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中功總會
American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House
自由論壇
|
中國反政治迫害同盟
|
天華修院
|
論壇規則
|
美國國際出版社
|
友情鏈接
自由論壇
新帖
|
查帖
|
刷新
刘因全
3/11/2009 11:34:10 AM
标题
内容
社會民主主義思想的產生、演變及其在近代中國的影響 《二十一世紀》網絡版 二○○九年二月號 總第 83 期 2009年2月28日 社會民主主義思想的產生、 演變及其在近代中國的影響 ⊙ 席富群 社會民主主義是西方社會民主黨(包括社會民主黨、社會黨、工黨等組織)的意識形態,是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一種理論。它不以某一固定的宗教、哲學、社會思想為其理論基礎,而是相容並收任何符合其倫理主義和改良主義的思想材料,認為基督教教義、法國大革命的口號、康得的倫理學與新康得主義、黑格爾的辯證歷史哲學、馬克思的批判分析方法、伯恩施坦的修正主義和工人運動的經驗等都可以作為自己的理論基礎。同時,它還廣泛吸取資產階級的經濟學和政治學理論,如凱恩斯主義、福利經濟學、自由市場經濟學等。總之,隨著資本主義社會的變化,它在不斷地進行調整,具有很大的靈活性,因而以它為指導思想的西方各國社會民主黨成為西方政壇上的一種強大力量。這種現象引起了世界關注,也是我國學術研究中的一個熱點問題。由於它具有源遠流長、多元主義和靈活多變等特點,使得人們在研究中對它的起源、發展及其與其他理論的關係方面存在諸多歧義。本文作者在認真閱讀現代西方思想史的基礎上,試圖對社會民主主義思想的起源、產生和發展演變軌跡進行系統梳理,並對它在中國的影響進行介紹,希望對這方面學術研究的進一步深入開展有所幫助。 一、 社會民主主義思想的起源和形成 「社會民主主義」一詞早在1848年歐洲革命以前就開始使用了。它是當時社會流行的兩大思潮──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的結合。 資產階級的民主主義是一種關於建立民主制國家的系統的理論觀點或主張。這種主張肇始於17、18世紀的資產階級思想啟蒙運動,是由斯賓諾莎、洛克、潘恩、傑弗遜、盧梭等資產階級政治思想家先後提出的。他們主要確立了「主權在民」的原則,認為民主制國家的最高權力應當屬於全體公民,行使國家權力的代表應當由人民選舉產生,國家官吏應當行使人民意志,充當人民的僕人。主權在民思想反映了處於上升時期的資產階級反對封建專制和發展資本主義的要求,對鼓舞人民大眾進行反封建鬥爭曾起過積極作用。 除民主主義外,起源於16世紀的社會主義思想在19世紀前期形成了一種強大的社會思潮和社會運動。但當時的社會主義無論是思想還是運動,都是一個多元的概念,各種社會主義流派不斷湧現並相互爭鳴,它的人物形形色色,理論千差萬別。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將當時的社會主義流派分為反動的社會主義(其中又包括封建的社會主義、小資產階級的社會主義、德國的或「真正的」社會主義)、保守的或資產階級的社會主義及批判的空想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三類,並逐一進行批判。縱覽當時的各派社會主義,無論是基督教社會主義、工廠社會主義、拉薩爾的國家社會主義、農民社會主義,還是蒲魯東主義和巴枯寧主義,它們的共同主張都是反對社會不平等不公正,共同理想是人類的合作與共同進步。因此可以說,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並不屬於當時的社會主義的範疇。「科學社會主義」這一概念是在19世紀70年代才提出來的,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8年將自己創造的理論稱為「共產主義」。共產主義和當時的社會主義的區別在於用階級觀點分析人和社會,主張用無產階級的鬥爭推翻不合理的資本主義制度,通過無產階級專政實現生產資料的公用制,逐步建立沒有壓迫、沒有剝削的共產主義社會。 社會民主主義是社會主義思想和民主主義思想的結合。在1848年的歐洲革命中,把政治改革與社會經濟改革結合起來的改良主張被人們冠以「社會民主主義」。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8年革命失敗後特別是1852年共產主義者同盟被迫解散後,為了投身並影響當時的工人階級運動,已不再用「共產主義」而是用「社會主義」和「社會民主主義」這些名詞,並以「社會民主主義者」自稱。19世紀60年代以後,在歐洲各國工人運動發展的基礎上工人階級的政黨紛紛成立,這些政黨都以社會民主主義為指導,稱為「社會民主黨」、「社會黨」或「社會民主工黨」等。 19世紀70年代開始,大部分西歐國家進入了第二次工業化時期,由於科學技術的巨大進步和國家財富的不斷增長,工人的生活水準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同時,隨著立法的不斷完善,工人的經濟、政治權利都不斷得到改善。在這樣的情況下,工人運動中的改良主義傳統被放大,其理論形態──社會民主主義理論出現了。 社會民主主義理論最早出現在英國,表現為「費邊社會主義」。這是19世紀後期流行於英國的一種主張採取漸進措施對資本主義實行點滴改良的資產階級社會主義思潮。它是英國費邊社的思想體系和機會主義路線。1884年,一部分知識份子創立了費邊社。該社成員認為社會改革應循序漸進,故以西元前3世紀古羅馬一位主張等待時機、避免決戰的戰略而著名的將軍費邊的名字命名社名。其學說故稱為「費邊社會主義」。費邊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喬治.肖伯納和悉尼.韋伯,其成員幾乎全是中產階級的知識份子。代表作有《費邊宣言》(1884年)、《費邊社綱領》(1889年),1889年出版的《費邊論叢》一書,為費邊社會主義奠定了基礎。該社還出版過幾百種小冊子和論著,並編有《費邊新聞》和《費邊季刊》等定期刊物,在中產階級和知識份子中廣泛傳播費邊牌社會主義。費邊社會主義的主要觀點是:鼓吹階級合作、社會和平,反對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主張通過民主選舉建立地方自治市政機關,逐步掌握煤氣、電力、自來水等公共事業所有權,運用溫和漸進的方法和一點一滴的改良,實現社會主義。它實際上是一種典型的資產階級社會主義思潮,即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思潮。因為英國是歐洲最早建立起資本主義制度的國家,發達的經濟和崇尚自由的傳統使勞動者很難接受革命的思想,改良主義在這裏有肥沃的土壤。所以,儘管馬克思在英國居住了30多年,並在這裏完成了他的一系列理論,馬克思主義對英國的工人運動從理論到實踐都沒有產生太大的影響。反而是費邊社會主義對當時的英國工人運動產生了很大影響,費邊社也成為隨後建立的英國工黨的研究機構,專門為英國工人運動提供理論指導。 幾乎與此同時,歐洲大陸上產生於工人運動基礎上的社會民主黨在恩格斯去世後發生分裂。第二國際和德國社會民主黨的領袖伯恩斯坦(1850-1932)在1896年10月~1898年6月間以《社會主義問題》為總標題在《新時代》上發表一系列文章,指責馬克思主義含有空想成分已經過時,並於1899年3月通過《社會主義的前提和社會民主黨的任務》一書,針對馬克思主義的三個組成部分,進行了全面的系統修正:在哲學方面,他用康得的唯心主義修正馬克思的唯物主義,用進化論和折衷主義代替革命的辯證法。他認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歷史唯物主義原理是「經濟唯物主義」、「歷史宿命論」,辯證法是「妨礙對事物進行正確考察的陷阱」,否定社會發展中有質的「飛躍」,等;在經濟學方面,他認為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是「純粹的思惟的構想」,剩餘價值學說是「以假說為根據的公式」,認為壟斷組織的出現可以防禦乃至消除危機,資本主義的崩潰論是沒有根據的;在科學社會主義方面,他反對馬克思主義關於階級鬥爭的學說,認為「階級合作」是社會進步的動力,宣稱資本主義能民主自由的「和平長入社會主義」。書的最後部分提出了「運動就是一切,最終目的是微不足道的」的理論。伯恩斯坦的這一套理論雖然仍然打著馬克思主義的旗號,德國社會民主的綱領中也仍然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但由於主張以民主的方式通過議會道路走向社會主義,更由於認為最終目的的「微不足道」,事實上已經把社會主義推到了遙遠的未來。這一理論是工人運動中長期存在的改良主義的發展結果。 伯恩斯坦的修正主義和英國的費邊社會主義的基本思想是一致的,一定程度上前者也是受後者影響的結果。伯恩斯坦曾在1888年到1901年期間作為《社會民主黨人》報的負責人和《新時代》刊物的撰稿人長期住在英國,多次拜訪費邊社的領導人。第二國際的領導人倍倍爾和考茨基都認為是在英國的經歷使伯恩斯坦的思想觀念發生了變化,伯恩斯坦自己也承認這段經歷是「使我的眼界得到許多有價值的擴張」1。費邊社會主義和伯恩斯坦修正主義的出現,標誌著社會民主主義的理論形態形成了。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社會民主黨在國會選舉中成為第一大黨,社會民主主義的思潮開始在歐美各國蔓延開來,歐美各國的工人運動從此逐漸被納入改良主義的軌道。 二、社會民主主義思想的發展演變 伯恩斯坦修正主義的提出和法國「米勒蘭入閣」為歐洲工人運動走上改良主義軌道產生了重大影響。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各國社會民主黨紛紛投票支持本國政府的戰爭政策,於是,堅持正統馬克思主義的左派從社會民主黨中分裂出來成立了共產黨,並成立了共產國際。各國社會民主黨成了中右派的組織,現代意義上的社會民主黨形成了。這些政黨也在1923年成立了社會主義工人國際。從此,歐洲兩大工人組織互相攻擊,進入對立時期。之後,現代社會民主黨的社會民主主義思想經歷著不斷的發展和演變。 發展和演變的第一階段是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社會民主主義思想的進一步系統化。初級形態的社會民主主義只是初步提出了過渡到社會主義的方法,對於未來的社會主義到底是甚麼樣子、怎樣建設,並沒有具體的理論闡述。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由於德、奧、瑞典、英等國的社會民主黨、工黨相繼上臺執政或參與執政,使社會民主黨的社會改造原則變成了現實的社會實踐。它們在改善工人階級的政治和經濟地位方面進行了一些探索,特別是30年代資本主義世界大危機和凱恩斯主義以有效需求為主要內容的經濟理論和國家干預經濟的政策,為社會民主主義的系統化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礎。這期間,英國工黨領袖拉斯基和德國社會民主黨的顧問熊彼特分別從政治和經濟方面為社會民主主義理論的完善做出了貢獻。 H.拉斯基(Harold Joseph Laski,1893─1950)生於曼徹斯特,後進入牛津大學學習。畢業後曾去美國哈佛大學、耶魯大學講學。1920年回國後,任劍橋大學講師。1926年起任倫敦經濟學院政治學教授。在20年代中期,拉斯基在《政治典範》一書中,提出國家要管理國計民生的生產資料,主要生產資料應該國有化;30年代初期,他在《現代國家中的自由權》一書中,論述了政治民主和社會民主;30年代中期,在《民主政治在危機中》和《國家的理論與實際》等著作中,拉斯基雖然抨擊了資本主義的民主制度,但又認為英、美等國的社會政治條件與俄國不同,暴力革命不可能在那裏取得成功,只能走議會民主道路,和平改造資本主義社會;40年代初,他在《論當代革命》一書中論證的「同意革命論」以及闡述的政治民主、經濟民主、社會民主和建立計劃化民主國家的系統主張,為戰後社會黨國際的重建作了理論上的重要準備。 J.A.熊彼特(Joseph Alios Schumpeter,1883─1950)是德國著名的經濟學家、德國社會民主黨的顧問。他在《經濟發展理論》和《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和民主主義》兩本著作中分別提出了創新理論和進化社會主義的觀點。這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超帝國主義論」和「有組織的資本主義論」的充實和發展。所謂「創新」,就是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是生產要素與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它不只是「發明」,而是把「發明」應用於生產實際過程,所以創新者不是技術發明家而是企業家。由於企業家的創新,產生了由內在因素引起的經濟變動,即產生出不斷用新因素來代替舊因素的「產業突破」或叫「創造性的破壞過程」。根據創新理論,熊彼特認為資本主義在本質上是經濟變動的一種形式,永遠不可能是靜止的,它不斷地從內部使這個經濟結構革命化,不斷毀滅老的,又不斷創造新的結構。而一旦革新本身已降為例行事務、經濟進步日趨於非人身化和自動化、機關和委員會的工作日漸代替個人的活動時,進化過程就停止,那時企業家將無事可做,靠利潤和利息生活的資產者階層將趨於消失,一種非常清新而穩重的社會主義將自動地出現。熊彼特對創新理論和進化社會主義被戰後社會民主黨人奉為和平長入社會主義策略的理論基礎。 社會民主主義理論發展和演變的第二階段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第二國際的重建和「民主社會主義」理論的系統闡述。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社會民主黨因參加反法西斯戰爭,並提出旨在復興國家經濟和提高人民生活福利的社會改革方案,博得了大量選民的擁護,紛紛上臺執政。這時,資本主義發展面臨的問題需要執政黨做出理論上的說明和政策的調整。問題主要有兩方面:一是資本主義制度進入壟斷階段後短期內兩次發動世界大戰,制度本身需要反思;二是資本主義的科技發展和經濟進步使社會中間層不斷壯大,社會結構出現了變化。此外,社會主義蘇聯的集權和專制也使得社會民主黨決心徹底與馬克思主義決裂。於是,1951年6月,二戰中停止活動的社會黨國際在法蘭克福召開重建大會,大會通過了《民主社會主義的目標和任務》的宣言,即《法蘭克福聲明》。聲明公開亮出了「民主社會主義」的旗幟,宣佈民主社會主義是社會黨國際的指導思想,這種社會主義既不同於資本主義,也不同於共產主義,而「是一個國際性運動,它不要求對待事物的態度嚴格一律。不論社會黨人把他們的信仰建立在馬克思主義的和其他的分析社會的方法上,不論他們受宗教原則還是受人道的原則的啟示,他們都是為共同的目標,即為一個社會公正、生活美好、自由與世界和平的制度而奮鬥」。《法蘭克福宣言》表述的「社會主義」有兩個特點:一是確立了價值目標相對與具體制度的優先性,明確規定「社會主義的目的,是要把人們對佔有或控制生產資料的少數人的依附中解放出來。他的目的是要把經濟的權力交給全體人民,進而創造一個社會,使自由人都以平等地位在社會中共同工作」。後來這一目標被各國社會民主黨進一步明確為「自由、公正、團結(互助)」;二是明確了民主在社會主義中的核心地位。《法蘭克福宣言》不僅重申要有民主的方法建設社會主義,而且把社會主義社會看作是實行政治民主、經濟民主、社會民主和國際民主的社會,建設社會主義的任務也被歸結為爭取這些民主,並強調,「社會主義是最高形式的民主主義」。這兩個特點的確立,可以說是民主社會主義思想體系形成的標誌。 隨後,英國工黨重要的理論家和政治活動家C.克羅斯蘭(Charles An─thony Raven Crosland,1918─1977)以《社會主義的未來》一書對民主社會主義的理論進行了系統闡述。他從戰後英國的「福利國家」和「混合經濟」的現實出發,提出了「後資本主義」的概念。他認為,社會性質的改變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依靠財政政策實行了充分就業和進行收入分配的結果;同時,在國家壟斷資本全面發展、科學技術日益發達和管理技能日益複雜的條件下,資本主義進行的一場「經理革命」,又導致了階級關係的變化,結果使管理權和所有權分離,產生了掌握工業內部權力的管理者階級,從而使資產階級喪失了統治權力。因此,他認為「這個制度在舊階段的發展規律已不存在於新階段了。」在他看來,不僅馬克思主義關於資本主義矛盾的激化必然導致資本主義制度崩潰的理論已經過時,而且從以所有制為核心的生產關係來考察社會性質的原理也變得越來越不重要了。克羅斯蘭甚至認為,把國有化當作實現社會主義的基本手段和目標的傳統費邊主義觀點也已過時,現在這不過是實現社會主義目標的一個很不重要的手段而已。於是,克羅斯蘭提出了民主社會主義的五點原則,即政治自由主義、混合經濟、福利國家、凱恩斯主義經濟學與平等的信念。 社會黨國際重建後,各國社會民主黨逐漸在國際《法蘭克福宣言》的基礎上制定了自己的新綱領。這些綱領在「非意識形態化」和「世界觀中立」的口號下,放棄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作用。許多黨都從自己的綱領中刪去了工人階級的許多傳統要求,如不再明確提出消滅資本主義私有制和建立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主張。同時,不少黨為了吸引選票,還放棄了工人階級政黨的提法,而代之以「人民黨」、「全民黨」或「群眾黨」的提法。這種淡化意識形態的現象持續到60年代末。隨後西方的「新左派」運動和70年代初又爆發的世界性的經濟危機吸引了公眾對馬克思主義的興趣,於是,在民主社會主義的思想體系中出現了「重新意識形態化」的趨向。有些社會民主黨的領導人開始改變自己對馬克思主義的態度,號召同馬克思主義「搭橋」,承認馬克思主義是其思想來源之一。他們的對內政策綱領也變得激進起來,開始更多地批評資本主義的弊病,更多地注意工人階級的利益。如英國工黨在1974年當政後,就曾掀起了第二次國有化高潮,在同共產黨的關係上,也開始出現了和解。1972年4月社會黨國際執行局做出決議,規定社會黨國際的成員黨有權自由地決定同任何政黨建立雙邊關係,從而改變了過去不許成員黨同共產黨發生關係的規定。 社會民主主義思想發展演變的第三個階段是由民主社會主義向社會民主主義的逐漸回歸。 進入80年代後,雖然民主社會主義在南歐崛起,法國社會黨、全希臘社會主義運動、西班牙工人社會黨、葡萄牙社會黨、義大利社會黨在競選中相繼獲勝而上臺執政,但總的來說,在西方政治舞臺上新保守主義逐漸得勢,民主社會主義受到了嚴重挑戰。這些挑戰主要來自於經濟全球化、科技發展與社會階級結構的變化、經濟和社會運行方式的變化、人類生存環境的危機等,特別是社會民主黨推行的一些國有化和福利政策受到了激烈的批評,許多國家掀起了私有化浪潮。面對環境變化、福利國家危機和新保守主義的衝擊,社會民主黨開始探尋新的出路。特別是蘇聯東歐發生巨變以後,各國社會民主黨總結以往的經驗教訓,他們指出,過去以「社會主義」的名義,侵犯了價值規律和經濟法則,現在必須予以糾正;要實行市場經濟,推動市場競爭,縮小由國家承擔的社會再分配的範圍,穩定金融秩序;同時,要在社會主義價值與經濟效益之間實現適當的平衡。因此,他們一方面反對80年代保守主義政府推行的大減福利的政策;另一方面,又在維護競爭的基礎上,主張對原先的福利制度進行改革以提高效益。其典型代表就是英國布雷爾首相提出的第三條道路理論,這一理論主要強調四大原則:「效率與社會公正的平衡原則、「市場經濟和政府干預的平衡原則」、「責任和權利的平衡原則」、「民族主義和世界主義的平衡原則」。 與各國社會民主黨政策的調整相適應,由於80年代末90年代初蘇聯東歐社會主義模式的失敗,各國社會民主黨也受到了抨擊,社會民主黨內出現了指導思想上的「民主社會主義」和「社會民主主義」之爭。1992年9月,社會黨國際在柏林召開第19次代表大會發表的《變化中的世界社會民主主義》等宣言和決議,就重新使用了「社會民主主義」的提法。同時,也沒有放棄「民主社會主義」的稱謂,兩種叫法交替使用。1994,德國社會民主黨專門發表了一份文件──《社會主義──關於處理一個概念的困難》,介紹爭論雙方的觀點。此後,社會黨國際和各國社會民主黨逐漸用「社會民主主義」代替了「民主社會主義」。這標誌著社會民主主義與新自由主義和新保守主義的趨同。 綜上所述,社會民主主義的發展演變體現了實用主義的原則,表現出了與時俱進的靈活性。 三、社會民主主義思想對近代中國的影響 五四時期,中國向西方學習進入到了文化層面,西方的各種社會思潮蜂擁而至。其中對中國知識界影響最大、最深遠的是當時西方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社會民主主義。 社會民主主義是自由主義的變種,是修正的自由主義,也叫新自由主義。自由主義在西方產生於17世紀,它的發展經過了古典自由主義、新自由主義(社會自由主義)兩個階段。古典自由主義的根本觀點是,個人的自由發展權利是至高無上的,在每個人機會均等的情況下,即沒有國家和其他社會力量限制的情況下,個人的發展就是正義的。但是古典自由主義在十九世紀以後的社會矛盾鬥爭中,它是難以永久地成為一種社會秩序的,所以,在古典自由主義者大肆張揚他們的理念的同時,他們卻在實際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的生活中,不得不默認了國家對經濟的干預,接受國家在勞動時間、勞動環境、勞動保障等方面的限制。以後,自由主義的理論家們又從不同的經濟和社會範疇對市場經濟發表見解,由此產生出新自由主義。新自由主義根據各國的實際也形成了不同的派別。 現代中國的自由主義是新自由主義,有兩個來源:一是來自美國的杜威的實驗主義,以曾經留學美國的胡適為代表;二是來自英國拉斯基的社會民主主義,以曾留學英國的羅隆基、王造時、儲安平、張君勱等人為代表。後者是中國自由主義的主流。 該文第二部分已經對拉斯基的思想有所交代。作為費邊社成員、工黨理論家的拉斯基在保留自由主義基本原則的同時,力圖將它與社會主義的平等公正原則調和起來,從而在自由主義的框架內部發展出一變種,即社會民主主義的思想體系。這種思想契合了中國因資本主義不發達和社會嚴重不公平需要國家干預的現實,深受中國自由派知識份子的歡迎,在中國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首先是拉斯基著作的翻譯和思想的廣泛傳播。在拉斯基活躍於歐美學界的20至40年代,他的政治思想就在中國的自由主義者當中得到了廣泛地傳播。他的各種主要著作如《共產主義論》(黃肇年譯,上海新月書店1930年版)、《政治典範》(張君勱譯,上海商務印書館1931年版)、《政治》(邱新白譯,上海新月書店1931年版)、《現代國家自由權》(何子恒譯,上海商務印書館1932年版)、《國家往何處去》(張虹君譯,天津新民學會1935年版)、《國家的理論與實際》(王造時譯,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版)、《民主政治在危機中》(王造時譯,長沙商務印書館1940年版)等陸續譯為中文出版,並被奉為政治學中的「瑰寶」。廬錫榮在《拉斯基政治思想》(上海世界書局1934年版)一書中,稱讚拉斯基「是現代歐洲政治思想的一個怪傑,一個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怪傑……我們研究它的政治思想對於過去舊時代的舊政治思想可以得到許多正確見解。對於未來新時代的新政治思想,可以得到許多光明的暗示。」 其次是類似與費邊社的平社的成立及其宣傳活動。費邊社是1884年英國的一部分知識份子創立的。該社成員認為社會改革應循序漸進,故以西元前3世紀古羅馬一位主張等待時機、避免決戰的戰略而著名的將軍費邊的名字命名社名。其學說故稱為「費邊社會主義」,是社會民主主義的初級形態。費邊社有四個特點:一是規模不大,最多時達到8000多人;二是對成員素質要求較高,大都是一些學者、律師、新聞記者、文官、證券經紀人等高級知識份子或職員;三是活動方式的書院色彩──通過召集小型會議、演講、討論等方式活動,並通過出版書籍、刊物和小冊子進行宣傳;四是政治主張的溫和漸進。二十年代末,是拉斯基在中國最走紅的時候。當時胡適、羅隆基、張君勱等一大批自由主義知識份子雲集上海,以《新月》雜誌為中心,組織了一個費邊社式的小團體「平社」,翻譯拉斯基的著作,研討費邊主義的理論,並以此為借鑒,探求改造中國的自由主義方案。可以說,平社就是費邊社的中國版:從規模看,從1929年4月開始到1931年初終結,參加者也就20人左右;從其組成人員看,其主要成員胡適、羅隆基、王造時、梁實秋、徐志摩、葉公超、丁西林、潘光旦、吳景超、陳源、任鴻雋、聞一多、邵洵美等,均曾留學歐美,並且回國後大多在大學任教,不少人還擔任學院院長、系主任等職,幾乎覆蓋掌握了當時中國各大學和各學科的「話語霸權」,可謂是知識界精英的雲集;從活動方式看,據胡適日記記載,平社基本每週聚餐一次,每次由一人或兩人作報告,然後大家討論;從政治主張看,走改良主義道路是中國自由派知識份子的一貫宗旨,其領軍人物胡適就一向主張「一點一滴」的改良。他認為「貧窮、疾病、愚昧、貪污和擾亂」是中國的病根,這些都不可能通過革命剷除,必須點滴改良。 最後是政治實踐層面上自由民主人士紛紛組黨和民主憲政運動的開展。20到30年代的中國社會民主主義者的活動主要圍繞著議政進行,儘管也進行了一些實踐,如好政府運動、聯省自治運動、制憲救國運動、人權運動等,但規模和影響都不夠大。抗戰後期,圍繞著國民黨的「還政於民」、戰後中國政治秩序的安排等熱點問題,從1943年下半年開始,中國出現了一股強大的自由主義運動,開展得轟轟烈烈,不僅在公共傳媒上佔據了輿論的制高點,而且進入了實際的政治操作程式。 從1941年中國民主政團同盟成立到1946年民主社會黨組建,民盟、民進、民建、九三學社等資產階級政黨紛紛成立。處於國共之間的第三大黨「中國民主同盟」於1945年秋天召開一大,宣佈民盟是「一個具有獨立性與中立性的民主大集團」,其神聖使命是「把握住這個千載一時的機會」,「把中國造成一個十足道地的民主國家」。大會通過的由羅隆基起草的政治報告及其綱領的中心理念和架構依然是要在中國實現社會民主主義,即在政治上實行英美式的議會民主政治,在經濟上參照蘇聯的社會主義平等原則,也就是所謂的「拿蘇聯的經濟民主來充實英美的政治民主」。這一方案曾在1946年初被國共兩方所接受,成為政協五項決議的藍本。同時,終身追求憲政民主的張君勱、張東蓀等人也認為抗戰結束,中國實現民主政治的機會終於出現了,就在1946年將成立於1932年的國家社會黨與當時的民主憲政黨合併,改稱民主社會黨。1946年12月國民黨召開的國民大會通過的《中華民國憲法》就是由張君勱負責起草的。 但是,國共之間的分裂與內戰,使得社會民主主義的綱領無法獲得其實踐的機會,因為一旦戰爭的暴力替代了理性的對話,自由主義也就失去了其生存的最基本空間。1947年民盟的被迫解散,象徵著自由主義運動即社會民主主義運的憲政運動在中國失敗。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社會民主主義根據資本主義社會自身特點的變化呈現出很大的靈活性,在不同時期強調的側重點不同。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希特勒的法西斯統治和凱恩斯的國家干預經濟理論都對中國的社會民主主義者產生了重大影響。當時國民黨政府仿效希特勒建立法西斯專政,自由主義陣營內部也圍繞著當時中國適合民主還是獨裁展開了爭論。丁文江、蔣廷黻、吳景超、錢端升等人都人都認為當時中國不具備實現民主的條件,更適合搞獨裁。對中國社會民主主義影響更大的是經濟領域內的統制主義,即國家資本主義。國民黨政府的資源委員的主要成員是以留英的學生為主的,他們多數出於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大都是拉斯基的學生。他們在三十年代都奉行國家資本主義思想,相信只有靠政府力量才能發展經濟。胡適在1954年談到他們時說:「他們認為中國經濟的發展只有依賴政府,靠政府直接經營的工業礦業以及其他的企業。從前持這種主張最力的,莫過於翁文灝和錢昌照,他們所辦的資源委員會,在過去二十年之中,把持了中國的工業礦業,對於私有企業(大都是民國初年所創辦的私有企業)蠶食鯨吞,或則被其窒息而死。」2這部分自由主義者由於對蘇聯的計劃經濟有好感,全國解放時,他們集體留在了大陸。 中國由於走上了共產主義的道路,所以在80年代前對社會民主主義一直持批判態度。後來由於推行市場化改革和宣導建立民主政治,社會民主主義在西方的成功在90年代末成為理論界和學術界的一個熱門話題,知識界不斷地介紹社會民主主義的理論,並對「瑞典模式」、「德國模式」和英國的「第三條道路」理論給予了極大的關注。有的研究者也開始比較全面地考察社會民主主義的發展變化,比較客觀地評述社會民主主義的作用和局限性。認為社會民主主義推行的改良雖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資本主義的性質,但一直沒有放棄變革資本主義的努力,也一直沒有放棄社會主義的價值追求,依然是資本主義的一支否定力量。有的研究者認為,很多社會黨長期或經常執政,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世界和平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業績,對於提升民主社會主義的影響力和吸引力起了不小的作用。這樣一些業績的取得,是同社會黨具有主動應變精神,能夠根據時代的發展和社會條件的變化不斷調整自己的思路和政策分不開的。毫無疑問,在當今時代條件下,加強對社會民主主義研究,進一步認識社會民主主義,對於我們堅持和發展科學社會主義,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註釋 1 伯恩斯坦:《一個社會主義者的發展過程》(北京:三聯書店,1962),頁24-25。 2 《胡適論著輯選》(臺灣)(巨人出版社,1978),頁170-172。 席富群 復旦大學社會學博士後流動站,上海20043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十一世紀》(http://www.cuhk.edu.hk/ics/21c) 《二十一世紀》網絡版第八十三期 2009年2月28日 © 香港中文大學 本文於《二十一世紀》網絡版第八十三期(2009年2月28日)首發,如欲轉載、翻譯或收輯本文文字或圖片,必須聯絡作者獲得許可。 -------------------------------------------------------------------------------- 全部跟贴 感谢张三一言先生。我转贴到我们的三个网站。社民主义较符合 刘因全 [112 b] 2009-03-11 08:31:21 [点击: 0] (953409) 应该不仅是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还有工人阶级的阶级调和论的影响 均平主义 [49 b] 2009-03-11 06:43:25 [点击: 5] (953374) 加跟贴
改帖
删帖
提帖
压帖
封/解帖
删改者姓名
删改者密码
Home
|
Freedom Forum
|
Chinese Poets Forum
|
Culture Forum
|
Wen Ji
|
Books
|
About Us
|
Links
|
backend
Copyright © 2005 American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