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中功總會
American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House
自由論壇
新帖 | 查帖 | 刷新
改贴/删贴
马克思的无知
东 海
马克思的无知


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及由之导出的阶级斗争学说已受到普遍的批判,但他的一些似是而非的思想言论由于“非”的方面“隐藏较深”,颇能迷惑包括自由主义在内的一些人士。例如,马克思的名言:“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就一直受到广泛的赞赏。有自由人士认为此言“十分深刻”。

这也难怪,肤浅者看什么都会有“十分深刻”之感。自由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尽管政治、制度层面取向不同,对人性、对生命本质的认识的肤浅则在仲伯之间。要驳斥这句马克思名言,首先要了解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是怎样的,错在哪里。


其实,马克思并没有系统的人性理论。他对人性的种种表述都比较简略,主要是把人性归结为“社会关系”。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其次,马克思特别强调阶级斗争,认为人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把阶级斗争提到人的生存的必然的高度,其实也就上升到人的本性的高度。斗争性就成了本性的根本表现。

我在《一切人类,悉有善性!》之六“马克思谬论”曾尖锐指出:马克思反对抽象的人性论,不讲人的原初本性,当然是反对性善论的。殊不知这样一来,其“共产主义道德”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必伪无疑。对于“马克思认为人的‘实际的意志’都是‘物质地机动化的意志’,并没有那种与现实无关的绝对的善意。”之类谬说,牟宗三在《道德的理想主义与人性论》一文提出了严厉的批判,该文结尾,声如龙吟:

“一般人常说﹐马克思主义确是牵连到了人性问题﹐遂发问说:它是否能改变人性呢?我现在告诉大家:它不是改变人性﹐它乃是根本否决人性﹔不是人类全毁灭﹔就是奉行它的人先毁灭﹔人性终于要胜利。我现在郑重告诉大家: 这个时代是道德比赛的时代﹐一切社会问题都要解决﹐都要正面去接触﹐丝毫不能回避或躲闪。你们的道德实践若不比共党高﹐你就不能克服他。”

这一段话,值得人们特别是自由派同道深长思!


“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这一句话充分暴露了马克思对人性认识的肤浅、对生命本质的无知,暴露了马克思哲学的粗陋和僵化。

“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但是批判的武器可以转化为武器的批判。马克思们批判的武器不就掀起了大半个地球的腥风血雨了么?同时此言不能绝对化,在一定条件下,批判的武器是可以对抗并代替武器的批判的。

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更不一定、不绝对,绝不是“只能”。即使是一些物质力量“只能”被另一种物质力量摧毁的,那也是表象,隐藏在物质力量后面的,是人类不同的精神和道德。

马克思只认识物质力量,不认识精神力量,不知道在一定条件下,精神力量可以战胜物质力量,或者精神可以转化、体现为物质力量。

马克思更不可能理解和认识良知以及良知的力量。良知心物一元,非心非物但兼具精神与物质两种性质,可以开出意识心,也可以发为能量及物质。作为人的本性和宇宙本体的,良知是宇宙生命的最高、最本质的存在。一切物质、一切意识都可灭、会灭,唯良知不灭;良知的力量才是大宇宙间最根本的、核心的、主导性的力量。

不识本性的无知是人世间最大的无知。不识本性者,不论所拥有的学识多么渊博,所建立的体系多么庞大,都不足道、不如不识字的慧能有智慧。作为政治性学说,甚至体系越精致庞大,负面的影响和作用就更大、危害就更严重。马克思主义不就是最好的证明么?


人性有本习之别,习性又有净染之异。染,与净相对。良知本性可以体现为物质力量,染习(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染污、负面、恶的习性)也可以显发、转化为物质力量,只不过这种力量是不道德、反道德、违背良知本性的,也就是无根的,纵然昌盛一时,必被良知及代表和体现良知的物质力量所打倒、转化或者消灭。这就是仁者无敌的深意。

要重物但不能唯物,要“格物”但不能迷物。马克思哲学的粗陋,是唯物主义的粗陋。只知物质及意识,而不识本心本性。故唯物哲学必然迷恋、迷信物质力量,必然滑向阶级斗争论,滑向野蛮和邪恶-----不论动机、出发点多么美好都挡不住这种下滑,因为“美好”只有物质的背景、没有人性的根基。

东海定律:没有道德的制约、良知的导向,物质力量必然会脱离正道,滑向野蛮邪恶!

制度问题也类似。象唯物主义者只知物质的重要一样,很多自由主义只知制度的重要而不知道德的重要,好的制度固然有助于道德的提升,但缺乏道德的制约和引导,好的制度根本建立不起来,此话题大,兹不详论。
2008-6-12东海老人
[6/13/2008 1:48:53 PM]


 
姓名: 密码:
电子信箱: 主页地址:
来自何方:
主题:
内容:
This Is CAPTCHA Image
(Enter the verification code in the image above)
Home | Freedom Forum | Chinese Poets Forum | Culture Forum | Wen Ji | Books | About Us | Links | backend
Copyright © 2005 American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