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中功總會
American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House
自由論壇
|
中國反政治迫害同盟
|
天華修院
|
論壇規則
|
美國國際出版社
|
友情鏈接
自由論壇
新帖
|
查帖
|
刷新
刘因全
5/13/2008 7:34:29 PM
标题
内容
因全按: 我与吕先生相交4年多了,他是地震预测高人,全球预测地震者,无人能及.刚与吕先生通话探讨四川地震问题,他欲哭无泪.他说,他完全可以准确预报地震,可就是因为国家地震局的几个庸人排挤,使他无用武之地,他叹息道:可惜啊,又有几万人当了牺牲品.今后,还会有更多人死于非命.我有能力救他们,但没钱搞研究,就眼睁睁看着他们死去.我,真得很悲哀. 中国的政治体制需要改革.地震局也是个衙门.中国的衙门,有真本事的上不去, 还会遭到排挤打击.那些什么院士啊/研究员啊,主要不是靠真本事上去的,主要是靠关系上去的,占着茅厕拉不出硬实,却把国家的拨款耗尽了.真有本事的不屑于搞关系,就拿不到资源,干不成事.我看到吕先生的怀才不遇,看到四川大地震的死难者,我真的很悲哀,很悲哀. 现将介绍他的文章在此发表,希望引起同道的重视. 地震预报: 比天气预报准确,而且还可以遥测 ! 众所周知, 地震预报是一个世界难题. 但是在三十年前, 本书作者----物理学家兼地震学家----吕大炯研究员已经成功地预报了某些地震, 并且他的预报结果显示: 在时间方面, 地震预报可以做到比天气预报更加准确; 在空间方面, 不仅可以预报台站附近的地震, 而且可以预报离台站几千公里以外的强烈远震. 一九七七年, 吕大炯研究员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地预报了某些远震的震中,震级与震时三要素. 一九七六年, 中国唐山市发生了骇人听闻的近八级的大地震, 24 万人死于同一瞬间, 损失更是不计其数. 物理学家吕大炯就从唐山大地震后第 12 天开始从事地震预报的研究工作. 他归纳总结出地震突变前兆的时空特性, 临震预报的前兆模式与极值重合方法, 以及远近震前兆相关定律, 并准确地预报了多次远震与近震, 因而他对人类的地震预报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貢献. 本书作者吕大炯的研究成果已经获得了国际上有识之士的高度评价. 英国科学家曼彻特大学地质系主任杰 . 泰尼教授在给英国文化委员会的报告中写道: “很明显, 吕大炯是第一流科学家” ; 希腊科学院院士阿列克索波罗斯教授来信祝贺吕大炯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地预报了 1977 年12月21日日本小笠原群岛远震三要素; 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以日本国内阁总理大臣的名义在来函中称: 吕大炯所著[震兆云霞]一书, ”以卓越的理论吸引读者, 我读完以后也感到无比的興趣.” 前苏联科学院地球物理所所长, 莫斯科大学地球物理系主任尼古拉耶夫教授说: “我们的许多教授都拜读了吕大炯教授的[临震预报]这本专著, 大家一致给予很高的评价.” 可惜的是, 三十年后的今天, 这项研究成果并没有得到进一步的研究和应有的发展. 每当新闻里报道某地发生大地震, 死伤无数, 惨不忍睹的时候, 吕大炯总是感到无比的痛心: 一方面人类已经拥有精确预报地震的初步经历; 另一方面人类仍然继续不断地遭受地震悪魔的摧残! 为此, 吕大炯认为有必要再次出版一本关于地震预报的通俗易懂的科普读物, 来介绍他的地震预报理论与方法, 以再次唤起全世界科学家和全人类的注意! 本书可以作为从事地震预报的专业人员开阔思路之参考, 同时它也适合于热爱知识, 追求真理的广大青少年阅读. -------------------------------------------------------------------------------- 见微知著,走出地震不可准确预报的暗区 评论并推荐一本有关成功预报地震的书“地震预报比天气预报更准确” 评 论 员 詹 詹 ( Earthquake Predication: More Accurate Than Weather Forecast by Dajiong Lu ) 记得曾有人说过,在天灾中,地震比海啸更可怕。海啸席卷一切,落得大地一片苍茫;而大地震却留给人们惨绝人寰的满目苍夷。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每年发生可记录的地震有五百万次,有感地震五万次,造成破坏性的地震近千次,而七级以上足以造成惨重破坏的强震平均每年发生十余次,且地震的危害性随着人类文明建设的发展不断升级。 面对可怖的自然现象,人们是束手待毙,还是奋力抗衡?与许多有良知的科学家一样,本书作者吕大炯就是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的叹息声中站出来,从中科院物理所的激光研究转向地震预报。 1977年12月20日,作者预报:21日5时35分将在日本小笠原群岛附近,可能发生6.8级正负误差0.5级地震。结果,21日9时06分在该地区发生了6.5级地震。而小笠原群岛距离作者的测量基地北京约2700公里。一次成功的远震预报! 1978年4月8日,作者预报:1978年4月12日在北太平洋阿留申群岛附近将发生7级左右地震。结果,4月12日在该岛以东阿拉斯加发生7.0级地震。震中距测量基地6000多公里。又一次成功的远震预报! 读后不得不叹服,预报结果与实际地震的发生,在时间,地点,震级上神奇地相符。其实在相符的背后,却正是作者付出鲜为人知的艰辛和努力。 本书以对话方式展开,随着作者的思路逐步深入。叙述着作者如何见微知著地捕捉地震规律,并通过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总结一套预报地震的观点和方法。 作者的研究工作是从北京近郊密云水库附近一个山洞内开始。为确保预报的准确性,对原有的激光锁相应变仪作了关键性的改进,从而显著提高输出信号的时间,空间分辨率。使时间精确到分钟;而对应地震突变的前兆突跳,显示出清晰的内部精细结构。 前兆突跳模式的研究是本书作者独具匠心的一种思考方式。也许,这也是获得成功预报的诀窍所在。因为前兆模式包括着许多物理含义,它可以代表临震的,或短期的,或中期的,或趋势的;或远震的,或近震的;或震前,或震后等的前兆。辅以其它手段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就可以对一个即将发生的地震所处的阶段作出较为准确的判断,从而为精确报时奠定基础。 此外,对于多震区,前兆模式将有助于震区位置的寻找和辨别。因为随着地质构造的不同,震中位置的不同,震中相对于测量台站方向的不同等,使不同震中对应于不同前兆模式。但与上述原因相似,有时,同一震中有不同前兆模式,而不同震中又可能有相同的前兆模式,因此,在细读时,同样也需辅助手段。为此,作者还引进基岩地电,电磁辐射等测量装置。 事实上,各种装置所测得的突跳,身份并不相同,即或是对应同一震动,或是反应来自应变的波动,但它们都是反映不同深度岩层的应力状况,所以,作者提出广义应变的概念,并巧妙地利用不同手段所获得的前兆-前兆和前兆-地震之间有近似相等的时间间隔,凡按时间顺延同时达到极值的时间定为地震发震时间。该方法作者取名为极值重合法。 作为读者,我认为本书作者另一成功之处在于将人们因失望而遗弃的所谓近震虚报与远震前兆相联系,使它成为有用信息。当然这种联系受严格的条件限制,诸如,首先它属于有效地震,即满足震中距加震级的综合条件,其次便是本地区处于孕震区等。 除此之外,就是作者对地震云观察所付出的用心。他发现地震云的时空特征与激光手段所测出的突变前兆的时空特征一致,因此将它作为与测量仪器并列的另一种测量手段。 为了验证地震云的存在及它与实际地震发生之间的规律,作者曾连续拍摄近万张彩色照片,虽然其中观察到的称得上“久而不散”带状云只有几次。诸如,1980年1月19日上午6时至10时观察到一条由红色转粉红色继而转白色的四小时左右不散的地震云,第19天后,唐山发生1980年内所发生的最大一次余震,震级5.6级。1982年11月23日前若干天,作者再次观察到久而不散的黑色带状云,于11月27日向国家地震局有关人员作了12月12日可能发生5级地震的预报,18天左右,北京马道峪发生4.9级地震。 无疑,天上的云彩是一本万众抬头便可读的无价天书,需要的只是一份执着,一点慧心。如果蓝天白云之中,偶而出现一条久而不散的彩带,请注意,除了欣赏它的美丽之外,不要轻易放弃对它的持续观察。也许,它正显示着大自然的奥秘和诡谲,暗示着一场即将来临的灾难。 书的后面部份,作者给出利用基岩地电前兆突跳准确对应关系100例,以及75个预报时间,地点,震级的例子。 由于各种客观因素和环境条件所限,书中介绍的测量手段尚欠丰富和完整。但所举的实例,却以无可辩驳的事实,使作者能大胆断言:地震不仅可以预报,且可比天气预报更准确。虽然至今人们还没找到地震的全部规律,也不可能将某个公式,或某种手段视为万试万灵,但确可从这本书中得出地震可准确预报的结论。对于这个结论,试问读者,你认同否?想必读罷此书,会有许多人大声说“Yes!”
改帖
删帖
提帖
压帖
封/解帖
删改者姓名
删改者密码
Home
|
Freedom Forum
|
Chinese Poets Forum
|
Culture Forum
|
Wen Ji
|
Books
|
About Us
|
Links
|
backend
Copyright © 2005 American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