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贴/删贴 |
周志兴:大海里的一只船
刻舟求剑
|
2014-12-02 11:30
来源:共识网作者:周志兴7873次点击:我要评论
最近,共识网准备一次新的转变。这次转变,简单地说,是保持原有风格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加大“二公”的力度。所谓“二公”,一是公共外交,二是公共政策。
我还是想把共识网比作一只小船。
这只船在大海中航行。有海水的托举,有北斗七星的指引,也有船长、船员们的同心协力。这只船不大,但还是在一直在风浪中航行着,向前。
但是,像任何海中航行的船一样,这只小船也是要调整方向的。如果说,总的方向是确定的,就是到达光明的彼岸,那么,在航行过程中,一定不是一条直线,也许发现了一条捷径,也许要绕过暗礁,也需要躲让激流,也许要放慢一点速度,也许还要检修机器,也许,油不够了还要靠岸加油。总之,“情况是在不断地变化,要使我们的思想适应新的情况,就要学习”这是毛泽东在若干年之前说过的话,我看,至今仍然如此。
共识网创办5年多了,在海里也走出了相当的路程,但是,作为这个网站的创办者,每当我回首航程,我总是心有戚戚。
为什么?总觉得尽管共识网的前进速度不慢,也博得了一些掌声,但还是不够扎实,接地气不够,没有为国家,为历史作出实质性的贡献。
实际上,这个责任是所有人都应当担起的,共识网当然责无旁贷。
共识网在前几年的运作中,主要希望能够搭建一个平台,使得在大变革时代的各种思想和观点能够得到一个发布的平台,进而通过讨论能够争取最大限度的共识。我们努力了,也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这个愿望,但是,五年走下来,感到这是一件非常艰难而又力不从心的事情。
力不从心也要走,因为前面还是可以看得见的一片光明。但是,我们知道,走,也有不同的走法,我们常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是,总要找一条最适合的路。其实,大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是在不断地探寻自己要走的路,小到一个网站,也要寻找适合自己的路。
共识网一直在寻找。
最近,共识网准备一次新的转变。这次转变,简单地说,是保持原有风格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加大“二公”的力度。所谓“二公”,一是公共外交,二是公共政策。这是因为,我们意识到,共识网过去很大的着眼点是放在宏观上,放在不同的观点的争论上,固然不是无用功,但是,几年来,许多是重复的争论,我们担心会陷入没有很明显的进展的无穷循环往复之中。
当然,今后,如果有新颖的独到的有建设性的观点,我们还会给予关注,但是,会把注意力更多的转向更加具有实际操作意义的公共外交和公共政策。
说到公共外交,共识网近几年来,由于在国际上有了一定的影响力,也和美国、日本的著名智库和一些重要的领导人建立了一些联系,采访了一些海外的政治家。来自海外的学者到中国来时,有些人只要有时间,也会光临共识堂,和中国学者交流。
每当在海外见到那些提到名字就如雷贯耳的名人,每当在国内听到来自海外的赞扬,我在欣慰之余,还是有些惶恐,因为确实只是走了一小步而已。
事实上,共识网的读者只有大约十分之一来自北美和欧洲。所以,共识网尽管已经是公共外交的一个平台,但这个平台还不够大,地基也不扎实。我们今后一段时间里,会为扩大这个平台,为公共外交进而为中国的国际交往和世界和平作出努力。
公共政策也是我们下一步的重点。这种改革也是小步进行的。
不管承认还是不承认,中国的改革在进行着。也许不是那种带有全局意义的宏观的改革,不是伤筋动骨的大手术,但是,变化还是在时时发生着。这些变化大都与公共政策有关。也许不涉及某些宏观大话题,但是,许多确是人民群众关心的,也是有可能通过讨论得出结论和通过实验取得成果的。例如,卫生、医疗、教育、住房、社保、就业等等。
这些,我们的编辑们并不擅长。
所以,国家的改革在扎实地小步进行,共识网的编辑们的提高,也要扎实地小步进行。
荀子《劝学》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想着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而成就改革伟业,是不现实的,近几十年的改革历史非常清楚地告诉了我们。
话题回到船上来。
中国有很多成语和古语来形容船,例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船到桥头自然直”,还有“风雨同舟”、“木已成舟”、“破釜沉舟”、“草船借箭”,甚至“刻舟求剑”。很多故事发生在船上,很多道理是用船来表示。
所幸有船,才能从此岸到达彼岸,才能使我们在茫茫大海中破浪向前。
在思想求索的大海中,所幸有共识网这样一艘船,我们一定努力,把握方向,用力划桨,和读者、作者、合作者一起,同舟共济,到达彼岸。
责任编辑:凌绝岭
|
[12/8/2014 2:38:23 AM] |
周志兴:大海里的一只船
[#19615: 3738, 1/354] - 刻舟求剑 (12/8/2014 2:38:23 A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