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中功總會
American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House
自由論壇
|
中國反政治迫害同盟
|
天華修院
|
論壇規則
|
美國國際出版社
|
友情鏈接
自由論壇
新帖
|
查帖
|
刷新
你是对的情商高
12/20/2015 11:36:21 PM
标题
内容
“文化大革命”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已經处于“崩溃边缘”,国家财政赤字严重。截至1978年,尽管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达3624亿元,比1965年的1716亿元[1]增加了一倍多,年均递增率达6.8%,并建立起了一个独立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但是广大人民依然贫穷,科学技术也很落后,而文革后,中共更是出现一定程度的执政危机和信任危机。在此紧要关头,华国锋提拔鄧小平第三度上台,恢復其中共中央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等職務,没有这些恢复鄧小平是什么?嘗試對當時國内的經濟體制進行全方位的改革,並努力將中國的经济体制從計劃經濟轉移到市場經濟上。邓小平的复出及其改革尝试得到了民众的热烈拥护。 計劃經濟曾一度被認為是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經濟標誌之一,自1950年代以來中國的計劃經濟雖然曾一度為中國早期的經濟恢復和初步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但隨著時間的推進其弊端日漸明顯: 對國内經濟的控制達到驚人的程度,政府企業職責不分,無視價值規律與市場調節的作用;一切以計劃為綱,無法適應消費群體的需要,制約商品經濟的發展,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最大瓶頸。 生產商品的數量都在計劃之中,購買商品還需要相應的商品票(如購買就需要有相應的糧票、鞋票,煤票,香煙票,布票,肉票,油票,糖票,豆製品票,火柴票,肥皂票,雞蛋票,自行車票等等的票證上千種票中。若按發行單位分,有全國通用,地方,軍用),造成消費者即使有錢也難以買到需要的商品。 為儘快提升經濟發展速度,鄧小平與黨内的開明派開始逐一解決這些問題,並試圖改變人民心目中對共產黨和社會主義根深蒂固的形象,這場改革運動的目的是以維持社會主義制度為前提,改變生產中不適應生產發展的管理體制和政策,並建立社會主義下的市場經濟。這場改革的經濟方面在農村率先取得突破,隨之迅速在全國各經濟領域内推行改革。 过程[编辑]第一階段(1978年至1989年) 胡耀邦赵紫阳,改革开放经济政策的制定、推动者。改革开放初期,总书记胡耀邦和总理赵紫阳、邓小平三人被並稱为領導中國走向改革開放的「三駕馬車」[2],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举行。全会彻底否定了时任中共中央主席华国锋“两个凡是”的方针,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3]:237-238;同时,全会还制定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的决定;审查了中共历史上的一批重大冤假错案,重新评价了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改革元老通过各种形式解放了思想后,邓小平在这次会议召开前发表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总结讲话中提出:“解放思想是当前的一个重大政治问题。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处理遗留问题为的是向前看。要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这是一个大政策。”[4][5]:278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开端,此次全会以后,中国党和政府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1979年,在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签订的大包干“契约”后,中共无奈放开农村管制,全国农村逐步开始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即“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3]:315-316。 1979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试办经济特区[6]:13。 改革开放初期,引进外资基本上处于尝试阶段,主要来源是外国政府贷款。引进外资,提供免税优惠期,合作办厂。学习吸收国外企业资本管理营销方法[7]:142。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加速了对外贸易发展,提高了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外资促进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有效弥补了国内建设资金的不足,促进了国内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以劳动密集型的加工项目和宾馆、服务设施等第三产业项目居多。到二十世纪90年代中后期,外商投资的重点,从纺织、轻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到电子通讯业、汽车制造和化学工业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1980年,1月16日中共中央召集干部会议。邓小平作《目前的形势和任务》的报告指出,80年代我们要做三件大事:一是在国际事务中反对霸权主义[8]:56-57,维护世界和平[8]:96;二是台湾回归祖国,实现祖国统一;三是要加紧经济建设,就是加紧四个现代化建设。这三件事的核心是现代化建设[9]。 1981年1月25日,特别法庭开庭宣判,对江青等10名“林彪、四人帮政治集团”的主要嫌疑犯作出了判决。 1981年6月27日至29日,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上,华国锋辞去中共中央主席和中共中央军委主席的职务,这两个要职分别由胡耀邦和邓小平接任。会议还一致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在确立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确定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同时,也检讨了毛泽东晚年的错误[3],毛泽东“历史功过七三开”的定位即来自于该决议。该决议“宜粗不宜细”的总结了中共建国前三十年中共执政的经验和错误,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并确立了“团结起来,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的中国未来发展路线。毛泽东“历史功过七三开”的定位用彻底否定妥当吗?这与邓小平后来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有关系吗?该决议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纲领性文件之一[10]。 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纪要》指出,目前农村实行的各种责任制,包括小段包工定额计酬,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联产到劳,包产到户、到组,包干到户、到组,等等。此决议后,农村改革开始如火如荼的行进,承包生产责任制在农村得到普遍推广,农业生产大幅提高,农民收入大幅增加,困扰中国多年的粮食问题得到大幅度解决。 1982年2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指示》,要求实行和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大力提倡晚婚晚育。计划生育政策开始全面实施。 1982年2月20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建立老干部退休制度的决定》中国从此开始建立领导人退休制度。92邓小平南寻。江泽民恋权垂枪听政,至今有其代言人。邓小平江泽民极大地破坏和损害了中共的领导人退休制度,严重地践踏了中共的党性。胡锦涛温家宝履行了领导人退休制度。 1982年9月1日至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邓小平致开幕词提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大会确定在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会上胡耀邦当选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邓小平再次当选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和中央军委主席,又出任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 1982年11月26日至12月10日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举行。会议通过了修改後的《宪法》。新宪法规定: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恢复设立国家主席;设立国家中央军委;国务院实行“总理负责制”;加强地方政权建设,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设立常委会;改变农村人民公社“政社合一”的体制,设立乡政府;国家领导人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会议批准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六五計畫,决定恢复《义勇军进行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1984年5月4日,中共中央批转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会议纪要,决定进一步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改革開放後,深圳經濟特區快速發展1984年6月22日、23日邓小平会见香港工商界访京团和香港知名人士钟士元等谈话时面对现状赞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设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在1984年10月1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35周年的阅兵式上,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站在天安门城楼面对全国人民和外国使节发表重要宣言:中国到2001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达到1042美元,基本解决温饱问题,实现小康社会。 1984年12月19日,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中英联合声明在北京由两国政府代表赵紫阳和撒切尔夫人正式签订。声明决定香港将于1997年7月1日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 1985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长江、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座谈会纪要》,决定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厦漳泉三角地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1985年3月7日,邓小平挖取胡耀邦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路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作了题为《改革科技体制是为了解放生产力》的讲话后,即席进行了一次讲话,题为《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才能团结起来》,其中提到了“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11] 1985年5月23日至6月6日中共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召开,邓小平在会上讲话指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员额减少100万(百万大裁军),大部分转为武警。他说,我们对国际形势的判断和对外政策有两个重要的转变。第一个转变,是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认识,改变了原来认为战争的危险很迫近的看法。第二个转变,是对外政策,改变了针对苏联霸权主义的威胁实行的“一条线”战略。由此确立了改革开放初期,军队建设要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的路线,军队和军人在中国社会的地位有所降低。 1985年,中国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 1986年3月25日至4月12日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举行。会议批准了国务院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七五”计划。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 1986年11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又称“八六三”计划。《纲要》确定了7个领域中的15个主题项目,作为今后发展高技术的重点。12月2日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8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试行)》。 葡京酒店現在已經是澳門博彩業地標的建築物1987年3月26日中葡两国政府草签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声明於翌月13日确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代总书记赵紫阳做《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报告。报告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中共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制定了到下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并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 1988年3月18日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扩大沿海经济开放区范围的通知》,决定新划入沿海开放区140个市、县,包括杭州、南京、沈阳3个省会城市。 1988年3月25日至4月13日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将“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对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以及“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等规定载入宪法。会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通过了《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通过了关于设立海南省的决定、关于建立海南岛经济特区的决议。 第二階段(1989年至1992年)[编辑]1989年4月15日,曾为改革开放主要执行人之一的前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去世,引发了北京学生的悼念活动,数日内演变为全国性抗议示威活动,并以“反官倒、自由、民主”为口号。4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四二六社论,将此次事件定性为“资产阶级自由化动乱”,对此前活动大加挞伐,进一步加剧了对立,期间在北京及天安门广场爆发了大规模游行、抗议、示威、请愿以致绝食活动。直至5月20日,官方宣布在北京戒严,由国务院总理李鹏签署戒严令,集结军队向北京进发。 1989年5月31日,鄧小平要改換領導層,組成一個實行改革的有希望的領導集體時提到: 「……現在我們起用人,要拋棄一切成見,尋找人民相信是堅持改革路線的人。要拋棄個人恩怨來選擇人,反對過自己的人也要用。……考慮人的角度,也要深化,這也是一種改革,是思想上的改革,思想上的解放。我誠懇地希望,在選人的問題上,要注意社會公論,不能感情用事。要用政治家的風度來處理這個問題。我們現在就是要選人民公認是堅持改革開放路線並有政績的人,大膽地將他們放進新的領導機構裡,要使人民感到我們真心誠意要搞改革開放。人都是有缺點的,進了班子後還可以繼續改進……」[12] 6月4日凌晨,解放军戒严部队开进北京,以武力强行驱散示威学生及群众,造成一定人员死伤,此次活动结束,后被称为六四事件。此次事件,一方面引发世界各国对中国的谴责和制裁,使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大幅降温,另一方面使得当时以总书记赵紫阳为代表的改革派失势,中国国内反改革开放的保守势力抬头,在当时对中国改革开放继续进行下去构成了很大威胁,并使改革开放面临着中断夭折的危险[13]。 1989年6月9日,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接见首都戒严部队军级以上干部时指出:“这场风波迟早要来,这是国际大气候和中国自己的小气候所决定了的。他们要颠覆我们的国家,颠覆我们的党,这是问题的实质。他们的目的是要建立一个完全西方附庸化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这次事件促使我们很冷静地考虑一下过去,也考虑一下未来。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要坚定不移地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制定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要认真总结经验,对的要继续坚持,失误的要纠正,不足的要加点劲。”1989年6月24日,新任总书记江泽民在会上讲话提出,在对待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和基本政策这个最基本的问题上,要明确两句话:一句是坚定不移,毫不动摇;一句是全面执行,一以贯之。 1990年12月25日至30日中共十三届七中全会举行。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 六四事件后,中共党内反改革开放的保守势力一度得势,邓小平影响力大为下降。[來源請求]江澤民擔任總書記的前三年(1989年至1991年)疏遠喬石、李瑞環等中間偏右派,靠攏左派[14]。政治上强调“四项基本原则”;在經濟領域,他依靠姚依林、宋平,全面執行陳雲的鳥籠經濟路線,搞「治理整頓」,打擊地方、鄉鎮經濟。江澤民揚言「要把個體工商戶搞得傾家蕩產」[14],国际上一方面受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经济制裁,另一方面苏联等东欧共产党国家全面崩溃。此外,中共领导层以加强无产阶级专政和防止“和平演变”为名,使得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已经停滞甚至倒退。虽然邓小平一再向总书记江泽民和总理李鹏表示“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不但这一届领导人要坚持,下一届、再下一届都要坚持,一直坚持下去。因为十年来的实践证明,这一套方针政策是完全正确的,如果放弃改革开放,就等于放弃我们的根本发展战略。”不过,二人并未接受邓小平的劝告;在思想文化領域,架空李瑞環,依靠鄧力群、胡喬木的「左」派隊伍。江澤民不但重用鄧力群網羅的文革「左」派,而且把早期反胡風、反胡適、反右派歷次運動中的老「左」派如林默涵、許立群、魏巍等都請出來組建「反自由化」思想文化戰線。 当时中国国内经济上进行“整顿治理”,1991年1月,邓小平在上海表示要坚持改革开放、坚持搞市场经济的谈话。此谈话仍未获得江泽民、李鹏二人的积极回应。[15]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以普通党员的身份视察武昌、深圳、珠海、广州、上海[16]并发表重要的“南巡讲话”(后官方改稱“視察南方談話”),讲话提出:“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只有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谁要改变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老百姓不答应,谁就会被打倒。这一点,我讲过几次。如果没有改革开放的成果,“六四”这个关我们闯不过,闯不过就乱,乱就打内战,“文化大革命”就是内战。为什么“六四”以后我们的国家能够很稳定?就是因为我们搞了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得到了改善。所以,军队、国家政权,都要维护这条道路、这个制度、这些政策。”;“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準。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8]:373;“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两个文明建设都搞上去,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在共产党内部。对这个问题要清醒,要注意培养人,要按照“四化”标准,选拔德才兼备的人进班子。真正关系到大局的是这个事。”此次邓小平南巡讲话是为对江泽民、李鹏二人所发出的最后通牒,邓小平此行目的为在中共十四大更换中共中央领导层,撤换江泽民、李鹏,让更倾向改革开放的人上任。邓小平认为江泽民软弱无力,思想保守,以反和平演变代替改革开放,态度暧昧。邓小平死后江泽民反腐败狠抓邓小平及其后代的经济问题;李鹏领导主持经济工作,是外行领导内行,治理整顿只会扼杀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邓小平死后李鹏狠抓势利。[15] 1992年10月12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写进党章。1992年后,改革开放的路线基本确定,中国进入了一个周边国际环境基本和平,国内社会稳定,经济长期快速增长的阶段,“八五”计划、“九五”计划、“十五”计划均得到了全面实施和基本完成。 農村經濟改革[编辑]参见:三農問題 中國大陸農村地區自1958年北戴河會議後建立了全國範圍的人民公社,將農民手中的一切個人財產與生產資料劃歸公有,生產生活的指導權過於集中,並且在產品分配上採取了较为絕對的平均主義來分配,造成“幹多幹少一個樣,幹好幹坏一個樣”的局面,雖然這種體制在產品相對充裕時可以有效地減少自然災害為個人帶來的損失,但也挫傷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 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签订的大包干“契约”1978年,中國安徽省面臨旱災,當地鳳陽縣小井庄、小崗村等地的農民決定實行包產到戶,均分小隊下轄的土地與勞動工具,展開自負盈虧的農業生產——這在人民公社下是屬於私分共有財產的重罪。然而這兩個村在當年的農業收入中就創造了驚人的成績,這件事情不久就被上報至中共中央,雖然中共中央在1979年的《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中依然規定不得私分田地,但這種行為早在1978年安徽、四川兩省便已試行包產到組、包產到戶的農業生產責任制,並取得了在災年農業生產超過往年的成績。 1980年5月31日,鄧小平在中共中央的講話中公開支持了這項措施。不久,在中國所有的農村都開始強制實行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主要形式的的體制轉變,這種決定在堅持土地最終所有權為國家的情況下,許可農民自行生產、自負盈虧,只繳納部分農業產品。並鼓勵農村發展鄉鎮企業和農業副業,向專業化、商品化的方向繼續發展,並廢除了不適合農村生產力發展的人民公社體制。 名义上新体制使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实际数据表明,改革后,农业产量增速放缓,农业基础设施成为无人料理的公共物品,随着农业生产开始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产品和工业品之间的价格剪刀差拉大,由于信息不对称,孤立的农民无法了解农产品的市场价格,无法形成对农民有利的农产品市场,农业收入下降;而原有的农村乡镇企业被乡镇领导私自占有后迅速发展起来。 同時,人民公社的解體也導致了原本農村的合作醫療制度迅速消失,造成了中國農村和城市地區的進一步分化。並且在包產到戶以後,小農經濟不再適合農業集體化,公社時期大規模建造的水利灌溉設施,由於無法召集大規模人力維修,而不斷破損。同樣在公社時期的大規模新墾高產、穩產田運動,也無法繼續。集體化的消失也打斷了在人民公社時期,農村逐漸開始發展的機械化,在另一個層面上使得農村更加落後。不僅如此,公社解體後,傍依公社生存的部分鄉鎮企業也無法繼續經營,最終全部破產或者通過改制而私有化。 多数人認為中國農村的改革取得的成效使得当时佔全中國人口70%以上的農民逐步擺脫了貧困,並促使部分農民先于其他地區先富裕起來。同時農業的改革雖然在初期颇有成效,但隨著中國全方位對外開放的逐渐深入,農村的發展开始低於城市地區的發展速度甚至至今两者之间已经有了巨大的差距,这導致中國出現了令世界關注的貧富分化現象——這在強調以共同富裕為最終目標的社會主義制度下是難以想象的。由於步入20世紀,90年代來中國政府並沒有對農村地區貧富分化抱以足夠的關注,事態逐步成為中國迅速發展,建設全面小康社會,實現全面復興的最大障礙——三農問題。 自2002年以來,中國最高行政文件中央一號文件連續強調三農問題對中國建設的影響,中國政府也開始重新調整農業地區的政策。 2006年,中国废止农业税条例,中国向农民征收农业税的历史终于结束,经改革开放农业改革,中国农村经济发生了质的变化。 城市改革[编辑]農村地區6年多的改革令中國的領導人看到了改革帶來的巨大動力,轉而着手對中國城市經濟進行改革。1984年10月,中國共產黨十二屆三中全會發表《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標誌著城市改革的開始,並在1985年全面展開。早在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公有制經濟(尤其是國營經濟)佔據了90%以上的工業總產值。而且企業的生產經營脫離市場,一切產品生產由政府下達訂單;而掌握企業主導權的並不是工廠廠長,而是國家委派的幹部——公方代表或上级党委委派的党支部书记。無論是國營企業還是極少部分的私營企業,工人一律不得被辭退,也沒有相應的破產措施,部分虧損嚴重的企業只得由國家背負這些不良資產。缺乏競爭、不負盈虧的企業主觀上沒有研發新科技、擴大再生產的動機,結果在同期世界上大部分資本主義國家都抓住了科技革命帶來的機遇,導致中國與其他國家的差距越來越大。 鄧小平挖取胡耀邦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路在1977年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便提出以科學技術帶動社會生產力。1985年的改革更進一步打破了原有的計劃經濟理念:政府一方面擴大了企業的自主權,遣返私營企業中的公方代表,引入市場經濟中的許多觀念,發展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时任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邓小平说:“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的闯。”政府認可了私營企業對中國經濟的貢獻和所處地位,並鼓勵非公有制經濟成分進一步發展以帶動中國經濟,打破了中國經濟公有制成分一枝獨秀的局面;抽回公方代表,逐步放寬私營企業的經營自主權。將企業納入宏觀經濟的管轄範圍内,與市場調節作用相結合;對於生產盈利不再堅持一刀切的均分政策,轉而以按勞分配為主要的分配方式,以不再堅持共同富裕為代價換來了企業的生產活力。對國有經濟成分進行改組,由政府絕對控制經營轉為政府擁有企業的絕對決策權,將一半經濟活動權下放給企業,支持並鼓勵負債企業兼併或破產——這極大地動搖了工人心目中共產黨和社會主義的形象,自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來政治地位極高的工人群體被改革開放引入的政策所衝擊,伴隨着各地國營企業的關閉,全國約有數百萬工人失業。中国政府引入下崗再就業政策,安排紅帽子工程大量減少失業人口,缓解了工人的不满。 城市改革取得的進展一度成效不大,反而在原有計劃經濟理論遭到抛棄的情況下引發了國内民眾的思想混亂。加之1985年以來政府不斷放寬思想言論控制,原先身為“封資修大毒草”的資本主義意識形態開始被部分知識分子所接受,對西方民主的嚮往與追求成為日後兩次大規模民众運動興起的原因之一。1989年后,政府再度放緩城市改革步伐,轉而開始控制國内混亂的思想。1992年過後,政府再度對城市的體制進行改革,並不斷將各種政治決策公開化,並設立聽證會以便于民眾參與政治決策。 自1989年發生「六四事件」後,蘇聯、東歐和東德共产主义阵营随之垮台,中國政府的立場日趨保守,政治改革步伐放緩,黨内也出現了重提階級鬥爭觀念的聲音。為維護改革開放的大局,鄧小平再度出面,南下巡視中國數個設立經濟特區的省份,發表了事後稱為“南巡講話”的發言,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利用個人威望重新將改革開放的政策穩定下來,並成為中國共產黨執政政策的“兩個基本點”之一。這場講話確保了今後中國政府既定國策的穩固,也逐步將中國經濟實力帶上一個又一個新臺階。 六四事件后,中共党内反改革开放的保守势力一度得势,邓小平影响力大为下降。[來源請求]江澤民擔任總書記的前三年(1989年至1991年)疏遠喬石、李瑞環等中間偏右派,靠攏左派[14]。政治上强调“四项基本原则”;在經濟領域,他依靠姚依林、宋平,全面執行陳雲的鳥籠經濟路線,搞「治理整頓」,打擊地方、鄉鎮經濟。江澤民揚言「要把個體工商戶搞得傾家蕩產」[14],国际上一方面受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经济制裁,另一方面苏联等东欧共产党国家全面崩溃。此外,中共领导层以加强无产阶级专政和防止“和平演变”为名,使得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已经停滞甚至倒退。虽然邓小平一再向总书记江泽民和总理李鹏表示“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不但这一届领导人要坚持,下一届、再下一届都要坚持,一直坚持下去。因为十年来的实践证明,这一套方针政策是完全正确的,如果放弃改革开放,就等于放弃我们的根本发展战略。”不过,二人并未接受邓小平的劝告;在思想文化領域,架空李瑞環,依靠鄧力群、胡喬木的「左」派隊伍。江澤民不但重用鄧力群網羅的文革「左」派,而且把早期反胡風、反胡適、反右派歷次運動中的老「左」派如林默涵、許立群、魏巍等都請出來組建「反自由化」思想文化戰線。 1992年10月12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写进党章。1992年后,改革开放的路线基本确定,中国进入了一个周边国际环境基本和平,国内社会稳定,经济长期快速增长的阶段,“八五”计划、“九五”计划、“十五”计划均得到了全面实施和基本完成。 邓小平以及他的理念的继承者及其他改革派人士顶住了来自国内保守派的进攻,成功地将改革开放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策基石之一,并不可逆转地将中国带入世界经济中,与世界经济紧密结合在一起。从1978年至今,中华人民共和国由一个尚有2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下,与世隔绝的国家,变成了一个经济繁荣,有着活跃市场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减少了当时世界近1/5的贫困人口。中国也在迈向工业化的道路上飞速前进,成为新的世界工厂。中国成功实现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民营经济产值在总量上已经超越了国有经济,成为了中国经济增重的重要拉动力量。引进外资同样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中国为全世界吸引外资金额最多的国家(港、澳、台资金的引入亦被算作外资)。 中国社会的意识形态也开始出现变化,人民观点逐渐多元化,“网络民意”的现象大量出现。不过,中国共产党在经济开放之余,认为为了和平稳定快速的经济发展,而不愿意对意识形态,政党政治做太大的改革变动。在言论自由方面,与之前有一定程度的放松。胡锦涛继承了邓小平改革开放的路线,中共的“三个代表”和胡锦涛提出的“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过也有批评家认为,中国共产党已经摒弃了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转化为一个资本主义政党,中国已经是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也有专家认为中国现状更像是一个国家干涉主义的国家;不过,“中国是一个实用主义的政府”也常被外国专家和领导人提及,然而,从政府公布的一系列数据表明:公有制经济仍占主体地位,国有经济仍控制着国民经济的命脉,并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表明了中国仍然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列宁在苏俄前期实行的新经济政策,允许社会主义存在部分资本主义、恢复市场、货币关系,促进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恰恰表明了改革开放的道路是正确的;北朝鲜则一度批评中国是走了“修正主义”的“错误路线”;以越南为代表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则是积极学习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经验。另外,改革开放导致了中共内部左右两派的分歧扩大,有人认为,中国要实行多党政治,只需将中共一分为二。对于中国未来的政治发展,有些人认为应该维护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有些人认为应将中国转变为社会民主主义国家。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国家力量大幅增强,国际地位和军事实力显著提高。2010年,中国GDP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经济大国,2013年GDP折合91814亿美元,对外贸易规模位居世界第一大贸易国,同时中国成为美国国债(除美国本国以外)最大债权国。中国已经成为国际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中国崛起无疑是21世纪国际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
改帖
删帖
提帖
压帖
封/解帖
删改者姓名
删改者密码
Home
|
Freedom Forum
|
Chinese Poets Forum
|
Culture Forum
|
Wen Ji
|
Books
|
About Us
|
Links
|
backend
Copyright © 2005 American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