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中功總會
American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House
自由論壇
新帖 | 查帖 | 刷新
改贴/删贴
世纪回眸(144)赵紫阳的反思之一
明居正

世纪回眸(144)赵紫阳的反思之一

--------------------------------------------------------------------------------

【大纪元2月26日讯】(希望之声报导)联结收听

 
明居正: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中原大地世纪回眸》节目的现场,我是主持人台湾大学政治系教授明居正。在1989年6月4号的时候,中共在天安门前面大开杀戒,酿成了举世震惊的“六四”大屠杀,或者叫“天安门血案”。
这件事情震惊了全世界,也震惊了海内外中华民族的同胞,到现在为止,这件事情还没有过去,大家还是很清晰地记在心目当中,成为中共众多的血案之一。

我们把时间倒回去几天,大概两个多礼拜前,当时中共的总书记还是赵紫阳, 赵紫阳我们不能说他同情学运,但他对于怎么样处理学运的手法和后来动手去杀人的那批人的想法是不一样的。赵紫阳赞成的是“和平对话,理性解决”。

因为赵紫阳的想法跟当时的党内的主流派,尤其像邓小平这批人的想法是不一样的,所以赵紫阳在做了一个不同发言的时候,他当时心里做了准备,他准备辞职丢官。后来果然不出他所料,中国共产党就把赵紫阳的职位给剥夺掉了,赵紫阳不但下来,不但下野,而且从此他开始被软禁,软禁了16年。

我们必须知道,按照中共的国家法律也好,或中共自己的党的规章制度也好,这么这个作为其实是犯法的,赵紫阳的错误不致于到被这样软禁并丧失自由的地步,赵紫阳自己也说这件事情出乎他的意料之外。不过毕竟中国共产党是将赵紫阳监禁了16年,这16年来跟外界基本上音讯是断絶的,一直到赵紫阳去世为止。

各位,我手上这本书叫作《赵紫阳软禁中的谈话》,既然我们说赵紫阳被中共软禁在家里16年,跟外界音讯中断,那这本书怎么出来的呢?这就要谈到另外一个人了,这个人叫宗凤鸣。

宗凤鸣原来是航空学院的党委书记,在这个系统工作了相当长时间之后,后来退休了,退休之后宗凤鸣就跟中国大部份退休的老人家一样,就开始锻练身体,锻练来锻练去,最后就练了气功了。

无巧不巧,赵紫阳后来身体不是很好,大概也想调养身体,宗凤鸣就用这个名义去探望赵紫阳,说我来教你气功,我来当你的气功保健师。所以宗凤鸣先生,一位退休的先生就去见了赵紫阳,从此建立这个关系。

他每隔一段时间就去见见赵紫阳,一方面去教教他气功,练练身体,二方面也跟赵紫阳谈谈话,谈谈赵紫阳在北京工作这10年,甚至之前的这些时间,赵紫阳对于政治问题的态度,他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对“六四”事件的看法,对中国未来发展的看法等等。

宗凤鸣这位先生非常有趣,他其实年轻的时候不太写东西,也没有真正做过记者或受过什么特别专业的文字训练,但是他跟赵紫阳谈话之后,不长时间他就醒悟到,这是一个相当重要而且相当难得的历史机会。所以他回去后,基本上在最开头的时候没有告诉别人,就把他跟赵紫阳的谈话很详细地记录下来,记着、记着、记着,就慢慢记出心得来了。

结果后来他那些老朋友一方面知道这么一件事,二方面非常同情而且非常敬佩赵紫阳,认为赵紫阳在当时做了一个难能可贵的选择。所以就托宗凤鸣先生,一方面去跟赵紫阳问候;二方面问候的多了,少不得有一些好奇心,就想透过宗凤鸣去问一些问题。所以宗凤鸣就不知不觉地变成在外面的人跟在里面的赵紫阳之间的联络人,用他们的原话叫做“联络”或者“交通”,他就变成了一个双方沟通的管道。

所以赵紫阳会比较系统地跟宗凤鸣谈一些他对问题的观察跟他内心的想法,而宗凤鸣也把外面他所看到、听到的消息或社会上的一些反应转达给赵紫阳,有的时候他只是让赵紫阳知道,有的时候他确实有比较具体的问题去请问赵紫阳,让赵紫阳做个答覆。

这样来往之间,我们在外界就慢慢得到一些比较宝贵的资料,就是赵紫阳回头去看他自己所经历的许多事情的第一手观察。

宗凤鸣就这样从1991年开始,一直到2005年赵紫阳去世前后,连头带尾14年,15年,他就做了14年,15年的记录,他自己说这14、15年的记录大概超过百次。我们仔细看了一下他的时间,大概他差不多半个月、一个月,有的时候最多两个月他会去看一次赵紫阳,一方面谈谈气功,一方面谈谈这些事情。

等到宗凤鸣把这些东西汇集得多了之后,他有一次就影印了几套,一套他自己保存,一套就送给赵紫阳看。赵紫阳大致看看,就说我现在精神也不太够了,年纪大了看不来了,你帮我请人去改一改。赵紫阳当时心目中属意的修改文字的人选叫做鲍彤,也是赫赫有名的人物,在“六四”事件之后也是因为政治错误被关了几年,坐了几年的牢。

鲍彤出来看了这个东西之后,他说我没有办法修改,因为这是你们之间的谈话记录,我现在已经不是那个身份了,不能修改,当然宗凤鸣很失望,赵紫阳我想恐怕也是有些失望。但是等到鲍彤后来慢慢看完这些书稿之后,他说将来出版,我倒可以做序,所以在这个书上我们看见这个序言。

也就是说,在宗凤鸣跟赵紫阳接触的这14、15年中,他们做了将近百次的谈话,这些谈话宗凤鸣做了算是不错的记录,有些文字可能后来经过一些润色,但是他的意思基本上是很朴素地反应了在关押中的赵紫阳对他过去政治生涯的一些回顾跟反思,所以我们这集的主题叫做“赵紫阳的反思”,就是这么来的。

这本书说起来在大陆出版是一个很好的想法,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可是大家想到像这一类的书在大陆是不能出版的,而且他们自己也说中共第一代领导人像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这些人都没有留下回忆录,像过去胡耀邦也没有机会做这种事情。

赵紫阳到现在为止,没有正式的回忆录,但是这段文字或是这些文字集,倒是弥补了这当中的不足跟缺憾,所以如果把这本书当作赵紫阳的回忆录来看,我想也不为过。

我们刚刚说了,这本书在大陆不能出版,几经波折之后,拿到香港,香港的《开放》杂志总编辑金钟先生看完之后,慨然援助,他说这样子,我来帮忙出版这本书,所以现在才有这本书的面世,也使得海外中国大陆以外、关心中国大陆的局势发展的人能有机会一窥当时的全貌。

我把这本书看完之后,发现赵紫阳在下台之后,在软禁了十几年当中,回头去思索他所经历过的事情,一方面他对事情有了一些见解,有一些更深的看法;另外就是他对导致这些事件、不管是幸与不幸的这些事件,它背后的深层的原因,他有很多想法,这些想法都记录在这书当中。我想我们就挑一些重要的话题,从这一集开始,一集一集往下跟各位来谈谈赵紫阳的反思。

我们谈到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宗凤鸣先生见到了赵紫阳,那么十几年下来,跟他对谈一百多次,然后做了一些比较详尽的纪录,这本书最后是在香港由《开放》杂志社所出版的,帮海内外的华人弥补了一个非常难得的空白。

在这书里面,我刚才提到,赵紫阳对他从政几十年来的问题作了很多反思,当然谈的比较多的,一个是“六四”事件,一个是共产党体制,再接续下去就是中国未来的问题。所以我们在这里面整理出了几个话题,我们陆陆续续在几集当中会跟各位来谈一谈。

要谈到这个题目或谈到赵紫阳,我相信大家最关心的第一个题目当然就是“六四”事件,“六四”事件赵紫阳当时是怎么样下决心;他是怎么看这个问题;最后他回头他到底后不后悔他的决定?我相信大家最关切的是这个问题。要谈到比较具体的部份,我们得先回头把“六四”事件作一个很简单的回顾,这样才能接续我们前面主要的意思。

我们可以看到,在赵紫阳之前的领导人是胡耀邦。胡耀邦原来是一个比较敢冲、敢闯,然后改革性格也比较强的一个中共领导人。可是胡耀邦在某些地方不太见容于当时的体制,甚至不太见容于当时真正的太上皇邓小平。

所以在书里面就讲到,邓小平在不同的场合曾经跟人家讲过说:我这几年来看错了一个人,那个人就是胡耀邦。可是胡耀邦已经被邓小平亲手带到那个位置上,后来累积了一些错误之后,终于胡耀邦自己觉得干不下去了,在1987年就被罢黜,罢黜的过程本身也不是合法的,不过这个因为不是主题,所以书上没有多说。

1987年胡耀邦下台之后,基本上心情不是非常好,两年之后,在1989年年初他就去世。胡耀邦虽然下来了,虽然赋闲在家,但是因为过去这种敢冲、敢闯的性格,加上他帮中共过去的一些错误做了一些有限度的平反,本人做官又比较清廉,所以相对于中共的其他领导人来说,他在社会上的名声跟形象是比较好的。

胡耀邦去世的消息传出之后,社会上立刻就传出了非常高的哀悼之声,当然,胡耀邦虽然犯了错误,但基本上中共党内还是认为说这么一个领导人,还是一号人物,所以中共党内也帮他开追悼会,而民间跟中共官方的追悼会时间就基本吻合了。

在中共官方办追悼会的时候,我们注意到基本上是关门办,是不让老百姓来参与。那老百姓办老百姓的,官方态度说我们办我们的,所以两边不能沾在一起。

结果老百姓觉得说,我办那是我办,你办的我为什么不可以来参加呢?有些老百姓就想来参加官方办的胡耀邦追悼会,官方不让,结果双方发生冲突,这一冲突就把事情挑起来了。

原来老百姓对当时这些改革已经产生一些不满,认为有些改革伤害到了老百姓,有些改革是好的,但是没有注意到一些具体的操作其实是有负面的影响,因而发生冲突,这么一冲突,慢慢的学生开始介入。

学生介入之后,事情就开始激化,所以学生从最早要悼念胡耀邦的事情开始,慢慢的口号就开始升级,升到最后,当然我们一猜就猜得到,就是“反贪腐”、 然后最后是“要民主”。一旦“反贪腐”跟“要民主”这两个口号一出来,中共高层的神经就开始紧绷,所以花很大的力气去处理。

到了4月份,1989年的4月份中下旬始,事情虽然没有完全过去,但是已经逐渐开始平息。在这个时候赵紫阳作为总书记,他因为已经答应了北韩,也就是北朝鲜,他要履践前约,他说我要照我答应北韩的,我要到北韩去访问。

4月24号到30号早上,赵紫阳去访问北韩,在出去了两天之后,《人民日报》发了一篇社论,这就是非常有名的“四·二六社论”,叫做必须要旗帜鲜明的反对动乱。本来我们刚刚说了,学生或是市民的这些示威游行抗议已经慢慢平缓,这个社论一出来之后就把矛盾激化。

矛盾激化4天后,赵紫阳从北韩回来就要开始着手处理。刚才还有一个背景就是中苏共开始推动关系正常化,到了5月上旬的时候已经开花结果,苏共的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就来北京访问,要正式把中苏共的关系正常化并确定下来。

中共在这个情况下接待戈尔巴乔夫难免有些尴尬,因为天安门前面有几十万人在那里示威游行抗议,还要避开他们去办这个事。好了,在接待戈尔巴乔夫的同时,赵紫阳好心想要维护邓小平,他就讲说我要跟你说一下,邓小平还是党里面主要的决策者。结果邓小平听了这话之后,眉毛都挑起来,他说你出卖我了。这是5月上旬的事情。

5月13号的时候,天安门前面的情势开始激化,有超过百名学生开始绝食,双方对峙情势越来越紧张。5月17号,4天之后,中共的这些政治局常委就开始开会了,开会地点在什么地方呢?在邓小平家里面。

开会当时有两个要点,第一个要点就是严词批评赵紫阳,说你的很多讲话跟你的很多处理不恰当,所以把矛盾升级了。第二就是决定戒严,5月17号决定要戒严,也就是准备流血镇压。

5月19号大清早,赵紫阳开车去天安门跟学生们讲话,满头白发的赵紫阳拿了麦克风跟学生喊话。他当时说:我年纪老了,无所谓;你们还年轻,要注意身体的健康什么等等。

他其实是暗示中共中央准备动手杀人了,你们要留心,要注意健康,其实是要注意生命的安全。他的表情非常哀凄,回去之后他就罢官了,然后就被软禁。没有多少天,“六四”屠杀就开始了。这是事情简略的经过,中间很多值得玩味的地方。

我们今天要谈的是赵紫阳在1989年罢官下台之后,回家被软禁16年之后,对“六四”事件跟对民主发展跟对中国未来的一个反思。我们在前面一段谈了“六四”事件当时简略的经过,回头看过去,我们发现有几个很关键的转折,我们今天就一个一个来跟大家谈。

第一个关键的转折就是大家反覆说的,我们节目过去也谈过的“四·二六社论”的问题,“四·二六社论”现在大家已经公认了它是激化矛盾,它是使当时的问题开始转折的重要的一个事件。

我们前面提到赵紫阳自己观察说:事件从4月上旬开始,当然围观的人也好、参与的人也好,人愈来愈多,的确大家心上的压力非常重,所以赵紫阳说我们现在要想办法去处理这件事情。

赵紫阳当时提出的说法是要比较理性的、按照法治的方式,然后要用和平的方式去解决,他特别强调要去对话,虽然当时对话并没有真正开始。后来等到4月中下旬的时候,我们前面提到,其实情况已经慢慢缓和了,就是在缓和的情况下,赵紫阳才到北朝鲜想去访问。

所以在书里面大家反覆问的就是:你那个时候为什么要去北朝鲜访问,你不去不就好了吗?赵紫阳的回答是:当时我的观察是局势已经慢慢缓和了,那当然还有人在那个地方示威、游行、静坐、抗议等等。可是他说乔石是第一线负责的人,而且我已经答应北韩在先。如果我不去的话大家会觉得这个事情真的非常大,所以我看了情况不严重我才去的,这是第一块。

第二块是“四·二六社论”的问题,赵紫阳说他也认为这个事情是动乱,他对这个倒没有争议,他从头到尾都认为是动乱,但是对这动乱的性质他的看法不一样。

他说这是一个动乱没有问题,但他就严厉的质问李鹏说,你为什么给它加了一个形容词,叫作“反党、反社会主义”?也就是在这篇社论上面,他们用了一个名词叫作“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动乱”,学生们是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的什么…等等,想要干这个事情。

熟悉中共统治手法的人都很清楚,一旦说出这话那就定性了。所以赵紫阳说,原来第一、这事件在慢慢平息当中;第二、其实留在广场的是一些比较激进的学生。比较中间的学生当时是同情这件事情、支持这件事情但并没有投入。但是一旦你把这几句话说出来,在“四·二六社论”里面说这是一个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的一个反党、反社会主义的运动的话,那中间的这些份子很多人被激怒了。

事实上我们后来看到,被激怒的不止是学生,广大的工农跟市民都被激怒了。所以在北京天安门前面,我们可以看到最高峰的时刻,每天在那地方示威、游行、抗议的人达到100万人。

我自己在几年后到过北京,到过北京比较偏僻的地方,当时我一开口问路,就被人家听出口音来,当地的居民就把我拦下说,来,咱们来聊聊。我说聊什么呢?聊聊“六四”事件。

我当时坦白说是有点吓到了,因为我是台湾来的人,身份有一点点敏感,跟你们谈论到最后,你们没事情,而我被拉走,那不是麻烦吗?所以我就胆胆突突坐下来跟他们聊,聊了大概半个小时,最后还是非走不可,走了。

当时大家的心情就是你共产党干了这种事情,你还想走啊!你还想这样全身而退啊,没这个事。他说当时5月多的时候,他说我们全部上北京去了。那地方离北京差不多半个小时、一个小时左右,很多人或者坐车去,或在家里骑脚踏车去,或者吃饱饭拿个凳子拿个扇子慢慢就逛去。

他去干什么?堵军车去,也就是大家实在看不过去了,这是一般市井小民的心声。所以“四·二六社论”赵紫阳也给它下了一个结论,它是激化矛盾的开始。

那为什么会激化矛盾呢?他说他同意海外的分析,像李鹏、陈希同跟李锡铭这些人、姚依林这些人夸大事件向邓小平报告,谎报军情。一旦谎报军情之后,邓小平误判形势,所以就做了“四·二五讲话”,“四·二五讲话”之后就出现了“四·二六社论”。

所以层层层层推高,当一边开始推高的时候,另外一边开始升高,双方开始恶性螺旋上升。所以“四·二六社论”扮演了这么一个角色,而像刚才讲的李鹏这些人他们的谎报军情跟邓小平误判形势都是非常关键,这是第一件事。

第二件事情就是见戈尔巴乔夫的过程,他说赵紫阳说他去见戈尔巴乔夫。第一、是人家大国过来当然要去见他,这不用说的;第二、他跟他说明双方关系正常化的问题;第三、去解释这个学潮;第四、他说其实李鹏或是他们在这讲话的时候,实际上是已经把邓小平端出来了,而且外界对邓小平在这里起的作用是有些负面批评的。

他说这些常委们向邓小平去汇报这情况,基本上不合党章、不合体例。那么赵紫阳他说:我只用很和缓的方式去说,我们还是很尊敬邓小平,不是他要管,是我们要他管,所以我们说他仍然是我们主要的决策者。

赵紫阳在书里面很明确的说了两句话,他说第一、我很有意识的没有说邓小平有权召集会议;第二、邓小平可以拍板。他说这两件事情我没有说,我只想跟戈尔巴乔夫解释这件事情。但邓小平不谅解,邓小平反而认为我出卖他。

赵紫阳觉得非常痛心,但是这个错误或者这种矛盾毕竟已造成了,所以这是两个重要的关键转折,这关键转折就使得事件一步步开始恶化。

这一集我们因为时间的关系,暂时只能谈到这里,我们下一集回来之后,就接续这个话题再谈下去,看看赵紫阳对“六四”事件有什么看法。我们下次见。

《据希望之声《大原大地世纪回眸现场》录音整理》
[2/26/2008 9:42:01 PM]


 
姓名: 密码:
电子信箱: 主页地址:
来自何方:
主题:
内容:
This Is CAPTCHA Image
(Enter the verification code in the image above)
Home | Freedom Forum | Chinese Poets Forum | Culture Forum | Wen Ji | Books | About Us | Links | backend
Copyright © 2005 American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