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贴/删贴 |
张千帆:这样的年轻人太少了——悼念王科力
仙鹤
|
张千帆:这样的年轻人太少了——悼念王科力发布时间:2013-12-05 12:22 作者:张千帆 字号:大 中 小 点击:1346次
微信上传来科力的不幸消息,我正在家中自饮,当即把酒倒了。这个消息来得太突然,不敢相信,又不能不信。今年年初,我去共识网办公地点取书,他还带着一群年轻人帮我把书搬到车上。没想到大半年不见,他竟永远离开了我们。其实他发表《病中碎语》已有一段时日,都怪我平日孤陋寡闻,以至在他生病期间竟未能去看他一次。
我和科力的直接交往不多,但他那张和善、开朗、沉稳、自信并永远带着微笑的脸一开始就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之前我并不知道他信教,只是一直觉得这么一个清纯小伙在中国这片为尘土和雾霾笼罩的灰色土地上是很少见的,总是给人“出淤泥而不染”的感觉。他是共识网的内容总监,这个职责对于网站的重要性是不难想象的。共识网在过去几年的宽松尺度固然是取决于其领导的定位,但是也离不开科力及一批年轻人在网站的日常运行中对时代脉搏的精准把握。对我来说,他们总是那么“给力”,在处理我的某些“出格”言论时总是“枪口抬高一寸”,有时还不止“一寸”。现在每每想起共识网,眼前就自然浮现科力那张纯真的脸。
科力刚刚“三十而立”,即匆匆离去,让人感叹“好人命短”。近年来,随着蔡定剑、任东来等学者英年早逝,“好人不长寿”几成中国社会的规律。也许这只是错觉,也许只是因为我们对好人夭寿尤其刻骨铭心;也许坏人或庸人也一样早死,只是未引起人们的注意而已。但是“好人早死”在我们这里是不难理解的。因为是好人,所以他们承受的比一般人更多。科力是这群好人中的典型,他的故事自有更了解他的人述说。在我看来,他追随基督背起了生命的十字架,而且为自己挑选了过于沉重的一副,以至在艰难前行中倒下了。
作为“中庸之道”的传人,我们总是以心疼乃至责备的语气教导科力这样的人要“善待”自己,处理好“大我”和“小我”的关系,却忘记为他们分担一些重量和责任。其实,这点道理谁都懂的。我们与其不疼不痒地动动嘴皮,不如身体力行做点事,把属于自己的那副十字架背起来--即便可以捡一副轻的,至少不要丢弃不管,帮他们分担一点重量,让他们轻松一点。这个国家之所以某些人的责任过重、压力过大,正是因为大多数人没有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当然,对于一个相信灵魂的人来说,死并非那么可怕。“求仁得仁”,这是为什么科力走得那么安详。耶稣受难的时候,也只有三十三岁。年逾七旬的古希腊智者苏格拉底因言获罪,本来认罪就可以善终,但是他却偏偏选择死亡,在雅典陪审团面前拒不认罪。他为自己的辩护词成为千古传诵的绝响。他在两次被陪审图被判处死刑之后,依然从容淡定地说:“我去死,你们活着。我们之中谁的归宿更好,谁也不知道,除了上帝。”他之所以选择前者,也不是为了什么看似惊天动地的事业,而只是不愿意背弃自己的思想。在他看来,“没有经过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因为那样活着并没有意义。
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其能否留存于人们的记忆之中,并以什么方式留存下来。科力的一生或许是平凡的,却是有意义的。他用自己的付出谱写了一曲短暂而充实的生命乐章,他的音容笑貌必将留存在我们众人的记忆中。他对于生命的担当本来应该是一种做人的常识,只可惜在当代中国社会这样的年轻人实在太少了。
来源: 作者赐稿 | 来源日期:2013年12月5日 | 责任编辑:蒲文昕
|
[12/5/2013 1:51:56 P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