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贴/删贴 |
吴佩孚:儒枭——“学者”军阀
刘因全
|
第六十三位 吴佩孚:儒枭——“学者”军阀点击(5212) 评论(13) 类别(百年排行榜) 发表于2006-03-23 01:31:27
上一篇 第六十位 阎锡山:独霸山西的政治不倒翁 下一篇 第六十四位 慈禧和光绪:螳臂当车,自掘坟墓
作为“中国最后一个旧军人”,吴的失败,虽似乎更富于“悲剧”色彩,却跟整个北洋军阀的衰亡一样,蕴涵着深厚的历史必然性。
不做督军,不住租界,不结外人,不借外债——吴佩孚(1918,引自《从秀才到大军阀》)
大诰三篇,入于王莽之事,则为奸说;统一之言,出诸盗匪之口,则为欺世。——吴佩孚(讨奉通电,1922)
英雄并不以成败定义,本人既以关、岳为立身行事的楷模,所以在行为上一不爱财,二不好色,三不怕死。本人志在春秋,为国家民族,不惜肝脑涂地。——吴佩孚(在治军会上的训话,1922?)
这200左右佩戴勋章的将军们和他们那些步履蹒跚的队伍,在1916-1928年这些军阀年头代表了什么东西啊?第一,现代武器的优越性,一个人口过剩国家的黩武主义,在这样国家中武备的扩展超越了公众意识形态的发展。第二,老的绅士、商人、官吏统治阶级没有能力在一个全国范围的新的政治组织基础上团结起来。第三,正当民族主义似乎取得胜利的时候,全国的振奋能力却处于低潮。这足以激发起任何一个爱国者了。——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1986)
百年百人排行榜 第六十三位
吴佩孚:儒枭——“学者”军阀
(1874.4.22.~1939.12.4.) 【清同治十三年(甲戌)三月初七日生,终年65岁】
北洋政府时期数以百计的大小军阀,大多数出身行伍,惟吴佩孚以“秀才”著称。海外史家则称他是“学者军阀”和“至死都是儒家制度与价值观的一位颇具口才的辩护士”〔注1〕。
吴佩孚,字子玉,山东蓬莱人。出身小商人家庭,少年丧父。22岁中秀才,却因“得罪当地豪绅,被革去功名”。流浪两年后当兵,得入随营武备学堂,归队后任炮队队官。庚子事变时,所在部队被袁世凯收编,再进北洋参谋处测绘学堂,以第一名毕业。〔注2〕日俄战争中,他入选中日合组的侦探队,立过军功。论者称:吴“一生不满洋人侵华、憎恶东洋人的种种侵华行为”,而首次执行重大军务,偏是替东洋人侦探俄国情报,这不啻于“绝妙讽刺”〔注3〕。1906年,任北洋陆军第三镇管带,带兵剿匪显露才能,颇受上司曹锟器重。辛亥前后,因平息内部兵变、入湘镇压“二次革命”有功,经曹保荐,升少将旅长。袁称帝期间,入川镇压护国军,再获嘉奖,擢为师长。他因“深知袁氏躬行非义,必无善果,劝曹锟一面与袁虚与委蛇,一面与反袁势力暗通款曲,以待时局之变”。〔注2〕
1917年夏,孙中山发起“护法运动”,段祺瑞急欲“武力统一”。吴佩孚随曹锟出师讨伐南方,任前敌总指挥,连克重镇,时称“常胜将军”。不料皖系张敬尧当上湖南督军,吴遂与湘军私下商洽停战,继而通电罢战主和。其时,曹已对他言听计从。至1919年“五四”运动兴,吴通电支持学生,反对巴黎签约,被誉为“爱国将军”。不久,他跟西南军阀私结反段同盟。年底冯国璋病逝,曹、吴成为北洋直系首领。在曹支持下,1920年5月吴率军北撤,段胁迫总统徐世昌免曹、吴职。7月14日直皖战争爆发,不数日,吴在奉军支持下大败皖军,段下野,直奉联合接掌北京政权。此役标志北洋军阀公开分裂,“多数论者认为这是一场争权夺利的不义之战,战争给当时的中国社会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损失,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削弱了北洋军阀,外交上沉重地打击了日本对华的侵略政策,客观上一定程度地有利于中国社会的独立和进步”。〔注4〕
但没多久,直奉反目,于1922年4月开战。“直系军队神速地击败了满洲军队,尤其当人们知道张作霖在军队人数和武器装备上有着明显的优势时,就更感不可思议”。〔注1〕奉张退居东北后,吴佩孚成为北洋军阀首要人物,直系随即独霸北京政权,进入全盛时期。接着,曹、吴逼徐世昌下台,恢复旧国会;再邀已被废黜5年的前副总统黎元洪复职,却不给他实权,后来干脆把黎赶出北京。1923年,曹锟花费约1356万元,当上“贿选”总统〔注1〕;吴对此亦有不满,与曹裂痕加深。同期,吴力主“废督裁兵”,而各地方实力派坚持“联省自治”;于是吴打起当年自己曾公开反对的“武力统一”旗号,在洛阳埋头练兵。
20年代初,吴佩孚一度被公认为“中国最有权势的人物”,且博得了“爱国进步”之名。不仅英、美等列强对他“争相结纳”,共产国际、苏俄政府及中共李大钊等,都做过争取他的工作。〔注2〕甚至在他镇压京汉铁路大罢工、制造“二七惨案”后,苏俄仍不改初衷;直至吴对苏军驻扎外蒙和中东路主权问题的态度越来越强硬,特别是1924年9月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因冯玉祥倒戈而惨败于张作霖,才渐渐放弃。〔注5〕史家分析说:是次直系之败,“既有深刻的内在根源:㈠内部激烈的矛盾斗争与分化,㈡严重的财政危机,㈢武力统一政策的破产造成了有利于反直力量的客观形势;又有复杂的外部原因:㈠直系军阀残酷镇压人民运动和曹锟贿选等丑恶行经,使其成为全国各界人民反对的最主要的敌人,㈡反直同盟的形成,㈢国际背景方面又处于不利地位”。〔注4〕
其后,吴佩孚仍多次跟其他军阀分分合合,挂过若干头衔;也曾东山再起,报了冯玉祥一箭之仇,但毕竟已是强弩之末。1926年秋国共合作北伐之初,吴军主力在武汉迅速被歼,从此一蹶不振。他的最后十来年,继续对政局不时有所影响,但已无足轻重了。“九一八”后,他持公开反日立场,曾通电声讨溥仪做伪满傀儡,屡次拒绝日伪拉他合作的图谋。〔注2〕
评估吴佩孚的历史影响,首先要考虑当时错综复杂的军阀政治背景。
1917~1924年的中国政坛,云翻雨覆、变幻莫测,令观史者眼花缭乱。以民国元首而论,前有“辫帅”张勋赶走总统黎元洪而拥戴逊帝溥仪复辟,旋即段祺瑞推冯国璋代理总统;“安福国会”选出徐世昌不久,直系打败皖系后逼徐下台、迎黎复任;接着是曹锟贿选成功,直至冯玉祥囚曹而联奉、推段出任“临时执政”。不过,中央政府的实权,并不在国家元首或内阁首脑手里,而体现在组阁的幕后。那7年里,内阁更迭21次,当过总理者(含代理)有段祺瑞、王士珍、钱能训、龚心湛、靳云鹏、萨镇冰、梁士诒、颜惠庆、周自齐、唐绍仪、王宠惠、汪大燮、张绍曾、高凌霨、孙宝琦、顾维钧等16人,每人累计在任平均不足半年,每届内阁存在时间长者不超过9个月,短者32天,平均125天。〔注6〕这一事实,不免令观史者困惑:“为什么宪法不能消解冲突,创造出大多数中国人祈盼的统一局面”?究其原因,“一些人解释说,操纵政府的尽是些偏狭自私、践踏法律的虚伪之徒。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北京政府不过是地方军阀系统的一张门面”。还有史家断言:“宪政体制之所以耗尽自己的活力,乃是因为它的成员们醉心于派系斗争”。〔注1〕显而易见,在如此频繁动荡的局势下,任何人的任何政治意愿和作为,必然都被大打折扣。据此,对吴佩孚个人的长期影响,不可高估。
评估吴佩孚的历史影响,又应考虑军阀政治背后的国际背景。
史家指出:“近代中国的命运曾经与列强的外交政策纠缠在一起,特别是日本”;而在20年代,“军阀与外国的勾结正一浪高过一浪,张作霖和段祺瑞与日本的关系,吴佩孚和陈炯明与英国的关系,以及冯玉祥和国民党与苏联的关系就是例证”。〔注7〕一般来说,此论似乎很正确。但是其一,如齐锡生所说:“1916-1928年间中国的政治派系在某些方面非常类似国际关系”〔注8〕,即使不考虑民族主义的情绪和理念,中国各派人物也各有其派系、地方乃至个人利益;而有关各国之对华政策,归根结底都是从本国利益出发的。更由于国内外时局动荡,导致上述利益冲突此起彼伏,变化无常。因此,任何两方或多方,在打交道中“各怀鬼胎、时起争斗”〔注4〕,亦属必然。以此而论,无论北洋各系还是南方军阀,几乎没谁是“从一而终”、彻头彻尾的“汉奸”。
其次,跟众多军阀政客相比,吴佩孚又有特殊性。除年青时生成的反日情绪和民族忧患意识之外,他对各列强以及苏俄的态度,似可谓一向是“为我所用”,或曰“以夷制夷”。1920年直系控制北京政府后的外交取向,既跟英、美密切合作,也曾采取一系列措施改善中苏关系,诸如接纳曾被皖系政府拒绝入境的苏俄代表,撤销沙俄驻京领事馆,通知沙俄使臣结束使命,撤销跟日本所签反苏联合军事协定,等等。正因此,苏俄政府和共产国际甚至一度视吴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领袖”。〔注5〕至于以往史书关于吴只是英、美代理人的“定论”,近年已受到质疑——不仅海外史家〔注1〕,而且大陆史家〔注4〕均有新说法。
吴佩孚和家人合影(1938)
以上所论,不表明我认为该把吴佩孚视为“民族英雄”。事实上,作为“中国最后一个旧军人”〔注3〕,吴的失败,虽似乎更富于“悲剧”色彩,却跟整个北洋军阀的衰亡一样,蕴涵着深厚的历史必然性。
梁启超论李鸿章时说:“……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当此十九世纪竞争进化之世,而惟弥缝补苴,偷一时之安,不务养国民实力、置其国于威德完盛之域,而仅掇拾泰西皮毛,汲流忘源,遂乃自足,更挟小智小术,欲与地球著名之大政治家相角,让其大者,而争其小者,非不尽瘁,庸有济乎?……虽然,此亦何足深责?彼李鸿章固非能造时势者也”。〔注9〕
拿这段话去看吴佩孚,以结束本文,不亦宜乎?
〔注1〕〔美〕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民国史(第一部)》(1983),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中译本。
〔注2〕章立凡,《吴佩孚——从秀才到大军阀》,朱信泉主编,《民国著名人物传(一)》,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
〔注3〕何士夫著,《儒枭·吴佩孚》,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
〔注4〕曾业英主编,《五十年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
〔注5〕杨雨青,《国家利益:苏俄对在华合作者的选择》,《历史研究》1999年第4期。
〔注6〕谢彬,《民国政党史·中华民国内阁更迭史》(1927),载戴逸主编《中国近代史通鉴·民国初年》,红旗出版社1997年。
〔注7〕〔美〕费正清、费惟恺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1986),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中译本。
〔注8〕〔美〕齐锡生,《中国的军阀政治(1916—1928)》,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中译本。
〔注9〕梁启超著,《中国四十年来大事记(一名李鸿章)》(1901),《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三》,中华书局1989年。
上一篇 第六十位 阎锡山:独霸山西的政治不倒翁 下一篇 第六十四位 慈禧和光绪:螳臂当车,自掘坟墓
评论:匿名 发表于 2006-03-23 10:15:02 IP:210.51.38.*梁启超能干什么呢?他没有资格评论李鸿章。
匿名 发表于 2006-03-23 20:44:46 IP:211.149.209.*历史?
星 发表于 2006-06-24 13:30:06 IP:210.51.38.*我个人觉得吧
吴佩孚是个汉子!
西行者 发表于 2006-07-23 18:49:42 IP:210.51.38.*康有为贺寿对联:牧野鹰扬,百岁勋名垂半纪。龙盘虎
据,八方风雨会中州。有民族气节的中国将军;若无此人:绝无五四之胜利,有的肯定是大屠杀;若无此人:紫禁城早成一片瓦砾。
匿名 发表于 2006-12-03 19:09:01 IP:221.223.64.*我喜欢吴佩孚,怎么说也是个英雄
用他的话说 得意时清白乃心 失败了倔强到底
结局虽悲也壮
匿名 发表于 2006-12-20 19:14:47 IP:60.212.22.*蓬莱人的骄傲,我辈之楷模。
匿名 发表于 2006-12-29 16:47:03 IP:218.84.29.*秀才出身,很会打仗,在日本人面前不低头。没能参加抗日战争,另人惋惜。
匿名 发表于 2006-12-29 22:48:59 IP:220.234.133.*吴玉帅千古,我认为他是民族英雄,在那个年代,不管是冯玉祥,张作霖,还是国共两党都一样争取外国援助打内战,唯有吴子玉一心作岳飞,戚继光,不管是大权在握还是落魄潦倒,他都始终如一,是真英雄,好汉子
如冯玉祥辈,不过是伪君子
匿名 发表于 2006-12-31 16:26:12 IP:218.58.71.*吴大帅生不逢时,也不圆滑,但是我最敬重的中国军人,此生一定要去海淀向大帅当面致敬.
匿名 发表于 2007-01-23 08:47:54 IP:222.88.254.*以前不怎么了解吴,后来看了一些史料,才知吴很了不起,用兵用得好,还有正义感,实乃民族英雄,只是在治国上稍狭义了一点.可能是当时环所使吧
吴佩孚 发表于 2007-01-27 18:15:35 IP:202.110.102.*我看后觉得心里好过了一点~早说了我不是那种坏人~可同学们都不信~现在我知道不是他们的错是教育部的错~错在只美化他们所谓的”正义“了~
吴将军之后 发表于 2007-02-16 18:52:07 IP:220.191.209.*吴真乃北洋唯一一民族英雄,冯玉祥真是伪君子
逃逃 发表于 2007-02-27 09:18:57 IP:60.2.46.*我挺喜欢玉帅和雨帅的,北洋中他们应该是最杰出的了。我看过玉帅写的檄文,确实挺精彩的,其文才是要胜过当时北洋的另一名笔徐树铮的,他的指挥艺术也是挺不错的,没有冯焕章的反复,第二次直奉战争还没准谁赢呢!至于雨帅就不在这评论了,免得挨骂。
|
[3/7/2007 2:09:21 P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