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中功總會
American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House
自由論壇
|
中國反政治迫害同盟
|
天華修院
|
論壇規則
|
美國國際出版社
|
友情鏈接
自由論壇
新帖
|
查帖
|
刷新
zhuantie
3/14/2011 6:42:40 PM
标题
内容
ZT 孙中山护法运动真相 1916年,袁世凯被推翻后,民国重归统一。在这一年里,袁世凯死了,黄兴、蔡锷也相继去世,而孙中山因在日本度蜜月,也未曾在新的格局中发挥重大作用。南北统一以后,黎元洪继任了总统,而继承北洋权柄的段祺瑞当了总理。 新的政治格局依据的是《临时约法》,恢复的是第一届国会。可是不能总是用《临时约法》,大家还得制定正式的《宪法》。建立怎样的国家,是集权制还是分权制,议员们意见各执一词,时不时还要吵闹一番,彼此间活动一下筋骨。初级阶段的共和政治,少不了这一阶段,可是天天喊着共和的国人,却没有耐性推进这一进程走向完善。宁愿要武力见高下,也不愿意仅仅是在议会里小打小闹。孙中山就尖锐地指出:“然一般官僚武人辈所以必欲解散国会者,实即欲自根本上推翻共和国体耳。”,当然,孙也不喜欢国会政治。 1917年,黎元洪和段祺瑞矛盾激化。当时,黎元洪只是国家元首,而段祺瑞是军事领袖,两者谁赢谁败就显而易见了。黎元洪解散议会,而段祺瑞挑动张勋复辟,驱逐了黎元洪和议会,之后又驱逐了张勋。此一回合,在京畿附近拥兵数万的段祺瑞完胜。 在民国的政治体系里,总理和议会总会是一对冤家。总理的提议一般是很难得到议会通过的,而时不时地又总是被弹劾。更何况,其背后多是派系之争,搁谁也不服气啊。段祺瑞早已和国会之间怨恨尤盛,指望他恢复国会,就好比拉登愿意和布什相互拥抱一样。何况他现在兵权在握,十几省的督军齐声拥护,鸟你才怪。 段祺瑞说了,临时约法、旧国会,都过时了。也难怪,《临时约法》通过时,也就只剩下20几名临时参议员投票,其他的议员都被孙中山吓跑了(在定首都议案的时候,孙黄表示,谁不投南京,就把你抓起来,致使许多议员离席抗议)。就是南方革命阵营中,湖北、江苏等省都坚称《临时约法》不合法。所以,段要求按照原来的步骤,重新组织临时参议员,重新选举新国会。 段祺瑞的做法让那些没事可干的议员们大为愤慨,也让西南实力派们非常担心,你这么大权在手,如果又想要成为下一个袁世凯的话,谁还能制约你啊。还有的人认为,要推进宪法、宪政,最名正言顺的推动者是民国大总统黎元洪啊,怎么也轮不到你段祺瑞啊。三方势力一合计,觉得这样不行,不能让段祺瑞一股独大,这对共和是非常不利的。全国之大,是找不到任何人可以在拥有绝对权力之后又遵守共和的,无论你是段还是孙。 护法运动最先提出是针对张勋复辟的。孙中山表示支持黎元洪,反对复辟,要在南方建立临时政府。可是,仅仅过了12天,张勋就被段祺瑞驱逐了,好在段祺瑞没有恢复旧国会,护法运动于是从反张勋复辟转为了反段祺瑞专权。 护法运动应该拥戴的首领是黎元洪。可是黎元洪根本无法离开京津地区,他也不愿意和孙中山合作,要合作,早在辛亥革命时期就合作了。黎元洪去了天津,在那里投资房地产,工厂,银行,发现这比当总统好玩多了。所以,扛护法旗帜的大任,就落在孙中山的肩上了。既然黎元洪没有兴趣,那么孙就可以施展自己的抱负。这几年闲居在家里,天天空想怎样在中国建10万英里的铁路,想都想累了,该实干一番了。孙中山的支持者们这几年也受尽苦难。二次革命失败,人员大量流亡,或死或散,伤了元气。自己重新组建革命党,又遭到黄兴等人的反对。虽然号称反袁,但实际已经毫无实力了,以至于护国运动中,反袁的主力竟然是梁启超、蔡锷、唐继尧、陆荣廷等,李烈钧、程潜等虽然也参与了护国,但带的都是滇军、黔军,孙的支持者在新格局中没有获得一席之地。 支持护法运动的力量逐渐形成。首先和孙中山汇合的是海军总司令程壁光,他是黎元洪的坚实支持者。可是他掌控的只是部分海军,北京又在内陆之地,是无法救助黎元洪的,他只得和其他势力合作。而陆军方面的实力派,当属于西南诸省在反对袁世凯运动中所形成的实力派,如云南唐继尧、广西陆荣廷、贵州刘显世、湖南谭延闿等。广东在桂系军阀的控制之下,广东省长则是段祺瑞任命的朱庆澜,这是一块权力可以重新洗牌的地方。 桂系和朱庆澜都欢迎孙中山的到来。桂系是希望获得抗衡段祺瑞的更多支持,而段祺瑞任命的朱庆澜,则是邀请孙中山来对付控制广东的桂系督军。广东也是孙中山的老家,自然也有自己不少的关系脉络。和孙中山一同南下的,还有那些被冷落的国会议会。大家心思各异,虽然旗号是护法,但谁会真的在乎《临时约法》? 一切的矛盾随着怎样建立护法政权而暴露、激化。程壁光等人当然支持黎元洪为合法总统,所谓护法,就是遵守已有的法统,同样想法的还包括国民党的部分人士,如章太炎、谭人凤等。西南实力派也视黎元洪为正统,所以大家决议的护法运动,自己也应该遵守约法,否则就是师出无名。他们希望像在护国运动一样,成立一个合议制的军务院,共同抗衡段祺瑞。他们的目的是恢复原有政治局面,而不是一定要推翻段祺瑞,以一种专制去取代另一种专制。 孙中山起初答应了这样的政治要求。但随着到广州的国会议会越来越多,到8月份的时候已经达到150余人,而且多是国民党议员的时候,孙中山又改变了自己的想法。你们有军队,我有议员,谁怕谁啊?!孙中山于是召集议会开会,要组建一个自己的政府。议员们也未必都会支持孙中山的想法,赞成的和反对的吵个不停,最终孙同意将政府前面加个军,也就是中华民国军政府。孙中山想当大总统,好在一些国民党稳健派人士劝他,合法的总统黎元洪还在,你这不是首先违背你自己宣读的《临时约法》吗?无奈,孙宣布就任大元帅,陆荣廷、唐继尧为副,并公布各部总长名单,此政府没有内阁。此案获得仅百余人的非常国会通过。这是民国成立以来最专权的政府,连独裁的袁世凯都自愧不如,在宣布帝制前,袁世凯政权好歹还有内阁作为遮羞布。 但这一切都是空头支票。陆荣廷、唐继尧等知道孙中山急于这么做,是想有一个头衔来向他们要兵权。他们自然反对这个政府,说这个政府不合法。临时约法有这样的规定吗?百来人可以组建非常政府,那么我也弄几十个议员,不一样也可以宣布成立政府呢?陆荣廷说了,现在国难当头,首先是恢复合法总统和国会,而不是以不合法的手段急于再建一个政府,那还叫护法吗?唐继尧则称,我不够威望呢,当不了副元帅,也不想让别人说我争权夺利,暗地里把孙给骂了一通。六个部长和参谋总长等人,只有一个由滇军师长提拔的陆军部长宣布就职,其他如元老级伍廷芳、唐绍仪、程璧光、李烈钧等人都觉得这太过了,拒绝任职。 由此,孙中山和实力派陆、唐之间的合作已经终结,只是双方没有马上撕破脸皮。此时,段祺瑞的大军已经进逼四川、湖南两省。唐继尧另组了靖国军,带着支持他滇、黔、川军和北洋军作战,而陆荣廷则组建桂、粤、湘联军,在湖南和北洋大军拼杀。对于孙中山的政府,控制广西的桂系决定让孙中山自己去玩,当然,他们要牢牢地控制广东的军权和财权,广东的督军是桂系将领陈炳焜。他们不想让孙组建军队,因为桂系认为显而易见孙的军队第一个想要消灭的,肯定是桂系军队。 好在有个段祺瑞任命的广东省长朱庆澜,在这人生地不熟的广东,他可是受尽了桂系的压迫,他希望能和孙中山一道抗衡桂系。朱庆澜很快被段祺瑞免了职,但他手中有20营省长亲兵可是各方争夺的焦点。朱庆澜的亲军司令是陈炯明,陈炯明也不希望自己归属于桂系的督军控制,他找到了海军将领程壁光。程壁光于是和陈炳焜商量,你看我这海军军种也太单一了,你把那20营部队给我当海军陆战队吧。程壁光是桂系、孙中山之间的缓冲力量,陈炳焜口头答应了。有的书上称,这20营部队被保留下来,是孙中山的争取,那自然不合孙、桂系之间当时的紧张情形的。桂系也许会鸟程壁光的面子,但对孙中山要掌握军队的梦想是极其防备的。这里,除了涉及前面的原因外,桂系控制广东,此事本身也是必然受到许多粤籍人士的不满,而孙的广东籍贯也是桂系的潜在危险。 当然,即使是海军陆战队,但一支主要是粤籍官兵组成的队伍始终是桂系的威胁,桂系大军多在湖南作战,最好是也将这支部队送上前线。最终,各方商定,该部改编为援闽粤军,去打福建去了。此时,陈炯明是孙中山的支持者,所以孙中山间接拥有了一支自己可以影响的部队。 孙中山早就想将桂系驱逐出广东。他认为广东籍军人一定会支持自己的,而派驻到广东北部的滇军,也有一部分人可以说动。海军势单力薄,程壁光也是自己小时候的朋友,虽然主张以护法为大,但应该也阻止不了自己的决心吧?! 可是,程壁光没有他想象的那么好说话。孙中山要程壁光派军舰支持他,去炮轰广州城。程壁光火了,我是来护法的,不是帮你打桂系的,而且你我都是广东人,应该要维护广州的和平,怎么去炮轰它呢?不但不同意,而且要求各军舰戒严,不准周围有船只经过,防止孙直接登船指挥。海军没有反应,孙一气之下跑到炮台,亲自指挥炮兵发炮,没想到火药早就潮湿了,孙中山第一炮轰广州没有成功。中山先生非常气愤。 过了不到两个月,也就是1918年1月,这时陈炯明刚获得援闽军的控制权,趁着程壁光不备,孙中山又要炮轰广州了。陈炯明说,我的部队才到手的呢,还不可靠呢。孙中山于是宴请同安、豫章两舰舰长,一通酒水下去,这两人乱醉如泥了。孙中山把反对自己举动的部属暂扣,和自己其他的亲信,带着这两人上了军舰,要他们下令炮轰广州城内的督军府。两个舰长当然犹豫,孙中山于是亲自点火开炮,其他火炮也相继开火。 奇怪的是,被轰击的广州督军莫荣新(换人了)没有还击。广州城上只有从军舰飞来的炮弹,反正落在督军府的也没有多少,炸死不都是广州人吗?更何况,桂军主力都在湖南、粤北前线,他们打算以退为进。 其后是一边倒的结果。护法政府还没散呢,这里就自己打起来了,段祺瑞那个高兴啊。滇、桂系自然是“义愤填膺”了,支持孙中山的一些人也非常不满,至于那些南下护法的议员、政客也无法接受这样的内讧。很快,护法各省在广州召开“护法各省联合会议”,这个会议实质上取代了孙中山的寡头政府,毕竟他们才真正代表了护法派的各路人马的利益,这包括了滇系、桂系,相对独立的黔系、湘系、海军,还包括一批国民党稳健派。 会议确定,护法并不是要推翻原有民国政府,而是以战促和,使得民国法统早日恢复。其次,还确定护法机构实行合议制,有事集体讨论。推岑春煊为议和总代表,伍廷芳为外交总代表,唐绍仪为财政总代表,唐继尧、程璧光、陆荣廷为军事总代表。有人提议还是给孙中山一个名分吧,设个政务委员长怎么样,结果其他人眉头一皱,没人再提了。 联合会议成为护法运动的实际权力中心,被排除了的孙中山自然非常不满。我好歹也是非常国会通过的大元帅,你们这个组织算什么,简直是非法组织。一顿痛斥之后,联合会成员觉得也对,我们不能设两个政府,所以过了3个月后,非常国会再次召开会议,决定“一、将军政府原采之单独制改为合议制,改大元帅一职为政务总裁若干人,组织政务会议,各总裁地位平等,责任同负。二、护法各省各军仍旧派出代表,组织联合会,统筹军备,计划作战,其议决事件,由政务会议施行。”最后,选举岑春煊、唐绍仪、唐继尧、陆荣廷、伍廷芳、林葆怿和孙中山为军政府政务总裁。 虽然原来的空头大元帅变成了7总裁,新的7总裁分摊了权力,但却可以指挥、协调南方几省的军政财的事务。可是孙中山怎么能咽下这口气呢,孙中山拒绝就职,跑上海去了。不久,孙也后悔了,又派徐谦为全权代表,好歹留个位置,为以后的东山再起做准备。 这7总裁怎么少了护法大员程壁光了呢?原来他死了,被人暗杀了。程壁光在炮轰广州事件中非常愤怒,但他不好拿孙中山怎么办,只好撤掉了两舰舰长的职务,并坚决表示不准海军介入各派军事冲突中去。程壁光的死期到了,2月26日,广州海珠码头被刺杀,胸口中弹,当场身亡。程壁光之死,也标志着护法运动中最明确恢复法统的实力派消亡了,护法政府少了唯一可协调矛盾的力量,只剩下了彼此算计的对手们坐在一起了。 和陶成章被害一样,孙中山悲愤万分。程壁光的弟弟程奎光还是兴中会的老会员,和陆浩东一起牺牲的,而程壁光是最早和自己一道宣布护法的,遭此厄运,能不“伤心”吗?孙中山、伍廷芳等闻讯亲往现场,“敬致丧葬费”,并嘱胡汉民拟撰布告。孙以军政府大元帅身份发出“缉凶令”,凶手不必说,一定是桂系指使的。据最多的表述称,因为程壁光投靠桂系,但桂系觉得程依旧不可靠,所以杀害了他。什么逻辑? 当然,真凶不说话的话,究竟是谁杀的,谁知道呢?如果蒋介石不自己承认亲自杀了陶成章,谁还能说什么呢?蒋介石说出来是为了表功,难道杀害程壁光的凶手就得默默无闻?有资料称,据罗翼群(时任大元帅府少将参军)写的《有关中华革命党活动之回忆》,暗杀事件原来是孙的亲信朱执信主持的。 同年被暗杀的名人还有汤化龙,原国会的议长,他没有跟着南下,而是留在北京参与新国会的建立,所以也该死。这位武昌起义第二天就参与领导辛亥革命的宪政派领袖,这位护法运动要恢复的国会的议长,死在加拿大的维多利亚,死在一名叫王昌的刺客手中。王昌当即自杀,被孙中山以党礼埋藏在黄花岗左侧。 护法政府还依旧存在。各派和北洋军抗衡,四川、湖南沦为战场。段祺瑞的权力越大,觊觎他的权力的人也就越多。北洋军胜利了,但北洋系分裂了。对于护法政府以战促和的态度,北京政府开始分裂了,他们是强硬的段祺瑞和主和的冯国璋。即使是对立的双方,主和的很容易和对方主和的达成默契,双方的强硬派也是如此。敌人的敌人就是自己的朋友嘛,至于护法是什么东西,谁管他。 很快,护法政府和冯国璋等在湖南、四川实现私下停战,而双方的愤青们也居然走在一起了。孙中山和段祺瑞也相互暗送秋波,互遣代表,对付共同的敌人:尚在广州由桂系主导的护法政府。1918年,陈炯明率领的援闽军(其实是攻闽)一番苦战,占领福建南部,形成了一个新的割据地区,这是唯一控制在孙中山支持者的地区,也是他和段祺瑞合作的资本。 1920年,双方协商,陈炯明退出福建,段支持孙攻打桂系。所谓“粤桂战争”爆发。看起来桂系军队很强大,但此时力量对比有了悄悄的变化。陈炯明部长期驻扎闽南,打回老家去的意愿非常强烈,而桂系却没有这样的迫切心情。更何况,广东是大省,许多桂系部队都是广东籍官兵,内部稳定性也不强。而桂系中,还有曾经支持孙中山的老同盟会员担当将领,如刘宸寰等。段祺瑞的支持也不是空的,给了军饷50万元,子弹600万发,还派陈炯明昔日的对手臧致平师、王永泉旅协同作战。 粤桂战争仅仅两个月就结束了,粤军占领了广州,那个在广州城的护法政府被驱逐了。孙中山再次回到广州,召集支持他的部分议员,宣布取消护法军政府,自己是民国大总统了。虽然这个大总统控制的范围已经接近一个省之大了,但他有决心消灭所有反对他的人。包括后来了和他渐行渐远的陈炯明。有意思的是,虽然北京政府是专权政府,但几乎都是有内阁总理的,而孙中山也数度担任总统,但从未允许总理内阁的存在,而约法却明白地确定中华民国政府为内阁制政府。 此时的护法是什么?约法和国会在哪里?谁在乎呢?
改帖
删帖
提帖
压帖
封/解帖
删改者姓名
删改者密码
Home
|
Freedom Forum
|
Chinese Poets Forum
|
Culture Forum
|
Wen Ji
|
Books
|
About Us
|
Links
|
backend
Copyright © 2005 American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