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中功總會
American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House
自由論壇
|
中國反政治迫害同盟
|
天華修院
|
論壇規則
|
美國國際出版社
|
友情鏈接
自由論壇
新帖
|
查帖
|
刷新
孙丰是也
9/10/2013 11:29:27 AM
标题
内容
薄希来唱的“红”,到底是什么? 中国有“红色风暴”、“红军”、“红色政权”、“红色江山”,“红色恐怖”;“红色家庭、红二代”;有“又红又专”,“拔白旗,插红旗,把红旗插成林”的时代口号,相对的是“白专道路”,“只埋头读书,不抬头看路”;文革时有“红宝书”、“红海洋”;有“血染的风彩”;还有“红色教育基地”和各式各样的“红色教育经典”,有“要做红色接班人”的号召和宣誓;有“一颗红心永向党”……等等,等等。薄熙来的“唱红”正是基于共产主义就是这样的文化,及其所造成的心灵背景。因此就有一个----“红”在共产主义文化中所说的是什么?薄熙来的“唱红”的动机又是什么? 在共产党的教课书里,把“红”说成鲜血。从小学教育就灌输“五星红旗、红领巾”都是革命烈士的鲜血所染成。因而“红”所象征的就是血,表示着共产主义政权是建立在人的牺牲之上的。它所派生的观念就是----复仇。建政前的共产党每有活动(不管是战斗准备还是政治运动准备),都要忆苦思甜,其高潮就是喊出“打倒…”和“为…报仇”。而在建政后,这套程序不只是获得保留,还被加剧和无限止的补充。因而说“红”之做为一定性质的文化是植根在仇恨上的。 “红”之做为文化就不考察实际上到底有没有仇与,而是以“仇恨”为观念,为出发。因而它就必然要过渡到盲目和绝对的服从,因为实践中的“红”并不问“仇”的真假,只问你是否形式了仇狠的立场,即你“能不能仇,敢不敢仇,仇的狠不狠,仇的彻不彻底”。这就是所以发酵出普遍的“告密--污陷”风气的根源。“红”之做为文化,只讲立场决不问真相。所以共产党所建立并承传的“红”,其本质就是对人发动“攻击”并不需要理由。因而“红”是一个建立在攻击性上的观念。在共产政权的始终,都贯彻着一条要“稳、准、狠”地打击阶级敌人的路线,至于是不是“阶级敌人”并不管紧要,它要的只是一个“狠”字,一个“毒”字。 所以“红”做为一定性质的文化其所鼓励的就是:心狠手毒、丧尽天良,不留余地。 在胡锦涛的心理里,未必能达到或完成这样的还原,因为还原需要的是思,而胡的个人智慧只能想,不能思。思是用概念来解析概念,解决的只限于道理的真假,不涉及实际。而“想”只指向对象,是实际,不问道理上的真假。所以他只是经验到统治需要理由与方法,最便利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无产阶级或人民民主专政,和无产阶级或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他是从方便和有效的“理由与方法论”的角度扼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从青年胡锦涛观看音乐史诗“东方红”写下的感想,到他初任中央党校校长那些意识形态的讲话,和他这十年来的一贯言论便可见出:他是一架只知如此,却不知为什么要如此的机器,胡锦涛是一个尚不能享受静思,没有上升到境界追求的人,其智力处在日常偏下。虽有行为能力,所服从的却还只是直观目标,间接度极低极弱,即既不能高瞻,也不能远瞩。 薄熙来所以发动唱红:(1)是以红色血脉为潜在意识,他想的是只有使红色血脉超越到整个社会之上他才有名正言顺地进入最高层的可能。用“唱红”为隐形组织手段,成为“红色家庭背景”的无形腾图,在共产党内创立“红色家庭背景”特殊阶层,构造共产贵族为“红色接班人”的当然门票。 (2)他的“唱红”是唱给胡锦涛听的,因胡锦涛已多次地发表过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固守,但胡锦涛的个人情感对薄熙来的人品没有好感,存有高度提防与厌恶心理。薄的“唱红”是一种明显的绑架行为艺术,用胡锦涛的社会人格来迫使胡锦涛私人人格的就范,让胡如吞苍蝇,使胡不得不接受他的要挟。在我看来胡已接受了这一要挟,虽很勉强。其实始终提防并一定要除掉薄的人只温家宝一人。 (3)通过对革命传统的继承再次把“心狠手毒,丧尽天良”的红色文化推广到无以复加的超越地位,用恐怖来制造个人权威。所谓薄熙来模式(即重庆模式)即心狠手毒,不择手段的统治术。 从薄熙来行为里透射出的个性人格,的的确确就是共产党党性的一个缩影。共产党党性可以概括为:攻击性、侵略性、覇道性、仇恨性、狠毒性和不留余地。也即“红”这个词表达的意思。请观察薄熙来一生的作为(包括其庭辩)其所表现的不正是这些吗?薄熙来是一个具有强烈的攻击性人格的人,共产党是一个以攻击为理念为手段的集团。 当前的“意识形态亮剑”所亮的是什么呢?就是封嘴。怎么封呢?就是只管封,不须讲理由。这个意识形态即建立在“攻击性、侵略性、覇道性、仇恨性、狠毒性和不留余地”共产主义本性上的。“红”是这一文化性质的自曝。“红”即心狠手毒、六亲不认,不留余地。
改帖
删帖
提帖
压帖
封/解帖
删改者姓名
删改者密码
Home
|
Freedom Forum
|
Chinese Poets Forum
|
Culture Forum
|
Wen Ji
|
Books
|
About Us
|
Links
|
backend
Copyright © 2005 American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