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中功總會
American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House
自由論壇
|
中國反政治迫害同盟
|
天華修院
|
論壇規則
|
美國國際出版社
|
友情鏈接
自由論壇
新帖
|
查帖
|
刷新
刘因全
10/15/2008 11:00:43 AM
标题
内容
Zt 【歷史懸案】是誰殺了宋教仁(二) <H2>【歷史懸案】是誰殺了宋教仁(二) </H2> 在國民黨版的歷史教科書中,論述袁世凱主謀暗殺宋教仁的最主要理論基礎,就是指稱由同盟會改組而成的國民黨,贏得了第一屆正式國會大選。素孚人望又主張內閣制的宋教仁將可望出任第一任內閣總理,因而招惹有心大位的袁世凱指使手下趙秉鈞設局暗殺。但是事實上這個說法實在完全站不住腳,純粹是玩弄文字遊戲而已。但是這區區的文字遊戲卻在半個世紀裡騙倒了很多人。一但我們仔細審視中華民國第一屆正式國會組成席次,國民黨御用歷史學家的文字把戲就會現出原形。你絕對會驚訝於扭曲歷史是如此的簡單。 上面這張圖是個人自製的中華民國第一屆正式國會當選席次分布圖,而且大概是有史以來的第一張。相信大家都可以一目瞭然的發現,國民黨在參議院與眾議院事實上都沒有過半。整個國會被三大勢力瓜分,一個是由同盟會與統一共和黨(註一)合併而成的國民黨,另一個是由共和黨、民主黨、統一黨三黨合而為一的進步黨。而最有趣的就是第三股勢力,長期以來一直被模糊地稱為「其它黨派」,或甚至略而不提。而國民黨也因此長期在歷史教科書中自稱其贏得第一屆正式國會大選,為國會第一大黨。但是事實上是如此嗎?其實這就是典型的文字遊戲,因為國民黨是國會第一大黨沒有錯,但是就像過去台灣的民主進步黨是國會的第一大黨,但是卻不是國會的多數派一樣。在上面這張大餅圖中,所有非國民黨的席次,其實都較支持袁世凱。袁世凱實質握有國會的半數席次以上,這也是為什麼袁世凱後來順利成為法理上第一屆正式大總統的原因。 在國民黨掌握的所有歷史讀物中,分為兩派方法來扭曲這個選舉結果。因為國民黨御用的歷史學家,欺侮的就是一般人不會同時擁有不同立場的中國近代史書籍來交相閱讀對照。而且過去學校教育一直採用一綱一本的方式,只教學生背標準答案,不怕有人會提出質疑。第一種扭曲的方法就是部編本教科書的說法,只談國民黨與袁世凱的北洋派議員,抹去進步黨的存在。事實上在大餅圖中,所謂的「其它黨派」多數就是北洋系統派出參選的議員。於是對比國民黨的國會席次與袁世凱派的國會席次,就可以據此宣稱國民黨贏得國會大選。第二種扭曲方式,是高等教育的指定歷史書籍。由於進步黨的實質黨魁是中國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梁啟超,實在無法在歷史進程中不去談到這個人。於是在歷史教科書中就只講國民黨與進步黨之間的競爭,模糊「其它黨派」其實多數是北洋派議員的事實。這樣國民黨與進步黨單獨相比之下,國民黨亦為國會第一大黨。 但是有些史書還是不小心露了口風(註二),讓我們知道在民國初年,政治上同時存在的三大勢力。這就是國民黨、袁世凱的北洋系,還有多數立憲派與部份同盟會成員所組成的進步黨。這三股勢力瓜分了國會的多數席次。而偏偏以立憲派為主要成員的進步黨與國民黨勢如水火,在國會裡事事杯葛國民黨與支持袁世凱,讓袁世凱握有實質的國會過半席次。第一種扭曲歷史的方式,抹去進步黨的存在,其實就等於否定了當時除了國民黨之外,還有其它的改革勢力存在,這實在是無比的荒謬。第二種扭曲的方式更為可笑。通篇只談國民黨與進步黨的恩怨,絕口不提北洋派議員的存在,彷彿有心大位的袁世凱會笨到不會派人參選國會議員,以爭取國會席次一樣。別說袁世凱如此工於心計的人物,就是一般人也不會如此愚蠢。每每被歸為「其它黨派」的國會席次多數就是北洋派的議員,特別是大選後,袁世凱更在各地攏絡少數無黨無派的議員,並且獲得極大的成效,國會非屬國民黨或進步黨的議員中,十之八九全是袁世凱的人馬。 進步黨是在國會大選後才出現,雖然以黎元洪為理事長,但是實質的黨魁是當時社會聲望極高的梁啟超。雖然中國近代史都避而不談立憲派領袖梁啟超與革命黨孫中山的恩怨,但是從梁啟超的許多手稿文章都可以發現梁啟超是如何的痛恨革命黨,特別是孫中山。梁啟超就曾經斬釘截鐵地表示「為今要以禍國最烈的暴亂派(國民黨)為敵,而以腐敗社會為第二敵(袁世凱的北洋派)」(註三)。歷史資料常常有意或無意地忽略立憲派其實在清末是遠比革命黨人勢力更大的鬆散組織。除了因為維新運動失敗流亡海外的康有為與梁啟超外,在當時清末政府被迫準備立憲時,成立了各省的諮議局,以商討立憲新政。當時各地清流與有名望的改革派人士紛紛出任諮議局委員,並且力主君主立憲。這些立憲派組成的諮議局在武昌起事後,紛紛扮演了臨時政府或臨時國會的角色,以響應起事並穩定各省政局,在推倒清政府的功勞上並不小於武昌起事的直接武力對抗,也因此許多立憲派的要角擁有極高的社會聲望(註四)。 從進步黨實質黨魁梁啟超要以「禍國最烈」的暴亂派國民黨為第一敵,就可以知道進步黨的立場。特別是進步黨的組成,除了由梁啟起自屬的民主黨外,還有之前我們就講過與孫中山有極大恩怨的章太炎。章太炎所領導的光復會在武昌起事成功後,就拒絕再加入改組成政黨的同盟會。並先與立憲派組成共和黨,後來雖然章太炎與所屬的光復會舊部自己獨立出來再組成統一黨。但是兩黨一直維持友好關系。章太炎的統一黨處處攻擊孫中山的主張,立場與立憲派的共和黨幾乎相同,並與袁世凱交好。在袁世凱尚為臨時大總統時,其實對孫中山與同盟會禮遇甚佳,並組成以同盟會為主的臨時內閣。只是大選後,三股勢力均未過半。而袁世凱與甫由日本返國的梁啟超達成合作共識。由梁啟超出面整合共和黨、統一黨、民主黨與一些較小的政團組織組成了進步黨,並且支持袁世凱。而袁世凱也許諾與進步黨共組內閣。因此我們知道宋教仁遇刺當時,雖然國會尚未正式召開,但是袁世凱早就知道他的總統大位勝券成握。 因此在「上海火車站暗夜殺人事件」中,袁世凱實在沒有殺人的動機。一直以來指控袁世凱為了總統大位而暗殺宋教仁的指控只是建築虛假的謊言與文字遊戲上,在我們認真審視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會選舉結果與相關史料後,就能輕易的戳破這個講了半個多世紀的謊言。(未完待續) (註一:民國肇建,各政黨林立,統一共和黨、共和統一黨、共和黨、統一黨四個政黨雖然名稱相近,但均是不同的政黨。統一共和黨成員出自革命時期的同盟會,在同盟會分裂瓦解後自成一系進行革命運動,在武昌起事後組成統一共和黨,後來由宋教仁斡旋與政黨化後的同盟會合組國民黨,這也是同盟會改名為國民黨的主因。共和統一黨則由孫洪伊所創建,孫洪伊早年曾為袁世凱慕僚,在袁世凱未進行帝制時為袁世凱的支持者,後來共和統一黨與梁啟超合組民主黨,最後一起併入進步黨。) (註二:郭廷以著「中國近代史綱」第12章,第一節,431頁後半「…在袁或北洋派與國民黨的對峙中,進步黨成為第三種勢力。」這段話無疑指出民國初年政治上的三大派系。) (註三:前揭書,第431頁中段) (註四:參閱文章「不可忽視的晚清諮議局」,作者傅國湧,簡體文)
改帖
删帖
提帖
压帖
封/解帖
删改者姓名
删改者密码
Home
|
Freedom Forum
|
Chinese Poets Forum
|
Culture Forum
|
Wen Ji
|
Books
|
About Us
|
Links
|
backend
Copyright © 2005 American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