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中功總會
American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House
自由論壇
|
中國反政治迫害同盟
|
天華修院
|
論壇規則
|
美國國際出版社
|
友情鏈接
自由論壇
新帖
|
查帖
|
刷新
转贴文
5/18/2008 1:38:04 PM
标题
内容
美国国家地理文章 Study Warned of China Quake Risk Nearly a Year Ago 网址:http://news.nationalgeographic.com/news/2008/05/080516-earthquake-predicted.html 我根据第一个网址提到的一年前,已经有了关于警告中国有地震情况的研究描述,我找到了现在下面的文章。 这是美国地球和空间科学知识网站在[地壳]部分该论文网址:http://www.agu.org/pubs/crossref/2007/2006TC001987.shtml 文章作者共六人,文章的有两个作者是中国四川的,是第三和第四作者。另外有两名美国的,一名英国的和一名瑞士的。文章太专业,大家可用翻译软件翻译一下。同时,这只是概述,不是全文,需要注册才能看到全文。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重点我标成黑体,作为参考! TECTONICS, VOL. 26, TC4005, doi:10.1029/2006TC001987, 2007 题目:Active tectonics of the Beichuan and Pengguan faults at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关于对西藏高原东边缘北川和Pengguan断层频繁地质活动的研究 Alexander L. Densmore Institute of Hazard and Risk Research and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Durham University, Durham, UK Michael A. Ellis Center for Earthquake Research and Information, University of Memphis, Memphis, Tennessee, USA Yong Li National Key Laboratory of Oil and Gas Reservoir Geology and Exploitation,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engdu, Sichuan, China 李勇 成都理工大学博士后导师 Rongjun Zhou 周荣军 四川地震局工程师 Seismological Bureau of Sichuan Province, Chengdu, Sichuan, China Gregory S. Hancock Department of Geology, College of William and Mary, Williamsburg, Virginia, USA Nicholas Richardson Department of Earth Sciences, Swiss Feder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Zurich, Switzerland Abstract概述 The steep, high-relief eastern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has undergone rapid Cenozoic cooling and denudation yet shows little evidence for large-magnitude shortening or accommodation generation in the foreland basin. We address this paradox by using a variety of geomorphic observations to place constraints on the kinematics and slip rates of several large faults that parallel the plateau margin. The Beichuan and Pengguan faults are active, dominantly dextral-slip structures that can be traced continuously for up to 200 km along the plateau margin. Both faults offset fluvial fill terraces that yield inheritance-corrected, cosmogenic 10Be exposure ages of <15 kyr, indicating latest Pleistocene activity. The Pengguan fault appears to have been active in the Holocene at two sites along strike. Latest Quaternary apparent throw rates on both faults are variable along strike but are typically <1 mm yr−1. Rates of strike-slip displacement are likely to be several times higher, probably ∼1–10 mm yr−1 but remain poorly constrained. Late Quaternary folding and dextral strike-slip has also occurred along the western margin of the Sichuan Basin, particularly associated with the present-day mountain front. These observations support models for the form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the eastern plateau margin that do not involve major upper crustal shortening. They also suggest that activity on the margin-parallel faults in eastern Tibet may represent a significant seismic hazard to the densely populated Sichuan Basin. 他们也指出在西藏东的平行地缘断层的运动对于人口密集的四川盆地呈现出一个显著的地震危险。 Received 28 April 2006; accepted 2 April 2007; published 17 July 2007. 2006年4月28 地壳 收到此文;2007年4月2号采纳;2007年7月17发表。 关键词Keywords: Tibetan Plateau; geomorphology. 索引Index Terms: 8107 Tectonophysics: Continental neotectonics (8002); 8111 Tectonophysics: Continental tectonics: strike-slip and transform; 7221 Seismology: Paleoseismology (8036); 1824 Hydrology: Geomorphology: general (1625). 两位中国作者的一点资料: 1 李勇: 用青春欢唱地质之歌——记成都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李勇教授 黄寰 2001年12月10日,美国旧金山,在堪称地球科学“奥运会”的2001美国地球物理年会的讲台上,一位黑头发黄皮肤的青年学者面对全球众多地学家,沉着而流利地用英语作着主题报告。当他的题为《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活动走滑断裂证据》的报告结束时,台下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与他合作的美国孟菲斯( M emphis)大学的 M ike Ellis教授和爱尔兰都柏林大学 A lexander Densmore博士激动地上前,祝贺他作了场精彩的报告,各国同行也纷纷主动上前,与这位来自大洋彼岸的学者探讨。 这位中国青年科学家,就是成都理工大学的博士生导师李勇教授。而他,刚刚度过自己38岁的生日。 李勇教授在 A GU、HKT等国际会议上指点江山、挥洒自如的刹那,蕴含着他在青藏高原上十七年如一日的默默耕耘。这位成都理工大学(原成都理工学院)一手培养出来的博士,早在1986年就开始研究青藏高原东缘造山带和前陆盆地,当时他还在读硕士研究生。 在平均海拔高度超过4500米的藏北高原上,有大片海拔超过5000米的无人区,这里的氧气含量还不到内地的一半。最先在科考队员面前出现的问题是高原反应,头痛、气喘、呕吐、失眠等等,折磨是大自然对每个“敢捋虎须”者的严峻考验。但李勇这位在硕士读书时就担任过体育部长的精壮青年学者咬牙坚持了下来。 无人区内除了水以外,其它物品均需自带。但水在缺氧的高原上是烧不开的,饭也只能煮成夹生饭。队员们还不忘苦中作乐,把大葱醮辣酱美名其曰“藏北第一名菜”、小白菜平添诗意成“绿翡翠”。就这样,科考队却坚持从事石油地质调查和研究工作。李勇负责的是技术活,安排和指挥野外施工,处理各种技术难题;干的却是体力活,从“定盆”—“定坳”—“定带”到选定勘探靶区和参数井井位、再到野外救难,哪个过程、哪件事情都是与队员们抢着干。李勇在科考队中有句“名言”:“人救不回来,决不返营”,这句话是用血和火炼成,他曾奔走在前,历经几天几夜的功夫把濒于绝境的队员救出。 但充满虎虎生气的李勇教授却由于劳累过度和长期高原缺氧生活,在1996年三赴无人区科考回到成都后,支气管扩张肺部出血,咯血不止。医生建议他不要再抽烟,更不要再上高原。李勇教授只接受了医生的一半建议,照样去“无人区”、照样上高原。2000年3月,李勇教授与美国、爱尔兰科学家一道前往龙门山科考,并任中方领队。 十多年来,李勇教授先后主持青藏高原及邻区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地质矿产部青年地质学家基金项目、国际合作项目和部省级项目共9项,主研项目6项,在沉积学、第四纪地质学、地层学、石油地质和构造地质学等相关学科领域具有系统而坚实的理论基础,并在实践中形成了自身的科研方向和特色。 1995年,李勇教授正式出版《龙门山前陆盆地沉积及构造演化》,这是我国第一篇对前陆盆地进行专门剖析的论著,被叶连俊院士、刘宝臖院士等本学科著名专家学者评价为“是当前对龙门山前陆盆地形成演化研究的一项高水平的权威性著作。”该成果获1995年四川省优秀图书奖、并于1996年获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颁发的“侯德封奖”。 李勇虽是“土博士”,却特别反对闭门造车,强调与国外科学家联系,追踪国际学术前沿。在长期的科研工作中,他与美国、爱尔兰、瑞士等国的众多专家学者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并与美国孟菲斯大学 M ichel Ellis教授、瑞士苏黎世大学 P hilipA.Allen教授和爱尔兰都柏林大学 A lexander Densmore博士建立了稳定的科学研究合作关系,先后合作考察研究了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和四川盆地、爱尔兰地质和地貌,以及美国西部加利福尼亚州的圣安德列斯断裂带和走滑拉分盆地,共同拟定了《印-亚碰撞在龙门山和西藏高原东缘的作用的长期研究计划的协约》。 李勇教授从事科研的17年,也是教书育人的17年。前些年,他主要进行本科教育,1998年以来,他开始为研究生授课,包括《地层学原理》、《动力地层学》、《古生物地理学》和《沉积学》等4门课程,并在2000年给中国石化集团总公司的骨干培训班上《层序地层与盆地分析》一课。李勇教授十分注重启发式教学和教书育人,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先后合作指导国内外博士研究生5名,指导硕士研究生6名,指导本专科毕业论文20余人次。许多学生对李教授精辟的讲解、持久的耐心和真诚的爱心铭记于心。 (据科技日报) 2 周荣军 四川大凉山断裂带的晚第四纪平均滑动速率 Average Slip Rate of Daliang Mountain Fault Zone in Sichuan in Late Quaternary Period 周荣军 (其它人略) 摘 要:大凉山断裂带呈近南北向或北北西展布于安宁河、则木河断裂东侧的大凉山腹地,是一条连接鲜水河、小江断裂的贯通性全新世活动断裂,全长约280km.航、卫片解译及野外实地考察结果表明,大凉山断裂带由海棠-越西、普雄河、布拖及交际河四条次级断裂呈羽列组合而成,晚第四纪以来的平均左旋滑动速率在3mm/a左右. 关键词:断错地貌;平均滑动速率;晚第四纪;大凉山断裂带 分类号:P3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666(2003)02-0191-0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98020134)、地震科学联合基金(95-07-0425)共同资助. 作者简介:周荣军(1965~),男,四川人,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活断层和工程地震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作者单位:周荣军(四川省地震局工程地震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41) (其它人略) ----------------------------------------------------------------------- 四川省地震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组成名单 杨晓源 韩进 雷建成 周荣军吴江. 唐宇雄(其它人略) 经2002年10月15日四川省地震学会第六届. 常务理事会议通过的各专业委员会. 组成人员名单
改帖
删帖
提帖
压帖
封/解帖
删改者姓名
删改者密码
Home
|
Freedom Forum
|
Chinese Poets Forum
|
Culture Forum
|
Wen Ji
|
Books
|
About Us
|
Links
|
backend
Copyright © 2005 American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