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中功總會
American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House
自由論壇
新帖 | 查帖 | 刷新
改贴/删贴
详细反驳关于《施琅》问题的一些谬论
刘因全
根源 详细反驳关于《施琅》问题的一些谬论 2006-4-3 12:22 [Click:117]

 
详细反驳关于《施琅》问题的一些谬论


  央视的荒诞剧《施琅大将军》播出后,在民间,尤其是互联网上引来了广泛的争议。许多网友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少有理有据的尖锐质疑,也见到了一些对这些质疑行为的批评。
  我留心看了一下,发现对质疑《施琅》的行为的批评,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但理据都不是很充足,有的还流于人身攻击。对此,我打算从中拣几个典型的一一作个回应。

  ①.质疑《施琅》,并延伸到质疑元蒙、满清侵略中原时暴行的人“有种族主义的倾向”。
  对于这种相当严重的指控,我感到非常的错腭。翻查《辞海》,对于“种族”的解释为“即‘人种’”;然后再查“人种”的解释,是这样的:
  “也称‘种族’。同一起源并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类群体。通常以肤色、发色和眼色、下颌凸出度、发型指数、鼻形指数和毛发疏密度等特征为分类标准。现代人类学家一般将全世界人类分为蒙古人种、欧罗巴人种、赤道人种三大人种。”
  再查“种族主义”,则有如下解释:
  “剥削阶级用种族作为区分人类优劣标准的一种理论。认为种族有优劣之分,‘高等种族’应统治‘低等种族’。是种族歧视和种族压迫的根源,直接为殖民侵略和扩张政策服务。”
  我很想请教那些抬出“种族主义”这种骇人听闻的指控的朋友,您到底是根据哪一点,认为那些质疑《施琅》一剧,并延伸到质疑元蒙、满清侵略中原时暴行的行为,涉及到了“种族主义的倾向”。如果提不出有力的论据,烦请有关人士收回这些吓人的指控。

  ②.质疑《施琅》,并延伸到质疑元蒙、满清侵略中原时暴行的人是“大汉族主义者”。
  这个指控我觉得也很无稽。所谓的“大汉族主义”,不外乎就是认定汉族人的血统优于其他少数民族,汉族人天生来就要比其他少数民族更优秀,进而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更应受到额外的优待。
  通过施琅问题的争议,您看得出来质疑者们存在这种倾向吗?反正除了辩论到激烈之际双方都发出过的一些口不择言的骂辞之外,我倒还真是没看出什么“大汉族主义”来。相反,我倒是看出来他们觉得汉族人比较窝囊,有种“恨铁不成钢”的意味。
  难道不是吗?数量比汉族人口少得多的少数民族,如蒙古铁蹄、满清八旗还有后来的小日本鬼子,进犯中原进来势如破竹,如入无人之境,擭取政权后把汉族人列至最末等中去尽情羞辱、奴役。这种一而再、再而三地被少数民族所征服的历史,对于汉民族而言难道还是光荣不成?提及起来难道有满脸的光彩不成?要是脸上没有一丝光彩,那又谈何认定汉族就必定要比少数民族优秀?要是没有认定汉族人的血统优于其他少数民族,没有认定汉族人天生来就要比其他少数民族更优秀,那又何来“大汉族主义”这种子虚乌有之嫌?!

  ③.“没有谁规定中国一定就必须由汉族人来统治,由少数民族来统治汉族人不要不服气。”
  这其实也属于一种“伪指控”,等于在说:“没有谁规定中国一定就必须由中华民族来统治,由大和民族来统治中华民族不要不服气。”那么,抗日成了完全没有必要的,反正过一两百年大和民族也会象蒙古和满族一样,最终被中华民族(或说汉族)所同化,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日本列岛最终也会跟蒙古等地区一样成为中华国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大家与其作无谓的抵抗,还不如安下心来列队欢迎大日本皇军进城吧!
  可能有人会说,日本跟蒙古、满清不一样,中国历代王朝从来没有统治过日本本土。这简直是废话!就算蒙古、满清的土地当时属于中国政权的领土吧,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哪朝哪代的皇帝不是这样认为的,日本怎么就可以不算了?再说了,日本还有着很长的一段向中国朝贡的历史呢!
  再回过头来说“没有谁规定中国一定就必须由汉族人来统治”,就算说得通吧,理解成跟现在党派政治一样,“没有谁规定中国一定就必须由××党来统治”,没本事的下,有才能的上,那么提出这种观点的朋友是不是应该再站出来证明一下,当时根本就属于异族、异邦的蒙古、满清,统治能力比被他们取代的南宋和南明更强一些?
  我反正是没看出来蒙古和满清的统治者们的治国水平比南宋或者南明要强到哪里去,满眼看到的只是他们出类拔萃的杀人、屠城、奴役和破坏文化等等方面的非凡本领和卓越成就,其他方面的本事跟被他们取代的统治者相比,实在是连超轻量级的水平都谈不上。相对而言,小日本的管治水平反而更能摆得上台——如在前“满洲国”,至少建成了密集的铁路网和大量的日式建筑群,直到现在当地人民还觉得挺受用的;在现在的台湾,还有不少老一辈对那个日本殖民时代的“美好回忆”念念不忘。若按“由少数民族来统治汉族人不要不服气”的美妙逻辑,看来就算鬼子们当年不“进入中国”,我们实在也应该主动将盖了皇帝玉玺的大红烫金请贴双手举过头顶,把红地毯铺过东瀛去礼聘他们到中国来掌权呢。

  ④.“如果施琅不算民族英雄,那鸦片战争参加过抵抗外侮的满清将士又算不算民族英雄?帮满清王朝抵抗外侮的汉族将士又算什么?”
  我觉得回答这个问题其实不复杂,关键取决于每个人可能不尽相同的历史观。首先,那些抵抗外侮的满清将士,毫无疑问肯定都是满民族的民族英雄。进而,如果您认定鸦片战争时的满清已经成为正溯了,已经可以代表当时全体中国人民了,那么他们就都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但要是象我,以及海外的众多史家这样,认定元蒙、满清两朝皆为中华沦陷的朝代,那么就只当他们是满民族的民族英雄可也。当然,我也可以认为他们从一定程度、一定意义上亦算得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这个程度的多与寡,得视这个时候满民族事实上已经有多大程度融入了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当中,或说满民族在多大程度上已经被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同化、接纳了,再或说这两个分别作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民族相对于满清刚开始进关时的水火不容而言已经多大程度互相靠近了而论,而且这个程度最好能够具体量化。例如,史家经过评估,认为这个时候互相同化已经达到四成了,那么我就觉得这些满清将士可算是四成的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了。虽然这种看法在有些人眼里也许觉得过于理性化,但我觉得不妨作为一种折中的办法,总强过非得在“是”或者“不是”之间作僵硬的二元化选择显得更有弹性一些。
  也许还有人会问,你不是不承认侵略得来的满清政权统治的合法性嘛,那又大谈侵略民族与被侵略民族之间的融合,岂不是自相矛盾?我倒是觉得,这完全是两码事。一个政权的性质,由其取得之初就已经可以盖棺论定的了,期间除非发生过足以动摇其统治根基之巨变,出现过伐毛洗髓般的彻底转变,否则其性质将会是一贯的,一直延续到其最终垮台为止。即便期间经历过多次皇位传承,其政权性质亦将跟着代代相传。
  温习一下我国近代历史,可能有助于我们加深理解:1894年离满清入关也有整整二百五十年了吧,但这年11月国父孙中山先生从上海去檀香山组织兴中会,依然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为誓词。倘若中山先生因为满清政权已经统治了中华大地二百五十年就承认了它统治的合法性,那么还要“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做什么?
  这种观点比较不容易造成对历史及相关价值观上认知的紊乱;秉持这种观点,我们就能够十分轻易地作出如下判断:假使当年日本侵略者真的成功占领了中国,建立了他们的“大东亚共荣圈”,我们也不可能因为换了若干个领袖,推行了一些“亲民政策”后,就把这个政权给扶正了,时机一旦成熟肯定还是要把它推翻掉的。
  而对于一个民族是否融入另一个民族的判断,跟对一个政权的性质如何定性,根本就是两回事。前者是刚性的,且基本由一而终,侵略者身上披的羊皮再厚,狼始终还是狼;后者较偏向于柔性,即使侵略民族曾经屠杀、奴役过被侵略民族,但要是当时没有成功复仇,经过一两代人的更迭后,手中沾满被侵略民族鲜血的刽子手们都化为尘土了,被侵略民族的受害者的后代们,难道非要去追杀刽子手的后代来报仇不成?!至少汉民族好象是从来没有染上过这种“传统”的。一个是最上层的建筑,一个偏向于较下层的民间关系,完全可以分开来看,若非要将两者扯到一块去,反倒会变成一团麻般纠缠不清。
  至于帮助满清抵抗外侮的非满将士,亦可照此类推;若认定当时满清已为正溯,他们尽可归于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可也。至于认定元蒙、满清两朝皆为中华沦陷朝代的本人,则认为他们是英雄,且在保卫国土(尽管此时正被异族侵略者所侵占)和人民(尽管此时正被异族侵略者所奴役)不受外来侵略的意义上他们当之无愧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但在保卫清廷政权的角度看他们不能算得是上民族英雄。
  在这个问题上,施琅也是无法拿来跟这些将士作类比的:后者虽然身为被侵略民族的成员,但是在他们出生的时候,这个被侵略政权就已经存在很久了,已经成为板上钉钉的既成事实,而且没有刚开始时那么杀气腾腾了,再说前朝的血脉亦已被铲除殆尽,跟他们一点联系也没有,因此他们就不存在什么“背叛”、“贰臣”之说了。选择不与现政权合作,抑或选择加入现政权体系混口饭吃,也都只是摆在他们面前的“选项”之一而已。只要他们没有倒过来镇压本民族的人民,那么还都算是可以勉强接受的。施琅则完全不同,这点大家应该一点即通,根本无需本人再赘述。

  ⑤.“施琅与东周列国时的伍子胥性质相同,都是亲人为主人杀害,然后投奔敌国报仇,但为什么伍子胥长期以来被作为正面人物,但施琅却被某些人大骂?”
  这个问题实在是非常简单——东周列国时的所谓“国”,其实概念顶多也就是跟欧洲中古时期的小城邦差不多,无论从哪方面去看,别说跟“现代国家”的概念没法比,既然跟嬴政“一统天下”后延续下来的秦帝国模式都没法相提并论。在东周也就是春秋战国时代,谋士们觉得自己在一个城邦未获得重用,未能人尽其才,改投到另一城邦管治者的麾下,那实在是家常便饭,就如咱们现在从一个省到另外一个省、从一个市到另外一个市、从一个县到另外一个县去谋生一样,绝无道德上的瑕疵可挑。
  再说,如果说东周列国时“中华民族”或说“汉族”这个概念已经成型了的话,那么伍子胥同志先后服务过的楚和吴恐怕都是以同一民族为主体的“小城邦”而已。老伍的行为顶多是背叛了自己原来的小城邦管治者罢了,谈不上什么“背叛了民族”。
  施琅则完全不同了,无论是时代背景、国家架构还是所投政权性质,跟伍子胥均有着难以类比之处。而在悬殊的背景下,再仔细审视两人本身“复仇”的前因后果,其是非曲直实在就一目了然了。在此谨将两者复仇的一些细节摘录如下,大家不妨自行作出判断,看看两者之间究竟有何异同:
  A.伍子胥,春秋吴国大夫,是楚国大夫伍奢的次子。因楚平王昏庸,听信谗言,于公元前522年废太子建,杀太子师傅伍奢及其长子伍尚。伍子胥迅速逃离楚国,楚平王即发大军追捕,成功混出昭关,渡过长江,进入楚国的仇敌,日益强盛的吴国。经伍子胥和孙武振军经武,在公元前506年攻破楚国都城,使楚昭王仓皇出逃。伍子胥“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
  B.施琅自称十七岁即作贼,在台湾和闽南的民间史料中记有不少记载施琅年轻时的丑恶行为。南明隆武朝时施琅加入黄道周的军队,后来施浪背叛黄道周出逃投靠郑芝龙,后来郑芝龙降清,施琅随郑芝龙降清,被拨归嘉定三屠的屠夫之一的李成栋麾下,从征广东,攻打南明两广政权,在镇压广东抗清起义活动中罪恶累累。李成栋突然“反清复明”后,施琅也跟着李成栋“反清复明”。因为南明内部争斗不断,加上李成栋对福建将领的排挤,施琅等闽将又重新投归郑成功,直到曾德事件后再次降清。曾德原先是郑彩部下的将领,郑芝龙降清后,曾德不大得志,在郑成功军中受施琅节制。施琅被削去兵权后,曾德为求出头之日,利用过去在郑氏家族军队中的关系投入郑成功营中,充当亲随,即所谓“恃郑氏亲昵,逃于郑所”。施琅听到消息后,大为愤慨,派人把曾德捉回斩首。郑成功“驰令勿杀”,施琅却悍然不顾,“促令杀之”。郑成功见施琅违令擅杀郑氏旧将,遂命逮捕施琅。施琅被捕后,在一些旧亲信部将的庇护下,竟然奇迹般地逃到大陆沦陷区,公开与满清接触。郑成功获悉后,怒不可遏,在七月间把施大宣、施显(施琅的父兄)处斩。施琅得知消息后,遂死心塌地投靠满清,一意同大明为敌。降清后的施琅在镇压闽南反清群众中立下重多战功,后极立帮不识水性的清朝建立水军,施琅多次后清庭建议“当乘其(指台湾郑氏政权)民心未固、军情尚虚”的时刻,进军澎湖、台湾,使“四海归一”。他在两次进军澎湖、台湾因飓风所阻失败后,再次上疏要求征台。南明永历帝死二十一年后,施琅利用郑经病逝后台湾内部政局不稳的机会,出兵攻台,灭掉了中国最后一个抗清基地台湾,中国从此全境沦丧。

  ⑥.“现在那些当时侵略中原的民族已经融入我们中华民族,重提历史会伤害民族感情。”
  为了“民族感情”,竟要阉割历史?!这种话说出来,不仅自己民族觉得自己是孬种,更会被当时的侵略民族所瞧不起——看,这种连历史都不敢提的民族,就活该被人家侵略!这种话说出来,不知还有什么颜面去指责人家日本否认侵华史实、美化侵华罪行?这种话说出来,又有何面目去面对那些历史上被侵略者杀戮的千千万万平民、英勇抵抗外侮的千千万万热血将士们! 这种话说出来,更无以面对那些因秉笔直书青史而被残酷迫害的史家,如因坚持写“崔抒杀其君”而导致好几兄弟被杀的齐国太史官伯、仲、季及南史氏,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而获罪下狱受腐刑的司马迁等。
  真不知道在某些人眼里,“民族感情”咋就这么脆弱,早就八杆子打不着了的几百年前的老皇历,居然也能“伤害”得到现在的民族感情。我实在怀疑是不是由于这些人自己本身感情极度脆弱,于是以为所有的人都是跟他们一样脆弱的。
  真不知道需要靠掩盖和歪曲历史来维系的“良好”的“民族感情”,到底能够维持多久?为了更能增进“民族感情”,接下来还需不需要进一步美化一下,把成吉思汗、多尔衮等等超级屠夫改写成爱民如子的明君贤臣?!
  让历史为政治服务,根据“政治形势需要”把黑的说成白的、白的说成黑的倒也见惯不怪了,这是古今中外的极权所惯用的伎俩,区别只在于高明一些还是拙劣一些而已;但让历史为“民族团结”“服务”,倒真象是我们自己的独创专利。为了“民族团结”,坚持抵抗侵略的南宋、南明成了不可救药的腐朽王朝,岳飞、文天祥不再是民族英雄,汉奸、贰臣施琅成了“大将军”,满荧屏尽是辫子和花翎,“奴才该死”和“喳”等响遍大街小巷……
  我以前一直觉得无比奇怪,为什么现在的教育、宣传部门非要用这种不可理喻的自虐方式来增进什么“民族团结”?后来想来想去终于开窍了,原来只有那些曾经干下过严重伤害兄弟民族感情的事(如文革时的“内人党”大冤案等)的家伙,才会以这种方式来“安抚”兄弟民族的感情。
  不过我觉得,这种办法恐怕一点都不会凑效的。侵略和被侵略的历史再怎么残酷,毕竟也已经过去好几百年了,哪个民族还不都更换了几十代人,经过白云苍狗、沧海桑田之变幻,历史的疮疤早已愈合,无论是光荣还是屈辱,都已经随着历史的洪流褪尽本色了。而且,尽管侵略和被侵略的历史在侵略者当权的时代不能提,但只要更换了朝代,前朝的那些史实掌故,必然会被史家秉笔所记,所谓不容青史尽成灰嘛。那么,历代都这么过来了,从没听说过因为提及了这些民族间侵略和被侵略的历史而伤害过什么“民族感情”、引发过什么“民族矛盾”的,到现在又何需某些人画蛇添足般去篡改历史来维护“民族团结”呢?
  但是,要是罪孽是在最近几十年造下的,兄弟民族还能深切地体会得到其中的切肤之痛,那么再怎么淡化,再怎么从别的方面给予“感情补偿”,恐怕都是无济于事的。这种廉价得不能再廉价的“感情”,虚得不能再虚的虚荣,假得不能再假的假货,不能当饭吃,不能当衣服穿,不能当神供奉,不能当学费、医疗费来支付,而且还象气球般随时一戳就破,你要多少我就能给你多少,谁还会希罕这破玩艺儿!
  其实,咱们大多数的兄弟民族根本不象某些人心目中想象的那么虚伪——他们真诚,他们直率,他们没有那么多的花花肠子,他们更欢迎一些实实在在的东西。他们也许心胸广阔,虚怀若谷,但谁要有负于他们,恐怕也不是用一些虚幻如海市蜃楼般的东西就能够轻易打发掉的。真要维护兄弟民族的感情,让各民族能够象手足兄弟一样亲如一家的话,好好对待他们,以前有什么对不起的地方真诚地给赔个不是,再往后实实在在地给予他们以更广泛、更真实的自治的权利,兑现他们更多的民主、自由、人权、法治,这样恐怕会比什么都强!
 

--------------------------------------------------------------------------------
 

虽然迟了读,还是要补个迟来的赞叹.张三老头不得不叫好. -张三一言- [0 bytes] -2006-4-4 04:45 [Click:0]
有理有据,好文。王希哲辈伪民族主义者再不汗颜,那可真没救了。 -刘因全- [0 bytes] -2006-4-3 17:56 [Click:3]
因全兄,如果你对你画个花脸,敲敲边鼓的小跑龙套的角色还挺满意话,就尽管卖力吧 -周同- [0 bytes] -2006-4-3 18:21 [Click:4]
只要反对中共一党专制,就是老刘的朋友。谁和中共挤眉能眼,也别 -刘因全- [142 bytes] -2006-4-3 18:40 [Click:114]
同意您的观点! -范工- [0 bytes] -2006-4-3 22:40 [Click:1]
刘九律 -刘因全- [4008 bytes] -2006-4-3 19:05 [Click:105]
很好!让有些自命不凡一无是处的朋友好好反省 -武汉蒋品超 - [0 bytes] -2006-4-3 20:10 [Click:0]
根源先生,《网路文摘》可以发你的这篇文章吗? -徐水良- [0 bytes] -2006-4-3 17:46 [Click:1]
老徐恏~~~~乐意之至~~~~^_^ -根源- [0 bytes] -2006-4-4 07:22 [Click:0]
从第五点看,施琅值得赞扬--汉族文化的观点。 -赛昆- [254 bytes] -2006-4-3 17:15 [Click:119]
根源先生的文章横空出世!希哲我忙,暂请您读根源先生此文吧。今后有一天定就“大汉族主义”问题与你叫板! -刘国凯- [602 bytes] -2006-4-3 16:50 [Click:112]
国凯。我也很忙,要写别的东西。如果你居然叫好这位根源的文章便是“横空出世”“荡起回肠”如何如何的话, -周同- [778 bytes] -2006-4-3 18:11 [Click:104]
糟糕!荡气回肠打成荡起回肠。不过,希哲,你的比喻错了。应该是那个上午犯了强 -刘国凯- [358 bytes] -2006-4-3 18:38 [Click:102]
六四后有个朋友说过, -贝苏尼- [186 bytes] -2006-4-3 14:46 [Click:140]
说得好极了. -加人- [0 bytes] -2006-4-3 17:03 [Click:3]
中共怕中华民国就如满清怕大明,但中共比满清还不如。 -新大陆人- [584 bytes] -2006-4-3 14:22 [Click:140]
[4/4/2006 4:47:41 PM]


 
姓名: 密码:
电子信箱: 主页地址:
来自何方:
主题:
内容:
This Is CAPTCHA Image
(Enter the verification code in the image above)
Home | Freedom Forum | Chinese Poets Forum | Culture Forum | Wen Ji | Books | About Us | Links | backend
Copyright © 2005 American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