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贴/删贴 |
“四不将军”吴佩孚
刘因全
|
吴佩孚
姓名:吴佩孚
字:子玉
祖籍:山东蓬莱人
生卒:1894年4月22日-1939年12月4日
籍贯:山东蓬莱人
描述:中华民国直系军阀的灵魂人物,被称为四不将军:不敛财,不纳妾,不举外债,不进租界。
目录
• 生平经历
• 职业生涯
• 人物故事
• 文学诗词作品
• 人物评价
• 书法作品
• 生平经历
• 职业生涯
• 人物故事
• 文学诗词作品
• 人物评价
• 书法作品
• 绘画作品
• 参考资料
吴佩孚 - 生平经历
1894年4月22日生于山东省蓬莱县。6岁被送到私塾就读,吴佩孚14岁,父亲吴若天害病死了,剩下孤儿寡母。
1896年中秀才。
1897年,已是秀才的吴佩孚带人砸了伤风化的戏馆被县官通缉,逃到北京算命为生。
1898年,淮军聂士成部,因在中日甲午战争中伤亡惨重,奉命招兵,于是,吴佩孚应募入帐。
在天津武卫军中当管带的勤务兵,正式开始其行伍生涯。后报考开平武备学堂,毕业后到陆军警察队充任正目(班长)。
升任初等官(相当于排长),先后被授予准尉、少尉、中尉衔。
1903年报考保定陆军速成学堂测绘科,学业一年,1904年毕业后被分配到北洋督练公所参谋处工作。旋即被差从事谍报工作。
1907年,吴佩孚升任北洋第三镇管带(营长)驻扎在长春。
1911年,吴佩孚继任第三标标统(团长)。
1912年,北洋军的镇改为师,标改称团。吴佩孚仍担任第三师炮兵第三团团长,驻扎南苑。
1914年4月,曹锟以长江上游警备总司令的身份,率第3师进驻岳阳,扼守湖南咽喉,监视南方革命力量。吴佩孚提升为师部副官长。师部副官长在官衔上虽高于团长,然而却无一兵一卒。
1915年,吴佩孚被提为第六旅少将旅长。
1917年7月1日,张勋复辟,段祺瑞组织"讨逆军"讨伐。曹锟起而响应,被任命为"西路讨逆军"总司令,吴佩孚为先锋,率全旅进驻卢沟桥、宛平。
6月,吴佩孚带领队伍对驻守丰台的张勋的"辫子军"发起进攻。吴佩孚一马当先,领兵由彰仪门进攻天坛,驻守天坛的三千"辫子军"一触即溃,大部投降。
1919年“五四”运动时通电反对签订有损于中国利益的巴黎和约,起了决定性作用.
1926年(民国16年)2月23日 国共两党发动民众讨伐吴佩孚
1927年吴佩孚受奉军进攻,遂于16年5月16日匆忙地离开了巩县,遁走南阳。
1927年5月27日,他率卫队逃向四川经河南邓县构林关,随后,他流寓于四川的奉节、大足、达县等地,卫队、随员星散,靠当地官员接济为生。
1931年7月在成都参观昭觉寺时,特地穿上袈裟拍照,还赋诗二首。
第一首是:
英雄不避杀身凶,何况空门老梵宫。
偏有情丝难遽断,双行血泪洒秋风。
1932年10月他离开成都,定居于北京的什锦花园,靠“世侄”张学良给“补助费”维持生计。
1935年,日本侵略者为了分裂中国而搞“华北自治”,请他上台当傀儡,他坚决拒绝;1938年6月,伪“华北临时政府”与伪南京“维新政府”合并,请他出来主持军政,他坚决拒绝。
1939年12月4日,他因吃羊肉饺子被骨屑伤了牙齿,日本特务芳太郎介绍一个日本医生为他治疗,被日医杀害,离奇地结束了一生。
吴佩孚 - 职业生涯
时代周刊上的吴佩孚
1896年中秀才,后投军到李鸿章创办的淮军效力。吴先后又到开平武备学堂、保定陆军速成军校学习,毕业后到北洋督练所参谋处任职。辛亥革命后,吴在曹锟手下任第三师师长。曹吴在北洋军阀时期结成军事集团,史称直系军阀。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吴佩孚通电支持反政府的学生运动,反对段祺瑞政府在巴黎和约上签字,表示愿担重任,移师对外。
1920年,吴、曹直系军阀与段祺瑞的皖系军阀之间爆发了直皖战争,后以段的失败而告终,曹吴得胜,入主北京。在京期间,吴主张召开国民大会,解决国内问题,遭到曹锟及其它军阀的反对,吴只得率师回驻洛阳。徐世昌任大总统时,任命吴佩孚为直鲁豫巡阅副使。
1922年,吴佩孚反对梁士诒内阁将胶济铁路的权益出卖给日本,反对直系通辑的皖系政客,导致了直奉大战。最后将张作霖的奉系赶到了关外。这场战争使吴佩孚名声大振,成了直系的首要人物。
1923年,曹锟当总统,吴佩孚升任直豫鲁巡阅使。但吴后来在北伐战争中失败逃到四川,后又回北平。吴佩孚反日立场坚定、鲜明,九·一八事变后,他多次参加反日活动。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特务机关想选择吴为傀儡,建立全国性政权,被吴严词拒绝。
1939年12月4日,吴佩孚病逝。
吴佩孚维护民族大义,保持了晚节,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为他举行了国葬,追赠为陆军一级上将。
吴佩孚 - 人物故事吴佩孚为人的信条是:“不贪财,不好色,不纳妾,不嫖娼。”大量史实证明,吴佩孚是言行一致的。女色为例,当时似他一样的权贵人物,袁世凯也好,曹锟也好,张作霖也好,一个个都是三妻四妾,美女尽收床前仍嫌不足。而吴佩孚,只有一个老妻张佩兰相伴,从不拈花惹草。据传,有位叫露娜的德国女郎慕吴佩孚之名,不远千里跑到中国来追求他,他却以“老妻尚在”为由,断然拒绝了这桩婚事。像这样的人物,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能够做到这些,应当说是难能可贵的。但不管怎么说,吴佩孚一生中只有张佩兰一个老婆,这却是基本事实。
吴佩孚上马作诗,下马读书写字画画,熟读《易经》、《春秋》,在军阀中很特别。五十岁前后,他鼎盛时期,军中传唱的军歌正是他自己填的一阕《满江红·登蓬莱阁》。
他的饮食起居都很简单,吃的是面食、米饭,每餐只喝少许山东黄酒或绍兴酒,早睡早起,他平时练兵、打仗之余,喜欢读书,不爱钱,不怕死,不向外国人低头。1924年败军之际,有人建议他逃入天津租界,他厉声斥之:“堂堂军官,托庇外人,有伤国体,乌可为者。”
到了汉口,有日本政要给汉口领事来电,探询他有无东游日本的意思,他的回答是“我连租界都不住,哪能去日本!”1925年,英、美等国银行表示愿给他信用借款,不须抵押,支持他东山再起,被他断然拒绝。此前当他雄踞洛阳时,苏联要扶植他为中国之主,他也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对于别人称他为军阀,他并不介意,还赋诗自我解嘲:“敢云色相曾彦透,却信军阀力无边。”但最后他也未能免于兵败的命运。1927年大败于武昌城下,黯然入川,在白帝城写下的诗中已有“望月空余落花句”这样凄凉的句子。
1927年6月19日,吴佩孚离开田营南行至构林关。当地团总杨星如和联保主任马汉亭闻吴大帅过境,置办了丰盛的酒宴,为他接风洗尘。吴佩孚面对满桌酒肉,回想几个月来战乱,沿途所过之处,百姓贫困如洗,感触很深。他拒绝入席,说道:“战火连绵,祸及百姓,他们食不果腹,你们备下这许多菜,我一口也咽不下。”遂让乡绅撤下酒肉分给围观的穷苦百姓,只用四样小菜就餐。饭后,乡绅备下笔砚请吴大帅留下墨宝。在众人盛情之下,吴将连日所思之情流露纸上,题七律一首:“民国军人尽紫袍,为何不与民分劳;玉杯饮尽千家血,红烛烧残万姓膏。天泪落时人泪落,歌声高处哭声高。逢人都道民生苦,苦害生灵是尔曹。”
“九·一八”事变,他写诗一首:“国耻传来空有恨,百战愧无国际功。”他以诗批评张学良:“棋枰未定输全局,宇宙犹存待罪身。醇酒妇人终短气,千秋谁谅信陵君。”诗中的“醇酒妇人”,是指当时传言“九·一八”前夜,张学良正与电影明星胡蝶翩翩起舞。
他一生嗜诗,1929年在四川过生日,赠给来宾的就是一本《蓬莱诗草》。只是“花开上苑春三月,人在蓬莱第一峰”的时光不再。对于他最后的归结,这副自撰对联基本上是准确的:得意时清白乃心,不纳妾、不积金钱,饮酒赋诗,犹是书生本色。失败后倔强到底,不出洋、不走租界,灌园抱瓮,真个解甲归田。
吴佩孚 - 文学诗词作品附:吴佩孚诗词选
失题
民国军人皆紫袍,为何不与民分劳?
玉杯饮尽千家血,红烛烧残万姓膏。
天泪落时人泪落,歌声高处哭声高。
逢人都道民生苦,苦害生灵是尔曹!
——作于1927年2月吴54岁生日
感怀
万山拱极一峰高,遯迹何心仗节旄。
望月空馀落花句,题诗寄咏猗兰操。
江湖秋水人何处,霖雨苍生气倍豪。
笑视吴钩自搔首,前途恐有未芟蒿。
——1927年作于白帝城
游绥定凤凰山
英雄处处出人头,又上高峰作壮游。
满眼苍生归掌握,数堆疑塚感荒邱。
萧萧木叶传边警,点点梅花为我愁。
休到崑崙山上游,中原王气不胜秋。
——作于1929年
黄州早春登城
两字功名百战哀,江山无改此登台。
举杯独酌看周易,樊口江鱼下酒来。
赠刘存基
方寸纠纷俗累萦,无端怅触笔花生。
人因落魄寻知己,诗写牢愁见性情。
洛水梦回千里曲,蜀山登断一钩轻。
枕边莫恼鹃声恶,催起刘郎趁早行。
——作于1927年
失题
竹阳城外有高台,把酒登临曙色开。
蜀陇云山皆北向,巴渝风雨自东来。
锦帆终古天涯去,春色无端地底回。
到此我思廿八将,谁为呼取尽余杯?
——作于1927年
满江红·登蓬莱阁
北望满洲,渤海中风浪大作!
想当年,吉江辽人民安乐。
长白山前设藩篱,黑龙江畔列城郭。
到而今,倭寇任纵横,风云恶。
甲午役,土地削;
甲辰役,主权堕,
江山如故,夷族错落。
何日奉命提锐旅,一战恢复旧山河!
却归来,永作蓬山游,今弥陀。
吴佩孚 - 人物评价
在苏联共产国际的档案中,有一份1922年9月26日孙中山同苏俄代表格克尔的谈话记录。据此记录,孙中山对苏俄与吴佩孚合作一事表示怀疑。因为他认为:吴佩孚“是个中国式的老学究,让他对新思想感兴趣是不容易的。他是个‘成品’。而土匪张作霖是个可以加工的原料”。孙中山说“吴佩孚依服于英国和美国,他不止一次地欺骗过中国人,所以他(孙)特别怀疑,现在能否认真对待吴对俄国做出的友好姿态”。孙中山对苏俄的这种说法,自然是为了打消苏俄与吴佩孚的联系,诱使苏俄转向支持自己。而在实际政治运作中,孙中山却一直试图与吴佩孚结盟,不过被吴佩孚拒绝了。
董必武对吴佩孚的评价
董必武的一番评价,足以代表共产党人对吴佩孚的基本看法。董必武说:“吴佩孚虽然也是个军阀,但他有两点却和其他军阀截然不同。第一,他生平崇拜我国历史上的伟大人物关(羽)、岳(飞),他失败时不出洋,不居租界……;第二,吴氏做官数十年,他统治过几省地盘,带领过几十万军队,他没有私人积蓄,也没有田产,有清廉名。”
网友对吴佩孚的评价
吴佩孚一生饱读圣贤之书,人称儒帅。一生坚守三条信念:不敛财,不纳妾,失意后不进租界。这三条他都做到了。
在他失意后日本愿意给他提供资金枪械,扶持他东山再起,被他严词拒绝。
吴佩孚下台后生活清苦,张学良经常接济他,但张学良丢失东三省后,他依然毫不留情地大骂张学良,害得张学良从此不敢见他,以后接济老吴只是派人把钱送去,自己不敢面对他。日本在侵华过程中不断拉拢他,都被他断然拒绝,抗战爆发后他积极为抗战出谋划策,虽然身陷日占区,但决不跟日伪同流合污,后在抗战期间被日本人害死。
吴佩孚维护民族大义,保持了晚节,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为他举行了国葬,追赠为陆军一级上将。
吴佩孚 - 书法作品吴佩孚的书法,在当代是可圈可点的。就说他在曹军中当差时吧,他原来只是一个小兵。后来曹的地盘越来越大,就必须找个人来贴告示。吴佩孚就出现了,他的书法,不仅仅是体现在作品上,更多的是在行军途中那些告示。
编辑本段 回目录 吴佩孚 - 绘画作品
编辑本段 回目录 吴佩孚 - 参考资料http://bbs.cqzg.cn/thread-361304-1-1.html
http://www.yangtse.com/epaper/yzwb/2007-11/06/content_10326812.htm
|
[9/20/2008 11:37:55 PM] |
“四不将军”吴佩孚
[#4196: 9300, 0/206] - 刘因全 (9/20/2008 11:37:55 P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