世凱,那後面一句課文再說袁世凱是刺殺案的主謀,那就會令人起疑了。一般不要太笨的學生都會馬上產生一個疑問,為什麼袁世凱約了宋教仁見面,卻又要在與宋教仁見面前急忙下手,顯於常理不合。而宋教仁遇刺後,其實並沒有馬上死,事實上還拖了一段時間後才在搶救無效後身亡,並且在死前還有一段清醒的時間,拍出了一封電報。一個人遇刺將亡,拍出的遺電一定是最重要的遺言了。萬一我們之前所說的好奇學生,在網上不小心搜到這封電報,那他肯定讀完後會十分的震驚。因為宋教仁的遺電拍給的不是別人,正是袁世凱。下面是電報原文與不才小弟我操刀的白話文翻譯版。



-----宋教仁遇刺臨死前的遺電-----

“北京袁大總統鑒:仁本夜乘滬宁車赴京敬謁鈞座,十時四十五分在車站突被奸人自背后施槍,彈由腰上部入腹下部,勢必至死。竊思仁自受教以來,即束身自愛,雖寡過之未獲,從未結怨于私人。清政不良,起任改革,亦重人道,守公理,不敢有一毫權利之見存。今國本未固,民福不增,遽爾撒手,死有余恨。伏冀大總統開誠心布公道,竭力保障民權,俾國家得确定不拔之憲法,則雖死之日,猶生之年。臨死哀言,尚祈鑒納。宋教仁。


-----宋教仁的遺電白話翻譯版-----
北京袁大總統鑒:我宋教仁本來今晚要搭乘由上海寧波開出的火車到北京見您,但是晚上十點四十五分在車站裡竟然突然遭到奸人從背後開槍暗殺。子彈從腰部上面進入到腹部下方。傷勢嚴重,看情況已經沒有活命的希望。自想從我宋教仁受教育懂事起,就修身自愛,雖然不能說從來沒有做錯事,但是從來也沒有與別人結怨。因為滿清政府腐敗,而參與了改革的活動,行事也注重為人處世的道理,謹守公義天理。不敢有一絲一毫的私心想要掌握任何的權力與利益。今天國家的根本還沒有穩固,想為民眾謀求的福祉還沒能增加。就要突然的離開人世間,我死了也不干心啊。希望大總統您未來能夠誠心真意的稟公道行事,全力來保障民權。使國家能得到一部堅固不拔的憲法。那雖然我已經死了,精神卻還能如同活著一般。這是我死前最後的衷心之言了,還希望大總統能夠接納。宋教仁。


看了這篇宋教仁的遺電,是不是更覺得疑點重重!!!宋教仁死前托孤,把「共和」大任托給的竟然是袁世凱。從這封電報裡最少可以證明一件事,就是當時宋教仁要死之前,心裡並沒有認為袁世凱有殺他的動機,也不認為這件事與袁世凱有關。電報用詞之懇切,將革命完成還沒有穩固的共和國托交袁世凱的幾句話,老實說讀來還是令人感動。想像各位如果是「柯南」,回到過去,受託調查「上海火車站暗夜殺人事件」,知道宋教仁到上海火車站就是要去見袁世凱,而且最後還讀到了宋教仁的遺電。那就算不能完全排除袁世凱涉案的嫌疑,相信「柯南」大概也會開始認真思考,真兇是不想見到「袁宋會」成真的另外一個人。(未完待續)

[10/2/2008 6:27:38 PM]


 
姓名: 密码:
电子信箱: 主页地址:
来自何方:
主题:
内容:
This Is CAPTCHA Image
(Enter the verification code in the image above)
Home | Freedom Forum | Chinese Poets Forum | Culture Forum | Wen Ji | Books | About Us | Links | backend
Copyright © 2005 American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