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贴/删贴 |
从心所欲,率性而行!-----洋插队员与土老冒儿们上课啦
东海一枭
|
从心所欲,率性而行!
---为人生建立内在根基
一
儒学分内圣外王两大领域。内圣学是为己、返已之学,是关于个体生命如何安身立命的心性之学和道德之学。
宋明理学是内圣学的高潮和主峰。理学门派众多,见解各异,学说纷繁,但最终目的,归根结柢,两个字而已:见性,再加两个字:明心(明心见性,同义重复)。此乃人生首要的、根本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这个根本不抓住,生命就没有根,灵魂就没有家,一切知识才华学问追求就没有头脑。
二
子曰:“吾年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这是孔子描述过他一生的心路历程,或曰道德智慧发展轨迹的很著名的一段话。从心所欲的心,与《中庸》“率性之谓道”的性,异名同质。《中庸》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是说性由天赋予,循本性而行自然合乎天道。
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人生追求自我完善的最高境界,是他经过志学、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顺等阶段和和状态之后,直到七十岁才达到的境界。相当于佛教中“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华严境界了。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世人的心性大都受环境影响,被物欲所污,遭邪念所遮,被妄识所蔽,所谓从心所欲,从的不是真正的本心而是习心,所谓率性而为,率的不是纯粹的自性而是习性。便是英雄豪士,心性不纯,一旦随心率性,难免逾矩悖道,一般世俗之人,心性中充满了妄识邪欲,哪有资格讲什么从心所欲率性而行?
对于本心与习心(或曰本性与习性),打通了佛儒两家的熊十力认识最为透彻。他认为,本心人人具有,但一般人很容易受到了外界无量无边的的习气污染而成为"习心"。成德成圣的唯一途径就是返回"本心"的本然状态,从而解除染习的蔽障,即"断染成净".使"欲皆从理"(详熊氏《新唯识论》)。
要"断染成净"、使"欲皆从理",只有少数上智上根之人可以通过自我修养而达成,绝大多数中性之民则有赖于制度约束和道德规范,故此,公平的惩恶机制与合理的导善教育各有所需,侧重于道德修养的内圣学与侧重于制度建设的外王学缺一不可。
三
某网络名家曰"但凡吹捧老子孔子的论者,必然是毫无水平的同志,不是腹中空空、不得不挟古文古人自重的小青年,就一定是毫无思维能力、只知生吞活剥、鹦鹉学舌的山野村夫。"
老枭的经验规律则是:但凡丑诋孔子和儒学者,不是缺乏思维能力只知生吞活剥鹦鹉学舌之土老冒儿,就是腹中空空挟洋文洋人自重的洋插队员。此辈自恃小才学小聪明,只知逐物,不知反己,只知崇洋,不知返本,却又特别“意必固我”,毫无自知之明。同时,凡丑诋孔子和儒学者,必持性恶说者。凡持性恶说者,必未能自明本心、自见本性无疑。
内圣学是儒学的根本,性善论则是内圣学的人性基础。性恶论有某种程度的合理,但不是圆满究竟、穷源彻底之论。
有人以荀子大儒亦倡性恶为由指斥性善说。殊不知荀子乃外王学大师,其本人学说固然不悖儒学原则,其学生辈却滑向了法家权术势之邪路,这与荀子见性不明、见理欠透当大有干系。荀子以人的自然属性定义人性,其论性恶并未把握人性之本,而是指放纵人的自然属性所出现的“犯分乱性”、“偏险悖乱”的结果。荀子之恶与孟子之善不是同一层面的范畴。
关于性善和见性,不是单靠书本知识就可以掌握的,需要实修实行实践实证,狠下一番审思明辩、存心养气、格致正诚的功夫才行。养气养到至大至刚,返己返到心性深处,自能认证本性的天然之善和本心的无量光明。关于人性,枭文《一言性善发天心!》、《一切人类,悉有善性》论之已透,不赘。
四
世人熙熙攘攘,到远方、到上帝那儿、到虚无飘渺的彼岸去寻找自我,寻找生命之根、灵魂之家和人生之寄托,仿佛骑驴觅驴,终究梦中寻梦。
儒家内圣学强调“返己”,返到粹然至善的良能良知之心,从心所欲,自然一切不逾矩;返到毫无渣滓的本然至善之性,率性而行,自然一切合乎道。
那是圣贤气象,天地境界。有了那样的气象,到了那样的境界,人的心理从必然王国进臻于自由王国,自我生命价值和自然宇宙价值圆融统一,从此可以真正地无惑、无惧、无忧、无往而不自在、无入而不自得矣。
2006-11-8东海一枭
首发《自由圣火》11.8网址:http://www.fireofliberty.org/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并保持完整
|
[11/9/2006 3:07:57 A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