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中功總會
American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House
自由論壇
|
中國反政治迫害同盟
|
天華修院
|
論壇規則
|
美國國際出版社
|
友情鏈接
天華修院
新帖
|
查帖
|
刷新
温去病
3/17/2006 3:12:47 AM
标题
内容
栏目:[思想批评] 阅读:863次 评论:5次 发表日期:2005-10-3 李敖北京大学演讲时,有学生提问说,今年早些时候,北大闵维方书记曾经提出一个观点,大意是说对于有反动言论的老师应该清出课堂,您对此有何评价?李敖回答说,大学的特色就是什么言论都敢接受,怎么可以叫反动言论呢?在大学里,没有什么言论是可以害怕的,不能讲的。 笔者首先明确三点:一、北大能把李敖请来演讲是了不起的进步,闵先生功不可没。二、网上没有搜出学生所言闵先生讲话原文,但我想此事绝非空穴来风。三、完全同意李敖先生的看法。但由于李敖先生没有对“反动言论”这一话题深入探讨,笔者还想再说上几句。 什么是反动?如果按字面理解,是反方向的活动。在中国大陆的特定环境中,所谓反动就是反对党和人民,是逆社会潮流的敌对行为,当属被打倒清除之列。学者教授们发表言论,而且往往言之有理,论之有据。即使与官方不同乃至对立,也只是反对意见,与抵制抗拒官方的具体行动有着天壤之别。 请注意,身为北大党委书记的闵维方用的是“反动”而不是“反对”一词。混淆两者界限十分重要,因为如果只是“反对”,校方无法采取制裁措施。一旦定性为“反动”,校方就能与官方联手兴师问罪。 每个人随时可能做出不同选择,治理国家更是有N多选择。官方的制度政策只是一种选择,因而绝对不可能如罗敷一般,“多一分则白,去一分则黑;加一分则胖,减一分则瘦”--恰到好处,完美无缺。既然官方的错误缺陷不可避免,多听听反面意见,尤其是学者的不同意见乃是求之不得的好事。 社会如同汽车一样,同时需要正反两方面的力量。既要有加油前进的动力,又要有及时刹车的反作用力。如果汽车只能加油不能刹车,车毁人亡随时可能发生,汽车就会成为公害。而社会的不同乃至反对意见正是汽车的刹车装置。不幸的是,建国后,通过反右、文革,毛泽东大搞顺者昌,逆者亡。将不同意见者定性为反动派(反党、反社会主义、反毛泽东思想的三反分子),剥夺他们的发言权力,并对其进行残酷的迫害。从此偌大中国报喜得喜,报忧得忧,宁左勿右成了官场护身符。于是有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的现代神话,有了“语录不离手,万岁不离口;当面说好话,背后下毒手”的最亲密战友--这便是一元化体制的典型特征。 十一届三中全会从名义上彻底否定的文革,但是由于政治体制改革长期滞后,两大体制缺陷至今困扰着我们:一是缺少预防犯错机制,二是缺少事后纠错机制。前者是重大决策事先不能公开讨论,让持不同观点的人充分发表意见。后者是对造成严重后果的责任者不能进行彻底追究,不能建立制度性防范体系,避免同类错误再度发生。 导致这种局面的原因之一就是缺少思想自由和言论自由。大家只能在一定的框框内思考,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提出解决问题方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了公民有言论自由和新闻出版自由。为什么落实不了呢?原因就是有些权势者敢于绕过宪法自行给不同言论定罪。而闵先生恐怕就是能给“反动言论”定性的权势者之一。八十年前,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就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校训,将近一个世纪过去了,今天的北大党委书记闵维方却提出,将“有反动言论的老师清出课堂”。难怪李敖先生说,今日国人没有资格骂北洋军阀。 被权势者扣上“反动言论”的帽子,自然没有好果子吃。人的天性是趋利避害,说出不同观点的学者触了霉头,谁还会多言多语?如果以研究问题为已任的大学都成了一言堂,还奢谈什么解放思想,言论自由?社会怎么可能健康发展? 在文明国度,无论多么伟大的思想家,也只是学术流派之一,大家完全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品头论足,而不同观点碰撞交流取长补短,才能产生更符合客观规律的理论,以如此理论指导社会实践必然会少走许多弯路。 没有言论自由的国度,无不以个人崇拜为共同特征。他们把个人思想当成金科玉律神圣化,甚至提升到法律层面。谁敢提出异议,必有大祸临头。全体国民只能在领袖的思想框框内打转,不能削足适履,势必动辄得咎。用一个人思想取代全国头脑的国度,与集中了全体国民智慧的国度竞争,其结果不卜可知。 文明国度的老百姓以纳税人自居,整天端着主人架子教训政府,媒体更是以找茬挑剌批评政府为能事。结果真应了那句老话:让人说话,天不会塌下来。反倒是那些严格控制舆论,把批评者当成反动派整的国度,天纷纷塌了下来。 回顾建国后的历史,不难得出一个结论:那些动不动就把别人打成反动派的人,才是真正的反动派。正是他们在逆历史潮流而动,逆民心所向而动。中国大陆什么时候能建立宪法法庭,依照宪法而不是权势者对言论作出裁决,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才可能享受真正的言论自由。
改帖
删帖
提帖
压帖
封/解帖
删改者姓名
删改者密码
Home
|
Freedom Forum
|
Chinese Poets Forum
|
Culture Forum
|
Wen Ji
|
Books
|
About Us
|
Links
|
backend
Copyright © 2005 American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