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中功總會
American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House
自由論壇
|
中國反政治迫害同盟
|
天華修院
|
論壇規則
|
美國國際出版社
|
友情鏈接
自由論壇
新帖
|
查帖
|
刷新
刘因全
4/5/2010 2:45:07 PM
标题
内容
清末的革命团体普遍只有松散的组织,多数革命起义事实上并非直接由孙中山所领导,而是由黄兴筹画与统帅,时人也多将孙黄两人并列。至于革命党内,认同黄为实际领导革命的党人也不在少数。可惜的是1928年国民政府北伐后,黄的人马被逐渐排除在中国国民党之外,黄的贡献则长期遭到忽视,直到1990年代才重新受到两岸三地重视。孙中山政治生涯中,因固执以至与同志反目。例如同盟会时代之章太炎、中华革命党时之黄兴、护法时之岑春煊,皆曾为孙之股肱,而后来反目不相往来。此外,孙对革命的奉献也许很大,但未必如官方所说般远远超过其他革命人士的贡献。但不可否认孙中山在倡导革命思想,组织、领导革命团体都是处于领导者的地位。孙中山为推翻帝制所付出的牺牲与贡献也为多数人所认同。 一些人认为,孙中山在民国建立以后,有多次作为未能贯彻民主、自由、法治等精神,例如:二次革命时力主使用武力使中国出现分裂;护法战争时召开非常国会的合法性;组织中华革命党采行秘密会党形式,皆存在曲解、损害民主及法治的表现[{{fullurl:Template:FULLPAGENAME}}#endnote_7]。而后孙中山因为不满西方列强不支持其广州政权,党内实行集权之外,转向师法列宁俄国,推动联俄容共,国民党组织机构采行列宁式体制,遭到党内反共右派与党外西化民主派颇多批评。孙中山逝世时有三份遗嘱,其中一份遗嘱乃是致函苏联。中国国民党也曾于第一次代表大会后,甚至考虑国民党加入共产国际,只是未为莫斯科同意。 另有一些研究认为孙中山对日本的态度有权宜投机的嫌疑。孙中山为换取日本支援革命,曾主张把中国东北,也就是满族的发源地-满洲,让给日本。此种看法与内地十八省“驱除鞑虏”后放弃满蒙西藏的情绪相契。(革命党在长江中游等地使用之旗帜即为十八星旗)然而此类主张虽然在辛亥革命前后的革命组织中相当普通,但今日观之缺乏远见。孙中山为讨袁,企图争取日本反袁。曾在致日本有司小池张造私函中提出与二十一条相匹敌之不利条件。事实上,孙中山革命时期曾颇受日本友人资助,流亡时也曾避居日本。建立共和后企图推动中日合作,曾首先提出大亚洲主义,成为日本大东亚战争的思想根源之一。惟此一战略后来不受日本日趋激进的扩张派势力欢迎,孙中山转向俄国。近代史中,中国领导人于混乱局势下,企图以权宜手段对列强在华权益让步的案例甚多。李鸿章的中俄密约,重庆与延安对德苏互不侵犯、雅尔塔协定、苏日中立友好条约、外蒙古争议性的公投独立等等的沈默,国民政府为求美国支援的让步,人民共和国政府为保证苏联支援的让步,后来皆颇多学者批评[{{fullurl:Template:FULLPAGENAME}}#endnote_8]。 台湾 1949 年蒋中正领导的国民政府兵败迁台,国民党将孙中山和蒋中正推崇到几如圣人的地步。孙中山被奉若神明,而蒋介石则以现世为一孙文继承人自居。举凡文章、广播、电视、电影、歌曲,任何文艺创作只要冠上“国父”或“三民主义”等字,无分良否皆一昧获得赞扬,但罕有学术性价值。国民政府又命全国中高等教育学生接受三民主义课程的洗礼,其内容则杂乱不堪,包括蒋介石训词等多种成分。而孙中山关于民生主义与共产主义异同之讨论,联俄容共之史迹,民权初步之落实,结束训政还政于民之承诺皆绝口不提,改为宣扬蒋介石苏俄在中国之暴行。各种中国国民党支持的三民主义研究团体与学校社团遍及全台,其实则是国民党的外围组织。大学入学考试甚至将三民主义与国文、数学、英文等并列主科。国民党政府更在各学校、车站等公共场所竖立孙、蒋铜像。直到1987年戒严令解除为止,台湾无一日不在“国父”之阴影下生活。“国父”成为绝对正确的代表,却也成为国民党压制反对声浪与反省批评的借口。 解严后,一般民众及学者开始批判国民党塑造出来的国父绝对神圣及绝对威权,各种民间与社会组织也以实际行动推动废除教育体制里有关“三民主义”的部分。如台独运动人士一向反对神化孙中山,但如李筱峰等仍肯定孙中山革命及学者精神,进而批判国民党实施的高压恐怖统治,已与孙氏理念完全违悖。今日台湾民众多对蒋中正评价较差,但对孙中山仍多持肯定态度,今日国民党亦多以蒋介石之子蒋经国及孙中山作为号召,较少以蒋介石为标榜。 一百元新台币(民国76年版)上的孙中山画像孙中山一生曾访台四次,但对今日台湾而言,与孙中山最密切之处,仍是随处可见的新台币100圆纸钞:上有孙中山画像及手书“博爱”二字。 中国大陆 在中国大陆,由于孙中山生晚年对中国共产党采取联合的政策;过世后遗孀宋庆龄更透过实际行动表达支持共产党的立场,故为少数1949年后仍享有崇高名望的国民党籍革命人士。最明显的例子,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原先常见的街道名称中正路被改名殆尽,而中山路及中山公园等却多保留至今。
改帖
删帖
提帖
压帖
封/解帖
删改者姓名
删改者密码
Home
|
Freedom Forum
|
Chinese Poets Forum
|
Culture Forum
|
Wen Ji
|
Books
|
About Us
|
Links
|
backend
Copyright © 2005 American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