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中功總會
American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House
自由論壇
|
中國反政治迫害同盟
|
天華修院
|
論壇規則
|
美國國際出版社
|
友情鏈接
自由論壇
新帖
|
查帖
|
刷新
刘因全
12/4/2008 10:02:41 PM
标题
内容
從《資政新篇》談洪仁玕的資政方案 羅運治 壹、前言 1856 年 9 月太平天國國都天京(南京)爆發了楊韋事件。北王韋昌輝、燕王秦日綱 以迅雷不及掩耳的行動殺死東王楊秀清及其部眾二萬多人,從湖北趕回天京的翼王石達 開譴責北王濫殺,亦險遭害而逃出天京。11 月在石達開集兵東討之際,洪秀全乃與天京 文武合誅韋昌輝、秦日綱及其餘眾。及至石達開回到天京,乃接替東王掌理政務,暫時 穩定了太平天國的局面。唯洪秀全飽嘗楊、韋之苦,不再信任外臣而專任他無才無能的 胞兄洪仁發、洪仁達。1857 年 6 月,石達開終以遭洪氏兄弟的疑忌而出走安慶,轉赴江 西,別圖發展,而洪氏兄弟專恣愈甚,人心不服,各有散意。太平天國際此楊韋事件後 之嚴重內傷及翼王石達開的分離出走,此種局面,真可謂岌岌可危。 1 1859 年初,留居香港多年的洪仁玕來到天京,立即被天王洪秀全引為朝廷砥柱,封 為干王,總理機務。而後擬定了一套改革方案,名曰《資政新篇》。洪仁玕在《資政新 篇》開端說他不避艱險,前來天京,「實欲備陳方策,以廣聖聞」,結尾又說:「恭錄已 所窺見之治法,為前古所罕有者彙成小卷,以資聖治,以廣聖聞」。 由此,可見洪仁玕的《資政新篇》實是一卷「資聖治」、「廣聖聞」,供洪秀全採擇 的方案。其資政的方案如何?本文擬先就洪仁玕的生平及《資政新篇》的由來說明後, 1 楊韋事變後,太平天國之所以還能存在下去,同當時天地會的廣泛發動、長江以北的捻亂及英法聯軍的 發生,削弱了清政府的力量有很大的關係。 Page 2 110 再就其內容,分由「強化中央集權、鞏固領導中心」、「建立法治,用人重德」、「發展資 本主義近代化企業」、「開放並學習西方良法與科技」、「營造善良風俗、健康樂利的社 會」、「塑建和諧、公平、具公義的社會」、「改革嚴酷濫殺的刑律」、「推行『文以紀實』 的新文化」等項,述說其資政方案,最後以結語綜論之。 貳、洪仁玕的生平與《資政新篇》的由來 洪仁玕(1822-1864),字益謙(一作謙益),號吉甫,廣東花縣人,洪秀全同高祖族 弟。自幼讀書,曾從洪秀全受學一年,屢試不售。1843 年(道光二十三年),洪秀全倡 拜上帝,洪仁玕成為最早的信徒,並曾和詩一首曰:「全能天父是為神,木刻泥團枉認 真。幸賴耶穌來救世,吾儕及早脫凡塵。」此後,每與洪秀全研讀《聖經》,遇到愛讀 篇章,則共同朗聲背誦之。洪仁玕 22 歲做塾師,拜上帝後,將書塾中的孔子牌位除去, 致令學童離塾,被其兄棍毆,撕破衣服,復被逐出家門。他不服氣說:「我是不是老師 呢?孔夫子死了許久,又怎麼教人呢?你為什麼迫我拜他呢?」 2 翌年,洪秀全要到廣西 傳道,約他同往,以家人不許而罷。隨後,洪仁玕受聘到清遠縣教書,幾年內,收信徒 56 人。1847 年(道光二十七年),他和洪秀全同到廣州從羅孝全(Issachar J. Roberts) 學習《聖經》。金田起義前,洪秀全曾派人回花縣接親屬,洪仁玕因在清遠縣,未能同 行。1851 年(咸豐元年)金田起義後,洪秀全再次派人回廣東召集洪仁玕及馮雲山等兩 族之人及信徒赴桂,於是,洪仁玕偕 50 人西上。行至潯州,聞太平軍已撤營他去,而 官府正在搜捕與拜上帝會有關係者。洪仁玕叫同來者 40 餘人回廣東,自帶 3 人繼續前 進;因官府搜捕甚嚴,不得已中途折回。此時,官府又來本村捉人,他見在家不穩,遂 隱藏於清遠友人家。稍後,他再去廣西找太平軍,以盤查尤為嚴密,仍返回廣東。1852 年(咸豐二年),洪秀全又派使者江隆昌攜函回粵相召,並與洪仁玕等組織發動起義, 且以清遠縣榖嶺為集中地。唯因預備不全,供給缺乏而失敗,並被清軍捕獲,後逃出並 獲一父老庇護協助而輾轉來到香港,經友人介紹給瑞典傳教士韓山文(T. Hamberg)。他 向韓山文講述了洪秀全起義的歷史,韓山文根據洪仁玕提供的材料,寫成了英文本《洪 秀全的異夢及廣西亂事的始原》(The Vissions of Hung Siu-tsuen and Origin of the kwang-si Insurrection)。 3 1854 年(咸豐四年)3 月,他得到韓山文的幫助乘船到上海,但外國人 2 【瑞典】韓山文著,簡又文譯:《太平天國起義記》,楊家駱主編:《太平天國文獻彙編》(六)(以下簡 稱《太平天國》)(台北,鼎文書局,1973 年 6 月初版),頁 847、850。 3 羅爾綱:《太平天國史》(台北,中華書局,1991 年 9 月第一版),第三冊,頁 1974。按:簡又文將書名 譯為《太平天國起義記》。 Page 3 111 不肯送他進天京,上海的小刀會也不相信他是洪秀全的族弟,便在洋館學習天文曆法。 雖然暫時見不到洪秀全,「想學了本事將來輔佐他」。是年冬,返回香港,一面教外國傳 教士漢文,一面學習天文,以為洪秀全「既創業於前,我何妨續之於後」。 4 所以,他豪 情滿懷,作詩曰:「船帆如箭鬥狂濤,風力相隨志更豪。海作疆場波列陣,浪翻星月影 麾旄。雄驅島嶼飛千里,怒戰貔貅走六鰲。四日凱旋欣奏績,軍聲十萬尚嘈嘈。」 5 這首 詩道出了洪仁玕的氣魄和抱負,反映出他那種衝網欲出,一掃群魔、廓清寰宇、奠定太 平的強烈且急切的要求。 十九世紀中葉,資本主義制度已在歐美大多數國家中建立,科學、文化、生產技術 有了巨大發展,以此為基礎擁有了先進的軍事技術。鴉片戰爭以來,外國資本主義的侵 略,一方面激起了中國人民的反抗,暴露了西方殖民主義的侵略,另方面顯示了資本主 義國家生產和軍事技術的優越,促使先進的中國人產生向西方學習的要求,洪仁玕便是 其中一個最傑出的人物。洪仁玕在香港前後七年,最後四年定居於香港,得到長時間學 習西方近代文化的機會。他自述說:「到香港洋人館內教書,學天文、地理、曆數、醫 道,盡皆通曉。洋人知道是天王洪秀全之弟,另眼相待。住香港四年,故與各頭目多半 相識,其國中體制情偽,我亦盡知。」 6 後來到過天京的英國人富禮賜(R. J. Forrest),與洪仁玕有過較多的接觸,曾寫道: 「他是我所認識的最開通的中國人,他極熟悉地理,又略識機械工程,又承認西方文明 之優越。家藏有各種參考書,對於各種題目皆有研究的資料。」 7 中國第一位在美國耶魯 大學獲學位(1854 年)的留學生容閎也認為:「干王居外久,見聞稍廣,故較各王略悉 外情。即較洪秀全之識見,亦略高一籌。凡歐洲各大強國所以富強之故,亦能知其秘鑰 所在。」 8 1858 年(咸豐八年),洪仁玕決定離開香港,從陸路繞道前往天京。臨行前, 題《香港餞別》詩曰:「枕邊驚聽雁南征,起視風帆兩岸明。未挈琵琶揮別調,聊將詩 句壯行旌。意深春草波生色,地隔關山雁有情。把袖揮舟爾莫顧,英雄從此任縱橫。」 9 他從廣州經南雄,過梅嶺,到江西饒州,又到湖北黃梅縣。最後化裝商人,通過清朝統 治區,到了太平天國的轄區安徽長塘河地方,由防守官黃玉成派人護送,於 1859 年(咸 豐九年)4 月 15 日抵達天京。洪秀全見到洪仁玕悲喜交集,讚他「志同南王,歷久彌堅」, 4 《洪仁玕供》,見蕭一山:《清代通史》(台北,台灣商務,1985 年 4 月修訂本),第三冊,頁 285、288。 5 《洪仁玕自述》,《太平天國》(二),頁 846。 6 《洪仁玕供》,蕭一山:《清代通史》,第三冊,頁 285。 7 【英】富禮賜,簡又文譯:《天京遊記》,《太平天國》(六),頁 955。 8 容閎:《西學東漸記》(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年版),頁 57。 9 《欽定軍次實錄》,《太平天國》(二),頁 600。 Page 4 112 「板蕩忠臣,可為萬世法」。 10 當即封為干天福。5 月 1 日,進封干天義,加天朝九門御 林主將。5 月 3 日,特封開朝精忠軍師頂天扶朝綱干王。洪仁玕因係初到,恐眾心不服, 屢辭不准。洪秀全勉之曰:「風浪暫騰久自息!」 11 於是登台受印。後來,他兵敗被俘, 在供詞裡追述當時的心情說:「予原意只欲到京奏明家中苦難,聊托恩蔭,以終天年。 殊我主恩加疊疊,念予苦志求名,故不避朝貴,特加殊封。予自受以來,亦只宜竭力效 忠,以報知遇之恩。」 12 洪仁玕以青年人的敏銳觀察,及其愛國熱忱,「凡涉時勢二字,極深思索」 13 早在香 港時,即與西方傳教士多人接觸,除對各國的政治、經濟和世界形勢了然於胸外,亦看 出中國的危機,對於如何始能振興國家,以何種方案去輔助洪秀全建設太平天國,早就 進行了深思熟慮的探索。而又在洪秀全的恩寵激勵下,他便將自己思之已久對天朝施政 的理念,具體以書面提出。這就是堪稱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近代化方案的《資政新篇》。 《資政新篇》分用人察失類、風風類、法法類、刑刑類四部分,它作為洪仁玕本人 的治國施政綱要,是以建議的形式向天王洪秀全提出的,故在開篇之首便開宗明義地指 出:「照得治國必先立政,而為政必有取資。本軍師恭膺聖命,總理朝綱,爰綜政治大 略,編成《資政新篇》一則,恭獻聖鑒。」並說明他此次來天京的目的:「自粵來京, 不避艱險,非圖爵祿之榮,實欲備陳方策,……以廣聖聞,以備聖裁,以資國政,庶有 小補云爾。」 14 「資政」者,「為政必有取資」也。可見,洪仁玕提出《資政新篇》是用 來供天王參考採擇的,其內容涵括了洪仁玕各種「資政」方案。 《資政新篇》書影 10 《欽定英傑歸真》,《太平天國》(二),頁 569。 11 《洪仁玕供》,蕭一山:《清代通史》,第三冊,頁 288。 12 《洪仁玕自述》,《太平天國》(二),頁 846。 13 洪仁玕在《資治新篇》中的自述。《太平天國》(二),頁 538。 14 《資政新篇》序言,《太平天國》(二),頁 523-524。 Page 5 113 參、強化中央集權,鞏固領導中心 《資政新篇》首為用人察失類,此實是針對太平天國的分散主義傾向而強調統一領 導而來。就如前述的,太平天國在 1856 年 9 月間,在天京城內發生一場驚天動地的大 內訌。其發生之主因即在於洪秀全大權旁落於諸王,尤以東王之侵權為最。內訌後,東 王楊秀清及其部眾二萬餘人被誅後,緊接著北王韋昌輝、燕王秦日綱之亂,把天京攪得 暗無天日,後亦遭誅除。這次的自相殘殺,據當時外國觀察家的報導說:「在三四個月 內死去三萬人上下」。 15 天京內訌後,石達開從安徽回到天京,此時,他是金田首義六王中,除洪秀全以外 唯一的倖存者。雖然只有 25 歲,卻文武兼備,有勇有謀,軍事、政治才幹傑出。在西 征期間,不僅戰功赫赫,打得湘軍落花流水,而且政績不俗,經略安徽、江西兩地時, 採取很多行之有效的措施,安定了人心,恢復了生產,受到天朝官兵的交口稱讚。他是 太平天國中不多見的為敵所怕、為己所尊的領導人物,是以石達開到達天京時,萬眾歡 騰,大家一致擁護他提理政務。洪秀全封他為「電師通軍主將義王」,命他主持朝政。 石達開果然不負眾望,在短短的時間裡,就使天朝有了轉機。 可是洪秀全吸取天京事變的教訓,把一切軍政大權抓在自己手中,嚴加限制石達開 的權力,即使如此,他對石達開仍不放心,害怕石達開成為楊秀清第二。為防止石達開 擴展自己的勢力,洪秀全不惜任人唯親,封長兄洪仁發為安王、次兄洪仁達為福王,與 石達開同理朝政。安、福二王均是無德無能之輩,就如李秀成所言「此(二)人又無才 情又無算計,一味古(固)執」。 16 他們二人只知秉承洪秀全意旨,壓制石達開,這引起 朝中官員們的強烈不滿。 石達開胸懷大志,自視甚高。他發現自己成為洪秀全兄弟玩弄權術的工具,無法施 展滿腔抱負,乃決定出走,另闖一片天地,同時避免天京事變一幕的重演。1857 年 5 月 下旬,他借到雨花台太平軍駐地講道的機會,離開了天京。沿途他廣發布告,訴說自己 忠心耿耿,卻遭到猜疑壓制的苦衷,煽動太平天國將士跟他一起出走。結果跟從者甚眾, 且多為太平天國的精兵良將。 石達開出走後,太平天國原來的領導核心不復存在了。洪秀全乃提拔新人,重建領 導核心,力挽危局。1857 年 10 月,他任命蒙得恩為正掌率,爵同王位,掌握重權,總 理國事,相當於今天的「國務總理」;陳玉成為又正掌率,李秀成為副掌率,負責指揮 15 見簡又文譯裨治文《太平天國東北兩王內訌紀實》,載 1857 年 1 月 3 日《北華捷報》。 16 《李秀成自述》,《太平天國》(二),頁 702。 Page 6 114 作戰。次年,洪秀全又恢復了五軍主將制,命陳玉成為前軍主將,李秀成為後軍主將, 李世賢為左軍主將,韋俊為右軍主將,蒙得恩為中軍主將。至此,太平天國新的領導核 心再度形成。 但總理國事的蒙得恩資質平庸,缺乏政治才幹,僅僅是洪秀全的內宮寵臣而已。很 顯然,他無法扭轉太平天國分張亂政的局面。據《李秀成自述》原稿有一段論蒙德恩的 話說:「蒙得恩是久日在朝,是天王愛臣,永不出京門,後封為正掌率大臣,朝中內外 之事悉歸其制,連我與陳玉成亦其調用。自翼王出京之後,殺東、北王之後,至蒙得恩 手上辦事,人心改變,政事不一,各有異心。」 17 1859 年 4 月,洪仁玕到天京後,被封為「開朝精忠軍師頂天扶朝綱干王」,作為新 任的中興宰輔,對此「人心改變,政事不一,各有一心」之政情特別關注,所以他在《資 政新篇》中一開始就提出這個問題。在洪仁玕看來,要整頓太平天國的內政,首要的即 在於用人察失,開宗明義的禁朋黨之弊。他說:「倘有結盟聯黨之事,是下有自固之術, 私有依恃之端,外為假公濟私之舉,內藏弱本強末之弊。為兵者行此而為將之軍法難行; 為臣者行此而為君之權謀下奪。」 18 這些議論,就一般情況而言,是正確的。但是,太 平天國自 1856 年以來,楊秀清被殺,石達開出走,諸王勢力次第解體。後起的陳玉成、 李秀成、楊輔清、李世賢等,此時秉政不久,聯盟結黨、不聽指揮的情況雖然並不顯著。 且當時內政的主要危險,不在於什麼「為君之權謀下奪」,但是沒有形成一個如前期那 樣強有力的領導核心,確是事實。洪仁玕此說無非就是要大家團結於洪秀全之領導下, 以強化中央集權,而鞏固領導中心。 洪仁玕的最終課題是鞏固太平天國的政權,而前提就必須先鞏固洪秀全的領導權。 為此必須保護忠於太平天國政權的忠臣良將,清除、讉責奸佞臣子。他在《資政新篇》 中強調「護國衛民、除奸保良」,鏟除那些「外為假公濟私之舉,內藏弱本強末之弊」 的行為的人。這裡的「本」是指中央集權和洪秀全的領導權。洪仁玕把國家政權和洪秀 全的領導權直接聯繫在一起。 由此「自大而小,由上而下,權歸於一」,真正達到集中統一領導,同時認為發展 新聞輿論,設新聞官,專收集國內外新聞,「以資聖鑒,則奸者股栗存誠,忠者清心可 表,於是一念之善,一念之惡,難逃人心公議矣」,舉辦郵政,「以為四方耳目之便,不 致上下梗塞,君民不通也」。如此,全國上下互通一氣,凡是「護國」、「強本」的人, 亦必須是「忠主」的人,即是鞏固洪秀全領導的人。洪仁玕把「忠主」作為對各層級幹 17 羅爾綱:《太平天國史》,卷 58,〈蒙德恩傳〉,頁 2070,註 1。 18 《資政新篇》,《太平天國》(二),頁 524。以下引用此篇者,不再註明出處。 Page 7 115 部之基本標準。而「用人察失」主要是針對天朝用人弊病而提出,禁止在天朝拉幫結黨。 因朋黨後勢必營私,同流後自然合污,如此將對君主構成奪權篡位之威脅,洪仁玕最不 願見者在此,而此時之太平天國亦無再度內訌自殘的本錢。因此強調內部團結為是,「今 因人心冷淡,故銳氣減半耳」,「師克在和,不和則人心不一,不一則渙,何蓄銳之有? 故廉藺相和,而秦有 15 年不敢出函谷關者此也」。洪仁玕深深期望每人均成為千古英雄, 以「真心實力」而至「眾志成城」。如此「太平景象」不難見,更可看到「新天地、新 世界」的來臨。 肆、建立法治、用人重德 洪仁玕在《資政新篇》的一開篇就強調「治國必先立政」,《今文尚書》有《立政篇》, 司馬遷認為是周公所作,大致是可信的。《立政篇》主張「三宅三俊」之說,所謂「三 宅」,即「宅乃事,宅乃牧,宅乃准」。宅,度也。就是說,從政務、理民、執法三個方 面來考核官員。所謂「三俊」,就是以事、牧、准為科目登進人才。故《書經傳說匯纂》 引宋代董鼎說:「一篇之中,宅事牧准其綱領也。」《立政》的主題是講用人之道:「繼 自今後王立政,其惟克用常人。」 19 洪仁玕在《資政新篇》裡強調了《立政》的主題:「昔 周武有弟名旦,作《周禮》以肇八百之畿,高宗夢帝賚弼,致殷商有中葉之盛,惟在乎 設法用人之得其當耳。洪仁玕在提出《資政新篇》後不久,又以精忠軍師名義發布《立 法制誼諭》,在這篇文告中提出「照得國家以法制為先,法制以遵行為要,能遵行而後 有法制,有法制而後有國家,此千秋不易之大徑,而尤為今茲萬不容已之急務也」。 20 從 上所述,洪仁玕闡述了法制對鞏固國家政權的重要性,即沒有法制就沒有國家政權。而 法制訂定後,執法者更為重要,此即其所謂「用人不當,適足以壞法,設法不當,適足 以害人」。 由此亦可見洪仁玕的法治,是一個含有廣義內容的概念,它包括法律條規,人為之 行政道德規範及其各種制度。其中以人為之道德規範為法治的主要內容。《資政新篇》 說:「善鋪國政,以新民德」,又說:「所謂以法法之者,其事大關世道人心,如綱常倫 紀、教養大典,則宜立法以為准焉。是下有所趨,庶不陷於僻矣」,他提倡「天情理學」, 認為道德能夠促使人們「真心實力,眾志成城」地建設有太平景象的「新天新地新世界」 19 戚其章:《中國近代社會思潮史》(山東,教育出版社,1994 年 3 月),頁 180。 20 洪仁玕:〈立法制誼諭〉,金毓黻、田餘慶等:《太平天國史料》(北京,中華書局,1955 年),頁 147。 Page 8 116 21 的太平天國。 為了實現太平天國政權對道德的要求,洪仁玕強調「設法」和「用人」,即強調制 訂道德規範、法律條規和各種制度,其中特別強調制訂道德規範,並且指出道德規範應 當成為國家銓選人才的標準。他說:「國家機要,惟在銓選,現經頒發『欽定功勞部章 程』,……以救時弊,……查東王在日,即末秩微員,陞降必由天廷轉奏,片文集字, 刊刻必自京內頒行。故官雖少而足貴,從無越隊求榮;印雖小而可珍,孰敢私鑴偽鑄? 其鄭重為何如也。近來欲遏逃頑,必先除僭亂,……倘有私與官職者,當律以大辟;私 受官職者,亦正典刑」。 22 國家在銓選人才時應當根據道德規範來衡量、確定是否選用, 已經被選用的人才,應當積極執行、推廣和維護道德規範。洪仁玕指出,道德規範和銓 選人才是統一的,不應當是矛盾的,他說:「蓋用人不當,適足以壞法;設法不當,適 足以害人,可不慎哉!然於斯二者並行不悖,必於立法之中,得乎權濟。」 23 立法(法法)類是《資政新篇》的最主要內容,亦是洪仁玕資政理念的重點所在, 所以洪仁玕首先對它的含義作了明確的闡述: 所謂以法法之者,其事大關世道人心,如綱常倫紀、教養大典,則宜立法以爲准 焉。是下有所趨,庶不陷於僻矣。然其不陷於僻而登於道者,必又教法兼行。如 設書信館以通各省郡縣市鎮公文;設新聞館以收民心民議,及各省郡縣貨價低 昂、事勢常變。上覽之得以資治術,士覽之得以識變通,商農覽之得以通有無。 昭法律、別善惡、勵廉恥、表忠孝,皆借此以行其教也。教行則法著,法著則知 恩,於以民相勸戒,才德日生,風俗日厚矣。此立法善而施法廣,積時久而持法 嚴,代有賢智以相維持,民自團結而不可解,天下永垂而不朽矣。然立法之人必 先經磨煉,洞悉天人性情,熟諳各國風教,大小上下,源委重輕,無不了然於胸 中者,然後推而出之,乃能穩愜人情也。若恐其久而有差,更當留一律以便隨時 損益小紀,彰明大綱也。蓋律法者無定而有定,有定而無定,如水之軟,如鐵之 硬,實如人心之有定而無定,世事之無定而有定,此立法所以難也,此生弊所以 易也。然則如何而後可以立法?蓋法之質在乎大綱一定不易,法之文在乎小紀每 多變遷。故小人壞法,常窺小者無備而掠爲己有,常借大者之公以護掩己私。然 此又在奉法執法行法之人有以主之,有以認真耳。 21 謝興堯、鄧之誠等編:《太平天國資料》,見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輯》(台北,文海出版社, 1976 年),卷 352,頁 525、545。 22 同註 20,頁 148-149。 23 同註 20,頁 524。 Page 9 117 在這裡,洪仁玕重點地論述了兩個關係,即法與教的關係,「大綱」與「小紀」的關係。 他主張「教法兼行」,認為制定了法律後,必須進行宣傳教育,向人民群眾灌輸法治觀 念,「教行則法著,法者則知恩」,反對不教而誅,是儒家的一貫思想。《論語‧堯曰》: 「不教而殺謂之虐」,《漢書‧董仲舒傳》引作「不教而誅謂之虐」,《荀子‧富國》稱「故 不教而誅,則刑繁而邪不勝」。此即所謂的「昭法律,別善惡」,「教法兼行」說即本於 此。 在理論上,洪仁玕亦強調道德與法律相輔相成,互為作用。他在《資政新篇》中指 出:「諸凡國法治人身惡之既形者」,亦即法律是治人身惡之既形者,是對蔑視道德的少 數人,用暴力給以他們懲罰,可見法律對道德規範的實施起著保障作用。同時又指出「十 款天條治人心惡之未形者」,亦即道德是治人身惡之未形者,是治理人心的,起著防範 人們作惡犯法的作用,對絕大多數人起純潔心靈的作用。所以在社會上道德和法律兩者 都不可缺少。他說:「一上所議,是以法法之之法,多是尊五美,屏四惡之法,誠能上 下凜遵,則刑具可免矣。雖然縱有速化,不鮮頑民,故又當立以刑刑之之刑」。又說:「大 率法外輔之以法而入於德,刑外化之以德而省於刑也」。洪仁玕在指出道德和法律互為 作用的同時,特別強調道德比法律的效力更大。是以在「教法兼行」的內容上,洪仁玕 亦認為制訂了道德規範後,亦需要進行宣傳教育,向人民群眾灌輸道德思想,教會人民 什麼是善惡、廉恥和忠孝的道德行為,此即所謂的「勵廉恥,表忠孝」。 至於「大綱」與「小紀」的關係,主要是說「法」的大小重要性與性質之殊異,即 包括所謂的基本大法與具體法律。前者是指立國的「綱常倫紀、教養大典」,亦即今之 所稱之憲法大綱之意;後者是指可以不時修訂的「小紀」,即具體的法律和條令。所以 說「大綱」是「法之重」,「一定不易」,亦即基本大法,長久不能改變;「小紀」是「法 之文」,「每多變遷」,法律條文是小節,常常修訂變化。明乎此,才能與「小人壞法」 現象進行不懈的鬥爭,亦即小人們觸犯法律,往往是鑽具體法律條文的漏洞,而以基本 大法之公正合理來辯護。由此亦可體會洪仁玕何以強調道德規範之重要。而領導者必須 「親身以暢之,真心以踐之」,而達「上風下草,上行下效」之功。 伍、發展資本主義 洪仁玕在《資政新篇》開宗就強調「治國必先立政」,以立法建立法治為先,是以 在法法類這部份以「以法治國」、「依法治國」為前提,全面提出了改革天朝制度方面的 方案。這類方案內容廣泛,其中許多深具建立和發展資本主義的近代企業理念。茲簡述 Page 10 118 如下: 一、興車馬之利 能造火車者「准自專其利,限滿准他人仿做,若彼願公於世,亦稟准遵行」,「先於 二十一省通二十一條大路,以為全國之脈絡,通則國家無疾焉」,製造輪船,「以堅固輕 便捷巧妙。或用火、用氣、用力、用風,任乎智者自創,首創至巧者賞以自專其利,限 滿准他人仿做,若願公於世,亦稟明發行」,「大商則搭客運貨,國家則戰守緝捕,不數 日而成功,甚有裨於國焉」。 二、興辦銀行 由「有百萬家財者」或「三四富民共請立或一人請立」。可以百萬資財發行一百五 十萬「銀紙」(紙幣)。或「銀貨相易,或紙銀相易,皆准每兩取息三釐」,此舉大利於 商賈士民。 三、獎勵工業發展 「興器皿技藝,有能造精奇利便者,准其自售,他人仿造,罪而罰之。即有法人而 生巧者,准前造者收為己有,或招為徒焉。器小者賞五年,大者賞十年,益民多者年數 加多。無益之物有責無賞,限滿他人倣作。」 四、提倡開礦 「興寶藏,凡金、銀、銅、鐵、錫、煤、鹽、琥珀、蠔殼、玻璃、美石等貨,有民 探出者,准其稟報,爵為總領,准其招民探取,總領獲十之一,國庫獲十之二,採者獲 十之六。」 五、嚴格稅收制度 「興市鎮公司,立官嚴正,以司工商水陸關稅。每禮拜呈繳省郡縣庫存貯,或市鎮 公務支用,有為己私抽者,議法。」 六、建立預算會計制度 「興省郡縣錢榖庫,以司文武官員俸值公費,立官司理,每月報銷。」 洪仁玕在《資政新篇》中亦提出「故准富者請人僱工,不得買奴」,可見他明確地 贊成資本主義性質的僱傭關係,反對買貧困破產者的子女為奴。同時,亦強調「至施捨 一則,不得白白妄施,以沽名譽,恐無貞節者一味望恩,不自食其力」,可見其反對向 貧困無產者施捨,防止「游手偷閒」,要他們「自食其力」,「自養其身」,主張「宜令作 工,以受其值」。這是仿效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中已普遍存在的那種僱傭勞動制度。 Page 11 119 太平天國初起之際,中國的交通仍停留於陸路騎馬,水路則用槳船。是以軍情文報 的傳遞,在各地水陸地區仍以驛站為主,而其速度總有它的局限性。洪仁玕在《資政新 篇》中,列舉仿效西洋資本主義建設 28 條裡,第 2 條就是造火車,建鐵路,他計劃在 中國二十一省,先修二十一條大鐵路。洪秀全在這一條上批道:「此策是也」。第 3 條就 是造火船、氣船。他認為「大商則搭客運貨,國家則戰守緝捕」,「若天國興此技,黃河 可疏通其沙而流入於海,江、淮可通有無而緩急相濟,要隘可以防患,凶旱水溢,可以 救荒,國內可保無虞,外國可通和好,利莫大焉。」洪秀全在這一條上也批道:「此策 是也」。從洪秀全的批語可以看出,太平天國是預備要建設這些近代交通事業的,雖未 能實現,而在中國歷史上,籌劃建設近代交通,卻以洪仁玕為最先的倡導者。 在其他企業經營方案中,洪仁玕主張採取資本主義自由競爭的方式。生產技術的發 展,「任乎智者自創」。規定「首創至巧者賞以自專其利」,但「限滿准他人倣做」。即一 方面用專利制度鼓勵創造發明,另方面限滿後又允許別的企業推廣、運用。礦藏的開採 打破地域的限制,「小則准鄉,大則准縣,尤大者准省及省外之人來採」。開辦企業並無 各種限制,准富民「納餉稟明而設」。洪仁玕的這種私人投資、保護專利、獲取利潤、 僱傭勞動、自由競爭的方案,實際上就是西方國家業已普遍存在的私人資本主義企業。 洪仁玕此項方案,乃欲對經濟政策作根本性的調整,核心是要否定《天朝田畝制 度》,那種冀圖在落後的自然經濟上消滅私產和貧富差別的空想, 24 而把發展經濟的立足 點轉移到支持和依靠私人資本主義上來。他同時亦建議全面地學習西方,不但建設現代 化的工業、交通和開採各種工業原料和燃料,而且要辦銀行和保險等業。這些無非是要 拋棄那些不切實際的太平、共產天國的空想,而要勇敢的承認能人的創造性和富者經營 的事業的價值和正當性,通過實行專利制度、「准富者請人雇工」、獎勵私人興辦各種工 業、交通企業、開礦、辦銀行,及其他各種社會福利事業,從而把舊式的農業社會思維 與切合中國當時需要的歷史進步事業直接聯結起來。由於多種原因,這些方案大部分沒 有實行,但不能說沒有一點實際效果。進入 60 年代,太平天國統治地區街市繁榮,「商 店充塞著商品,處處都顯出興旺景象」 25 的記錄屢現中外考察者的筆下,顯然的,洪仁 玕的方案,似有可行處,絕非似「天朝田畝制度」的空想。 24 咸豐三年(1853)年,太平天國頒布了《天朝田畝制度》,提出了廢除土地所有制和實行土地與產品平 均分配的原則和方法。其主要內容:一是用農民平分土地的制度,代替封建土地所有制;二是用絕對平 均的觀點重新組織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生活,並做了具體規定。 25 【英】呤唎(A. F. Lindley)著,王維周譯:《太平天國革命親歷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年), 頁 47。 Page 12 120 陸、開放並學習西方的良法與科技 洪仁玕除了前述醉心於西方的生產技術以及企圖在中國確立資本主義所有制外,同 時亦主張效法西方,學習西方的治國良法與科技。 眾所皆知,太平天國興起之際,中國仍處在農業社會手工業生產階段,生產技術差, 生產量亦少。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後,即在天京設立諸匠營與百工衙,對手工業實行公有 制;而在天京外各城市,採取監督管理的政策。是以天京等城市人民都被編入軍事化的 各「館」、「行」中,而特別有技藝的手工匠人,即使不被徵調參加修建王府等官家建設, 也完全在官家控制下勞動。這是在「天朝田畝制度」下冀圖消滅私產的天國空想指導下 的必然政策,其性質卻是幾千年的官營手工業的延續。在 19 世紀中葉實行這樣的制度, 手工業生產者的積極性很低,更缺乏不斷促進技術更新和擴大再生產的內在動力。 為此,洪仁玕詳細闡述了當時西方國家的歷史與現狀,介紹了英、美、法、俄、日 本、日耳曼、土耳其、波斯……等十幾個國家,指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國家是英、美、 法,稱讚這幾個國家「技藝精巧,邦法宏深」。稱讚英國說:「英吉利,……於今稱為最 強之邦,由法善也。」稱讚美國完善的「選舉制度」說:「花旗邦即米利堅,……邦長 五年一任,限以俸祿,任滿則養尊處優,各省再舉。有事各省總目公議,……以多人舉 者為賢能也,以多議者為公也。」介紹法國說:「佛蘭西邦,……各邦技藝,多始於此。 至今別邦雖精,而佛邦不在其下。」又對日耳曼、俄羅斯及其他國家的政治狀況、經濟、 歷史和地理等都作了扼要的論述。指出俄羅斯原是落後挨打的國家,自經向西方學習, 也強盛起來說:「俄羅斯邦……百餘年前,……屢為英、佛、瑞、羅、日耳曼等國所迫, 故遣其長子偽裝凡民,到佛蘭西邦學習邦法,火船技藝,數年回邦,……大興政教,百 餘年來,聲威日著,今亦為北方冠冕之邦也。」對日本發展的形勢作出準確的預見說: 「日本邦近與花旗邦通商,得有各項技藝,以為法則,將來亦必出於巧焉。」 洪仁玕分析這些西方先進國家和正在興起的國家,不只是看到它們技藝之精,而尤 其強調了它們政教體制的「善法」;俄羅斯與日本的興起,就是向西方「學習邦法」,「以 為法則」,並非僅師其「火船技藝」的長技。他還指出世界上有一些國家昧於大勢,守 舊不變,因而國勢衰頹,挨打受欺說:「土耳其邦……不知變通,故邦勢不振,而於丙 辰年為俄羅斯所侵。」而正是由於不知變通,中國在世界上也淪為被欺凌的弱國,他沉 痛地說:「不能為東洋之冠冕,暫為失色,良可慨矣!」他大聲疾呼,中國必須認清世 界大勢,學俄羅斯、日本的榜樣,吸取土耳其的教訓,「因時制宜」,取法西方各國的「綱 常大典」,立法定制,否則「悔之晚矣!」力勸天王洪秀全,「曷不乘此有為之日,奮為 Page 13 121 中地倡,以頂天父天兄綱常,太平一統江山萬萬年也。」這就是說,要建設一個新的國 家,不應當再走中國傳統農業社會的老路,而必須學習當時西方先進國家的良法與科技。 洪仁玕對這些國家的這些論述,儘管不甚確切,但寓意是很明顯的,無非是借此向 天王表明,要像這些國家一樣,和英、美、法等國通商,學習他們的「邦法、火船、技 藝」,才能使中國富強,聲威日著。洪仁玕在展示這幅世界各國的圖景的同時,又向天 王闡述了與外國人「並雄之法」。他認為中國與世界列強相處,好比「是開店二間,我 無租值,彼有租值,我工人少,彼工人多,我價平賣,彼價桂(貴)賣。是我受益,而 彼受虧,我可以永盛,彼當即衰」。他的意思是說,要使國家富強起來,免受西方殖民 者的欺凌掠奪,就必須用各種方法改善國家的處境,即開放並學習西方的科技,以全力 發展經濟,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在經濟競爭中取得優勢。這些建議既針對現在, 又規劃到將來,已遠遠超出魏源的認識而為後來商戰思想的濫觴。 洪仁玕亦極力批判中國過去閉關政策的愚昧,指出「拘拘不與人交接」,是夜郎自 大的「淺量者之所為也」。其結果「以致全體閉塞,血脈不通,病其深矣!」所以主張 對外開放,吸收各國之長,開通民智,以引進西方科學技術說:「外邦人技藝精巧,邦 法宏深,宜先許其通商,但不得擅入旱地。……惟許牧司等並教技藝之人入內,教導我 民,但准其為國獻策,不得毀謗國法也。」洪仁玕的這種認識,顯然是和他向西方學習 科學技術,建立近代化企業的規劃相聯繫。他的此項方案,不僅確立了對外開放,促進 國家進步,同時又保證國家獨立自主的外交原則,這在中國近代史上,尤具首創意義。 柒、營造善良風俗、健康樂利的社會 太平天國在定都天京後,即大力整頓革除中國傳統以來諸多的不良風俗,並試圖建 立安和樂利的共產社會。或許是戎馬倥傯,或是天王以下諸王一旦得勢競相奢侈,或是 嚴重內訌忙於鬥爭,致使無法徹底執行他們所揭諸的理想。 洪仁玕在其《資政新篇》中,針對這些提出諸多的方案,綜合之,可歸納下列二項: 一、淨化社會風氣: 有關這方面的建議,在其「風風類」中,主要講的就是轉變社會風氣,移風易俗, 即樹新風、改風俗。洪仁玕說:「夫所謂以風風之者,謂革之而民不願,興之而民不從, 其事多屬人心蒙昧,習俗所蔽,難以急移者,不得已以風風之,自上化之也。」「以風 風之」之法有二:一是對「敗風」,「如男子長指甲,女子喜纏腳,吉凶軍賓瑣屑儀文, Page 14 122 養鳥鬥蟀打鵪賽勝,戒箍手鐲金玉粉飾之類,皆小人驕奢之習,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禁之不成廣大之體,民亦未必凜遵,不禁又為敗風之漸。惟有在上者以為可恥之行,見 則鄙之忽之,遇則怒之撻之,民自厭而去之,是不刑而自化,不禁而自弭矣。」一是對 「美舉」,「倘民有美舉,如醫院、禮拜堂、學館、四民院、四疾院等,上則親臨以隆其 事,以獎其成;若無此舉,則詔諭宣行,是厚風俗之法也。」 中國立國幾千年,隨著朝代轉移而諸多的不良風俗亦隨之增多,欲徹底完全根除, 談何容易!檢視洪仁玕所提出者,其中之婦女纏足的解除最足以樂道。中國婦女纏足, 是中國專制社會自五代南唐以來將近千年對婦女肢體的殘害。婦女纏成小腳,難以參加 勞動,便不得不依靠男子過活,成為男子的奴隸。太平天國在建都後四個月,癸好三年 (1853)六月,即下令解放纏足, 26 給婦女解除這一個大殘害。當日令下,天京地方就做 到「一日萬家纏足放」 27 的盛況,此與太平天國婦女參加各項勞動以及太平天國對專制 社會強迫婦女守寡的風氣的掃蕩等等均有連帶性的影響。 二、興辦慈善、保健衛生事業 除對前述之「美舉」以厚風俗之法外,洪仁玕在《資政新篇》中亦提出興辦慈善事 業,「富貴好善」,「聽其甘心樂助,以拯困扶危,並教育等件」;辦跛盲聾啞院,「有財 者自攜資斧,無財者善人樂助」;辦鰥寡孤獨院,「准仁人濟施,生則教以詩書各法,死 則憐而葬之」;設立醫院,「以濟疾苦」,「禁溺嬰、賣子為奴」,「嚴禁鴉片」,「絕其栽植 之源,遏其航來之路,或於外洋進口之煙不准過關,走私者殺無赦。」等等之措施。 太平天國向來即重視醫療衛生,定都天京後,其醫療衛生組織,在國家制度上,有 一定的組織,已經形成一種正規化的制度,它可分為朝內(政府組織內)、軍中、居民 (一般社會民間)三個系統。 朝內醫療衛生組織,設殿前國醫 1 人,「為典內醫之首」, 28 也是國家衛生工作最高 的負責人,故「屬官至多」。 29 在國醫之下,設天朝內醫 4 員,職同指揮。天朝掌醫 4 員, 26 馬壽齡《金陵癸甲新樂府》五十首〈禁裹足〉道:「出令戒纏足」。孫亦恬《金陵被難記》述癸好三年天 京事說:「六月初,賊忽出一令,命婦女悉將兩足裹帶除去。沈雋曦《金陵癸甲摭談補》說:「賊蠻婆皆 大腳,驅婦女出城當差,謂江南女子腳小無用,……傳偽令著其放腳。婦女皆去腳帶」。佚名《粵逆紀 略》記新姊妹館事說:「歸館不准穿裾及褶衣,又勒令放足」。此外,張汝南《金陵省難紀略》、汪士鐸 《乙丙日記》、滌浮道人《金陵雜記》、張德堅《賊情彙纂》等書都記有太平天國命令婦女解放纏足事。 27 見佚名:《金陵紀事》附詩。其全首詩句如下:「寡婦頻言與丈夫,柏舟節義笑為迂。挖溝駝米朝朝苦, 削竹擔甎事事麤。一日萬家纏足放,四更百長竭情驅。蠻婆大腳鳴鑼過,女偽高官意氣殊。」這是一首 反革命分子對太平天國詆毀的詩,但卻反映出了太平天國一日萬家纏足放的盛況。 28 張德堅:《賊情彙纂》,卷 2,〈補天侯李俊良傳〉,《太平天國史料》(三),頁 52。 29 同前,卷 3,〈偽官制‧偽朝內官〉,頁 105。 Page 15 123 專治外科,也職同指揮。又內醫 4 員,職同將軍。內醫 7 員,職同總制。又內醫 7 員, 職同監軍。朝內拯危急 1 員,職同將軍。留朝內診脈醫生 9 員,職同軍帥。 30 軍中醫療衛生組織,各軍設內醫 4 員,治內科,職同總制,又內醫 14 員,職同軍 帥。恩賞檢點督醫將軍 1 員,掌醫 25 員,治外科,職同總制。拯危急 1 員,職同監軍, 屬官無數,皆治外科,主療受傷的人員。 31 這個數目相當大,以恩賞檢點督醫將軍官職 最高,當是各軍的衛生工作領導人。其中可看出一個特點,即外科人員的配備可算得是 堅強的,除 25 人外,還有拯危急,並且「屬官無數」。太平軍每軍實際人數為 13,150 人, 以 25 個外科醫生計算,每 525 人中就有一個外科醫生。此外尚有個理能人,就是護理 傷病人員,其員數無定額,其主要工作是料理傷病員的茶飯湯藥。又設功臣 1 員,主管 軍中藥料。 32 民間醫療衛生組織,天京各街道設醫生 60 員,職同軍帥。 33 這 60 個醫生是專給天 京人民治病的,每逢初一、十五都到督內醫衙點名。 34 這是一種例會,以便檢查人數、 指導工作等。這時候,天京行供給制,這一種醫療制度,就是一種公醫制度。 洪仁玕在《資政新篇》中主張興設醫院以濟疾苦,凡醫師必須經過幾場考試,然後 任用。其經費,沒收廟宇寺觀的產業,以為興建醫院的應用。並由政府獎勵,鼓舞人民 廣設醫院。洪仁玕的主張受了當時條件的限制,不曾得到普遍的施行。但是,由於他的 提倡,天京已有作為近代醫療機構的新醫院的建設。據英國人孛辣司等到天京訪問,他 們看見那一個做干王洪仁玕外交翻譯的美國教士羅孝全(Issachar J. Roberts)居住的地 方的後面,就設立有一所醫院。 至於嚴禁鴉片,早在太平天國癸好三年四月,天王在天京就特下《戒吸鴉片詔》, 詔道: 「吹去吹來吹不飽,如何咁蠢變生妖! 戒煙病死甚誅死,脫鬼成人到底高。」 35 並在《十款天條》第七條及《太平刑律》上定:「凡吹洋煙者斬首不留」,用嚴刑推行禁 令。是以太平天國視鴉片進口為違法之貿易,而予嚴行禁止。當時的上海、寧波都是鴉 片輸入的口岸,在太平天國克復寧波後兩個月,辛酉十一年底(1862 年 2 月),據怡和 30 同前,頁 105。 31 同前,卷 3,〈偽官制‧偽朝內官〉,頁 105 及同卷〈偽官制‧偽軍中官〉,頁 107-108。 32 同前,卷 3,〈偽官制‧偽朝內官〉,頁 105 及同卷〈偽官制‧偽軍中官〉,頁 108。 33 同前,卷 3,〈偽官制‧偽朝內官〉,頁 105。 34 據沈雋曦:《金陵癸甲摭談補》,見《人文月刊》,卷 3,第 2 期。 35 張德堅:《賊情彙纂》,卷 7,〈偽詔旨〉,頁 191。 Page 16 124 洋行寧波支店負責人格林(F. S. Green)的報告,太平天國禁止從寧波運鴉片入內地, 因此,這一個大鴉片公司,連「一箱鴉片都沒有賣得出去」。 36 太平天國對外貿易,便是 這樣建立在平等互惠的基礎上,完全居於主動地位,堅決保護中國的利益。亦可見太平 天國對嚴禁鴉片始終如一。而洪仁玕在香港時,就深深感到鴉片甚為中國之害,且耗中 國銀兩不下四、五千萬。因此,撰有一首勸戒詩,以教導群眾,詩道: 「煙鎗即炮鎗,自打自受傷; 多少英雄漢,彈死在高床。」 37 而今再度重申嚴禁之令,並提出更具體的配套措施,可見其決心。亦由此可體會出嚴禁 鴉片之難。因為難,所以始終持續嚴禁。 捌、塑建和諧、公平、具公義的社會 洪仁玕在《資政新篇》中,提到:「興鄉官。公義者司其任,以理一鄉民情,曲直 吉凶等事,鄉兵聽其鋪調。」太平天國鄉官制度,事實上在癸好三年(1853)定都天京 那年的秋天即已建立。 38 鄉官的設立,凡初定州縣,即其地分軍,立軍帥以下官,大張 佈告,命各州縣編造戶冊,在本鄉公舉軍帥以下各官,赴省呈投,發給各戶門牌。其軍 帥假以令旗,得有徵調權。自師帥至兩司馬都設公堂,建三角旗,以旗長短分別統屬。 凡徵糧、訴訟等民政,以及軍隊過境的供應,都由各級鄉官擔任,而由軍帥總其成。 39 太平天國在建都天京前,所克州縣,都沒有駐守,那時是沒有地方政權的。自建立 鄉官制度後,所克各州縣,照天朝田畝制度規定,用軍制組織人民,由人民公舉軍帥以 下各鄉官,統於監軍,鎮以總制,監軍、總制都由天朝任命,做守土官,於是太平天國 地方政權始建立,給太平天國革命打下了鞏固的基礎。 36 據 1862 年 2 月 7 日格林致香港怡和洋行信,見嚴中平譯:《怡和洋行書簡》。轉引自羅爾綱《太平天國 史》,卷 27,頁 943。 37 《洪仁玕自述》,《太平天國》(二),頁 849。 38 張德堅:《賊情彙纂》,卷 3,〈偽守土官鄉官〉記設鄉官之始說:「初賊所破州縣,皆擄其財物,殘其人 民而去,未嘗設官據守。自竊占江寧,分兵攻陷各府州縣,遂即其地分軍,立軍帥以下偽官。」頁 109。 39 同前。軍隊過境的供應事,如《賊情彙纂》,卷 10,〈賊糧科派〉說:「賊之科派不獨錢米,如行軍所需 各物皆悉取給於鄉官。偶需鍬鋤千柄,或葦席千張,或划船百隻,偽文一下,咄嗟立辦。」頁 275。 Page 17 125 太平天國鄉帥木印 「太平天國臺州郡仙居縣貳營后帥」、「太平天國浙江海寧州前軍右師左旅帥」 鄉官由人民公舉本鄉人擔任,他們是人民愛戴的人,而他們是本鄉人,又深知本鄉 的一切情況。敵人的情報彙編論這一個制度說:「土著生計,絲粟難隱,裹脅逃民,並 得稽察。賊之牢籠人士,聯絡方域,計蓋無譎於此者。」 40 從敵人的咒詛裡面,可以反 映出鄉官制度對鞏固太平天國的政權所發揮的效果之巨大。 關於人民公舉鄉官一點應加說明。太平天國的公舉鄉官,仍用鄉舉里選的舊方式, 還不懂得用直接選舉法和間接選舉法,更遠遠不能與今天人民民主選舉相提並論。但 是,太平天國的公舉鄉官,方式雖還和古代鄉舉里選相同,而實質上已起了大變化。中 國專制社會鄉舉里選的對象為地主階級,而太平天國公舉鄉官的權柄,則掌握在農民階 級手中,舉出起義的農民來鈐制地主階級。鄉官制度也具有打擊地主階級的作用。由於 從前被地主階級踏在地下的農民,今天翻身作主做了鄉官,地主階級分子不得不向他們 低頭,這就把地主階級的威風打下來了。 41 叛徒鄧光明所說:「天朝所克各省郡州縣地方, 每有殷富之家不能出頭,甘受困厄」的情況,正是鄉官制度對地主階級專政的結果。固 40 同註 37。 41 顧汝鈺:《海虞賊亂志》記常熟鄉官王某逮捕監生殷子雲事說:「揪髮綑車,推送西周市,聲言照玩公詭 避例發落。乃父蔚然,本鄉里之篤老也,里中素感其排難解紛之德,環求全一體面。賊奴大喝曰:『不 要說一監生,即如六河唐荔香廩貢生做學官,何市管少溪副榜老爺,也尚且綑縛』」。這些都是鄉官打擊 地主階級的事例。詳見《太平天國》(五),頁 373。 Page 18 126 然必須指出,在太平天國後期,江蘇、浙江給投降太平天國的反革命分子和蛻化變質分 子盤踞的地方,地主階級分子鑽進鄉官機構,腐蝕了鄉官制度,破壞了太平天國的革命 基礎。 上述可為洪仁玕重新提「興鄉官」的背景,而其特別強調興鄉官須「公義者司其任」, 其目的,即藉糾正地主階級進入鄉官機構後造成特權把持,而重新建立公平和諧,且具 公義的社會。 另外,洪仁玕亦建議「興士民公會、富貴善義,……以拯困扶危。」建議「立丈量 官」,倡治河修路,「凡水患河路有害於民者,准其申請,大者發庫助支,小者自民捐助」, 「受贓者准民控訴」。同時,提出「罪人不拏」,「若訊實同情者為之,無則善視撫慰之, 以開其自新之路。」這些種種,均顯見其欲建立和諧公平且富公義的社會的方案。 玖、改革嚴酷濫殺的刑律 刑律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集中表現,反映統治階級的政治經濟的要求。歷史上任何一 個統治階級都要依靠刑律來實行它的統治,用刑律作為武器來鎮壓被統治者,鞏固自己 的統治權。 太平天國革命,處在生死搏鬥的戰爭當中。「殺盡妖魔」是太平天國的革命宗旨, 是太平天國日日夜夜行動的口號。它對敵人就是要鎮壓,要剝奪,並無須寫在刑律裡面。 太平天國的刑律,是專為整肅內部的紀律,尤其是為防止「反草變妖」和「反草通妖」 而設。同時,並對社會惡風舊俗進行改革。它的特點,是用以治軍,並用以治民。在廣 西初起之時期即頒布《十款天條》 42 和《太平條規》。《十款天條》起初是軍律,後來亦 適用於「天下官民」,所以說它是太平軍的軍法,也是太平天國的法律。到定都天京後, 復增議《太平刑律》多條。這些法律條文已經失傳,其詳細內容無法查考,而今所留之 《太平刑律》,乃係曾國藩情報機關採編所根據太平天國奏章內「增議太平刑律多條」, 又燕王秦日綱告示所列「應斬罪多款」,並蒐集太平天國文件,「凡有關禁令者悉彙錄之」 而成,刊於張德堅所撰之《賊情彙纂》內,共 62 條,可說「規模大備」。 43 這 62 條《太 平刑律》,其實就是軍律。太平天國以軍制組織人民,也就是以軍法治理人民,所以《太 42 上帝教的教條,就是《天條書》裡面的「十款天條」。太平天國印行的《舊遺詔聖書》卷 2〈出麥西國 傳〉(今白話譯本譯為〈出埃及記〉)第 20 章記摩西在西乃山上得上帝授以十條誡律。基督教奉為教條, 稱為「十誡」。上帝教採用這一個教條,針對當時中國人的弊病,和根據中國的社會情況,加以修改和 豐富內容,作為統治人生的誡律,稱為「十款天條」。詳羅爾綱:《太平天國史》,卷 22,頁 703。 43 見張德堅總纂:《賊情彙纂》,卷 8,〈賊文告‧偽律〉,頁 227-232。 Page 19 127 平刑律》沒有民法的條文。 通觀上述 62 條《太平刑律》,其法意是用刑律來整肅革命的紀律,特別是為防止「變 妖」(謀反)、「通妖」(通敵),更用嚴刑峻法。而在整肅革命紀律當中,並對社會進行 「革除惡習,禁遏澆風」的改革,如嚴禁姦淫、吹鴉片、吸煙、飲酒、隨處便溺等等。 這種法意,完全是從《十款天條》和《太平條規》而來,所以《太平刑律》乃是前兩者 的增添和擴大。 在《太平刑律》62 條中,將祇述教誡的條文除外,計斬罪刑 42 條,連坐斬罪刑 1 條,點天燈、五馬分屍罪刑 3 條。又初犯再犯枷杖,三犯斬首,初犯枷杖,再犯斬首刑 3 條,都列在該條斬罪內,不另立專條。其斬罪刑 42 條,分戰時軍令律 5 條,軍紀律 18 條,防止叛變律 10 條,禮法律 4 條,禁惡習律 4 條,禁夫妻同宿律 1 條。在斬罪刑 中,凡口角爭鬥,恃強鬥架,不問曲直,概斬不留;聚人演戲者全行斬首;吸煙者三犯 斬首;賭博者斬首;三個禮拜不能熟記讚美天條者斬首等條都是濫刑。點天燈、五馬分 屍更是酷刑。連坐律,一人反叛,未經告發,通館、通營都斬,罪及無辜,是專制法制 產物。《太平刑律》可謂集酷刑濫殺不人道之大成。 洪仁玕在《資政新篇》中,對《太平刑律》提出三條改革的建議: 一、善待輕犯,宜給以飲食號衣,使修街渠道路,練其一足,使二、三相連,以 差人執鞭刃掌管。輕者移別縣,重者移郡移省,期滿釋回。一以重其廉恥, 二以免生他患,庶回時改過自新,此恩威並濟之法也。 一、議第六天條曰勿殺,蓋謂天父有賞罰於來生,人無生殺於今世。然天王爲天 父所命以主理世人,下有不法,上(不)可無刑。是知遭刑者,非人殺之, 是彼自縛以求天父罰之耳。雖然,爲人上者,不可不親身教導之也。 一、議大罪宜死者,置一大架圈其頸,立其足,昇至桅杆頂,則去其足下之板, 以吊死焉。先彰其罪狀並日期,則觀者可以股慄自儆,又少符勿殺之聖誡焉。 《十款天條》治人心惡之未形者,制於萌念之始。諸凡國法,治人身惡之既 形者,制其滋蔓之多。必先教以天條,而後齊以國法,固非不教而殺矣,亦 必有恥且格爾。 洪仁玕第一條建議是善待輕犯,移住他處,使修街渠道路,期滿釋回,寓有勞動改 造用意。洪秀全同意這個建議,批道:「欽定此策是也」。 洪仁玕第二條建議,據第六天條「不好殺人害人」的教條立論,希望能做到「勿殺」。 第三條建議,改斬首為吊死,廢除點天燈、五馬分屍的酷刑,洪秀全批道: 爺今聖旨斬邪留正,殺妖、殺有罪,不能免也。 Page 20 128 又批道: 爺誡勿殺,是誡人不好謀害妄殺,非謂天法之殺人也。 洪秀全說他奉天命(爺聖旨)伐暴救民(斬邪留正),殺敵人(殺妖),為保護人民,殺 犯法者(殺有罪),是奉天法,與第六天條所規定的「不好殺人害人」不同。他特別用 一個「今」字,說明在當前革命戰爭時期,是不能免除死刑的。 其實,洪仁玕提出之「善待輕犯」,是針對人道之觀點。至於「勿殺」,實際上是主 張「慎殺」,是針對太平天國內部的酷刑濫殺而言,與洪秀全的批語並無矛盾之處。 拾、推行「文以紀實」的新文化政策 在文化政策方面,洪仁玕提倡「文以紀實」的新文化理念。他到達天京不久,就發 現各單位流行的,「不務實學,專事浮文」的不良現象。他在《資政新篇》中強調的;「文 士之短簡長篇,無非空言假話,下僚之稟帖面陳,俱是讒諂讚譽。」這種文風,對於太 平天國的反清事業,是極端不利而有害的。針對此種現象,認為宜先從改革考試選拔人 才制度著手,他想通過考試制度,認真選士。他認為忠於革命事業是德,能作好革命事 業是才,他說:「士居四民之首,才德兼備者為尚……且夫德者何?敬天扶主,忠孝廉 節是也,是豈能假冒乎?才者何?頂天報國,齊治均平是也,是豈能倖致乎?士不知 此,……德非真德,才非真才,……其何以為士?……至於誦習書史,博覽篇章,目染 耳濡,課學即求心之道;通經致用,家修即廷獻之資。文藝雖微,實關品學,一字一句 之末,要必……闡發乎新天新地之大觀。」 44 這就是說,作好革命工作的一個重要條件, 就是不尚虛文,實事求是,「棄偽從真,去浮存實」,「一洗頹風」。 45 他在一篇諠諭中指 出:「文以紀實,浮文在所必刪;言貴從心,巧言由來當禁。……況現當開國之際,一 應奏章文諭,尤屬政治所關,更當樸實明曉,不得稍有激刺、挑唆、反間,故令人驚奇 危懼之筆。……推原其故,蓋由文墨之士,或少年氣盛,喜騁雄談;或新進恃才,欲誇 學富;甚至舞文弄筆,一語也而抑揚其詞,則低昂遠判;一事也而參差其說,則曲直難 分。倘或聽之不聰,即將貽誤非淺,可見用浮文者,不惟無益於事,而且有害於事也。 本軍師等近日登朝,荷蒙真聖主面降聖詔:『首要認識天恩、主恩、東西王恩;次要實 敘其事,從某年月日而來,從何地何人證據,一一敘明,語語確鑿,不得一詞嬌艷,毋 庸半字虛浮。』……本軍師……為此特頒諠諭,……嗣後本章稟奏,以及文移(稿)書 44 《欽定士階條例》,《太平天國》(二),頁 550-551。 45 《欽定軍次實錄》,頁 616。 Page 21 129 啟,總須切實明透,使人一目了然。」 46 另外在《諠諭讀書士子》中,亦強調:「讀書不在多採佳句,惟在尋求書之骨氣。」 亦不必「拘拘於八股之韻」,反對「徒事清談,拋離實事。」 47 同時,洪仁玕亦對傳統的 鬼神迷信作有力的抨擊,如「禁廟宇寺觀,既成者還其俗,焚其書,……拯民出於迷昧。」、 「禁演戲修齋建醮,先化其心之惑」,並「革陰陽八煞之謬」。這些主張「樸實明曉」的 文風及務實的人文精神,是太平天國與清政府鬥爭的實踐過程中所必須具備的,亦是洪 仁玕針對當時知識分子深具浮偽不實的瞭解而提出的理念,其中尤貴有「德」及士須「能 處憂患」,進而以彰德才。 拾壹、結語 在太平天國嚴重內訌、元氣大傷之後,從香港遠到天京的洪仁玕適逢其會,受命於 危難之際,成為後期太平天國事務的主持者,就節操和知識而言,他是太平天國的一等 人才,他具有開通的眼光和卓越的預見。而其提出的《資政新篇》可說是當時中國最完 整的發展資本主義、建設成為近代化國家,進而躍登世界舞台的綱領。《資政新篇》就 其形式內容而言,就如司馬遷說《春秋》「約其文辭而指博」(《史記‧孔子世家》),備 論政教方策,世界大勢,主張採用新的制度及科學技藝,「器使群材,賞罰嚴明」,以期 振奮人心。方策要旨是權歸於一,改革風俗,仿行西法。在所列舉的具體事項中,值得 注意的有設書信館、新聞館、醫院、鄉官(今市鎮公所)、鄉兵(今警察)、興辦鐵路、 銀行、工藝、礦務。除新聞機構、實行新聞自由外,天王洪秀全均認為應行,但究屬紙 上空談。第二年(1860 年)容閎到天京,亦建議改善軍隊組織、設立陸海軍學校、實業 學校,釐定教育制度,建立良好政府,聘任有才能的行政顧問,開辦銀行等七事,亦未 能見諸實施。容閎在天京考察月餘(11 月 18 日~12 月 24 日),認為洪秀全實無建設一 新中國的能力,而太平天國亦無前景,他說:「其所招撫,皆無業游民,為社會中最無 知識之人,以此加入太平軍,非獨不能增加實力,且足為太平軍之重累,而使其兵力轉 弱。蓋此等無賴之尤,既無軍人紀律,復無宗教信仰。即使齊之以刑,不足禁其槍掠殺 人之過惡。」「迨佔據揚州、蘇州、杭州等城,財產富而多美色,而太平軍之道德乃 每下而愈況。蓋繁華富麗,固足以銷磨壯志,而促其滅亡也。」 48 容閎的話,透露了那 46 《欽定軍次實錄》,頁 616-617。 47 同上,頁 606、608。 48 容閎:《西學東漸記》(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年),頁 56、62。 Page 22 130 個時候的知識分子對太平天國的典型觀念。 當《資政新篇》頒行之日,太平天國的人們了解西方資本主義的制度是少而又少, 但是,他們對「窮人手裡捏元寶」,便「哂哂笑」,外國人鄙視他們為「苦力」,便認為 「是最大的恭維」,此乃因其有強烈的階級感情所致。他們對地主階級則厲行專政,使 「富戶」「百無一存」,「轉瞬幾成絕戶」,懷有極大的階級仇恨。他們對《資政新篇》裡 說的,由「百萬家財者」設立銀行,「准每兩取息三釐」,「准富民納餉稟明」設立新聞 館,「准富人請人僱工」等等,不待說是極為刺眼的。李秀成被俘後,敵人審訊他,記 錄他的供辭,其中有一條說:「偽干王所編各書,李酋皆不屑看也」。李秀成看不下《資 政新篇》,就是農民階級感情從心靈深處發出的抵觸。李秀成的態度,正是代表了太平 天國人物對《資政新篇》的態度。 49 洪仁玕的資政方案,就在曲高和寡的情況下,隨著 太平天國的滅亡而終止。而清政府並未受其影響而一如以往。因此,後來就有人說,《資 政新篇》僅僅留於紙面,只不過為 19 世紀中國的社會思想留下了一份珍貴的資料。 50 但亦有人針對《資政新篇》的實施問題指出:「自頒布之日迄太平天國失敗,其間 凡五年,篇中關於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各項主張,有的已見諸實行,產生了一定 的效果;有的則限於條件未及施行;有的則僅存其說而已。」 51 這個分析是符合實際的。 還應該指出的是,《資政新篇》對爾後洋務運動的發生也產生了微妙的影響。曾國藩的 重要幕僚趙烈文讀了《資政新篇》,極口稱讚「其中所言,頗有見識」。又稱:「『法法類』 皆效法西人所為,其欽折外洋,殆為心悅誠服……然其長處頗能變通用之,亦未可抹煞。」 於是上書曾國藩,建議師夷長技,「用夷之道還施於彼」,並認為:「如是,則外侮既綏, 並得以盡力於群盜,外內之次,井井不失矣。」 52 這個建議,對安慶內軍械所試造輪船 起了推動的作用。 總而言之,《資政新篇》絕非只是「只不過為 19 世紀中國的社會思想留下一份珍貴 的資料」而已,而是不僅成了近代中國思想史上的研究資料,且是中國開眼看世界、促 進後來近代化先驅的啟蒙者。 49 羅爾綱:《太平天國史》,卷 24,頁 861。 50 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年 7 月),頁 85。 51 郭毅生:《太平天國經濟史》,頁 374-375。轉引自戚其章:《中國近代社會思潮史》(山東,教育出版社, 1994 年),頁 188。 52 《太平天國史料叢編簡輯》(三),頁 168-192。 Page 23 131
改帖
删帖
提帖
压帖
封/解帖
删改者姓名
删改者密码
Home
|
Freedom Forum
|
Chinese Poets Forum
|
Culture Forum
|
Wen Ji
|
Books
|
About Us
|
Links
|
backend
Copyright © 2005 American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