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中功總會
American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House
自由論壇
新帖 | 查帖 | 刷新
改贴/删贴
ZT:刘邦为何又何时上的芒砀山
刘因全

刘邦为何又何时上的芒砀山
 
1、汉初只有“两公”
 
谈汉家人物,第一要讲夏侯婴。之所以要讲夏侯婴,是因为刘邦上芒砀山与他有关。没有他,刘邦可能不会上山闹革命。
汉初的王侯中只有两公,一是“沛公”刘邦,另一个是“滕公”夏侯婴。张良、萧何、卢绾、曹参、周勃、樊哙……都还没有称过“公”。《史记》和《汉书》都为夏侯婴立了传,但不称“夏侯婴”而只称“滕公”。刘邦举义两个月后,率兵攻打滕县,这滕县即今山东滕洲市。刘邦打仗,从来冲锋在前。夏侯婴为他驾车,他俩在最前面。攻下滕县后,他封夏侯婴为“滕公”。
夏侯婴并未去当滕令,仍忠心耿耿地为刘邦驾车。刘邦此后再也没封“公”了。这滕公是一个很有趣的人,故事特多。他跟刘邦最亲近,形影不离,是在刘邦面前讲得起话的重量级人物。
韩信就是他从刀下救出来的。今人但知“萧何月下追韩信”,却不知“滕公刀下救韩信”。滕公第一个向刘邦推荐韩信,得封治粟都尉,萧何亦是从滕公处才得知有韩信这个人的。
滕公在汉家的地位可从下面一件小事看得出来。刘邦死后,惠帝特赐未央宫北面的第一家宅第给夏侯婴,惠帝曰:“近我。”这是殊遇。夏侯婴看着刘盈出世,说不定小时还抱过他,是看着刘盈长大的。
滕公的生年不可考,卒于文帝八年,公元前171年,即刘邦去世24年后他才辞世。他俩年纪相差约20岁。(详见第二卷的考证)这个差距决定他俩有一定的“师徒”之谊。
 
2、夏侯婴与刘邦是生死之交
 
刘邦在沛县当亭长时,夏侯婴是沛县的“厩司御”,相当于现在县小车班的“班长”。
夏侯婴“为沛厩司御,每送使客还,过沛泗上亭,与高祖语,未尝不移日也。婴已而试补县吏,与高祖相爱。高祖戏而伤婴,人有告高祖。高祖时为亭长,重坐伤人,告故不伤婴,婴证之。后狱覆,婴坐高祖系岁馀,掠笞数百,终以是脱高祖。”《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这是夏侯婴与刘邦交往的最早记载。这段记载不可一掠而过,宜细细咀嚼。
1、“与高祖语,未尝不移日也。”古时无钟表,时辰看天色。夜观星,昼观日。“移日”是说他们谈得很投机,一谈不觉日己移。
2、他们谈些什么?可以揣测。油盐柴米、鸡毛蒜皮的琐事不值得“移日”。夏侯婴驾车迎送客人,听来一些事情,可能要谈一谈。但更多的可能是刘邦在谈。
萧何曾说:“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大言”就是“大话”。刘邦还不是偶尔放“大言”,而是“固多大言”—经常说大话!大话的内容大致是什么?天下事!
刘邦的境遇必然对现实不满!他不平,他愤懑!这世道这不是那不是的,应该如何如何!我祖上如何,当年魏公子如何,张仪、范睢等大丈夫又如何。他对秦始皇有羡慕,更多的是指责,“大丈夫当如此也”是他的布道主题!
从刘邦的文彩及后来的治军、治国的方略来看,这时他己迈入不惑之年,他广交多游,见多识广,他“指点江山”时必头头是道!
他的“雄心”彻底征服了比他小20岁的夏侯婴!夏侯婴愿为“金三哥”赴汤蹈火、万死不辞!
3、“婴已而试补县吏,与高祖相爱。高祖戏而伤婴,人有告高祖。”估什刘邦吹到我如何如何时,夏候婴不信,我二十几的小伙子打不赢你四十几的半老头子?来比试比试!比试的结果,“高祖戏而伤婴”!本来这不算什么事,但有人告了刘邦。
4、按秦法,为吏而伤人是要加重处罚的—“重坐伤人”。夏侯婴死保刘邦,挨了数百鞭子,还坐了一年多牢,一口咬定不是刘邦伤的。夏侯婴放弃升官,挨打坐牢不松口,也要保朋友,他义重如山!
5、刘邦伤人无事,夏侯婴被伤反而受审、挨打、坐牢!这是怎么回事?显然,有人存心要治刘邦!你夏侯婴要挺,就先治你!但夏侯婴挺住了!什么人要治刘邦?夏侯婴快是县吏了,还如此被治,来头大!
6、据《史记.高祖本纪》载:“秦始皇帝尝曰“东南有天子气”,於是因东游以厌之。(厌音ya=压)高祖即自疑,亡匿,隐於芒砀山泽岩石之间。”
当时的背景应该是:秦始皇听信方士之言,于死前一年巡游东南方,以镇天子气。公元前211年11月,祭舜帝于九嶷山,其后上会稽祭大禹帝。秦始皇于次年—前210年7月死于归途中。秦始皇过钱塘江时,项羽在观看,“彼可取而代之”那句名言,就是这时讲的。
刘邦就是在镇天子气的背景下被“黑办”的。“黑办”他和夏侯婴的应是郡、县级的官员。
一年后,郡守“壮”被曹无伤杀。郡监“平”被萧何和夏候婴活捉。由此可知,萧何初时也要上阵的。
 
3、刘邦为何纵囚
 
刘邦至少两次押送役夫去咸阳、骊山,都未走失,为什么最后一次竟全部放了呢?而且就在家门口—丰西泽。黄河故道流经丰、沛,至今赵镇和徐洲城内都有一截黄河故道。丰、沛是黄泛区,二千二百多年前,丰西泽不是“沼泽”,“泽”者,湖也。“丰西泽”是丰邑西边的一个小泻湖。笔者去现场考察过,距刘邦的家“中阳里”仅三公里。现在己是平地,立有碑亭以记事。
刘邦纵囚是“天下第一放”!在他之前,历史上还没有任何押送人员释放“囚徒”的记载!
所谓“囚徒”是由两类人组成。一类是按规定应服劳役的“役夫”,另一类是戴罪之人去“服刑”。
刘邦这一“放”,就成了有家不能归的通缉犯,吕雉也因连坐系于狱中。刘邦放的是乡亲,顿时满城风雨,他也就成了大仁大义大勇的豪杰!这一放也就成了日后父老们拥戴他为“沛公”的原因之一!
刘邦为什么要放?不计后果地走上一条不归路?《史记》有两个说法:
1、司马迁说:“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郦山,徒多道亡。自度比至皆亡之,到丰西泽中,止饮,夜乃解纵所送徒。曰:‘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这是说,犯人跑了,刘邦交不了差,他只好“消逝”。
此说不可信。出门才六里,半个小时,能跑多少?再者,古人讲义气,邻里乡亲的,你一跑岂不害了刘亭长?
2、司马迁还有一说:“秦始皇帝尝曰:“东南有天子气”,於是因东游以厌(=压)之。高祖即自疑,亡匿,隐於芒砀山泽岩石之间。”这是说,刘邦自作多情,自认为有“天子气”,于是到山中“躲”了起来。
此说亦不可信。太史公的两说虽不矛盾,但都是外因在起作用。
其实,真正的原因是因为这批囚徒中有夏侯婴!
当时,秦始皇死不到一年,全国调集七十多万役夫及囚犯到骊山垒皇陵。夏侯婴为保刘邦而获刑,刘邦能把他送去骊山吗?那是死路一条!
夏侯婴义保刘邦,刘邦义释夏侯婴,一个“义”字把他们拴在了一起!此说有证乎?有!
他们进入芒砀山中数月后于公元前209年9月举事,刘邦率众欲攻沛县时,是派夏侯婴为使者潜入城中,发动父老子弟杀了沛令,当日就赐夏侯婴为七大夫。(第七级爵位)夏侯婴是汉家第一个有爵位的人。
(高祖之初与徒属欲攻沛也,婴时以县令史为高祖使。上降沛一日,高祖为沛公,赐婴爵七大夫,以为太仆。)
刘邦派夏候婴为代表他的使者入城,说明夏侯婴不在城中。夏侯婴会在哪儿?无疑和刘邦在一起。
刘邦在芒砀山,这说明夏侯婴也在芒砀山中。
夏侯婴对刘邦是佩服的。刘邦无权无势更无财,夏侯婴舍掉仕途,宁肯挨打下狱,不要前程,也舍命相保,实在难得,也说明他俩都是“侠义”之人。
 
4、一段被忽略了的史料
 
  “大风起兮云飞扬”,刘邦绝不是随便被大风卷上天的。在陈胜举义前,他与夏侯婴就上了芒砀山。没有夏候婴,刘邦可能不会上山。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第五十八》和《汉书?蒯伍江息夫传第十五》中有一段关于刘邦举事前一年的记载,两书基本相同,综述如下:
汉武帝时的淮南王刘安,“为人好读书鼓琴,不喜弋猎狗马驰骋”,著有《淮南子》一书传世至今。论辈份,他是汉武帝刘彻的堂叔。刘安折节下士,罗致上百豪杰,其中一位楚人,姓伍名被,是伍子胥的后代。伍被以才能著称,列为冠首,任为“中郎将”。按汉制,郡国的最高军阶为“中尉”,刘安违制任“将”,乃僭越也。
淮南王欲反汉武帝时找伍被商量,伍被认为这是亡国之语,自取灭亡。刘安怒,囚其父母三月。
刘安前后六次找伍被谋反,伍被皆苦苦劝之,其中一次谈到“时势”。他认为,凡举事,要“因天心而动作”,也就是要审时度势。
他说,秦始皇杀术士、燔诗书……筑长城,百姓力竭,欲为乱者,十家而五。
使徐福入海求药,遣童男女三千人,百姓悲痛相思,欲为乱者十家而六。
使赵佗逾五岭攻百越,赵佗上书请发三万无夫家女为士卒补衣服。“秦皇帝可其万五千人。於是百姓离心瓦解,欲为乱者十家而七。”
“兴万乘之驾,作阿房之宫,收太半之赋,发闾左之戍。父不宁子,兄不安弟,政苛刑惨,民皆引领而望,倾耳而听,悲号仰天,叩心怨上,欲为乱者,十室而八。”
伍被在列举秦末的乱兆后,谈到刘邦在芒砀山中时,“有人对高皇帝说:‘时机到了。’高帝说:‘等一等,圣人当起于东南方向。’不到一年,陈胜、吴广发难了。高皇帝始作于丰沛,一倡天下,没想到响应者不可胜数。这就是所说的钻空隙、等时机,趁秦亡之势而采取行动。”
(《汉书》原文:客谓高皇帝曰:‘时可矣。’高帝曰:‘待之,圣人当起东南间。’不一岁,陈胜吴广发矣。高皇始於丰沛,一倡天下,不期而响应者不可胜数也。此所谓蹈瑕候间,因秦之亡而动者也。”)
这段史实尽管《史记》和《汉书》都有记载,《汉书》甚至还特为伍被立了传,还是被后人忽略了。
这段记载向我们明示,两千二百多年前的古人,“十室有八”都看到了秦皇朝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危机,都充满了对暴风雨的渴望,都看到了秦末大革命爆发的必然性。难能可贵的是,这段记载透露了刘邦上山“闹革命”的时间。

5、刘邦反秦在陈胜之前
 
河南永城市的刘道林、朱继彪、刘超英等人,与笔者不约而同地提出了“奇山芒砀,汉之井岗”。当代不少学者还有一个更可贵的提法,芒砀山是“汉兴之地”!这番见地,难能可贵!
刘邦既没“消逝”,也不象桃花源中之人与“外人间隔、不复出焉”。刘邦上芒砀山是聚义反秦!他是上百万反秦义士之一。矢志反秦是他涵养己久的志气和雄心,上山聚义是他造反的第一步!是他聚集力量、义无反顾的壮举!刘邦出丰邑仅几公里,在丰西泽就将囚徒全放了而直奔芒砀山,是他出门时就策画好了的。从丰、沛西去咸阳,必经芒砀山。刘邦多次经过,他早就探视好了,这里是聚兵之地。
司马迁说他“逃”,说他“躲”,显然失察。
芒砀山秦时属于砀郡,今在河南永城市境内。永城为刘邦在山巅铸了一座三十几米高的铜象。刘邦迎风而立,双手平举,一手握剑。大风吹平其广袖,喻其迎风而扬也。
芒砀山的确是一座奇山,在豫东平原数万平方公里内,只有这么一座由十三峰组成的群山,又称“小泰山”。山都不高,最高峰才156米。
芒砀山有许多珍贵的历史遗迹,中国最大的石室墓就在芒砀山,令人叹为观止。历史上很多名人都去过,如孔子、张飞、李自成。曹操还专门去那里掘过梁孝王的墓,取得巨大财富而充军费。
之所以说芒砀山是“汉之井岗”,是因为这里是刘邦最早最牢固的根据地,楚怀王亦封他为砀郡长。刘邦聚义在天下先,陈胜首义为天下先,故刘邦当皇帝后将陈胜移葬于此,具有双重纪念意义。这个议题将在第二卷第一章中详述。 “奇山芒砀,汉之井岗。”是言不诬!
刘邦在芒砀山聚义时,虽有12位舍人陆续从之,但讲“时可矣”的这个人很可能是夏侯婴,当时萧何、曹参、卢绾、樊哙等人都在城中。夏侯婴受刘邦影响很深,刘邦的心思他最清楚,他也唯恐天下不乱。风未吹,草未动,他就迫不及待地说“时可矣!”他不仅是刘邦的“大粉丝”,更是刘邦“闹事”的怂恿者。
“时可矣”是说“时机到了”。这三个字,说明他们“谋反”,酝酿己久!只是夏侯婴的冤案加快了步伐。
“不一岁,陈胜吴广发矣。”这番应对应发生在陈胜举事前一年之内。大致在什么时侯?
按太史公的第二个说法,“秦始皇帝尝曰:“东南有天子气”,於是因东游以厌之。高祖即自疑,亡匿,隐於芒砀山泽岩石之间。”这是说,刘邦是在秦始皇巡游时就上山了。
秦始皇巡游是在公元前211年11月—前210年7月。按这说法刘邦上山至少在一年以上,与伍被的“不一岁”之说不符。所以太史公此说亦不可能。
窃以为,秦始皇崩于公元前210年7月,由于秘不发丧,遗体运至咸阳约8月。根据当时消息的传播速度要两个月。例如陈胜7月起义,刘邦和项梁都是两个月后的9月举事。因此刘邦在得知秦始皇去世的消息,应在当年10月份以后。故刘邦上山的时间应在公元前210年10月以后。
从公元前210年10月到次年7月陈胜起事,还有9个月,可能是哪个月?
蛇要冬眠,要“惊蛰”后才出洞。“惊蛰”一般在每年的2-3月,此后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惊蛰”的意思就是“惊醒蛰伏之虫蛇”,刘邦斩蛇当在蛇出洞的“惊蛰”之后。因此,将刘邦上山的时间定在公元前209年3月—陈胜7月起义之间是合理的,这也合了伍被“不一岁”的说法。
刘邦9月举事当“沛公”,因此在芒砀山中呆的时间不长,3—9月,大约6个月。
这就是说,刘邦闻讯秦始皇去世五个月后,就毅然上山树起了反秦的大旗。这绝不是有人讲的“死刑犯”在“躲”!真正“躲”的人有十之七八,是远走高飞到世外桃园去。
二千二百多年后有人竟将反暴政的义士刘邦定罪名为“死刑犯”,这诛语是很不不恰当的,这立场至少是站在暴秦一边,从根本上否定了秦末大起义的合法性。刘邦聚众百余人于芒砀山中,就是要举义!细考那时众多的豪杰,还只有刘邦一人在陈胜振臂之前拉起队伍,蓄谋要造反!
陈胜举义具有一定的偶然性,而刘邦聚义山中,是久蓄反秦之志的必然。一旦秦廷围剿,他有可能率先树起反秦的大旗,故刘邦建功立业,不是偶然的。
夏候婴等得不耐烦,“时可矣”是在催。“待之”的意思是“等一等”,说明刘邦一直在观察形势。
当时的形势是什么?民不堪命,人心思乱,地火在运行。秦始皇一死,压在人民头上的威势没了,火山盖一旦削去,火山随时都可能爆发!“圣人当起东南间”是指陈胜,刘邦在等大风起。
从刘邦纵囚隐匿于芒砀山中计,刘邦蓄谋反秦,少则等了六个月;从他三十一岁遭亡国之恨而立志、四十七岁方举事计,多则十六年。故苏东坡说:“古之善原人情而深识天下之势者,无如高帝。”
刘邦反叛秦廷应从纵囚时算起,因此他反秦应在大泽乡起义之前,只是没有振臂奋呼而己。刘邦举事时己47岁,这是一个成熟的年龄。24岁的项羽还是“少年”。

6、夏侯婴的功绩
 
据《史记-高祖功臣年表》载,夏侯婴是以沛县“令史”的身份参加革命的,“令史”是县令以下的“书吏”。夏侯婴是有文化的,他和萧何、曹参一样,都是不满三十岁的“少年吏”,史称“豪吏”。夏侯婴的年纪比萧、曹小一点。夏侯婴从此为刘邦御车十五年,征战南北,形影不离,直到刘邦去世。
他官居“太仆”。太仆者,太上之仆从、专为帝王御车者也。太仆下面有一个庞大的舆马班子,诸多属官。秦始皇也有太仆,不见经传。而夏侯婴这个太仆是刘邦专为他设置的,位居九卿之一,可上朝议事,与丞相同俸二千石。
他在张良、萧何、樊哙、周勃等之前第四个封侯,封为“汝阴侯”。“侯”是有“国”、有侯国“纪元”的,汉时的“汝阴县”就是他的国。汝阴县的故城在今安徽省阜阳市。夏侯婴不是凭与刘邦的私交而得封侯的。他为刘邦驾车,断不至于扔下刘邦去抓俘虏,所以刘邦也是要下车作战的,故刘邦负伤12次。
汉家只有两个万户侯,曹参和张良。萧何8000户,夏侯婴6900户。樊哙、陈平、灌婴都只有5000户,由此亦足见夏候婴的地位。萧何先是6000户,比夏侯婴还少900户,刘邦以早年押送服役人员时,萧何多送了200钱为由,给萧何追加了2000户,否则萧何还不如夏侯婴。
夏侯婴的军功是“婴从捕虏六十八人,降卒八百五十人,得印一匮。”从这份军功簿,我们可揣测古代战争的状况。夏侯婴是汉家第四大侯,他也只抓俘虏、收降,没说他杀敌几人。由此可知冷兵器时代,在战场上要杀敌一人是不容易的,夏侯婴就没杀死一敌。项羽死战时,一人杀数百人,是可疑的。
由此推知,古时的战争多为“击溃战”,打垮对方了事,跑慢了就被抓,主动点就投降。除了秦人外,华夏文化是“不杀降”、“不杀二毛”的,今称为“优待俘虏”。项羽坑20万降卒,是“杀降”,是没文化的表现。
夏侯婴为刘邦太仆15年,惠帝7年,吕后8年,文帝即位时是他驱“法驾”送进宫的。夏侯婴于汉文帝8年去世,是汉家最信任的重臣,连文帝都敬重几分。例如在处理淮南王刘长的案子时,文帝与大臣们意见相左,汉文帝见只有这个弟弟了,主张赦免。大臣们坚持依法严办—杀!当丞相张苍将他的名字与43位大臣的联名一搭上,汉文帝只好折衷处理,贬为庶民,迁至今四川荣经县。
我们在讲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时,有一句老话,“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现象在汉时多的是。刘长不是王子,而是“皇子”,刘邦的第七子。他的主要罪名是“杀无辜”。他杀了一人,他的部下杀了6人,杀人偿命,刘邦入咸阳时就定了的,皇子、王、侯皆不能免。周勃的儿子周胜杀人,他是汉文帝的女婿,亦除国伏法。“我爸是李纲”,笑死人也!
文帝时,刘邦时的将相大都去世了,夏侯婴是汉初王侯中活得较长的。四朝太仆的服务年限合计为37年,他比刘邦晚逝24年。因此刘邦举事时他很年轻,萧、曹30岁上下,他约27岁,比刘邦小20岁。

沛公军:从左至右依次为刘邦、张良、樊哙、夏侯婴、纪信。纪信应是将军,文官装朿恐有误。刘邦时年49岁,张良50岁,夏侯婴应为29岁。

鸿门宴的遗址上塑有十尊铜象,其中一尊就是夏侯婴。那时他才29岁,铜象没考证,铸成40多岁的大胡子了。
谚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夏侯婴的性格应与刘邦相近,活泼、诙谐、机智、调皮,能和众。他更显得可爱,尤其不怕事,故他俩合得来。
说他不怕事,需举一例。
公元前204年6月,刘邦兵败荥阳后,刘邦退至成皋。他俩不带一兵一卒,北渡黄河百里许,自称汉使,清晨驰入张耳、韩信军营去调兵。作为一个王,作为一位统帅,到部下那儿去调兵,无论如何也说不到“奸诈”这两字上去。

项羽军:从右至左为项羽、范增、项庄、项伯、陈平。项羽时年为26岁,项庄应比他小2-3岁。26岁的项羽是不会有大胡子的。

他俩胆子也大,这种事,还只有这对“难兄难弟”干得出来。
回来时,张耳、韩信倒是遣骑将灌婴将骑士把他俩护送到雒阳。
一个“车夫”,位至卿相,得以封侯,两千多年来,绝无仅有。
[11/20/2018 11:00:23 AM]


 
姓名: 密码:
电子信箱: 主页地址:
来自何方:
主题:
内容:
This Is CAPTCHA Image
(Enter the verification code in the image above)
Home | Freedom Forum | Chinese Poets Forum | Culture Forum | Wen Ji | Books | About Us | Links | backend
Copyright © 2005 American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