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中功總會
American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House
自由論壇
|
中國反政治迫害同盟
|
天華修院
|
論壇規則
|
美國國際出版社
|
友情鏈接
自由論壇
新帖
|
查帖
|
刷新
张三一言
6/16/2011 1:27:55 AM
标题
内容
从不认同平反说开去 张三一言 我不认同平反。理由是平反是在承认现一党专政政权合法性前提下行事,我不承认,所以不认同平反。 我支持别人平反要求和行动,香港支联会以往六四烛光晚会口号是:“平反89民运, 追究屠城责任, 结束一党专政, 民主万岁”;我支持支联会,并参加他们举办的六四烛光晚会。根据同样的理由,我支持人们在共产党法律内参选各种代表,依法维权,鼓吹改良。 这是不是没有立场、投机、人格分裂?并不是。我有我的理由。 促进中国民主,不是某一个人的专利;是每一个中国的事,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权利或义务。既然是每一个中国人的事,而每一个人的经验取态感情爱憎立场观点都不同,所以由所有中国人组成的中国促进民主大军必然是分殊的;这个大军必然组成由纯体制内改良到体制外暴力革命的光谱。作为一个促进中国民主的民主人士理应认同和支持全光谱的各种促民主思想与行动。我站在民主光谱中的民主革命位置,对站在民主光谱中要求平反位置的人的主张和行动,我只有支持的理由,没有反对的道理。根据这个理由,我支持国内人民依法维权,支持人们参选,支持人们改良,支持人们各式各样依法合法抗争。当然,我更支持冲击现有法律底线的斗争、法外斗争、各式各样的革命,必要时包括暴力革命。我认为民主要革命与改良两只脚走路;因为民主是众多人的事,所以民主不但是要两只脚走路,还是有众多双脚走民主光谱中诸色民主之路。 条条大路通民主才是民主之路;唯一道路通民主是专制独裁之路。专制独裁之路是背向民主之路。 如果因为我自己是站在民主革命立场上的,所以反对所有不在这个立场上的人、思想、行动,那么我是一个包打天下的“民主”人士,也就是一个专制主义者。我期待各自站在不同的民主光谱位置的朋友,除了坚持自己立场外,同时也容忍、容纳、支持民主光谱中不同位置的人士。这样,中国的民主会更有希望一些,会更近一些。 或许有人会质问:你为甚么反对刘晓波? 先视正听,我没有反对刘晓波,我还签名支持刘晓波主导的08宪章,至今没有变;我反对的只是刘晓波的媚共美共言论。 让历史判断美共言论会流芳百世还是遗臭万年。附刘晓波媚共美共言论如下: 『现在又再次被政权的敌人意识推上了被告席,但我仍然要对这个剥夺我自由的政权说,我坚守着二十年前我在《六•二绝食宣言》中所表达的信念——我没有敌人,也没有仇恨。所有监控过我,捉捕过我、审讯过我的警察,起诉过我的检察官,判决过我的法官,都不是我的敌人。虽然我无法接受你们的监控、逮捕、起诉和判决,但我尊重你的职业与人格,包括现在代表控方起诉我的张荣革和潘雪晴两位检察官。在12月3日两位对我的询问中,我能感到你们的尊重和诚意。 敌人意识的淡化让政权逐步接受了人权的普世性,1998年,中国政府向世界做出签署联合国的两大国际人权公约的承诺,标志着中国对普世人权标准的承认;2004年,全国人大修宪首次把“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进了宪法,标志着人权已经成为中国法治的根本原则之一。与此同时,现政权又提出“以人为本”、“创建和谐社会”,标志着中共执政理念的进步。 这些宏观方面的进步,也能从我被捕以来的亲身经历中感受到。 尽管我坚持认为自己无罪,对我的指控是违宪的,但在我失去自由的一年多时间里,先后经历了两个关押地点、四位预审警官、三位检察官、二位法官,他们的办案,没有不尊重,没有超时,没有逼供。他们的态度平和、理性,且时时流露出善意。6月23日,我被从监视居住处转到北京市公安局第一看守所,简称“北看”。在北看的半年时间里,我看到了监管上的进步。 1996年,我曾在老北看(半步桥)呆过,与十几年前半步桥时的北看相比,现在的北看,在硬件设施和软件管理上都有了极大的改善。特别是北看首创的人性化管理,在尊重在押人员的权利和人格的基础上,将柔性化的管理落实到管教们的一言一行中,体现在“温馨广播”、“悔悟”杂志、饭前音乐、起床睡觉的音乐中,这种管理,让在押人员感到了尊严与温暖,激发了他们维持监室秩序和反对牢头狱霸的自觉性,不但为在押人员提供了人性化的生活环境,也极大地改善了在押人员的诉讼环境和心态,我与主管我所在监室的刘峥管教有着近距离的接触,他对在押人员的尊重和关心,体现在管理的每个细节中,渗透到他的一言一行中,让人感到温暖。结识这位真诚、正直、负责、善心的刘管教,也可以算作我在北看的幸运吧。』(共878字) 张三一言 20110616 香港
改帖
删帖
提帖
压帖
封/解帖
删改者姓名
删改者密码
Home
|
Freedom Forum
|
Chinese Poets Forum
|
Culture Forum
|
Wen Ji
|
Books
|
About Us
|
Links
|
backend
Copyright © 2005 American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